登陆注册
19023500000035

第35章 抒写性灵的晚明散文(1)

如果从蒙古王朝消灭金朝、统一北方中国(1234)算起,到朱元璋领导义军推翻蒙古政权、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元朝的统治时间总共有一百三十四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元朝统治者虽然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不过民族的融合也确实加强了许多,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有较大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特别是宋代形成的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在群众中的影响。科举制度时而实行,时而中止,儒生没有了做官的出路,地位大大下降,社会上竟然出现“九儒十丐”的说法。士人既然不容易靠做官维持生计,于是要么躲进山林,做了隐士,要么混迹市井,流连于青楼瓦舍之间。这后一部分人加深了同市民阶层的联系,思想意识较为活跃,通过杂剧这种通俗的文学艺术形式反映现实,抒发愤懑,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元杂剧的情况将在本书第三篇中详细介绍,此处不赘谈),散文的创作反而落寞了许多。

明代开国,扭转元代政治的弊端,首先就极力推尊程朱理学,开国君臣多是理学的崇拜者。擅长散文的开国功臣宋濂、刘基等人在创作上也师法唐宋,文笔谨严。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文化水平不高,而且年轻的时候在皇觉寺出家做过和尚,所以对文人十分敏感和警惕,尤其忌讳“秃”、“光”、“僧”等字眼,文人动辄因为文字掉脑袋,噤若寒蝉,不敢越雷池半步,哪里会有开拓散文新境的胸襟和勇气?从第三位皇帝成祖永乐年间开始,直到宪宗成化,中间的七八十年,以高官杨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风行一时。这种作品喜欢歌功颂德,颂扬盛世,粉饰太平,格调典丽雍容,能得帝王欢心,却逐渐失去了对一般文人的吸引力。成化以后,以李梦阳、王世贞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开始倡导向秦汉文章学习,来对抗陈腐文风的流弊。后来又有归有光等人的唐宋派古文家摇旗呐喊,复古就成了明代中期散文舞台上的主题。但复古也有其缺陷,前后七子一味模拟秦汉、唐宋古文,形貌还学不到家,更别说精神了,因此很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味道。从嘉靖到隆庆年间,前后七子统领文坛达四十年之久,搞得那些不甘心专门模拟、追随前代文学遗产的作家心生反感,于是有意反其道而行之,摆脱古人的束缚,尽情抒发自己的真情和性灵,加上此时思想界发生了重大变革,两相配合,共同促成了小品文的流行。

一、性情童心的灵动表达

小品是散文家族中的一员,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源远流长,但它的繁荣兴盛和美学品位的提高却在明代,尤其是明代后期。晚明小品文的繁兴,同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很大关系。

弘治、正德之间,出了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王守仁,他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特别强调“良知”,认为判断是非和疾恶向善的能力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不是必须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获得;圣贤说的话、做的事是否真正正确,都要经过自己内心“良知”的检验。他虽然并没有反对封建伦理纲常,可是毕竟对以往的儒家圣贤发起了挑战,这对已经趋于僵化的程朱理学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他的学说影响很大,被人称作“心学”或者“王学”。到嘉靖、万历年间又分出不少派别,其中的泰州学派思想最为激进。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显示出离经叛道的倾向,因此,泰州学派又被称为王学左派。李贽说,平日的吃饭穿衣这些普通事,就是人伦纲常之理,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天赋和能力,并不需要依赖孔子之类的圣贤所讲的道理。这话很能代表王学左派的看法。与此同时,佛教中的禅宗一派在晚明十分普及,而且很有时代特色,叫做“狂禅”。信仰者强调本心就是禅,他们不要偶像,也不要教义,认为佛祖、经义也不过是“屎窖子”,或者只是个卖地的账本。依照自己的本心办事、生活,就得要求快意、适性,“食、色,性也”,声色之好自然成了他们正当、坦荡的追求。那时候,皓首穷经的规矩读书人未必有人赞赏,才华横溢、频繁出入酒肆青楼的文人却很容易赢得别人的崇拜。晚明时代,不少知识分子的行为非常怪诞,有的穿着破衣烂衫在街上大呼小叫,有的简直行同叫花子或者精神失常的病人,他们倒不是真的有病,而是要用这种“行为艺术”来张扬个性,告诉世人只有自己的心才是权威,才是最伟大的圣贤。他们要冲破长期以来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要寻求自己人性和心灵的最大解放。王学左派和所谓的狂禅,在这方面所起到的思想启蒙的作用是很有些一致之处的。朝廷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这些新思潮不遗余力地百般打击,却显得捉襟见肘,收效甚微。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把明代后期称为“天崩地解”的时代,实在是很确切的。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图2-13)。他大概是晚明思想家里面最为激烈的,他对上下数千年的封建思想,尤其是宋代形成的道学一概大举挞伐,可是这些东西毕竟是统治者牢笼人心、维持统治的思想工具,你总是那么揭露它,统治者哪能忍受?于是他们把李贽抓起来,关进囚牢。李贽性格很硬,他曾经说,他自幼就很倔强,很难接受别人的看法,不相信学问,不相信道家,也不相信神仙,见到宗教人士就感到厌烦,尤其讨厌道学家,但对当时极为流行的狂禅却极度崇拜和热衷,是一个狂热的信徒。李贽曾经做过南京刑部主事,后来又担任云南姚安知府,他之所以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拿点俸禄来养家,平日同世俗之人接触,都是出于不得已。所以万历九年(1581)他就辞了官不做,万历十六年(1588)迁居到湖北麻城龙潭湖芝佛院,一心读书、讲学、著述。这种性格,虽然很伟岸,很值得敬佩,可是很难被社会所接受。

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李贽公开讲学已经二十年,名满天下,招来了很多人的嫉恨,同时被官府四处驱逐,只好流寓各地。最后,他受到一个退休的御史马应伦的邀请,来到北京附近的通州居住。万历三十年(1602),七十六岁的李贽病势沉重,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写下了《遗言》,对后事作了安排。李贽是理学的叛逆者,一生受到封建卫道者的种种迫害,朝廷将李贽视为“妖逆”,在他风烛残年的时候也没有放过他,他的《遗言》还没来得及落实,当局就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他逮捕下狱。他被关在监狱里也不服气,不肯改变自己的独特见解,读书作诗如同平日。后来终于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不肯向这个世界低头,于是在当年三月中旬的某一天,向狱卒索要剃刀,要求剃头。李贽趁狱卒外出的间隙,拿起剃刀割破了自己的咽喉自杀,但当时并没有死,直到两天之后才气绝身亡。割喉以后,狱卒曾经问他:“和尚痛否?”——因为李贽原来做过和尚,平时也喜欢以和尚自称,所以狱卒这样称呼他——李贽此时已经不能说话,于是用指头画手心说:“不痛。”侍者又问:“和尚为何自杀?”李贽画手心云:“七十老翁何所求?”写完就咽了气。整个过程十分凄凉、悲壮。本来自李贽被捕之后,马应伦就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李贽自杀时,马应伦恰好不在。得知李贽的死讯,马应伦自责不已,伤心之余,为李贽营建寺庙、修治坟墓以寄托哀思。李贽的墓地,就在今天通州西海子公园城墙遗址的边上。

给李贽招来杀身之祸的,主要就是记载了他的惊世骇俗言论的《藏书》和《焚书》、《续焚书》这几部文集。李贽在书前还写了序,特别说明命名的来由:历史上几千年的是非和隐秘,别人没有看出来,但是我看出来、还写出来了,当代人多半没有那么高的见识,一时未必能理解,所以要像司马迁写出《史记》那样,要“藏之名山,传诸其人”,所以叫《藏书》;说了不该说的话,揭穿了世上很多假道学、伪君子的老底儿,这些人知道有这书的存在,想必一定要焚之而后快,所以叫《焚书》;之所以要刊刻出来,乃是因为我有话不能不说,说出来必定会有人喜欢。单看这书名,大约就能猜出李贽激烈、倔犟的个性,而且他对自己的言论将会引起怎样的反应,心里是很有数的。

李贽本身不以文学创作出名,但他的一套理论对文学变革起了很大的启迪作用。作用最大的,莫过于他的那篇《童心说》。他说: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记》,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的心,有了童心才会有最好的文章,而并不在于是不是去模仿古人。可是童心非常难得,很容易被世俗遮蔽,即便是读书,在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的同时,也会蒙蔽童心。童心最可怕的“敌人”是名利和欲望,在这些东西的诱惑面前,人们总是假言假行,矫揉造作,让童心丧失殆尽。李贽还认为,文章的写作,就是在胸中蓄积了足够的素材、不能不一吐为快的时候,去“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他的意思就是强调抒发真情,无论做人还是写文章,都要扫除名利、欲望的干扰,不计较,少修饰,才能保持童心的清明、完整。这些看法,都直接启发了公安派的“性灵说”。

李贽一生很孤独,晚年流寓各地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在跑。更可悲的是理解他的人很少很少,皇上不喜欢他,官员不喜欢他,很多正直有见解的士大夫也不喜欢他。李贽死后三四十年,明朝就亡在李自成的起义军和满洲人的铁蹄之下。王夫之、顾炎武等学者对晚明知识分子的风气痛心疾首,把李贽当成了替罪的羔羊,对他破口大骂,认为自古以来敢于诬蔑圣人的小人,要属李贽最坏;把他看做是晚明士大夫道德沦丧、不负责任、无视伦理纲常的始作俑者,直接导致了明王朝的溃烂和衰亡。这种评价对李贽是不公平的,李贽所提倡的个性解放,同晚明士大夫的腐化、堕落完全是两码事。不过俗语说:“六十年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贽在后世也有大受推崇的时候。每当反传统的思潮占了上风,有人大声疾呼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李贽就常常被后人抬出来表彰一番。总起来看,无论表彰还是抨击,毕竟说明这个人的思想是有价值的。可惜斯人已逝,千秋功罪,只好任由后人评说了。

二、追慕秀逸的“公安三袁”

所谓“公安派”,就是万历年间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主力是湖北公安的袁氏三兄弟——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和袁中道(1570—1624),号称“公安三袁”。这兄弟三人曾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三十一年(1603)两次到麻湖龙城会见李贽,得到李贽的称赞和熏陶。在大部分人对李贽报以仇恨和不理解的时候,他们都是李贽思想的崇拜者和追随者。李贽死后,老三袁中道特意写了《李温陵传》,来表彰李贽及其思想。袁中道在这篇传记中说,对他本人而言,李贽“不能学者有五,不愿学者有三”。所谓“不能学者”,一是节操清廉,二是少私寡欲,三是悟性极高,四是手不释卷,五是刚直不屈。所谓“不愿学者”,首先是快意恩仇,眼见不平,必然出手;其次,不一心退隐山林,一心救世救民;第三,不拘小节,心直口快。不能学、不愿学,实际上都是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赞扬李贽人品和学问的境界高超,让一般人仰之弥高,难以企及。可以说,这种评价代表了袁氏三兄弟的共同心声。

大概由于三兄弟成长环境相似,性格、才具也大致相当,又都同时受到李贽的奖掖和启发,所以他们在散文理论上的看法也非常相近。就像袁宏道给弟弟袁中道的诗集所写的《叙小修诗》里面所说的那样:“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本着这个原则,三人的诗文创作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特别是老二袁宏道,更在宗道、中道之上。袁宏道二十四岁的时候,首先独自到龙潭湖向李贽求教问学,得到了很多启发。曾被李贽留住三个月,得到李贽的特别称赞,还为他赠诗,并给他少年时期的创作写了序。袁宏道在李贽的教导下如同醍醐灌顶,得到极大的启发,从此就坚决反对剽窃模拟古人,大骂窃取古人词句的人是“粪里嚼渣,顺口接屁”,可见他的态度激烈到什么程度,确实很有李贽的风采。袁宏道说:老子曾说圣人不死,大盗就不能消灭,庄子也骂过孔子,但是他们的书到今天依然流行;荀子说人性本恶,同孟子“性善”的主张针锋相对,司马迁的《史记》还是把两家放在一篇传记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能够发表独立的见解,不做前人的跟屁虫,这才真正是顶天立地、了不起的人物。(《与张幼于》)袁宏道在小品文的创作上的确水平最高,难怪李贽当年能够那么欣赏他,真可谓慧眼识珠。

顾名思义,小品文体制的特点就在于短小精悍。体裁上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晚明时期,文人对庄重古板的高文典册兴趣不再浓厚,对明道、弘道之作多少有些厌烦了,欣赏的趣味就逐渐转移到那些体制短小、活泼灵动而富有生活气息和雅致品格的小制作上来。

袁宏道的散文小品清新活泼,文笔秀逸,特别是写景的短文,除了观察细腻、饱含感情之外,还透着一股鲜活的灵气。比如写北京东北郊满井景观的《满井游记》,就是一个公认的名篇。满井,在北京安定门外往东五里地。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因为这里“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百亩一润”,所以得了这个名字。这是明代北京著名的游春之地。万历二十七年(1599)农历二月二十二日,袁宏道出游到此,看到这样美妙的景色: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环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同类推荐
  • 把生活过成最美的诗句

    把生活过成最美的诗句

    本书是一本关于最平常生活的叙述,作者让一个个平淡的日子充满了诗意。这缘于她有一腔对生活热忱的品性,坚持爱与善良的传播,让亲身所历的一切真善美都有所注脚,永远做一个在场的人,心存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热爱和赞扬。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例子,许多人误以为作者是在书写她们的生活,因为读者也她的生活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生活有十色,请相信向着太阳生长的植物一定是最茂盛的。作者愿意与你一起,沐浴心灵的阳光,每天都有拔节的声音。
  • 那些年,我们犯过的文艺病

    那些年,我们犯过的文艺病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大学时光发生的事,用回忆的手法缅怀那段永不复返的旧时光。第二部分主要写社会上的经历感悟,现实而又尖锐的刻画出人间百态。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领略作者平凡而不平静的生活。作者文学功底深厚,文章内容丰富,极富阅读快感。引导读者阅览他全部记忆。
  • 认同与悖离: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生成

    认同与悖离: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生成

    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生成究其实质就是中国文论话语的现代性转换,它不仅标示着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流变,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质态和形态均已发生了与传统文论话语迥然不同的变异。
  • 雨中灯火(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雨中灯火(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轻快悦读悦活:飞天

    轻快悦读悦活:飞天

    本书萃集了闪小说191篇,内容广泛,汇集了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对生活的积累,以及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字智慧。作者惯于用现实批判主义的手法来写作,作品信手拈来,构思巧妙,弘扬正义,鞭笞丑恶,颂扬美好,针砭时弊,既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也适合成年人欣赏,可以说是老少咸宜。
热门推荐
  • 祸国

    祸国

    【起点新作盟作品】架空的历史中,南北朝划江而治,却数十年未起烽烟。南朝“子贵母死”的残酷祖制酿生了一个阴谋,阴谋制造了一个家族的悲剧。惟一幸存的少年十五年后将满腔的仇恨化作杀伐之气,带着一颗祸心重临故地。宫廷之中仍在勾心斗角、骨肉相残,也为少年搭好了登场的舞台。皇城、江湖、邻国都笼罩在少年的祸心之下,呻吟、战抖、直至毁灭……——————————————————————《祸国》QQ群已经设好,群号码:13437220。欢迎喜欢本书的读者加入。
  • 奇玺封神录

    奇玺封神录

    奇艺大陆。灵玺现世,神位空缺。四玺合并,神座降临。怀玺之人,登临神境。
  • 御石至尊

    御石至尊

    女娲补天的最后一块五色石遗落人间,一分为五,分落在世界各地,后人吸收神石上灵气,开始修炼武学,创立万千门派。少年张彻,得世外高人指导,融合五块神石之力,借助自身的神秘体质,通过不同寻常的修道路走上修行的巅峰。“圣人们说谁掌握了神石,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而现在神石就在我的口袋里。”“敌人灰飞烟灭,世界在我脚下燃烧。”
  • 魂导师

    魂导师

    主角偶然穿越异世界,在一届结识了许多的战友乃至亲人,看他如何搅动风云、踏破诸天寻觅万古阴谋,最终成就不死不灭。
  • 因为遇见你我的世界满心欢喜

    因为遇见你我的世界满心欢喜

    墨陌和周町的故事其实很早就开始了。那年,周町10岁,墨陌5岁,只一个回眸,周町便记住了墨陌。那年,周町23岁,墨陌18岁,正值高考青春懵懂,仅一眼,一场演讲,墨陌便记住了周町。10年原来我们心里早就有了彼此。(正文已经完结)我: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不会很长,不以盈利为目的,也不期待大家会有多么喜欢这个作品,毕竟文笔不成熟,稍微感兴趣的可以进来看看。
  • 她说,有魔来袭

    她说,有魔来袭

    【终极一班同人】为了能够早日占领金时空让魔界迎来美好未来,以及boss对她抱有极高期望。白昼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终极一班调查汪大东,美其名曰,当卧底。可她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要调查汪大东这个智障,一心想打道回府。直到……“跟着我混吃香的喝辣的!”什么?!可以吃香喝辣的?“好我跟你混!”最终机智的白昼输给了一个智障。
  • 国产动画诸天行

    国产动画诸天行

    爷爷离开了,留给韩冰的遗产只有一本古旧泛黄的国产动画故事集,一觉醒来,我成了《农夫与蛇》里农夫…的儿子。蛇精狗妖周扒皮,聊斋婴宁十四娘,还有救夫狂魔白素贞!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山,天皇治世,神农当出,唯我人道永昌。
  • 绝悲之光

    绝悲之光

    无双盛世的到来,封印的解开,生物食物链之间的顺序重新决定!域外生灵的降临!打开了远古历史的遗迹,九圣为何消失,竟是.....如此,除吾等所在的宇宙之外,竟还有另一面..吾等能守护住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长安战记

    长安战记

    千年妖狐一朝转而为人,性情大变,却屡遭人嫌弃,却成为李唐盛世的最大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