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88900000012

第12章 第二辑书人书事(5)

第二辑书人书事(5)

书的形式与内容

现在的书做得越来越漂亮了,从整体设计到版式、用纸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民间出版工作者或者说工作室功不可没。但装帧、封面设计、开本等毕竟是形式,书的质量最终是由内容决定的。比如说《管锥编》、《政治的罪恶》等学术经典,封面设计都很简单、淡雅,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巨大的魅力。文学名著如译林版精装的《蒙田随笔集》(三卷本)《卡尔维诺文集》(六卷本)等,版式、封面等也很简洁,光是书名就使嗜书者趋之若鹜;上海译文社的翁伯托?埃柯《波多里诺》,封面设计素净,又加上了腰封、塑封,可谓锦上添花,一上市就受到了热烈欢迎。

与版式的多样化相比,书的开本比较单调,一般是国际32开,现在小16开越来越风行。小16开用纸分多种,作家社的《黄河十四走》是850×960毫米;山西古籍社的《老北京的360行》是889×1194毫米;百花文艺社的《现代小说技巧讲堂》是740×970毫米;春风文艺社的《深喉》是150×230毫米。本着节约、高效原则,各出版社尽量迎合读者需要,如“百家讲坛”系列书,基本是787×1092毫米的小16开本。

用国外进口的蒙肯纸做成的书很轻。现在流行使用轻型纸,可以使篇幅不大的著作显得很厚。国产轻型纸吸水性太强,无论印制彩图还是黑白图都会走样,所以有黑白图的书最好用胶版纸印,全彩的书就用铜版纸印,照片保真效果好,比用轻型纸贵不了多少。

现代人买书不仅为了读,而且为了藏,不少人主要是为了藏或赶时髦、随大溜,导致注重形式甚于注重内容,甚至本末倒置,如不读《论语》而读什么《××〈论语〉心得》,这不是买椟还珠吗?

好书主要靠内容吸引读者,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黑色封面庄严、大气(黑色成了百花文艺出版社建筑类图书的标志),先是出国际32开本,发行了几万册;后来做成小16开本,又发行了2万多册。有了好内容再有好形式当然更好,没有好形式光有好内容问题也不大,毕竟多数读者(专业人员除外)是读书而不是读封面、读版式、读开本。形式可能影响到购买,不太可能影响到阅读。

书?友

上海有《文汇读书周报》、《文学报》、《书城》、《上海书讯报》等有关读书和出版的多种报纸、刊物。同为直辖市的天津,仅仅有一份四开四版的《天津书讯》(周报),后来还因故停办了。《天津日报》一度存在过“书林”专刊,也被经济洪流冲没了。虽然天津没有专门的读书、出版的报纸、刊物,但读书人却很多。作为图书编辑,我接触过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下面几位。

二十一年前,我在天津轻工业学院(现在的科技大学)工作,刘运峰在天津财经学院任教。晚饭后我们都愿意去逛小海地旧书摊,就在那里认识了。刘运峰什么书都买,我们互通有无,他曾送我《四库简明目录》、《狄德罗哲学选集》、《物理学》(亚里士多德)……

刘运峰是著名书法家孙伯翔的得意弟子,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就是学生书法协会会长。曹禺先生来南大访问,刘运峰代表学生会写了一幅字——“剑胆琴心”送给曹老。他本科念的是政治学,但却是位十分称职的财税工作者,多年来担任《天津财税》编辑部主任,可见他知识面之宽。

刘运峰对鲁迅、孙犁的著作下的功夫尤深,写了长长的校勘记投给出版社并在报刊上陆续发表,受到了有关人士的认可。近几年他出版了《鲁海夜航》、《书林独语》两部读书随笔。他搜集、编辑的《鲁迅佚文全集》,共50多万字,因故没能留在本市,2001年由群言出版社出版,印了8000套(上下册),很受“鲁迷”们的欢迎。他自己又特意装订了十部精装本馈赠亲朋好友。此书对人民文学出版社修订《鲁迅全集》很有参考价值。2004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他编辑的《鲁迅序跋集》(上下卷)。编书、写书,都是他的业余活动。2003年底,刘运峰被评为天津市德艺双馨工作者,这是对他几十年读书、实践生活的充分肯定。

刘运峰的硕士、博士学位,都是在职读的,可见来之不易,也可以看出他的毅力。2006年调入南开大学,任文学院传播系主任。他可以同时开几门毫无关系的课:政治学、传播学、书法史、财经史……南大调入此人真正是一举多得。几年来他先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摩崖?石刻》(上下)《鲁迅书衣百影》《鲁迅著作考辨》《鲁迅全集补遗》《读书与做人——近代名人大学演讲录》《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等著作。2008年即晋升为教授,可谓实至名归。

1998年,我因为编辑《说文谈史丛书》而认识了南开大学的来新夏教授。来先生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南开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来先生德高望重,著作等身,是陈垣先生、启功先生的高足。他的《林则徐年谱新编》及其他好几部著作,都是由启功先生题写的书名。

对我这样的史学门外汉,来先生没有不耐烦的表示。每有新著问世,就打电话召我去聊天,顺便将新书签名送给我,使我很受感动。来先生的《邃谷谈往》随笔集由我编辑在百花文艺社出版,在送给我的样书上,来先生写道:“高为先生 雅藏 感谢您对本书所付出的辛劳”。

几年来,来先生送给我的书有《林则徐年谱新编》、《冷眼热心》、《路与书》、《依然集》、《枫林唱晚》、《一苇争流》、《北洋军阀简史》及台湾版的《来新夏书话》等多种。

2002年,美国华人图书馆协会授予来先生“杰出贡献奖”。同年6月8日,“来新夏教授八十寿辰暨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在美都大酒店举行。来先生的同事、弟子、再传弟子及各种媒体共一二百人到场。天津市邮政局当天特为此会发行了首日封。我也躬逢其盛,收到了来先生的《出枥集》及启功先生题签的厚厚两册共170万字的《邃谷文录——来新夏自选文集》。

来先生是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家、地方志专家、文献学专家,以前是南开大学为数不多能够讲通史的教授,其学术研究成果,在下不敢赞一词。前辈学人的知识水平很难达到,但老一代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的处事态度,是我们后来者应该努力学到的。

去年春节,我给来新夏先生电话拜年,提到本市某出版社老总有一部本行业改革的小说问世,87岁的来先生马上表示很有兴趣一读。如此好读不倦的老人毕竟不多了,就我所知。我从网上购来两本《惑》,自留其一,另一本送给来先生,又获得来先生的《邃谷师友》作为回赠。

来先生已届米寿,思维清晰,精神矍铄。愿来先生健康长寿,读书著述不辍。

电视连续剧《潜伏》红遍大江南北,甚至在台湾也受到了关注,有人在为它设想续集。它是根据天津作家龙一(李鹏)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原著的点击率超过1600万次,龙一也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了。

不是2001年就是2002年,天津作协组织天津市第一批签约作家去汉沽采风,我也随队前往,在那里认识了作家李鹏。我记得他那时好像还不是签约作家。李鹏脾气很好,总是笑眯眯的,打扮、做派都像个古代文人。头一次见面我就同他开玩笑:你是有鸟的鹏还是无鸟的朋?他连忙说:有鸟,有鸟!

李鹏在南开大学念的是中文系,对历史兴趣颇浓,曾出版过历史小说集《我只是一个马球手》。他的中篇小说《没有英雄的日子》在《中国作家》发表后,本市老作家王昌定兴奋地向作协负责人推荐:龙一的这篇小说非常值得看,但不知作者是谁。那位负责人乐了:那就是咱们的李鹏啊!2003年“《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共评选出3部长篇、2部中篇,包括大红大紫的《水乳大地》(范稳),但李鹏的《没有英雄的日子》是唯一全票(18票)通过的获奖作品。

也是在2003年,李鹏的长篇小说《另类英雄》由我责编出版了,《没有英雄的日子》只是其中的一章。作品写天津一位阔少革命家的传奇经历,在波谲云诡的局势中屡建奇功的故事,浓浓的书卷气使人不忍释手。如果拍成电影、电视剧肯定也非常好看。

还是在2003年,我奉命寻找《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作者商衍鎏,清朝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的一甲第三名,光绪皇帝钦点的探花。此书南大图书馆没有,市图书馆也没有。一次聊天谈起我要编辑重新出版此书却找不到原书,李鹏应声说道:我那就有。我大喜过望,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李鹏借给我的是三联书店1983年的第二次印刷本(初版是1958年),大大地方便了我的工作。

2009年是龙一人气飙升的年份。随着电视连续剧《潜伏》的播出,同名的中短篇小说集出版了。六年前《另类英雄》出版后反响不大,现在更名为《暗火》就真火了,成了“明火”了。今年刚过去五个月,他已经出版了五部书:《潜伏》《暗火》《暗探》《刺客》《代号》。每月一书啊!真是火得不能再火了!

古人说:人无癖则不可交。龙一喜欢美食,也擅长烹饪。我与他有一个共同点:酒量不大,但碰到知己一定要喝个尽兴。龙一好客,记忆中到他家喝过两次酒,同伴中有著名编剧、一级作家。有个哥们很搞笑,中午招待外地作家已经喝得差不多了,到了龙一家还没吃饭就喊:我要睡觉!我们喝到一半了他醒了,头一句就是:我要喝酒!好在龙一每次请客都提前把妻女送到岳父家,我们愿意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第二天早上作鸟兽散各奔东西,龙一要先睡一觉,然后再起来收拾。俗话说:要想一周没好日子过,那就请客。虽然很麻烦,但下次龙一还是照请不误!

喝酒前参观了他的书房,那些漂亮的书柜和上万册藏书连我这样的专业编书人都艳羡不已。我明明知道爱书人怕别人借书,还是忍不住找龙一借了欧文?斯通的《希腊宝藏》。那是欧文?斯通诸多传记之一,描写的是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传奇的一生,是他发现发掘了特洛伊古城,使荷马史诗的传说变成了现实,震惊了世界。

龙一修养很高,彬彬有礼而不咄咄逼人,对人对事有主见而不当面辩驳让人难堪。跟他交往我获益匪浅。前几天我给他打电话,他问:藏策编的《法国大学128丛书》我都买了,后来又出了几种?他的话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书友。

藏策是青年人中不多见的学者型编辑。《法国大学128丛书》是一套面向法国大学生的学术前沿普及性丛书,每本书都是128页,内容涉及西方人文科学各个领域,至今已出版了上百种。藏策从中精选了7种,作为第一辑推出,受到国内学者们的欢迎,现在成了出版社的品牌丛书。他还策划了《法兰西语境丛书》,也是一套学术译著,已经出版了《女人需要什么》《多元文化素养》。2003年在三联书店韬奋中心举行了研讨会,乐黛云、李洪岩、张颐武等专家到会并赞扬了这套丛书。

2001年,藏策在《中国摄影报》连续发表了7篇论文,用西方现当代文论思想阐释摄影艺术并分析中国摄影界的若干现象,提出了摄影是一门“提喻”艺术的观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和《中国摄影报》联合主办了西方文论与摄影艺术专题研讨会。中国前驻法国大使馆商务处一等秘书、符号学专家张智庭教授在研讨会上说,藏策的“提喻”理论完善之后,我愿意把这种理论翻译成法文介绍到法国去,因为法国是符号学的大本营。史忠义研究员和刘俐俐博导都对提喻的说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4年1月,《淮南师范学院》以头题的显著位置全文发表了藏策近三万字的论文《话语流变中的“工人文学”》,用西方现代文论重新阐释了20世纪“左翼文学”的性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特辟专栏全文转载,这在那家国家级核心刊物是前所未有之事,可见此文的重量。藏策策划组稿的《徐志摩全集》(八卷本)已经出版。

藏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协签约作家,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著有《超隐喻与话语流变》等著述,从事文学与摄影两个领域的“元理论”研究,创立“超隐喻理论”。2009年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批评奖)。

版本闲话

喜欢聚书,也爱读。一卷在手,出于职业习惯,总是先找到版权页,看看印数。当然,也就是看看而已。按祖国大陆的规定,正式出版的书是要打上印数的。但现在搞活了,许多出版社更多遵循的是国际惯例,不打印数,认为那是商业机密,畅销书除外,就像国外的畅销书,尤其是袖珍本,封面会打上几百万册已上市的字样以广招徕,如《教父》。可即使有印数又能如何呢?您会相信吗?中央统计的GDP与地方汇总的竟然有几万亿的差距!数字是靠不住的。

无论如何,有数就比没数强。以我的经验,印数在3000册以上的,可能是本版书,低于此数的多半就是自费书。正如上面所说,不能相信数字。有些人为了面子好看,明明只印了300册,版权页标示的却是3000册。数字只是数字,说明不了任何问题。读书先看印数只是习惯使然,也许就是此习惯反倒使人上大当。

看版权页也是为了看版本。如译著,就是看译者是根据哪个版本或哪种语言翻译的,是根据原文,还是根据其他语言而转译的。有时候直接根据原文翻译和根据其他语言转译会有很大差别。没标明来源的译本,总让人觉得可疑。

记得刚上班拿了工资,就兴冲冲地去书店买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1956年第一版,1965年10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版权页上没有印数,定价2元。马、恩照片后、目录前有一页说明,其中有这样的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定,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依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译出的……在中文版的译校过程中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文字。”这段说明当时没上心,现在一注意好像就有了问题。

马、恩的著作为什么不根据德文原著翻译,而要通过俄文转译,这不是舍近求远吗?“在中文版的译校过程中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文字。”这有点像主客颠倒,“恶仆”篡权,“主人”给仆人打工,“小姐”伺候“丫鬟”。参考:“利用有关材料帮助了解情况:仅供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我们考大学时有所谓“参考分”,如考外语专业,数学是参考分;考中文专业,外语是参考分。我数学考了35分,上学后问问同学,有的根本就没参加数学考试。可见,“参考分”也就是说说而已,基本不起作用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根据俄文转译,如果马、恩著作不符合“苏联国情”,有违“苏联特色”而做了删改,中文版是照猫画虎还是参考原文予以纠正呢?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因为俄文“第二版说明”承认:俄文第一版“译文有许多歪曲原意和不确切的地方”。谁能保证第二版就没有这些情况呢?任何事情(人物)只要有了垄断没了监督,那就可以为所欲为。只要能根据原文直接翻译,就绝不用转译版本。中文1995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编者的话》有这样的文字:“编入选集的全部文献都根据原文重新校订。”这就比原先只“参考”原著好多了。

由此,我想到了风靡一时的《基督山恩仇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结束了长期的闭关锁国,外国文学经典开禁。同学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名著,包括经济学教授蒋学模从英文转译成中文的《基督山恩仇记》。四卷一套,四个同学同时看,哪怕从第四卷开始也毫不在意,读得如醉如痴。现在想想,文学作品,最好能读直接从原文翻译的译本,原汁原味保留得或许多一些。如果是转译,尤其是经过“创造性”的转译,可能剩下的只有故事了,细微之处往往译不出来。如法文的“喜剧”一词,还有“戏剧”的释义,英文的这个词则无此意思。

我稍微留意了一下,可以举出许多影响很大的转译著作。如楚图南从英文转译的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原文是德文,下同)、从英文转译的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俄文);周扬从英文转译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俄文);朱光潜从英文转译的维柯《新科学》(意大利文)、从英法文转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希腊文);王造时从英文转译的黑格尔《历史哲学》(德文);谢德风从英文转译的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腊文);高觉敷从英文转译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德文);贺麟从英文转译的斯宾诺莎《伦理学》(拉丁文)……囿于各种条件,不能直接从原文翻译,毕竟是种遗憾。

2010年3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超级畅销书《玫瑰的名字》,这是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翁贝托?埃科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次直接从意大利原文翻译过来的。此前的三个译本:1987年重庆出版社版,198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版,2001年作家出版社版都是从英文转译的,里面有不少“译错的专有名词、大段删而未译的拉丁文引文。(张大春)”

说到译错的专有名词,这大概是转译本容易出现的错误。如萧天佑先生所译卡尔维诺《美国讲稿》,在注释中提到方平、王科一两位从英文转译了薄伽丘《十日谈》,“我曾对照过意文原版,应该说意思基本无误,但译名失误太多。如这里的纪度实为圭多。(《卡尔维诺文集?美国讲稿》326页)”但“为人剃头者,人亦剃其头”,二十多页以后,萧先生自己也出了错误,大概也是转译的问题。

同书363页:“我(卡尔维诺)还没有选到比危地马拉作家奥古斯都?蒙特罗索写的这篇小说更短的小说:‘当我感到绝望时,那条恐龙依然待在那里。’”

秘鲁-西班牙大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在《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中,两次引用这篇小说,并像做语法练习一样,五次改变了时态和人称(54-56页,65页)。这篇著名的一句话小说根据西班牙原文应译成:“当他醒来时,恐龙仍然在那里。”“他醒来”怎么变成了“我绝望”呢?可能同转译有关。

虽然我不懂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但“绝望”放在此处绝对说不通。一个悲观主义者可能一天绝望一百次,可这并不妨碍他睁着眼睛看世界。而“长眠不醒”“昏睡百年”“睡美人”“黄粱梦”等传统说法中蕴含的世事虚幻、沧海桑田之变,不是“绝望”所能包容的。华盛顿?欧文的名篇《瑞普…凡?温克尔》,主人公一睡几十年,醒来时已经改朝换代,林纾当初就译成了《李迫大梦》。我曾特意请教了西班牙文专家:“醒来”一词有无“绝望”的意思?专家说肯定没有,但词头与绝望相似。也可能萧先生看走眼了,把“醒来”看成了“绝望”。

萧先生翻译的同一部《卡尔维诺文集》第402页,提到了意大利小说家加达的《梅鲁拉纳街上一场可怕的混乱》。在根据英文翻译的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合译)一书中,加达的这部作品被译成了《梅鲁拉纳大街上的惨案》(229、233页)。我当然更相信萧先生的译法,因为萧先生是根据意大利原文翻译的,更接近作者本意。

《为什么读经典》第4页:“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而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根据原文翻译的译本是否比转译的译本更接近第一手文本?“精确或准确,除了指对事物的描写(这在译文中还是能领会到的),主要还指词语在其语言传统的脉络里的精妙。因此,译文所见的精确,可能只是原文的太阳的余晖,甚至连余晖也够不上。(254页,译注)”说得太到位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题竹诗)”“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山海关孟姜女庙对联,可以有十几种句读和读法)。”“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烟沿艳檐烟燕眼”、“近世进士尽是近视”。“王干干王蒙 王蒙蒙王干”等等妙语,是无法翻译的,即使勉强翻译了,原文韵味也会消失殆尽。换句话说,能翻译的是表达的内容,不能翻译的是表达的形式。

“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钱钟书《管锥编》1-2页)”相信每一种语言里都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述形式,类似汉语的谐音词、句、回环诗、对偶句、一词多义、一语双关等等无法翻译的东西。因此,能读原文当然是最理想的,退而求其次读根据原文翻译的译本,转译本应当是最后的选择。

当然,还有等而下之的所谓“百衲本”,就是从已有的同一种原著的几种译本中东抄一句西掠一句,然后拼凑在一起的译本。这种情况只发生在重译本中。也有几个译本同时出现的情况。如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的名著《天使,望故乡》,2009年一下子就出版了四个译本,因为70年的版权期刚过,不用支付版权费了。我手里的是范东生、许俊东译本,江西教育出版社版,朋友魏力赠送的,煌煌47万言。

林纾(林琴南)同助手共翻译了一百八十余种外国文学名著,而且多数都另拟了书名,如柯南?道尔《歇洛克奇案开场》(现译《血字的研究》,下同);狄更斯《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斯托夫人《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姐弟《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斯威夫特《海外轩渠录》(《格列佛游记》);华盛顿?欧文《拊掌录》(《见闻札记》);孟德斯鸠《鱼雁抉微》(《波斯人信札》);雨果《双雄义死录》(《九三年》);托尔斯泰《现身说法》(《童年 少年 青年》);塞万提斯《魔侠传》(《堂吉诃德》)……林译小说“漏译误译随处都是。”如果根据林译小说转译(除了英美文学,其他语种的小说,如法、俄、德、西班牙文,林译本身就是转译),那就离原著愈来愈远了。这就像《吕氏春秋?察传》所说:“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转译也是如此,数转而面目全非矣。

钱钟书先生的重要论文《林纾的翻译》,全面精到地评价了林译的是非功过。钱先生承认林译“漏译误译随处都是。”,但林纾一方面删节原著,另一方面增补原著,“他在翻译时,碰见他心目中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恰恰是对原著的删节或增补,使林译的可读性超过了后出的更忠实的译本,甚至超过了原著。“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理由很简单:林纾的中文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译本在文笔上优于原作,钱先生还举了其他例子:波德莱尔之于爱伦?坡;弗莱理格拉德之于惠特曼;伊巴拉之于博尔赫斯。

从文学的角度说,译文可能优于原文。高手可能提升或美化了原著,而拙匠可能降低或丑化了原著。从翻译的角度说,过度翻译(增补、阐释)和不足翻译(删节)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对原著的不忠实。过度翻译者或不足翻译者都是在以原作者的老师自居,对原著删删补补,以显示自己比原作者高明,挖出了原著的深层叙述结构。所谓“创造性”翻译,往往是在深层叙述结构上各显其能,见仁见智,言人人殊。因为表层叙述结构在那明摆着,没什么折腾发挥的余地。丑化固然使原作者不满,但美化也未必能使原作者领情——孩子是自己的好嘛。你想借原著之“尸”还魂,赋予原著新精神,原作者还未必甘心献出“臭皮囊”呢!没准还会告你曲解作者歪曲原著呢。

对已故领导人的著作,还是保留原样为好,不能“与时俱进”地不断做“技术性”处理,以显示他们的“高瞻远瞩”“富有预见”。那样就使历史文献变成了当代文件,这与修改日记以紧跟形势一样,都属于造假。

同类推荐
  • 狼孩之谜

    狼孩之谜

    关于“狼孩之谜”,千百年来曾有多少人努力破解,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科学、准确、让人信服的答案和结论。自然文学作家、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联盟会员李良苏经多年的考察和研究,破解了“狼孩之谜”。
  • 让春天听见我的心跳

    让春天听见我的心跳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做一本书,而是给每一个人布置一片风景,让总是匆匆而过的脚步和心灵,可以慢一些,停一停,看看窗外的阳光和星辰,看看很久没有因为感动而流泪的眼睛。
  • 马头墙里的向阳花

    马头墙里的向阳花

    她出生8个月大时,因小儿麻痹导致残疾,恶劣的病情使她生活都无法自理,只有两个食指可以活动。一本古典词集让她找到了心灵的方向,从此走上了诗词文学之路,并有所造诣,被誉为“词界升起的新星”。她勇敢地在网上征婚,寻找自己的爱情,并与一位内蒙小伙子相约,生死与共。为救治患癌症的父亲,她顶着巨大压力,卖词救父,筹集治疗费。她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孝老爱亲“中国好人”称号,其自强不息的经历被媒体赞誉为“安徽海迪”。本书讲述了这位重残女孩的心灵、勇气和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
  • 一首情诗一场爱

    一首情诗一场爱

    本书集合了中国历朝历代诸多名家的爱情诗篇,切入点独特,分为暗恋、初恋、热恋、生死恋、异地恋、婚外恋、苦恋、失恋等八个章节,采用另类文字表述,古今结合,不拘泥于对古典情诗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全面阐述。本书的魅力亮点,就是既满足读者对情诗本身的知识需求,也满足了读者对情诗背后历史故事甚至野史掌故的了解,并结合现代爱情故事解析、感悟爱情,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兼具。是一本走进灵魂,涤荡浮躁,让你思念成河、静思如梦的书。
  • 世象警示录

    世象警示录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物特写,第二部分案例写真,第三部分警网快讯,第四部分小说事态。收录了《怀念母亲》、《追忆父亲》、《风正一帆顺》等文章。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色美女的极品邪医

    绝色美女的极品邪医

    从国外归来的王密,本想轻轻松松的给美女总裁治病,奈何潜龙在渊,依旧遮挡不住他的风骚!当泼辣的警花,清纯的护士,霸道的女总裁……各种美女围绕他的身边,他的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ps:本书踩人打脸严重,爽点极多,纯洁少年慎入。(求推荐,求收藏,求打赏,求一切~怀夏见了一个群:366632658,欢迎大家进来聊天打屁。)
  • 穆羊人

    穆羊人

    禹甸神州,无垠四域,中原七族,互争雄长,中原世界隐有重入乱世之势......来自高原的少年,入世搅弄风云,只为一句戏言,是戏言,亦是承诺,只为守护那想要守护的人.....
  • 元素终日

    元素终日

    在这个和平的世界里,一切都都是那么和谐~而这个世界有一个平淡的职业!名为药剂师!药剂师在这个世界是那么难获取!而最高级的究极皇药剂师是更能获取!而阿冰和白就是一名究极皇药剂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爱在青春深处

    爱在青春深处

    在我们青春懵懂的岁月里,在那个轻舞飞扬的年代,总有一个名字走进你的记忆里,总有一个身影出现在你的梦里,总有一种爱情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个人让你感动,总有一些故事被你埋在青春的深处,不愿再提起。你的青春就那样的慢慢的长大了,成熟了,过去了……
  • Merchant of Venice

    Merchant of Veni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网王之藤原雪魅

    网王之藤原雪魅

    當一位天之骄女穿越到网王世界,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敬请期待!我QQ1663050873
  • 胖妹翻身战

    胖妹翻身战

    看一个自卑肥胖的女孩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自信的女强人!看一个一无是处的女孩如何绝地反击,一步步夺得她想要的一切!(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实记

    穿越实记

    第一个古代历史世界是低神低武世界,主角韩浩从第二个世界骑马与砍杀这个游戏世界招兵买马来平定第一个世界……初期主角需要两个世界来回倒,可能看的会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