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97400000001

第1章 序:留住心中那一片美丽的草原

贺西格

两年多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余兼羽把一本刚出版不久的长篇小说《孤女》送给我,我是在火车上一字一句地把这本书读完的。《孤女》设置的地域背景是科尔沁草原,那也正是我的家乡。小说中描述的科尔沁草原生活场景和大量的科尔沁民歌,使我凭添了一种亲切感。我不禁感到诧异:一个并没有草原生活经历的人,怎么能够如此生动地把一个草原上的故事全景式地展现给读者?我想,除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之外,那一定是下了苦功夫得来的。

余兼羽热爱草原到了痴迷的程度,十几年来他潜心学习、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的收获和积累,正是这种积累使他在写作中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对蒙古族音乐相当精细的描述,也能看到他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独到见解,这些都是他多年来学习研究所获成果的明证。

余兼羽心中的那片草原,从少年时代起就是“一个遥远的梦”,这个梦一直延续了整整四十年,至今那片神奇的草原仍是他魂牵梦的绕的地方。作为一个在都市生活的汉族人,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眷恋、又这般执着地追寻着这片土地?正如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所说:“我的草原情结与血缘无关。爱,有时能够说出一千种理由,有时却又不需要任何理由。”或许,那是冥冥之中的一个宿命吧。

2007年开始,余兼羽结识了一群草原上的孩子——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小天使们,从此他那潜隐着的草原情结被强烈激发出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他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与这些孩子打成一片,默默地关注和支持他们,并与这群可爱的孩子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生活都被染成了五彩的颜色”。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是一个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少儿合唱团,关于这个团的孩子以及他们的音乐,媒体曾有过不少报道。但对于五彩的“粉丝”和一般的“草根”爱好者来说,他们对于五彩合唱团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与余兼羽的宣传推广有关。余兼羽在网络空间、博客、贴吧、论坛上发表了很多介绍五彩的文章和图片,这些生动鲜活的材料在他的博客里吸引了三十几万的点击量,以至有人在网上把他的这些文章集结起来,专门供那些想了解“五彩”的人浏览。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五彩呼伦贝尔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忘记余兼羽做出的这种特殊的贡献。

现在,余兼羽又把散文集《天边的草原》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当这本由五十余篇散文组成的文集带着油墨香气摆在读者的面前时,它无疑会传递给你很多美的感受。如果说,《孤女》讲述了一个厚重的故事,像一棵独立支持的大树,那么《天边的草原》就像一座缤纷的花圃,星星点点绽放着多彩的小花。在这本文集中,内容虽然涉及作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对于草原和草原民族的真诚热爱与赞美,仍是本书一个重要的主题,这是我在阅读书稿时强烈感受到的。这就难怪作者要用“天边的草原”来为这本书命名了。

在余兼羽心中,与那片美丽的草原同在的,是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赛娜是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的一个蒙古族小女孩,关于与这个来自巴尔虎草原深处的孩子的相识,作者写道:“那年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赛娜,她还是一个连汉语也不会说的七岁小女孩。当时我抱起这个孩子,心里涌起一股酸酸的感觉,我说不清是喜悦还是忧伤,总之一种父爱般的情感包围着我,让我几乎流下泪来。我好像在梦中就已经认识了她,并且期待这个小女孩已经很久很久,那应该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个缘分。”(《天边的草原》)

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相隔数千公里、年龄相差四十多岁的一老一小,他们在北京的相遇,从表象上看似乎是一种偶然,但从因缘上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必然?假如作者没有心中的那个草原梦和对梦的追逐,他们或许根本不会有这样一个会面。转眼之间相距这第一次的见面已经过去了六年,当初那个灵气的小女孩已经成长为一个花季少女。赛娜前年考入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合唱基地班,开始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15岁的赛娜现在是内蒙古少年合唱团的一名成员。

和《孤女》一样,《天边的草原》中也有大量的关于草原音乐的描写,而这种描写总是带着作者自己的审美感受和独到的见解。从英格玛到五彩呼伦贝尔,当草原音乐忽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的时候,他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样解释的:

“久违了的天然。是的,人们受够了流行歌曲的矫情和虚伪,受够了重金属音乐刺耳的喧嚣;一曲民谣,会让我们觉得清新,一支小调,使我们感受到真情,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美好的音乐。…说到底,五彩呼伦贝尔是一群普通的孩子,他们并不比我们的孩子更有才华,只是在那个远离都市的地方,保存了更多的淳朴和真诚。”(《五彩呼伦贝尔》)

又比如长调,作者认为,蒙古长调不是能“学”会的,为什么呢?“因为长调是蒙古民族血脉里的东西,它也只能随着血脉传承。……你不在草地上生活,不讲蒙古语,不会骑马,不喝奶茶,不穿蒙古袍……,你硬要“学”长调,那是行不通的。”(《蒙古长调》)

当长调在联合国“申遗”成功时,他告诫人们:“长调‘火’了,但愿我们不要仅仅沉醉在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样一个光环里,应当拿出具体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蒙古长调赖以生存的草原。正如古语所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蒙古长调》)

在这本散文集中,还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青春驿站》回忆了自己的北大荒生活以及大学毕业后教师生涯的点滴心曲,寄寓了“我们所有的梦想大都从青春开始萌芽”的感悟。

在《文竹的故事》中,作者把一盆旧日老师留下的文竹比喻成一株“参天大树”,引出了一个凄恻感人的故事,表达了对恩师的崇敬与怀念:

“有时备课累了,我会对着文竹凝思。看着它茂密枝叶遮蔽下的一小片泥土,有时会有几只小虫在蹒跚爬行,我就想,在虫儿的眼里,这花盆中的天地大概要算广大的园林了,那文竹,也该像参天大树一样的吧。”(《文竹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刚刚挣脱了十年文革造成的精神创伤和思想禁锢,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写于八十年代的《淡蓝色连衣裙》,描写一位步入中年的女教师,为了给自己买一件心仪已久的连衣裙而产生的内心纠结,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变化,仿佛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回到家里,她早早做好了晚饭,关上房门一个人穿戴起来。她对着镜子中的自己,不禁有点吃惊:裙子不仅合身,而且也很得体。她笑了,开始嘲笑自己在市场时的那份局促——为什么要怕自己漂亮呢?难道美是一件可羞的事情吗?”(《淡蓝色连衣裙》)

《人在旅途》记录了作者在国内外各地游历的见闻和感受,虽然是游记的笔法,却常常给人以启发和联想。《武夷船娘》是一篇文笔清丽的散文,它讲述了一个十七八岁辍学,在九曲溪上撑船养家的少女阿蓉的故事。阿蓉在溪上为游客撑竹筏,船主接受了游客的小费,为讨好客人他一路都是满口的“荤段子”;冰清玉洁的阿蓉,沿途不发一言,并且总是俯首敛眉不愿配合游客的镜头。然而她一路上说出的唯一一句话却耐人寻味:

“竹筏已经过了八曲,就要到达漂流的终点了。水转峰回,前面的江面陡然开阔了起来,一座山峰突兀地耸立在我们面前,孤傲而挺拔。船娘忽然开口说:看,这就是玉女峰,它是我们武夷三十六峰里最美的一座了!”(《武夷船娘》)

不用更多的语言,文章在这里带给读者的启发和联想已经不言而喻。这些文章大多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不仅深化了主题,文字之间也充满了美感。

我和余兼羽经常会有一些聚会,在座者大多是从事艺术工作或者热爱艺术的朋友,这种聚会很有点像是“艺术沙龙”。从一个音乐人的角度观察,我感到无论是音乐、舞蹈,抑或文学、美术,所有艺术其实都是相通的,它们有着共同的创作规律和相近的表现手法;而从事艺术的人,也都有着共同的内在品格和气质——热爱生活、富于激情,我姑且把这称之为“艺术情怀”吧。 然而有了这种“艺术情怀”,并不一定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因为艺术创作是一种极为艰辛的劳动,是需要殚精竭虑才能偶然得之的。

我在阅读这部书稿时注意到,在选入本书的50余篇文章中,最早的写于1980年,时间跨度竟然长达三十多年。这说明作者很早就开始了在文学领域的耕耘,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北大荒做知青时就已经“萌生了最初的文学情愫”。三十多年的坚守与追求,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需要有很强的定力。我想这也启示我们,在当今浮躁的世风下,我们应当少一点急功近利的心态、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精神。

余兼羽作为北京一所高校的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他本无须从事艰辛的写作活动,但他心中的那片草原在时时召唤着他,使他欲罢不能。为了留住心中那一片美丽的草原,余兼羽笔耕不辍,在仅仅三四年的时间里,就接连推出了两部几十万字的作品。

在《天边的草原》即将付梓之际,我不揣冒昧写下以上的文字,所谈都是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但我想,再多的文字都不能完美地诠释作品的本身,正如“一万个读者的心中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因此,还是请读者自己用心去领会这片天边的草原吧。

是以为序。

2013年6月于北京通州

同类推荐
  • 破解《红楼梦》成书之谜

    破解《红楼梦》成书之谜

    本书参考了著名红学家关于《红楼梦》成书研究的成果,针对《红楼梦》中出现的诸多矛盾,以及奇怪的现象,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大胆的分析,理顺了曹雪芹创作过程中的大致情况,挖掘出“增删五次”的前因后果,基本上合理地解释了书中那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不合理现象和各种矛盾,从而让我们能够对《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本书的分析过程逻辑清晰严谨,证据确凿可靠,结果令人信服,相信会改变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
  • 艺林散叶

    艺林散叶

    本书是郑逸梅先生写人物逸闻趣事的文集,涉及多个领域、多个人物,文字短小精悍,见解独特精到,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颇有雅趣。作者对于当时人物掌故的高度熟悉使这本书中的人事可信可观。本书将这些芜杂繁琐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和史料价值,也便于读者查阅,在清晰的条理中获得更好的阅读感受。
  • 在美国访学的日子

    在美国访学的日子

    本随笔集收入了笔者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习期间的大部分随笔文章,内容触及生活、学习、文化差异等诸多方面。文章皆为笔者个人心情的真实抒写,以女性的细腻与敏感,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位博士妈妈独自带着五岁的女儿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的种种感受。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感动,也有无奈。这些文章不是旅美指南,它们可能只是越来越多的赴美访问学者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远渡重洋的妈妈们的一些侧影。
  • 燃烧的红烛

    燃烧的红烛

    张家界这地方,出奇山,出秀水,出异物。单以花言,便有鸽子花、龙虾花、五色花等珍稀品种。鸽子花即“中国珙桐”,系冰川运动的孓遗物,全世界仅我们中国极少数地方幸存之;龙虾花多长于金鞭溪一带,模样酷似龙虾。遥想远古时候这里曾是一片海洋,便自然会生出纷纷的想像;绝无仅有的五色花,长于景区内的神仙湾一处。
  • 重新升起的月亮

    重新升起的月亮

    本书所选散文作品系作者近年来所创作的最为满意的倾情之作,适合社会大众,尤其是文学爱好者阅读。它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诉求与创作理念。他的文字唯美、先验,极具探索精神及当代先锋意识。可以吸引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眼球。现实与虚幻,往日与记忆,几乎构成了本书多维的情感空间。作家极力推崇多元与模糊的写作特点来叙事,这恰好构建了他独具一格的审美特色——“迷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情感的碰撞。那便是浑沌与澄明、寂静与回响以及悠远与辽阔……一个作家毕生所追求的文学之魅力,也许恰恰就是你即将开始的一场心灵之旅。
热门推荐
  • 圣纹纪

    圣纹纪

    圣纹世界所流传的,是名扬天下流传千古的传奇佳话,而非天选之子气运皇帝背景板!强者,非朝夕!天赋,非恩赐!运气,非资本!世事所不容者,皆有挣扎化朽为奇迹之能!欲由心生,此为贪婪!(此书非爽文,以严谨剧情及黑暗背景展开,以神作为野心起笔)
  • 恐怖之极度恐惧

    恐怖之极度恐惧

    也许你不知道,我们周边都有灵魂的存在,而它们生存只能如同寄生般的生存,它们可能存在于人的思维里,它们可能存在于广播之中,或者它们会变得很强大,然后如病毒般的传播,却只由一个大脑掌控。
  • 萧家影后星途之路

    萧家影后星途之路

    她自认难以动情,却在一次偶遇中,他对她举手之劳的帮助,从此倾心,费尽艰险也要来到他身边。他是腹黑高冷的五大百年世家之一的独生子,两岸三地跨国公司的首席ceo,他天生色盲。一次舞台亮相的选秀节目,她一袭橙黄礼服闪亮登场,眼睛清澈而明亮,笑容纯粹而温暖,看向他的眼神闪闪发光,“我们又见面了,这一次,请记住我的名字,我叫杨佩珊”从此,他记住了橙黄这个颜色,照亮了他压抑的前半生。
  • 青春那些想说的话

    青春那些想说的话

    有感而发的一些人生感悟,可能跟友情,亲情,爱情有关,也或许是我一些抱怨吧,但是那些心灵鸡汤是有的
  • 血脉石碑

    血脉石碑

    一池深潭,潭满荷叶,荷花两三。这,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看是美景,实则不然。隐于深潭之下的世界,我们无从得知。诺你偶然路过,不慎失足落水,你便会发现世界并不是表面上的安逸,处处布满危机……
  • 重生之北宋末帝

    重生之北宋末帝

    当北宋最后一个皇帝重生归来之时,一切都将改变。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坐镇天阙,立华夏一族,万世基业!
  • 悍妃女将

    悍妃女将

    一朝穿越,居然还是个罪臣之女?!在这乱世如何苟活?自然是!抱!大!腿!
  • 我那四季的爱

    我那四季的爱

    乔宇,一个齐小美以为能与他厮守终身的人......一段校园里的浪漫爱情......结局......会是完美的吗?
  • 你的人生不应如此

    你的人生不应如此

    其实,在这个世上,有很多种职业任你选择,你可以在充满活力的青春中去打拼出你的人生。
  • 阴阳眼之我的道士生涯

    阴阳眼之我的道士生涯

    天生阴阳眼,稀奇古怪的灵异事件。。。身负道术的我是该做一个普通人还是扛起身上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