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47100000022

第22章 近代文人的心态(6)

孤独心态有助于作家形成专一的审美注意和捕捉灵感。选择孤独、甘于寂寞的作家往往能够消除内心的进退得失之忧,排除外界的人迹车马之扰,外寂内静的生存状态为他们用志不分、凝神观照提供了有效的保证。王维的艺术成就从这一角度证实着孤独心态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王维早年也有立功扬名的热情与雄心,对生活采取了积极进取的态势,但是在经过了张九龄罢相,失去政治知己以及被迫出任伪职而被定罪等一系列重大打击之后,他彻底放弃了早年的理想,逐渐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心灵之门,以至于“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将孤独心态转化为虚静的“无我”心态之后,在他的审美视野中,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被充满空灵之性与宁静之美的自然山水所取代,审美注意直指对象并进入对象,从中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即所谓‘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春池深目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一首《春池》小诗充分展示了物我无碍、神与物游的精神境界。

中国古代作家是一个高度重视精神满足的群体,十分重视与他人的精神交往和意识、情趣相投,精神契合是他们的另一种生存需求,尤其是在进行同级交往(即双方地位相同、权利相等)时,对精神满足的渴求显得特别突出。许多人属意于“君子之交”,坚持将交往的基础建立在共同的政治修养、理想情操、审美趣味上,强调以超功利的态度进行交往,将交往的需求聚焦于精神世界,尽可能把金钱、权力等物质或物化的因素排除在交往动机之外,正是这种以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为目的的“君子之交”,使许多人陷入了“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困境。

中国古代作家的孤独心态的表现,首先是体现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伤之中。家庭是个体生命的诞生之地,也是人最早的交往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天然的性质,而且能够寻找到心理的归属和情感的寄托处,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性质使情感的意义尤为突出,他们以与家人朝夕相处为人生幸福,习惯于将内心的苦闷与烦恼向亲人道出,以求获得情感的慰藉。然而,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毕竟只是个体人际交往的起点,家庭也不是个体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最佳舞台,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动机,更好地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古代作家成年之后必须从家庭走向社会,将自己置身于更大的群体之中,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中去表现自我,确证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不过,中华民族对家以及血缘关系特有的情感依赖和理性认同,使走出家门的士子们对与家人空间距离的拉大异常敏感,天各一方的处境暂时阻断了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游子的生命被置于无根的状态。“独在异乡为异客”,求学、仕宦的经历被视为漂泊异方,异乡客身分的确认更是直接导致归属感的失落与心灵的空虚。游子的孤独源于对家庭亲人强烈的心理依赖,只有借助于重返家园、与亲人共处的手段,才能够消解它。因此,辞官归隐的陶渊明才会有“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的感觉;杜甫才体验着“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北征》)的欣慰。

其次,中国古代作家的孤独心态体现在“举世无知己”的悲哀之中。这种孤独直接源于个体与群体心理空间的疏远,置身于车马喧嚣的闹市却有无法交流的苦闷,面对芸芸众生却难觅精神的知音与同道,这无疑是一种更为深重的孤独。杜甫《梦李白》之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正是这种孤独人生的形象写照。为了求生存求发展,文人必须与外界交往。他们或投递书信以拜谒权贵名流,或诗酒唱和以结新朋会老友,不断扩大交往的范围,在社会中、在他人面前努力显示自己的存在,以求获取社会的承认,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交往失败的阴影给众多的作家心灵留下了创伤,见弃于君,不容于世,与群体疏离,被社会拒绝,人际交往在大范围内处于被阻隔的状态,个体心理上所产生的分离感引发出他们生存的危机感。

中国近代小说也有孤独书写,体现了作家的孤独感伤心态,代表人物有苏曼殊和郁达夫。

文学感伤是主体对现实的感应,文学的感伤源自主体心灵的感伤。弗洛伊德曾经用大量的例证说明,创伤记忆对于艺术家后来的创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在各种创伤记忆中,来自童年的创伤体验是人生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体验,心理学家称之为缺失性经验。“所谓缺失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童年的经历和苦难记忆,把他们对社会的悲愤对人生无奈的伤感印烫在了早年的意识底片上,从而形成了他们以悲凉、感伤的眼光观照社会人生的潜在心理。创伤性记忆平时处于潜隐或准备状态,一旦遇见类似或相关的信息,便会刺激创作主体的心理隐痛,产生一种与审美对象“同病相怜”的感伤,并把存积的情感倾注到审美对象中,产生强烈的创作动机。

苏曼殊短暂的人生充满了悲情。爱的缺失和生活的贫困是他成长过程中最深切的体验,痛苦、孤独是他最难以磨灭的记忆。据其同父异母的妹妹苏惠珊回忆道,“时或婶婶辈言语不检,有重此轻彼之分,使二兄感怀身世,抑郁不安,闻他十二岁在乡居,偶患疾病……但有婶婶辈,预定其病不能治,将其置之柴房以待毙。”后被过路苦行僧带走,结果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不久因触犯戒律而被逐。此后被姑母送到上海找到父亲后,嫡母又百般虐待。不久,父亲和嫡母回到广东,曼殊寄居姑母家,学费由父亲朋友代付。15岁随表兄到日本读书,依靠表兄每月提供的十元生活费,勉强维持生计,“住最低廉之下宿屋,所食白饭和以石灰”。20岁时再度出家。直到后来与家庭彻底断绝关系。这种创伤性体验,在苏曼殊小说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他结合身世之怨、家国之痛,将一己之悲欢上升到人生体味的层面,在感伤的描绘中提示个体存在的孤独与迷惘。其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失去父母庇护孤苦无依的飘零者,最典型的是父亲形象的缺席。他或者把其早早地送上“黄泉路”,如《碎簪记》《非梦记》。在《断鸿零雁记》中他虽然做了一个生父为日本江户名族的“白日梦”,但是这位“生平肝胆照人,为里党所推”的出色人物,却在其乳媪“尔呱呱坠地无几月,即生父见背”的寥寥数语中,成为没有生命的一道布景。而在《绛纱记》《焚剑记》中,父亲形象则是完全的空白。

孤独、凄惨的童年体验,注定了苏曼殊一生要咀嚼孤独、逃避孤独。苏曼殊一生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几乎囊括了当时的时代精英,而且同他们建立了很好的友爱关系。但我们在阅读《苏曼殊全集》时,从那么多与朋友的书信中,看不到人们心目中孤高洒脱的曼殊上人,却强烈地感受到了一个茕茕孑立的飘零者苛求关爱的拳拳之心,有的地方甚至超出了常态。这种奇异的感觉,使人马上联想到他的痛苦人生。为了逃避孤独,生活中的苏曼殊放浪形骸,疯狂地抽雪茄、吃花酒,这是一种基于逃避孤独的自我麻醉。

郁达夫的童年体验与苏曼殊有惊人的一致处。他将自己的出生称为“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在其自述性的文章中,郁达夫曾反复用“孤独”“神经质”“畸形”“自卑狂”等字眼刻薄地诅咒自己。

这种纤细的神经缘于其自卑情结。自卑感实质上就是活生生的个体面对实在的对象世界,一下子没法认识、把握、征服,无法肯定自己、表现自己、发挥自己,从而从心理上产生的气馁和无可奈何。这是人在外界中无能为力的心灵投影,也是一种隐秘深潜的悲苦境地。对郁达夫而言,这种自卑情绪缘于童年时期的创伤性体验。郁达夫幼年时因为没有玩伴而孤独自卑,上小学时因为无钱买皮鞋而自卑,到杭州上中学时因为来自乡下而自卑,留学日本期间因为“支那人”受到日本人歧视而自卑。钱杏邨在《<达夫代表作>后序》有过精辟的分析:“在幼年的时候,他失去了他的父亲,同时也失去了母性的慈爱,这种幼稚的悲哀,建设了他的忧郁性的基础。长大后,婚姻的不满,生活的不安适,经济的压迫,社会的苦闷,故国的哀愁,呈现在眼前的劳动阶级悲惨生活的实际……使他的忧郁性渐渐的扩大到无穷的大。”正是这种经历,形成了他纤敏柔弱的个性和多愁善感的心理。胡愈之评价郁达夫说:“诗人的气质使他倾向于用感情支配行动,对朋友,对同胞,对敌人,他都是用感情来支配一切的。”从熟知郁达夫的这些人的评论之中,我们不难窥见郁达夫性格的一斑。

总之,孤独心态源于文人的生命痛苦、生存危机感,文学创作则成为他们挑战孤独、超越孤独的重要途径,由于作家各自精神气质、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所处时代环境的差异,他们挑战孤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结果不同,因而产生的文化成果也不相同。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一种永恒的精神价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

同类推荐
  • 常春藤诗丛武汉大学卷·邱华栋诗选

    常春藤诗丛武汉大学卷·邱华栋诗选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如地壳运动一样,崛起了一座座诗歌山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诗歌重镇。在这一时空节点上,诗人们所具有的探索、独立、低调的写作态度,朴素、豁达、真挚的诗风,构建和丰富了当代诗人特有的诗学与美学传统,并取得有目共睹的诗歌成就。就整体成就而言,可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常春藤诗丛》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且至今仍在全国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面貌。
  •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收集了徐志摩的全部经典散文,通过这些文章,你可以体会到徐志摩《浓的化不开》的感情、《自剖》的真诚、《迎上前去》的勇气、《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的决心、《艺术与人生》的思索以及《爱眉小札》里无尽的深情。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感受到另一个让人一读倾心的徐志摩。
  •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堪称宋代艺术特色的代表者,本书对其进行研究,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有较高出版价值。
  • 送别

    送别

    《送别》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李叔同先生在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及抗战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先生本人对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其作品主要包括诗词,如《春风》、《醉夜》、《无题》等;谱曲如《送别》、《祖国歌》;文赋如《悲智颂》、《李卓吾像赞》等,表现了这位大师出尘脱俗的艺术魅力。“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 过站不停

    过站不停

    从不同的方面展示,记录,刻画了异乡少女的内心世界,寓意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差别,同时告诉我们,世道人心可变,真情永生难忘。也在《猫眼》里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思考: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却无意侵害社会他人权益,类似这样的“灰色现象”,富有良知的我们当如何面对?通过“穿越”的手笔,在《梦里依稀见过你》里作者透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态度,以及对幸福人生、光明世界的积极追求。《拾荒者》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贫困荒凉一无所有的时候,亲情和牵挂会成为其平凡生命全部的价值和意义。
热门推荐
  • 寡情帝王天价妃:许你来世

    寡情帝王天价妃:许你来世

    在现代,她是为偿还情债一心求死的大姐大;在异时空,她是遭爱人背叛一心求死的相府小姐;本着活着不易,且活且珍惜的态度,她只想安分守己。奈何阴谋、阳谋,让她数度徘徊在生死边缘。原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最无用的就是忍耐,她不但要活着,还要好好的活着!看清淡欢颜的女子如何惊艳涅槃!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什么?不能这么贪心?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江山为聘,当风华绝代的王侯宣布要娶这个罪臣之后,某人美目潋滟,翩然一笑。我有富甲天下之财,要这深宫牢笼何用?天大地大,自由最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腹黑小狂后

    腹黑小狂后

    玉绯烟,华夏国最年轻的上校,医学天才,魂穿成了忠义侯府的废物傻小姐。太子要退婚?好!她转身嫁给了传说中邪魅冷傲、霸道无情的王爷。姐不稀罕太子妃,姐要当你的皇婶婶!只是,王爷,说好的演戏,你怎么当真了?喂喂,你的手往哪儿放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苍龙守护神

    苍龙守护神

    在沉默中灭亡,意外重生得到上古龙魂的附身,阴差阳错残酷的现实磨砺出一个铁血枭雄,王者归位神话延续。他黑色的头发古铜色的肌肤,棱角分明的脸膛灿烂的笑容,一个阳光的华夏少年;他身外盘缠着一条暴虐的苍龙,出手狠辣无情,不是好勇斗狠;只为守护身边的女神,守护心中的梦……
  • 诡案组陵光

    诡案组陵光

    延续“诡案组”的辉煌传奇,一宗宗真实的灵异事件穿插于虚构的故事当中,交织成若真若幻的《诡案组·陵光》。世上最可怕的并不是鬼,而是隐藏于鬼魅背后的丑陋人性!在众多诡秘案件背后,等待溪望的除了父亲死亡的真相,还有一场隐藏二十年之久的惊天阴谋。
  • 魂,陌寒

    魂,陌寒

    这不是小说..只是一些来自灵魂的共鸣..作者不会为了任何理由去做勉强码字的事情..读者也可以随意喜欢或不喜欢..魂●陌寒
  • 倾城王妃太绝恋:王爷太腹黑

    倾城王妃太绝恋:王爷太腹黑

    这是《倾城王妃太绝恋》第二部,旧号不丢失,改用新号续写,从捡到水晶开始写,大家可以连着一块看,倾城王妃太绝恋可以了解了解,谢谢了!简介和1一样,谢谢大家的支持!
  • 异星之征

    异星之征

    一场荒野求生节目。节目录制人员意外被传送至异星。面对丛林法则至上的异星,人性的丑恶展现得淋漓尽致。另类的荒野求生,且看猪脚门如何征服异星。
  • 薯片日记

    薯片日记

    以小仓鼠“薯片”视角观察人类言行,记录“主人”家的日常生活。
  • 走在路上

    走在路上

    《走在路上》该书遴录了杜永胜近年来创作的一百余篇散文,描述了作者细腻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