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75500000053

第53章 文化渊薮(1)

《礼失求诸野》的对谈,这一回就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关于我们的乡野文明,关于在乡野的古礼遗存,我们从哪儿谈起?一共要谈哪些方面?具体如何对谈?整个对谈开始之初,我们有一个相对条理的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十二回对谈,基本上按照预案来进行,这应该叫做有章可循。按目前完成的情况来判断,我们的每一回对谈,应该说是言之有物,各章排列分布,也还次序井然均衡匀称。

虽有预案,形成具体对谈文字,对我们而言,却也是一个在搜寻记忆、挖掘积累中进一步深化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谈者有许多新的发现,更有许多新的惊喜。质言之,这首先是一个考验与鼓舞对谈人的过程。相对于主流文化、纸质文本,乡野文化处在某种失语状态。我们的对谈,多少打破了这种失语状态。我们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乡野民间的古礼遗存,稍作回忆捡拾,便是说不尽的话题。乡野民间,本是诞生种种庙堂文化的沃土;生发庙堂文化的乡野,又受到这种文化的回馈滋养千百年。

乡野,于是成为文化的渊薮。

“先进”“后进”之辨

张:《论语·先进篇》的第一章,谈到野人君子谁更熟知礼乐的话题。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关于这段语录,后世的解经家注释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解经家读书,只读一行。其实,孔子的《论语》是一个仁学系统,任何一条语录,宜于放置在整个系统中来理解。这句话,孔子讲的是一种假定,是某种特定情况。他没有绝对认定:野人一定永远总是比君子先进于礼乐;但他充分强调:确实有野人比君子先进于礼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要用先进。

比方,在需要“礼失求诸野”的时候,上层社会礼崩乐坏,那些不在庙堂的野人,最先最早受到过礼乐的教化熏陶,由于此时此际的在野,恰恰最可能保全了种种古礼。

我们两个放言来对谈“礼失求诸野”,我们面临的面对的正是这样的社会状况。

我们两个和乡下的联系是相对紧密的。先抛开我们不说,那些偶尔下乡、哪怕只是旅游出行的人,即便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也能发现和感受到乡野民间的那种民风淳朴。民风,风俗,究竟是什么?那是文化的熏染,那是文明的积淀。那就是“先进于礼乐”。

再说我两个,你到过我们红崖底,我去过你们护城楼。我们感觉到对方的故乡,几乎就是我们的故乡。尽管十里之外,风俗不同,然而,我们却都产生出了深刻的文化认同感。随意目击的若干乡间礼仪,仿佛都是似曾相识。传统文化果然是在乡间,而且这样的现状极其普遍。我们两个自身的“在野”,使我们具备了发现和认知“礼在乡野”的眼界。

鲁:孔夫子的话其实说的是一个常识。

这让我想起清代乾嘉学派,不管他们的学术思想如何,他们做学问的实证精神是有目共睹的。戴震的高足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后人评价说,段玉裁先生让这一部“死书”变成了一部“活书”。为什么?段玉裁注《说文》,走的就是实证的路子。比方,为考订一个字的本意,他能在夜晚蹲两三天来观察动物的活动规律,宦游期间不断到民间搜求古音古意。一些字的古音古意,恰恰是“野人”们保全得最好。孔子所言“先进”与“后进”,这应该算是一个小小的旁证。

前些年我曾经跟一个大学教授朋友开玩笑,他教先秦文学,而且注过整部《诗经》。《诗经》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他注“关关”两个字,引用了两千来字的资料,最后说,关关,鸟叫也。我说你引了两千多字,这个古人说是鸟叫,那部古籍说是鸟叫,最后你还说是个鸟叫。黄河边的鸟叫你听过吗?黄河边的鸟在什么情况下才叫?他很茫然。我说黄河中间沙滩上的鸟,无非鸿雁、白鹭、野鸭,近年有大天鹅,这些鸟只有在交配的时候才嘎嘎嘎嘎大叫,一般情况下是不叫的。以此起兴引出“君子好逑”才更自然,更合情合理。来自民间的诗,看来还得回到民间,才可以情景再现而能有切实的解读。

所以,孔夫子所说的“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老先生看到的是当时人所共见的某种真实,乃至于成为当时的一个常识。正因为是常识,他没有点透,以至后人不知所以然。

张:《论语》微言大义,足够后人而复后人好生参研领悟。

孔夫子所处时代,贵族社会虽有礼崩乐坏的情况,但还不至于完全崩毁。而尽管民间社会当时还不曾完全成型,天才的孔子,看到了野人“先进于礼乐”的现实,将希望投注民间。

至于戴震、段玉裁等清代考据大家,在清朝异族高压统治之下、在文字狱横行的恐怖时代,被迫走上繁琐考据而不得公开张扬道统,他们的悲剧境遇应该获得后人的理解同情。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奋起捍卫道统、不与异族统治针锋相对来斗争,则是对古人的苛求。

相比之下,我们两个的“礼失求诸野”又有种种不同。

我们不是从文本到文本,我们断然撇开了古人繁琐考据的路子,也超越了当今学院派狭窄的学术窠臼。

比之于前两者,我们有着“身处民间”的天然优势,又有“礼失而求诸野”的认知高度。

“古礼在民间”,对我们是常识。做出这样的判断、举出丰富翔实的材料来论证,展现出古礼在乡间的动态生存,这是我们值得自豪的成果。

同时,我们对谈的成果,又是“学术在民间”的一种证明。

我想,我们植根于乡土民间,这是一种命定,也是我们的极大幸运。当然,这里有一种走出乡野后的回顾与反思的功夫在内。正像苏东坡说过的:“入乎其内,而有生趣;出乎其外,而有高致。”他说的是作文的道理,对于我们自身文明的认知我看也完全是这样。

鲁:张老师说的是。只要我们走近乡野,尽管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但乡村田野那种质朴而又淳厚的文化,往往立即能给我们熟悉的亲切和总是那样鲜活的启示。民俗、民歌以及民间的礼仪,无不沉淀着文化的原初形态,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方面,没有在其中浸染过的人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敏感。

我们两个属于民间,我们的对谈又不惮于放置在任何学术平台来任人推敲。

此在的文明之河

张:我们两个对谈的过程,是我们的心灵对乡野的一次回归,是我们对乡野文明的一次满怀敬意的巡礼。

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野受到了太多的毁坏破败,受到了太多的疯狂掠夺,受到了太多的歧视冷遇。令人欣喜和惊叹的是,我们的乡野文明依然那样厚重博大,民间依然那样富于自我修复与再生的顽强生命力。因应剧变,乡野文明结成了坚不可摧的防御纵深;生生不息,乡野文明流淌成此在的文明之河。

这样的一点心得或曰认识,在我而言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仿佛是渐渐生长出来的。

比方,2000年走马黄河,路经你们河曲,你陪我在乡间行走的那些日子,是我上述思考具备了雏形的时候。

鲁:假设再早一些年头,大概我还不足以胜任咱们这次对谈的任务吧。张老师你走黄河那时,我刚刚调进《山西文学》,三十岁出头,如今快到半百年纪了。感叹人生易老,却也庆幸自己日新日进,有点进步。

张:当时,你对河曲本土的熟悉、你和当地老乡的那种融洽关系,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当然,我和老乡们的那种几乎是天生的见面熟,那种即刻打成一片的功夫,至少与你有得一比。

在墙头镇渡口,与船工聊天;进墙头镇,和小媳妇调侃;在你们护城楼,和菜地里劳作的大嫂拉家常;到北京插队生老四家里,和他女人扯闲篇。许多景象历历如在目前。

单是一个插队生的话题,就令人感慨万端。

后来他们的反思则又至少出现了两种偏差:一种是冻死不下驴,喊叫“青春无悔”;一种是过分看重个人遭际,缺少共担了民族苦难的起码认识。

我格外想说的是:我们的乡野,我们的农民,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那样的博大情怀,释放出那样的大善大爱,义无反顾地肩起呵护这些不幸的孩子们的责任。

从建国初期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三反运动、五反运动、反右运动、反右倾运动、六二压运动、“文革”驱赶牛鬼蛇神下乡运动,几乎数不清的运动,有多少落难者被扔到我们的乡野农村啊!农村已然凋敝不堪、农民已然穷困至极,博大的乡野却概无例外地收留包容接纳了那些生灵。什么叫“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我说的这个就是。

——北京插队的一名知青,在护城楼村成家落户,变成了牧羊人老四,过成了美满的一家人。老四的女人,雍容富态。记得我当时几分调侃道:“插队生他看上咱河曲的漂亮姑娘了嘛!”那女人竟是认真来回答:“咱就看见人家可怜的不行嘛!”“你们咋不一块回北京?”那女人这样讲:“他们北京,那地方就逼仄得不能嘛!”

认为咱们山野宽敞,大城市逼仄,这女人随便言谈中透露出的眼界,非同一般。

记得牧羊人老四大名靳增佑,他的河曲妻子叫个胡银娥。

鲁:说起这个,我特别感慨。

举一个例子,“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造反派挺进五台山,要横扫封建迷信,实际是要进山劫掠毁坏庙宇。五台县的民众尽管也有“文革”派系,这时以村为单位,组织青壮沿路设岗,坚决阻止红卫兵进山。最后演变成一场武斗。现在有人研究“文革”,说起1968年的武斗,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红联站,红总站,我生的也晚,对“文革”这段历史至今是一锅糨糊。其中有人说五台县当初的武斗,也是什么组织与什么组织的对抗。我认为那其实就是农民与外来红卫兵的对抗,是乡民与劫匪的相持。要说五台山庙产与农民们有什么关系?但在“文革”那样的疯狂年代,他们能在一夜之间动员起来自发保护佛教圣地。

维系两千多年农耕文化的乡村社会,一方面认同并尊崇儒学传统,一方面在内部演绎着自己理解的一套忠义千秋理念,是所谓“心里有谱”。

张:通行全国几十年的中小学课本,对所谓农民起义鼓吹备至。对于杀人如同割草、诛神拆庙、摊坟灭墓的种种恐怖行径,不加任何一点理性批判,一概给予极力歌赞。

就你上述例子来说,从现象上看,诛神拆庙的是农民,护卫文物的也是农民,稍作根究,我们能得出非常有益的结论。说到底还是统治者,执权力之牛耳,究竟对民众如何引导的问题。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一再歌赞“论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鼓励人们上山入伙当强盗,还能有什么结果?历次政治运动,完全抛开法制,到“文化大革命”,干脆鼓励造反有理,红卫兵造反派除了变成暴民能是什么样子?

好在除了社会失范期,中国历史的常态是广大乡野的长治久安。这样的乡村社会,才是我们“礼失求诸野”的家乡故园。

“祝家庄”和谐自恰,并不总是被强盗来三打;扈三娘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嫁,并不总会被俘获然后组织分配给矮脚虎。

乡野的大善胸襟

鲁:和谐自恰的乡野,并且总是容留落难者,这样的大善胸襟也令人感慨。

张:容我插言一句。梁山人马攻打祝家庄,陷入盘陀路,其中有个细节,石秀扮成打柴汉子,是一位钟离老人心生恻隐给伪装探路的石秀指明了路径。大概多少读书人都不会特别注意这个细节。那位老人心地多么善良啊,救人急难,那体现的是一点普世价值。祝家庄暴露了盘陀路的秘密,后来被攻破,有李逵的板斧杀人“排头儿砍去”,钟离老人的善举就具备了一点悲剧性。然而,我们的乡野,九死无诲,不弃大善。

鲁:我前面说过,从1957年“反右派”开始,我们河曲县境内陆续接纳了几百名“右派”和出身不好的大学生,他们到来之后,无一例外被安排到学校教书。其间,也有从外地发配回来的大干部,大干部回到根据地,老百姓照样是给予善待。老百姓说,咱晋绥老区,从四零年“整风”,到四七年“土改”,甚的起起落落没见过?好好待着,过几天就一风吹呀!县里给找好房子安置,找轻闲营生去做,生怕这些下放干部受了罪。谁都不能否认,这里面确实有一种民间的温情大善,与冷冰冰的政治绞杀形成强烈对比。

“文革”中知青下乡那一茬人,当年都是十六七岁的学生娃娃。包括打“右派”,下放干部,推卸责任,加之政治迫害,耽误了多少人的青春和学业。但现在有些人,一说起当年的落难经历,苦大仇深,一副与全世界为敌,天下人皆负于我的样子,见谁骂谁。我特别不理解,也不能认同。你落难是一回事,你到哪里落难又是一回事。况且,知青们落难之际,正是“文革”全民落难之时。农民在灾荒年景,拉棍子去讨吃要饭还得开介绍信。那是什么光景?几亿农民的落难,谁又替他们呐喊叫屈呢?

张:这就又回到我们已经找到的那个问题的根本。城乡二元体制,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付出重大代价的中国农村和广大农民,不是予以报答和补偿,而是变本加厉的歧视与剥夺。这样的政策一以贯之,许多城里人,包括落难知青,难免昧于一种思维定势:农村原本就那样;农民本来就该倒霉。几亿人的失语,被漠视、无视、歧视,这个说来就太惨了,太没有天理了。

当然,农民不会怪怨知青孩子们。我们也大可不必过分谴责曾经的孩子。责任不在他们。

况且,对于博大的乡野,呵护那些落难者,那几乎就是一种本能。那就是华夏文明本身的自然反应。

同类推荐
  • 易经密码

    易经密码

    《易经密码》的读者对象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文化层次、更不分性别与地位高低,只要是初学者都可以轻松自如地学习《易经》这门古老而神秘的智慧经典,从中获得的智慧必将终生受益!
  • 月寒录

    月寒录

    《月寒录》讲述古城漾漾,人随梦行。绕墙三匝仍是城。多少诗意此间萦,只怨西安太多情,细雨绵绵,窗外如岚。书生他乡无心闲。将酒移至无人处,饮到三更独自眠。秋已归来,看西山头上,渺渺一云烟。几经风雨,淡送子夜余寒。问询君子,今宵是否醉西园,浑不知、几杯残酒,饮罢不知何年!却笑秋风,从此一别岸上柳,独享清闲闲时又来镜前,已变朱颜。几愁不断,何人能解此连环。生怕花落花又落,不见去人谁还。
  • 东张西望

    东张西望

    作者以其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记录下在美国、日本留学期间以及在凤凰卫视和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工作期间对于异国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思考和分析。本书体裁为文化随笔,可读性较强。本书展现了80后一代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对国际事务的驳议、评论,并非浮光掠影式的“点到为止”,而是上升为文化、制度的思考。本书堪称一部写给中国今天和未来的年轻知识精英的读物,能够帮助年轻一代人更为成熟和理性地看待世界!外媒“主观臆测”VS中国“政治企图”、日本政治的死穴、“知日”的价值、日本前自卫舰队司令官现身说法、美日同盟“多元化微调”、日本“料亭政治”的前世今生……
  • 空间·边缘·对话

    空间·边缘·对话

    本书为西北民族大学全国社会科学基金配套经费赞助项目。全书分为三部分:世界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汇集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专业学术论文20多篇,从文本的角度深入解读有影响的世界文学作品,并结合中国文学研究的成果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展开,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
  • 部队子女情爱纠葛:北京部队大院

    部队子女情爱纠葛:北京部队大院

    北京有多少个部队大院?很少有人能说的清楚,仅在城区一条著名街道的几公里地段内,就有六七个紧挨着的、分别生活着几千上万人的部队大院,一个大院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部队大院戒备森严,在普通老百姓心中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民道、官道,都是学问;家事、国事,皆有文章。作者从军35年,主要任职于解放军总后勤部,常年生活在北京某部队大院。本书就是他品读人生、总结军旅生涯的心灵体悟,第一次原生态地展现北京某部队大院生活的小说集。不同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号召,本书着眼于个体生命的细致把握,展现新时期下部队大院人们的生活状态。
热门推荐
  • 大学修养观

    大学修养观

    当代大学职能在不断扩展,大学不但是知识传承的圣地,还是民主自由的殿堂;不但是科学研究机构,还是服务社会场所;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工具,还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地。大学乃大师之学,大学乃人才之学。大学教师既是经师,更为人师;大学学生既要学养丰厚,更要品行高尚。大学要履行社会职能,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要忠诚教业,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学生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应该不断加强修养。涵养大学文化,健全大学人格,要熔炼大学精神。
  • 无境之神

    无境之神

    小镇乞丐,为复活亲人。孤身一人去寻找那神秘莫测的轮回府。从此将踏上,那真正的天外天。一跺脚,便可撼动苍穹。一发怒便可震碎那漫天星辰。
  • 穿越之胆小皇妃遇上爱

    穿越之胆小皇妃遇上爱

    发现男友背叛!那也算了!大不了不要他!被推下涯!那也算了!早死早超生!穿越了!这次也算了!尼玛滴!穿越过来自己居然是刚刚当上静妃!我的天哪!要她刷碗洗衣服就行,要她服侍一个大老爷们她可不行!可人家不肯放了她啊!呜呜呜……某女欲哭无泪
  • 寂傲穹苍

    寂傲穹苍

    她是血族亲王生下的双生子,第五代的纯正血族,灵魂是时空联盟的时空魔女,掌管无数时空,带着异世的一身魔法,跨越时间,最终回到地球,却意外加入了一个变态最多,最爱窝里斗,天然而,奸诈狡猾的地方……人称末辰事务所?
  • 绝色嚣张:网游之大神归来

    绝色嚣张:网游之大神归来

    默默无闻的小废物,一朝忽然被贵族战斗学院录取。被小三横加指责之时,才暴露她居然是大型网游《盛世》的第一大神。当大神归来,昔日的兄弟你又在何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兽集齐之时,我在等待着你,劈风斩浪,顺利归航!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绘灵狂想

    绘灵狂想

    穿越前是个不受欢迎的作家,穿越来是......灵川首族,家族老幺,婚姻自由,家庭美满,作为穿越者的王零,本是圆满一生的剧本。但不幸却降临,被人陷害,叛国罪人,家族被逐,族人入狱........成王败寇,技不如人,没有足够的实力,就算一方望族又怎样?从此王零踏上了自己的道路......
  • 至尊嫡女:傲世毒枭妃

    至尊嫡女:傲世毒枭妃

    含冤重生,浴火诅咒。她的赴汤蹈火的爱换来重生漫天恨意,她这世与他不共戴天。他的权力,他爱的,她会用北如歌的身份一一毁去。
  • 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们

    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们

    我16岁,却经历了很多,有一个妹妹,是母亲从她死去的闺蜜那里领养的,她叫乔雅恩,人长得很漂亮,大家都夸她心地善良温柔娴淑,只是你们不知道,她是一个心机诡谲的女孩,我得到的东西,她就会不择手段去抢,包括我的亲人,表面上是父母这么好听,可他们永远只会注意那个抱养回来的妹妹!直到某天,我爱上了一个男孩,不久我们就交往了,可是,乔雅恩又来捣乱了,她故意勾引我的男朋友,结果他们合伙将我害死!他们让我化为千古怨灵!即使十恶不赦又如何?请化身为我!为我报仇!
  • 校草驾到:继承者别闹

    校草驾到:继承者别闹

    “夏南卉,你打碎了我的车窗玻璃,你到底有没有钱,没钱过来做我助理,打工还钱。”顾北大手一挥,让夏南卉为自己打工。“打工还钱,这个注意似乎不错,既能还钱,又能看到帅哥,不错不错。”单纯的夏南卉想了想,答应了下来。“去,夏南卉,给我买水。”夏南卉小爪子一伸,“钱?你现在是给我打工还钱,买水还要我给你钱。”没要到钱,夏南卉只好屁颠屁颠用自己的钱去买水。“夏南卉,你的小提琴拉的太差了,快点,到阳台来给我练习。”某天,夏南卉终于受不了了,想要农民翻身把歌唱,“顾北,我受不了了,为什么每次你都要亲我。”某人好看的眼睛一眯,“哦?要不这次你主动亲我,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