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81400000066

第66章 记忆

张耀军

人生如驿站,每一站都有不同的故事。记忆中,母校的生活最珍贵,最美好,她给予了我职业生涯太多的启迪,渲染出人生路上的一片春色。

母校的记忆犹如清澈透明的玻璃杯,时间再怎么流逝也不会浑浊。

1981年,我作为第一届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的师范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农家孩子心目中神圣的学校——朔县师范,成为全县众多考生中的佼佼者。

太多的新生活扑面而来,对于我这样一个16岁初次离家的农村娃儿来说新鲜而灿烂,热情而紧张。“去了学校要好好学习,以后就有了‘铁饭碗’,这可是村里人求之不得的……”带着父亲朴实的叮咛,带着乡亲们的羡慕和自我的骄傲,带着对师范学校的好奇与渴望,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激动,来到朔县城南米昔马庄(今朔城区新安庄)。学校偏僻但清静,校舍简陋却温馨,房前屋后花草丛生,林荫蔽日。记忆里,有初次见到新同学的拘谨,有第一次在教室聆听老师们讲课的激动,有第一次参加考试的紧张,有第一次加入社团的好奇,有为改善伙食、参加“罢饭”行动的无知,也有新年晚上集体包饺子的热闹,有每周义务劳动中的欢声笑语,背上的黄书包、身上的中山装无不透着我们四射的朝气与活力。清晨,古老的钟声“当、当”响起,丁香树、杏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跑操、晨读,上课……琴房里不时传出婉转悠扬的琴声和吊嗓子的高音,运动场上同学们英姿飒爽、竞技拼搏,美术社的同学们用画笔勾勒未来,描绘希望,教室里书声琅琅、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青春拔节生长,旺盛的像正在生长的树,梦想一步步接近现实。开始暗自摸索学习方法,注重跟老师和同学们交往,渴望学习的我,像嗷嗷待哺的婴儿,或临摹书法,或吹拉弹唱,或温习功课,无时不在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储备技能,增长知识。最得意的是,在校运会开幕式上,我作为管弦乐队长号手,演奏着《运动员进行曲》,昂首正步走过主席台的那一刻;最有成就感的是,担任140班大合唱比赛的前期辅导员,一曲《四渡赤水出奇兵》如陈酿的美酒,唱醉了评委,大合唱一举夺冠。我骄傲,我自豪,我更是彻夜难眠。从此,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艰苦的付出总会有回报。

每一个人都忙忙碌碌,一切仿佛都是没写完的诗,匆匆开始,又匆匆告别。最后一堂课是和老师告别,写完最后的考卷,便和学业告别,一张合影意味着与同学告别。三年了,习惯了宿舍的集体生活,习惯了下雨时有人把衣服收起,习惯了吃饭时尝别人饭盒里的几口菜,习惯了几个人用同样的钥匙打开同一扇门。转眼间,将告别三年已经习惯的许多生活。一幕幕场景就像一张绚烂的剪贴画,串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离别的日子将近,学校外唯一的饭店挤得满满的,学校里也准备了最后一次聚餐,也就是大家所谓的“散伙饭”。离校那天,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默默的,你看着我,我望着你,话虽不多,却泪眼婆娑,看得出彼此内心的留恋与不舍。此时此刻,我第一次明白了师生情情深似海,同学情情谊无价。

母校,那个曾经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那个偏远乡村里名不见经传的学校,那个我记忆深处最美的地方。正是这三年的师范生活,使我从一个土气稚嫩的农村少年成长为风度翩翩、饱学才俊的青年教师……这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一种割舍不断的情谊,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像一根长长的风筝线,始终把我和母校连在一起。米昔马庄低矮的小平房—市区宽敞明亮的校舍—开发区建设中的现代化高楼,由中等师范到高等专科,几经转身,跳跃攀升,我一直都在静静地守望,深情地祝福,并成为我人生中永远不变的牵挂。

作者简介:张耀军,男,汉族,1965年10月生,朔州市朔城区人,中共党员。1981年9月—1984年7月在朔县师范124班读书。1987年9月—1989年7月在山西师范大学学习。1991年9月至今在朔州电大工作,历任教育科副科长、科长、办公室主任、副书记。

同类推荐
  • 镇海楼拾遗

    镇海楼拾遗

    一个人与一座山楼的机缘,很像传奇,引来众人称赞,让人不可思议,却真实存在,但一座山楼从天而降,巍然矗立于福州北端越王山之后,八闽大地风调雨顺,众生惊呼之余,早已开始文化寻根,从信仰回归至风水造设,再到道德重建,我们赞叹说:道法自然,万物有序。
  • 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张海迪的故事

    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高位截瘫。(也有人说是小儿麻痹症)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 论道三国

    论道三国

    《论道三国》共有《谁是三国英雄》、《涿州结义考》、《刘关孰为兄》、《何进为何召董卓》等85篇,有的文章是着重从人物的特点反思其得失,有的是从小说故事的合理性出发,分析纰漏和考虑不完善的地方,还有的是着重研究探讨三国时期本地的一些历史状况以及三国由盛转衰的原因,并提出以史为鉴的反思意见,每一篇都是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而且是历史和文学并重。
  • 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家书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成就不仅局限于学术和思想领域,他还以爱和榜样的力量,悉心教导膝下的九位子女,使她们个个成才。家书是梁启超教育子女和传递自身沉稳冷静思想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可以说梁启超是史上既曾国藩以后,第二位将家书这一文体发挥到极致的大家。本书籍是从梁启超亲手书写的数十万字家书中精心遴选、编辑而成。
  • 不过一盏茶

    不过一盏茶

    本书为茶文化随笔,包含地方名茶、果茶、茶与名著等方面内容。作者在创作中力求高雅、精致、有意趣。对茶文化历史的解读,作者采用通俗的语言和幽默诙谐的手法,让读者寓读于乐。
热门推荐
  • 花神怎么会是男的

    花神怎么会是男的

    啊啊?你说什么?你是花妖啊,你好美啊,就可惜胸平了一点,好可惜啊,被你抱着一路飞过来,哇...好爽,抬头看下你的脸,等一下你怎么有喉结?你是男的?喂,妖孽放我下来,男女授受不亲,你问我刚刚怎么抱你那么紧?我以为你是女的啊,啊啊,你说什么?要我嫁给你?啊啊?这个世界怎么了
  • 夜与乐的葬曲

    夜与乐的葬曲

    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一次意外死亡,紧随而来的诡异新生,以及只在黑夜举行的恐怖游戏。
  • 寻觅,向左转

    寻觅,向左转

    也许他们之间的爱,是不可能是不允许的,但是她,还在执着的寻觅着。只要她们相遇,无论怎样,都是不可能的。
  • 追寻心中的梦

    追寻心中的梦

    神行大陆,种族林立,各种,功法,武技,神术,召唤,魔法,比比皆是,战士,法师,骑士各种职业强者在这里聚集对决。一场大战朝阳失去了父母,因为一次意外之旅拥有了梦想,旅程中同时也拥有了和他一起追梦的伙伴,为追寻心中的梦,开始了他们的追梦之旅强者之路。
  • 青春前程似锦

    青春前程似锦

    大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爱过两个人吧,一个是学生时代爱的轰轰烈烈、爱的奋不顾身的江前程;一个是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的陪伴自己过完柴米油盐这一生的陆严潇。其实后来,沈似锦两个人都爱,只是对江前程的爱埋葬在潮湿的土壤里,对陆严潇的爱暴露在耀眼的阳光下。一个是留有遗憾,一个是不能辜负...
  • 鬼眼相法

    鬼眼相法

    人走人道,鬼走鬼道。不管是人是鬼,你走错了道,我李向阳便会来收了你。一次同学聚会之后,李向阳的生意就红火了起来。各种鬼魅魍魉,全部到哥的碗里来吧!
  • 冥愿

    冥愿

    人死七分灭,三分留人间!据说人死之后,魂灵皆散,唯执念长存,所谓执念或痴或怨,或深或浅,因人而异,而这些经久不息的执念,我们通常称之为——冥愿!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上火”的凉茶:解密加多宝和王老吉的营销之战

    “上火”的凉茶:解密加多宝和王老吉的营销之战

    加多宝集团与广药集团争夺“王老吉”的战火从2012年烧到了2013年,引发了行业内外的持续关注。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亿元捐款,到“怕上火喝王老吉”成为妇孺皆知的凉茶宣传语,再到2010年巨资赞助广州亚运会,加多宝集团凭借其强大的营销力度,将原本属于广药集团的百年民族品牌“王老吉”推向了千家万户2012年,广药集团却一纸诉状,将加多宝告上了法庭,要求加多宝停止销售和生产“王老吉”商标的产品,拉开了“王老吉”之争的序幕。本书为读者再现了“王老吉”商标之争的前因后果,对凉茶饮料行业的现状深入剖析。
  • 安太太每天都在被套路

    安太太每天都在被套路

    【黑化大佬VS叛逆娇妻】(又名:《被大佬罩着的日子》)卓时语,一只骄傲的孔雀,一夜之间被拔掉翎羽。一场家族的内部战争,使卓时语在孤助无援中跳进陷阱。PS:明知是套路,也要往下跳。安爷专治各种不服,乐于助人(乘人之危)。面对卓时语送上门的美人计,照单全收。“卓小姐这可是你自己送上门的。”卓时语使出浑身解数,诱骗安熠签下合约。“安爷,这独好夜晚,适合一个人细品,我就不打扰您了。”走之前还不忘抛了个媚眼,挥了挥手上的纸张,姿态妖娆:“谢谢了,我们下次再约”【婚后篇】卓小姐天天想等搞好事业就离婚。“安太太,爱幻想是病,得治。”“我不要。”“那你还要不要有人罩着。”卓小姐想也不想的忙点头:“要。”安爷埋头翘唇,心想:小样儿的,分分钟治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