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16600000064

第64章 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

《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初刊于一九四〇年三月二十四日《中央日报》。

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

--作于四川江津

"人生自古谁无死",原来算不了什么,然而我对于蔡孑民先生之死,于公义,于私情,都禁不住有很深的感触!四十年来社会政治之感触!

我初次和蔡先生共事,是在清朝光绪末年。那时杨度生、何海权、章行严等,在上海发起一个学习炸药以图暗杀的组织。行严写信招我,我自安徽一到上海便加入了这个组织。住上海月余,天天从杨度生、钟宪宅试验炸药,这时孑民先生也常常来试验室练习,素谈。我第二次和蔡先生共事,乃是民国五、六、七年间在北京大学。在北大和蔡先生共事较久,我知道他为人也较深了。

一般的说来,蔡先生乃是一位无可无不可的老好人;然有时有关大节的事或是他已下决心的事,都很倔强的坚持着,不肯通融,虽然态度还很温和;这是他老先生可令人佩服的第一点。自戊戌政变以来,蔡先生自己常常倾向于新的进步的运动,然而他在任北大校长时,对于守旧的陈汉章、黄侃,甚至主张清帝复辟的辜鸿铭,参与洪宪运动的刘师培,都因为他们学问可为人师而和胡适、钱玄同、陈独秀容纳在一校;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这是他老先生更可令人佩服的第二点。

蔡先生没有了,他的朋友,先生的学生,凡是追悼蔡先生的人,都应该服膺他这两点美德呀!

蔡先生逝世后,有一位北大旧同学写信嘱我撰一文,备登公祭时特刊之类,并且说:"自五四起,时人间有废弃国粹与道德之议,先生能否于此文开正之。"关于此问题,我的意见是这样:

凡是一个象样的民族,都有他的文化,或者说他的国粹;在全世界文化的洪炉中,各民族有价值的文化,即是可称为国"粹"而不是国"渣'的,都不容易被熔毁,甚至那一民族灭亡了,他的文化生命比民族生命还要长。问题是在一民族的文化,是否保存在自己民族手中,若一民族灭亡了,甚至还未灭亡,他的文化即国粹乃由别的民族来保存,那便糟透了,"保存国粹"之说,在这点是有意义的。如果有人把民族文化离开全世界文化孤独的来看待,把国粹离开全世界学术孤独的来看待,在保抱残守缺的旗帜之下,闭着眼睛自大排外,拒绝域外学术之输入,甚至拒绝用外国科学方法来做整理本国学问的工具,一切学术失了比较研究的机会,便不会择精语详,只有抱着国"粹"甚至于高喊读经的人,自己于经书的训诂义理毫无所知,这样的国粹家实在太糟了!

人与人相处的社会,法律之外,道德也是一种不可少的维系物。根本否认道德的人,无论他属那一阶级,那一党派,都必然是一个邪僻无耻的小人;但道德与真理不同,他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他有空间性和时间性,此方所视为道德的,别方则未必然;古时所视为不道德的,现代则未必然。

譬如:活焚寡妇,在古代印度视为道德,即重视守节的中国人也未必以为然;寡妇再嫁,在中国视为不道德的事,在西洋即现时的中国,也不算得什么大不好的事;杀人是最不道德的事,然而在战场上能多杀伤人才算是勇士,殉葬和割股更是古代的忠孝美谈;男女平权之说,由西洋传到中国,当然和中国固有的道德即礼教,太不相容了,然而现代的中国绅士们,在这方面已不公然死守固有的道德了。其实男子如果实行男女平权,是需要强毅的自制力之道德的。总之,道德是应该随时代及社会制度变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是用以自律,而不是拿来责人的;道德是要躬身实践,而不是放在口里乱喊的,道德喊声愈高的社会,那社会必然落后,愈堕落;反之,西洋诸大科学家的行为,不比道貌尊严的神父牧师坏,清代的朴学大师们,比同时汤斌、李光地等一班道学家的心术要善良的多;就以蔡先生而论,他是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他是反对祀孔的,他从来不拿道德向人说教,可是他的品行要好过许多高唱道德的人。

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意见,我敢说蔡先生和适之先生在这两个问题上和我的意见大致是相同的;适之还活着,人们不相信可以去问他。凡是熟知蔡先生言行的人,也不至于认为我这话是死无对证信口开河。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关于重大问题,时论既有疑义,适之不在国内,后死的我,不得不在此短文中顺便申说一下,以告天下后世,以为蔡先生纪念!

同类推荐
  • 见证风雅

    见证风雅

    本书以南阳作家群中五旬以上部分骨干作家为写作对象。采取散文形式、述评笔法、纪实风格,结合作品及作家创作经历、心路历程,深入探讨盆地文化对南阳作家人格塑造及创作的影响,折射现代、后现代语境下言说方式和叙事模式的变化,以语言本体论来观照当代文学现象,展现作者与文本、生存与命运、艺术追求与语言探索、民族传统与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
  • 大家小书:论雅俗共赏

    大家小书: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集结,他生前的最后一本书。共收入“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在自序中,作者释题说,他“企图从现代的立场上来了解传统”,而所谓的“现代立场”,按作者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和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
  • 1980年的物质女孩

    1980年的物质女孩

    我们诞生在八十年代,被人从七十年代的末政车里挤出。从此,这一生,都要以八十年代自居。当八零后的写手越来越烂漫张扬的时候,我们要承担下这个年代带给我们某些事加的标签,然后以虚弱的声音辩解:我们是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过渡的一代,在我们身上,没有八十年代最鲜明的个性特征,却握有七十年代的怀旧情结;没有七址年代最清晰的愤青语言,却相信八十年代最昂扬的个人奋斗;我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生的一代,也是最后经历过凭票供应生活的一代;我们是可以普遍享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代,也是最先面临更多竞争与打击的一代……总之,我们这一代人,因为这样独特的地位与经历,而拥有了更加独特的特性与符号。
  • 母心,佛心

    母心,佛心

    琦君留给世人40多本散文和小说。“三更有梦书当枕,梦痕犹存,橘红点点,桂花雨歇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七月哀伤,烟愁漫漫,母心天空琴心连。”这是灵堂两侧的挽联,巧妙嵌进了琦君最重要的多部作品名称,她朴素却温婉的文章,沁人心脾,感动过几代的中文读者。在琦君笔下,平凡的事物具有不平凡的意义。本书中,她娓娓叙说母亲的言行与生活点滴,更以悲悯有情之笔写世间万物,不论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深刻动人,而脍炙人口的怀旧记忆篇章,更洋溢醇厚的人情之美。本书分为“护生篇”“怀旧篇”“生活篇”“随感篇”四辑,篇篇情真语切,意蕴深长。幽默处,令人会心。悲悯处,哀而不伤。
  •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在艺术创作经验上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
热门推荐
  • 女官江颐

    女官江颐

    本书讲的是,江颐,一位来自现代的普通人,但却励志不凡,决心在不属于自己的时代,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意义,并在其中收获友情和爱情的故事。
  • 电光火石的龙骑士

    电光火石的龙骑士

    御岛剑一是一名中日混血的高二生,是个宅男。在一天夜晚被召唤到了异世界,开始了异世界之旅。在那里他收获了爱情、友情、力量和勇气。
  • 养生先养心

    养生先养心

    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须心药治。心态宁静身也静,心生疾病身也病。养我心,静我性,养心静性常安定。养心寡欲是良药,静性无虑心康宁。名利权势皆朝露,莫将嗜欲累心病。知朝露,即知命,行止快乐无偏病。吃好喝好,不如养心好名好利好,不如静心好。医好药好,不如开心好富好贵好,不如良心好。
  • 俏影撩探

    俏影撩探

    民国(架空)江城,摩登女郎方清影卷入重重危机。如何从潦倒舞女走向富贵佳人?与业余侦探共舞,暧昧互撩,能否收获爱情?江湖多凶险,欲望无穷尽,幕后大boss究竟是谁?盗贼,警长,千金,富少,神秘组织,好戏上演,爱意绵绵。
  • 人脉心理学

    人脉心理学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 死亡蔷薇

    死亡蔷薇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不能被玷污的,有些东西,即便危难重重,即便穷途末路,也必须守护!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云落知晓处

    云落知晓处

    江州知府云家独女,亭亭玉立,风华绝代,一颦一笑足以媚众生,奈何造化又常常为人设计,父亲受罪处决,自己沦为头牌花魁,再次遇见那个让自己家破人亡的凶手,她说:“殿下可曾有过家破人亡之痛?”他答:“不曾,可我却经历过与相爱之人不能相认之苦。”……
  • 荒野序曲

    荒野序曲

    本文以重装机兵(机甲战士)初代为背景,是正经(应该是吧)末世文。力求能使老玩家感受到儿时不一样的回忆,给新读者展现一片末世荒凉大陆的精彩世界!本文主角和故事的格局都是慢慢变大的,有些慢热。公元2900年,世界发生“大破坏”,人类的主宰地位彻底丧失,怪物横行、匪患猖獗、异种崛起、这是赏金猎人空前火热的年代!
  • 帝国最后追杀令

    帝国最后追杀令

    大清帝国末年,慈禧太后在临终之时,下令追杀沈家后人沈望。年幼的沈望浴火中磨砺,拜师学艺,力战新血滴子,参加革命推翻满清。然而,追杀令不止,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之心不息……沈望面对家仇国恨奋而起之,和无数革命义士走上了漫长艰苦悲壮的抗战之路……————————————————————————————谨以此书,向所有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