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36900000004

第4章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虚心之人必定是一位善于敛迹之人,他们不会将自己的才华过于暴露在众人面前。因为,他们知道做大事要学会藏锋敛迹,在自己还没有长满羽翼的时候,适时忍耐,只有这样才能一举成功。要知道“锋芒”如果藏不住的话只会为自己带来祸患,令自己后悔不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当你还不具备实力时,请把你过剩的才华藏起来!同样,在职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功高不能震主,与上司要有第二的心态,就是谦让。功高盖主常常是职场上的大忌,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你圆满完成公司交付的一件任务或工作时,你要表现的态度是谦虚、不卑不亢,不要盈满自得到处夸耀,或是在别人、主管或老板面前说得天花乱坠,而要表现出大将之风。

这里主要指的就是平常心。你只是让老板感受到你已经尽力在完成任务就行了。如此,上级领导才会给予更大或是更重要的任务,自然而然地你就成为所有同事之中重要的人物了。要知道,重要的任务只给重要的人去执行。这样一来你不会得罪同事(因为你的低调);二来让老板安心(你并不居功,但你会努力去完成);三来你的进取心也不会让人知道。

每个人在自己的职场生涯中,都应该好好认识一下自己的个性、脾气、专长及技能的优缺点,因为假如连你都不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你的主管或是上司就更不了解,这样一来你也无法“秀”出才华了。

因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古代可谓屡见不鲜。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皇帝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装傻”。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修养才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不表现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历来“难得糊涂”都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就行。其实,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现代职场中,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在这期间,你必须有好的演技,才能“疯”得恰到好处。

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不然,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一位射手是个老人,他叫颖考叔,胡子已经有点花白,曾劝庄公与其母亲和解,庄公很是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剩下他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对手一眼,然后就开始跑了。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脚滑了一下,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矛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便怀恨在心。

颖考叔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

颖考叔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就是因为他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才华。如果他在那一轮中稍微地让一步,适当地掩饰一下自己的本领,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后果。

职场中,也往往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道理。中国有个成语:“芳兰当户,不得不锄”,就是说跟主子穿一条裤子打天下的臣子,常常第一个被杀掉。因此,作为一个职场中人要学会适当地掩饰一下自己的才华,不能够太出风头,有时“糊涂”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心之感悟: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往往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藏才隐德,大智若愚

智者为人,心平气和,宠辱不惊。智者处事,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其实,他们用的是心功。

人的资质各种各样,有聪明人和糊涂人,而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大勇未必要大肆张扬,卖弄聪明,不是徒有其表而要看实力。具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反倒如同糊涂人,其实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这就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宽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和傻气。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魏晋时期的王湛,是一个很懂得隐藏自己的人。他平时不言不语,从不表现自己,别人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地方,他也从不去计较,因此很多人都轻视他,认为他是个大傻瓜,连他的侄子王济也瞧不起他。

吃饭的时候,明明桌子上有许多好菜,可是王济一点都不客气,好鱼好肉都不让这位叔叔吃。王湛一点都不生气,叫王济给他点蔬菜吃,可王济又当着他的面把蔬菜也吃光了,要是平常人早就发怒了,可是王湛还是不言不语,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有一天,王济偶然到叔叔的房间里,见到王湛的床头有一本《周易》,这是一本很古老又很晦涩的书,一般人是很难读懂的。在王济眼里,这位“傻”叔叔怎么可能读得懂这样一部书呢?肯定是放在那里做做样子。于是就问王湛:“叔叔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干什么呢?”王湛回答:“闲暇无事的时候,坐在床头随便翻翻。”

王济心里非常疑惑,便故意请王湛给他说说书中的一些内容。王湛分析其中深奥的道理,居然深入浅出,非常中肯,讲得精炼而趣味横生,有些地方恐怕连当时最有名的学者都比不上。

王济从来没有听到这样精妙的讲解,心中暗暗吃惊,于是留在叔叔的住处向他请教,接连好几天都不愿回去。经过接触和了解,他深深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和学识跟这个“傻”叔叔相比,简直差了一大截。他惭愧地叹息道:“我们家里有这样一位博学的人,可我这么多年来却一点都不知道,真是一个大过错啊。”几天后,他要回家了,王湛又非常客气地送他到大门口。

后来又发生几件事情,让王济对这位叔叔更加刮目相看。王济有一匹性子很烈的马,特别难骑,就问王湛:“叔叔爱好骑马吗?”王湛说:“还有点爱好。”说着一下子就跨上这匹烈马,姿态悠闲轻巧,速度快慢自如,连最善骑马的人也无法超越他。王济又一次惊呆了。

王济对他平时骑的马特别喜爱,王湛又说:“你这匹马虽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干不得重活。最近我看到督邮有一匹马,是一匹能吃苦的好马,只是现在还小。”王济就将那匹马买来,精心喂养,想等它与自己骑的马一样大了,就进行比试,看叔叔说的是否正确。将要比试的时候,王湛又说:“这匹马只有背着重物才能体现出它的能力,而且在平地上走显不出优势来。”王济就让两匹马驮着重物在有土堆的场地上比赛。跑着跑着,王济的马渐渐落后了,过了一会居然摔倒了,而督邮的马还向平常一样,走得稳稳当当。

通过这些事情,王济从内心深处佩服叔叔的学识和才能,知道他不仅学识渊博,在骑马、相马各方面都很精通,不知道还有多少知识隐藏起来呢。回到家后,他对父亲说:“我有这样一位好叔叔,各方面都比我强多了,可我以前一点也不知道,还经常轻视他,怠慢他,真是太不应该了。”

当时的皇帝武帝平时也认为王湛是个傻子,有一天,他见到王济,就又像往常一样跟他开玩笑,说:“你家里的傻叔叔死了没有?”

要是在过去,王济会无话可答或者配合皇帝的玩笑,可这一次,王济却大声回答说:“我叔叔其实根本就不傻!”接着,他就把王湛的才能学识一五一十讲出来,武帝半信半疑,后来经过考察,发现王湛确实是个人才,于是封他当了汝南内史。

像王湛这样,平时只管发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现和虚荣,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生智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有智慧的人总会受人赏识,王湛善于隐忍,不追求虚名,才获得他人真正的敬佩。

王先生去表妹家做客,表妹未归,王先生就和表妹夫小朱先聊起来。一会儿,门开了,表妹气嘟嘟地走进门,脸上阴得很重。皮包往沙发上一摔,坐在那儿,闷不吭气。

“怎么了?”小朱轻声细气地靠近。

“怎么了?”表妹别过脸去:“问你自己!你今天真是让我丢够了脸,当着一大堆同事的面,我真想找个洞钻进去。”表妹气恼地说。

小朱一脸不解地问:“我跟我们处长到你公司参观,怎么会丢你的脸呢?正因为我是处长面前的红人,他才会带我去,他怎么不带别人呢?而且,你要想想,处长不去别的厂参观,为什么专找你们工厂,还不是我介绍的?你们工厂,从上到下,如果做成这笔生意,应该感谢我,也就是感谢你才对,怎么反而说让你丢脸呢?”

表妹听了这话,小脸更加面若冰霜,说:“当然丢脸!你还没去,我就跟老板和同事说了,说你是同系的师兄、高材生,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可是呢?你看你那个熊样。你跟在你们处长旁边,一副一问三不知的样子,明明你最懂的技术,根本可以由你介绍,你为什么不说话,还不断问你处长。他懂个屁!”

“他懂个屁?”小朱停一下,和王先生相视而笑,王先生走过拍拍表妹的肩说:“他也是学这个的,就算过时了,他总是处长啊!”

“他总是处长啊!”这句话道出了真谛。

这个以幕僚姿态站在长官身后,不显示自己的小朱,懂得了做人的三味。如果处长完全是外行,由内行代为解说,绝对是当然的事。但是,当自己的主管也是内行人的时候,抢在前面说话,不但是抢风头,而且表现了“我比你内行”的气势。

在这个时候,最聪明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装糊涂了,把功劳在不知不觉中让给上司,这样的糊涂才是真聪明。

有些人总爱自作聪明,生怕被人当作傻瓜,处处表现自己,处处争权夺势,其实常常是在上演一幕幕作茧自缚、引火烧身、自掘坟墓的悲剧。这些人可能会一招得逞,一时得势,但玩的终究是小聪明小把戏,是大愚若智。

心之感悟:

大智若愚者藏才隐德,谦虚谨慎,以弱制胜,他们用表面的愚笨来保护自己,为自己赢得发展和提高的时间和环境,并能统观全局,站在比别人更高的角度上把握事态发展的脉络;因而他们常常是任重而道远的承担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机会。

装傻也是一种策略

学学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我糊涂,其实我不傻!

商代末期,商纣王通宵喝酒而忘记了当时是什么日子,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从人说:“身为一国的主人,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月日,国家就很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

有时候,装傻也是迷惑敌人,以退为进的策略。

魏明帝曹睿死时,太子年幼,大将军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执政,曹爽是皇室宗族,自从掌握大权后,野心勃勃,要独揽大权。但司马懿是三朝元老,功劳高,有威望,而且谋略过人,在朝廷中有相当大的势力,因此,曹爽还不敢公开与司马懿斗。而司马懿也想夺权,他早把曹爽的举动看在眼里,但表面上仍然装糊涂,后来,干脆称病不上朝。

曹爽虽然一人独揽朝廷大权,可他对司马懿仍然不放心。司马懿虽然自称年老多病,不问朝政,可他老奸巨猾,处事谨慎,谁知他是真有病还是假有病?当初武帝曹操创业的时候,听说司马懿胸怀韬略,多次派人请他出来为官,可司马懿出身士族,自视高贵,瞧不起出身寒门的曹操,不愿在曹操手下做官,就装病在家。后来见曹操的势力强大了,才出来跟随曹操,为曹操出力。这一次有病,谁知他是不是故伎重演呢?因此,曹爽对司马懿不敢掉以轻心,他经常派人打听司马懿的情况,可就是摸不到实情。

河南尹李胜讨好曹爽,得到曹爽的信任后,曹爽就把李胜召到京城,任命他为荆州刺史。李胜临去上任时,曹爽安排李胜以探望为名,到司马懿府中去探听虚实。

李胜在客厅坐了很久,才见司马懿衣冠不整,不断地喘息着,由两个侍女一左一右地架着,从内室慢慢走出。

李胜连忙站起身来,向司马懿行礼问安。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对李胜说:“李大人免礼罢,家父身体难支,还要更衣。”

旁边走过一个侍女,用盘子端着一套衣袍来到司马懿面前,请司马懿更衣。司马懿颤颤抖抖地伸手去拿衣服,刚拿起衣服,他的手无力地往下一垂,衣服掉在了地上。侍女赶忙拾起衣服,帮司马懿穿上,两个侍女搀扶着,小心地让司马懿躺着坐在躺椅里。

司马懿喘息了一会儿,慢慢地抬起右手,用手指指自己的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喝——粥——”

一个侍女连忙出去,端着一碗粥来到司马懿面前,司马懿抖着手去接,可他的手抖动得太厉害,最终还是拿不住碗。侍女只好端碗送到司马懿的唇边,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把粥送进司马懿口中。司马懿的嘴慢慢地蠕动着,粥不断地从嘴角流出来,流到下巴的胡须上,又顺着胡须滴落在他的衣襟上。

喝着喝着,司马懿突然咳嗽起来,嘴里的粥喷了出来。不仅喷到他自己身上,还喷了喂粥的侍女一身。侍女放下手中的碗,拿过毛巾给司马懿擦身上的粥。司马懿叹了一口气,闭上眼睛。

李胜看见司马懿这副样子,就走上前去,对司马懿说:“太傅,大家都说您的中风病复发了,没想到您的身体竟这样糟,我们真替您担心!”

司马懿慢慢地睁开眼睛,气喘吁吁地说:“我老了,又患病在身,活不多久了。我不放心的是我的两个儿子,你今天来,我很高兴。我以后就把两个儿子托付给你了。”说着说着,眼中流下泪来。

李胜连忙解释说:“太傅不必伤心,我们都盼着您早日康复呢。我马上要到荆州赴任,今天特意来拜望您,向您辞行的。”

司马懿故意装糊涂,说:“什么?你要去并州上任,并州靠近胡人,你去了要很好地加强戒备,防止胡人入侵。”

李胜见司马懿年老耳聋,连话都听不清了,就重复说:“太傅,我不是去并州,是去荆州。”

司马懿听了,故意对李胜说:“你刚去过并州?”司马昭凑上前去,大声对司马懿说:“父亲,李大人不是去并州,而是去荆州。”

“哦,是去荆州,那更好了。唉,我人老了,耳聋眼花,不中用了!”司马懿对李胜说。

李胜认为司马懿确实老病无用了,就站起身来,对司马懿告辞说:“太傅多保重,您的身体会好起来的,以后有机会进京,我会再来拜望您的。”说完就离开了太傅府。李胜刚出府门,司马懿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手捋胡须,看着司马昭,父子两人相视而笑。

李胜出了太傅府,直奔曹爽的府中,见到曹爽,高兴地说:“司马懿人虽活着,却只有一息尚存,已经老病衰竭,离死不远了,不值得您忧虑了。”

曹爽听了,心中大喜,当即把李胜留在府中,饮酒庆祝。从此以后,曹爽根本就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更加独断专行。

春天到了,按照惯例,曹魏皇帝宗族要去祭扫高平陵。曹芳起驾,曹爽,曹羲等兄弟全部随驾同行,一行人耀武扬威,浩浩荡荡开出了洛阳城。等曹爽他们出城不久,司马懿就精神抖擞地带领着司马昭、司马师披挂上马,率领着精锐士兵占领了洛阳各城门与皇宫,把洛阳城四门紧闭,不准人随便出入。然后假传皇太后的诏令,废曹爽为平民,并派人把诏令送到皇帝曹芳那里。司马懿握有重兵,曹爽又没防备,所以只能坐以待毙。司马懿下令把曹爽兄弟及其亲信桓范、何晏等人抓起来砍了头,并灭掉了三族。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

心之感悟:

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臣子招致杀身之祸。有点“心眼”适时地“装傻”,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从容地观察形势,实在是一种聪明之举。

只有埋头才能出头

古人说:“唯有埋头,乃能出头。”埋头长本领,出头显本领,当你学会埋头时,你离出头之日就不远了。这就像一粒种子,如果它不经过在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将只能是一粒干瘪的种子,而永远不能发芽滋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在我国四川省有一种奇特的植物——毛竹。它在种植后的前5年内几乎看不出生长。可是到了第6年雨季来临的时候,它竟以每天6英尺的速度向上急窜15天左右,最后大约可以长到90英尺高,因而成为竹林中的身高冠军。更为奇特的是,在它生长初期的那段日子里,其周围方圆10多米之内的其他植物都停止了生长,等到它突飞猛进的生长期结束之后,植物才会开始生长。

对于毛竹这一奇特的生长过程,植物学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它前5年并不是没有生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发觉的方式在生长——在地下生根。经过5年的地下生长,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雏竹的根系竟然向周围发展了10多米,向地下深扎了近5米。它的这种生长方式不仅为它5年后长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悄悄地“侵占”了周围其他植物的根系发展空间,使它们无法获得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及养料。所以在第6年雨季到来的时候,它能够以资源垄断的方式独自急长,而此时周围的其他植物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生长。

在大千世界里诸如此类的植物还有不少,大自然似乎在用这些奇特的生长过程向人们展示一个朴素且深刻的真理:只有埋头,才能出头。埋头是原因,出头是结果;埋头是积累,出头是必然。

埋头并不是一种懦弱,一个人不能时刻都做挺着腰板的人。埋头是一种谦逊,我们需要时刻低头去向他人学习,我们也需要埋下头来认识自己的过错并总结自己,从而为自己的成功注入动力;埋头也是一种智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是傻瓜,只有审时度势,分析困难,另辟蹊径,我们才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埋头还是一种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学会了埋头,我们会少了些许争执,多了几分友情,少了烦恼,多了随和。埋头更是一种努力,为了出头,埋头实干,厚积薄发……

许多年前,野田圣子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她很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可万万没有想到,上司安排给她的竟是没有人愿意做的工作——清洗马桶。而且工作要求很高,标准是:必须把马桶擦洗得光洁如新!喜爱洁净的野田圣子,从来没有干过粗活。她当然明白“光洁如新”的含义是什么,她更知道自己不适合洗厕所这一工作,所以不可能达到“光洁如新”的要求。当她手拿抹布伸向抽水马桶时,经常会恶心反胃,非常痛苦。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上班初期的野田圣子陷入了困惑、苦恼之中,经常痛哭流涕。

她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因为她想到了自己曾下过的决心:人生第一步一定要走好,马虎不得!所以,低迷的状态没有持续多久。单位的一位前辈帮她摆脱了困惑和苦恼,他并没有讲什么空洞的大道理,只是亲自给她示范如何洗马桶。他一遍遍地抹洗着马桶,直到抹洗得光洁如新,然后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毫不勉强地喝了下去!他不用一言一语就告诉了她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光洁如新,重点在“新”,新则不脏,因为不会有人认为新马桶脏;反过来讲,只有马桶中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度,才算是“光洁如新”,而这一点已被证明是能够办到的。

这个前辈的行动让野田圣子目瞪口呆,同时她恍然大悟,明白了应该怎样对待眼前的洗厕所工作,并痛下决心:“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洗厕所的人!”野田圣子接过那位老前辈手中的抹布,开始把马桶一个接一个擦洗得光洁如新。从此,野田圣子不再困惑苦恼,手扶马桶、擦洗马桶里的污迹时不再恶心反胃,而是以前辈为榜样,精雕细琢地清洗酒店的厕所,每一次清洗都达到光洁如新的标准,能够毫不犹豫地从里面舀水喝。一段时间后,野田圣子因为在洗厕所的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了上司的信任和重视,从此逐步踏上了成功之路,最终成为日本政坛最出色的女性人物,先后担任过日本政府的邮政大臣、消费者担当大臣。

当你学会埋头时,你离出头之日就不远了。野田圣子懂得忍耐谦逊、埋头实干的道理,所以她最终走向了成功。

有时一个人垂下了头颅,忍辱负重,不屈不挠,这样的妥协是理智的,表面上是妥协让步,实质是更深层次的斗争与反抗。面对人生道路上数不清的困难处境和无法避免的失败挫折时,我们要时刻反思,学会埋头。学会埋头,是迎接挑战的开始。我们要埋下头来承认自己的缺点,反省自己的不足,总结失败的教训,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向成功的星光大道。

埋头是人生的另一种哲理。垂下头颅,是为了明天的出头。当我们翻山越岭,寻找梦想;当我们披荆斩棘,开拓道路;当我们走过荒野,涉过险滩,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人生的旅途中并不一定总要昂首阔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垂下头颅,看清脚下,这样才能度过险滩。当然,埋头也应恰到好处,过多的低头会使我们丢掉人格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那样我们会迷失在人生的航线上。

心之感悟:

欲想出头,必先埋头。所以,人生在世想要实现自身价值、有一番作为,就不能一味急于出人头地,却不付出艰辛努力,要耐得住寂寞,多埋头苦干,少出头露面。

锋芒太露易招祸端

我们看武林小说,从未有什么破不了的绝招,其结局往往弄刀的刀下死,弄枪的枪下亡,溺死的多是会水的。古来大凡隐士高手,之所以蛰伏龟居、深藏不露,无不饱经风霜、深谙树大招风带来的祸患。所谓“水浅多小虾,潭深藏蛟龙。”名人并非都是高人,高人往往不名。因为他们深谙“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至于显山露水之举,还是多属不知天高地厚所致。现实中越是穷人,往往硬充富有,为的是怕人瞧不起。而身价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富翁出门,却往往好花小钱,怕的就是露富招惹事端。武林间的庸人与高人之间的“显”、“隐”,或许与此理相关。

有个女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一个广播站工作,她的内心充满了激情。当时,与她一起工作的是一个有三年播音经历的同事。

在一次播音前,女大学生进行播音练习。她将稿读了一遍,感觉还不错,但为了让自己有所提高,她就找到搭档,希望得到他的指点。

“这个,嗯,呵呵,看来你认真了。”他看了看那篇文章,一脸笃定地继续说,“我猜啊,这篇文章你看过不下三遍!”

“没有,就一遍啊。”女大学生这才毫不犹疑地说,心中非常高兴:看来自己确实不错。

然而,话一出口,她搭档脸上的笑容凝滞了一下,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是吗?那行了,你已经很出色了。”说完,他马上把稿子还给了她。

不久,广播站里的人都知道,新来的一个女大学生非常骄傲,常常目中无人。女大学生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了。

也许你不通世故,那就要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也许你才气逼人,但是不要陷入了风头主义,求功求名之心过盛就会使自己受到种种丑评。所以无论一个人有多大的能耐,都不要锋芒毕露,更不要装腔作势,这样必然招人反感。

人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与社会发生着各种联系,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顺应社会。所谓顺应社会,实际上就是如何调整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关系,再进一层讲,本质上还是指调节与周围人群间的关系。顺应社会便是要把握尺度,在周围的人群中为自己争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利益而又不至于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坏的印象。周围人群的关系处理不好难免会成为众矢之的,终会惨遭淘。

处理与周围人群的关系,说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极难的。这不像做一道练习题,也不像去市场买菜。所谓百人百性,与不同的人交往须得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这就自然给人际关系的处理带来许多想不到的意外之事。尤其是当代社会,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虽然卷起洁白的浪花,却也带起了浑浊的泥沙。很难说,别人的想法是怎样的,现代人想法则更加封闭与隐秘。稍有不慎便很有可能陷入泥沼,失足难拔。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希望领导或周围的同事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很有才能的人,因而锋芒太露,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有这样一个人,应聘到某公司任职不久,部门经理就对他说:“老弟,我随时准备交班。”说心里话,当时他也是这么想的,因为经理是自学成才的,知识和修养存在先天不足,而他则是大学毕业,并在外资企业已有五年的工作经验,独立有主见,工作能力强。由于个性率直,在讨论一些工作问题时,他向来直来直去,为此他常与上司发生争执。虽然经理有时对他也有一定的暗示,但他却不以为然。久而久之,经理便渐渐疏远了他,让他渐渐失去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这个人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那就是锋芒太露,虽然他的能力确实超过他的上司,但他不知道领导毕竟是领导。在领导眼里,下属永远比他差一截,他才会有成就感。你的能力比上司强,他本就坐立不安了,如果明目张胆地与他对着干,哪怕你是无心的,上司也忍不住会对你施加压力。

其实,如果仔细看看周围那些有人缘的人你就会发现,他们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也一样。他们各自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都是一些碌碌无为的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往往不在你之下;他们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是其中颇有善辩者;他们好像个个都胸无大志,其实是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谈举止上露锋芒,不肯做出众人物,其道理何在呢?

年轻气盛之人往往在语言表达上、行为举止上锋芒太露,树敌太多,与朋友之间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狂妄白大,不知天高地厚。

有一个人在年轻时代以有“三头”自负,即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他是一员猛将,他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和在校时一样的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但是还好总算觉悟得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也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不少挫折。俗话说,久病成医,他在尝够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自己锋芒太盛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设下的荆棘,有时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效法古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得不开口,也是多方审慎。

当然,你也许会说,采用这种方法不是永远没有人知道了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就将其把握住,并做出斐然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你,赞赏你。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你把握不住,只怕你做出的成绩不能令人满意。如果你一旦有了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如果你还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赶紧努力学习吧。

心之感悟:

无论官大小、钱多少、水平高低,只要踏踏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处事,路再窄也会任君通行。反之,世界虽大,却难免处处碰壁,轻则栽跟头丢人现眼,重则毁了一生。

锋芒毕露定酿不出好酒

我国历代有识之士都把虚怀若谷作为修身之道,也正是具有虚怀若谷的胸怀,李世民才虚心纳谏,刘备才能三顾茅庐。

曾国藩在年轻时期,也是一个锋芒毕露,遇事只讲直爽强硬、不讲忍耐退让的热血人物,因此在现实中碰壁、吃亏不少。然而,他在居家守制期间,认真研究了《道德经》、《南华经》,重温了老庄学说,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柔弱胜刚强”的真理。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从前的言行和过失,以前片面地理解了祖父星岗公“懦弱无刚为大耻”的家训,办事刚强有余,忍让不足。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再度出山时,他的为人处世便上了一个层次,遇事讲究变通灵活,忍让大度,为他以后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往今来,锋芒毕露者,总是惨遭排挤与打击,藏愚守拙者总能得到重用与利益,锋芒毕露者往往处处表现自我价值,有强烈的个性,人际关系也就处理不当,丧失人缘,最终被弃用。于是,便常感怀才不遇而郁郁寡欢。空有一腔抱负,徒有治国平天下之鸿才。藏愚守拙者往往在内敛中实现自我价值,人际关系处理得当,甚有人缘,带的团队,都是团结型的,领导也觉得没什么野心而放心大胆地使用、提拔,最终都能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

因此,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锋芒毕露会对实现自己的抱负产生障碍时,就应该在失败的痛苦中学会藏愚守拙。

科学史上的巨人牛顿临终的时候,来探望他的亲朋好友在病榻边说:“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他听了“伟人”二字便摇摇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是怎样看我,我自己只觉得好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偶尔拾到了几只光亮的贝壳。但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认识,被发现哩。”停顿片刻,他又说:“如果说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着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以后,成为本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奖赏,但是他谦虚地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而圆圈外面是那么空白,对我来说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积越大。由此可见,我不懂的东西还很多。”正因为爱因斯坦在荣誉面前不骄傲、不自满,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谦虚谨慎,谦逊好学,不断探索,才为物理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一个人真正能做到虚怀若谷,他的气度就是一种无比强大的感召力,它更是一种美,是一种最能反映人格魅力的美。所以,凡事当留有余地,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使人家感到需要你,却不受到你的威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会隐藏。

许多职场新人都急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能尽快得到上司和同事的认可,事事都要争个“先手”,有时甚至还要来个“抢跑”。所以表现得锋芒毕露,这对于胸怀大志的职场新人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过早地“崭露头角”也是危险的,是会使其陷入被动的。首先,处处显露自己的才干和见识,上司和同事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总认为你比别人强。所以,如果一旦有所闪失,轻则说你还欠火候,重则落井下石。

锋芒毕露会过早地卷入升迁之争,升迁之争必然带来残酷的淘汰,由于职场新人在公司目前还无足轻重,所以,就有可能在不公平的暗箱操作和利益交换中,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根基不稳,虽长势很旺,但经不住风撼霜摧。你的根基还不稳固,经不住职场天长日久的风吹雨打。因此,如果你现在还不具备厚积薄发的实力,那你就不要亮出自己全部的十八般武艺,最后被人逐出场外,到头来心血白费,努力落空。

确实,在现代社会,好酒怕巷子深,但锋芒毕露,也不可能酿出好酒!因此,要谦虚,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做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使自己心胸不断地开阔,不管内心感到多么的充实,都要放开。觉的装得差不多时,再放开一点;觉得好像已经够满了,再放开一点;觉得已经非常充实了,所有理念都比别人正确时,仍要继续把心胸放开,放到像天那么大,像地那么大,像海那么大。不管听任何人说话、讲课,跟任何人研究事情,都要秉持着虚怀若谷的心境,敞开心胸。

谓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稍微虚心,必小有所得,非常虚心,必大有所得。虚心可容一切,是人生一种境界和技巧,当别人都束手无策时,你的平淡才体现出技高一筹。有时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心之感悟:

古语说:“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即使不骄傲自满,而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也容易遭人嫉妒或攻击而受到损害。因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也许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百思不得其解。

“示弱”也是一种策略

有一种瓢虫,每当人用手碰它时,它就会紧紧把脚缩起来,停止不动,无论怎么拨弄它,它就像死了一样不动,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动了。有一种鸟,在它孵卵时期,若有外敌入侵,它会扇动自己的翅膀,先佯装与外敌搏斗,然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装出一副失败而逃的样子,外敌见它逃跑,就会过去追逐,等外敌远离鸟巢时,此鸟便立刻快速逃走,从而保全了巢中的卵。为人处世中,示弱不仅是险中求退、安身自保的策略,更是韬光养晦的必备条件。

历史上一提及蜀后主刘禅,人们便觉得他是无能的“阿斗”,有的人甚至用其来形容呆笨无能的人。事实上后主刘禅并非像人们传说的那样昏庸无能,从自保的角度讲,在当时的那种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强大的曹魏大举攻蜀,弱小的蜀国兵力不敌时,刘禅无奈,被迫投降。正是由于他懂得自己的“实力”,所以自知其明,到洛阳后被曹魏封为安乐公,但魏国的实权派人物、晋王司马昭对他却怀有戒备心理,此时这位蜀汉后主只好采取“愚钝”姿态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专门设宴招待刘禅,特意请人表演蜀地技艺,以此来检验刘禅是否真正投降。身为蜀国后主,刘禅看到自己国家的表演,自然内心十分哀伤,但他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一旦表现出悲伤,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昭看出破绽,于是他强忍悲伤,强充笑脸,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他的这一招果然见效,司马昭见他如此愚钝,便放下戒心,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戏艺结束时,司马昭又试探刘禅:“颇思蜀否?”刘禅装出惊讶的表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与刘禅一起降魏的旧臣郤正觉得他回答的不到位,于是宴后提醒刘禅说:“主公方才回答的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回答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刘禅听到此话,思索片刻,同意他的建议。几天后,司马昭再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刘禅这时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尽力控制自己的眼泪。司马昭事先与郤正有过沟通,他不动声色地说:“此话怎么像郤正的腔调?”刘禅假装一惊,一副天真的表情说:“先生您怎么知道?这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从此司马昭彻底放弃了对刘禅的陷害之心。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度过了余生。

向别人示弱还表现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别人觉得自己并不是深不可测,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的凡人。比如那些在别人眼里的成功者可以向别人介绍一些自己的失败经历与现实的烦恼,告诉人们成功并非易事。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向别人诉说自己当年一窍不通的窘况,袒露自己渡过难关的心理路程。除此之外,示弱还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当自己在事业上小有成就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竞争,你我应采取回避退让。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够减少别人对你的成功可能会成为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必要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

八岁那年,在祖母的力挺下,康熙当了皇帝。康熙那时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他的父亲顺治帝临死前,命四个满族大臣辅佐他处理国家大事。鳌拜虽位居四大臣之末,但他掌握着兵权,并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势力。鳌拜不仅性情凶残霸道,而且有权有势,如日中天,皇帝简直成了他的附属品。

在康熙十四岁亲自执政后,鳌拜还是专横地把持着朝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不但小皇帝对他十分畏惧,就连众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康熙想除掉鳌拜,但慑于他的权势,只好先装模作样。他用一切时间学习政治,用一切机会实践政治。同时,他还要做出依然不懂事的样子,傻玩傻闹,结果连狡猾的鳌拜都没有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有一次,鳌拜和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发生争执,他就诬告苏克萨哈心有异志,应该处死。康熙知道这是鳌拜诬告,就没有批准。这下可不得了,鳌拜在朝堂上大吵大嚷,卷着袖子,挥舞拳头,闹得天翻地覆,一点儿臣下的礼节都不讲了,最后,还是擅自把苏克萨哈和他的家属杀了。

从这以后,康熙更是下决心要整顿朝政。为了擒拿鳌拜,他想出一条计策。康熙在少年侍卫中挑了一群体壮力大的留在宫内,叫他们天天练习扑击、摔跤等拳脚功夫。空闲时,他常常亲自督促他们练功、比武,而且,消息一点都没有走漏出去。

有一天,鳌拜进宫奏事,康熙正在观看少年侍卫练武,只见少年侍卫正在捉对儿演习,一个个生龙活虎,皇帝还在场外指指点点。康熙看见鳌拜来了,大吃一惊,心想坏了,如果被鳌拜看出破绽,那别说皇位坐不安稳,就连命也要赔进去了。

他灵机一动,故意站起身走进场去,笑着夸奖这个勇敢,奚落那个功夫不到家,说:“来,你和我打一架,看看我的功夫。”一副贪玩的少年形象。

鳌拜一看皇帝如此胡闹,心中暗笑,看来这大清的江山,可能是我鳌拜的了。鳌拜走近康熙,刚要奏事,康熙却摆摆手说:“今天玩得痛快!有事先不要说,等我……”

鳌拜连忙说:“皇上,外庭有要事奏告。皇上下次再玩吧。”康熙这才恋恋不舍地和鳌拜进殿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少年侍卫们的武艺练习得有了长进,鳌拜的疑心也全消除了,这时,康熙决定动手除奸。这天,他借着一件紧急公事,召鳌拜单独进宫。鳌拜哪里有什么防备,骑着马就大摇大摆地进宫来了。

康熙早已站在殿前,一见鳌拜走来,便威武地喝道:“把鳌拜拿下。”只听得一阵脚步响,两边拥出一大群少年侍卫,一齐扑向鳌拜。鳌拜被众少年掀翻在地,捆缚起来,关进大牢。康熙用示弱之法,除掉了这个朝廷祸害。

在我们的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面对困境时,在我们力量弱小时,一定要学会隐藏自己,在暗中积蓄实力,只有这样才能有自己的出头之日。

心之感悟:

适度适时地示弱,可以混淆对方的视听,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掉入你为他设计好的陷阱;也可以迟滞对方做出决定的时间,从而给自己反击的时间。

隐忍者,方能立身处世

古人常崇拜“不风流处”的风流,称颂“怜儿忘丑”的高贵愚者的精神。彻底的愚是常人能及的;足够的聪明,常人都能获得。真正的人却是愚者,禅的最高阶段就是守愚禅。而守愚是世间最大的美德,即不为名利,自发性地,干该干的事。

俗话说:“做人难,难做人。”所发出的也就是一个人进也不好,退也不好,左也不好,右也不好的慨叹。但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不可逃避地要充当一定的角色。如何充当好这个社会角色,就是人生处世的一个大的学问。

菜根谭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句子中“淡泊”,指恬静无为,不重名利的意思。“浓艳者”,指身处富贵荣华,具有权势名利中的人。“检饬”,自我约束,谨言慎行之意。“操履”,比喻追求自己的理想。“锋芒”,意指才华和锐气。

上述这段话着重是说,“枪打出头鸟”,有才能的人往往会受到无能之辈的排挤,有德行的人常常会受到无德之人的诽谤。所以,一个修养高深的人,处于这种环境时,最好的办法是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锋芒,在坚守自己志向的同时,要善于隐忍,要多注意待人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荀攸是曹操的一个谋士,他自谦避祸,很注意掩蔽锋芒。苟攸自从受命军师之职以来,跟随曹操征战疆场,筹划军机,克敌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

平定河北后,曹操即进表汉献帝,对他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公元207年,曹操下了一个《封功臣令》,对于有贡献之臣论功行赏,其中说道:“忠止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可见,在曹营众多的谋臣之中,他的地位仅次于曹操,足见曹操对他的器重了。后来,他转任中军师。曹操做魏公后,任命他为尚书令。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以臣谋主,盗用旗号的事情时有发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专靠搬弄是非而取宠于人。在这样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着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攸则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的方面,正如文书所载“他深密有智防”。

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

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着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虽有故意装“愚”卖“傻”之嫌,但效果却极佳。他与曹操相处二十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被曹操赞誉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以智谋而明哲保身的结果。

嫉贤妒才,几乎是人的本性,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尸位素餐,或者“告老还乡”,主要就是收敛锋芒,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清王朝的开国元勋范文程,在清初复杂而动荡的时期,先后辅佐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福临三朝四个统治者,在清初政治舞台上活动了50年,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范文程所活动的那个时期,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在后金和清统治阶层,一直存在着对汉人的疑忌和歧视。范文程身为汉人,又是大臣,在这种微妙环境里,处境自然十分险峻,一方面,他要忠于清廷,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他又要小心谨慎,在内部权力倾轧中保存自己。因此,他虽然深得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但他仍为人深自谦退,处处小心。

顺治九年(1650年),他受命“监修太宗实录”时,知道自己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为免得“功高震主”,便把他草拟的奏章大部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的不足十分之一。功成引退后,他“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太太平平地度过了晚年。

锋芒不露讲的就是一个“藏”字,仅这一个“藏”字,包含着无穷意味。“藏”的目的,是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所有的长处,不引起别人的妒忌,更好地保护自身。

心之感悟: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际关系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知显露,不知敛藏,很容易得罪人,而一旦遭到小人的嫉恨,暗地里下你一着“黑手”,极有可能使你稀里糊涂地落个惨局。所以“花宜半开,酒宜微醉”,低调做人,收敛起一些锋芒才好

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厚黑之人,机会,借此取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作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虽然“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句话,可以说洞彻世事人情,相当有智慧。可是《厚黑学》却仍然认为这句话有加以修正的必要。因为,“不得不”实在充满了无奈、勉强和不情愿,这种低头太痛苦了,也太消极,因此这句话应改为“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厚黑大师把“不得不”改成“一定”并不是在玩什么文字游戏,而是有很多考虑的。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这种情形在你的一生当中,至少会发生一次。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你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你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吗?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厚黑处世学认为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厚起脸皮低下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根本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和放不下面子。这就是待人处世厚黑之道的基本宗旨。

“一定要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要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权力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厚脸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会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定要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投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接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自己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由此可见,李渊也是一位道行很高的厚黑之人。

在待人处世中,“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柔性,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心之感悟:

“人在屋檐下”是待人处世经常遇到的情况,它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屋檐”,请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诉自己:“一定要低头!”

韬光养晦,再忍耐中爆发

古往今来,无论取得了多大成就的人,其一生都很少能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每个人都有必须保持低调、忍耐低头的时候。就忍耐低头而言,有的人只对他的荣辱成败起决定作用的少数人低头,有的人则可能向大众利益低头。从社会现实来看,人们可以钦佩或鄙夷某一种“忍耐低头”行为,但是不同的“忍耐低头”行为,确实是决定人们是否能够有所作为或成就大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埃及总统萨达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革命成功后,领导者之间争权夺利十分激烈,唯独他不图大权,恬淡自若。对于大权在握的纳赛尔,他极为尊敬。对纳赛尔所提的建议,他从不提异议,对于纳赛尔的意见,他总附和。在日常工作中,萨达特不露声色,表现得平平常常。对于内政问题和外交大事,他从不拿出主见,偶尔自己的公开态度稍有出格,他就会立刻纠正,与纳赛尔的追随者保持一致。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纳赛尔考虑隐退,将扎克里亚?毛希丁提名为继任者。但3年之后,经再三权衡,考虑到顺从及危险性小等理由,纳赛尔出人意料地选萨达特为继任者。出于易于控制和为人温和的考虑,埃及军方也支持萨达特。1970年9月纳赛尔去世,埃及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有好几个人,既有潜在势力,又都大权在握,他们互不相让,争夺激烈。后来出于政治妥协,这些人把平日低调、不张扬的萨达特捧上了总统宝座。

1970年10月萨达特继任总统后,一反平日之低调,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惊人之举。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外交上,1972年7月他下令驱逐了在埃及的2万名苏联专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发动了“十月战争”,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僵持局面;1974年6月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1977年11月亲访以色列,打破埃、以关系的僵局;1978年与美、以签订戴维营协议,由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这一系列外交上的惊人之举,使他成为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萨达特后来所成就的辉煌,是与他当初善用忍耐低调战略分不开的。事实上,韬光养晦,蓄力以待,相机而行,是弱者战胜强者的一副良方。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够以无比的忍耐力,捕捉彼我势力消长之契机,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最终必然能够获得成功。

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便趁机要越王勾践夫妇到吴为奴仆,勾践将国事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随他到吴国。于是,夫差便令勾践为其牵马,令人辱骂,勾践也是一副奴才的样子,对其俯首是从。

勾践就这样在吴国过着非人的生活。有一回夫差大病,勾践便暗中命范蠡探看,范蠡回来告诉他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于是勾践便亲自去见夫差,当然是以探问病情的理由,并且让周围所有人都惊讶的是,当着众人的面,他竟然亲口尝了夫差的粪便。

之后勾践便向夫差道贺,说大王的病不几日就能好转,并且向夫差磕了个头,凑近他身旁告诉他:“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头,这是得了医生所说的’时气病‘,此症一定能够好转,大王不用太担忧。”

吴王夫差看到勾践对自己如此“忠心”,被他的话语和行动所感动,再加上没过几日身上的病果然好转过来,于是夫差动起了恻隐之心,不为群臣的苦心劝阻,便把他放到越国去了。

如猛虎归山的勾践回到国后,不近女色,不观歌舞,爱抚群臣,教养百姓。他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不吃山珍海味,不穿绫罗绸缎。勾践甚至褥子都不肯用,床上尽是些干柴干草,并且用绳悬挂一个苦胆。日日尝之,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昨日受的凌辱与苦难。他还常常到外地巡视,探望孤寡老弱病残。

他常对他的臣子讲:“我预备同吴兵开战,望诸位肝胆相照、奋勇争先,我当与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死,此乃我一生夙愿。如果这不能办到,我将弃离国家,告别群臣,身带佩剑,手举利刃,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做奴仆,侍奉吴王,以找机会与吴开战。我知道这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决心已定,一定要实现!”

越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终于对吴国进行了决战。越军勇猛无比,吴军惨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王官,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杀死其宰相。灭吴之后,越国势力大大增强,民心欢悦,越国遂称霸于诸侯。

能成大气候的人在处于弱势或落魄时,为了未来的成功会以屈待伸,忍耐一时之愤,这是趋吉避凶的高深智慧,也是方圆处世的手段。

《三国演义》是中国脍炙人口的历史名着,它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它的第二十一回中讲述了“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汉末,刘备不幸落难,即将到了无处投奔的境地。迫于无奈,他只好投靠曹操。由于曹操爱惜人才,非常乐意和刘备交往,所以真诚地接待了刘备。

当时曹操安排刘备住在许都。刘备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为了防备受到他的谋害,刘备整天假装独自一人在后园劳作,浇地种菜,他想以此来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警惕。

一日,刘备受邀入府饮酒。当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时,刘备向曹操一一列举了袁术、袁绍、刘表等人,但在曹操眼中,他们是一介草夫。曹操认为唯有胸怀大志者腹有良谋,他们包藏宇宙之机,有吞吐天地之志,堪称真正的英雄。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刘备与我才是。”

刘备本想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但当他得知曹操视他为当朝英雄后,心中一震,不知所云,吓得竟然把匙箸丢落在地下。当时天公作美,一场大雨倾盆而下,乌云密布,雷声震天。刘备从容俯拾匙箸,以“一震之感,乃至于此”来巧妙地掩饰自己的惶乱,最终他也避免了一场劫数。

刘备之所以能够在三国中占有一席,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会用人。他向来办事从不张扬,从不自傲自大,炫耀吹牛。他栖身于曹操之地,本想通过收敛自己的行为假装种菜来麻痹对方,当他发现形势不利于自己,马上全身而退,这就是刘备的聪明所在。

凡是成大事者都懂得隐忍之术,他们曾经长时间在默默中累积,就像火山爆发前的酝酿,一旦等到时机出现便整装待发,以弱者的姿态做出强者的举动。做人的明智之举是将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不可显得太聪明,否则锋芒毕露只会失败。

心之感悟:

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是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学会以退为进的方略,这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吃亏是为了下个目标做准备

对于任何事情,一味地争强好胜,好勇斗狠,是不可取的。适时地做出一些让步,既不是无原则的屈服,更不是软弱的退却,它是在充分了解对手的情况下,做出的明智选择。让步的目的是为了进步,它可以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也可以寻找机会借对方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凡事不张扬,不轻易拿出自己的本领,实乃做人的至高境界。很多时候懂得进退是非常有必要,就像徐达,在为了保全自己的时候,选择了“退”,实在是聪明之举:

朱元璋和徐达本是同乡,少小亲善,朱元璋称帝后也一直称呼他大哥,以示尊宠。另外徐达是朱元璋功臣之一,一生随着朱元璋东征西讨,所谓“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称得上是明朝的韩信。可朱元璋越是亲热地叫大哥,徐达越是心里发毛,如同芒刺在背,感觉就像被鬼叫魂一样,也越是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的差错,心里依然畏惧不安。

有一天,徐达出征回来,朱元璋照例下殿迎接,口称大哥,亲热无比。徐达汇报完战事后,朱元璋便留他在宫中闲谈,故意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大哥功劳这么大,却一直没有一座像样子的房子,我以前当吴王时住的府邸现今空着没用,就送给大哥凑合住住吧。”

徐达听到这样的话,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知道自己已到了鬼门关口,忙俯身下拜,苦苦推辞,朱元璋见他态度诚恳,也就不再提了,徐达却是汗透重衣,心虚不已。

还没过几天,朱元璋就在吴王府邸中设宴,款待自己昔日的布衣兄弟,徐达自然也被请去。酒宴上朱元璋连连劝酒,徐达不敢违命,只好拼命喝,结果不胜酒力,宴席没结束便已醉倒了。朱元璋便命人把徐达抬到自己以前住过的床上,对众人说:“我已经把这所房子送给徐大哥了,今天不过是代他请大家喝酒,主人已醉,咱们也散了吧。”便率众人离开了吴王府邸。

过了半晌,徐达酒醒后才发现自己是在吴王府邸中,而且睡在皇上先前用过的床上,顿时吓得魂飞九天,忙一跃而起,冲出府门。府中的奴仆们不知何故,都出来劝他回去,说皇上已经把府邸赐给大将军了,不必惊慌。但是徐达不敢再踏入府门,又不敢说擅自回家,怕朱元璋心中生疑,索性就和衣睡在街道上。

徐达的仆人都苦苦劝他,数九寒冬的睡在街道上非冻死不可,徐达置之不理,仆人们只好进去拿被褥,凡是上好的经朱元璋用过的,徐达都不要,仆人们只好拿出自己的被褥送给他,徐达才接受,在以地为床,坦然地睡起觉来。

夹杂在仆人中的锦衣卫密探忙入宫禀报朱元璋,朱元璋不觉露出笑容,命他继续监视。徐达宿醉未醒,又自知逃过了生死一劫,虽住街道上,心里却很平稳,居然在凛冽寒风中睡着了。朱元璋得知这一情况后才嬉笑出声,认定徐达是铁了心要做自己的臣子,绝没有自立为帝的野心。

徐达为人深沉忠厚,处世低调谨慎,从不炫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明太祖登基后,虽然他对大明王朝有着无人能出其右的赫赫战功,但却绝口不谈自己的功绩。

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腥风血雨中,徐达曾冒着生命危险,不但救了朱元璋的命,还辅佐他登上皇帝的宝座,此恩可谓深似海,此德可谓比天高。但是徐达却绝口不提。这既说明了他有高尚的品德,也表现出了他深沉的处世智谋。因为,从处世的智谋说,知道进退是一种避祸自保的韬晦之计。侯门似海,君心难测,皇帝对臣下的要求,历来是只准你出力,不准你邀功。徐达对此是不会不知道的。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是高深处世谋略。徐达看似放弃功名利禄的“不精明”的举动,其实在那个时候是聪明的举动,从后来朱元璋大杀功臣,就可以知道徐达懂得进退确实是明智之举了。

曾经在某单位有这样的一件事:部里下达了一个关于质量检查的通知后,要求各省、地区的有关部门届时提供必要的材料,准备汇报,并安排必要的下厂检查。

某市轻工局收到这份通知后,照例是先经过局办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关局长处理。这位局办公室主任看到此事比较急,当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长办公室。当时,这位局长正在接电话,看见主任进来后,只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让他放在桌上即可。于是,主任照办了。然而,就在检查小组即将到来的前一天,部里来电话告知到达日期,请安排住宿时,这位局长才记起此事。

他气冲冲地把办公室主任叫来,一顿呵斥,批评他耽误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主任深知自己并没有耽误事,真正耽误事情的正是这位局长自己,可他并没有反驳,而是老老实实的,虚心接受批评。事过之后,他又立即到局长办公室里找出那份通知,连夜加班加点、打电话、催数字,很快地把所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这样,局长也愈发看重这位忍辱负重的好主任了。

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这件事不是他的责任,而又闷着头承担这个罪名,背这个“黑锅”呢?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时候必须为上司背黑锅。这样,尽管眼下自己会受到一点损失,挨几句批评,但到头来,自己仍然会有相当大的好处,事实上也证明他的做法和想法是正确的。许多情况下,替上司补台,吃的只是表面上的亏,而暗中占的便宜不知道要大多少倍!适当替老板补补台,吃点表面上的小亏,其更有利于你在职路上的顺利前行。

心之感悟:

很多人觉得急流勇退就是吃亏之举。而且觉得只要吃了一次亏,以后就会有惯性了。但是事实上,吃亏让步只是暂时的缓兵之计,而是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的前奏曲。

同类推荐
  • 晨曦将炽

    晨曦将炽

    放荡不羁少年江炽pk冷漠天才少女陈汐(晨曦)在没遇到江炽(将炽)之前,永远只代表日出前的那一刻,遇到江炽的她才是完整的。
  • 烟火气的随想

    烟火气的随想

    生活中,总有很多时候想的天马行空,给自己一个空间,去记录
  • 他是她的小心思

    他是她的小心思

    乖戾嚣张的大魔王vs人小鬼大的小魔王徐然是时满心中的白月光,而时满是徐然内心唯一的柔软。……互相治愈小短文!!!
  • 黄昏前的黎明

    黄昏前的黎明

    末日临近,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转生不代表重生,也不代表他能躲过一劫。黄岸红印,银白照海,依旧孤人守昏海。山下粉树系长绳,解铃还须系铃人。在那天,那些天,不是自己,却胜似自己。(短篇小白,思路无理,只为写心)
  • 引魂阁

    引魂阁

    渡——有情之魂过彼岸,无情之魂坠阎罗。我,便是引魂者。
热门推荐
  • 张葆荣书画论文选集

    张葆荣书画论文选集

    本书收录《书家·文化·艺术》、《临帖与审美》、《三书并记》、《灵感》、《王羲之与顾恺之》、《关于圣教序》等文。
  • 徘徊之后依然是你

    徘徊之后依然是你

    校园时期,因为误会,他们擦肩而过。进入社会,徘徊之后,依然是彼此。他,高冷帅哥,但是从小心里就有一个执念,是她吗?她,本是霸气学霸,但是自从遇到他,变得多愁善感,她还会因为他变成什么样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攻略二次元少女

    攻略二次元少女

    白茗琳三次元中的萌妹子,二次元中的脑残粉,买好手办后居然被自行车撞倒,还可以是撞到我的是一个迟钝傲娇受,倒霉的手办坏掉了,死皮赖脸的要回了一个不太一样的手办,没想到这个傲娇受居然是她们学校的副会长,他是唯一一个不喜欢茗琳的男生,也许可以做朋友。
  • 桃花之殇你在若是不在

    桃花之殇你在若是不在

    一开始,你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闯进了一我的世界到后来,你也没经过我的同意从我的手机消失怎么?当初的话你就这么的忘记了?
  • 额头村第一小商贩

    额头村第一小商贩

    穿成农女不种田,誓做额头村第一小商贩!可这商贩之路,道阻且长啊!怎么发家致富这么难?经典种田文的套路不应该是,穿越三天就能吃上肉;穿越三十天就能换套房;穿越三百天就能成神的吗?我佟喜到底是差了哪点儿???这最后到底是致富,还是被生活制服了呢?你且看……
  • 星途之森

    星途之森

    太阳风暴即将来袭,末世危机即将来临。星途的艰难,未知的恐惧,到头来不知是真是假,分不清真与幻。新书提前上传。
  • 宇函录

    宇函录

    天地为关隘,是谓宇函。众生求己道,我自来此。那年蝉鸣,沙弥念号,应如是空。昔日霞天,老道唯诺,希侓如斯。今夜月明,冷天残令,我道莫言情。施主,莫要拜佛。净坛已朽。公子,什么是道?灵台空筑。君子一句仁义至,山河气象压魍魉。都道无晴是有晴,叫声施主气难平。
  • 恶魔专宠:女仆你别逃

    恶魔专宠:女仆你别逃

    她是被人遗忘的落魄小姐,从小寄人篱下。他是查不明身份的神秘校草王子。她抬头仰望,晴空万里,唯有这澄净的天空总能给她带来安慰。锦洛翼:“这么多年来,你还是没变。”他桌上摆着一杯单色纯咖啡,他卸下校服,成了人们仰望的总裁。咖啡的苦涩让人难以忍受。柯暖歌:“锦洛翼,我们五年的契约期限已经到了,为了躲避媒体的绯闻,我们还是分手吧。”锦洛翼:“你相信这世界上有折翼天使一说么?”锦洛翼:“既然经历了这么多,我们还不能幸福,就一起堕落。”收音机里的歌曲带来痛心疾首的一句歌词:“原来缘分是用来说明,你依然不爱我这件事情。”
  • 我家总裁画风不对

    我家总裁画风不对

    写的是两个不对付年轻人,在疫情期间互相伤害,最后互相喜欢的故事,比较日常清新脱俗文,男主三观巨正,不高冷智商在线。女主性格大大咧咧但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