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27200000005

第5章 追索价值的真谛(5)

在教育派心理学家中,墨菲、韦特海默和阿斯奇也探讨过这个问题。然而,我们只是象征性地提过认知的需要。获取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使宇宙系统化是在世界上获得基本安全的方法,或者对于智者来说,是自我实现的表达方式。另外,科研和言论自由也被作为满足基本需要的前提来详细论述。尽管这些论述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并没有构成对于好奇、学习、推究哲理、实验等促动作用的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们至多只是不完全的答案。

许多聪明、富裕、无所事事的妇女逐渐感染了这些智力营养缺乏的症状。常常有些人埋头做一些与他们相称的事情,结果他们自身的症状有所好转或者痊愈了,这足以使我清楚地感觉到认知需要的存在。在那些新闻、消息、事实的来源被切断的国家,在那些官方的理论与现实有极明显的矛盾的国家,至少一部分人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不相信任何价值,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怀疑显而易见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的深刻的瓦解、丧失道德,等等。另一部分人似乎采取了更被动的方式:消极、顺从、丧失主动性,丧失能力和与世隔绝。

我们知道,获取知识受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焦虑,恐惧),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充分的理由假设一些根本上是积极的冲动:满足好奇心,了解,解释,理解。

迷恋于神秘的、未知的、杂乱无绪的或尚无答案的事物,是通过研究表明的心理健康者的明显特征。这一点似乎正是吸引人之处。这些领域本身就非常有趣味,相比之下,他们对人所共知的事情则不屑一顾。

完全有可能从心理病及神经病中得出上述推论。从临床上观察,哥尔德斯坦所研究的大脑受损伤的士兵,以及摩尔的被观察的老鼠,都显示出强硬而急切地固守熟悉的事物,害怕不熟悉的、无规则的、意外的事物,害怕无秩序状态的倾向。另一方面,有些现象也许又会指出相反的可能性。这些现象包括非自然的违抗习俗,顽固地反对任何权威,行为狂放不羁,渴望惊世骇俗等。这些都可能在一些神经病患者以及处于反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人身上发现。

当认知需要受挫折时,很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理病态结果,一些临床印象也是中肯的。

一些变态现象(兴味索然,对生活失去热情,自我厌恶,压抑身体的功能,逐步破坏理性生活和各种趣味等等)产生于那些感到生活乏味、工作枯燥的智者中间。有一个实例显示了适当的认知治疗消除这些症状的可能性,这个治疗包括进行业余研究,寻找一个需要更多脑力的工作,以及进行观察思考。

在幼年晚期和童年期就可能表现出比成年期更强烈的了解和理解需要。无论怎样,这似乎是成熟的自然产物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孩子不必要人教他去好奇,但是却可能被收容教养机关教导不要去对哪些东西好奇。

在一些高级动物的身上,很容易发现一些与人类的好奇心相似的东西。猴子会把东西撕碎,把指头捅进窟窿,在各种情境中进行探索。在这些情境中,不大可能有饥饿、害怕、性欲、安抚等情况存在。哈洛的实验以一种易于接受的实验方式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人类勇于探险,去追根寻源并且做出解释,甚至对于危及生命的情况也不例外。对此,人类历史为我们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实例,无名的“伽利略”一直层出不穷。

最后,满足认知冲动使人主观上感到满意,并且产生终极体验。虽然人们注重所得的成果、注重学习等等,忽视洞察和理解这一方面。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任何人的生活中,洞察常常是一个令人感到愉快、幸福、激动的平台,甚至可能是人一生中很高的一个平台。

以上论及的那种战胜困难的现象,那种一旦面临挫折便出现变态的现象,一些普遍的(跨人种的、跨文化的)现象,那种永不消失(虽然微弱)的持续的压力,个人早期历史上的自然产物以及人们要求满足认知需要,以此做为全面发展人类潜力的一个前提,这一切都说明了基本的认知需要。

尽管这种假设并不全面,但是在我们认识了之后,我们仍受到激励,一方面要使认识越来越深刻,另一方面又朝着某种宇宙哲学、宇宙神学等的方向使认识越来越广阔博大,我们获得的事实如果是孤立的或者原子式的,它们终究要被理论化——不是被组织就是被分析,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这个过程被一些人称为寻求意义。我们再来假设一些欲望:理解的欲望,系统化的欲望,组织的欲望,分析的欲望,寻找联系和意义的欲望,创立一个价值系统的欲望。

一旦允许讨论这些欲望,我们会发现它们也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层次系列,其中了解的欲望优先于理解的欲望。我们曾描述过的优势层次集团所具有的一切特征似乎也适用于这个小集团。

在认知需要和意动需要之间,我们必须防止采取简单的二歧式,因为这种情况极易发生。了解和理解的欲望本身就是意动的,即它们具有力争的特点,并且如同基本需要一样,也属于人格需要。再者,正如我们所知,这两个集团是相互关连而不是完全分离的,并且它们是彼此协作而又相互制约的。

相对于其他需要而言,我们对审美需要的了解更少,但我们无法回避它们,因为历史、人类美的属性和美学家已经在这里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我曾以经过选择的人为对象,在临床上人格学的基础上努力尝试研究这种现象并且至少使我自己确信,在某些人身上,确有真正的审美需要。丑陋会使他们致病(以特殊的方式),身临美的事物会使他们痊愈,他们积极地渴望着,只有美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健康儿童身上都有体现。这种冲动的一些证据发现于所有文化、所有时期,甚至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我们不可能将审美需要和意动、认知需要截然分开,因为它们相互交融在一起。秩序的需要,对称性的需要,闭合性的需要,行动完美的需要,规律性的需要,以及结构的需要,可以统统归因于认知的需要、意动的需要或者审美的需要,甚至可归于神经过敏的需要。至于我,将这个研究领域考虑为格式塔心理学和动力心理学的会合点。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一幅斜挂在墙上的画时,便有不可遏抑的意识冲动要去把它挂直,这意味着什么?

警惕情境的羁绊

依赖于以动物做实验的是行为派心理学领域的特点。不言而喻,白鼠不是人,但是,之所以将此再强调一遍,因为动物实验的结果经常被作为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论研究所必须依据的基本材料。当然,动物资料对于研究心理学很有助益,但使用时必须谨慎和明智。

动机理论必须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动物为中心。进一步的一些考虑与这个论点相关联。首先让我们讨论本能的概念。本能的定义就是一个动机单位,在这个动机单位里,内驱力、有动机的行为以及目的物或者目标效果,都明显地由遗传所决定。沿种系阶梯上升,我们所解释的本能就有一种逐步消失的倾向。

例如,对于白鼠,按照我们的定义,可以公正地说,它们有饥饿的本能、性本能、母性本能。当然猴子性本能已肯定存在。对于人类,按照我们的定义,这种本能都已消失,在它们的位置上只留下遗传反射、遗传内驱力、自发学习、有目的行为中的文化学习以及目的物选择中的文化学习等的混合物。

因此,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人类的性生活,就可以发现,纯粹的内驱力本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对象的选择以及行为的选择却一定是其生活的历史过程中获得或通过学习取得的。

如果我们追随种系阶梯不断上升,那么,我们将愈加重视口味而忽略饥饿。例如,对于食物的选择,在白鼠那里,变易性少得多,而在猴子那里又比在人那里更少有变易性。

最后,当我们沿种系的阶梯上升,本能逐渐减退,以作为适应文化的工具的依赖将越来越大。为了认清这些事实,我们不得不使用动物资料。举例而言,仅仅由于我们人类远远更像猴子而不是白鼠,因此我们宁愿选择猴子而不是白鼠作为动机实验的对象。不能以任何低级的、甚至更简单的动物为出发点看待这个理论,而必须以高级动物特别是人类为出发点。

在动物身上所获得的很大一部分发现被证明只适于动物而不适于人。研究人的动机要先从研究动物开始是毫无根据的。对于隐藏在这种貌似简单、普遍的谬误后面的逻辑,或更确切地说,对逻辑的背离、哲学家、逻辑学家,以及科学家在各自的多种领域内都已给予了足够的证据,就像研究地质学、心理学或者生理学不必先研究数学一样,研究人也不必先研究动物。

我们讨论一下有机体所处的情境或环境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必须立即承认,如果不与环境和他人发生联系,人类动机几乎不会在行为中得以实现。任何动机理论都必须重视这一事实,也就是说,它不仅包括有机体本身,而且还包括环境,包括文化的决定作用。

一旦承认了这一点,也应继续告诫理论家,要防备过分注重外部、文化、环境或情景的倾向产生。我们的中心研究对象毕竟是有机体或整体性结构。情境理论很容易走这样的极端,使有机体成为情境中的一个附加物体——大概等同于一个障碍物,或这个机体试图获得的某个对象。

我们必须记住,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个人在创造了有价值的对象的同时,也创造了他的障碍物,这些障碍物和对象必须部分地由情境有机体所规定。我们不曾领略过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在泛泛地确定或者描述一个情境时抛开在其中活动的特定的机体。事实上,当一个孩子试图得到对他有价值的对象时,却受到某种阻力,他不仅决定了这个对象有价值,而且决定了这个障碍成其为障碍。在心理学中没有障碍这种东西,却有试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具体人的障碍。

当以不充足的动机理论为基础时,极端的或者排他的情境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任何纯行为理论都完全依靠情境理论来赋予意义。一个以现有的内驱力而不是以目标或者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理论,为了防止不攻自破,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情境理论来支持。

然而,一个强调恒定的基本需要的理论证明,这些需要是相对长久的,并且对于有机体实现自身时所处的特殊情境是比较独立的。因为,以最有效的并且带有极大的变动性的可行方式,需要不仅组织自己的活动前景,而且组织甚至创造外界现实。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接受科夫卡对地理和心理环境所做的区别,那么理解一个地理环境怎样变成一个心理环境的唯一令人满意的方法就是:理解这个心理环境的组织原则,是处于这个特殊环境中的机体的现有目标。

因此,合理的动机理论必须考虑情境,但决不可成为纯粹的情境理论。除非我们明确愿意放弃探索机体恒常的性质,以便理解机体所生活的世界。

我们要强调的,也是我们关心的,是动机理论,而不是行为理论。行为由几种因素决定,动机是其中一种,环境力量也是其中的一种。动机的研究并不取消或否定情境决定因素的研究,相反,动机是对情境的补充。在一个更大的结构中,它们各有自己的位置。

同类推荐
  • 智慧背囊:最受你喜爱的200篇散文

    智慧背囊:最受你喜爱的200篇散文

    《智慧背囊》系列丛书包含有亲情故事、友情故事、情感故事、心灵鸡汤、哲理故事、成长故事等,囊括青少年成长阶段所必然经历的各个历程,从生活到学习,从内心到情感。这本《最让你情绪放松的心灵鸡汤(5A畅销版)》是该系列中的一册,作者是李继勇。《最让你情绪放松的心灵鸡汤(5A畅销版)》收录了《轮椅上的小提琴家》、《坐以待毙的地主》等故事。
  • 7日熟络:跟上司打交道(七日职场炼金术丛书)

    7日熟络:跟上司打交道(七日职场炼金术丛书)

    “如何管理上司”,这样一个话题肯定会让许多职业人士挑起眉毛来,毕竟,一般来说不是上司管理员工吗?怎么会发展到让员工来管理老板呢?可是,本书各处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是,上司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双向的,想要有所作为的员工必须要“管理好”上司,正如上司必须管理好自己一样。员工不一定非得是上司发号施令的被动接受者,也不一定非得迎合上司的期望。反过来,他们与上司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在这种合作的过程当中,双方都要实现对自己有益的目标!
  • 帝王统驭智慧方略全书

    帝王统驭智慧方略全书

    汉昭帝就是武帝的儿子弗陵,他8岁继承皇位,当时辅佐朝政的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位大臣。金日磾去世后,霍光与上官桀之间经常意见相背,产生冲突……
  • 新销售圣经

    新销售圣经

    该套丛书为综合性励志丛书,共35册。所收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处事、礼仪、管理、商务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对于指导人们修身养性,塑造完美人格以及提高用人、识人、管人技巧、商业管理、谈判能力等具有积极作用。
  •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文明故事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文明故事

    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热门推荐
  • 雷莫斯城堡

    雷莫斯城堡

    当陌生的旅客敲响了城堡的大门,故事的图卷也随之展开。
  • 在正常的世界里混乱的活着

    在正常的世界里混乱的活着

    这是一个普通的少年,用普通的实力和普通的脑子,普通成长的故事。
  • 涩女传说

    涩女传说

    大姐,请你不要介意,我真的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搬进来与您同住的,请相信我真诚的眼神,我绝对没有想要染指这屋子里的任何一个女人。严寒语……雪帷,相信我,过去的女人都是浮云,只有你才能让我永久地停驻。我一定会删掉所有MM的联系电话,永远只给你一人打电话的。蒋诚度语……
  • 记忆回路

    记忆回路

    科幻类悬疑动作类小说,喜欢的同学可以自行脑洞添补
  • 夏与冬的距离

    夏与冬的距离

    暮冬暖初夏,冬离夏念雾散梦去,回根本溯不过镜花水月,痴念
  • 大话中国人

    大话中国人

    触摸中国人的文化,剖析中国人的性格,透视中国人的劣根性,大话中国人的世道人心。中国人喜欢吹牛,中国人喜欢较真,中国人有着“难于言表的温情”……本书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来调侃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以及中国人的劣根性。
  • 先生斯文败类

    先生斯文败类

    这是一场甜宠的婚姻,没有什么虐点。夏浅宁:我想要的生活很简单有你们在就够了。……看着那些女同事一个个想让简斯白注意到,夏浅宁也不在意。人都是她的,有什么好抢的。……夏浅宁“遇见你,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简斯白:这一生没有什么比爱上你更美好的事了。
  • 利润加速器

    利润加速器

    《利润加速器(让企业利润倍增的14个新理念)》分组织管理、经营决策、客户管理和市场运作四个部分,详细讲述了企业如何加速盈利,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每个企业都需要追求盈利,持续和高额的利润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所以,追求利润往往会成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尽管在企业中有许多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最核心问题还是要盈利,因此企业应该追求盈利。然而,却很少能有企业真正懂得如何实现盈利以及为什么能够实现盈利。《利润加速器(让企业利润倍增的14个新理念)》将是企业家创造高额利润、追求盈利的指南,是一本极有价值的参考书。
  • 言我倾心

    言我倾心

    对于覃言来说,高阳是她的好兄弟。对于高阳来说,覃言是他的好妹妹。两人的关系是铁打的好,可是当一场流言蜚语来临时,他怒了,她消失了。再次相见,两人的世界却早已不同。
  • 善待你的每一天

    善待你的每一天

    许多人总是把活得很心累、活得很窝囊、活得很无聊的主要原因都归结为外界的客观原因。面对人生失败的困境,屡遭挫折的煎熬,丧魂落魄的无助,往往推诿为没有出身于一个好家庭,没有考上一所好大学,没有自己适合的一个好工作,没有找到一个好配偶……可是对自己的冷漠、无知、懒惰、迷茫、软弱、轻视等消极心态却熟视无睹。生活的主体是自己,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很多事实证明,心累多是自己心智未开,窝囊多是自己无能之举,贫穷多是自己观念未改和懒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