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51200000029

第29章 功行圆满大道成

唐僧在铜台府地灵县的一段牢狱之灾,洗脱了尘世间的一切恩怨和罪责。经受了牢狱之苦的他终于给尘世间的生活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唐僧经历了十四年的艰苦跋涉,完成了十万八千里的征程,终于走到了目的地。皇帝交给他的取经使命马上就要完成了。他本人也开始要准备脱胎换骨,得见佛面,正果金身了。

今天是我们《西游记》品读的最后一讲。

这一讲的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唐僧师徒经过十四年的艰苦跋涉,一共行程十万八千里,终于来到灵山脚下。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他需要坐无底船,飘过凌云渡,最后才能登堂入室,得见佛面,也就是见到如来佛祖。总之,最后他是取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经书。送回东土大唐,造福众生。而师徒五个呢,钦差的工作完成以后,回到灵山,佛祖钦点成为正果,就是这么一个情节。

不过,在这个情节当中,有几个细节非常值得我们品读。正是这些细节,才真实地揭示了《西游记》的本旨。

比如第一个细节——

到达灵山以后,唐僧和孙悟空有一个简短的对话。唐僧说了,“这一番经历多亏了你们,不然我也到不了这里,也完成不了皇帝交给我的任务。”孙悟空微微一笑说:“师父千万不要说谢字。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正是因为有了您,才让我们洗脱了前世的罪孽,最后修成了正果。”

那么这一番对话,最终要告诉我们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道理——帮助别人实际上也是在提升自己。我们平常老爱说的一句话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其实,快乐自己以后会发生什么,许多人没有注意思考过。比如,我们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一个苦难中的人,然后别人解脱了痛苦,我们感到开心。那么一开心身体可能就健康,健康因为他已经百病不侵。这是一种快乐。这是快乐之后施惠者本人的一种收获。实际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刚才表达的我们帮助了别人无形中也提升了我们自己。这种提升指的就是精神,灵魂和人格的提升。比如孙悟空他们师兄弟四个(包括那匹白龙马在内),他们身上每个人都背着罪孽,都违犯天条,尤其是孙悟空五百年前更是搅得三界不安。但是呢,经过一番艰苦的征战,一路走来,降妖除魔,生生死死十多年,他最终换来的是自己的罪孽洗清了,自己也由妖魔位列佛班,成为万世景仰的斗战胜佛。我们讲,这场功德与自己的这番修炼是有关系的。同时,与他不懈地衷心地保护师父也是分不开的。所以,这是我们要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同时也能提升自己。

第二个人生道理,就是我要给大家算一笔账。什么账呢?我刚才给大家反复提到一个时间和距离,就是十万八千里,十四年。乍一听,这个时间非常漫长,这个路途也很遥远。其实,后世文评家算过一笔账:十四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四乘以三百六十五是多少,然后除十万八千,实际上,每天平均走的路程差不多是二十里。十公里对普通人来讲,悠着走一天都能走下来,不用骑马都可以完成。唐僧完成了,我们说这是一个奇迹。实际上,理论上讲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完成这样一个不朽的功勋。但是,从古至今只有唐僧一个人走完了,那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奇迹本不是奇迹。它为什么会成为奇迹,就是大部分都不走的路,少数人走了。而在这过程当中,需要的可能并不是过多的体力和财力,而更多是一种意志力。所以,我给大家讲的道理就在于此——只要每个人坚持,都可以达到目的;只要坚持下来,愿意付出,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灵山。这个灵山就是你的理想。实现理想需要的除了客观物质条件以外,恐怕更需要的是你内在的那份坚定和坚忍。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人生道理。

第三个道理呢,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叫“天地本不全”。

首先,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地本不全”,这个话是孙悟空讲的。

孙悟空最后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句话呢?

我们都知道,唐僧师徒,受如来法旨亲自到藏经阁取经书的时候,如来门下有两位弟子向唐僧索要人事。什么是人事呢——就是要好处。我们俗话讲的,实际上就要收贿赂。你不贿赂我,我就不给你拿经书。虽然佛爷已经说了,给你经书,但这个柜子是归我们掌管的,我们要一点好处。唐僧说没有。孙悟空更是气得暴跳如雷,要撒野要拉他们到如来座下理论。最后,这俩弟子说:“好了,好了,你不要撒野、放刁,我们给你就是。”给的他们是什么呢?这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第一回他们并没有取到有字真经,而是取到了无字的空本。

这个无字空本被取走以后,师徒们根本不知道,乐颠颠地就下山了。中途燃灯古佛看到这个于心不忍,他让自己座下的一名弟子空中变化成一只老鹰把经书包给他抖开,经书都抖开来,师徒们才知道自己一场苦辛取到的竟然是无字空本。

再次回到灵山见佛祖的时候,孙悟空有点生气,唐僧也一再地恳求。如来佛祖怎么回答呢?他说了,这个事情我已经知道了,而且还讲了一番白手传经有什么不好的道理。实际上,经不可轻传,说白了就是自己不能白白传给你们经书。到最后,唐僧还是给了一点好处。什么好处呢?他们一路走来的饭碗——金饭碗,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赐给唐僧的一个紫金钵盂。这就是我们俗话讲的金饭碗。金饭碗最后被收走了,给了这俩如来的门下弟子,然后师徒取到了有字真经。

但是,唐僧取走真经以后,观音菩萨突然想起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唐僧在路上一共是应该九九八十一难,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佛门九九归一的法则。她最后理了一下盘点出来,发现唐僧才一共经历了八十难,还缺一难,最后她人为地又设计了一难。在通天河畔,从空中她把师徒们给放下了。

通天河唐僧是过不去的,怎么办呢?就像当年一样,通天河里的一只老鼋(就像我们平常讲的老龟一样),愿意他们驮过去。实际上,这个东西它并不是龟,它长得有点像龟,这是老鼋。到了河中央的时候,老鼋问起唐僧一件往事,“师父,你那年答应过我,替我向如来佛祖问一下我的寿数,什么时候我才能脱掉兽形,变成人形。我修炼了一千多年,还脱不了本壳,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唐僧当时很随意地说:“可以,可以,我见了佛祖一定给你问。”但实际上,他并没有问,忘了。所以,老鼋愤怒之下,中途把人连经书一块扔到了河里。

唐僧师徒打捞经书,然后再晒经书。晾晒的过程当中,一本经书——就是后世传来的《佛本行经》,有一页在石头上给沾破了,留下了一个遗憾。这个遗憾,唐僧是非常伤心,在那儿哭啊!我们说唐僧特别爱哭,就是取到真经成佛以后,他还在那儿哭。最后,孙悟空心知肚明给他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那句话——天地本不全。唐僧听了以后,发现徒弟孙悟空的悟性比他还要高,于是才转悲为喜,这个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那么,现在我给听众朋友讲一个什么道理?就是这个天地本不全,这句话它究竟蕴含着什么道理?实际上,这句话说得浅显一点,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追求完美,往往就会落下不完美。追求圆满可能经常会收获失望。因为,我们看到世间很多事很难圆满。所以最终我们应该接受一个现实——往往不完美就是完美,不圆满就是圆满。残缺的美也许才是真美,就像维纳斯的断臂。留有遗憾的成功也许才是真正的大成功。

这是这一回我们提炼出来的一个人生道理。

经书残破令取经大业最终留下了一丁点遗憾。这种遗憾却暗合了一个天地本不全的人生哲理。孙悟空点破盘中谜,唐僧转悲为喜,终于也大彻大悟。《西游记》的作者最后构思这样一个情节对我们广大读者有什么样的人生指导意义呢?

这个“天地本不全”的道理,我还需要给大家详细来解读一下,以求得《西游记》原著的一个认同。

我们看天地本不全是孙悟空最后概括出来的。那么,实际上,前面的很多情节都已经在演绎,慢慢地让师徒们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只不过孙悟空悟性很高,灵性很强,他第一个悟到了。被孙悟空一点,唐僧也悟到了。那么,他们是从哪儿开始悟到的呢?

我们现在看,实际上,佛祖一开始就在暗示他们,让他们去领悟这个不全而全,圆满而不圆满的道理。到达灵山以后,我们讲在唐僧心目当中,灵山那是极乐圣地,他根本就不会想到极乐之处还会有妖邪作祟,还会有奸邪小人。在取经书的过程当中,如来门下的两个弟子索要人事,这和我们人世间的那些衙门之内的小衙役们、小文书们,他们的行为是一模一样的,甚至类似于我们平常讲到的贪官污吏们。这就是两个典型的污吏。灵山极乐圣地尚有这些奸邪舞弊之事,更何况是人间?

实际上,到此为止,唐僧应该接受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灵山也好,东土也罢,西天也好,还是我们普通的世间也好,最终大大小小,都是一个样子。就是说,西天极乐之处也有奸邪存在,也有舞弊存在,那么,对人世间,我们应该接受,应该顺忍,还是应该宽容,这是所有人都应该理解到的一层。

再完美的地方也有遗憾,这是第一条。

第二个情节还在暗示这一点,就是观音菩萨刻意地在追求佛门当中的九九归一的法则。但是我们想,九九归一一定要凑够这八十一难,它的意义何在呢?

如果没有第八十一难,这个经书是完整的。因为有了八十一难,而导致经书不完整。这是她之前没有想到的,只有孙悟空最后悟到了。为什么我们说菩萨是一个层次,佛又是一个层次,佛比菩萨究竟高明在哪儿呢?我们讲,就从这一点细节问题上,归宿问题上,终点问题上区别了出来。佛家讲的九九归一,实际上最终就缔造出了这样一种有缺憾的完美。

这是又一个情节。观音菩萨煞费苦心地凑够了九九八十一难却导致经书留下了遗憾,这是她所意料不到的。但是她所意料不到的却暗合了佛门当中天地不全的道理。天地都有遗憾,更何况是一个普通的人?更何况是人世间一件普通的事?这是又一个道理。

第三个道理,就是唐僧本人身上也有遗憾。什么遗憾?我们讲,唐僧在《西游记》当中被称作为圣僧。圣,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我给大家讲,因为他是受皇帝之命,钦差而出使西天的,皇帝叫圣上,那么他就是圣僧。唐僧早期的教育是佛门教育。佛家教人一切为善,十戒当中就是不妄言、不杀生、不淫邪等等戒条,他都是坚守的。但是,他却在老鼋的问题上失信了。他本来当年答应老鼋一定要如何。人家只是让他顺便向佛祖问问,他就很轻率地答应了。答应以后,他却没有兑现。这就是失信于人。严格地来讲,他这是属于违反佛门戒律的。但是,到最后谁还责备他呢?他已经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取回了真经,造福众生。东土等到了十几年的大乘真经,他拼着命给取了回来,这已经是无量的功德。对一个老鼋的失信,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追究了。但是实际上,我们理性地分析,唐僧做得有遗憾。因为他有遗憾,所以导致他的经书也留有一点遗憾。这是冥冥之中一种天定。这是一种法则。

所以,前后联系起来,孙悟空就看明白了。看明白了以后,经书残破一页,他就不再感到难过。另外,老鼋把他们连人带书一起抛下水,他也没有像往常一样冲到水里去找老鼋理论,甚至要把老鼋杀死如何如何。他都没有。他很平心静气地接受了这一切。因为他的脑袋里已完全地接受,因为他已经明白了这样一个天地本不全的道理。

所以,前后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联想到世间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为了自己的目标,我们应该坚持,我们应该坚忍,我们应该宽容,我们应该一路行善。至于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意无意之间落下的一点遗憾,我们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宽容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我们要宽容,对我们事业无形中留下的遗憾也要宽容。这就是佛门所讲的不要执着。

这是又一条。

最后几分钟,我再给大家阐述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我一直给大家讲,《西游记》它是一部讲修炼的书。我在前面这几十讲当中,反反复复给大家讲的就是人在修炼的过程当中应该明晓的一些人生道理。不管是生命的,生活的,自己与自己的、自己与灵魂深处的、还是自己与别人交际方面所应该明白的人生道理。事实上,《西游记》为了反映这些道理,然后演绎出了猴子,演绎出了猪,演绎出了……《西游记》是借唐僧取经这样一件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敷衍出来的一部神话神魔小说。

《西游记》里的所有人物,除了唐僧这个人在历史上有其人以外,其他的佛界妖魔,实际上在现实当中都是不存在的。他们属于宗教中的人物。那么这些不存在的人物,糅合在一起最终由他的作者敷衍成了一部谈修炼的而披着神幻外衣的人生大书。诸位朋友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白这一层。明白了这个,你才能慢慢地把它披在本壳外面的外衣一层一层地扒掉。许多人见了《西游记》,看了电视剧,以为这是童话,以为这是神话,然后就弃之不顾。其实不对。不应该弃之。它在这个宗教的外衣下面,神话和童话的外衣之内还包含着很多很多可贵的东西。最终大家可以理解到,这些不存在的人物,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它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它存在于哪里,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所以,孙悟空在《西游记》当中被称之为心猿。那么,你把那个猿的外形去掉,他留下的就是你的心。这颗心由野变为狂,由狂而成为魔,而由魔再入佛,这就是每一个人心灵成长成熟的过程。

猪八戒,名叫猪悟能,把这个猪去掉,留下那个能,那讲的就是我们的本能。人的本能排除不了两点——食、色,所以,这是猪八戒的人生寓意。

包括唐僧、白龙马,还有沙僧,他都有人生寓意。所以,我们读《西游记》的时候,除了从情节上获取一种感官的刺激以外,我们更应该用一种可贵的阅读方式去阅读它。这个可贵的阅读方式,就存在于这师兄弟三个人的名字当中。

哪个字呢?

第二个字——悟。

悟,竖心旁过来一个我,这最终就要告诉我们,解读《西游记》要靠这个悟。经常叩问我自己的心灵,反思我的内心,反思我的灵魂深处,最终人生达到空、能、净这样的一个境界。这就是修炼的目的。所以,师兄弟三个叫悟空、悟能、悟净。

综论 佛界道界一笼统

讲完了唐僧师徒和各类妖魔,最后一讲我给大家扼要提几个在《西游记》中出现频率较高,而且颇有影响力的的神灵。

我们分成佛界和天庭两股力量来给大家讲解。

(一)

出现频率最高的,镜头最多的当然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全称叫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观世音菩萨,简称观世音,有倾听世间疾苦的意思在内。后来到了唐代,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去掉了世字,俗称观音菩萨。佛教传入中国几百年,经过了一个巨大的中国化的发展过程,观音菩萨的形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西游记》里面,观音菩萨已经变成了一位慈眉善目,雍容华贵,法力高强,救苦救难的女菩萨。她是整个取经事业的总导演。从演员选拔到每一个重要情节她都精心安排布置,有时候还亲自客串演出,用心良苦,有始有终。可以说,在取经这场大戏中,她是兼导演,编剧,演员于一身的重量级人物。在整部剧中,她一个人曾经演了好多个角色。演过救世主,演过医生,演过寡妇,演过山野村妇,甚至还演过一回妖怪。

为了完成自己的上司如来佛祖交给她的这件差事,她尽心尽力,除了自己上阵以外,还动用了很多社会关系,什么南极星君,太白金星,甚至太上老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还有黎山老母等等。在一定意义上讲,其实观音也是取经团队中的一股力量,至少是这个团队中稳定而强大的幕后力量。因为毕竟九九八十一难之中,有很多大的麻烦,如果没有观音亲自出马,唐僧是无论如何也过不去的。

然而,功成之后,如来对功臣加封的时候,观音却又躲到了幕后,这种不居功淡名利的襟怀,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的。如果说这次取经的任务对观音自己有点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她多收了一个黑熊精做守山大神,收了红孩儿做善财童子。然而,谁不知道,这是她大慈大悲的又一种体现。

(二)

第二个,我给大家说说如来佛祖。

为什么把如来放在观音之后讲呢?这是因为观音菩萨在民间的声望要高过如来佛祖。许多人之所以不太喜欢如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在《西游记》中一出场就给我们喜爱的猴哥来了一巴掌。而且,他这一巴掌把人们喜欢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给压在山下一压就压了五百年。作为一种叛逆和战斗的文化符号,孙悟空早已经深入大众心理,内化成为一种文化审美的追求和需求,作为对立面上场的佛祖当然是要被民众从心底排斥的。

如来在《西游记》中出现过为数不多的几次。第一次出场就是一个大手笔,结束了天庭一场反革命政变。再后来,在唐僧师徒取经过程中,他也成了孙悟空的最后一张王牌。孙悟空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他就跑到西天,请如来出面给他化解危机。六耳猕猴,大鹏都是如来亲自出面收降的。就是那头使圈套的大青牛虽然不是如来直接出的手,但也是他指点迷津,给出降魔的思路。然而,不管如来后来怎么帮孙悟空人们还是不大喜欢他。因为大家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吃了一国老百姓的最凶残的那个妖魔竟然是他的舅舅,而且最后这个罪恶滔天的妖魔不但没有被处死,反而做了如来佛祖的保镖——大鹏护法。就是到了最后,唐僧师徒灵山取经,他的手下公开索取贿赂,他不但不反腐倡廉,反而还能讲出一套什么“经不可轻传”的道理来。也许他讲的是对的,但人们听着别扭。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他亲口对观音菩萨说是如来哄了他,实际上就等于说是上了如来的当了。这种认识无形中就触及到了如来的思想道德品质——好像这个人不太地道,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意思,至少有点圆滑世故。这种认识在后来还有表现,比如在收降太上老君的大青牛的时候,他明明知道那个妖魔的来历却不对孙悟空讲,而是派了十八罗汉去探探虚实摸摸底。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怕那妖魔知道是他出卖了自己而到灵山来找他算账。到时候不管谁胜谁败,我的西天灵山绝对不能像五百年前的天宫一样也成了战场,这是其一;其二,对于手拿圈子的这头牛,他自己实际上也没有把握到底能不能降服得了,没有把握的事如来是绝对不去做的;其三,大青牛是太上老君的坐骑,打狗还要看主人,妖魔的主人公是道教始祖而他是佛祖。对于太上老君,如来他是无论如何也要留几分情面的。后来大青牛被无罪带回去了,这就等于太上老君你欠了孙悟空的一个大人情,欠了孙悟空的情就等于欠了我佛门的情。这个买卖划算!

不过,无论如何,如来的法力在《西游记》中还是相当厉害的,比观音要高得多得多。但是不管他的法力究竟有多大,可是民众还是愿意供奉观音,而不愿参拜佛祖。这其中的原因的确值得深思:也许在事理与人情,法力和慈悲面前,人们宁愿选择后者的缘故吧。

(三)

那么,如来的法力,真的就是《西游记》中最高的吗?有没有可以和他一下的人呢?

理论上讲,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在《西游记》中,如来和老君两者之间没有什么交往,就是在镇压孙悟空的时候见了见,打了个招呼而已。所以,不交手就很难说他们之间谁最厉害。不过,如来虽然没有和太上老君有过较量,但是观音菩萨和太上老君之间却有两次比试——他们之间的第一次比试是在五百年前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会。当时孙悟空正在和二郎神以及二郎神的狗纠缠不清不分胜负的时候,观音菩萨准备将她的净瓶杨柳抛下去砸猴子的脑袋,太上老君说了,你那瓶子是个瓷器,打不着妖猴,要是撞着他的棍子岂不就碎了?说着,这老头拿出了左胳膊上套着的一个圈子扔下去砸中了猴子的天灵盖,孙悟空这才被捕。这个圈子叫作金刚琢,后来被老君的大青牛偷下界去,再次把孙悟空搞得一顿忙活。观音和太上老君的第二次比试是在出现在第二十六回,观音亲口告诉孙悟空的,“当年太上老君曾与我赌胜,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送来还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昼夜,复得青枝绿叶,与旧相同。”

这样看来,太上老君和观音比试斗法是一胜一负,那就算是个平手。我们都知道,如来的法力要比观音高得多,因此可以推断如来佛祖要比这道教的始祖法力高出一筹的。不然的话,太上老君要是有如来那么大的本事,孙悟空在天宫撒野的时候他早就能把猴子给收拾了,何必到西天去请如来救驾呢?

既然连太上老君都没有资格和如来,那么还有谁会有这个资格呢?

大家视线应该往回看,书的一开头有一位高深莫测的老神仙——孙悟空的授业恩师须菩提祖师。

这位老神仙可真是高深莫测,大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从第二回他把孙悟空赶回去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所以,了解他就只能在原著第一,二回中找寻点蛛丝马迹。《西游记》第二回写到,祖师在给他弟子们讲课的时候,“说一会道,讲一会禅”,说明这老神仙是佛道皆通,而且是融会贯通。就凭这一点,他就应该是比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要高出一筹。后来他让孙悟空选课程的时候,老先生开口就叫孙悟空从道字三百六十旁门中随便选,可见老先生学问道行神通都是深不可测。后来祖师根据孙悟空的体型特征传了他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他教的一帮弟子应该个个都是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像现在的课外培训班,集中教学,不论资质一锅烩。就连山上的普通樵夫也被他教了一首歌《满庭芳》而能自得其乐。这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普度众生吗?

他能够教出孙悟空这样的徒弟,他的神通应该在孙悟空之上,而且还不止高出一点。孙悟空是被如来亲自来降服的。那么可以推断如来的根据地西天灵山应该是找不出第二个能降服孙悟空的佛或者菩萨罗汉什么的,否则,他就不会亲自来。派个徒弟来就能解决问题,那会是多大的面子?由此,我们也大致能够猜想这个须菩提祖师要是和如来较量一下的话,应该是要比如来更胜一筹。如果对付如来是这样的话,那么须菩提祖师要对付太上老君就应该更不是问题了。

问题的关键是这么厉害的一个角色,为什么在天庭和灵山都没有他的位置?甚至连遍观三界,洞察宇宙的如来佛祖都发现不了他,这种隐身的本事恐怕也是他比如来胜出一筹的一个佐证吧。

古人有“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的说法,然而,这位须菩提祖师却是一位隐于林的大隐。中国古代那些小隐们隐藏在山林之中一般都是清高自傲,与世无争,虽操守可敬,然而却于世无补。而这位孙悟空的授业恩师虽然是隐在山林之中却时时关注世间。他的山门和心胸永远向世人敞开。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弟子门生,造福世人,度人苦难。书中借那位给孙悟空指路的樵夫的话说,“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我们从他对孙悟空的教育来分析,那些之前出去的徒弟水平应该都是差不了的。虽然他们不见得能有孙悟空那么大的神通,但是谋个生计或者路见不平事拔刀相助一下,应该都不是问题的。他能够积极地为世间培育和输送人才,就凭这一点,他就比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要高尚得多,实际得多。他就生活在山野中,和普通百姓在一起。他不像太上老君一样高高在上,也不像如来佛祖一样遥不可及。如来也要普度众生,但是他却要唐僧组织一帮人,费尽周折花十几年的时间去取经。真经就是取回来了,还得请人专门翻译、研究、传授,这期间又会有多少世间的苦难,多少人间的悲剧发生?

他不像如来佛祖一样头上光芒四射,也不像太上老君一样躲在九天之上成天在家里摆弄那些宝贝或者给领导人炼丹配药,甚至也不像观音菩萨一样让百姓画影图形挂在家里受人供奉,而是以普普通通的身份生活在山野,生活在民众之间,他普通得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他的存在。然而,最耀眼的那颗猴星却是他亲手栽培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这才是真正的法力无边,这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这正是:

道门虽高藏九天,

佛法无边空望远。

道不远人当随处,

三界大写须菩提。

同类推荐
  • 感谢仇人

    感谢仇人

    本书分5篇,包括:是仇人成就了你、为什么要感谢仇人、感谢仇人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如何感谢仇人、永怀一颗感恩之心等。
  • 宽心的人生幸福课

    宽心的人生幸福课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低调做人的哲学

    本书旨在引领读者体会低调做人的精妙要义,从心态、姿态、言辞、行为、处世、职场、家庭等多个方面讲述了低调做人的人生哲学。鲜活的案例与生动的说理相结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领悟智慧人生的秘诀。
  • 西游漫记

    西游漫记

    《西游漫记》有忠实原著的部分,也有再度演绎的部分,还有轻松发挥的部分。希望孙悟空、唐僧、白马、猪八戒、沙僧、哪吒、牛魔王、凌虚子等大小角色再一次给读者带来快乐和感悟。这本名著所涵盖的内容之广、哲理之深、趣味之强。单就文学性本身来说,除了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人物的对白妙趣横生之外,光是书中有关描写景色、人物、宗教等方面的诗词就很值得细细推敲,好好把玩。
  • 学会选择懂得放下

    学会选择懂得放下

    学会选择,你的心灵得到了洗涤,生活就会变得简单。人生的苦楚源于不舍得勇敢放下。懂得放下,人生才会得到解脱.快乐才会一生相伴。人要学会选择,选择自己该做的事,才不会委屈了自己。人要懂得放下,放下心中难舍的痛,才不会迷失了自我。
热门推荐
  • 协星曲

    协星曲

    皓月破阴云,莽龙啸协星!夜空中,点点繁星竟然是人们的修炼之源,在人们追求星辰之力的同时,一个令人敬仰的职业——修星师,应运而生。天生残疾的肖龙儿出生在一个小岛上,他憨厚平凡却又喜欢天上的星星,终有一天,他如愿以偿,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无边无际的修星之路。放一首协星曲,在微风徐徐的夜晚,伴你仰望天际放松心情······
  • 那可笑的人们

    那可笑的人们

    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无聊经历,过于真实而变得过于治愈吧。
  • 桃夭灼华之哑妻

    桃夭灼华之哑妻

    为了母亲的遗愿,他抛下青梅竹马的表妹,娶了她这个哑巴为妻。无爱的婚姻有名无实,而爱她的将军却和她有缘无分。日渐相处,她的温婉和伤感终让他沦陷其中,在一次次误会伤害后,哑妻能否也有春天?
  • 言七,你们走了

    言七,你们走了

    她说:言之,大概我这一辈子最难过的事,就是知道你是我哥哥。我能做的,只是远远地观望,七七,希望你不要怨我。直到死的那一刻,她才知道,世界没错,原来错的是他们。在错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而你,言之,便是那个错的人。人最怕的就是失去,而我,失去了我最重要的言之。当我看见那个姐姐的那刻起,我就知道,言之不再属于我。言之,现在你在做什么呢?和那个姐姐约会?还是...接吻..言之,你说过会照顾我一辈子,最后,还是失言了么?
  • 我养的男主黑化了

    我养的男主黑化了

    身为一个兢兢业业的高三党,叶子衿的毕生心愿便是熬过高考,哪知高考前夕被一个自称编号十三的系统绑定,从此走上了“拯救黑化男主”的不归路。本以为从小接近男主,青梅竹马什么的定能步步引导男主走上一个根正苗红的光明前途,哪知先后两次都替男主挡刀子,第三次归来……谁能告诉我面前这个眼里含着刀子一副棺材脸要掐死她的人是谁!老天爷我再也不叫你爷了!你一点都不照顾我这个孙子!叶子衿仰天长啸,还我软萌可爱温和乖巧的男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傲剑亘古

    傲剑亘古

    一剑破亘古。一镜逆生死。一琴吟风雷。一镯聚万物。亘古之上,霸气肆虐,风寒雷怒。混沌之中亡魂女修罗,却是自己心爱之人。从此后,屠尽苍生犹不足,踏遍白骨入九泉。待到白发换青丝时,已是天外天!
  • 壮志不酬当豁达

    壮志不酬当豁达

    俞老总说,人要立志奋进,你们用十年完成的事,我用二十年;你们用二十年完成的事,我用四十年;你们用四十年完成的事,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都送走你们了,我再走。他的这一番话,犹如一路铺垫后,最后力注笔端力透纸背——保持平和的心态,最为精彩,令人击节叫好!壮志不酬也豁达,这见识,这境界,多高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