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41000000013

第13章 小乘佛教的定学(3)

修十遍处观,一方面是为了破除对色法(物质概念及形态等)之执著,了悟色法皆以空为本性,不是我们常识所见那样,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而完全可以由禅观中的意念所造,依意念而又转变,另一方面,修十遍观,可以锻炼意念能力,从而获得随意制造、转变物质的“神通”。据传统之说法,修成青、黄、赤、白等遍处观,能以定中意念改变万物的颜色;修成水遍观,能以意念造水;修成火遍观,能以意念造火(这种火被一些文人描写为“三昧真火”);修成地遍观,则传说更奇,可以点石成金;这些奇异功能之神通,可以和我国道家《抱朴子》中的记载媲美。

九次第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禅定。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思无间杂,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又称为练禅。具体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受想灭尽定等九种禅定。修禅功深之行者,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行者从一座之中,从初禅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升进,依次进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最后进入受想灭尽定。九次第定中之受想灭尽定,指灭尽一切感觉及意念、概念活动的寂静心态,入此定者,呼吸、脉博皆随意识之停止而停息,但生命活动尚并未完全停止,保持着体温。据佛教史传记载,阿罗汉入灭尽定中,有能一坐一年、三年乃至几百年,而其头发、指甲等还不断生长者。灭尽定被佛教认为是超出了生死、生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是出世间的定境。据称只有小乘佛教的第三果(不还果)圣人、大乘六地菩萨以上的圣者方能入此定。

狮子奋迅三昧又作狮子威三昧、狮子伸三昧。略称奋迅三昧。狮子奋迅三昧又名熏禅。九次第定修纯熟之后,进一步修习,达到不但能从初禅沿九个阶梯很快一级级直上,进入灭尽定,而且能从灭尽定中很快地逐级退降,归一初禅,于所依定中,如狮子王奋迅勇猛、现佛之大威神力,故名狮子奋迅三昧。《华严经法界次第》卷中说之甚详,谓世间狮子迅速奋挣尘土,超越前后疾走之诸兽。此三昧可分为奋除细微无知之惑和出入捷疾无间两种三昧。出入捷痴无间三昧复又可分为二种:

(1)入禅奋迅三昧,远离欲界之恶不善法,入有觉有观之色界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等诸禅定之三昧。

(2)出禅奋迅三昧,与入禅奋迅三昧相反,乃从受想灭定起,还入非想非非想处,由非想非非想处起入无所有处,如是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乃主出散心中之三昧。

超越三昧指佛菩萨能超越上下诸地而随意出入之三昧。为天台宗所谓观禅、练禅、熏禅、修禅中之最高境界,故又称“顶禅”。《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十说到超越三昧时谓:“亦名顶禅。于诸禅中最为高极,则能转寿为福,转福为寿。故复名佛智三昧。”又因于诸法门中能自在出入,故称自在定。另有超禅、超越禅、真如等至等异称。凡禅定之浅深次第,顺次四禅、四无色定、受想灭尽定;出入禅定时,皆以此次第为法。如散心之行者,不能直接入四无色定,必先入初禅,顺次而入四禅,后入四无色定之初定;出定亦不得直出,必逆次依此次第而出,此乃声闻之法。据说小乘佛教已断三界生死的阿罗汉,仅能超越一级,如从初禅直接超入三禅,被称为“不具足超越”。然佛及深位菩萨则不必依次第出入,而可由散心直接超入受想灭尽定,亦可由受想灭尽定直接超出散心,此超入、超出之法,称超越三昧。

四无量心观四无量心为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四无量心观即是在第四禅的定心中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据《中阿含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列举阿毗昙说之解释:

(1)缘无量众生,思维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慈,为爱念众生,希望他们受乐,慈无量心观,即观想无量众生皆悉受乐,慈心增广无量。

(2)缘无量众生,思维令离苦之法,而入“悲等至”,称为悲无量。悲,为悯念众生,愿拔出其苦,悲无量心观,即观想众生无量众生受苦,发悲悯救度之心,令此悲心增广无量。

(3)思维无量众生能离苦得乐,于内心深感喜悦,而入“喜等至”,称喜无量。喜无量心观,乃观想无量众生离苦得乐,为之欣喜,令此欣喜之心增广无量。

(4)思维无量众生一切平等,无有怨亲之别,而入“舍等至”,称为舍无量。舍无量心观,为观想众生皆悉离忧、喜、爱念、不苦不乐,皆入四禅、念寂心定。四无量心观的修习,必先发慈、悲、喜、舍之愿,然后从亲人观起,观想其受乐、受苦、喜及不苦不乐而得寂定的情状,渐渐推及于一般人,乃至仇人十方世界无量之众生。四无量心观旨在对治嗔恨怨仇及只求自利、不知利人的贪心,以培养佛教的宗教道德及宗教情操。修四种观想成就,能入慈、悲、喜、舍四种定。据传说能入慈定之行者,在定中能以慈心息灭别人嗔恨杀斗之念,并能降伏毒虫猛兽。

据《俱舍论》卷二十九载,“无量”一词,凡有三义:(1)以无量之众生为此四无心所缘,(2)此四心能牵引无量之福,(3)为四心能招无量之果。同时,举出四无量心对治四障,以慈无量对治嗔,悲无量对治害,喜无量对治不欣慰,舍无量对治欲界之贪嗔。关于四无量之依地,喜无量为喜爱所摄,故依初禅与二禅;慈、悲、舍三无量则通四禅、未至定、中间地等六地。或谓四无量为有漏之根本静虑所摄,不能断诸惑之得,故除去未至定,而仅依五地。或谓四无量广摄定、不定地、通欲界地、四根本定、近分定、中间地等十地。

另有密教四无量观,即真言行者观想佛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此不赘述。

四念处为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科。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为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又称之为四念住、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即以自相、共相、观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以次第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之观法。念,含有慧观之义;住,即于身、受、心、法四境,生起不净、苦等观慧时,其念能止住于其处。

据《俱舍论》卷二十三载,修习四念处之法,系以自相、共相,依次观照身、受、心、法、四境。自相,乃四境各别之自性;如身之自性,为四大种所造之色。共相,则诸法共通之性,即一切法身皆具非常、苦、空、非我等之自性。现将四念处简介如下:

(1)身念处,梵文为Kāya-smr·ty-upastnāna,又作身念住。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2)受念处,梵文为Vednā-smr·ty-upasthāna,又作受念住。即于欣求乐受中反生苦之原因,并观苦、空等共相,以对治乐颠倒。

3.心念处,梵文为Cltta-smr·ty-upasthāna,又作心念住。即观能求心之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

4.法念处,梵文为dharmn-smr·ty-upasthāna,又作法念住。即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并观其共相,以对治我颠倒。

四念处之体,皆各有三种分别,即:(1)自性念住,又作性念处。四念处各以慧为体,此慧有闻、思、修三种。(2)相杂念住,又作共念处、相应念处。以慧同时存在之心、心所等为体。(3)所缘念住。又作缘念处、境界念处。以慧所缘之对象,即身、受、心、法等四境为体。故知四念处之体各具有此等三念住之别。另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七之说,三念住中,自性念住及所缘念住不能断除烦恼。此外,《四教仪》卷二谓,修三种念处,可成就三种罗汉,如修性念处,可成就慧解脱罗汉;修共念处,可成就俱解脱罗汉;修缘念处,可成就无碍解脱罗汉。

四念处之观法,可分为别相、总相两种。别相念处为四念处之别观法;总相念处为总合四念处之观法。四念处中前三境杂缘,第四法念处则通于杂缘与不杂缘。唯观法念处者,称为不杂缘;于身、受、心、法等,或观二、三境之合缘,或总观四境之合缘,则称为杂缘。若修习杂缘法念处,可入四善根位。《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举出四念处依次趣入四谛之说,即由身念处入于苦谛,由受念处入于集谛,由心念处入于灭谛,由法念处入于道谛。

(第五节 十六特胜观)

相传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后,曾教弟子们修不净观,藉以断除贪欲。但是,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产生厌世思想。甚至还有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一期生命。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佛陀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十六特胜观仍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并且是一种系统性很强的禅法。这种禅法修习的过程中,使行者身心领受喜乐,无导致厌世自杀之弊端,如实观察,令入正定而不染著于诸禅的智慧。因之比较于其他禅法更为殊胜,故称“特胜”。

十六特胜观法,又名十六胜行。为数息观中,最为殊胜之十六种观法。以数息来制驭散敌,使精神统一之方法。有关其内容、顺序、解释,诸经论说法不同,据《成实论》卷十四所载,有下列十六种:

1.念息短,心若粗杂散乱,则呼吸短促,在此短促之呼吸中,集中心念,作意识分明之呼吸。

2.念息长,如念息短所述,观心微细而呼吸亦长。

3.念息遍身,知肉身是空,而作气息遍满全身之观想。

4.除身行。除去身体之行为,使心安静,并消灭粗杂之气息。

5.觉喜,即心得到欢喜。

6.觉乐,即身体得到安乐。

7.觉心行,知从喜心可能引起贪心之祸。

8.除心行,即灭贪心,除粗杂之受。

9.觉心,觉知心之不沉浮。

10.令心喜,心沉则令之振起生喜。

11.令心摄,心浮则将之摄归于静。

12.令心解脱,舍离心之浮沉而解脱。

13.无常行,知心寂静,一切无常。

14.断行,知无常而断烦恼。

15.离行,断烦恼生厌离心。

16.灭行,厌离而得一切灭。

十六特胜观的具体内容,佛典中缺乏详细的解释,后人多各据己见而加以发挥。隋代智者大师在其所撰的《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和《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七两书中,对十六特胜观均有介绍。《法界次第初门》谓:“次六妙门而辩十六特胜者,此二种禅定,大意虽同,而六妙门一往竖浅横广;十六特胜则竖长横局;长则位远难穷,次后而明。皆称特胜者,解释别有因缘事。具出但此禅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耐无厌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诸师多以此十六对四念处观。若作此释,则进退约位,但与六妙门齐。分别二种,对特胜之相,竖横不同。略如下辩,适取意用之。”现将其对十六特胜观之解释列于下。

1.知息入修习特胜之初,正依随息,故以知息入为门,即代初数息调心之法。因为数息则暗心而数,故观慧不明,今知息入,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以用知息入为调心法。若将十六特胜横对四念处,从知息入去,有五特胜,并属身念处观。

2.知息出当以此知息出代数息心法,其意如前述。若对四念处,亦属身念处观。

3.知息长短藉观以调心,心既细静,则照了渐明。若得粗住细住及欲界定,定中暗障簿,即便觉息入出长短之相。若对四念处,亦属身念处。

4.知息遍身行者从欲界定与观相扶入未到地,故证未到地定时,即觉身及定法悉虚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无。即于定中照了分明,染著之心簿也。若四念处,亦属身念处。

5.除诸身行行者从未到地欲入初禅时,常应观析。因此若发初禅觉观时,则身心豁然开朗,如照眼人开仓,即自了了,见仓中所有。分别所证境界,皆虚假空无人我;既无人我谁作诸事,谁受禅定,是则颠倒所起身业,皆悉坏灭,故云除诸身行。若对四念处,亦属身念处。

6.受喜行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喜支时即能照了,因是喜生无过,故云受喜。若对四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受念处观。

7.受乐行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得乐支时既能觉了,使于乐支不起见著,以无所受,而受乐触,故云受乐。若对四念处,亦属受念处观。

8.受诸心行行者既与观慧相扶,若证初禅一心支时,既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故云受诸心行。若对四念处,亦属受念处观。

9.心作喜行者离初禅入二禅时,常自照了,因是若发二禅内净喜,则真喜从观慧而生,故名心作善。若对四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心念处观所属。

10.心作摄行者既因慧观行二禅一心支,既照了一心,因是倒想不起,故云心作摄。若对四念处,亦属心念处观所属。

11.心作解脱行者离二禅入三禅,常有观照,是故若发三禅既能照了,虽得妙乐而心不耽著,无累自在,故云心作解脱。若对四念处,亦属心念处观。

12.观无常行者离三禅入四禅时,常修观照,是故若发四禅不动定时,即自观达定中心识虚诳,念念生灭,故云观无常。若对四念处,从此有五特胜,皆属法念处观。

13.观出散行者从四禅入虚空处时,加修观智,内外照了,是故若证定之时,即知能离色界,缘空之识自在消散而虚诳不突,心无爱著,故云观出散。若对四念处,亦属法念处观。

14.观离欲行者离虚空定入识处时,常以观慧内自推捡,欲离虚空处,离欲之心是故发识处定,既能观达识定虚诳不实,心无爱著,故云观离欲。若对四念处,亦属法念处观。

15.灭观行者离识处入无所有处时,以智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是故发无所有处定,即自观达无所有处虚诳不实,心不住著,故云观灭。若对四念处,亦属法念处观。

16.观弃舍行者离无所有处,修非想非非想定时,即自以智观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是故发非想非非想定,既观照分明,知非想非非想处两舍之定犹有细想,四众和合而有虚诳不实,非是涅槃安乐真法,则心不爱著。行者若于地地修观照了,则地地之中颠倒不起,心不染著,随其因缘会处,既于是地发真无漏,证三乘道。

智者大师在《法界次第初门》中强调,必须细心此类令知此地之中,与根本禅四空证定一往虽同,而观慧有别。智者大师又在《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七中说,当时佛门对修十六特胜观有三种说法,第一、第二种是以十六特胜观分配于四念处,与《法界次第初门》中所述大致相同。第三种是从四禅八定渐次深入的层次来解释十六特胜观法,其具体之内容即:

1.知息入

2.知息出

同类推荐
  • 圆融

    圆融

    星云大师说,清净无碍读书人,妙有圆融看世界。这是一本给你清净之心,教你妙看世界的人生哲理书,涉及处世、幸福、智慧、情感等人生重要话题。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出星云大师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以幽默含蓄的小故事,描摹世间百态;以博大精深的佛法,为读者点亮一盏心灵的指路明灯。当下人们普遍处在浮躁烦嚣的生活状态中,容易内心空虚、迷失自我,就让我们放慢脚步,聆听大师的教诲,让眼界豁然开朗,从大师毕生的修行心得中,体悟幸福与快乐的真谛,发现人生的价值!
  • 道教简史

    道教简史

    本书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道教出现的基础和背景,探讨了从汉至清道教的发展变化及各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中,作者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 无声息的歌唱

    无声息的歌唱

    为什么用木头做成鱼的形状,在诵经时敲打呢?唐朝李白的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是指哪一种法器?大钟、木鱼、蒲团、纸箔等,有何利众的功用?星云大师借物抒怀,以拟人化的手法,深情为佛教里二十种常见的法物器具代言,并搭配百余幅彩色人文照,并辅以法器简介,是一本富含文学之美的佛教普及读物。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禅海蠡测

    禅海蠡测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亲笔撰作的一部禅宗研究著作。作者通过纵向的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对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做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识。
热门推荐
  • 项目融资(工程管理)

    项目融资(工程管理)

    本教材介绍了项目融资的运作程序与框架结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结构、资金结构、融资模式、融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价、风险控制与规避、担保、保险、项目融资的法律体系与文件等内容。
  • 我曾是你的唯一

    我曾是你的唯一

    一个是世界首富 一个是神秘大佬什么叫一见钟情?就是当林笙鸣遇上唐果 沦陷了……
  • 夜下阳

    夜下阳

    夜空下真的存在太阳吗?不,只有无尽的黑暗,和一丝闪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或许我早已忘记了我

    或许我早已忘记了我

    你有朋友吗?你总是孤零零一人吗?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发明里的中国(九说中国)

    发明里的中国(九说中国)

    本书通过论述九项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要的技术成就,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非常强大的创新基因。选择技术成就作为视角,我们就必须越出“科学技术”的固有视野,将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也不能再满足于多年来的老生常谈,所以原先广为人知的“四大发明”只有两项入选。九项技术成就,大体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是为了形成大致的时间线索,既表明数千年来中国的技术和发明源源不断,也有利于作为辅助读物在学习历史时参照阅读。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前理事长,上海市性教育协会前副会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学术论文约两百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 玩转江湖:天上掉下个九神医

    玩转江湖:天上掉下个九神医

    她,是江湖上人人喊打,传说中无恶不作,却也是让人最敬佩的妖女。他,是清风霁月,受人尊敬,人人都想嫁的,‘清月公子’。当妖女遇上高冷傲娇腹黑男——月圆风高夜——嘿嘿嘿嘿嘿嘿嘿——
  • 断臂行辕

    断臂行辕

    这是一个看似繁华似锦的时代,虚假的躯壳下面隐藏着无数的血腥。一个身份特殊的婴儿,一个一心拯救苍生的旷世奇才.......,竟被无辜卷入了这场根本无法避免的争斗之中........
  • 我的大灰狼先生

    我的大灰狼先生

    【1V1,男女主双洁,甜宠】结婚一年,他对她不闻不问,冷淡如斯。林九檀本以为他和顾锦言的关系就止于此了,直到有一天他喝醉抱着她,声音低软:“酒坛子,我想你……”“酒坛子,不要讨厌我好不好……”“酒坛子,我喜欢你,对你的喜欢蓄谋已久……”她:“…………??!!”————后来,他发现一个秘密,只要是宿醉醒来,她对自己的态度十分好。于是,某人在和她闹别扭时,每每跑去酒店喝个酩酊大醉,然后趁着醉意打个电话,第二天定会和好如初。虽然不记得醉后自己说了什么,但,能和好……简直完美!————“你是我的酒坛子,我是你的大醋坛子,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