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30700000011

第11章 杰出华人物理大师(1)

杰出华人物理大师——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安徽省合肥市人,世界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1949年后,杨振宁历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57年荣获诺贝尔奖物理奖,1980年获Rumford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92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同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96年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其一生科研、著述甚丰,著有《读书教学四十年》、《杨振宁论文选》。主要科学研究成果有:杨——密耳斯规范场、宇称不守恒和Yang-Baxter方程等,这些卓越成就亦使其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毛泽东称对其在科学方面的贡献很高兴。

【毛泽东评点杨振宁】

毛主席在中南海自己的书房里,同杨振宁博士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极为亲切的谈话。参加会见的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周培源。

……

毛主席精神非常之好,跟我(指杨振宁,引者注)谈了上下古今极有意义的话,甚至有幽默的话……在我离开毛主席告别的时候,毛主席说他很高兴我在科学方面对世界有一些贡献。他又说,他自己也很希望能给世界有一些(科学)贡献,不过他未能做到这一点。

——摘自《杨振宁传》第118—11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杨振宁小传】

1922年的农历8月11日,杨振宁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县县城西大街四古巷的一户人口众多、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杨家祖籍凤阳,光绪初年移居合肥。杨振宁的曾祖父杨家驹年轻时曾在安徽太湖县任过都司,共育有五子二女。祖父邦盛是长子,其子杨克纯(字武之)便是杨振宁的父亲。按辈分排列,杨克纯的下一代应是“振”字辈,时值杨克纯正在当时怀宁的一所中学任教,便给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取名为“振宁”。杨振宁的母亲叫罗孟华,和当时中国在旧传统文化背景下长大的所有女子一样,她缠着小脚,也没有受过新式教育,仅念过几年私塾。但她凭着自己的努力,也能熟读许多押韵文章。母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豁达贤淑的性格,后来在杨振宁的成长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表率作用。杨武之与罗孟华的婚姻虽是旧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但两人互敬互爱,感情深厚。他们从1919年结婚,忠诚以待,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杨克纯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数学家。他毕生致力于祖国的人才培养和数学研究,早年留学美国,曾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大学,全国解放后,杨克纯又同时兼任同济大学和大同大学数学系教授,自1952年起,一直执教于上海复旦大学。他一生躬耕教坛,桃李满园。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等人在清华学习时,都曾受业于他的门下。华罗庚曾在给杨克纯的信中写道:“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可见他们的师生情谊是多么深厚。

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杨振宁后来回忆童年的这段生活,印象深刻的就是:母亲时常抱着他或背着他“跑反”。一听到军阀打来的枪声,罗孟华就得带着儿子逃离家园,不是躲入外国人办的教会医院,就是跑到乡下。一次“跑反”回家,他们家的墙壁上露出一个黑黑的子弹洞。但不管生活多么困苦,罗孟华这位坚强的女性始终用柔弱的双肩为儿子撑起一片小小的天空。在这个充满爱的天空里,她宁愿自己忍饥受冻,也要让儿子吃饱穿暖。除此,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子将来也像丈夫那样有出息。杨振宁还不满4岁,母亲便开始教他识字。母亲耐心教导,儿子聪明肯学,仅仅一年,杨振宁就掌握了3000多个汉字。60多年后,杨振宁深情地写道:我一生所认识的字相加起来,也不会超过母亲教我的那个数目的两倍。5岁时,杨振宁开始随叔叔请来的一位老先生读书。跟他一起学习的,是他的堂兄妹们。杨振宁不用多久,就将老先生教的一本儿童启蒙读物四言韵文《龙文鞭影》背得顺畅自如。其后,他又开始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罗孟华只要看到儿子那双清澈、明亮、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她自己所受的苦楚便刹那间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对一位母亲来说,有什么东西能抵得上看到自己孩子茁壮成长的幸福呵。

1928年的一天,罗孟华收到丈夫从美国发来的一封电报。电报说,他即将启程回国,要她带上儿子到上海与他相聚。乍听到这天大的喜讯,罗孟华搂着儿子流下了百感交集的泪水。杨克纯留学美国期间,先是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仅一年时间便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25年,杨克纯又到芝加哥继续攻读数学。因为留学经费不足,杨克纯便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洗碗、拖地……只要能找得到的工作,他都干过。功夫不负苦心人。1928年夏,杨克纯顺利取得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数学博士学位。捧着学位证书,年轻的数学家想的是尽快回到祖国,将自己所学统统献给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同年秋天,杨克纯携着妻儿来到厦门,受聘到厦门大学任教。厦门大学凭海临风,那无边的潮水,那翩翩翱翔的海鸥,还有那早出晚归的打鱼船……一切的一切,都使热爱大自然的杨振宁惊喜不已。最使他难忘的,是父亲下班,自己放学后,一家人到海滩上去散步。每回,他总能从沙滩的某一隅拾得几个奇妙的小贝壳。次年,杨克纯受聘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教授,举家北迁,来到书香浓郁、环境幽美的清华园。对小振宁来说,比起外面的战乱,这里几乎是世外桃源。几十年以后,杨振宁在他的《读书教学四十年》一文中深情地回忆道:“清华园的8年在我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那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困难很多。但我们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在我的记忆里头,清华园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在清华园,杨振宁进入诚志小学。聪慧天赋加上勤奋,7岁时,杨振宁便已升到三年级。每天放学回家后,别的孩子还在面对一道难算的数学题或作文题发呆时,杨振宁早轻松完成。这时他不是骑自行车带着弟弟在清华园兜风,就是在和别人打球。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邓稼先和杨振宁便是一对要好的儿时玩伴,两人的友谊从此开始,持续终生。1933年秋,杨振宁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崇德中学。课堂上,杨振宁对数学的敏感程度和超强的领悟力,常常博得老师的夸赞。身为数学家的杨克纯似乎从儿子身上看出些什么。在杨振宁12岁时的照片背面,杨克纯写下“宁儿似有异禀”几个字。有一次,父子俩在谈心时,杨振宁对父亲说:将来,我要作为一个中国人争取获得诺贝尔奖!儿子的话,是他的一个美好愿望。读中学时期的杨振宁,不但各门功课在年级一路领先,其演讲才华也开始显现,经常在演讲比赛中获得奖章。次年,父亲杨克纯休假到德国柏林大学搞数学研究一年。其间,杨振宁便充当父母的信使,传递家人亲情。这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快对中国进行野蛮侵吞阴谋。耳听着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枪炮声,眼看着祖国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践踏,这位从宁静的清华园走出来的少年,开始思考学习以外的更多问题。北平学生和市民多次举行示威游行,掀起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一次,在中山公园举行的抗日救国演讲会上,杨振宁代表崇德中学作了题为《中学生的责任》的演讲。演讲中,他慷慨陈词,充满一个中国少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奋发图强的理想追求。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等大学相继南迁。在长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合并成临时大学。早在此之前,杨克纯因妻子分娩在即,便携同一家人回到合肥。不久,杨振宁的小弟弟杨振复便出生了。将家人安顿以后,杨克纯即奔赴长沙,在“临大”执教。此期间,已是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杨振宁就读于合肥大书院的庐州中学。但没有读几天,学校便因为日寇的频频轰炸,几经迁移,最后不得不停办了。1938年春,杨克纯回到合肥。这时,临时大学已决定迁往昆明,他此次回来就是接家人一起去昆明的。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女学生和有家眷的教师们,走的是较安全的长途。他们经湖北、湖南到达广州,又从广州取道香港,再从香港搭船到越南,最后从越南边境进入云南。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奔波,行程达10000多里,大伙终于安全抵达昆明。与此同时,为了节省开支,从“临大”出发奔往昆明的另一路人马300多人,正风雨兼程,徒步经贵州赶往昆明。历时两个多月,行程3000多里。在昆明,三校正式定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直到抗战胜利后,三校才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师生们的生活条件是异常艰苦的。教室是铁皮顶,地面是坑坑洼洼的泥地,窗户仅用纸勉强糊住,风力稍微强一点就给吹没了。尤其是缺医少药,伙食不足。但师生们都不计较这些,他们怀着一颗爱国心,以高昂的热情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其时,在联大汇聚着我国一批著名教授和学者。如: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王力、杨武之、姜立夫、陈省身、华罗庚、吴有训、周培源、张文裕、王竹溪等等。他们中有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们学贯中西,思想开明;谆谆善诱,诲人不倦。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等一批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都曾在西南联大学习和生活过。杨振宁在其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6年出版的《读书教学四十年》一书中曾写道:“想起在中国的大学生活,对西南联大的良好学习空气的回忆总使我感动不已。联大的生活为我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六年时间里(1938—1944)培养起来的。”

初到昆明,杨振宁进入昆华中学,继续读高二。但他没有升入高三,而是以同等学历的资格考入联大。当年全国参加考试的考生达两万人以上,杨振宁名列第二名。在联大,国文是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直接聆听于诸位国学大师门下,使国文修养本来就不错的杨振宁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杨振宁乃终生不辍,且受益匪浅。几十年来,他演讲著述,如行云流水,顺畅自如;面对河山美景,他出口成章,佳句迭出。当初他报考的是化学系,但杨振宁发现自己对物理学越来越痴迷。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转入物理系。上个世纪初上半叶,世界物理学发展突飞猛进,不管是实验物理还是理论物理,可谓是成就卓著,新人辈出。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到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从量子力学的创立到中子的发现;从费米的β衰变理论到居里夫妇发现人工射线……科学家们在物质世界神奇的迷宫中,不断进行着艰辛的探索,不断向世界报告着令人惊喜的成果。杨振宁在攀登物理学高峰的征途中,看到或遇到了一长串令他敬佩的名字。其时,在联大任教的物理系教师,可谓是集三校之精英于一堂。他们早年多留学欧美的著名高等学府,或取得硕士学位,或获得博士学位。有的擅长实验物理,有的专攻理论物理,各有千秋。他们不但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现代物理科学的奠基石。他们犹如高举火把的领路人,耐心指引着身后的攀登者。杨振宁跟赵忠尧教授学普通物理课;跟吴有训教授念电磁学;跟周培源念力学;跟张文裕教授念原子核物理学;跟吴大猷教授学量子力学;跟王竹溪教授学统计力学……杨振宁不止一次地说过:“早年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老师就是吴大猷教授和王竹溪教授。”

1942年夏,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他的学士毕业论文是吴大猷教授出的题目,题为《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在吴大猷的指导下,杨振宁开始系统地接触到群论的美妙世界。其实,早在高中时代,杨振宁便跟擅长于群论的父亲学过初级群论。群论是近几个世纪代数学中出现的一个基本概念。例如,所有不等于零的实数关于普通乘法构成一个群,1是它的单位元素,每个元素的逆元素就是这个元素的倒数。群论是系统地研究群元素的性质和应用的一门学科。群论不但在研究数学许多分科中举足轻重,也是研究结晶学、近代物理学的重要工具。正是对群论的不断深入钻研,使杨振宁日后得以攻克物质世界的一座座堡垒。吴大猷教授当时年仅34岁。他早年求学于南开大学,后漂洋过海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在北京大学执教的同时,一直从事原子、分子理论及实验的研究工作。1957年,当杨振宁得悉自己获得该年诺贝尔物理奖时,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感谢引导自己深入群论领域的吴大猷教授。

同类推荐
  • 岳飞十讲

    岳飞十讲

    岳飞是家喻户晓的爱国民族英雄,是宋朝最光彩夺目的将星,最得军心和民心的统帅。他短暂的一生,一直忠实地履践着背刺“尽忠报国”的誓言。岳飞不贪财,不好色,不迷恋权位,严以待子,正是其爱国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曾瑜先生、符海朝两位先生均是治史严谨的宋史研究专家,以专业手笔,面向大众,以十节深入浅出的讲座,拨开神化与污化的迷雾,探究岳飞身世、性格、从军经历,分析岳飞于北伐中日益成熟的军事战略思想,以及仁义爱物、以人为本的战争观;剖析岳飞冤案形成的内外因素,呈现他与宋高宗、主战派、主和派之间的微妙关系,真实再现岳飞富于传奇而又尽忠报国的一生。两位专家在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匡正谬误,推陈出新。
  •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蒙古族英雄史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孙家栋传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孙家栋传

    孙家栋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50余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孙家栋时代开创中国卫星事业新篇章、开启空间事业新纪元,至今传奇仍在继续,88岁高龄的孙家栋,仍奔波在航天工程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孙家栋的人生历程,是航天人发扬伟大航天精神的缩影。本书以孙家栋的人生历程为线索,重点描写了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各类应用卫星太空遨游,中国航天走入国际市场,“嫦娥”探测卫星奔月之旅,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群星普照的辉煌成就。
  • 世纪伟人毛泽东珍闻

    世纪伟人毛泽东珍闻

    本书分为逸才毛泽东、神武毛泽东、智者毛泽东三部分,多角度展示了毛泽东一生的丰功伟绩。
  • 倚仗临风听暮蝉:王维

    倚仗临风听暮蝉:王维

    一片诗心,绘成画境,一片画境,酿出禅意。他 那稳藏在墨色里的人生,氤氲着一个传奇而动人的秘 密。他就是——王维。朱丹红编著的《王维(倚仗临 风听暮蝉)(精)》为“大唐才子诗传”系列丛书中的 一本,《王维(倚仗临风听暮蝉)(精)》讲述了大唐才 子王维“才人老去例逃禅”的一生。
热门推荐
  • 第七小队的XX日常

    第七小队的XX日常

    神都城市警备及社会管理局(简称城管局)第三大队第七小队共有成员四人,分别是脑子有恙的张诚,嘴碎人帅的傅斌,天天立志的李志和秘密众多的邢倩倩(某可爱的男孩子:你是不是少数了一个)。他们在神都拥有极高的声望(经常暴力执法),犯罪分子对他们无比的恐惧(抓住之后先揍一顿),反帝国组织视他们为洪水猛兽(什么?!又是第七小队阻止了我们的行动?!)。第七小队,集结完毕!等待命令!第三大队总队长张龙虎:滚,都是因为你们,老子的奖金又没了!(原书名《第柒小队》,繁体字太不利于推广了,特更名。)
  • 君不见秋水伊人

    君不见秋水伊人

    小镇来了对年轻男女,女的十分美丽,小镇的男人都对女人想入非非。
  • 你是我的天使猪

    你是我的天使猪

    女主角沈唯箐天生眼疾,曾许下心愿,如果有天有人能帮助她看见光明,如果那人刚好与她年龄相仿,如果那人也刚好没有女朋友的话,那么她必定誓死相随。从此为了寻人,她踏入云光大学,一路上碰到了温柔多情的金学风,冷漠霸道的陆子航,帅气儒雅的沈思聪,还有如阳光般和煦的秦砾,更有从小青梅竹马的齐天昊伴其左右,面对各有千秋的男主角,沈唯箐又将作何选择?寻人的路途中,面对人性最深处的一面,友情背板,真爱难求,各种选择,又将如何取舍?青春的疼痛一步步伴随我们成长,一路上会洒下多少欢笑多少泪,沈唯箐又是否能寻得自己的守护天使?敬请期待《你是我的天使猪》。
  • 终是无仙

    终是无仙

    上古年间,人族于微末中崛起,先有三皇五帝开疆拓土,数国并立;后有无上强者平定乱世,拨乱反正。万载悠悠,浪花淘尽多少英雄。唯有仙道不朽,而仙与凡也只是一念之间。
  • 剑渊记

    剑渊记

    小镇陋巷少年司夜然,为了能够活下去成为了一名武夫,在之后踏上修行路。
  • 九炎神帝传

    九炎神帝传

    云家少爷,年幼时被人暗算,经脉尽断,六年后得到奇遇,你是神又如何,且看云轩成就斩神之威
  • 诸天之生死奥义

    诸天之生死奥义

    在诸天中寻求生命的进化,找寻生命的本质。
  • 不灭天尊

    不灭天尊

    不求闻达于世,不求涅槃重生,只求唯我不败!凡尘少年误食千种珍草,被逼下深潭而遇万古金殿,得半部残卷开启三千道门,越过天地龙门,与万道争锋,横扫仙魔神龙,与世皆敌而不惧,成就九天十地唯我独尊,执手风云,一路高歌!
  • 顾家的小娇妻

    顾家的小娇妻

    自从妹妹出生她就被父母嫌弃,从小便和外婆生活,外婆去世被接回,本想安稳生活却遭家人不断的找事,并得知更本不是亲生的,身份成为了迷。众人原本也以为她只是个农村来的丫头,都对她冷嘲热讽,可当她一个个马甲被扒了“对不起,大佬,打扰了”他是暗夜场的王,有严重的洁癖,却除她一人之外
  • 有家神奇医馆

    有家神奇医馆

    你想要身体健康吗?来神奇医馆吧!你想要无整形变美吗?来神奇医馆吧!如此中二风的广告在蓝夏歌看来,就好像是电线杆贴的小广告。后来,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