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8000000005

第5章 一、经学发展史探源(2)

以地域分今、古文经学的思想创自廖平。廖平在其代表著作《今古学考》中,以鲁学为今文经学,以燕赵学为古文经学,而以齐学为“参杂于今古之间”。他说:“鲁为今学正宗,燕赵为古学正宗。……齐学之参杂于今古之间。”蒙文通对此思想加以发展,并提出己见,而倡鲁、齐、晋之学。他说:

在这里,蒙文通把其师廖平所说的以燕赵学为古文经学的观点改为“古文乃梁、赵之学也”,而认为今文学来源于鲁学、齐学,是合鲁、齐之学而成;古文学依据三晋学而立,来自晋学,所以对今、古文经学均要超越,以复先秦齐、鲁、晋学之旧。他在《经学抉原》一书中具体作了论述:

今文之学源于齐、鲁,而古文之学源于梁、赵也。……古文之学来自梁、赵,孔氏学而杂以旧法世传之史,犹燕、齐之学,为孔氏学而杂以诸子百家之言,其离于孔氏之真一也。……井研先生以今学统乎王,古学帅乎霸,齐、鲁为今学,燕、赵为古学,详究论之,赵魏三晋为古学。……今文之学,合齐、鲁学而成者也,古文学据三晋学而立者也。今古学门户虽成立于汉,然齐、鲁以并进而渐合,晋学以独排而别行,则始于秦。言今、言古,终秦汉以后事,皆无当于晚周之旨也。

蒙文通发挥师说并加以一定的修正。廖平以鲁学为今文经学,以燕赵学为古文经学,齐学杂有今、古文经学。廖平这一以地域分今、古文经学的思想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尽然。他以齐鲁之地的鲁学、齐学为今文经学,还是比较符合事实的。但以燕赵为古文经学之地,却少有根据。如燕人韩婴传《韩诗》,广川人董仲舒治《公羊春秋》,皆为今文经学。蒙文通将其师说“详究论之”, 而将“燕、赵为古学”,改为“赵魏三晋为古学”。这一改动虽与廖说有异,但却体现了蒙文通所主张的超越秦汉之后的今、古文学,直求晚周儒学之旨的思想。蒙文通倡鲁、齐、晋之学,以地域分今、古的思想,其重要目的还在于“由明经进而明道”,通过探明地域流传的儒学流派,来分辨孰为孔孟正宗、孔学嫡传,推本邹、鲁正学之宗以明道,修正齐、晋派及受其影响的汉人之今、古文经学“离失道本”的偏差。他说:“孟子是邹鲁的嫡派,他说的礼制都是和鲁学相发明的,《孟子》和《穀梁传》这两部书,真要算是鲁学的根本了。……孟子以后还有两个大儒,便是荀子、董子。荀子是三晋派的学问大家,董子又是齐派的大家,他们是齐、晋派里面讲孔学的特出者,但是于道之大源不免见得不很明白,便也是齐、晋两派不及邹鲁嫡派的地方。汉人的今文学是齐派占势力,古文学是晋派占势力,孔学的真义自然是表现不出来的了。也和《左传》、《公羊》杂取霸制,不及《穀梁》独得王道的一样。今文派是主《公羊》,古文派是主《左传》,这哪里还见得出什么王道来!”在弄清今、古文学的地域思想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超越今、古文学,复归孔学正宗,以明经学之道,这即是蒙文通当年倡鲁、齐、晋之学,以地域分今、古思想的重要目的。

蒙文通认为,鲁、齐、晋之学虽都是孔学的流派,但由于流传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不同,其所形成的派别及其学派特征亦不同。其中“鲁学是六经的正宗,孔子的嫡派,是醇正谨守的”。而齐学则是孔子六经传到齐国稷下,与诸子百家之说相互混合所形成的流派。晋学则是孔子学说传到三晋,与三晋古史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流派。蒙文通借庄子对当时学术的分类,把鲁、齐、晋之学各自的学派特色作了一定的概括。他说:

庄子把当时的学术平行记述,分为三类:旧史为一类,《诗》、《书》、《礼》、《乐》为一类,百家为一类。《诗》、《书》自以邹鲁为嫡派,旧史恐怕就算三晋了,百家之学恐怕齐为最备了。是鲁学、齐学、晋学三派,就是《诗》、《书》和百家和古史三派了。邹鲁派的学术传到齐国,便和百家言淆混起来,于是便有齐学;邹鲁的学术转到三晋,便和古史派淆混起来,于是孔门便有晋学。孔子的学术,除一个嫡派鲁学外,又有两个支派,一个便是齐学,一个便是晋学,三派各有他们的本来面目,分户别门,真是离之则两美;到他们都与孔学混合,古史、百家二派便渐渐的湮没,孔经的本来面目亦被他们混乱,便分争不休,这真是合之则两伤。齐人百家言与孔学淆混便成了齐学,后来齐学又和鲁学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蒙文通倡鲁、齐、晋之学,是以鲁学为正宗,为谨守孔子思想的嫡派;而齐学则与诸子百家之学混合起来,齐学和晋学一起构成孔子学术的“两个支派”。“鲁学是谨守师传的,齐学是杂取异义的,齐学自然不及鲁学醇了”。齐、鲁两派的不同特色是,“鲁学是谨守旧义的,齐学是博采杂说的,一个纯笃,一个浮夸,这便是他们的大区辨了。”鲁学的醇正与齐学的驳杂形成鲜明的对照。究其原因,蒙文通认为,齐学之所以驳杂,是因为齐为百家所聚萃,齐学涵盖了诸子之学,儒学仅其一,齐学在来源上并不仅为孔子之学,而是包括了百家。他说:

言六艺者,鲁人之学,非齐人之学也。以稷下先生考之,齐人之学,本以诸子为最盛。孔氏之徒,孟子、孙卿之列,偶有厕身其间者而已。《史记》言:“齐自威王、宣王之时,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髠、接予、田骈、慎到、環渊之徒七十六人,皆命曰列大夫,不治而议论,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则齐学尊百家言可决也。考稷下先生之可见者约十数人,以司马谈所列六家分隶之,曰邹衍、邹奭,此阴阳家也;曰孟子、荀卿,此儒家也;曰宋钘,墨家也;曰尹文,名家也;曰慎到、田骈,此法家也;曰接予、環渊,此道家也。惟田巴、徐劫、持说不可知,儒家鲁连、名家兒说,亦在稷下。明齐学备六家,而儒其一耳。孟子为卿于齐,荀卿三为祭酒,郑氏《书赞》谓:“先师棘下生亦崇此学。”孔氏之学,于时遂流入于齐,别为齐学,与鲁人六艺之学有别。

蒙文通对稷下学者加以考察,指出其中的邹衍、邹奭为阴阳家;孟子、荀卿为儒家;宋钘为墨家;尹文为名家;慎到、田骈为法家;接予、環渊为道家。可见齐学备六家,而非儒学之一家。在这里,蒙文通一方面认为孔子之学流入于齐,为齐学,齐学是孔子学术的一个“支派”;另一方面又认为,齐学涵盖了诸子之学,而儒学仅是其中的一派,齐学在来源上并不仅为孔子之学。这两种看法似乎有些矛盾。然而蒙文通是站在整个先秦、秦汉文化的角度来讲齐学、鲁学的。齐学是诸子学的聚萃,儒学仅其一,其所谓齐学并不单纯是儒学、儒家经学之一派,而是诸子之学。把诸子之学的齐学与作为孔学“支派”的齐学相提并论,由此与作为孔学正宗的鲁学形成对比。这是从更大的视野讲广义的经学。

蒙文通认为,孔子学术的另一个支派便是晋学。晋学的特点是与古史派混淆起来,其原因在于“晋国的学问,根本是古史,孔子的弟子后学如像子夏、李克、吴起一般人,都显重于魏,孔子的学问自然也就传到魏去。在这里,二者便化合起来,这一派的孔学,便又不是纯正的孔学,孔子的学问里边混入了许多古史的说法。其实,孔氏之学是和古史不同的”。也就是说,邹鲁派的学术传到三晋,与古史派混淆而成为晋学。与今文学为糅合齐、鲁两学而成不同,古文学则是依据三晋学而立。他说:“今文之学,合齐、鲁学而成者也,古文学据三晋学而立者也。今古学门户虽成立于汉,然齐、鲁以并进而渐合,晋学以独排而别行,则始于秦。言今、言古,终秦汉以后事,皆无当于晚周之旨也。”认为今、古文学之分,是秦汉以后的事,而齐、鲁、晋之学则是晚周流行的学派,所以对今、古文学均要超越,以复先秦齐、鲁、晋学之旧。晋、鲁之学的区别在于,“三晋以史学为正宗,鲁人以经学为正宗”。以重视史学与重视经学把晋、鲁之学区别开来。齐、鲁、晋三学相比较,“齐人之学,尚与鲁近,而晋、楚乃绝异也。此秦、汉之并取齐、鲁,而独排他方者耶?”认为尽管齐、鲁之学也有不同,但两学尚比较接近,而与晋、楚之学则相差甚远。所以这也是在秦汉之时,并取齐、鲁之学而排斥古文晋学及其他学派的原因。由此,蒙文通叙述了晋学在秦汉时遭排斥的情形。他说:

今文一派,是从秦起的。秦始皇最排斥的是那一派呢?……这样看来,始皇最疾恶的是《周官》,是古史的一派,就是最排斥的是三晋派。《诗》、《书》、百家语,秦是不曾焚的。汉时传于民间的古学一派,便是始皇所最排斥的那一派。今、古两派之分,就是从始皇起的,汉朝不过是随着他来罢了。讲今学、讲古学,是汉人的说法,是秦以后的说法,是讲不到六国时的。因为汉学的根本只是沿着秦而来的:六国的学术,只有汉初诸王那里还有些,但是都被朝廷压抑下去了。三晋一派古史的学术,河间献王那里尽有,他还立了《左氏》、《毛诗》博士。到献王遭武帝忌刻忧死以后,毛公、贯公这批人也就散在民间,《周官》一派的书,也就没人传习了。

认为秦始皇最疾恶就是三晋古史一派,对其代表作《周官》加以排斥。而汉朝对流传于民间的晋学古文的排斥也是继承了秦始皇。并认为今、古文两派之分,从秦始皇就有了,汉代讲今、古文学的对立,也是随着他而来,以致《周官》古文派的书无人传习。不仅秦始皇排斥晋学,而且蒙文通也认为“三晋的学问正是和孔子背道而驰的”。蒙文通关于今、古文两派之分及今、古文经学的对立始于秦始皇的说法,与学术界在此问题上一般认为的观点有异。学术界一般认为,在西汉末以前,并无所谓今、古文之争的问题。到了西汉末,刘歆才提出“古文”一词。与“今文”相对应,于是有了今、古文经学之争。西汉学者治经,以今文为主,即使东汉初所立的十四博士,也均属今文。而古文经学所依据之古文经书在西汉时,藏于秘府,少有人知,亦说阴行于民间,其后刘向、刘歆父子领校秘书,才得以传出,依据这些古文典籍,才形成古文经学。这一见解与蒙文通的说法存在着差异。

不仅如此,蒙文通还提到了汉代很受尊崇的学术是申公、穆生一批经学家,枚乘、邹阳一批辞赋家和道家,却不提最受尊崇的董仲舒的齐学。他说:“当时的学术,只有在楚的申公、穆生一批经学家,和在吴梁的枚乘、邹阳一批辞赋家和道家,这几派很受汉朝的尊崇。在汉一代,只有他们是很盛的,别的学术都一齐绝灭了。”这里提到的申公为西汉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鲁人,受学于齐人浮丘伯,后任楚王太子刘戊师,戊不好学,恨申公。刘戊为楚王后,申公遭腐刑。申公归鲁,以《诗经》故训教授学者。其弟子王臧、赵馆被窦太后逼自杀。申公亦病免归。其弟子为博士者多人,唯江公能尽传其学。虽然申公在当时影响较大,受到一定的尊崇,但蒙文通却不提更受尊崇的董仲舒及其《公羊春秋》学,或是认为鲁学比齐学更为纯正。

蒙文通对鲁学、齐学的划分,不限于传经者是否为齐、鲁之士,而以治学旨趣来区分。他说:“齐、鲁治学,态度各殊,《公羊》、《穀梁》、《易》、《书》之学,在汉传之者非特齐鲁之士,盖以合于齐人旨趣者谓之齐学,合于鲁人旨趣者谓之鲁学,固不限于汉师之属齐、属鲁也。”以治学态度、旨趣来区别齐、鲁之学。这个治学旨趣在蒙文通看来,即是齐学杂取异义,而鲁学笃守师传,齐学不如鲁学之纯正。蒙文通自认为,他的这一划分是与近代讲经的先生不同。他说:“齐学、鲁学的划分,我上面所说很和近代讲经的先生们大不同。他们的划分虽然各人不同,但大都是根据汉初经师是某地域的人来分划的,但完全这样分却未必得当。……任他哪一种学问,从六国传到汉初,没有不经过几国人的手的。我辨别齐鲁学是从他学问起源的地域分,根据他的主义来分,而不问在汉初是某国人传出来的。”这是以学问起源的地域与其主义的性质相结合来划分齐学和鲁学,既不完全取决于地域,也不是不讲地域,而是以该学术的旨趣、主义来自于何地,来认定其学为何学。

蒙文通在经学研究中,倡鲁、齐、晋之学,根据各派所传之学的源流地域及治学旨趣来探讨和划分鲁、齐、晋学的性质、特点及相互关系,这对于丰富经学发展史的研究内容,拓宽研究领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三)内学

所谓内学,指谶纬之学的别称。谶纬之书多有图画,故又称图谶。谶和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区别。谶和纬虽分别产生较早,但谶纬之学作为一种儒学与神学相结合的学术思潮形成于西汉末年。内学的产生及其影响在经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谶作为一种宗教迷信预言,源起于秦汉之际,当时的方士不断造作谶语,以“预示吉凶”,然其言简短不成文。至西汉成哀之际,出现谶书的造作,其后王莽、刘秀、公孙述各自制作谶书、谶语,为自己夺天下制造舆论。由于汉代盛行天人感应说,谶托名天意,因而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欺骗性。纬相对于经而言,是用谶的宗教神学来解释附会儒家经典。受谶的影响,儒家学者托名孔子,制造与谶相类的纬书而出现在西汉。东汉光武帝时又编成《七经纬》三十六篇,以谶纬都出自孔子,提高纬书的地位,并诏令天下,成为内学,盛极一时,其地位有超出经学之上的趋势。纬书地位的提高,与西汉统治者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书的地位大为提高有关。于是,神化孔子和经书,附会经义的纬书也应运而生。

蒙文通对纬书虽不完全排斥,并时有所征引,但对谶纬之内学也作了认真考察,在他的重要经学著述《经学抉原》中专辟“内学”一节,提纲挈领作了论述,并探讨了谶纬之学对经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见其对在经学发展史上与经学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谶纬之学的重视。

蒙文通认为,内学之所由立,与汉师传经时并传灾异之说有关,而灾变说自董仲舒始言。他说:“经师而言灾变,自仲舒始也。……汉师传经,虽并传灾异五行之说,经则遍授弟子,灾变实不以遍授弟子,故仲舒箸论,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此固内学之名所由立也。”所谓灾异之说,指天通过发生特异的自然现象,如水灾、地震、日月食等,对人示警或惩罚。即上天对人,经常通过自然界的灾异变化来进行谴责,以示警告,使其符合天意。灾异说通过迷信的方式把本不相干的自然灾变与社会人事混为一谈,以说明天与人事有着必然的联系。灾异说与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说相关。蒙文通指出,汉师传经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所有的弟子都传经,二是在对所有弟子传经的同时,只对部分弟子传灾异之说,故有的弟子并不知道其师还另传有灾异说。就灾异说只是对部分弟子传授而言,称之为内学。

同类推荐
  • 爱要怎样千回百转才死去

    爱要怎样千回百转才死去

    作者着眼点在这些传奇人物“惊世骇俗”的婚恋史,以民国那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为背景,以一批最敏感、最有才情的男男女女为主角,妙笔生花,风趣幽默,为我们讲述了那个时代、那些人的令人唏嘘的人生和爱情往事。读的时候,你会不停地笑,笑过之后,你会觉得悲。悲欣交集后,你会觉得对人生的理解变得不同了……
  •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好比这一棵树,虽被斩伐了许多枝条,但是新生出来的比原有的更多,将来成为比原来更大的大树。中国将来也能成为比原来更强的强国。
  • 行路集

    行路集

    那些年就这么过去了,我仿佛看到了那位稚气的孩童缓步走来,在美妙的钢琴声中微笑,在森森的古宅中嬉闹,在漫天的细雨中陶醉,在雄奇的积雨云中哭泣……孩童慢慢地长大,社会渐渐失去对他的包容,伴随着些许无奈和莫名的感伤,青涩的年华在梦想中激进,在悸动中痛楚,在传统中挣扎,在愤怒中呐喊……幸运的是一路走来,有那么一些人,因为偶然,因为拥有相同的理想而陪伴着他……文学与音乐,梦想与执着,邂逅与感动……那刹那间迸发的热情,往往冲破了理性的禁锢,在围墙的内外恣意欢舞着,演绎着一场场动人心弦却缥缈无形的坚持……
  • 随缘偶记

    随缘偶记

    《随缘偶记》内容丰富,意境宽广,信手拈来,无拘无束。有工作上的深度思考,寄托着对民族工业振兴的诚挚期盼;有对田园风光的深情回忆,流露着对乡土生活的无限眷恋;有郊游中的观感与遐思,抒发着热爱生活的丝丝情怀;有宾朋相聚时的即兴而作,透射着情同手足的拳拳之心;有对异邦求学之子的谆谆教诲,蕴含着殷殷的乱犊之情;有月下独酌时的心灵独白,散发着惬意而真实的独特馨香……整个诗稿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浓的民情、乡情、亲情、友情和爱情,表现了对祖国、对事业、对故乡、对亲朋、对生活真诚而炽热的爱。它既是生活的感悟,更是生活的记录。
  •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品读诗文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品读诗文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热门推荐
  • 诗帮风云情缘

    诗帮风云情缘

    女主角喜欢诗词,在虚拟的诗词界里与男主角相遇,他们经历风风雨雨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 月灼传

    月灼传

    司徒月从小孤苦无依,幸得崇武山掌门教养,成年后于苗疆与璞灵相识,开始一番相知,相伴。随后自己离开苗疆,璞灵遭受变故,再遇便是江湖中人,一同踏入江湖,体会江湖恩怨情仇,到最后,这份情该何去何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绽放与蔷薇上的青春

    绽放与蔷薇上的青春

    在她面前晃晃便一脸宠溺地问到:“来,告诉我怎么回事?啊?”梦洁没脸地答到:“没,私底下玩玩而已。”“嗯?”“真的!”“嗯”说着便挠了起来。“错了,错了,别挠了,下回通知你。”“嗯,这才乖。”
  • 爱要有你才完美

    爱要有你才完美

    雪花静静地飘落着,飞舞的雪花落在女孩的掌心里,转瞬即逝。冬天,医院比别处都要冷一些,银装素裹的大地在别处也许是一片美景,但是在终年充满白色的医院周围,则多了一丝凄凉。医院前面的空地上,那棵挂满彩灯的雪松上已经积了一层厚厚的白雪,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正踩着梯子把一个很大的星星挂件挂在上面,金黄的颜色给医院增添了不少生气。据说,只要谁拿到那颗大程度的星星,谁就可以心想事成。
  • 苍穹星辰落

    苍穹星辰落

    一个为父报仇的少年,一把忘了辉煌的断剑,两者的相遇使得历史都为之改变。残缺的星落剑,能吞噬的自由之翼,远古流传的洪荒剑幕,所有的一切让少年穆星辰由废物变得强大,一段段感情,一个个阴谋,一次次陷阱都在等待他来挑战。神秘的翎组织带来了怎样的血雨腥风?而九州大陆又如何在这暴风雨中求得生机一线?且看少年穆星辰纵横苍穹大陆,一怒万千流星落,弹指无尽剑幕升。
  • 疯狂太阳系

    疯狂太阳系

    一千多年前玛雅人留下预言,地球在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黑夜降临以后,十二月二十二日的黎明将永远不会到来。转眼间,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是该验证玛雅人预言的时候了。紧接着,木星脱离行星运转轨道,地球与木星擦边而过,被撞向陨石带,金星与水星被木星吸附,之后,木星与太阳相撞,太阳系风暴一触即发。地球上,遭到接二连三的陨石袭击。不明天体与日俱增,为了生存,地球上生命的内部斗争接连不断。太阳系是否会被毁灭形成一个新星系,地球又将如何面对生死存亡的一刻呢?
  • 南山木

    南山木

    忘了,忘了,忘了。什么是你,什么是我,为什么要醒来,为什么要睡去。不要让我面对。不要让我反抗。这是天命,天命,不可违!
  • 最后的巫族守卫

    最后的巫族守卫

    白雨本是极具商业头脑的商界精英,风光无两,却被阴错阳差丢进了精神病院里,意外觉醒了精神力量异能,获得了古老巫族传承。由此白雨开始逆袭,在拯救世界的过程当中,揭开了一个个阴谋,经历了种种酸甜苦辣事,才终于明白了他真正的终极使命。两百多万年来,每一个巫族异能者的诞生,都有其独特的使命,更何况,是巫族有史以来第三位精神力量异能者。
  •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