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43000000021

第21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自然生态思想(4)

基督教的死亡观,是与来世说、拯救说,从而与上帝观联系在一起的。基督教的死是为天主而死,正如他活着是为天主而活一样。基督徒的死也充满了天国的希望、不朽和复活的希望,以及最终与基督在一起的希望。对基督徒来说,死亡是一种和主的亲近,是通往永生的门[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于是死不再令人害怕,它是进入永生的希望。“这死亡是双重的:身死,就是身体失去那使之有生命的灵魂;灵死,就是灵魂失去那使之有更高尚的灵命的上帝之恩。”《非拉热的大问答》(1839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467页。在《新约》中,基督教对死亡的看法包含着几个层面的含义:灵性的死、旧我的死及身体的死参见孙毅:《试论新约的死亡观》,《复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6期,第53-58页。其中身体的死如果意味着人在此世之存在的结束,那么《新约》并没有将其看作是人之生命及其身体的结束。死亡乃意味着个人生命或身体存在形态的转折点。保罗说:“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藉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圣经·罗马书》8:11。在保罗看来,人的身体是要衰老的,总有一天要毁坏:“食物是为肚腹,肚腹是为食物;但神要叫这两样都废坏。”《圣经·哥林多前书》6:13。这种看法与现代人的看法并没有冲突。只是对保罗来说,身体的死亡只是死亡的一个层面的含义。尽管死亡可以看作是人的身体在此世之存在的结束,但这里的死亡却并不因此意味着人的身体的结束。它只是意味着从地上所用的“帐棚”中出来,进入到神造的永存的“房屋”中去《圣经·哥林多后书》5:1。由于信徒的身体是“圣灵的殿”,因此它需要“待赎”或“复活”。“人在一个位格里包括两个不同的实质:一个是不死的灵魂,它离开身体时,既不睡也不死;还有一个是必死的身体,在最后审判中还要从死里复活。”《第二纥里微提信条》(1566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159页。基督徒相信:不仅其灵魂死后立刻被带到为首的基督那里,其身体也要因基督的权能活过来,再与灵魂联合,并要与基督荣耀的身体相似《海得尔堡问答》(1563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192页。这与道教认为人的肉体可以不死是不同的。至于灵性的死,基督教认为人因犯罪而在灵性上死亡的观点是《旧约》和《新约》一致的观点。“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圣经·以弗所书》2:1。你们在灵性上是死了。这里所说的死通常被解释为是指人的灵性的死亡。不管是在《旧约》,还是在《新约》中,这种死亡总是与人的堕落,即人与上帝的疏离联系在一起。按照一般基督教解经家的解释,在《创世记》第3章,当亚当犯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之时,尽管他在世上仍然活了很长时间,但正如上帝事先警告的,他在灵性上已经死了,并且影响到后人。所以,基督教认为,死是人类犯罪的结果,既然各人都在亚当里犯了罪,处于诅咒之下,应受永死,“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圣经·罗马书》3:23。“罪的工价乃是死”《圣经·罗马书》6:23。但是,上帝是仁慈的,“上帝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他得生,上帝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圣经·约翰一书》4:9。“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或作‘叫一切信的人在他里面得永生’)”《圣经·约翰福音》3:15。基督教相信死人要复活,与灵魂重新结合为一体,当然,《圣经》中所说的死者的复活,并不是指人的死尸从坟墓中复活,而是指上帝重新创造或再次构成身心合一的个人,作为灵性的个体居住在灵性的世界中。因此,在《新约》保罗书信中,身体的死与身体的复活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上身体的死一定意味着向另一种身体的转变。“所种的是血气的身体,复活的是灵性的身体。若有血气的身体,也必有灵性的身体。”《圣经·哥林多前书》15:44。这里“血气的身体”(psychikonsoma)让人适应此世的生存,而“灵性的身体”(pneumasoma)让人适应另一个世界的生存。“我们相信死人,无论善恶,都要复活,这乃是由于那要来审判活人死人上帝的儿子之权能;凡至终不悔改的,要进入永刑,义人却承受永生。”《加拿大联合教会联合基础》(1922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719页。于是,人在身体死亡后,仍然要经历上帝的最终审判。名字没有在生命册上的人,其灵魂或生命就被扔在火湖中,而永远地消融在其中。这意味着人的灵魂的彻底死亡,永远与上帝隔绝,即是《启示录》中所表达的“第二次的死”。

3道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重人贵生”、“我命在我”,具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向往的人格理想境界是“与道合一”,其人生态度有着恬然淡泊、逍遥隐逸、清心寡欲、返朴归真等特点。基督教强调“因信称义”,但是人的努力并没有被完全否定。在基督徒看来,“人的首要目的是荣耀上帝”《韦斯敏斯德小问答》(1648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373页。人生的基本价值在于“荣神益人”。

道教重生、乐生、养生,在其追求“得道成仙”境界的同时,强调对今生今世生命的重视和对个体生命的保全,即倡导“保身”、“全生”和“尽年”。道教的修炼、养生虽以求长生不死、飞升成仙为目的,其指导思想却不失积极、进取的意义。它是人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和关注,也是人与其命运抗争的一种表现。正如近代著名的道教学家陈撄宁先生在《道教与养生》中所说,道教是要与“天命”和“自然”抗争,打破生死定律,不受造化主宰,开拓人可以“神形俱妙而成仙”、“长生住世”的新的人生道路,为人类的生命求取最大限度的延续直至永生,使人生获得最美满、最和谐的生命幸福。不仅如此,道教把是否珍视、爱护一切生命作为衡量人的道德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要求人们爱及昆虫草木鸟兽,爱及山川河流,爱及日月天地,不要伤害任何生命。尽管全真道士多宣扬人生短暂无常,力劝世人尽早寻道求仙,努力修行以期超脱生死,但在关注人生处境时仍表现出一种自然人文主义的意向,让世人有限的个体生命能与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合一共融,实现其对自我心性的超越,寻求“忘却受外物束缚役使的假我,恢复自然的真我,达到人与自然之道合一的境界”何光沪、许志伟主编《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51页。

基督教认为人人只有在对上帝的信仰中,通过耶稣基督而在死后进入神的国而得到永生。现实的人生乃至人生中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只有在来世,只有在神的王国中,才有不朽和永恒。基督教同样以肉、灵二元论为基础来论证其人生理论。基督徒相信,在世界末日到来时,耶稣基督要用公义审判世界,“上帝指定了一日要藉耶稣基督用公义审判世界,父将一切权柄和审判都赐给他了。当那日,不仅背道的天使要受审判,凡曾住在地上的万人,也都要到基督的审判台前,供认他们的思想、言语、行为;按着他们在肉身所作的,或善或恶受报”。“在末日活着的不会死,却要改变;一切死人都要复活,带着原来的身体,不过已异于原来的性质,与他们的灵魂重新联合,直到永远。”《韦斯敏斯德信条》(1647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370-371页。“万人都要到他面前,他要分别义人恶人,显露人心中的秘密,照着各人在肉身所行的或善或恶报应他们,叫恶人往永刑里去,义人往永生里去。”《英国长老会信条》(1890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677页。基督徒相信“灵魂是不灭的,身体要复活,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要审判世界,义人得永福,恶人受永刑”《福音派同盟条文》(1846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707页。这种对“永生”的期望实际上是激励信徒过一种正直和节制的生活。

基督教强调人的存在局限和精神超越,视人生仅为其达到永生的过渡,而且人始终处于其追求的旅途之中。尽管基督教强调在人格升华中上帝的关键作用,认为上帝道成肉身而对世人的宽恕、救度和仁爱展示了从上帝到人世的进路,但是人的努力,从世人到上帝的心路历程并没有被完全否定。在基督徒看来,“人的首要目的是在荣耀上帝,永远以他为乐”《韦斯敏斯德小问答》(1648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373页。基督教认为,不是人人都能进入天国。“不贞的、拜偶像的、淫乱的、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诽谤人的、抢劫人的,或任何这样的人,都不能承受上帝的国”《海得尔堡问答》(1563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199页。“惟有那些因信靠主耶稣的名而得以称义,又蒙我们上帝的灵成圣的人,在他眼中才真是义的;那些继续不悔改不相信的人在他眼中乃是恶的,处于咒诅之下;这种区别在人死时死后还是继续着的”《新罕布什尔浸礼宗信仰宣言》(1833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649-650页。

由此可见,道教与基督教对生死的看法是不同的。基督教着重讲人如何才能在死后升入天国,而道教却恰恰相反,它不是研究人死后如何,而是致力于探讨人如何才能长生不死,羽化登仙。

(三)道教的“成仙”与基督教的“成圣”

信仰源于人的有限和对永恒的渴求。信仰最终意味着摆脱时间走向永恒的努力。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基督教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成圣”,得享“永生”。

1“成仙”与“成圣”的涵义

道教“成仙”与基督教的“成圣”都是各自所追求的最高目标。道教认为人能成仙不死,神仙可学致。道教的“成仙”即通过宗教修持可以长生久视,成为神仙。“成仙”是与“得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得道”,司马承祯认为“生之所贵者,道”《坐忘论》,《道藏》第22册,第892页。“得道”就是“神与道合”,就能“形随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同上,第896页。道教所谓“成仙”既指肉体成仙,也指精神成仙。在早期,道教多强调肉体成仙,即人的身体和精神结合在一起长生不死,这样就可以离开苦恼的现实,而得以进入神仙世界,认为人经过一定的修持,服食金丹,可以即身飞升成仙。晚唐以来,道教淡化了肉体成仙的宣传,侧重于精神成仙的追求而转向灵性不灭的“成仙论”,特别是全真道,实际上否定了肉体成仙的目标,而以精神或者灵魂的超越为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学道飞仙,驾云乘龙”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第834页。道教的成仙实际上是人与道合一,也是形神合一,是一种无我的境界。按照诸道书的说法,“长生成仙”即是要“与道合一”,这样,有限的个体就获得了无限的生命价值。

基督教的“成圣”即成为圣洁者。在《圣经》中,“成圣”常用“分别为圣”来表达,其涵义:一是从罪中分别出来(separationfromsin),使人们进入上帝的爱参见《圣经·约翰福音》17:15-26。;二是向圣洁者奉献(dedicationtoholiness)。“成圣”是上帝凭他的旨意使人分享他的圣洁的一种过程。“成圣是上帝恩典的工作,藉此人得以洗净众罪,完全献给基督。它发轫于重生,基督徒能够并且应当一生居于其中,在恩典和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知识上常常长进。”《美国自由意志浸礼会信仰论文》(1871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657页。

基督教的“成圣”实是神人合一之永恒生命的圆满与成全。神人合一是成圣的终归与圆满。成圣意味着分享上帝的永恒生命,这也是基督教信仰中人类最终获得拯救的真正内涵。没有此神人合一或对上帝神性生命的分享,就没有拯救的最终完成。就天主教的成圣观而言,其实,当天主教宣布某人为圣人时,就此人而言,教会只是在用自己的权威公布他或她已经获得永恒生命,亦即达到了与神合一。天主教的成圣观历史悠久,而且对天主教的圣人神学思想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天主教会仍然在公布众多类型的男女圣人,有精修圣人、殉道圣人、传教圣人、教父圣人、平民圣人、皇族圣人等赵建敏:《天主教成圣观的天人合一幅度》,载何除、林庆华主编《基督教与道教伦理思想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与“成圣”相关的概念是“称义”。“称义”是指使人脱离罪恶而可以称为“义人”。“称义”是上帝白白赐给的恩典,“称义是上帝藉基督完成的作为,它把人从罪的捆绑中解放出来,与人重新立约”。称义包括“罪得赦免,和按公义的原则而赐的永生应许;这不是因我们所行的义,而只是因信靠救赎主的血;因这信,上帝便将他完全的义白白归给我们;称义使我们与上帝和好,蒙他悦纳,最为有福,并叫我们获得今世和永恒必须的各种福分”《新罕布什尔浸礼宗信仰宣言》(1833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644页。基督教认为人“称义”(justification)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内在的更新,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也要实际地活出义行。重生(regeneration)是得赦免的第一步,圣灵开始在我们的内心工作。成圣则是内心和外在行为不断净化之过程。所以重生包括了成圣,重生是成圣的开始,即“称义”是起点,成圣是重生的完成。基督教的得救或得永生的神学含意是指人重新与上帝和好,摆脱与神、与人、与己、与自然和社会相隔离的状态。称义和成圣都包涵了恩典。称义完全由上帝的恩典完成,成圣是人付出努力而又靠上帝的恩典完成参见杨庆球:《肉身成道:儒家与道教的救赎论》,载《中国神学研究院期刊》第34期,2003年,第96页。不过,加尔文认为完全成圣虽然是基督徒应该锲而不舍追求的目标,但在今生必然不能蹴致。

同类推荐
  •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本书通过佛学的12堂明心课,细致讲述从观照内心到开悟自我、从一份放下禅到一颗厚道心、从拥有包容的智慧到实现付出的力量、从舍下贪欲到心怀慈悲的人生开释历程,以理入事,以事入情,带领读者体会佛家的做人智慧,为那些追求幸福却又为现实所苦、被心灵围困而寻不到出路的朋友们指点迷津,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
  •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印光法师振兴佛教净土宗,居功至伟。不争名夺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法师一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树,以深厚的根基广化穷山瘠土为乐土福地,以广袤的浓荫庇护众生,度无尽众生脱尽烦恼、永得安乐。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文字版)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文字版)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神圣家族》导读

    《神圣家族》导读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第二辑的一种,主首先介绍了《神圣家族》的写作缘由及其成书过程,然后分析该书的文本结构及其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要旨,随后依照原著结构逐节进行解读。书稿主要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变化脉络和理论发展逻辑,描绘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初始形态,进而指出《神圣家族》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影响,提倡真正理解和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共同存在并得到发展,而且没有产生剧烈的文化冲突,正如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所认为的那样,国家对待文化的不同态度,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国家内,各民族绝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所产生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兼容精神,都为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提供了优越的人文社会环境。
热门推荐
  • 人间三恶

    人间三恶

    这个作者有点懒,什么也不想介绍,想来吐槽就进来看看吧。
  • 魂兮归来:男香

    魂兮归来:男香

    他生前是她的番奴,死后是她的鬼夫,在她为他取名“玉君”的时候起,他便明白自己陷于前世来生的记忆之中的原因——为了在今生还她一份爱。
  • 超市辨证系统管理

    超市辨证系统管理

    超市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九十年代初引入我国,九十年代中期在我国迅速发展,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已成为我国零售业的主流业态,并诞生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知名品牌。由于缺乏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指导,我国超市主要是模仿国际超市的经营模式,由传统的百货商场与批发商铺演变而成。受品牌、资金、人才及消费观念、地域文化等多方条件的制约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超市在激烈的跑马圈地运动中,外强内弱的通病日益突出,跨国超市在中国声势浩大的地域扩张,也相继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病症。
  • 无限打卡

    无限打卡

    秦云死了又活了,对,他喝的孟婆汤掺了水,他投胎到了另一个星球。得到了集万千小说之力形成的“诸天混沌打卡程序”简称打卡系统。开始了一边打卡一边找寻长生无敌的道路
  • 部落冲突带系统

    部落冲突带系统

    宋明在部落冲突中创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浪。
  • 动手做实验丛书--高级化学实验改进设计实践

    动手做实验丛书--高级化学实验改进设计实践

    本系统丛书主要介绍动手做实验,本书详细讲解了高级化学实验改进设计实践等内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高手出山

    高手出山

    高手出山,非同一般,滚滚红尘,诱惑无边。出世十八载,一朝入世,便是风起云涌。本想过着“醉卧美人膝,醒掌杀人权”的快乐都市生活,哪里想到会陷入一个又一个麻烦之中。少年一路披荆斩棘,纵横都市,所向披靡,终有一天,他要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俯瞰世人,做一个真正的高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斯坦福的人生经营课

    斯坦福的人生经营课

    《斯坦福的人生经营课》抱着教导读者如何把握住人生的每一次机遇、如何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完善的经营理念的目的,结合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18位名人的亲身经历,以期让广大读者朋友能够从他们身上清晰地看到,他们是在怎样的人生经营理念之下,从默默无闻的学生,成长为高居《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亿万富翁,或是政治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