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28000000006

第6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

汤川秀树是日本着名的物理学家,1949年他获奖时,年仅42岁,同时也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论物理学家。

汤川秀树兄弟五人,都是颇有建树的学者。这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他们的家庭教育。

在明治之前,外祖父驹橘是守备和歌山城的武士,他对汉学很精通;明治以后又从事西学的研究,一直到晚年都在孜孜不倦地吸取着各种知识。

汤川家的孩子们从五六岁起就随祖父读汉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更是他们必读的课目,这对儿童来说是件苦差事,但当他们精通汉字后,读起这些书来就不怎么费力气了。

汤川秀树的父亲琢治,在日本是一位地质地理方面的专家,他曾多次到达中国,兴趣广泛,也喜好中国的琴棋书画。

琢治的特点是,一旦对什么感兴趣,就要收集其所有的文献,进行研究学习。

他迷上围棋,就买了好多围棋方面的书;他喜欢上了绘画就要搜尽所有绘画方面的书……

所以,汤川家中简直就是一所大大的书库。

汤川秀树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家里的书抓住了我,同时也给了我想像的翅膀。”年少的汤川秀树每天要读很多的书。

琢治从不强迫孩子读书,他认为为名次学习就违背了学习的初衷。他尊重孩子们的独立人格,希望孩子们将来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成就。

汤川秀树的母亲则是一位温和的女性,她的教育原则是对每个孩子都要公平,并希望每个孩子都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有学问的人。

父亲对性格内向的汤川秀树是否上大学表示怀疑,很少反驳丈夫的母亲开口说:“这样做对汤川秀树不公平。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个孩子。”

母亲平时说话不多,她不爱对孩子们说教,但是从不拒绝孩子们提问题,只要孩子一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她一定会停下手里正在干的活,耐心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汤川秀树在自传中写道:“母亲是女性中少有的思考力丰富的人。”

汤川秀树的母亲毕业于东洋英和女校,英文学得很好。

在东京时,她为了能使全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每周末都要参加烹调学习班。

到京都后,随着孩子的增多,她也和京都的主妇们一样,忙前忙后很少抛头露面,但她仍长期阅读一些代表先进思想的杂志。

专心家务的母亲生前在遗言中写道:愿意提供自己的大脑做科学解剖。

父亲琢治还是犹豫着是否送汤川秀树到大学读书,这时东京大学的校长森外三郎对琢治做了保证:“汤川秀树的思维是属于飞跃发展的类型,他构思敏锐,在数学上很有天赋,这一点,我可以向您保证。”

读小学时,幽默的数学老师竹中马吉激发起汤川秀树对数学的兴趣;高中时物理老师森总之助,更使汤川秀树成为酷爱读书的“书虫”。他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去京都的书店购书,他买得最多的也是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书。

不可否认,汤川秀树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家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19、不一定要望子成龙

——冯友兰对女儿宗璞的教育

宗璞,文学家,本名冯钟璞。父亲叫冯友兰,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是已故北大教授、着名哲学家。

冯友兰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他一生学识渊博,着有:《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他从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后,1929年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调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冯老不仅是着名的哲学家,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这对宗璞老师以后走上文学之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冯老给宗璞童年印象最深就是他老在书房里。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让宗璞反复背诵唐诗宋词,每天早晨起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背一段白居易的《百炼镜》。

有一次,宗璞因为一点小事与小朋友吵架了,父亲就把她领进书房,拿一本《百炼镜》让她背,背着背着她就不再生气,和小朋友重新和好了。

抗战时期,小宗璞随着父母一起到了昆明,他们的住所和当时北大文科研究所离得很近,于是她每天跟随父亲到那里看书。

小宗璞看书的范围很广,哲学、自然科学的书无所不看,冯老也从不加限制,他认为:书读得多了,人才能增长见识。

上中学时,有一次宗璞跟同学们一起到滇池去玩,回家后她把对滇池的感受写了一篇散文,不久就被登在杂志上,这是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当时只有15岁。

后来,在报刊上就能经常见到她发表的文章了,人们开始称她为作家。当母亲把这一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虽然心里很高兴,但他却认为女儿虽然天资聪颖,但做文学学力还是不够。

后来在为《宗璞小说散文选》作序时,父亲写道:“世界上伟大的作家都是既有很高的资质,又有过人的学力。杜甫说他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一句指的就是他的学力,而下一句指的就是他的聪明与才智,二者都有,才能写出他的惊人诗篇。”

宗璞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礼的贤惠女性。她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说到母亲,宗璞老师深情地说,在我们家里,最不能想像的就是没有母亲的样子了。母亲病重住院后,父亲说:“没有了你娘,这房子太空。”

但是在1977年母亲还是抛下了父亲和儿女们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她卧在病榻上用力抓住宗璞的手说,她可以放心地离开人世了,因为她的儿女们都很有出息。

四个子女确实都没有辜负自己的母亲,大儿子学机械制造,大女儿学外语,小儿子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是一位出色的飞机制造专家。

一次,冯老在接受采访中回答提问时,列出对他一生最有帮助的三个女子:一位是他的母亲吴清芝夫人,也就是宗璞的祖母,一位是宗璞的母亲任载坤,还有一个便是女儿宗璞。

有一次,冯老还以这三位女性为题,作了一首饱含深情的打油诗:“早岁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来又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

1982年9月,已年届87岁的冯老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赠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宗璞随同父亲一起赴美。

在哥伦比亚大学欢迎仪式的答辞中,冯老概括地讲述了自己几十年来从事哲学研究的路程,最后他引用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两句诗。

保持旧邦的同一性与个性,同时要促进实现新命——现代化是冯老一生努力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老人一贯热爱祖国的精神。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陈荣捷,在对冯老的哲学思想做评价时说,在一片全盘西化的呼声中,当别人都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冯老先生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思想,写出了他的哲学史,使知识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传统,他给了中国哲学尊严。

冯老先生认为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思考。所以,他一生都在思考,都在考虑人类精神的问题。

他的生命就是为哲学而生,所以,不论遇到多大挫折,遭受多少批判,他都在顽强地思考,而且在思考中总会有一些新想法诞生。

他的学术成就使他中年便享盛名。

他80多岁才动笔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许多人担心他体力不支会完不成,然而,他用了12年的时间,拼着性命、支撑着写完了这部共150万字的书,他的生命是与思想、与哲学连在一起的。

宗璞从自己父亲的身上看到了不依傍他人,“修辞立其诚”的做人态度。她说,“诚”字不能与“伪”相对地讲,这里的“诚”,是说需要提倡说真话。

在冯老的家族里,大部分人都有艺术气质,尤其是女性,似乎有出女作家的传统。冯老的姑姑是位女诗人,着有《梅花窗诗稿》,很有诗意,可惜生命很短暂,18岁便去世了。

冯老的妹妹,也就是宗璞的姑姑冯沅君,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歌颂了人性的解放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还有侄女冯崃,能用英文写作,其作品也很有文采。而宗璞老师本人的作品则突出“诚”与“雅”,以文笔婉约细腻见长。

哲学家庭的氛围,中西文学的熏陶,使原本聪慧的她又加上了特殊的艺术气质。所以,冯老不无自豪地说:“吾家代代生才女,又出梅花四时新。”

宗璞与父亲之间很有默契。她觉得与父亲谈话特别得心应手,父亲常常勉励女儿,人在名利途上要知足,而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

冯老认为在学问途上,天资聪慧的人,认为一切来得容易,很容易满足于现状。而靠学力的人则能知不足,不停于现状。而知不足就要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成其大事。

在宗璞的生活中,读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

冯老曾写过这样的一首诗:“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畜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这首诗的用意,特别是在最后一句。

冯老一生克勤克俭,对公益事业很热心,1948年他到美国办事,带回一个电冰箱,在当时的北京城,电冰箱还是稀罕物,许多人连电冰箱是干什么用的都不知道,但冯老听说校医院需要电冰箱时,当即毫不犹豫就捐出了。

在北京大学,冯老用自己捐献的五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冯友兰学术基金,并同期在北大中文、历史(中国历史)、哲学(中国哲学)三系设立奖学金,规定每三年一次面向全国奖励对哲学有创见的人,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阐旧邦以辅新命的行列。

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他还向家乡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中学捐赠一万元。

冯老在95岁高龄与世长辞,他与这个世界最后告别的话是:“中国哲学将来要大放光彩!”

冯老一生都关心着哲学,用他的生命谱写着:爱中国、爱哲学这六个字。他的思想境界之高,令世人叹服。

同类推荐
  • 不做虎妈 不做狼爸

    不做虎妈 不做狼爸

    《不做虎妈,不做狼爸》讲述了幼儿教育中的精华理论。全书是在众多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为家长们提出的多个备忘录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的丰富事例,运用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著述方法,系统性地阐释了当下幼儿教育中普适性的本质问题。同时,书中以客观科学的视角,结合大量家庭教育的成败案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用建议,能够让家长朋友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 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请所有带着这些困惑的家长朋友们翻开这本书。因为对自已的孩子所拥有的爱使我们在他们身上付出了令人难以想像的耐心,那么,我坚信所有拿到这本书的家长朋友们都会有足够的耐心把它看完。在这本书里,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知道自已究竟在哪个误区里,我们更可以从其他人那里找到自己所不知道的好办法,然后,我们可能会明白事情并不一定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严重,我们会逐渐相信明天的阳光依然灿烂……
  •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0—7岁教养困惑90问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0—7岁教养困惑90问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0—7岁教养困惑90问(第二版)》案例来源于李跃儿教育论坛。她从家长反映的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吃手、安慰物依恋、安全感缺失、分离痛苦、害怕、撒谎和不良情绪等七个方面的表象入手,贯彻“学习一种方法,必须明白其中道理”的主张,以家长所思所惑所求为主线一气呵成,真情地把孩子的天然气质和人性底蕴昭示于字里行间,可供养育者和教育者举一反三,成为让孩子远离焦虑、健康成长的行家里手。此书为第二版。
  • 初孕妈妈好伴侣:怀孕怎么吃 养胎怎么做

    初孕妈妈好伴侣:怀孕怎么吃 养胎怎么做

    《怀孕怎么吃养胎怎么做》为妇产专家戚娟芳女士集合自己多年经验而成的又一孕产力作,收纳了怀孕期间的饮食指导和身体护理等多方面内容,全面科学,实用性高。根据孕妈妈和胎儿的身体变化给出实用指点,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孕产书。
  • 教养,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养,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处处受到欢迎。本书从礼仪、品德、人际、心态、爱心等诸多素质培养入手,对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指导,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切实有效的建议,希望对家长有所启示。
热门推荐
  • 香艳重生:媚祸

    香艳重生:媚祸

    应该没有比她更香艳的重生了,居然是被个超级大帅哥吻醒,本以为会碰上“睡美人”般的待遇,哪知道立即就被指为“杀人第三者”,帅哥已经名花有主,还是位名声极盛的美丽公主。那她不是成了明明白白的黑市情妇嘛?偏偏这个冲击还不够,帅哥居然掐着她的脖子,狂吼,“我要你记住,你永远是我的女人!”一边又怀疑她跟别的男人有一腿,老天,她到底重生到什么人身上了?
  • 朝夕录

    朝夕录

    世上美丽的容貌是缘是祸,女子修真是对是错,若问仙途风景是否精彩且看朝夕录,欲明大道征途且听赵箐苒娓娓道来。朝闻道夕殉道,且看赵箐苒的修炼生活。
  • 他为刀俎我为鱼肉

    他为刀俎我为鱼肉

    喜欢一个人是一种什么体验?从青梅竹马到两鬓斑白我都想和你在一起。宋林喜欢的人叫杨梓杨梓喜欢的人叫萧玲宋林选择了南柏南柏负了宋林宋林死了
  • 枭宠:纯萌小辣妻

    枭宠:纯萌小辣妻

    “小东西,你叫错人了……”他附耳低喃,却给她一夜疼痛。她被绑架,醒来莫名失了清白,为了家族利益,她破罐破摔,嫁给了空降而来的神秘总裁……“三个月内,怀上我的孩子。”这是他对这场婚姻的唯一要求。
  • 从女尊世界走出的剑圣

    从女尊世界走出的剑圣

    孟越有个不能说的秘密,他好梦中穿越。第一次穿越是废土世界,被强大变异怪物堵门,好不容易解决后,穿越到下一个世界。这里女子可以修武,强大尊贵,男人则天生体弱,终生与武道无缘,位于社会底层,被当做女人附庸还是好的,更多不被当人看,如猪如狗。这里,是女尊世界!男人不能修武?我偏要勉强。目标,剑圣!自此以后,包括地球,诸天万界都将开始流传我的事迹。……本书又名《传说大佬都是我马甲》
  • 差一点平行线

    差一点平行线

    楚圆从小就有张圆圆脸,谁说长大以后就可以变瓜子脸的,好不容易等到长大,她还是圆圆脸。楚圆性格大大咧咧像男孩子,却又爱哭爱笑。初一时因为老师换座位与林暮雨做了同桌,神经大条的楚圆完全没发现林暮雨对她的感情,总以为两人如兄弟般亲昵。在初中最美好的时光里,楚圆也有了自己一辈子最好的朋友。初中毕业后,楚圆身边渐渐出现别的男人,一心想等楚圆长大的林暮雨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 梦魂千里青门道

    梦魂千里青门道

    萧亚一个现代警员,工作兢兢业业。一觉醒来,成为古代捉妖驱魔师!哦,是神棍!拯救万千灵魂和人心,还是逍遥洒脱!这是个难题……
  • 泗州轶闻

    泗州轶闻

    北宋末年泗州城发生血案,为了抓住真凶谢、章、魏三家联手查案。众人各怀鬼胎,却随着调查的深入彼此加深了解。案情错综复杂,众人之间的关系也日渐发生微妙的变化,凶手到底是谁?
  • 那年星光划过的痕迹

    那年星光划过的痕迹

    在校园三年级的芋子和萧即是青梅竹马,有时又是死对头,而面对芋子种种开后宫的行为时,又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发生了种种有趣的事情,面对同样是面包店出身的芋子,又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对芋子的感情到底是什么,萧自己也不清楚,但羁绊的存在使得他们的生活格外精彩!ps~老爹古董店,有事请留言
  • 天边那一抹火烧云

    天边那一抹火烧云

    天灰蒙蒙的像是有一场大雪要下。感觉不到风,却有寒气阵阵往脸上扑,又透过衣服直往骨头里钻。外公家大院门外的路,还是那条东西走向的土路,八九米宽,路面的颜色是黄得泛白的那种颜色,几道长长的车辙通到路头就拐了弯,车辙是凹下去的,车辙两边就起了塄,像拖开了一条条被冻过了的井绳逶逶迤迤,又很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