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8400000073

第73章 后记

以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为题材的《中国一九五七》,是历时三年写成的,中间也做了一些别的事。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这部作品上。现在出版面世,这码事也就算了了,后面的一切也是“该怎样就怎样”了,似没有多余的话要说。评价一部作品不是作者本人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是今日读者和批评者的事。因为作者、读者与批评者都难免有着各自的现实局限性,更何况还包括着人们通常所说的话语禁忌,言说有碍,难入其里。那么真正能够评价作品的又是什么呢?我想是历史。在若干年之后,当今日的现实变成了历史,那时审视一部作品就有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就如同一尊被拂去尘埃的塑像显现出其本来面目。有言曰当代不修史,也可延伸至当代不鉴文。尽管这说法很悲观,很无奈。让历史认同这是我一直遵循的创作理念。为历史负责,为历史存真。我希望自己能够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尽情坦陈,也就是所谓的童言无忌罢。如果我的言辞含有虚假、矫作或夸大其辞的成分,那就不是一个好孩子,思想就这么简单,说出来会贻笑大方。

说到历史,人们或许会问《中国一九五七》是属于现实题材还是属于历史题材?这就牵扯到这两种题材有什么约定俗成的界定。这一点我不清楚。我只知道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分叶,如果现实与历史两种题材也依照这种划分惯例的话,那么将这部《中国一九五七》归于现实是没问题的。然而也不是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一九五七年的那场著名运动距离今天已将近半个世纪了,似乎已从“现实”遁于历史的烟尘中。另外通常的说法也是将那场运动归为“历史事件”。如此说来将描述那一“历史事件”的文学作品归于历史题材,也没什么不可以。当然说到底这也不是个非得较真的问题,不管归于何方关键还在于作者的写作态度,在于作品的品性与形态。事实上对于这部《中国一九五七》而言,我既是作为现实题材又是作为历史题材来处理的,我的态度是立足现实,面对历史。

有人问你没有经历过反右运动也没有被劳改管教过,怎么却要写一本反右的书并且将全部背景放在监狱和劳改场所里。我清楚问的人并非不晓得小说不等同于自传体文学,小说可以从“非我”处获取素材,可以虚构,这个都懂。我想问这话的人之疑诘肯定不在这里,而是明了对于一个极其特殊的题材而言,非经历写作是相当困难的。我想就是这个意思,也确实是这样的情况。那场古里古怪连当事人今天想想还仍然发懵的运动以及不置身其中便无从体察的劳改生涯,作为写作题材确实是特殊的。没有亲身经历而进行写作十分困难。需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但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让有亲身经历的人来进行对他们而言并不具特殊性的题材的写作将又会怎样?自然要便当得多。一切(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感受)都在记忆之中,用时可以像从银行提款那般呼之即出招之即来。写作能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真是福气多多,轻松自在(对写作过程而言),且容易将作品写得真切感人,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也会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人家本身就当过右派劳改了许多年嘛,写出来的东西还会有假?一开始便有着良好的信誉。但这会不会是事情的全部呢?细想想怕也不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如果单纯囿于个人的经历而忽略小说艺术本身的要素,写作便会受到局限,天地便会狭窄。写出来的作品也就缺乏思想和艺术的光彩。我曾采访过一个有右派与劳改经历的大学教授,我建议他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写一部长篇小说。他听了沉吟良久,而后摇了摇头,说我们这一拨人是不宜涉足这个题材的。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们的心灵被严重扭曲,永远也难以复原,而扭曲的心灵只能写出畸形的作品来。对他的话我无法进行判断。但从他说话的神情我看出他是很认真的。也许他的这一悲观论调仅属于他个人,并不具普遍的意义。即如此也会给人一种启迪,即不同的写作(经历写作——写“我”与非经历写作——写“非我”)各自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这就谈到我自己,应该说我属于那种写“非我”的范畴中。

我极少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甚至连边儿都不沾。我曾写过战争,写过土改肃反,写过土匪蟊贼,都是遥远的事情与陌生的人物。我想这般的写作大致出于以下两点,一是觉得自己个人的经历过于平淡不值一提;二是鉴于我对作家职业的理解。我认为作家写作的视野应该是广阔的,应该在浩渺的现实与历史的时空中寻觅自己的写作题材。这样写作空间十分广大,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对比而言,作家个人的经历为创作提供的空间就狭窄得多。即使是饱经沧桑的人其人生经历对于整个人类生活而言也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现在许多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过于依赖个人经历写作(所谓个人化写作),其依赖甚至达到了一种病态,不足取。也终不是长久之计。富矿也有被挖尽的时候,何况未见得有什么富矿。既然小说被称为虚构的艺术,就应该尽情施展作家的想象才华,为艺术装上翅膀。法国作家蒙田说过这样一句话:强劲的想像力产生强劲的真实。事实上也如此,想像力与真实并不悖离,还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的写作生命力与作品的艺术品质很大程度取决于作家的想像力。

我以往作品题材的时间跨度很大,大约贯串了整个二十世纪。开始我并没意识到这一点,说明我并非有意为之。我的写作随意成分很大,没有规划之类的东西,兴之所至,东一头西一锤的,不像许多作家在某一题材领域里执著地挖深井。后来还是几个批评家朋友发现了我的这一特点(或者说痼疾),并作为一个问题向我提出。他们说我的创作具有某种编年史的性质。把我的写作与史联系在一起,自然是有些高抬了。但回过头一看,就发现自己的写作果然十分地散漫,题材几乎渗透到百年间的各个历史时期。时期,在汉语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汇。我们中国人在对历史的记忆上很大程度依赖于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事件就成了时期。如北伐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土改时期、肃反时期、反右时期、四清时期、“瓜菜代”时期、“文革”时期及新时期……等等。一个个时期(历史大事件)如同一座座里程碑,在人们的记忆里由近而远向历史深处延伸。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依赖是缘于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形态以及国人生活境况的影响深重,难以忘怀,甚至刻骨铭心。

只要回想到某一时期(事件)那个时期的特定画面便跃于眼前。如抗战时期的挖地道端炮楼、土改时期的分田地土豪游街、“文革”时期的红海洋打砸抢。当然,还有在各个时期都不可或缺的苦难与血泪。作为“镜子”的文学应将历史的画面记录存真,这是作家的职责所在。职责,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作家讳莫如深的字眼,像躲避瘟疫似的远离,似乎作家一与责任粘在一起,这个作家就等而下之不高级了,就完了。可我承认自己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即使有被别人视为浅薄的危险也不改初衷(真是没救)。正由于觉得“责任”在身,在选择写作题材时总惦记着作品的社会性,着眼于那些对中国人命运有着深远影响力的方面。比如建国以来一次次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我的作品都有所涉及。大概今后还将继续涉及。如土改、肃反、反右、“文革”等。对比而言,这部以反右为题材的《中国一九五七》是我着力写的一本书。不是说这本书写得有多么好,而是想通过这本书把那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摆摆平。

也许有人会说无论就规模还是影响力,“文化大革命”是反右运动所不能比拟的,那是一场全民的大劫难,而你的写作却没有体现这一点。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大约牵扯到对于这两场运动的本质认识,也与我要写的不是“全民”而是中国的知识层有关。话在这里倒可以反过来说了:对中国的知识阶层而言,无论就规模还是影响力,反右运动是“文化大革命”所无法比拟的。反右运动才是他们真正的大浩劫。而对于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而言,反右运动也同样是一场真正的大倒退。本来便十分稀薄的民主又一下子被收入囊中,以此告示着“新民主主义”的终结。由此可见反右运动对“各方各面”其意义都十分深远。曾听说一个改正了的右派教授每当家里来了客人,首先要关闭了门窗才开始谈话,且决不涉及国事政事,他担心墙外有耳。一个知识分子本应具有的精神品貌已荡然无存。我在《中国一九五七》中有这么一句话:改造像一把快刀,能三下两下将人砍削成想要的形状。什么是想要的形状?那就是面对管教(上级)九十度鞠躬面讪口诺。一场反右运动,就这么将中国知识分子定了“型”,也将中国社会民主不复存在的状况定了“型”。可以说反右是中国走向极权的开端,而开端的意义总是非凡。

无论是写作前还是写作中,纠缠于我的不是写作本身方方面面的事,如搜集素材、构思、叙述等。对于这个社会敏感性很强的题材而言,上述并不是顶要紧的。比如采访掌握素材,在一九五七年那场运动中总共有五十七万人被戴上了右派帽子(由此我将他们称之为五七人),虽然其中不少人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活着的仍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每当谈到这个话题,总会有人提供说他认识的某某是个右派某某某在农场改造过云云。五七人是无处不在的,尽管大多数已进入暮年。这就为了解当时的情况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至于写作的其他方面亦不是问题,创作无定规,要怎样便怎样的事。那么问题又在哪里?纠缠于我的又是什么?我想是对那场运动的认识与把握,对落难于那场运动中的人的心灵轨迹的认识与把握。我想得最多的是这一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意义以及给予我们的启迪。这是写作这部作品的前提。建国以来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政治运动,后来被彻底否定的只有“文化大革命”。而“文革”恰恰又是诸多运动中最复杂、最怪异、最难以言说的一个。当初的发动者“一网打了满河的鱼”有犯众怒,因此遭到清算是理所当然的事。反右运动则是以“扩大化”为说法“改正”的。

在说法上与实施上都有所保留(保留了六个真右派)。尽管这很让人费解,但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便不是个清醒者。应该说针对个人的“改正”还是比较彻底的,除了在经济上没做补偿(指工资,须知若是因国家无力支付巨额补偿而影响到“改正”的政策实施,想也不是当事人愿接受的事),其他方面都有较好的善后。政治上不留尾巴,使用上也不受影响。五七人中后来有官至政府领导人的这本身便很说明问题。就是说,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那场运动已经是尘埃落定,当事者各得其所(包括那些长眠于地下的五七人)。鉴于此,似乎也就没必要翻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老话重提了。那会使各方各面的人都感到疼痛与不适。这是一定的。可我最终还是决定要写,其用意并非是要将那块“伤疤”展览于世,如果要这样,由当事人现身说法则更恰当些(已经有不少纪实体裁的书)。我觉得反右这块伤疤不仅仅是长在单个的五七人身上,也是长在整个知识阶层身上,甚至是长在我们国家与民族的肌体上。意义深远悠长。对此作家不应漠然置之。文学对于这一事件的反映与追索,小说应当担负更大的职责。以其广阔的视野,高度概括以及执著的诘问与追索,将那抹暗色凸现于历史的画版上。

真诚究竟能够走多远。这大约是在《中国一九五七》写作之初受海尔集团那句“真诚到永远”广告词的影响而想到的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海尔如今的气壮如山是否与这句大谈真诚的广告词有关,而我知道我的这本书的未来品质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的真诚度,或者说作品的真实度。我希望能将作品写得真实,但真实能够走多远?或者说真实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天地间能够走多远?写作一部作品首先将真诚真实的问题提出,这本身便是件很荒诞的事,与文学创作的本质相悖,情理不通。也正是这种“情理不通”困扰着当代文学及其写作者。真诚真实成了一件费斟酌伤脑筋的事,无奈只好将商业促销的“打折”手法用在创作上。

将现实生活打上几折,于是生活的真实就成了“艺术的真实”。作家面对着现实,再面对着自己的作品,有谁能坦言自己没有“打折”?这是一种集体的“游戏”,也是一种集体的无奈,也差不多是当代文学的现状。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过,许多人耿耿于怀于中国作家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把责任归咎于评委的不公及汉语言翻译的障碍。我不敢说没有这种成分,但事实上他们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诺贝尔奖的原则是作品须具有理想主义精神,是那种放在全人类视野下崇高真诚的理想主义,而不是狭窄的伪理想主义。如果我们中国能够出现《百年孤独》、《日瓦格医生》、《古拉格群岛》、《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样的作品,我想同样可以获奖。就是说,是我们没有那样的货色,不是评委有眼无珠。

话题再回到《中国一九五七》,再回到真诚与真实。在写作之初我便十分清醒,对于这一有着深刻社会性的题材而言,作品的真实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未来作品的基本品质。我在这条真诚的道路上究竟能够走多远?我不敢说能走到底,但我想走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同类推荐
  • 十二金钱镖(下)

    十二金钱镖(下)

    《十二金钱镖》是宫白羽的成名作。全书以振通镖局胡孟刚镖头向十二金钱俞剑平求借镖旗开始,随即转入悬疑性的曲折故事,由探风、传警、改道、遇劫、拼斗、失镖,到盗踪飘忽,扑朔迷离,无人知其来历,寻镖人多次受骗、扑空,一步紧似一步,书中“扣子”搭得严丝合缝。小说人物刻画入微,生动活泼。如俞剑平的侠气横溢、老练精滑;飞豹子的神出鬼没、狡诈绝伦;黑砂掌的玩世不恭、热血心肠;九股烟的刻薄嘴脸、小人心性,及其色厉而内荏的意识活动,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 中原狐

    中原狐

    宋书恩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这个家庭在村里地位低下。从小爷爷就教他夹起尾巴做人,这种观念像一种顽疾吞噬着他的灵魂。宋书恩在努力跳出“农门”的过程中,低调做人,处处示弱,忍辱负重。为此不惜辜负恩人、背叛爱侣。他从内心深处企图摆脱骨子里固有的东西,但最终却不得不妥协。《中原狐》把大量篇幅用在对宋书恩这种性格的揭示上,挖掘其形成的社会和文化基础,表达了对找回信仰、回归人性的思考。
  • 这个世界有你的时候时间短

    这个世界有你的时候时间短

    这是阿福的中短篇小说自选集。作者的目力所及,笔力所至,多为当代都市生活。但偶尔也涉及偏远题材,如“荒原之夜”写遥远的知青生活,“大凤小凤”写更遥远的民国生活,“国权老爹”和“小村的故事”写的是乡村人物,“闵介生和他的高个妻子”和“一个做姐姐的老姑娘”写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普通人的生活,“尘封的记忆”写睡梦中的潜意识,“一封遗书”写同性恋者的心理活动等等。本自选集的最后一篇“这个世界有你的时候时间短”,以意识及颠覆意识的多角度表达,并以集中的和散点的意识流互为结构,描述现代生活的复杂斑斓。
  • 风筝下的少年

    风筝下的少年

    日本人攻占了南京,在南京展开大屠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日本人抓民夫来打捞尸体并让捞尸队制作一批风筝,上面画满了菊花与利剑,象征着日本征服中国和世界的野心……“败菊残花,断剑钝刃”的风筝之下,只有顺风一个人活下来。
  • 原振侠21:快活秘方

    原振侠21:快活秘方

    神秘组织委托埃及开罗大学的普通教授进行一项神秘莫测的考古活动,而考古所在地却在狂人卡尔斯将军的国土上,为了得到狂人的批准,普通教授向他奉上了一样令人目瞪口呆的礼物!为了探查普通教授的考古目的,唯一能驾驭卡尔斯、同时叫原振侠魂牵梦萦的黄绢将军央求原振侠出手相助,原振侠自然无法拒绝。经过日以继夜的搜索,在卡尔斯阴差阳错的破坏下,考古队发现沙漠下埋着的,并不是卡尔斯梦寐以求的德国纳粹军武器库,而是一条足以影响人类生命形式的「快活秘方」……《快活秘方》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把「快活」和「快乐」分开了。
热门推荐
  • 我生活我主宰

    我生活我主宰

    马昊外号马日天二十多岁游手好闲的他意外收获只有在小说中才会出现的异能二二的他将会如何使用走向人生巅峰呢?《我生活我主宰》敬请期待
  • 傅首席宠妻路漫漫

    傅首席宠妻路漫漫

    『高甜』『宠文』『不虐』『爽文』一次严肃的开会中,傅首席的电话振动着。傅泽言看了眼手机屏幕“宝贝”,脸上的神情一下子温柔了下来。“我……想你了……”“哼……”傅泽言露出了浅浅的笑容,宠溺的轻笑。“你什么时候回来?”“我现在就回来。”会场内无人敢多说一句话,只好等着首席宠完妻…………女人指着洛小馨鼻子骂道:“你能要点脸吗?他是我男人!不是你的!”傅首席把洛小馨搂进怀里:“怎么,有意见?有意见就憋着,我宠出来的,你管得着?你又有什么资格管?”女人气呼呼的离开了。傅首席这才看向自己怀里的女人,“我家宝宝在外面桃花这么多?”“没……没有!我只爱你!”措不及防的表白让傅首席失了魂,搂得更紧了……有些人,一旦遇见,便一眼万年有些心动,一旦开始,便覆水难收
  • 暗恋成婚:厉少追妻很霸道

    暗恋成婚:厉少追妻很霸道

    当情敌忽然间变成她的亲妹妹,当深爱的男友忽然也成了她“妹妹”的未婚夫,当父亲终于揭下那伪善的面纱,当她终究挽不回一份已经变质,发霉的爱情!她终于不得不选择放手,离开这个给过她荣耀,也最终带给她无尽屈辱的地方!五年后,她回国准备继承家业。她永远无法原谅那些玩弄她感情却仍旧渴望她付出的人,而属于她的,她也将全部拿回!慕子琳发誓,此生不再相信爱情……直到有一天,那个一身桀骜隐忍一直在她身边的高冷男神终于爆发:“慕子琳,你到底还要老子暗恋你多久,你的眼里才会有我的存在?!”
  • 焦老师

    焦老师

    赞美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职责形象。
  • 宓妃的另一个世界

    宓妃的另一个世界

    善良、友爱、本真、心灵的洗涤在另一个世界延伸。时空被扭曲,世界被叠加在一起。但它只是故事,是人性的写真。虚构既是现实!它正在召回我的灵性……。一个女子的倾心之作,心系命运之作,穿越时空的人性思索。我是那个女子,我是幸福的明明。
  • 玛索米亚战记

    玛索米亚战记

    剑与魔法的世界,资质平庸的人注定做不了魔法师吗?我看也未尝不可!这世上的凶恶之徒都该死吗?我看恶人亦有可爱之处!
  • 仙侣三生

    仙侣三生

    念你不喝孟婆汤,转世轮回斩仙魔,手握彼岸花满天,踏遍万界为寻你,一笑怒之破红尘,世间何为正何为邪,三生三世倾尽天下只为你念你思你爱你缘定三生
  • 重生之禁之恋

    重生之禁之恋

    “回来吧!回来吧!”一个苍老却不失精神的声音在小轩耳边不停的响起。梦中,小轩不停的在一个四周空白无物的地方停转,耳边只传来一句“回来吧!回来吧!”他,小轩,没有姓,因为是个孤儿,他不愿自己称个姓,也不愿用别人的,用他自己一句话说:“那些都没有意义。”小轩在孤儿院呆到15岁就出来打工了,他必须要靠自己双手才能活下来。在这虛伪的世界没有人会同情你。
  • 重生八零极品女配

    重生八零极品女配

    (年代+甜宠+1V1)霸道女总裁楚安然重生在八零年代,还嫁了一个有颜有钱家世好城里老公,妥妥的人生赢家。但是她发现事情好像有点不太对劲?在别人眼中自己又蠢又作,公婆不喜就算了,老公还不爱她,这不是炮灰女配的标配么?楚安然表示,预知了时代走势,这些都不是事。老公不爱,那就一脚踹掉好了,且看我左手虐渣,右手发家。谁让我肤白貌美大长腿,房子票子白富美,今天情书明天花,表白约会看电影是最佳。如果没有前夫处处捣乱,那就完美了。别人表白,他打岔;出门约会,他巧遇;看个电影,他包场。楚安然忍无可忍,大吼一声:“滚!”男人大喜,一把搂住她,笑眯眯的说道:“好的呀,媳妇,我们一起滚!”夭寿啦!这日子没法过啦!
  • 异世谪仙路

    异世谪仙路

    【起点第四编辑组签约作品】地球得道到的仙人陈若灼在机缘巧合下利用女娲至宝山河社稷图躲过仙道命劫,却被困图中而且流落异界.亡国女皇因善心而获至宝,因至宝而遇真仙.一段传说就此开始.神妙的仙道法门,奇诡的魔法秘术,霸绝天下的天位武道,断江分海的强大神术,谁才是真正的至强绝技?一心把陈若灼拉入凡尘的众多红颜绝色,究竟谁能真正成功呢……另外,因为本人喜欢仙人传奇,所以用第一人称写书,望各位大侠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