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63700000033

第33章 聪明一世(3)

其实,光绪帝之所以一定要翁同龢去传取康有为的著作,实在是有点非让他参与到维新变法中来,有点拉他“下水”的意思,其最终目的是稳住他,至少不让他成为维新的反对者。因为光绪帝知道,他虽然与慈禧双方达成了妥协,慈禧表面上也同意维新,但本质上是反对的,如果作为朝中第一重臣的翁同龢一旦成为反对者,那么维新变法是断难实现的。这也是唯一能解释,为什么光绪帝虽如此被翁顶撞,但仅几天后还要让翁起草《定国是诏》参与维新的原因。

翁同龢在起草《定国是诏》的当天在日记中写道:

是日上奉慈谕,以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等因,并御书某某官应准入学,圣意志坚定,臣对:“本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诚不可忘。”退拟旨一道,又饬各省督抚保使才,不论官职大小旨一道。

这里翁同龢“退拟旨一道”,即指后来光绪颁行的维新变法的《定国是诏》。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本诏书是“上奉慈谕”欲颁行的,二是面对“圣意志坚定”的维新决心,“臣对:‘本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诚不可忘。’”而他的这一观点,几乎与奕临终时给慈禧和光绪的一模一样。何以如此?实在是不言而喻。从前有许多研究者都曾发现,翁同龢虽赞成、支持康有为的维新变法的主张,但在具体内容和方式上他又与康有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至少不像康有为他们主张的那么激进,准确地说,他最多属于维新派中的保守派,以至于认为,当光绪帝4月24日向翁同龢索要康有为关于变法维新的著作时,翁同龢竟一反常态突兀地表白自己不与康有为往来。其实这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这一现象的背后,即翁同龢为什么会这样。

由翁同龢起草的《定国是诏》颁行了,翁当然成了朝野公认的“维新派”,这自然为慈禧所不能容;而光绪帝知道,翁本质上几乎沦为了维新的绊脚石的边缘了,也不能让他留在朝中了。所谓“帝党”与“后党”有许多的分歧,但是在这一点上几乎是共识,所以至此,翁同龢的命运已经注定,于是在《定国是诏》颁行四天后便有了上面的那一道朱谕。借此,光绪帝还正好可以一摆杀鸡儆猴的架势:谁敢阻挡维新必将严惩,帝师也不例外!

聪明一世的翁同龢怎么也没想到,他如此做事如下棋,走一步看三步,以求方方面面都不得罪,但结果却是各方都得罪了。因此,如果我们说翁同龢的被黜原因是他的窝囊与愚蠢,那是大错而特错的,相反,正是因为他的“聪明”——一切似乎都正应了一句俗话:“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说翁同龢的被开缺多少是有一点他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意味,且在当时的情境之中,他由于身处于局中而并未意识到,那么等到开缺回籍,痛定思痛后,聪明的他一定不会不悟出其中的原委吧!

在他回到原籍常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日,他扫墓祭祖后在日记中写道:

由南门赴西山,六刻抵墓次,伏哭毕,默省获保首领,从先人于地下,幸矣!又省所以靖献吾君者,皆尧舜之道,无肮脏之词,尚不至贻羞行人也。

由此不难见出,即使是此时,翁同龢对于自己的多年来宦海生涯还是充满了自信的。换句话说,他还不相信自己真就此被清廷彻底抛弃,因为他自信自己“所以靖献吾君者,皆尧舜之道,无肮脏之词”,因此,在很长一个阶段内,他事实上还在等待着东山再起。而这实在是有点不聪明了。事实上他最终等来的是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追加的一条圣谕:“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束。”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短短四句话,道尽了这位老人宦海沉浮一辈子的无限伤痛。

那么,翁同龢的这一切是他的咎由自取吗?那样说似乎对他太过残酷,也不太符合事实。

人们历来爱将翁同龢与李鸿章相对比评价,这一是因为他们几乎历来就是一对冤家,二是他们在晚清政坛上曾一度分量相当,三是他们二人的结局竟然大相径庭。

首先将他们俩放在一起比较的人是曾经与翁同龢结拜为兄弟的荣禄,他在甲午战争期间写给陕西巡抚鹿传麟的便条中有这样的话:“合肥(代指李鸿章,因为李是安徽合肥人)甘为小人,而常熟(代指翁同龢,因为翁是江苏常熟人)则仍作伪君子。”此话常被人们引用,非常有名,虽然其有各打五十大板——“一个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的意思,但倒也道出了他们两人的根本不同。的确,李鸿章在历史上似乎比较透明,他就是个政客、官僚兼卖国贼,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坏人”。虽然今天有几个所谓的“学者”,也曾写过几篇所谓的“学术论文”要替李鸿章翻案,但那只是一种哗众取宠而已,人们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几乎历来就并无多少争议。但是,而欲对翁同龢作出评价,似乎不太容易,他身上有着反差极大的两面性,且这种两面性并非是荣禄所说的伪君子的两面性——若真如荣禄所说,那么他的“坏”与李鸿章相比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吗,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十足的“坏人”吗?但我们似乎并不能简单地说翁同龢是一个“坏人”,可也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好人”,我们似乎只能说他是一个“聪明人”,正是他的聪明,使得他身上始终存在着封建士大夫与封建官僚双重人格,他的双重人格又决定着他们生活中的言行,使他最终成了一个很复杂的人。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也无论是对他一生持肯定的人还是有所保留的人,对于翁同龢至少有两个方面都是认可的:一是他的清廉,二是他的书法。

翁同龢被誉为“清流”领袖,其清廉之名并非浪得。据史料记载,翁同龢死后家无长物,连办丧事的钱也是他的生前友好和门人凑的;而在平常生活中,他更是自守清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拒受馈赠。清朝官员俸入微薄,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清朝有不成文的规矩,官员接受馈赠,只要与公事无关,就不算受贿,更不算贪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规矩,所以大多数官员都接受馈赠。如果是地方官来京,大多用“冰敬”、“炭敬”、“别敬”等名目给有关京官送礼;若京官到地方办事,地方官送礼的名目则有“程仪”、“津润”、“路费”等,馈赠的礼物主要是银两或贵重物品……而这一切在当时都不算受贿。但尽管如此,翁同龢仍坚决拒受这些。如,同治五年,他护送父亲灵柩回籍安葬;同治十二年,母亲去世,他回籍丁忧。由于当时他身任同治帝师,当时地方上的一些官员如曾国荃、丁日昌、高心夔等人均先后向他赠银,但他坚决不收。二是严肃家风。翁同龢自己无子女,自然视诸侄如己出,但是他对侄辈、侄孙辈从来都是严格管教。如,其兄翁同书之孙翁斌孙十八岁考中进士,春风得意。翁同龢认为翁斌孙成名太早,恐对日后不利,因而在翁斌孙考中的当月,连续寄去三封信,要他不收礼、不接受“包漕”,且要戒酒、戒骄、戒矜,严守一个“静”字,并特别提醒他:“仓上万不可染,勿预地方公事,勿闲散,勿外出应酬”;“两县送钱万不可收,无论是何名目,总是陋规。”三是约束亲友。光绪初年,盛宣怀因在经办轮船招商局中贪污受贿,被两江总督刘坤一参劾。盛家与翁家是世交,彼此早有往来,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携带礼物找到翁同龢,请翁同龢疏通有关大员,使其子免遭处分。翁同龢退还了礼物,说“此中事实未易悉”,明确拒绝了盛康的请求。光绪十年刑部主事朱寿镛因受贿被人告发,革职永不叙用。他向翁同龢求助。朱氏有恩于翁家,现在有困难理应帮他。但翁同龢了解了朱氏革职的经过后,认为事涉国家法律和一个官吏的操守,最终不但拒绝了朱氏要求,而且还要他认真反省,好好做人。翁同龢的这一系列行为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甚至放到我们今天,也会让我们许多的“公仆”们汗颜的吧!至于在当时,那更是与多数官僚的做派大相径庭,这不能不让他们多少有点尴尬。这或许便是翁同龢获得个伪君子的名声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翁同龢的清廉正是他士大夫人格,即知识分子人格在起着作用。但是翁同龢一直身处官场,事实上又是一个大官僚,这又不能不养成了他身上的另一种官僚人格。而这两种人格同处一身,不时会发生矛盾、冲突,也属自然而然。

翁同龢的确写得一手好书法。《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翁同龢的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清徐珂《清稗类钞》评价他的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清代著名书法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具体评价他的书法:“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谭钟麟对翁字更是推崇备至,他说:“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颜真卿)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钱沣)、道州(何绍基)、常熟(翁同龢)而已。”这些评价,足可见出翁同龢书法水平绝非一般之高,其书名也绝非浪得。

俗话说,“字如其人”,但就我看到过的翁氏书法作品来看,其风格应属宽博、大气一路,但是世人多以小气、狭隘评翁氏为人,这似乎矛盾。这也让我们不能不再次说到那个深深地躲在他自己宽博、大气笔墨背后的翁同龢其人。

封建知识分子历来将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立德、立功、立言”,翁同龢自然也不会例外,但是翁同龢一辈子,除了他起草的那些诏书、圣谕和一部被他晚年几次删改过的《翁同龢日记》,以及一些应景应酬诗作外,几乎没有留下来什么文章。显然这不会是因为他的公务繁忙,也不会是因为他真的没有情感需要宣泄,没有思想需要表达,更不会是他的文章才华在考上状元后便江郎才尽了,真正的原因只会是他生怕在文章中泄露自己的心机而惹祸,因为他看到清代有太多的文字狱;他把自己“立言”目标的实现寄托在自己的笔墨中,所以他精研书法,以达到在文化上的不朽,将人的真实面目深深地躲到了笔墨的背后。这既是翁氏书法之所以笔墨精良的原因,也是翁氏书法终显人、书矛盾的原因,更是翁同龢人格双重,且双重人格又时显矛盾的表现。

其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数都存在着人格的两重性,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所谓的“内圣外王”;而“内”要做到“圣”,就必须要保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操守,即主要是保持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底线;而“外”要做到“王”,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现实社会中,他们只能去做的不是“王”,最多只是“官”,也就是说,只能是通过借助于别人来实行自己的“王道”,当然这个“别人”不能是不如自己者,而是力量越大者越好,最好自然是皇帝了。但是,这样一来,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所谓“外王”,便有点像小马拉大车了,有时候你不但拉不动车,还反而为车所拉,并受其制约,这种制约不但有外在的,还有内在的——与你“内圣”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晚清人物中最赤裸裸地主张和实践所谓“内圣外王”的是曾国藩,出生于传统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的翁同龢,当然也不乏这种“内圣外王”的思想。正是因为“内圣”的追求,所以他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竟能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操守底线,例如保持清廉。

李鸿章虽然也是科举出生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彻底放弃了自己“内圣”的追求,一切只为了自己的“官”——那在他看来才是他所“外王”的唯一资本,因此,他无论是在收受那些行贿者送上的银子时,还是在那些卖国的条约上签字时,手从来就不曾抖过,正如荣禄所说“自甘小人”,这自然倒也显得很“真实”;而相比之下,翁同龢倒显得很“虚伪”了。

当然翁同龢的虚伪还不止这一点。

说起来翁同龢“外王”的运气,算是很不错了,一是他考得了状元的头衔,更重要的是他傍上了同治、光绪;但是换一个角度说,他的运气也实在太坏,因为同治、光绪之外还有一个慈禧,这让他很难办,他不得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周旋其间。而就是这种聪明的周旋,又无时无刻不与他内心“圣”的追求的性格相冲突,也给人以虚伪的印象。关于这一点,连他的世交潘祖荫也曾经评价说:“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这样评价虽未必客观准确,但翁同龢不够胸襟坦荡,不曾果敢有为,爱耍些小聪明,爱打些小算盘等等,恐怕也是事实;而这一切终使得他身居高位,但政治才能大打折扣,并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且不但误己,更是误国——这也是事实,且都成为了历史。历史许多时候仅仅只是一个庄重而又空洞的大字眼,你越走近了,便越看不到它。例如我现在在试图叙述一段历史时,我只看见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无意间与一些人走到了一起,并掺和到了一些事情中,更做了一些事情,如此而已。但是,这就是翁同龢的机遇。许多人努力一生、奋斗一生,终不能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一点痕迹。不想做、事实上也做不了“维新派”的翁同龢,却被尊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既不想得罪皇帝,也不想得罪慈禧的他却被罢了官;也正是因为这一切,翁同龢便不再是一个科场得意的状元郎,也不再是一个工于笔墨的书法家,而俨然成了一个政治家;而事实上,无论是他的政治才能还是其政治效果,都是极差的。

《翁同龢传》的作者高阳先生说:“守礼安分是翁同龢的第一长处,但守礼安分者每短于应急济变之才,时势所趋,莫知其然而然地用其短,此真清祚不永的气数使然了。”此话说得很有见地。

同类推荐
  • 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人们的命途有别,作品的韵味各异。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显示出大唐气派;杜甫的“每依北斗望京华”,反映出其对盛唐的一副衷肠;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以清丽哀伤之景衬托六代兴亡之感,此诗被誉为绝唱;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是通过对昨夜一度春风的抒写,以倾吐对其意中人的怀想。《唐宋诗精品鉴赏》搜集了唐宋大量的经典诗句,包括《在狱咏蝉并序》、《回乡偶书二首》、《夜归鹿门歌》等,对它们一一进行解析和鉴赏。
  • 心灵的原色

    心灵的原色

    这是90后作家许书熠第一部文集,体裁涵盖古诗词、诗歌、散文、剧本、小说,其中既有古诗词,又有现代诗歌、剧本,展现出极其全面的文学才华,从多角度展现出当代90后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追求。
  • 柳宗宣诗选

    柳宗宣诗选

    考察一首诗,它的来由或发生学,似乎与诗人历经的情境有关。一首诗的切入点可能来自于诗人面对存在的最初震颠,或者说诗的写作,即用词语再现那个最初的震颠。可能要把成百上千的事综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一首诗。如果可以,我愿意把这本诗集取名为“自传的写法”。中国新诗自“五四”发轫,至今已近百年历史。湖北长江出版社一直致力于中国新诗的整理出版工作。本套“中国二十一世纪诗丛”推出了21世纪以来已较为成熟的中国新诗人。本丛书每位诗人单独成册,力求系统地收录诗人迄今为止的主要作品。书前附有诗人生活照片二帧,书后附有“诗人简历”,以说明诗人生活与写作之基本情状。本书为其系列之一的“柳宗宣诗选”。
  • 阅世心语

    阅世心语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它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
  • 中国树

    中国树

    本文收录了杨如风的:中国情结、中国树、孤独的灵魂、石头、孤独的猫头鹰等诗。
热门推荐
  • 一人一念一世界

    一人一念一世界

    时间可以摧毁我们的一切,唯有记忆可以永恒,在这记忆之中便蕴含着一个世界,这是只属于我们的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皇苍穹

    神皇苍穹

    前世孤儿的叶天因为一场车祸,偶然穿越到天元大陆。天元大陆以武为尊,处处透露出死亡的气息。
  • 本是牧师的我重生成了深渊猎人

    本是牧师的我重生成了深渊猎人

    这一切噩梦的开始,都出自于对未知的贪婪,当无尽的欲望唤醒了沉睡在遗忘之城的源罪时,深渊也就悄无声息的蛰伏在了你的身边,观察着你的一举一动。
  • 过妻不候:傅先生,好久不见

    过妻不候:傅先生,好久不见

    “痛吗?阿玉比你更痛!”就为那个女人的一句话,傅君煜亲手把她打入十八层地狱。她死里逃生,原以为可以带着孩子开始新生活,可四年后,越再次遇上了那个男人。新的报复开始,她躲不掉,也不能躲。终于,她心死,傅君煜却开始穷追不舍。“傅君煜,你放过我们吧。”“好,你跟我复婚,我放过你。”
  • 花样年华之爱君如梦

    花样年华之爱君如梦

    当相爱的恋人分手后,历经别年,时光流逝,偶尔,当你重游旧地,走过你们一起走过的那座桥,在河边的那片夕阳下看落日,重温当年的你们一起牵手看的老电影,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呢,一段尘封的记忆也许就这样不经意的被开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快穿之今天我闲鱼了吗

    快穿之今天我闲鱼了吗

    穿越了怎么破?不要紧不要紧,系统告诉你,只要把主角都攻略完,就可以愉快地滚回家了。瓦特?谁告诉你我要回去?!快快乐乐做一条咸鱼他不香嘛?安安静静地调戏良家少年他不香嘛?手持剧本轻轻松松算命谋生他不香嘛?在这里我就是bug啊,最大的bug!还有谁?还有谁来与我争锋?!###########################余雪花收回了嚣张的二郎腿,迈着六亲不认的小脚步,带着三分调戏三分愉悦四分邪魅的笑容,轻轻勾起那可怜少年的小脸:“来,小白,叫声姐姐。”少年小脸惨白,真是我见尤怜。红润的嘴唇一张一合,他字正腔圆:“余雪花,你胆敢戏弄承担着拯救世界使命的救世者!今天你就要遭到天谴之怒!”###########################咸鱼女与中二男之间轰轰烈烈改变世界的沙雕故事
  • 魔种神心

    魔种神心

    一件彩礼引发的血案,一个身蕴魔种的少年,返回异界苦苦修炼,从无数绝路中终于杀出了一线生天。再回地球时,已是很多年后,物是人非,危急重重...这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拯救世界的故事,一个反复自我救赎不断和宿命抗争的故事,欢迎阅读魔种神心!
  • 横扫异世之我是传奇

    横扫异世之我是传奇

    我们就是黄金族最后流下来的人,虽然被打败了,虽然一直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但是一个天才的横空出世,是否能挽救整个黄金族,是否能斗破苍穹?
  • 快穿之今天小甜甜黑化了吗

    快穿之今天小甜甜黑化了吗

    我愿为你弑神,却不想让你为我堕魔。寒涵一睁眼就莫名奇妙的踏上了阻止男主黑化的道路,可是,不是阻止男主黑化吗?眼前这个黏人的小甜甜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