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50400000006

第6章 溯源探流(1)

一、修辞辨源

把“修”和“辞”二字连起来说,以致后世成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现有文献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易》一书的《文言》: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周易》有“经”“传”之别,《文言》属于解说“经”的“十传”之一。因此,有人就认为“《文言》的成书年代接近于西汉中叶,与成书于西周的《周易》相去甚远”,从而否认作为学科名称“修辞”的源头。然而“十传”旧称“十翼”,据说是孔子所为。司马迁就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司马迁作史,坚持信史原则,不说无根据的话,再从孔子删《诗》,修订《春秋》来看,其解说《周易》也不是不可能的。即使《文言》不是孔子所为,依郭沫若先生所说,则出于荀子门徒之手。郭氏在《青铜时代》一书中考证了《周易》“经”的作者是战国初年的楚国人歼臂子弓所为,而《周易》“传”的部分则多出自荀门:

大抵《彖》、《系辞》、《文言》三种是荀子的门徒在

秦的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

近人李镜池认为《易传》里的《系辞》和《文言》,是“汇集前人解经的残篇、断简并加以新著的材料。年代当在史迁之后,昭宣之前”。而高亨先生则认为“十翼”成书于战国时代。说《文言》成书于西汉中叶是一家之言,再说,即使《文言》出于西汉中叶,但《文言》以前的文献中还未发现有“修”“辞”二字连用者,直至南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才有了“修辞”一语。所以,《易传》的《文言》,无论它是孔子,还是荀子门人,还是西汉人所为,它仍然是最早使用“修辞”一语的可靠证据。

然而,对前文所引《文言》关于“修辞”的几句话,到了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里却是这样解释的:

推忠于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依孔氏疏解,“辞谓文教”,则《文言》里的“修辞”二字,一般人也就自然理解为“修理文教”了,而“文教”在古代是指“礼乐法度之类可以化民者”,并非“言辞话语”,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则大相径庭,全然不同了。后世学者正是囿于孔疏,而对《文言》里“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见仁见智,所说纷纭,莫衷一是。

否定说 即不认为“修辞立其诚”作为学科名称“修辞”一语的源头地位。如郑子瑜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稿》里就认为,孔氏以“修理文教”释“修辞”,《易经》里的“修辞”就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不同,并指出有人为着适合于今义,将“修辞立其诚”解作“整理其言说以确定其所欲达之意”有点牵强附会。郑先生肯定了孔颖达“修理文教”的说法,自然也就否定了《文言》里的“修辞”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其余如余一平《“修辞”词源质疑》,倪景熙《“修辞立其诚”辨》,均对“修辞立其诚”作为“修辞”源头提出质疑。

包括说 周振甫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一书里也是认同孔颖达的解说,以为“修辞”的“辞”是“文教”。但他同时又认为“文教”的内容包括了“言语文辞”,因而也就肯定了“修辞立其诚”的“修辞”是“修辞学”“修辞”的源头。

引申说 张文治先生在《古书修辞例》一书里说:“孔氏以‘修理文教’释‘修辞’,虽与后世解作‘修饰言辞或文辞’者不同”,但“后世修辞之义,实自此引申”。并引用《文言》,肯定“修辞”,肯定“修辞”二字连称祖出于此,只是如何引申,语焉未详。

肯定说 即明确肯定“修辞立其诚”里的“修辞”二字含义为修饰语言文辞,也是学科名称“修辞”之源。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的开头就说:

修辞本来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自从《易经》上有了

“修辞立其诚”一句话以后,便常常连着用的。连用久了,自然提起了辞字,便会想起了修字,两字连结,简直分拆不开。

陈先生说“修辞”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这个“熟语”自然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修饰语言文辞”,而不会是其他什么,陈先生还指出这个“熟语”的来源就是《易经》的“修辞立其诚”。还有陈光磊先生所撰《中国修辞学通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两次引用了《易传》关于“修辞”的一段话,并说“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修辞’这个用语,也可以说是孔子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修辞学的学名术语”。然而,两位陈先生在肯定《易传》“修辞立其诚”为“修辞”之源的时候,均未涉及孔疏,也就没有说明孔颖达以“修理文教”释“修辞”的问题。

那么,孔疏的“辞谓文教”以及“修理文教”究竟作何理解?怎样解释?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探讨这个问题?

如果一方面囿于孔疏成说,认为“辞”就是文教,以“修理文教”释“修辞”;一方面又要肯定“修辞立其诚”这句话是后世所谓“修辞”之源,这实在是两难之事。因此用“包括”或“引申”之说恐怕也难讲通。但是,如果置孔疏于不顾,抛开“辞谓文教”“修理文教”这样的问题不加分辨,不作解说,就硬要认定“修辞立其诚”的“修辞”,是“第一次提出了修辞学的学名术语”,这也未免简单和片面了。因为探讨孔颖达所谓“辞谓文教”“修理文教”并非没有意义,它实际关涉到一个重要问题:即古人关于“修辞”的概念到底产生于何时?先秦还是魏晋南北朝?

首先,我们认为“修辞立其诚”的“辞”不能解释为“文教”,查古今辞书文献,“辞”字未有作“文教”可讲通者。《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下《辛部》:“辞,讼也,从□辛;□辛,犹理辜也。”段玉裁注:“辞,说也,今本说讹讼。《广韵》七‘之’所引不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辞,讼也,从罱辛,会意,犹理罪也。罱,理也。按,分争辨讼谓之辞。”“辞”的本义,《说文》的一般本子都训释为“讼”,而段氏以为“讼”字是“说”字的错文,应为“说”。“说”即说明解释,“讼”是争辨是非。“说”和“讼”都与言语文辞有关,而与“文教”之义相去甚远。《辞源》把“辞”的本义解释为“讼辞,口供”,以下七个义项都是从本义引申来的,未见有哪一项是“文教”的说法。《辞海》、《康熙字典》亦然。另外,这个“辞”出自《易传》“修辞立其诚”,而《易传》的成书年代是秦汉之际。这就要看秦汉,以至秦汉以前的语言实际里边,“辞”字究竟是否作“文教”讲,有无“文教”的用例。现就先秦几部主要文献关于“辞”字用例统计看,《尚书》二十三例,《诗经》二例,《左传》一百三十二例,《礼记》五十四例,《论语》五例,《孟子》二十八例,《荀子》三十八例,《庄子》四十一例,举凡三百二十三用例,无一例“辞”字可作“文教”之义讲。“辞”在《尚书》的常用义是“讼辞”或“言辞”,在其他文献的常用义也是指“言辞”“责让”或“推辞”之义。如《礼记·表记》“子曰:情欲信,辞欲巧。”“辞”字即指常用义“言辞”,姚鼐《与管异之书》:“《表记》‘辞欲巧’,即《易传》所云‘修辞’耳。”

其次,即然“辞”在先秦尚无“文教”之义,那么孔颖达为什么要把“修辞立其诚”的“辞”疏解为“辞谓文教”呢?原来这是受郑玄影响而蹈袭了《诗笺》的话。《诗经》使用“辞”字共有两例,见于《大雅·板》一篇:

辞之辑矣,

民之洽矣。

辞之怿矣,

民之莫矣。

郑《笺》云:“辞,辞气,谓政教也。王者政教合,说顺于民,则民心合定。此戒语时之大臣。”郑玄以“辞气”释“辞”。刘宝楠《论语正义》:“辞气者,辞谓语言,气谓鼻息出入,若声容静气容肃是也。”“气”是气息,但这气息与语词言说有关。所谓“辞气”,现在看来是指说话时的言语气度或语气。“政教”是政治教化,《礼记。王制》注:“教谓礼仪,政谓刑禁。”郑玄既以“辞气”训“辞”,为什么又说“谓政教也”,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是汉代经学家注释古籍的一种方法,第一句解释上位概念,第二句解释下位概念,“谓”是一个术语,用“谓”时,一般是用具体解释抽象,用形象解释笼统,用特指解释一般,所以叫“指而言之”。这里郑玄先用“辞气”解“辞”,是“辞”的一般的、笼统的概念。“谓政教也”是说“这里指的是政教的辞气”,说话时的语言气度或语气,可以用在种种场合,这里是指政治教化上的语言气度或语气。政治教化中的语言气度和谐悦顺,则民心安定。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曰:“下文辞辑、辞怿专以言词言。”马氏指出这两句的“辞”都是指“言词”,而不是“政教”。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疏解古书古注的原则是“疏不破注”,即墨守汉人旧注原义,只作阐释,而绝不越雷池一步。孔颖达因为郑玄把《诗·大雅·板》“辞之辑矣”“辞之怿矣”的“辞”释作“谓政教也”,于是就照搬过来解释《易·文言》的“辞”,只是把“政教”说成“文教”而疏解为“谓文教也”。尽管孔氏在《毛诗正义》里解释郑笺“辞,辞气”这个注释时引用了《论语·泰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句话,而《论语》的“辞气”确实是指说话的气度语气的。可是当他解释郑笺“谓政教也”这个注释时,却又说“此辞加于下民,故知谓政教也”,再从他《周易正义》“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的话看来,他还是把“辞”理解成文教而不是语言了。可见孔颖达不仅对先秦两汉“辞”的词义里根本不存在“文教”之义这一语言事实不甚明了,就是对汉人以具体释抽象的训诂方法、对“谓”这个“指而言之”的训诂术语也并不懂得。难怪孔颖达会既误解郑笺,又照搬郑笺,以致把“辞”训释为“辞谓文教”。

既然孔疏错误已明,那么对孔疏不加辨析,援以为据,从而否定孔疏很早以前的《易传》里的“修辞”,说“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不同”,这不是本末倒置,不足为据吗?

其实对《易传》里的“修辞”之争、只不过是“名词”之争、“来源”之争而已。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古人的头脑里究竟有没有关于“修辞”的概念、意识?如有,在什么时代?

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尚书》是被认为较早出的文献。《尚书·周书·毕命》云:“政贵有恒,辞尚体要。”“辞尚体要”这句话就是古人有修辞概念的最早明证,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引用了:“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孔安国训释这句话时说:“辞以体实为要,故贵尚之。”蔡沈《书集传》说:“趣完具而已之谓体,众体所会之谓要。”集说引用夏僎的话:“体则具于理而无不足,要则简于辞而亦不至于有余,谓辞理足而简约也。”又引王樵的解说:“趣谓辞之旨趣,趣不完具则未能达意,而理未旺;趣完具而不已,则为枝辞衍说,皆不可谓之体。”“辞”是言辞,“体”是指“理足”,旨趣完备,“要”是简约。言辞既要达意,又要简约。

再如,《论语·宪问》: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

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孔子认为,一篇外交辞令的创制,要经过起草、研究、修辞和润色的加工过程。尽管这段话里边没有“修辞”二字,而这个加工过程不正是指书面语言的修辞过程吗?从这里,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孔子关于“修辞”的“概念”和“思想”。其中“润色”一词流传下来,延用至今,指的就是对书面语言的修饰加工。

二、先秦两汉修辞概说

我们一般所谓“修辞”,其指通常称为修辞和修辞学。修辞是关于语言加工使用的实践,它包括修辞活动和修辞现象。修辞活动是这种实践的过程,即说话写作的人,依据题旨、情境和对象,对语言材料选用剪裁、组织调整、布置衬砌、改造创新的过程。修辞现象则是这种实践的结果,即语言里所造成修辞的形式、结构、手法及其作用效果。而修辞学则是关于这种实践的认识、研究、思考和理论。

任何一种理性思考或理论都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必然会产生理论。纵观汉语发生发展的长河,浩乎沛然,源远流长。但在汉语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使用汉语的人,对汉语自身的认识和研究却又来得很晚。大概出于读经的需要,一直到汉代才有了语义的训释,出现了像《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样一些字书。王力先生认为“中国的语言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为了方便后世的人读通这些经典,有人出来加以解释,这样就产生了语文学,这是语言学的早期形式”。而语文学的特征是融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于一炉,混沌不清。所以,在先秦两汉时期,修辞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没有产生修辞理论。然而近年来有些讲修辞史的论著,把古人关于“言辞”的话,常常断章取义,然后拔高分析,轻率冠以“修辞思想”、“修辞理论”,这是不足取的。我们觉得还是应当实事求是地辨析古人所论的主旨,联系上下文、语言时代、语言环境,充分利用前人的注疏训释,正确全面地理解古人有关“言辞”的话,弄清楚这些话究竟是否可以称之为“修辞理论”,或者究竟哪些方面涉及“修辞理论”。比如“情欲信,辞欲巧”和“辞,达而已矣”这两句话,有的论著就说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明确的修辞原则”,有的说是孔子提出了“语言运用的准则”并大加发挥,说“它们统一在一定的题旨情境之下,都是为了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说“辞,达而已矣”这句话是“他(孔子)要求言辞、文辞必须明白、晓畅、达意”,“‘辞欲巧’所要求的言辞美巧须建立在‘情欲信’的基础之上”,并且把这两句话硬拉扯在一起,说“没有‘达’、‘辞巧’就流于虚夸,没有‘巧’,‘辞达’就未免逊色”。孔子简单的两句话,就有这么多的意思,而这些意思使人觉得如果不是外加上去的,便就是人为引申出来的,总之并非孔子的原意。其实“辞达”和“辞巧”的“辞”均另有所指,并非泛指“言辞”。有人曾经专就“辞,达而已矣”的“辞”请教钱大昕曰:“此辞何所指?”钱氏曰:“三代之世,诸侯以邦交为重。《论语》‘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则称之;‘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则讥之。此辞即专对之辞也。《公羊传》‘大夫出使,受命不受辞。’ 《聘礼记》:‘辞无常,孙而说。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论语》之文与《礼经》相表里,以经证经,可以知‘辞达’之义矣。”又武亿《群经义证》:“《聘礼记》‘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谓为当时邦交之辞而发。”原来“辞达”和“辞巧”的话,分别出于《论语》和《礼记》的记载,是孔子在不同语境,就不同题旨所说的,根本不是什么“统一在一定的题旨情境之下”。前人已经据《仪礼》、《公羊传》以经证经,指出“辞达”的“辞”,是指某一特定的外交辞令,是说“专对之辞”足以达义即可。因而,把某一具体外交辞令同修辞学意义上的“言辞”混为一谈,说孔子在此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修辞原则”,这确实是有些言过其实,夸大其辞了。至于“辞巧”的话,则见于《礼记·表记》: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然而,如果我们把“辞欲巧”这句话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并参以前人注疏,就可看出,孔子并非是在谈论什么“修辞”问题。陆德明对《表记》的题解是“以其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者也”,所谓“仪表”就是指行为、言谈等表现,而孔子正是在这里比较君子小人的表现的。郑玄解“辞欲巧”的“巧”为“顺而说也”,孔颖达指出这几句话是“更申以情行相副”,“情”是内心,“行”是外表,是说君子之德要内外相副,又训释“辞欲巧”说:“辞欲巧者,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据此可知“辞欲巧”与“以色亲人”“貌亲”为同义,是指外表亲近乖巧和顺。这里所说的“色”、“貌”与“辞”一样,都是与“情”相对的外表的东西。而君子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是“情欲信”,小人是“情疏”,君子是表里一致,小人是言不由衷,口惠而实不至。孔子显然是在谈论伦理道德问题。因而,“辞欲巧”的“辞”不是修辞意义上泛指的“言辞”“语言”,而是与内心思想相对应的外在表现。

同类推荐
  • 一个小说家的生活与想象

    一个小说家的生活与想象

    "学热爱女性的成年男人、拆解文学的饕餮读者、迷恋创作的自由小说家,这是刁斗的三个身份、三种面向、三类行为。这三重幻影栖居的肉身,于文字的跑道上加速向前,时时起飞,对现实的疆域狂轰乱炸。小说是刁斗的路由器,对于父亲、母亲、姥姥等亲人的挚爱,对马原、马晓丽、林建法等同行的言说,对卡夫卡、加缪、格里耶等大师的移情,对骚动、虚有、虚拟的力等概念的沉思,都经由小说的阅读与创作开始传递、得以实现。生活中的想象、想象中的生活,二者在刁斗的随笔中是镜像也是同构。一切始于小说,一切终于小说。这是一部个人阅读史、观念发生史与精神成长史,坦诚、机警、专业,智趣多多。二十余万字,一言以蔽之:小说男女,刁斗之大欲存焉"
  • 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散文传统,从先秦至明清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各种文章选本可谓汗牛充栋。在众多的散文选本中,《古文观止》堪称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此书上起周代,下至明末,囊括了名家名作及多种体裁、多种风格的文章,故三百多年来一直是一部适合初学散文者诵读的启蒙课本。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古文观止》,本书将原文、注释、白话翻译融为一体,更增加了“鉴赏”,对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情韵。
  • 钗外集

    钗外集

    本书内各自诗词,长短皆宜,婉约朦胧,欲说还休,淡淡道来,却又回味无穷,格近少游。其诗作不多,近词味,典雅纤巧,情思细腻。纵观蓝烟诗词,辞虽清浅,意却深婉,不用崛僻字,不涉晦涩典。
  • 湮没的辉煌

    湮没的辉煌

    《湮没的辉煌》是著名散文家夏坚勇的散文代表作,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在市场畅销多年。收录了文化散文作品《寂寞的小石湾》《驿站》《湮没的宫城》《东林悲风》《小城故事》等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者以犀利的笔锋,畅快的措辞,深刻的思想,将历史与政治、文化与情感加以整合,在地理空间的层峦叠嶂中穿梭,俯瞰历史的烟云风尘,博古论今,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化大散文作品。
  • 中国近代诗歌史

    中国近代诗歌史

    本书通过代表性诗人、诗派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研究了清代道、咸、同、光四期诗史,力图显示出当时诗歌发展的总风貌,阐发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主要内容包括:古典诗歌的历史建构与定型、强大传统引力场控制下艰难的新建构、传统内反叛与艺术遗传中的局部变异等。
热门推荐
  • 乔木的综漫世界之旅

    乔木的综漫世界之旅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乔木,在一次见义勇为中英勇牺牲。意外开启了位面旅行系统。从此乔木的人生走上了开挂之路。
  • 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

    本选题是温暖千万人的成功智慧丛书!打造“中国信心”的人生励志装备丛书!无论寒冬暖春,信心都是力量之源。信心来自我们的内心,来自对自己和他人的肯定与信任,来自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清醒认识,来自勇往直前的勇气、胆识和锐气。信心是廉价的,谁都可以有;信心也是无价的,只有你的信心才能解救困境中的自己!
  • 老大不小

    老大不小

    一部很“私人”化的小说——中年人的内心底层的情感及敏感的婚姻状况。
  • 历史的乡愁

    历史的乡愁

    该作品是熊召政先生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进行演讲的讲稿结集,涉及历史、文学、人生、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演讲,是作者多年来读书与思考的成果,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渗透着忧患的意识,比如作者对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传统文化的断裂、敬畏感的丧失等社会问题的深切忧虑,传达出一位历史学家与作家的担当意识:让历史复活,使今天的人们能够从遥远的过去审视当下,洞察未来。
  • 玫瑰色的你

    玫瑰色的你

    林岚月回国了,终于可以再见到他了,路泽,她爱的人。几年前,路泽没有保护好林岚月,这次,路泽绝不会让林岚月离开他,从官司事件到失忆,两人经历了重重磨难,林岚月处处被人陷害,连最心爱的孩子也没有保住,经过这么多人的阻拦,林岚月一次次的想要离开,还好,最后路泽再也没有放开她的手,有人设计陷害林岚月,在生与死的边缘,路泽,你还会来吗?林岚月很爱他,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路泽,安好。
  • 时空宝典

    时空宝典

    一直穿越,一直逃?不,我要传到哪都快活似神仙!天地都不要想束缚我
  • 战国英豪转

    战国英豪转

    呐喊还是呻吟?活着还是死去?媚悦流俗还是高风亮节?奴性,野性,哪种才是人性?低卑,高尚,包容,傲慢,麻木,抗争,什么才是人生?纷扰红尘、纸醉金迷中仍有铮铮傲骨!一场历时百余年的轰轰烈烈的伟大变革造就了无数横空出世的千古英雄;一部凝聚着大智大慧的浩浩法典促成了一个叫中国的伟大的文明的国度在世界东方诞生;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构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历史经典长卷……
  • 我兄弟是重生大佬

    我兄弟是重生大佬

    我有个兄弟,他征战仙界无人能敌。我有个马仔,他独尊魔界斩神灭佛。
  • 至暗凌晨

    至暗凌晨

    这个世界并非像表面上那么普通繁华。有许多人,为了探寻更深层的世界,不断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我是影离,是热心市民一名,惩奸除恶,维护社会安定。负责什么?我负责处理其他人都处理不了的烂摊子顺便保持我的人性为了做到这些我真是什么都干了可以说,是为了这个社会的和谐尽了全力也是为了给我枯燥的永生岁月找点乐子。对吧?喂!朋友,你有烦恼吗?要不要……交易啊?
  • 三生三世之不一样的故事

    三生三世之不一样的故事

    花千骨重生了,她和以前一样活泼可爱,但她拥有记忆,又见到了白子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