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3200000031

第31章 后记

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事卞之琳先生攻读莎士比亚,卞先生却劝我注意20世纪英美的新批评,一种形式主义文论运动。我把散藏在北京各图书馆的资料都找来读了一下,一读钟情,立即爱上了现代形式文论——或许那种对思维整饬的追求,比较适应我这个力求化简的头脑。

我明白,意义是个云雾笼罩的迷魂阵,一个没有明确形状和边界的星云团。面对这个迷宫,批评家有两种态度可选择:一种是沉溺其神秘,醉步其曲径而不想走出来,用诗意转达玄奥,用美文抒发感官的享受,我们不妨称之为诗意的诗学;另一种是力图寻出一种解义的策略,找出一个可尝试走上一段的方向,哪怕走不出迷宫也留下几个路标或脚印。我们不妨称之为分析的诗学。

前者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后者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倒不是因为勇敢,沉溺其中才需要勇敢。我做了一个计划,准备用十年时间一个一个流派,一个一个领域地读懂现代形式文论。下这个决心,倒也不是对“诗意派”的反感(中国道禅是现代诗意派诗学公认的始祖,但这派在中国后继者也不多),而是对盛行于现代中国的另一种批评不满,那就是“内容批评”。这种批评视文本为真实世界的描述“反映”,因此用治理统治真实社会,或评说真实历史的种种规范标准来批评文学。批评家的工作类似检察官,或小报“道德法庭”专栏作家,整日价就人物该做不该做什么评是断非。既然无法惩罚想象中人物,就让作者和出版者对人物的罪过负责。

内容批评或许是一种对文学的自然而幼稚的反应。东吴弄珠客《〈金瓶梅〉序》云:“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这四种人,都是“信以为真”派,都以内容作为文学的本质。现在却要添上第五种人:“勃然大怒而痛加惩罚者,现代批评家也。”就《金瓶梅》而言,受罚者还少?

我当时之所以要走形式文论之路,是感到这是廓清弥漫文学艺术批评(包括文学史研究)的“内容幼稚病”的唯一出路。压力自然不请自来,一个研究生做出个力挽狂澜的姿态,使个别诲人不倦者厌恶。其实我自己心中也虚得很。我的成长过程注定了我是个历史感很强的人,斤斤于形式屑屑于技巧,置文学的社会历史联系于不顾,我自己也感到未免过于偏颇,总觉得失落了什么。

在当时,70年代末,中国批评界恐怕没几个人愿意弄懂,或能够弄懂形式文论的种种“科学化”的术语和分析方法,所以我的沾沾自喜,掩盖了自我怀疑。从那时起我苦读了七八年形式文论,其间做过一些文学翻译,做了一些东西文学影响史研究,偶尔手痒,还写了些小说诗歌,但老学生从中国做到美国又做到英国,这个读书计划一直在遵行。

大约在1985年左右,我从叙述学读到后结构主义的符号学,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形式分析是走出形式分析死胡同的唯一道路,在形式到文学生产的社会—文化机制中,有一条直通的路。是形式,而不是内容,更具有历史性。这一“悟”使我欣喜若狂,超越内容(或尽少依赖文学的素材)来探究文学与社会之关系,看来并非不可能之事。

然而,从这理论构想,到具体的令人信服的讨论,还要做许多工作。为此我选择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作为理论构想的第一个实验。现在献于读者前的这本书,就是这个实验的总结报告。

我坦白承认,这个实验是理论先行的,并非纯然“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然而,哪一种学术研究不是先有一个构想,一个待考验的模式?只不过一个诚实的学者应在研究中不断修正这模式。自然,先“研”范畴的存在本身就证明它决不是终极真理,甚至不一定是“真理”,只是在特定的研究范围中比较“说得通”而已,只是在意义的混沌星云中能像模像样地理个头绪而已。但这一点不就够了?我们已经目睹过多少牢不可破的真理大厦之倒坍?

博尔赫斯认为意义歧出是中国思想,至少他笔下的中国古人按中国哲学思想设计了一个歧径园,一个小说的意义迷宫。可惜博尔赫斯又创造了一个自以为是的英国人,一个“中国通”,重建了迷宫,识透了谜书。我呢?我是否能像那位“沦为”间谍的现代中国人,用打死这个走通中国歧径园的西方人,来表明我不仅猜得出这个谜,而且能把这谜用于具有现实意义的目的?

我希望我有博尔赫斯笔下那位现代中国人那种自信。我的书试图提出一种追寻意义的策略。只是一种,而且只是策略,策略有好坏之分,有效无效之分,但它再好也只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意义构筑方式。

我的工作,是试图找出中国文化的文本集合构造如何限制了(而不是决定了)中国白话小说的叙述形式。只是中国小说的叙述方式至今未得到仔细研究,因此本书不得不把大半篇幅用于中国小说的叙述分析上,以设法使整个立论有个比较坚实的基础。而且,鉴于至今尚未有以中国小说为对象的中国学人写的叙述学著作,本书不得不花一部分篇幅解释了我的叙述学理论。我不想说这是一个独创的“体系”,但至少它更适合中国小说,也因此而与其他叙述学者的体系重点不同,论点也有所不同。就这意义上说,本书可视为中国小说的一本叙述学导论。

至于我研究的另一端——文化分析,应当承认,这本小书哪怕做一个中国文化结构浅略的扫描都做不到。本书能谈的只局限于中国白话小说的分析中能透露出来的一点情况。文化虽说是广义上的文本集合,但这一“广义”,就使它异常复杂,比叙述文本复杂得不可道里计。小说叙述文本,可以作为文化的窥视孔,可以作为文化结构的譬喻,但所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些。显然,在这里,卑谦的自我认识是必要的。

在国外讲授、研究中国文学,有种种不利之处。与一般人的看法相反,西方汉学界的气氛妨碍学人“得现代批评风气之先”。知识界过于庞大后,以邻为壑就成为每个行业从业者自卫本能。西方汉学家情愿与中国学者比考据,比版本学,甚至比僻字僻典,却不愿与洛特曼比理论视野,与热奈特比细密分析。至少可以说,汉学家很不愿意吸收采用现代理论的成果。能有意把现代文论用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论文,在西方众多汉学论文中,实在是太少见。就这一点来说,我依然是个旅居国外的中国学者,我所关心的,也是作为中国文化人所关心的。身居国外至多只给了我图书的方便。

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国外学术机构对于“纯学术”研究,哪怕是中国小说这样的“僻学”,总是尽可能给予支持。因此,我在此必须向下列机构表示感谢:美国加州大学董事会、英国学术院、东方学院学术委员会、伦敦大学学术基金会。没有它们的资助,在国外的生活条件中,本书的研究是不可能完成的。

此外,许多朋友和师长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提出过宝贵意见,他们是伯克利加州大学白之(Cyril Birch)教授,张鸿年(Samuel Cheung)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卜立德(David Pollard)教授,伦敦大学贝克(Hugh Baker)教授,贝丽(Alison Bailey)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薛鸿时研究员,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吴福辉教授等。北京大学申丹教授特意在《北京大学学报》上撰文与我商榷中国小说中的转述语问题,给我启发良多。此外,本书部分内容我曾用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SOAS)的讲课和北京大学的符号学系列讲座上,各种国籍主修各种科目的同学,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提出种种挑战,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我的一些论点,经常迫使我采用更清晰的阐述——我不愿说我和同学们在共同追求真理,回到我的老提法:我们只是为整理意义混沌而寻找一个策略。但策略也有高低之分。现在我将此书芹献于读者面前,也期盼有耐心读完全书的朋友逼我朝高处走,看得更远些,别让我不上不下地坐在山坡上,在孤独中自言自语。

同类推荐
  • 白居易集

    白居易集

    《读张籍古乐府》约作于元和九年(814)前后。张籍(768?~830?)字文昌,祖籍吴郡(郡治江苏苏州),后徙和州(今安徽和县)。贞元十五年进士,授太常寺太祝,历官秘书郎、国子博士,后升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官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因家境困苦、官职低微,了解下层疾苦,故其诗多写当时社会现实。长于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有《张司业诗集》传世。同“元白”、李绅、王建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反映民生疾苦,白居易对其乐府诗评价很高。多相互赠和之作。“乐府”本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职掌搜集整理民间及文人诗歌,配以乐谱,供朝廷祭祀或宴会唱奏。
  • 漂泊有时很美

    漂泊有时很美

    给成长的年轻人。诗歌是最能表达强烈情感的文字形式,陈九他是用一颗赤子之心和一双热恋之眼来看世界看人生,写漂泊、写风景、写爱情、写孤独、写美好、写回忆。从这些诗里,我们看到真诚与情感,诗情与激情,漂泊异乡的乡愁和内心的不安定感。
  • 为什么是刘慈欣

    为什么是刘慈欣

    为方便更多人理解刘慈欣笔下的科幻世界,我们将近年来关于刘慈欣的研究文字、对话访谈、新闻报道,甚至是网友的议论,汇总编成《刘慈欣现象观察丛书》,分为《我是刘慈欣》《为什么是刘慈欣》两种。《为什么是刘慈欣》一书,则着重解读《三体》大热之后的现象讨论,分析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缘由等,多为评论家的研究文字。为便于阅读,以文章发表时间为序。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3)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其实,人这一生就如同做一篇文章一样。一篇好的文章,每个章节里都应该有好的、鲜活的细节,让这些鲜活的细节打动人。我们一生每个年龄段里,也应该有让我们终生记忆的细节。善良的待入,宽容的看待生活,对事业、对亲人、对朋友多份责任和爱心,人生就丰富了。日日年年,积攒到人生的后半段,再回望自己的一生时,便会发现自己这一生一世写了一篇满意的文章。
热门推荐
  • 风云汇集

    风云汇集

    数百年前,锦衣派一分为四。原本相安无事的四派,因为三件宝物的浮起,即将陷入一场腥风血雨!
  • 星转决

    星转决

    苍茫宇宙谁主沉浮,地球战士横刀杀向宇宙万族,是立于其中,还是消亡其中,尽在星转决中。
  • 倾世雪莲

    倾世雪莲

    为了化净污秽,免众生之苦,七系天赋并拥有净化灵力的她,耗尽最后一丝气力,灵魂却受到的侵蚀,显些入魔。为了不让自己轮回魔君的王妃,傲然的雪莲仙子,了结了自己,坠入无边轮回,时隔竟千年之久。纤纤玉指轻菩提,默默扶臂弯;盈盈双目亦回首,淡淡柳眉愁;浅笑嫣然淡莫间,天地无颜色:自此一去难复返,香灵满世间。仙界:玉皇敛眉轻叹,双目含泪,默默转身。魔界:杯杯清酒入肝肠,唯有相思泪,亿故人。人界:曲曲清歌颂雪莲,焚香祭天,香满人间。十世轮回厉心智,云淡风轻难回首,一切皆已去,直至心已净,魂断肠,不再思世间。同伙伴,携手遨游于天地,层层历练,待灵魂苏醒,寻回丢失的记忆。然而等到她重返天界,真相竟是那般...阴谋层层揭开,魔非魔,帝非帝,她和他到底能否重续前缘,最终将何去何从...
  • 陌上花开要几何

    陌上花开要几何

    颜陌,古典东方美人,性子淡,跆拳道黑带。因小时候的一些经历,不愿接受别人的接近,但因一次误会下发生的美人救英雄,被高冷学霸,散打高手洛子衿缠上。但听说颜大美人喜欢小奶狗,某人表示,没关系,我可以。小狼狗秒变小奶狗,学霸伪装成学渣,他精心策划着通往颜陌心中的路,却一次次被告知,“此路不通”。“洛子衿,我不是任何人的良人。”“嗯,你是我花光所有运气才换来的小天使呀。”终于在洛子衿的努力奋斗下,颜陌解开心结,坦然接受洛子衿的爱意。问,陌上花开要几何?却道,一瞬。
  • 界线

    界线

    当杨银娣在朝鲜三八线自由桥头的缎带上写下“人生,来了,走了,赤条条;何必相煎,相恨”,世界,在那一刻好静谧。少女时代,她被同桌扎在胳臂上的铅笔芯所留下的那朵淡青色的花儿的芬芳,使得铁网与枪刺相映的半岛顿时有了田园诗与牧歌的回响,也构成《界线》全书鲜明的主题思想。十多年过去了,杨银娣行走了多少路,书写了多少字?行程,跨越世纪;足迹,衍伸欧亚。然而,这一切对于今天的杨银娣,似乎不再那么重要。当杨银娣伫立北爱尔兰的“巨人之路”,望沧海、慨而叹“何为彼岸,如同人生,岁月耗尽,许多人终身也未必清楚,大多人甚至一生没有彼岸”;顿悟自己拿双脚做柏舟、以两手为划桨的经历绝非赶海者的选择。
  • 时光不负等待的你

    时光不负等待的你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治疗小说,故事根据实际案例改编。王心源,别人眼中的高富帅,虽然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内心异常孤单。毕业那年,他得了抑郁症。在远离城市的日子里,他遇到了一位神秘的心灵魔法师。夜新欣只是导师带领下的助理心理医生,偶尔的机会认识了王心源,开始以神秘魔法师的身份为他治疗。多年以后,两人再次相遇,他虽不认识她,却莫名想要靠近他,于是两个人有了更多的交集,开始了各种斗智斗勇的故事。
  • 诸天世界的幕后黑手

    诸天世界的幕后黑手

    上官国作为诸天最大的祸源,为一己之私祸乱诸天,被人称谓幕后黑手也被敌人称谓咸猪手。武道宗师,大唐双龙传,超能失控(魔改),一世之尊,吞噬星空,神墓,神秘之旅,主世界
  • 求生手册

    求生手册

    手册里的法则,是你活下去的标准......
  • 狐狸杠上大美人

    狐狸杠上大美人

    “你知道怎么才能最快得到一个男人的心吗?”“抓住他的胃?””不,把它挖出来。”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悍妻弱夫

    悍妻弱夫

    美丽与彪悍同存,弱小与机智并在,谁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