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6900000018

第18章 邵燕祥(1)

1.词诗一束

邵燕祥

壬申初度将有西藏之行

调寄〔满江红〕

尘土京华,依然是悲歌彻唱。漫相问,阴晴五月,榴光色蒲。水曲行淹屈子宅,云深待化华亭鹤。六十年驿路乱山中,长颠簸。千万人,吾往矣;匹夫志,不可夺。望神州,忍自草间偷活。此日不求天有眼,当时永忆杀无赦。且登临,大野正苍茫,愁寥廓。

生日打油四绝句

小并不曾倚,老复何尝卖。今死不为夭,匆匆六十迈。

人宽我自宽,人仄我亦仄。偶一学骂娘,回敬骂娘者。

老来脾气恶,万事但随心。人善有人欺,神鬼怕恶人。

放怀天地大,白眼鸡虫小。鸡虫何足道,所刺在虚狡。

六四初度

百年海沦我曾经,几度潮生月怒明。老蚌磨珠珠化泪,漫天泪雨堕冰成。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日,六四初度。下午偶成三句,正沉吟间,天雨雹,遂一绝成。月怒明乃袭龚自珍句。

六五初度前夕适值端阳汉宜公路车中口占

五月榴光照眼初,看朱成碧碧成朱。并无红袖添香处,才有青灯展卷图。诗酒难兼先取酒,主奴分列岂称奴。礼崩乐坏浑闲事,不向觚前叹不觚。

2.致燕祥(诗三首)

吕剑

雪访

雪还在下,下个不停,

五步之外,一片迷濛。

我来找你,找不到你,

举目有高楼,你住第几层?

我急于想要告诉你,告诉你,

昨夜梦回,惊闻一阵竹折声。

我实在担心:大雪如此崩腾!

黎明推窗一望,喜见雪压竹梢,

一排竹林依旧修然而立,

愈见苍翠,愈见峥嵘!

雪还在下,下犹未停,

天色渐暗,愈加朦胧。

找不到你,心怀惆怅,

楼下且徘徊,你住第几层?

我急于想要告诉你,告诉你,

午雪稍停,我快步来到园中,

但见青松挂雪,长枝低垂,

雪柔徐坠,风来轻盈,

突见雪光中一枝寒梅初绽,

水晶世界中透出一点新红。

雪犹难停,愈下愈猛,

华灯初上,已少人行.

找不到你,忧思难禁,

繁星出高楼,你住第几层?

我本来和你相约,和你相约,

明年远行,等到冰化雪消,

明年远行,等到柳绿花明。

不,且快打点行装,且快趁此兴浓,

向远山,向广原,向大海,

迢迢万里待征,首首新诗待成。

1980年冬末诗意

1982年元旦写成

本事:1980年冬末某日,与老诗人陈次园雪中去看邵燕祥,未遇怅返,得“雪日访邵”诗意。至1982年元旦始写成,又十余年后方发表。副题未加《寄燕祥》三字,盖“特种脉脉热线”也。

告慰燕祥

分手时你问我:

“在你回家的路上,

那条荒僻的小径,

不黑吗?有灯吗?”

我答:“不黑,有灯!”

你望望我,不再说话了。

你又默默地送了我一段路。

共听着阵阵秋风掠过街树。

其实你也知道,

天黑,无灯,

也并没有什么可怕,

我们平生什么路没有走过——

雾夜里万丈悬崖边上的路,

豺狼出没嚎叫的野林中的路,

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中的路,

狂涛翻舟的万里风波的路,

你准能听得见我,

我这坚定而又轻捷的步履!

你准能望得见我,

我这精悍而又洒脱的身影!

1982年10月,北苑村居

本事:1982年国庆期间,燕祥、文修伉俪于劲松寓所家宴相召,同饮者有吴小如,相谈甚怡。当时我因旧寓拆建,临时住在北郊“五路居”村舍,故有诗中的问答。

读《三家诗》

忽得三家诗,长吟过子时。

敢言天下真,风骨扬异姿。

笑中暗吞泪,忧国忘位卑。

幸与三君子,心心总相知。

1997年4月5日,得书后匆草

本事:燕祥寄赐《三家诗》,内收黄苗子、杨宪益、邵燕祥三家旧体诗词各百篇,喜极率成此诗以寄,聊表寸心耳。“敢言天下真”,系叶圣翁句。

3.琐记燕祥

黄伟经

与邵燕祥交往迄今已十五年,可说不算短了。

我们之相交,始于通信。那是1983年初,他寄来第一封信,挺客气的,云:“黄伟经同志:您好,拜读过您译的屠诗,受益良多。据说您在编《随笔》,现有一事相烦。顾文华同志,苏州人,曾是《长江日报》副主编,后是广播局副局长、中央台台长,近年病休,已离职。病中写一散文见示,嘱或可寄《散文》云云。我喜‘随笔’体裁多,因以奉阅……我是散文随笔一类体裁的喜爱者,但不懂,也不在行。文华同志见询于我,我转请斟酌,当不谓我为踢皮球吧?如可用,不妨略加点改发表,如不能用,亦不必为难,请仍寄我璧还或另谋出路……邵燕祥1月15日。”此后,他开始成为积极支持《随笔》、常为《随笔》撰稿的作者,与我不断有书信往还。每年我去京组稿,也必定邀请他和《随笔》的几位作者一块儿聚谈。渐渐地,我跟他彼此有所了解,成了相互理解、信任、可以推心置腹交谈的朋友。

像如此认真地替友人推荐稿件,多年来燕祥还有好几次。从他一次次不嫌烦琐的推荐信里,我感受到他做事的负责,待友的一片诚心。但他的推荐,从来没有勉强于人的意思,总是表明应以刊物的需要与选择为重。作为编辑,每当收到他寄来的推荐稿,就是未能采用,也打心里高兴,不仅一点不为难,还觉得受其惠:扩大了我的视野和刊物与作者的联系。我也求过他介绍作者,甚至替我组稿。他也从不推却,尽力给予帮助。

有一事,今忆及仍深感抱歉。1987年中,我与《随笔》同人决定编辑出版蓝翎、邵燕祥、舒展等的随笔杂文集,并经上级批准,列入了当年花城出版社出书计划。随后,他们诸位就寄来选好的书稿,可是当我们将蓝翎的《风中观草》和舒展的《牛不驯集》发稿以后,接着要将燕祥的《会思想的芦苇》签发排字时,社长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当时出版散文一类书,一般都亏本赔钱),建议把燕祥的这部书稿推迟一下出版时间。我没有力争,即表示服从。谁知一年之后,“大气候”突变,出杂文随笔一类书更加艰难。这样一耽误,竟搁了整五年!直至1992年9月我快要办理退休,才不得不把早已编好了目录、页码和标好了内文字体的《会思想的芦苇》挂号退还燕祥。在退稿信中,我如实向他致歉:“《会思想的芦苇》在我们手上一搁就搁了足足五年,我心里总感到歉疚,对不起你,使这部分书稿至今未能出版。现在要出此书,出版社从经济上着眼多,更难了,我总觉得自己有负于你的信任,好像欠下了一笔大债,而至今又未能清还,有说不出的不安!望你能恕我!”他收到退稿后,不只没有任何责怪,还在信中安慰我道:“兄不必有什么不安之感,都是常事。”寥寥数语,显出他的大度与宽容。

近三四年间,我陆续收到燕祥寄的新著,读到《会思想的芦苇》内许多篇章,已分别收入他在上海、北京等地出版的《大题小做集》、《梦边说梦》、《人间说人》等书,才多少减去我内心的不安。

从多年的接触交往中,我看得见、感觉得到燕祥的爱憎分明及诗人气质的天真、坦率和作为杂文家知人论事的准确与深刻。1986年夏我到北京组稿,像前两年那样,代表《随笔》做东,邀请袁鹰、姜德明、燕祥、蓝翎、宾雁、舒展等《随笔》的作者在人民日报社饭堂聚餐见面。当时我曾想增邀曾给《随笔》写过稿的某报副主编某君参加。率先,我打电话征求燕祥意见。他听了,不以为然道:“也请他来?我看,不太合适吧。”我于是打消邀请此君的念头。后来,我从一位曾跟这位某君在“五·七”干校一起待过的知名学者那儿听到,某君在“文革”期间多有起哄批斗他人等的不佳表现。

1993年春,燕祥来广东参加海内外华裔诗人的诗会。诗会期间,要发起设立一个沟通海内外华裔诗人的联络组织。燕祥本来对这类事无兴趣,只是“念在与会朋友相处不错,签名联署亦无所谓;但后来有人硬要把一个名叫×××的棍子塞进来,我就去找野曼抗议,把我和他一起列名,彼此都不方便……”燕祥在信里给我谈到这件事。诗会主持者、老诗人野曼也对我解释过燕祥的抗议之举。至于×××是“棍子”,甚至有诗人、诗评家称他是诗坛的一名“刀斧手”,我也早就有所闻。当然,“人各有志”,硬要凑合在一起恐也不妙,至少不大自然吧。从这事,我又看到燕祥处事为人的一面。对于“志不同,道不合”者,他确是避之唯恐不及!

向来对不义、不平之事深为厌恶,而且容易激动发火的燕祥,平时与人闲聊,或者在一般座谈会上说话,他都一副平和文雅神态,且不善于言辞,有时着急起来还夹带些结巴。可是,最近我却第一次听到他冲口而出的标准的“国骂”!原来,几个月前,吉林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燕祥牵头组织的“中国当代杂文八大家”丛书。“丛书”由某刊物主编参与选编,并由这位主编代表邵燕祥、舒展、刘征、牧惠、何满子、章明等八位杂文家与出版社联系安排出版。然而,“丛书”出版发行以后,却以低得可怜的稿酬苛待他们八位。于是,燕祥起草了一封致某刊物主编与出版社的信稿,要我借助羊城晚报社的电传机接收后,转交章明兄征询意见。在长途电话中,燕祥说着说着就生起气来,大声骂了一句:“他妈的!”“燕祥,你也会骂人呀!”我即插话。“真他妈的!”他又骂了一句,“你不知道,有时候我骂起人来,可、可还要厉害多啦!”

但对待自己乐于交往的朋友,不论同辈、长辈还是年轻辈,燕祥向来是那么热情、坦荡、融洽。1991年9月我与妻刘静兰同行,到北京组稿。这是一段“左”风奇烈,《随笔》承受压力、面临稿荒,颇为艰难的时期。我打算在短短几天里,逐个拜访可给《随笔》供稿的三十多位在京的老作家、老作者。于是租了一辆的士,从早上八点起,在北京城内一直跑到傍晚六点。那天下午,我已经像走马灯似的去过三家,乘的士到达虎坊路燕祥住处时已近五点钟。这是我头一回访燕祥家,我让的士停在路边,静兰坐在车内等候。我快步奔上楼去,轻轻敲了敲房门,开门的是燕祥夫人谢文秀,她并不认识我。我问:“燕祥在家吗?”她见到我这位匆匆而来的“不速之客”,正想挡驾,刚回答:“邵燕祥——”还没来得及说出“不在家”三字,燕祥就在里边应声道:“我在!谁?”随即从房间走出来。于是,他跟我一阵热烈地握手,互相问好。不到五分钟,我即离开,又急忙赶往已约好的下一家。此次会面,虽然时间极短,燕祥却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在那不寻常的日子里,他是那样自尊、自信,面对朋友,依然那样坦荡、真诚!

1994年秋,我退休后的第二年,我与妻子又到北京探望我们尊敬的老作家和老朋友。一天,我夫妻俩随燕祥和姜德明兄一起前去拜见杨宪益、戴乃迭先生。我们约好各人自备一点小菜,就在杨、戴两老家里小酌。我和德明兄都只能喝一点点酒,而燕祥颇有酒量,只见他和杨、戴两老频频往自己的杯里添酒。那是一个令人非常愉快的下午。我们一起照相留影时,小客厅里那张沙发坐不下五个人,燕祥就干脆坐在杨戴两老、德明兄和我跟前的地板上,欢乐得像个孩童。

也是我这次在京期间,年轻好客的纪红伉俪在北海玉澜堂设晚宴,招待廖冰兄及其女儿、韩羽、燕祥、牧惠和我。燕祥最先到达。待我和牧惠等来到时,只见燕祥一人独坐在静心斋一块大石上低着头看书,旁若无人。他何等用功啊!1996年底,燕祥在佛山参加诗会后应邀到广州逗留两天,下榻在羊城晚报社招待所,他的床边放着随时可翻览的书。我看,除了天赋,勤读、多览当是燕祥近十多年来杂文随笔创作丰收、愈写愈好的一个“秘诀”吧。

4.又见邵燕祥先生

韩石山

在当今的文学界,邵燕祥先生已是个快成“精”的人物了。

文章写得好,那是不用说了,比文章还要好的是他那个人。不是什么人缘,也不是什么朴实,这号货色多的是,是那分儒雅的风度,磊落的情怀,一种久违了的品格和风范。

最近一次见到邵先生,是在张家界召开的中外传记文学研讨会上。我来迟了,头天晚上赶到,第二天早饭后便坐在那间四面通风的会议室里了,偷偷地四下打量,几乎全是生面孔,忽然眼前一亮,咦,那不是邵先生吗!不是我跟邵先生多么熟络,而是我知道,邵先生这样的人物,对一次会议多么重要。不管沾边不沾边,邵先生来了,这会就有了格调,就有了气象,就像个会了。别说会标上还有“文学”二字,就是没有,只要能请来邵先生,就算是开成了会,不管你是什么会。

邵先生发言了。我心里直嘀咕,邵先生来开会还用发言吗?坐在那里,看看人,让人看看,就够了。

听听,嘿,还真是专家水平。邵先生新近出了两本书,一本是他在“反右”中的笔记,一本是他在“文革”中的检查。要在别的场合,那该是随笔或纪实文学了,这会儿叫他那薄薄的嘴唇一吧嗒,原来都是传记文学。与会者的评价还不低,说这才是正牌的,真正的传记文学就该这么写,不光有文学价值,还有史料价值呢,就差说该“宜付国史馆立传”了。

邵先生发言的时候,人人都支棱起耳朵听。有骨头有肉,还有血。那语调,由不得你不想听,还得用心听。邵先生是北京人,老北京人。好多北京人说起话来,跟大舌头似的,连嘴唇都懒得张,就那么随随便便地由着舌头在嘴里搅和,听清了是你的福气,没听清那是你不配。邵先生没这个毛病,说起话来缓缓的,文文的,吐字清爽且字正腔圆。若旁边有人敲上小锣,那就是地道的京剧念白了。对了,准确点说,邵先生的话语,有那么种丝竹之气。

会议休息时间,我过去跟邵先生套近乎,他居然没有忘了我这个山西人,还问起常风先生的病情。

又是常风!上次在太原,就是为了他去看望常风先生,让我感动得直想哭。1948年,常先生主持《文学杂志》的编务(主编是朱光潜先生),邵先生还是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写了稿子寄去,常先生回信说要用,可是没等刊出,刊物就停办了。几十年了,邵先生一直记着这事,这次来太原,放弃了会议上安排的游览项目,专程去山西大学看望了这位老先生。我没去,是青年学者谢泳陪着他去的。

不忘旧情,常人都能做到,但不忘到这个地步的,怕就不多了。

“谢泳好吗?”

“都好!”

此后几天里,一有空儿,我总爱跟邵先生说说话。邵先生是名人。名人都有名人的架子,邵先生也不会例外,可邵先生的架子是揣在怀里的。

“邵先生!”有次走在路上,我说了句什么,邵先生听后,顺便更正了我的发音:“是邵,不是勺,四声邵。”

我羞愧得什么似的。想来对我那粗俗的山西普通话,他早已忍无可忍了。可他这么不经意地说出,你只能叹服他的涵养,古代的君子,都讲究了“唯名与器不可假于人”,你把他的姓念错了,就等于是亵渎了他。

“邵,(shào)邵,四声邵……”避过人,我反复练了多少遍,总算是纠正过来了。此后便是一口一个纯京味的“邵先生”了。

虽挨了当头棒喝,我仍不屈不挠,逮个空儿就往邵先生跟前蹭。先前相识,只是诱因,心里喜欢,才是实情。就算是一声不吭,看着他那神态都叫人舒心,都叫人长进。

他风度好,不光风度好.那模样先就叫你喜欢,或者说是敬重。不高不矮的个儿,不胖不瘦的身段,白白净净的脸盘,总那么笑意盈盈的,稀稀疏疏的花白头发,柔柔地朝后梳去,披覆在浑圆的脑袋上。六十大几的人了,眼神还那么活泛。瞅着他,我总在想,晚年的胡适之,就是这么一副人见人爱的神态。

很快我就发现,喜欢邵先生的不光是我一个人。

他是个星,老有人在追;他是股气,老有人在嗅。

同类推荐
  • 安意如作品:当时只道是寻常

    安意如作品:当时只道是寻常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最新修订文雅词幽,馈赠珍藏首选书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词的情意写真(新订版)》“纳兰容若”,只这四个字便是一阕绝妙好词。唇齿之间流转,芳香馥郁所以,从一开始命运就埋下伏笔,安静蛰伏在人生里静候结果开花的一天——他被人记取,不因他是权榴之子,不因他是康熙的宠臣近侍,而因他是横绝一代的词人。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1)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 绿色的书简(百所名校校长推荐版)

    绿色的书简(百所名校校长推荐版)

    收录著名作家张晓风经典散文作品,包括《只因为年轻啊》《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晴日手记》《近水》《一半儿春愁,一半儿水》等文学价值极高的文章。张晓风的作品往往洋溢着一种空灵而温暖人心的情感,主题内容包括自然的美丽和对万物的敬仰,家的温馨和对亲人的牵挂,生活的美好和对生命的珍惜,有温暖,有感恩,有领悟,有释然。余光中称其为“华语世界一支亦秀亦豪的健笔”,蒋勋更盛赞她的文字像沸水中复活的春茶。
  • 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

    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

    《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收录了纳兰容若的诗词作品。《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收录了梦江南·江南好,建业旧长安、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梦江南·江南好,怀古意谁传、梦江南·江南好,虎阜晚秋天、梦江南·江南好,真个到梁溪等作品。
  • 落花镇

    落花镇

    本书是一本散文作品集,作品包括:“到阳村去看油菜花”、“三嫂的手镯”、“天堂里的红嫁衣”、“干了这杯酒”、“来年的来年”等。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语言流畅。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舞曲唯爱

    舞曲唯爱

    你是我的一生,我是你的一世,命里有你,就不该错过,因一场阴谋,我们分离。多年后相遇,你爱上你不该爱上的人,而我,却被表哥毁了清白,这一生,这一世,注定是痛苦的,无人理会,无人了解,只有无尽的黑暗。我害怕,遇见你,因为我一旦遇上你,注定这一生就是漩涡。他说:“舞曲唯爱,唯爱冉昕。”我说:“舞曲唯爱,唯爱与你。”我们都输给了时间,不是吗?这一生放荡不羁,为的是什么,青春,就要不羁,管他什么结果,不留遗憾就行……————QQ阅读《舞曲唯爱》
  • 把自己变强大,想要的都会有

    把自己变强大,想要的都会有

    作者以远超其年龄的成熟和冷静,对同龄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使前路崎岖,我们依然要做个好人;即使环境浮躁,我们依然要沉静下来;即使很多人试图去走捷径,我们依然要相信“实力才是硬道理”;真正的美,不是浓妆艳抹,而是心灵和气质之美;没必要随波逐流,真善美才应该是年轻人的追求。
  • 圣手国医

    圣手国医

    深山修行的医道小子秦北,医道修行进入瓶颈,无良师傅忽悠他,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道,因而来到都市进行情道修行,破除一个个针对他的阴谋阳谋,并且获得警花校花御姐萝莉倾心仰慕。
  • 重生之我其实是个好人

    重生之我其实是个好人

    刚从孤儿院里出来的江北为了救一起长大的妹妹。被酒驾司机撞飞被一枚神奇的种子把他的灵魂带到了另一个武侠世界没想到刚来就被新婚妻子联合别人陷害修行魔功没想到从此在魔道功法里一去不复返。我虽魔焰滔天,我虽为魔道之主可我真不是个大魔头
  • 重生之创世无双

    重生之创世无双

    1951年,人类首次发现永生细胞,科学家就不断探索人类永生的奥秘,然而很久以前的道法修行却已经初窥永生之玄妙。两个本不相通的文明,却因永生而交织在一起。如果科学的尽头是毁灭,那诸神的巅峰就是黄昏。本书将完美诠释修行的真谛和永生的奥义。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何以永生。
  • 男主黑化ing

    男主黑化ing

    现在你不喜欢我不代表以后你不喜欢我这个世界你对我一点动心那么多来几个世界一点一点你就喜欢我了
  • 战神王爷的吃货妻

    战神王爷的吃货妻

    帝都人人皆知她是一个草包,打架斗殴,无恶不作,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朝翻身,她一跃成为高高在上的战神王妃,一改从前的刁蛮任性,学习琴棋书画,带兵打仗保家卫国,成为了百信心目中另一个战神。
  • 终是求不得

    终是求不得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起初她对比不以为然,总觉得人生一世,总该是有些酸甜苦辣才算圆满。可当她来到这个世界,才发现,求不得,真真是人生大苦
  • 皎皎传

    皎皎传

    孟皎皎从小丧母,在爷爷的抚养下长大。爷爷离世后遵从爷爷嘱咐去寻找亲生父亲,一路周折终于寻得父亲却无法相认,更发现母亲的死另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