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会问杨氏兄弟一定出身书香门第,非也。他们是已故弹词老艺人杨斌奎之子,自小家境清寒,连小学都未曾毕业。
振雄1920年生,苏州人。9岁学艺,在艺术实践中除了向同行学习之外,还勤奋苦学文化知识。为了创作一部长篇弹词《长生殿》,不辞辛苦,翻阅大量有关唐朝的历史与文学作品,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在《长生殿》的演出中,创造了委婉柔和、起伏跌宕的杨调(又称文杨调,唱《武松》时粗犷豪放,称武杨调)。
振言比兄稍晚几年也登上书坛,解放后与兄拼档。振言艺术功底十分深厚,为完美杨派双档艺术的成功,数十年来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形成了杨派双档艺术特有的艺术风格,饮誉江浙沪。
杨双档的《武松》用粗声大气,顿挫分明;说《西厢》却是细声低吟,娓娓道来,表演女角色依然楚楚动人,令人折服。****同志听了称之为“极好”。两部反差极大的书目,在他们的口中同样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他们非凡的艺术功底。
19.翔调创始人——徐天翔
诗赞:善学从来重摄神,“描王”绝诣有传人。能凭天赋创新调,舒展悠扬觉倍亲。
徐天翔(1921年—1992年),苏州人,1936年投在被誉为“描王”的夏荷生门下,学唱《描金凤》。一年后,与师上电台拼说《描金凤·托三桩》,届时,听众纷纷来电,询问“到底夏荷生一个人在说,还是与徒合作。”真是难辨真假,几可乱真,颇有夏荷生之造诣。
徐天翔在夏师的循循善诱、亲切教诲之下,加上自己刻苦学艺,两年后离师,与师兄赵天飞拼档,不久放单档,奔波江浙各码头。其时他是以“夏调”为基础,评弹曲牌为辅,经过长期磨练,同时受到前辈各流派唱腔的影响。他决心要创造一种更适应自己嗓音条件的唱腔,因为徐天翔的嗓音不如夏师之高亢有力,丹田又不及师之浑厚。他就另辟蹊径,从中低音区为主,用本嗓唱夏调,并借鉴京剧唱腔和评弹曲牌,加以融化,特别在上呼后三字(或二字)下呼前四字(或二字)之间大量应用休止符和装饰音,最后一句甩腔,抑扬之分明,顿挫之得当,唱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舒展流畅、气势磅礴、起伏跌宕之意境。世人称“翔调”,又谓之“徐天翔调”。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演出的短篇《白毛女·大砍柴》中的一曲大春砍柴,奠定了“翔调”的基础。继后又演唱了许多选曲和开篇,徐天翔后期演出的短篇《东海女英雄》中乘风破浪选曲中嵌曲牌“三环调”,《杜十娘》中嵌“海伦调”,已成为“翔调”保留节目。
20.女弹词家——朱雪琴
诗赞:荡气回肠是此音,恍闻深谷奏鸣琴。《珍珠塔》与《琵琶记》,巾帼多才合数君。
朱雪琴(1923年—1994年),江苏常熟人,7岁时从养父朱蓉舫学艺,11岁与叔父朱云天拼档,以后一直与养父拼档说《珍珠塔》。
1945年朱雪琴22岁时,朱氏父女在昆山与为《珍珠塔》“塔王”的沈俭安薛筱卿敌档,面对大响档怎么办?好心的听客劝朱雪琴还是回避为上策,但朱雪琴毫不惧怕,她虚心吸取“沈薛”之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与“沈薛”敌档了一个时期,竟漂掉了“沈薛”档,当时,轰动了昆山城。
一天,沈俭安与薛筱卿来到朱氏父女处玩,沈俭安对朱雪琴的天赋很赏识,朱雪琴也对沈俭安的艺术造诣很敬崇,在薛筱卿的说合下,朱雪琴成了沈俭安的弟子。拜师后,朱雪琴在“马调”、“沈调”的基础上,创造出气势磅礴、旋律大起大伏、爽利轻快、叠句一气呵成的“琴调”。
尤其是在1951年,与郭彬卿拼档后,使“琴调”有更大的突破,其中开篇《南京路上好八连》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同志曾多次聆听朱雪琴的弹唱。有一次,****问朱雪琴:“您自己的唱段录音有多少?”第二天,****将他亲自抄录的收藏朱雪琴唱段的目录送给朱雪琴,朱雪琴激动得热泪盈眶。
21.俏丽悠长的侯调——侯莉君
诗赞:辛酸际遇忆童年,轻啭珠喉旧恨牵。蹊径何当凭自辟,低吟曼咏总缠绵。
侯莉君生于1925年,无锡人。1932年入无锡市治方场小学读书,三年级时,父亲不幸病故,其母无力供她继续读书,不得不辍学。
侯莉君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善歌能舞。1938年侯母托人介绍,凑集银元三百、筵席二桌,拜师入钱家班学艺。打水扫地、铺床叠被、受冻挨饿的生活侯莉君尚能应付,然而捶背敲腿、端尿倒屎、拳打脚踢、受尽欺凌的学艺生涯,实在是难以容忍!
1940年冬,钱家班在吴江震泽演出,一天深夜,侯莉君铤而走险,逃出了钱家班的魔掌,而后重又回到学校求读。18岁时候侯莉君在无锡智用小学任音乐教师。由于她对评弹艺术的酷爱,新中国成立后又重返书坛。
侯莉君怀着一股强烈的翻身感和人民演员的责任性,在艺术上奋发向上,知难而进,她利用“老俞调”和“蒋调”中的一些基本唱腔,结合自身演唱条件,并从京剧和苏南民间小调中吸取养料,终于创造了柔娇软糯、俏丽悠长的“侯调”。
侯莉君在无锡的风楼书场演出“梁祝”,盛况空前,许多“侯迷”从几十里路外摇船而来……
“侯调”脱颖而出,开始的时候在评弹界也有分歧,褒贬不一。直至1960年2月****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讲:“……唱腔允许各有风格,但要保持评弹特色,侯莉君的唱腔我不反对,和尚也有吃狗肉的……”才使“侯调”得到肯定和赞扬。
22.弹词音乐改革家——徐丽仙
诗赞:含冰犹自谱新声,拼搏精神共艺存。一扫《情探》哀怨调,昂然唱出《望金门》。
徐丽仙(1928年—1984年),苏州吴县西津桥人,出生未满10个月,给当时评弹霸头钱景章做养女,7岁时学艺,艺名丽仙。徐丽仙幼年与少年时经常去酒楼卖唱,稍大时,与养母、师姐演出于江浙一带。由于徐丽仙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没几年就在艺术上提高很快,1945年已是“钱家班”的台柱子。
1953年进上海人民评弹团,入团后始能与名家刘天韵、蒋月泉、姚荫梅、周云瑞等拼档说书,从而使她在说表艺术上得到了提高,由于她音乐天赋好,又勤于钻研,在一次书戏《众星拱月》中,丽仙任一角色,仅有一句唱词,“光荣妈妈真可敬”。她为了能突出仅有的一句唱腔,认真对待,创造了一句新腔,效果很好,这一句竟成了“丽调”的雏形。后在中篇《罗汉钱·回忆·自叹》得到了再创造。哀怨委婉的感情达到了人心的情境。
在开篇《六十年代第一春》中,丽仙又唱出了明快豪放欢乐的唱腔,使“丽调”又有新的创造。继后有《见到了毛主席》、《新木兰词》等新作。1977年徐丽仙患舌底癌,病重期间,又谱唱了《重游延安》、《八十书怀》、《望金门》等作品。
“丽调”是吸收蒋调的旋律、徐调的运腔及其他剧种的唱腔发展成的。徐丽仙对苏州弹词音乐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大胆探索,真不愧为苏州弹词音乐的改革家。
23.琴瑟之合——尤惠秋与朱雪吟
诗赞:别开蹊径创新腔,尤调今朝擅胜场。一曲卧龙人尽赏,琵琶托处韵悠扬。
尤惠秋生于1930年,出生于浙江嘉善县(祖籍上海青浦练塘),1941年拜师老艺人吴筱舫为师,学说《玉蜻蜓》,而后跟师兄吴剑秋、师嫂朱惠珍演出,1948年曾在上海私商电台播唱开篇,对多种流派唱腔揣摩学唱。曾得到周云瑞、杨振言等名家指点。50年代初又拜蒋月泉为师,学唱长篇弹词《林冲》,受到蒋月泉悉心辅导,使其对蒋月泉声腔艺术心领神会,受益匪浅,为今后形成尤惠秋唱腔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后来尤惠秋又拜名家沈俭安为师,学唱《珍珠塔》。
尤惠秋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发挥中低音区的美声部分,创造了两种板式(快、慢)的唱腔。快板是以马调、沈薛调为基础,尤其在叠句连唱时,加强节奏与旋律的变化,运用自如,一气呵成,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艺术享受。
慢板是以蒋调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流派唱腔和戏曲中的某些乐句,融化在自己的唱腔中,动用共鸣技巧,尤其是下旋的行腔,使之不变中有变,同中有异,似乎平淡朴直,却又是异军突起,终于创造出柔软见长、委婉细腻、软糯流畅、悦耳动听的“尤调”。特别是与朱雪吟并档联姻后,朱雪吟圆熟的琵琶,即兴伴奏,对尤调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因素。
24.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王月香
诗赞:一曲《哭灵》世尽称,运腔谁识动真情。王徐今亦垂垂老,喜有慧兰堪继声。
王月香生于1932年,苏州人,父亲王如泉是朱耀庭的再传弟子。月香从小受到了家庭熏陶,8岁起随姐姐兰香、再香登台献艺,奔波于江南一带书场,曾一度放过单档。
新中国成立后曾与弹词名家刘天韵、蒋月泉、范雪君等合演书戏《小二黑结婚》。1956年参加苏州评弹团,其间由于必须改革创新长篇书目,王月香与徐碧英一起刻苦钻研,大胆开拓,自编自演长篇弹词《梁祝》,充分运用评弹的说噱弹唱特色,边演出,边加工完善,成功地塑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栩栩如生的形象,在弹唱上充分发挥自己的风格,以情动人。
王月香平时对越剧、京剧、沪剧等剧种颇有研究,又加上从小受到姐姐快弹快唱的影响,兼收并蓄,在马调的基础上,创造出紧弹快唱、悲切动情的王月香调,而且充分借助面风、手势、眼神的运用,形成了她独特的演唱风格。一曲“灵台哭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成为其代表作。她的早期作品《双珠凤·三斩杨虎》及《我的名字叫解放军》等都录制了唱片发行。使王月香调又有了新的发展、新的情致,使她的艺术达到了更新的境界。
1986年,****特地亲书条幅“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以示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