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9000000018

第18章 镜头留住西藏往事

口述 陈宗烈 整理 韩斌

一台罗莱福来,一台莱卡F3,闪光灯是灯泡式的,轰一声,闪一下,换个灯泡,被拍的人往往丢了魂似地吓一跳。1956年至1959年的西藏还处于封建农奴社会,贵族、领主、牧民、农奴、乞丐的生活情态都被我收入了镜头

20岁之前,我不知道摄影为何物。我一直生活在江苏老家,带领弟妹种地、做小学教员、参加土改,一心要求进步,却因为有一个国民党上校军官的父亲,而被主流社会拒之门外。

父亲的故事本来和我们的话题无关,只是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让我再次看到父亲这一辈中国人的缩影。和这部剧里的杨家兄弟相似,我家也是国共两党共存:抗战爆发,我的两个舅舅加入了新四军,我的小姑妈去了延安,当小学教员的父亲投奔了国民党军队,军部组建了个“血花剧团”,父亲担任上校团长,宣传抗日……在那个举国热血的时代,我们家是两种主义,一种情怀。

父亲看不惯国民党贪污腐败,也买不起全家六口人的飞机票,没去台湾,回到老家,在朋友的工厂里当会计。1951年镇压反革命,他被判刑10年,送到青海劳改。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被特赦,回老家没几年就病逝了。而我们,因为家庭问题,入团、参加抗美援朝,都没有份。

在家乡没有前途,生活都有困难,我到北京投奔小姑妈。北京机会多,到处在招工。我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个考试,竟然被录取了,工作是当摄影师的助手。

我大开眼界。我参加摄制组,拍过西安飞机厂、洛阳拖拉机厂的选址建设,拍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片,拍过乌兰诺娃、米哈伊诺夫等苏联艺术家的来华演出。那时候我已经意识到:用镜头来记录历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工作努力,我1954年被保送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新闻纪录电影摄影。

“家庭成分”始终是一座大山。领导劝我改行:“现实是严酷的,搞新闻摄影的很有可能进中南海拍摄,你第一关政审就通不过。”

郁闷中,厂里贴出布告:《西藏日报》社成立了,需要摄影记者。

我看到了希望。我不能搞电影了,还可以去拍“呆照”啊(搞摄影的对拍照片的戏称)。西藏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一定会有我的作为。

1956年,我24岁。7月底,我提着一个铺盖卷、两只纸箱子,坐上一辆美国造军用道奇卡车——那是解放战争时缴获的战利品,历经21天的颠簸,和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一起,豪情万丈地来到了拉萨。

满怀干劲而来,现实与想象却大不相同。领导要求我们树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志向,一切行动遵照“十七条协议”,适应西藏特殊的社会现状。“门里是社会主义,门外就是封建农奴社会”。上班、生活的圈子,就是报社的大院

我安下心来,参加报社组织的学习班,先过语言关。

藏语是拼音文字,规矩多:上层对下层,或者平民之间交谈,用的是口语,相当于藏语“大白话”,贵族之间交谈、下层对上层人士说话,必须用敬语。敬语是一种非常文雅的书面语,比如“你叫什么名字”,敬语必须说,“请教阁下您尊姓大名?”有点儿像“文言文”。

我们的藏语老师杨化群是四川人,当时是藏文编辑部的副主任。他自编一套教材,深入浅出。我学得很有兴致,进步也快,不到一个月,就掌握了一千多个词汇,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了。

杨化群这人不简单,他曾是拉萨三大寺之一哲蚌寺的喇嘛,是当时少有的汉僧,对古典和现代藏文都很有研究。他的感情生活很传奇,妻子是拉萨的尼姑,名叫益西旺姆,两人相爱后双双还俗。益西旺姆后来成为西藏广播电台第一个藏语播音员。

报社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不少。我们有三位副总编,其中一位擦珠·阿旺洛桑,是个活佛,是西藏历史上最早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他的学问与诗赋,在社会上极负声望。

而每天上午,总有一个身穿澳毛长袍、戴着玳瑁近视眼镜、面容清秀的老人,颤巍巍地走进报社大院。藏族职工见了他,躬腰立于路旁,恭敬地问候他:“公俄,古苏德波银呗?”(公爵,您贵体安康否?)他叫江乐金·索南杰布,是西藏藏文编审委员会委员,报社藏文编辑部的顾问。

江乐金的祖先颇罗鼐被清朝政府封为“郡王”,这个高贵的封号承袭了九代,传到江乐金是第八代。江乐金懂英语和印度语,是个大学者,他还曾是个激进的贵族青年:1939年,他创建“西藏革命党”,想改变西藏的社会制度,按照英国模式,搞议会制。失败后被西藏地方政府抓捕判刑,后来流放到了无人区。他设法逃到印度,成了拉萨当局的通缉犯。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末,才回到西藏。

江乐金一生都很前卫。西藏男人当时仍留辫子,他却是一头黑亮的短发。晚年,他创造了很多藏文的现代名词,比如藏文的“报纸”(擦巴)这个词,就是他的原创。照片上他睿智的眼神、清冷的侧影令我动容,我想,像这样的大贵族、大知识分子,一定有一个很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这些人都被我摄入镜头,成为一个时代特有的印象。

进藏不到一个月,中央通知,决定在西藏实行“六年不改”(暂不进行民主改革)。人员收缩,原来调进藏的通通撤回去。《西藏日报》从内地引进了三百多人,半年里走了百分之八十。我选择了留下——当时,报社的摄影记者只剩下我一个

尽管争取一切机会出去看一看,走一走,但是在拉萨,我还是嫌摄影的机会少。

没想到引路人很快出现了。他就是报社的另一位副总编,噶雪·顿珠。

噶雪是“噶厦”(地方)政府派来的四品官,他是西藏上流社会的头面人物之一,大贵族,从小在印度长大,英语很好,曾经做过达赖的口语翻译。那时他30多岁,当地人称呼他“噶雪赛”(噶雪少爷),他一出现,人们往往低头伸舌,表示敬畏。

我进入他的视线,是因为我能用敬语和他交流,还会说两句英语来补充——我的英语是新中国成立前学的,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差,教材是林语堂编的开明课本。这让他觉得我与众不同,很器重我,主动说:“以后我们可以好好合作,有重大报道,我去写文字,你呢,拍照,我们配合。”

太好了,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从这以后我就跟着他四处活动,就此走进了西藏社会更深更丰富的层次——寺院、僧侣、贵族、官吏……

那时西藏还有一些摄影记者,新华社的、军区的,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我的幸运。我拍的有些照片,当时并没机会在报纸上发表。我想,今天不能发表,说不定将来有用,而且我还自己花工资积蓄另买了一台莱卡F3,带在身边。没想到当时这个非常简单的想法,让我现在很庆幸自己有那样的“远见”——所有的惊鸿一瞥,现在都成了永久的历史定格。

西藏的贵族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封闭的,一种是现代、有新思维的。噶雪·顿珠属于后者。他追求进步,思想开放,认为共产党、解放军是为老百姓做好事的,修路、开厂、办医院、建农场,都是西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

噶雪带我参加的第一个重大活动,是1957年的“莫朗钦波”——每年藏历新年第二天举行的传召大法会。在那些天里,拉萨完全变了样,到处是身着绛袍的喇嘛,如同一片红色的海洋。政府官员和警察都不见了,取代维持秩序的是铁棒喇嘛和朵多喇嘛——后者脸上抹着锅底灰,膀大腰圆,状如凶神恶煞。

1957年的大法会,宗喀巴传人甘丹赤巴·土登衮嘎大活佛要到大昭寺的松曲热广场讲经。宗喀巴是格鲁派(黄教)创始人,他最小的弟子根敦珠巴死后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甘丹赤巴的宗教地位十分崇高,那一年他已经90多岁了,担任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的会长,是一个爱国的高僧。

我和噶雪一同前往。他黄袍马褂,传统装饰,盛装出行,我西装革履,紧随其后。刚走到八廓街,已经人山人海,无法插足。噶雪问我:你带钱了吗?我说有,从身上摸出三个“袁大头”来——那时,人民币在西藏还不流通,当地人只认有袁世凯头像的大洋。

噶雪向一个铁棒喇嘛招招手。那喇嘛满脸涂墨,臂系红布,手执木棍,腰挎大刀。见是个贵族招呼他,便大大咧咧地走过来。噶雪尊称他一声“古秀拉”(先生),希望他为我们带路进广场。一边说,一边塞银元给他。喇嘛收了钱,二话不说,粗声吼着“啪纠纠”(快滚开),用手中的棍子在前挥舞,原本水泄不通的人群竟然像海水被从中分开,闪出一条通道来,我们仿佛捻着避水诀的孙悟空,跟着他长驱直入,一直走到正在讲经说法的大活佛面前,拍到了一幅幅难以重现的场面。

正午时分,烈日下出现了一列色彩斑斓的队伍。开道的是前驱警跸,手执经幡的仪仗队紧紧跟上,之后是贵族、僧侣、地方政要,他们身着盛装,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其中包括西藏地方政府的四大“嘎伦”

1958年8月,哲蚌寺、色拉寺举行考“格西”活动。格西是藏传佛教的最高等级学位,相当于“神学博士”。活佛都要前去应试,噶雪跟我说,我们一起去看看,可以多拍点照片。

从拉萨哲蚌寺到色拉寺的长长的土路上,事先用石头铺好了一条警戒线,中间就是所谓的“神路”,只有活佛和仪仗队可以行走。老百姓就在“神路”的两旁烧香、叩拜。

正午时分,烈日下出现了一列色彩斑斓的队伍。开道的是前驱警跸,手执经幡的仪仗队紧紧跟上,之后是贵族、僧侣、地方政要,他们身着盛装,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其中包括西藏地方政府的四大“嘎伦”(首脑)。

中间是一顶黄色锦缎包裹的大轿,活佛就在轿中。轿子是清朝顺治皇帝所赐的“金顶黄轿”,后来一直都用这顶轿子——破了,就按原样修好。轿前有“孔雀伞”,轿后有华盖,不停旋转。

贵族和僧侣们的家奴、侍从和护兵牵马徒步前行,簇拥着各自的主人,组成这支浩浩荡荡、排场十足的队伍。

当日我没看到其他的摄影师,只有我一个人跑前跑后,对着这一盛大的场面拍得畅快淋漓。因为噶雪的关系,我跑到轿子跟前拍照,也没有人阻拦。

当时拉萨居民三万余人,乞丐就有四千多。他们嘴里叫着“咕几咕几”(求求你),伸出拇指冲上的双手行乞。有的还高唱乞讨歌:“呀拉嗦——天上的飞鸟,没有比麻雀更小的了,啊啊啊——地上的人哟,没有比我更可怜的了!”

虽说“院子里是社会主义”,农奴社会等级森严的气息却无处不在。报社有个藏族勤杂工阿旺,出身“育布”(佣人),专门为编辑部打扫、送水。每次见到噶雪、江乐金等贵族,立即低头旁立,弯腰吐舌,离开时倒退着走,到门口才敢转身出屋。

我说,阿旺你参加革命了,已经是国家的主人,贵族和平民都是平等的同事,你应该挺起胸来。阿旺说,农奴当久了,见了贵族老爷总是心里害怕,奴性在作怪哩。后来在同事们的鼓励下,他才慢慢打消了顾虑,挺直身板。

那时候我总想找各种机会,跟随工作队下乡,去接触拉萨以外西藏的实际生活。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拍西藏各个阶层的原始生活状态、地理宗教环境,觉得应该积累这些资料。

工作队下乡,有的给农牧民看病,有的为牲畜防疫,兼带宣传政策。一个工作队十一二号人,队伍却浩浩荡荡,骡子、毛驴就有一二十头,大部分用来驮礼物。礼物送给头人和领主——下乡需要当地人的指引,不然寸步难行。礼物包括茶叶、绸缎、银元。在牧区一块银元买一只羊,六块银元就能买一头牦牛。领主收到礼物,通常都很高兴,就会让管家帮着我们开展工作。

我们和农奴有接触,但都不够深入,因为和农奴打交道多了,领主会以为我们在做农奴的思想工作,势必引起误会甚至反感。既然不能多说多问,拍照就是最好的记录。

1957年,我跟着工作队来到金龙谿卡庄园,借宿在农奴扎西旺堆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厉声的训斥声,出去一看,原来是管家强桑前来逼债。管家肥头大耳,恶言恶状。扎西旺堆一脸畏缩,愁苦满面,无助的目光低垂到地面……没有比这更强烈的对比了。我悄悄拿起相机,灯光一闪,把恶管家吓了一跳。

另外一张农奴半夜吃饭的照片,也是抓拍的。

那是在另一个庄园。农奴整个白天一直在地里干活,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半夜,他们回来了,疲惫不堪。牛棚就是他们睡觉的地方。管家提来一桶萝卜汤和一桶糌粑,这就是晚餐:汤是漂着几片萝卜的清水,糌粑是粗糙的豌豆磨成炒面,一般都是给牲口吃的,人吃了肚子会发胀。这样的情景,令人心酸。

那段时间,形势已经很紧张了,经常有消息传来,哪里发生了叛乱,攻击我们的机关和学校,偷袭我们的部队。有一次,我跟着兽疫防治工作组下乡,被一帮武装叛匪跟上了。我们走他们跟,我们停他们也停,他们经常在山顶或高坡驻扎,居高临下地监视我们。晚上我们都要轮流放哨。

他们跟了我们一个月,一直没敢下手,因为我们也不好惹——12个人,个个身强力壮,配有武器。我们的政策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开第一枪。

这是1959年平叛和民主改革前我亲眼所见的西藏社会情景,我们都有强烈的感受:西藏需要变革。

1980年,我工作调动,离开了西藏,领到了三千元安家费,携妻儿在北京安下了家。今年3月,我把一百张西藏的照片捐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也是国博关于西藏地区的首次专题性收藏

命运是奇妙的,它对你关上了一扇窗,同时又开启了一道门。进藏半年,因为工作出色,我被破格吸收入党。1960年,我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就是全国劳模了。如果在内地,我的命运轨迹肯定不一样。

评上劳模的消息,是1960年5月收到的,报社给我发电报,催我到北京开大会,我还很不情愿呢——那会儿我正在珠穆朗玛峰上,准备跟着中国登山探险队第一次从北坡登顶。

“文革”中我也受到了冲击,被发配到林芝的原始森林里劳动。西藏的天很蓝,深邃得望不到尽头,原始森林寂静而迷人。美丽的尼洋河从密林中穿流而过,河水纯净清澈,可以把河底的石头看得清清楚楚。在那里“劳动”,倒别有一番难得的意境。

我利用闲暇时光,动手做了一个红木的板凳,又在凳子底面刻上心里的话,托人带给远在拉萨的妻子,而她给我的回信让难兄难弟们嫉妒不已——那是写在一张张裁得整整齐齐的粉红色的纸上。

1956年进藏,1980年离开,这25年,我亲身经历了西藏从封建农奴社会到平叛、民主改革、“文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几个翻天覆地的转折,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了它从“旧”到“新”的历史全程,这些照片现在被公认为珍贵和有价值。

今年3月,我应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要求,把这批照片中的一百张照片捐赠给了该博物馆。这也是国博关于西藏地区的首次专题性收藏。

前些年我重返西藏,看望了很多老朋友,包括我的“阿嘉拉”(姐姐)次仁拉姆,百感交集。

次仁拉姆从前是农奴,1961年,翻身农奴组织互助组,桑嘎村的11户“朗生”(家奴)因为不会干农活,被排斥在外。次仁拉姆的丈夫强巴叹气:“会跑能飞的都入组了,只有过去住马厩的人剩下了。”次仁拉姆却很有主见,把“朗生”组织起来,学习务农。三年后,他们摆脱了贫困,实现了丰衣足食。这个“朗生互助组”被称为“百万翻身农奴的好榜样”,次仁拉姆当上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我在桑嘎村蹲点采访了三个月,她也成了我的“阿嘉拉”。从此,她每次到拉萨开会都要来看我。

我调回北京10多年后再次见到她,当年的少妇,那时已经70多岁了。她从冰箱里拿出啤酒,爽朗地说:“以前请你喝青稞酒,现在要请你喝啤酒啦!”

我的西藏朋友们,和从前相比,他们的生活早已是天壤之别。

同类推荐
  • 换一种方式去开始

    换一种方式去开始

    秋风送爽,是人们喜获丰收之时。近日,由陕西省发改委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张焕军创作出的散文随笔集《换一种方式去开始》,由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8月26日下午,著名军旅作家、书序作者王宗仁、责编贾云与作者等人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茶韵书香座谈会,大家一边品尝陕南绿茶,一边再次阅读此书,交流读后之感,肯定了书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 将军与红颜

    将军与红颜

    本书是一本小说散文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包含中篇小说《将军与红颜》《大地是小姑》、短篇小说《红莲》《水牛》以及散文《永远的怀恋》《旅美散记》等文章。这些小说和散文讲述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琐事以及与家乡亲人之间的故事,语言朴实,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
  • 和座主尚书春日郊居

    和座主尚书春日郊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南昌人

    南昌人

    程维用极为“接地气”且带有“现场感”地书写了南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南昌人的面目跃然纸上。全书既有对过往历史的叙述,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时结合了作者的亲身经历,用文字再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南昌生活长卷,既洋溢着人文精神,又透露出城市的市井气息,体现了南昌的文化性格。镜子里当然有美好,那些不一定被人所提及或为人所知的南昌的历史、人物故事,市井生活,风土人情,如同随世流转的南昌乡音,那些熟悉的街巷气息,光影,面孔,将一一呈现。《南昌人》或许有这么点意思。坦白地说,我也会藏拙,我也会遮丑。因为我有虚荣,因为我是书里写着的南昌人。
  • 从大地走向大地

    从大地走向大地

    2004年夏天,作者在养病期间无意中接触到19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这些才华横溢的俄罗斯画家的油画将作者带入一个优美深邃的境界,引发了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赞叹与欣赏、探索与思考。作者的文字淡泊宁静,却能将读者带入深远的意境,跟着作者的思绪,我们看到了一粒种子是如何成长,最后变成一艘远航的船的过程;看到了森林与海洋的对视与相溶,看到了秋天美丽宁静的树林,薄暮时分钟声中的教堂,强烈光线下的雪地与沼泽,还有从容不迫地流淌着的小溪,比肩而生的青黄的小草,这些生活中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是一本能给人带来极大美感的随笔,给生活以希望,给心灵以阳光。
热门推荐
  • 末道修真

    末道修真

    我从不恨你什么,我只恨这命运不平,恨这天道不公。
  • 弑天之尊

    弑天之尊

    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多是上天的宠儿,但也有些人是另类。一个少年崛起之路,一路诛仙弑神,一路招花惹草。天若挡我,我必踏破这个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当我遇上——你

    当我遇上——你

    一位少女正躺在草地上,欣赏着周围的美景。突然,一阵手机铃声打破了这宁静。“喂。”某少女用零下十几度的语气问道。“诶,你能不能不要用这零下几十度的语气啊?”沈幻沐问道。“不能”“你两能不能不要那么逗?”慕璇问道。......
  • 我是你路过的星星

    我是你路过的星星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走在大街上,了解她,也要了解太阳。”你不知道生活会带你到哪儿去?有着怎样的故事?是否仍旧过着平凡的人生?一直以来我们都把青春模式化了,却从没问过青春愿不愿意。青春可不止回忆,可是我们对于青春的真实感受啊,只取决于我们遇到的人。
  • 自爆系统之反派王妃

    自爆系统之反派王妃

    一本差评无数的书,行间文字普通,可点击率奇高…莫名其妙的在泡澡的夜萝穿了进去,系统自爆的声音在她脑子里回响,风中凌乱地抱住了王爷边墓焚…自救之途即将开启……
  • 苏小姐的追夫日常

    苏小姐的追夫日常

    认识莫培栩的人都知道,他的身后总会有一条小尾巴,最初是甩不掉,后来是不可以,最后却是不愿意。这条小尾巴最初因为他的“美色”追着他不放,后来因为救他成了别人口中的“傻子”,她却依旧追他追得紧,他也不能放任她不管,最后他却是诱着她哄着她让她离不开他。————口嫌体正傲娇少年×智力停留软萌少女————“爸爸说,如果有男孩子亲了若若的嘴,爸爸就会狠狠地打他。”她一把抱住他,“我不想培栩哥哥挨打。”莫培栩嘴角扯了扯,未来岳父的影响力真大。
  • 霸道总裁恋上迷糊校花

    霸道总裁恋上迷糊校花

    跨国叱咤风云霸道总裁恋上A市纯情迷糊校花,从此开始一段温馨却又惊险的生活。。。
  • 天人相道

    天人相道

    身怀异法的懵懂少年,被无良师傅诓骗到另一个大陆,加入最强佣兵团。殊不知,等待他的却是大厦将倾,神魔异动的纷乱之时。史上最年轻的剑圣,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妖娆动人的贵妇,背后又有什么惊天阴谋?励精图治的帝王,却生在一个最差的年代。武学对上斗气,道术碰撞魔法,孰优孰劣?铁与火,剑与血,英雄的挽歌与恶魔的低吟。这,是一个动乱与传奇并存的年代。这,是一个男孩蜕变为男人的成长史……
  • 惆怅几分夏

    惆怅几分夏

    韩玉婷的老公慕以轩有了新欢,而且是她最讨厌的一个女人,她变找到傅弈宸哭泣,傅弈宸一直喜欢着韩玉婷,只因为韩玉婷结婚了,他不得不将隐藏对韩玉婷的爱,只是韩玉婷不知道的事,慕以轩其实并未跟杨雯雯扯上关系,杨雯雯为何出现在别墅里慕以轩其实并不知道,慕以轩外表虽然很冷酷,但是对于韩玉婷却十分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