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51600000022

第22章 秦汉祈禳救灾

秦汉救灾措施

导读

秦汉灾害频发,不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造成大量流民,这些流民脱离了官府的控制,不纳税、不服兵役与徭役,造成国家财政收入下降,国防力量严重削弱。而且,有时灾民为了谋生,还要抢劫百姓和官府,甚至聚众造反,周边少数民族也会因灾荒侵犯掳掠,这些都会严重威胁到王朝的统治。而且秦汉时期,根据流行的失德天谴观念,灾害的发生是对统治者失德的警告,如果不修德改政,积极救灾,就是无视上天警告,结果就会导致上天进一步加剧惩罚,自取王朝的灭亡。总而言之,灾害无论对劳动人民还是对统治阶级,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是人类的公敌。因此,每当灾害发生,秦汉统治者无论出于悲天悯人的考虑,或是出于自身安全的担心,还是出于失德天谴观念的影响,总是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地积极救灾。

秦汉时期救灾措施种类繁多,可以大体归纳为:祈禳救灾、修德救灾、人力救灾三大类。秦汉时期的救灾措施由于指导思想是失德天谴观念,将修德弭灾视为主要救灾手段,这对救灾的效果产生了消极影响。这里的救灾是广义的概念,包括防灾内容在内。

汉代对灾异产生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主要信奉鬼神为祟说、阴阳五行失序说和灾异天谴说。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汉代普遍采取了诸如祈禳、修德等一些作用不大的所谓救灾措施。汉代这类措施在国家救灾中占据主要地位,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

一、祈禳救灾的思想根源与传统

祈禳救灾活动是建立在鬼神为祟观念的基础之上的,认为各种灾害都是鬼神作祟的结果,通过对鬼神的祭祀和祈禳,就可以达到免除、减少灾害的目的。祈,是请求之意;禳是驱除之意。祈、禳手段不同,但都是通过对鬼神的祭祀崇拜活动实现的。祈禳救灾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是先秦时期长期存在的主要救灾方式。《左传·昭公元年》说:“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雷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禜,是古代禳除灾害的一种祭祀方式,临时圈地,以芳草捆扎,围成祭祀场所。

《周礼·春官宗伯》:“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大故就是灾害,旅是一种祭祀方式,郑玄注:“旅,陈也,陈其祭事以祈焉,礼不如祀之备也。上帝,五帝也。”祭山川叫望,向四方遥祭山川。望,疏云:“言四望者,不可一往就祭,当四向望而为坛遥祭之,故云四望也。”“旅四望,谓五岳四渎于其地有祭,夏至望祀合于大社而祭之,及有凶灾则各随名山大川所在而祭之,故曰旅。”四望的具体所指解释不一,郑玄认为:“四望,五岳、四镇、四渎也。”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镇指扬州的会稽山、青州的沂山、幽州的医无闾山和冀州的霍山;四渎指:长江、淮河、黄河、济水(今已消失)。就是说先秦时期国家发生灾害,有专门的官员祭祀上述高山、大河,以图达到禳除灾害的目的。

先秦有专门的祈禳救灾机构和祈禳方式。例如,《周礼·春官》载:“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类,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说。”这是说,先秦时期国家已经设有专门的官员主管祈禳免灾。由于分工不同,祈福免灾的官员分为六类,他们的祈祷词也分为六种。郑玄注:“郑司农云:顺祝顺丰年也,年祝求永贞也,吉祝祈福祥也,化祝弭灾兵也,瑞祝逆时雨宁风旱也,筴祝远罪疾。”注:“祈,叫也,谓为有灾变号呼告神,以求福。天神人鬼地祗不和则六疠作见,故以祈礼同之。”关于这六种祈福禳灾的仪式,汉代已经不能完全确知了,郑玄是这样解释的:“类、造加诚肃求如志,禬、禜告之以时有灾变也。攻、说则以辞责之。禜如日食,以朱丝萦社攻如其鸣鼓,然董仲舒救日食祝曰:‘照照大明,歼灭无光,奈何以阴侵阳,以卑侵尊’,是之谓说也,禬未闻焉。造、类、禬、禜皆有牲,攻、说用币而已。”

战国时期的墨子,明确表达了祈禳救灾的观念,他认为百姓听命于天子,而不是听命于天,上天要降灾惩罚。圣王明君都要顺天行事,祭祀鬼神。墨子说:“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凑凑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既尚同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若天降寒热不节,霜雪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万民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洁,牺牲不敢不腯肥,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春秋祭祀不敢失时期,听狱不敢不中,分财不敢不均,居处不敢怠慢。”又说:“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古者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是以天之为寒热也,节四时,调阴阳雨露也,时五谷熟,六畜遂,疾灾戾疫凶饥则不至,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意不可不慎也。”

祈禳救灾是先秦时期救灾的重要方式,虽然现在看来,这种方式是完全无效的。汉代救灾措施中,祈禳救灾占据着重要地位,认为:“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豺獭有祭。是以圣王为之典礼。……敬而不黩,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序,灾祸不至,所求不匮。”“若乃不敬鬼神,政令逆时,则水失其性。雾水暴出,百川逆溢,坏乡邑,溺人民,及淫雨伤稼穑。”这些记载代表了汉代普遍相信祈禳救灾的观念。

二、汉代祈禳救灾的仪式

汉代祈禳救灾行为根据祈禳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常年祭祀祈禳,一是在灾害发生时临时祭祀祈禳。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诸事粗疏,祈禳活动尚简。后来随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统治者开始大力倡导祈禳免灾活动,不断增建祠堂庙宇,成帝时已经泛滥成灾。建始元年(前32年),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复条奏:“长安厨官县官给祠郡国候神方士使者所祠,凡六百八十三所,其二百八所应礼,及疑无明文,可奉祠如故。其余四百七十五所不应礼,或复重,请皆罢。”这个建议得到批准。但后来灾害增多,很多人认为是不敬神灵的报应,成帝因而又恢复了罢除的祠堂,哀帝即位(前7年),因为有病,“尽复前世所常兴诸神祠官,凡七百余所,一岁三万七千祠。”

汉代鬼神信仰体系比较庞杂,从与灾害的关系上来分的话,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万能神,一类是专业神。万能神与各种灾害都有联系,如天帝神、祖先神、土地神等,发生任何灾害都可以向这类神灵祈祷。专业神只分管某一类灾害,如雨神、河神只与水旱之灾有关,风伯与风灾有关,八蜡神与虫灾有关,神荼、郁垒与疫灾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地震这种严重的灾害,汉代似乎并没有相应的神灵或神话,其中原因可能是人们无法预知地震的时间规律,而且地震发生时间短,破坏大,人们没有祈祷思考的过程。汉代祈禳救灾最典型的仪式是求雨和逐疫。

(一)求雨的神话与巫术

1.土龙致雨

殷代遭遇旱灾,除了前已言及的舞雩求雨与焚巫求雨之外,亦有作土龙以求雨的形式。这种作土龙以求雨之事相传早在商汤之时就有。《淮南子·地形训》载“土龙致雨”,高诱注:“汤遭旱,作土龙以像云,云从龙,故致雨也。”殷人认为龙具有致雨的能力,这种巫术的理论基础是认定龙与雨有关,即后世所谓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关于龙具有致雨的神力,在《山海经》中便有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下雨。”郭璞注云:“今之土龙,本此气,应自然宜感,非人所能为也。”

2.溺女魃

女魃乃一旱神或旱鬼,其形象为一年轻女子,身材瘦小,裸体。女魃原为天女,《山海经·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女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在古代,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威胁,旱灾造成赤地千里,寸草不长,人们无法抗御,便误认为是有旱鬼作祟。于是,便将它和女魃联系起来,女魃解数用尽不能上天,走到哪里,哪里就旱而不雨。张衡《东京赋》云:“囚耕父于清冷,溺女魃于神潢。”《后汉书·礼仪志》引这两句话作注说:“耕父、女魃皆旱鬼。恶水,故囚溺于水中,使不能为害。”

3.虎食旱魃

为了驱走致旱的女魃,古人就借助于虎。虎被人们认为是能食鬼魃的神物。《风俗通义》云:“虎者,****,百兽之长也,能执缚挫锐,噬食鬼魅。”在汉代大傩活动中就有以人装扮成十二神兽来驱鬼怪的,虎属十二神之一。而女魃是危害人类的恶鬼之一。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虎吃女魃》画像,画左右各有二虎,一虎生翼,二虎正低首扑食一女子,女子瘦弱纤小,上身裸露,下着裳,赤足,伏于地,一臂上举,作扎挣状。二虎上方又有一熊作人立状,双臂左右平伸,指二虎。

4.祭风伯雨师

雨师的神话传说最早来自对雨水的自然崇拜。《独断》云:“雨师者,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风伯是民间对风神的称呼,起初也有被视为某一星体的。《独断》云:“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而南方的楚国则认为“飞廉”这种奇怪的鸟兽为风伯。而汉画中的风伯,既非星体,也非鸟兽,而完全是人的形象,说明二神在汉代已经人格化了。南阳市王庄汉画像石墓中有一幅《风雨图》,画上部刻三神人共曳引一车,车上一驭者双手挽缰,另一神人端坐车上,车轮以五星联线组成。画下有四神人,头发皆披在一旁,怀中均抱一大口罐,罐口向下作倾倒状,罐中的水流似瀑布倾泻而下。图右一巨人,赤身裸体,双腿跪地,张口作吹嘘状。作者认为,那持罐倒水的四神即为雨师,张口吹气者即为风伯。汉代对风伯、雨师的祭祀,已经纳入了国家的祭典,深入到了县、乡基层,成为人们每年必须祭祀的重要神袛之一,民间也都设有风伯、雨师庙。《汉书·郊祀志》云:“秦时雍有二十八宿,风伯、雨师之属,百有余庙。”《后汉书·祭祀志》又云:“县邑常以乙未日祠先农于乙地,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以己丑日祠雨师于丑地,用羊豕。”

5.祭雷神

在南阳市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雷神画像,其形象是人形,乘坐一云气车上,车上生树枝,雷神持槌击鼓。

雷神最早的形象当是龙蛇或龙身人头。如《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所以,龙最初应是雷神形象。汉画的雷神是一人形之神,王充《论衡·雷虚篇》又云:“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身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古人常认为雨与雷相连,雷电是司雨之神,祭祀雷神,以求风调雨顺。汉画像石的雷神也常与雨水之神相伴为伍。南阳汉画刻雷神当与南阳汉代祭祀雷神求雨风俗有关。

6.河神信仰

汉代还盛行河神信仰,认为江河泛滥成灾与河神作祟有关。在“河伯出行图”中刻一水车,上乘一尊者,一驭夫。尊者为河伯,车前有四鱼牵挽,车后有二人乘鱼随从。由以上画像可以推测,为了求得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汉代有祭祀河伯之俗。“冯夷得道,以潜大川,即河伯也。”传说为东方朔所撰的《神异经》云:“西海之上有神乘白马朱鬣,白衣玄冠,从十二童子,驰马西海水上,如飞如风,名曰河伯使者,或时上岸,马迹所及,水至其处。所之之国,雨水滂沱,暮则还河。”唐段成式着《酉阳杂俎》称:“太原郡东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水,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水草”。从以上记载看,河伯也有行雨的本领。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河神的记载已经比较多了。战国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当地百姓“苦为河伯娶妇”,说如果不为河伯娶妇,则“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西门豹惩治了借巫术敛财的巫婆、三老,又“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他指挥兴修的水利工程汉代仍然存在,当时地方官认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可是邺县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最终十二渠仍然维持原状。不过我们相信,像西门豹这样不迷信的人毕竟是少数,汉代普遍相信河神的存在。因此,祭祀河神是一种经常的活动,水灾发生时尤其如此。汉武帝时治理黄河决口,他担心不能成功,做瓠子之歌,其中一句感叹道:“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汉成帝时王尊迁东郡太守,后来“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老弱奔走,恐水大决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河伯。尊亲执圭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庐居堤上。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救止尊,尊终不肯去。及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动。而水波稍却回还”。王尊以身填堤的壮举引来一个意外的结果,洪水退去不再为灾。成帝下诏表彰,称:“东郡河水盛长,毁坏金堤,未决三尺,百姓惶恐奔走。太守身当水冲,履咫尺之难,不避危殆,以安众心,吏民复还就作,水不为灾,朕甚嘉之。秩尊中二千石,加赐黄金二十斤。”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夏四月,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次年汴渠成,明帝仍然“荐嘉玉洁牲,以礼河神”。阳嘉三年,“河南、三辅大旱,五谷灾伤,天子亲自露坐德阳殿东厢请雨,又下司隶、河南祷祀河神、名山、大泽”。尚书周举劝谏,他以为“阴阳闭隔,则二气否塞;二气否塞,则人物不昌;人物不昌,则风雨不时;风雨不时,则水旱成灾”。周举反对祈禳行为,他认为旱灾是阴阳所感,应修德政,化阴阳。他说:自枯旱以来,弥历年岁,未闻陛下改过之效,徒劳至尊暴露风尘,诚无益也。又下州郡祈神致请。昔齐有大旱,景公欲祀河伯,晏子谏曰:“不可。夫河伯以水为城国,鱼鳖为民庶。水尽鱼枯,岂不欲雨?自是不能致也。”陛下所行,但务其华,不寻其实,犹缘木希鱼,却行求前。诚宜推信革政,崇道变惑,出后宫不御之女,理天下冤枉之狱,除太官重膳之费。夫五品不训,责在司徒,有非其位,宜急黜斥。

很显然,周举信奉的是修德弭灾观念,而不是祈禳观念。

7.雩祭求雨

雩祭源于先秦。《通典》记载: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旱,女子及巫丈夫不入市。这是汉代最早求雨的记载。汉代求雨的仪式,《汉旧仪》有记载:“孟夏龙见而始雩,坛在城东南,引龟山为沂水至坛,西南行曰云水曲中,坛上舞雩。旧制求雨太常祷天地宗庙社稷山川,已赛各如具常祭牢礼。四月立夏后旱乃求雨。祷求雨到七月。毕赛之秋冬春三时不求雨。”《后汉书·礼仪志》载:“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若少,郡县各扫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闭诸阳,衣皂,兴土龙,立土人舞僮二佾,七日一变如故事。”

汉代祈禳救灾活动中,求雨最为典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代的祈雨是国家对旱灾采取的制度化、社会化的措施,东汉时期尤其突出。

(二)止雨仪式

汉代止雨的记载始于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止雨》中记载了止雨的仪式:

雨太多,令县邑以土日塞水渎、绝道、盖井,禁妇人不得行入市。令县乡里皆扫社下,县邑若丞令吏啬夫三人以上,祝一人。乡啬夫若吏三人以上,祝一人。里正父老三人以上,祝一人。皆斋三日,各衣时衣,具豚一,黍盐美酒财足祭社,击鼓三日而祝,先再拜,乃跪陈,陈已复再拜,乃起祝曰:“诺!天生五谷以养人,今淫雨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清酒,以请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无使阴灭阳,阴灭阳不顺于天,天之常意在于利人,人愿止雨,敢告于社。”鼓而无歌,至罢乃止。凡止雨之大礼,女子欲其藏而匿也,丈夫欲其和而乐也,开阳而闭阴,阖水而开火,以朱丝萦社十周,衣朱衣赤帻,言罢(疑有阙文)。

董仲舒还记载了他主持的一次止雨仪式。

二十一年(前135年二十一年当是江都易王刘非的纪元。据《百官公卿表》江都易王非为景帝子,于景帝二年(前155年)“三月甲寅,立为汝南王,二年(前153年),徙江都,二十八年(前128年)薨”。易王二十一年为前135年,为汉武帝建元六年。另据《史记·董仲舒传》载,董仲舒于建光元年对策高第被任汉武帝任命为江都相,后废为中大夫,又因建元六年的辽东高庙火灾言论获罪,与这个时间为江都相的身份似有矛盾。可能是此年又复为江都相。一说二十一年为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八月庚申朔丙午,江都相仲舒告内史中尉:“阴雨太久,恐伤五谷,趣止雨。止雨之礼,废阴起阳。书十七县八十离乡及都官吏千石以下夫妇在官者,咸遣妇女子不得至市,市无诸井盖之勿令泄,鼓用牲于社祝之曰:雨以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以请社灵,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无使阴灭阳,阴灭阳不顺于天,天意常在于利民,愿止雨,敢告。鼓用牲于社,皆壹以辛亥之日,书到即起,县社令长若丞尉官长各城邑社啬夫里吏正里人皆出至于社下,餔而罢,三日而止。未至三日,天大星亦止。

关于汉代的止雨仪式,《后汉书·礼仪志》也有简略记载:“反拘朱索社,伐朱鼓。祷赛以少牢如礼。”刘昭注引《汉旧仪》曰:“成帝三年六月,始命诸官止雨,朱绳反萦社,击鼓攻之,是后水旱常不和。干宝曰:朱丝萦社。社,太阴也。朱,火色也,丝维属。天子伐鼓于社,责群阴也。诸侯用币于社,请上公也,伐鼔于朝,退自攻也,此圣人之厌胜之法也。”

上述注文中有个奇怪的说法:“成帝三年六月,始命诸官止雨”,成帝时已有年号,这里不书年号不合常理,成帝第一个年号是建始,建始三年为公元前30年,这年夏天刚好有“大水,三辅霖雨三十余日”的记载,则成帝三年可能是成帝建始三年。总之止雨仪式起自汉武帝即位之初,成帝始命诸官止雨,说明止雨仪式有可能正式列为国家祈禳大典,这反映了祈禳救灾影响的扩大。

(三)逐疫巫术

疫是古代对传染病的一种称呼,古代人对传染病出现的原因和应对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是鬼怪作祟的结果,流行用祈禳救灾的办法,其中“逐疫”是最常见的禳灾仪式。

汉代大傩逐疫已成惯例,每年十二月合祭众神叫“腊”,在“腊”的前一天举行“大傩”仪式驱除瘟神。《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先腊一日,大傩(注:傩,却之也),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

夜漏上水,朝臣会,侍中、尚书、御史、谒者、虎贲、羽林郎将执事,皆赤帻陛卫。乘舆御前殿。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详,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

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傩人,师讫,设桃梗、郁檑、苇茭毕,执事陛者罢。苇戟、桃杖以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云。

这段文字是汉代祈禳逐疫的重要记载,翻译如下:

在腊月初七,举行大傩,赶走叫人生病的鬼。仪式是这样的:首先选出宦者家中的10—12岁的小孩120人当侲子“侲”通“振”,因为打鬼时,打鬼的人要振动武器或其他器械以吓鬼,故名“侲子”。,都戴着红头巾,穿着深灰色衣裳,手拿拔浪鼓。有一人扮演打鬼头目方相氏,戴着有四个眼睛的铜面具,披着熊皮,穿着黑红色上衣,一手拿着戈,一手拿着盾。还有人扮演吃人的12种野兽,都穿着兽皮,戴着兽角。由宦者带路,守卫宦官领着,在宫中表演打鬼戏。

半夜时分,朝中大臣举行集会,侍中、尚书、御史、谒者、虎贲、羽林郞将执事,都戴着红头巾侍立在正殿台阶下。皇帝升前殿,小宦官高呼上朝,大宦官请示说:“打鬼的侲子都做好了准备,请准许开始打鬼。”于是,小宦官高呼开始,侲子们高喊:“甲作(神兽名,下同)专吃凶死鬼,胇胃专吃恶虎,雄伯专吃妖怪,腾简专吃不祥鬼,揽诸专吃降祸鬼,伯奇专吃梦游鬼,强梁、祖明都吃寄生鬼,委随专吃木石鬼,错断专吃大恶鬼,穷奇、腾根专吃害人鬼。12神兽都来追逐恶鬼凶怪,烧掉你们的身体,打断你们的四肢,剁碎你们的肉,抽出你们的肠子,你们还不赶快逃跑,跑在后面的将被吃掉!”然后,方相和十二神兽开始跳舞欢呼,前后左右仔细搜索三次,打着火把,将疫鬼赶出宫城大门外。门外骑兵将火把再传到司马阙门,再由门外士兵传递火把,最后将其投到洛水河中。

(百官官府也各自以木面兽、熊举行类似傩舞)仪式结束后,用桃木做成吃鬼的神郁垒的像,用苇茭做成打鬼的戟。做完后,皇帝撤去侍立在殿前的人,将这些桃木做的杖和苇茭做的戟赏赐给公、卿、将军、特侯、诸侯等用以驱邪避灾。

还有一幅河南南阳英庄:左刻一怪兽,曲颈垂首;其右有一虎身牛尾的神兽,昂首扬蹄,奔腾向前,张口欲吞噬怪兽;画右一人呼喊奔走。这幅图明显表现了汉代祈禳去灾的信仰。

三、汉代祈禳救灾的情况

汉代君主也多相信鬼神的存在,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诏曰:“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文帝将“鬼神废不享”作为致灾的原因。汉武帝也是一个迷信鬼神的人,武帝元鼎五年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立泰畤于甘泉。天子亲郊见,朝日夕月。诏曰:“朕以眇身托于王侯之上,德未能绥民,民或饥寒,故巡祭后土以祈丰年。……朕甚念年岁未咸登,饬躬斋戒,丁酉,拜况于郊。”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是岁小旱,上令百官求雨”。就是命令百官用祈祷的办法求雨。

东汉君主祈禳救灾的措施比西汉明显增多。君主们公开在诏书中号召百官祈祷救灾,并带头祈祷救灾。汉明帝是祈禳救灾的代表。永平三年(60年)夏旱,明帝说:“汤引六事,咎在一人。……比上天降旱,密云数会,朕戚然惭惧,思获嘉应,故分布祷请,窥候风云,北祈明堂,南设雩场。今又敕大匠止作诸宫,减省不急,庶消灾谴。”明帝永平四年(61年年)春二月辛亥,诏曰:“朕亲耕藉田,以祈农事。京师冬无宿雪,春不燠沐,烦劳群司,积精祷求。而比再得时雨,宿麦润泽。其赐公卿半奉。有司勉遵时政,务平刑罚。”一直到他去世的永平十八年(75年),明帝仍然坚持用这种方式救灾,他说:“自春已来,时雨不降,宿麦伤旱,秋种未下,政失厥中,忧惧而已。……理冤狱,录轻系。二千石分祷五岳四渎。郡界有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者,长吏各洁斋祷请,冀蒙嘉澍。”

章帝继承了明帝的做法,章帝元和二年(85年)二月,诏曰:“今山川鬼神应典礼者,尚未咸秩。其议增修群祀,以祈丰年。”

顺帝也是一个相信鬼神存在的人,顺帝阳嘉元年(132年)二月,“京师旱。庚申,敕郡国二千石各祷名山岳渎,遣大夫、谒者诣嵩高、首阳山,并祠河、洛,请雨。戊辰,雩”。又“以冀部比年水潦,民食不赡,诏案行禀贷,劝农功,赈乏绝”。诏曰:“政失厥和,阴阳隔并,冬鲜宿雪,春无澍雨。分祷祈请,靡神不萗。深恐在所慢违‘如在’之义,今遣侍中王辅等,持节分诣岱山、东海、荥阳、河、洛,尽心祈焉。”

冲帝永嘉元年(145)五月又发生旱灾,质帝《后汉书》卷6《冲、质帝纪》载“永嘉元年春正月戊戌,(冲)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三岁。”质帝当月即位,未改元。诏曰:“自春涉夏,大旱炎赫,忧心京京,故得祷祈明祀,冀蒙润泽。……郡国有名山大泽能兴云雨者,二千石长吏各洁斋请祷,竭诚尽礼。”

汉代不仅君主普遍相信祈禳可以消灾,地方官员和普通百姓也是笃信不疑。《后汉书·独行列传》:谅辅,字汉儒,广汉新都人也。仕郡为五官掾。时夏大旱,太守自出祈祷山川,连日而无所降。辅乃自暴庭中,慷慨咒曰:“辅为股肱,不能进谏纳忠,荐贤退恶,和调阴阳,承顺天意,至令天地否隔,万物焦枯,百姓喁喁,无所诉告,咎尽在辅。今郡太守改服责己,为民祈福,精诚恳到,未有感彻。辅今敢自祈请,若至日中不雨,乞以身塞无状。”于是积薪柴聚茭茅以自环,构火其旁,将****焉。未及日中时,而天云晦合,须臾澍雨,一郡沾润,世以此称至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祈禳救灾在秦汉时期是普遍存在的,君主、官员和普通百姓们相信祈禳的救灾功效,他们不仅日常保持对鬼神的祭祀,在灾害发生时更加注意祈禳。

四、祈禳救灾的发展

祈禳救灾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救灾之术,在汉代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祈禳仪式的阴阳五行化;二是祈禳的器物化,人们通过装饰、佩带具有祈福避邪功能的象征物来代替举行祈禳避灾仪式;三是祈禳的术数化,出现了一批专业从事驱除灾异的方士,采用类似魔术的手段救灾,这是从祈禳仪式演化而来的。

(一)祈禳仪式的阴阳五行化

汉代祈禳仪式采用了阴阳五行生克的原理。例如,董仲舒设立了一种求雨的仪式,一年分春、夏、季夏、秋、冬五个季节,不同季节求雨采用不同仪式。春季求雨祀社神、忌伐名木,尚东方,数尚八;夏季祀灶,忌举土功,尚南方,数尚七;季夏求雨祀山,不兴土功,尚南方,数尚五;秋季求雨祀门,不举火,尚西方,数尚九;冬季求雨祀井,无雍水,尚北方,数尚六。我们不妨摘录一段春季求雨的仪式片段: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令民祷社,家祀户。无伐名木,无斩山林。暴巫聚蛇八日于邑东门之外,为四通之坛,方八尺,植苍缯八。其神共工祭之以生鱼八元,酒具清酒膊脯。择巫之清洁辩言利辞者以祝,祝斋三日,服苍衣,先再拜乃跪陈,陈已复再拜,乃起祝曰:“昊天生五谷以养人,今五谷病旱,恐不成,敬进清酒膊脯。”再拜请雨,雨幸大澍,奉牲祷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乡,其间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田啬夫亦斋三日,服青衣而立之。

董仲舒又说:“四时皆以水为龙,必取洁土为之结盖,龙成而发之,四时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妇皆偶处,凡求雨之大体,丈夫欲藏匿,女子欲和而乐神,《书》又曰:开神山神渊积薪,夜击鼓噪而燔之,为其旱也。”这里讲的夫妇偶处是用阴阳交合感应上天的巫术,丈夫藏匿,女子和乐,是说男子属阳,女子属阴,旱为阳,雨为阴,藏男现女也就是藏阳现阴,有利于感应求雨。这是同类相感、相生的原理。又说:“大雩者何?旱祭也。难者曰:大旱雩祭而请雨,大水鸣鼔而攻社,天地之所为阴阳之所起也,或请焉或怒焉者何?曰:大旱者,阳灭阴也;阳灭阴者,尊压卑也,固其义也,虽大甚,拜请之而已,无敢有加也。大水者,阴灭阳也,阴灭阳者,卑胜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贱伤贵者,逆节也,故鸣鼓而攻之,朱丝而胁之,为其不义也。”

再如“杀狗磔邑四门”的风俗。应劭《风俗通义》载:“俗说狗别宾主,善守御,故著四门以辟盗贼也。谨按《月令》:‘九门磔禳以毕春气’,盖天子之城十有二门,东方三门生气之门也,不欲使死物见于生门,故独于九门杀犬磔禳。犬者,金畜。禳者,却也。抑金使不害春之时所生,令万物遂成其性,火当受而长之,故曰以毕春气,功成而退木行终也。太史公记秦德公始杀狗磔邑四门以御蛊灾,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于此也。”应劭谈到九门磔禳的风气,认为东方三门五行属性为木,犬五行属性为金,木为生气,金为杀气,因此杀犬驱疫不在东方三门,受到了五行观念中“金克木”的影响。

(二)祈禳的器物化

就是通过装饰一些具有克灾功能的象征物以达到消灾目的。这种巫术有时也称为“厌胜”,厌是压制的意思,胜是制服之意,厌胜就是通过某种方法或象征物阻止灾害的发生。据《风俗通义》载,“殿堂象东井形,刻作荷菱,荷菱,水物也,所以厌火。”这是说,汉代人们在房屋的顶棚上建有藻井,并刻有荷花、菱角等水生植物的图案,主要是防止火灾的发生。又载:“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乘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这是说,汉代传说中神荼、郁垒二人能捉鬼,他们在桃树下,常用苇索缚住恶鬼喂老虎,因此汉代人眼里,除二人外,桃树、苇索、虎也有了驱鬼的功能,人们常常将桃人、苇索,画虎、画神荼、郁垒的像饰于门上,以达到驱鬼免灾的目的。此外,古人佩带的钱币、玉器及其他饰物有些就有厌胜功能。如汉代还有一种习俗,“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

(三)祈禳的术数化

祈禳在先秦就是一种职业行为,其具体方法现在不得而详,汉代祈禳救灾之术则发展成一类专门的神秘学问,主要门类有:七政、元气、风云占候、风角、占卜、天官、星算、图纬、遁甲等,而且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术士,这个现象在东汉最为突出,《后汉书》专门将这类人物载入《方术列传》。根据记载,这些人不仅能够预测灾害,而且可以通过神秘的法术消除灾害。例如,任文公西汉哀帝时为益州治中从事。时,天大旱,白刺史曰:“五月一日,当有大水。其变已至,不可防救,宜令吏人豫为其备。”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日将中,天北云起,须臾大雨,至晡时,湔水涌起十余丈,突坏庐舍,所害数千人。东汉时期的公沙穆和韩说也有如此功能。据史书记载,永寿元年,霖雨大水,三辅以东莫不湮没。弘农县令公沙穆“明晓占候,乃豫告令百姓徙居高地,故弘农人独得免害”。韩说在光和元年十月,对汉灵帝说:“其晦日必食,乞百官严装。帝从之,果如所言。中平二年二月,又上封事,克期宫中有灾。至日南宫大火。”

东汉还有用法术救灾的记载。建武七年,光禄勋郭宪“从驾南郊。宪在位,忽回向东北,含酒三潠。执法奏为不敬。诏问其故。宪对曰:‘齐国失火,故以此厌之。’后齐果上火灾,与郊同日”。又,明帝时,汝南郡境大旱。高获“素善天文,晓遁甲,能役使鬼神”。郡守鲍昱自往问何以致雨,获曰:“急罢三部督邮,明府当自北出,到三十里亭,雨可致也。”昱从之,果得大雨。杨厚“建初中为彭城令,一州大旱,统推阴阳消伏,县界蒙泽。太守宗湛使统为郡求雨,亦即降澍”。

上述神秘学术预测与消除灾害的记载,从现代科学观点看来,大多并不可信。

五、汉代对祈禳救灾的质疑

汉代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祈禳消灾也是常见的救灾之术,但是也有人怀疑其作用。其实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了正确的看法。他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小筮而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荀子明确指出雩祭求雨、鸣鼓救日等巫术都是为了顺应民意、文饰政事的一种仪式,并无实际作用。因此,他指出对这些仪式不能信以为真,真心诚意地将其当成救灾的灵验法宝,过度迷信,后果一定凶多吉少。东汉的王充继承了荀子的看法,他是汉代批评祈禳救灾的代表。王充曾明确说,旱年举行雩祭是求不到雨的。“雨无形兆,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耐得之?”但是他不反对求雨仪式,因为这可以起到安慰民心的作用。“无妄之灾,百民不知,必归于主,为政治者慰民之望,故亦必雩。”他对土龙致雨也提出了质疑,说:“董仲舒申春秋之雩,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易》曰:云从龙,风从虎。以类求之,故设土龙,阴阳从类,云雨自至。”王充批驳这一观点说:“风从虎,谓虎啸而谷风至也,风之与虎亦同气类。设为土虎置之谷中,风能至乎?夫土虎不能而致风,土龙安能而致雨?”但王充仍然主张实行这种求雨仪式,认为虽不能致雨,但属顺天行事,有引导人心的作用。“今设土龙,虽知不能致雨,亦当夏时,以类应变”,“顺气应时,示率下也。”

此外,还有人从修德的角度,反对单纯祈禳救灾。汉哀帝元寿元年,大臣孔光因为日食上书说:“君德衰微,****盛强,侵蔽阳明,则日蚀应之。”“天左与王者,故灾异数见,以谴告之,欲其改更。若不畏惧,有以塞除,而轻忽简诬,则凶罚加焉,其至可必。”“俗之祈禳小数,终无益于应天塞异、销祸兴福,较然甚明,无可疑惑。”他劝告哀帝:“承顺天戒,敬畏变异,勤心虚己,延见群臣,思求其故,然后敕躬自约,总正万事,放远谗说之党,援纳断断之介,退去贪残之徒,进用贤良之吏,平刑罚,薄赋敛,恩泽加于百姓,诚为政之大本,应变之至务也。”

汉顺帝时,灾异屡见,阳嘉二年正月,北海安丘人方士郎上疏请顺帝修德弭灾。郎明确提出,祈祷禳灾的办法并不能阻止灾害的发生,只有反躬自省,修德改政,才能感动上天,消弭灾祸。当然,现在看来,修德改政也不是直接、科学、有效的救灾办法,但是改良吏治、减轻刑罚、蠲免赋役多少能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的受灾能力,客观上减少了灾害对社会的破坏程度,减轻了灾害引起的社会动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类推荐
  • 重寻近代中国

    重寻近代中国

    中国政治精英利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系列战败编织了一整套饱受外族剥削、欺侮为内容的“民族叙事”和“历史建构”。但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背景下,持续强化“悲情叙事”正在将中国从世界大环境中孤立。马勇从现代化视角出发重塑中国近代史,一方面重新评估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功过是非,理清世界走进中国的路径及客观效果,另一方面剖析在现代化冲击之下,中国走向世界的艰难过程。
  • 尚武盛唐

    尚武盛唐

    一个祟尚武力的唐朝。有了武力便可做官封爵。有了武力便可降龙伏虎。连皇室选继位者也要以武论先后。
  • 再说戊戌变法

    再说戊戌变法

    本书力求从晚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的视角,重新审视戊戌变法。侧重点有三:一是当时的帝后政治二元结构;二是满人政治;三是变法的操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又有什么意义。作者另辟蹊径地讲述了“旗下闲人政治”、士林的政治习惯、清朝政治的“补丁传统”等诸多因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对西太后及洋务派的表现、学习西方过程中政治操作的变形、老百姓对变法的观感等问题,也有独到诠释。
  • 穿越隋唐

    穿越隋唐

    这是一个豪杰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美女如云的时代;这是一个天下动荡的时代。江湖奇侠红拂女,是我义姐;绿林豪杰秦叔宝,乃我结拜大哥。绝美道姑袁紫烟,是我夫人;大漠女将花木兰,乃我红颜知己。草莽英雄程咬金,是我麾下;绝世猛将罗士信,乃我贴身随从。问我和秦王李世民的关系?呃,那正是区区在下的准女婿,不过嘛……斗宇文,伐杨广,上漠北,下南洋,但看柳玄青如何驰骋天下,快意江湖。
  • 泰山王

    泰山王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东汉走向灭亡,群雄逐鹿的年代开始了。诸侯争霸,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时代,只要手里有钱有粮食,谁都能成为一方诸侯。秦风最初只想安心当他的寨主,做个逍遥自在的山贼头子,老天爷偏不让他如愿。
热门推荐
  • 八月风起盛夏难安

    八月风起盛夏难安

    那个夏天,解暑的冰块遇上红茶,就像是单眠遇上了弥勒,奇奇怪怪的名字奇奇怪怪的人,天生一对。
  • 航海王之炼金笔记

    航海王之炼金笔记

    心向自由,努力摆脱家族的束缚,最终却总会因种种原因回到原本的轨迹。人生至此,结果不都是为了一个家。这是一个主人公挣扎在家与自由之间努力变强的故事。
  • 武士的反抗

    武士的反抗

    四百年前,冥想术突然出现在君兰的城墙上,新的修炼体系-魔法横空出世,大陆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四百年后,已成规模的法师,渴望更大的话语权,向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武士阶层,发起了冲击。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千年未有的乱局,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慷慨悲歌。
  • 不灭王座

    不灭王座

    一部血脉最差的人才能修炼的书,一个能让废丹变神丹的奇能!从此,脚踏小人,红颜倒追,斗破苍穹!
  • 视帝影后老鼠追猫的爱情

    视帝影后老鼠追猫的爱情

    林灏哲和闻人荧是欢喜冤家,从楚江县至京都市,从那年闻人荧12岁,林灏哲15岁在楚江县初见,闻人荧追随林灏哲进入演艺圈,光明正大为他生下女儿,可林灏哲的人生从苏慕希的父母因他间接去世之后,他的人生里只有苏慕希,多年之后的,闻人荧将女儿自荐到真人秀节目,才开启追夫之旅。
  • 故事蔓延3000年

    故事蔓延3000年

    会发热的护符保护了她的性命,可是她却还是失去了父母。碗中鬼到底在哪里躲藏,她只想将这与她血海深仇之鬼碎尸万段。身为大学生怎么经营好古董店?急,在线等。
  • 那些年是青春啊

    那些年是青春啊

    又是一年毕业季,心情凝重,感受那些年的欢笑,那些年的不平凡的岁月,仅此而已……
  • 从我做地府小官开始讲起

    从我做地府小官开始讲起

    你是否会对人间还有留恋?你是否后悔自己做过的事情?你想不想去弥补?想的话来罗生门,拿出你的价值!让我看到诚意,我来帮你后悔。
  • 《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全书讲的是领导成效总体和方方面面最优化的哲学,老子明确提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到底如何使领导成效实现最优化呢?这一问题“玄之又玄”,他自己解“极”。本书或明确或隐晦地揭示了他的答案,以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我在星河守护你

    我在星河守护你

    唐小枫:池源!你是不是很讨厌我池源:没有不讨厌不就是喜欢,喜欢不就是爱,爱不就是爱不就是爱的无法自拔,爱得无法自拔不就是非我不可!池源居然非我不可!他居然非我不可,唐小枫想着想着就傻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