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37000000004

第4章 少年那些事儿之“滚西瓜!”

1.窃书不能算偷

滚西瓜/鲁迅/孔乙己/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小兵张嘎

咱先不说这“滚西瓜”是干啥,我给你介绍个人和这个人写的事儿,再作讨论。

鲁迅,想必每个读书人都认识他。对,原名叫周树人,应该是与咱们前面提到的雨果、歌德齐名吧,在全世界文学领域,反正都属于“大腕儿”级的人物。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时总爱穿一件中式长衫,头发像铁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好像是对称的两个隶书“一”字。文如其人,就像他的文字一样,没有曲里拐弯的地方。******同志曾经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民族魂”。当然,相信大家也读过他的很多小说了。他写的很多人物,好像我们这里农村都有,像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己等等。

对,就是这个叫孔乙己的“角儿”,他至今还留有一句名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是鲁迅小说里所写的孔乙己争辩时所说的话,脍炙人口,估计还要流传个百代千世不成问题。

是啊,都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咋不换个说法变通一下呢?总是说偷、偷的,多难听,叫人多没面子。你看看我们这儿,夏天是各种瓜果梨枣辈出的季节,想吃个瓜解解渴咋办?不像现在市场经济发达,有钱,在集镇上可以买。那时候没有集镇,也没有钱去买呀。也不像现在,科技发达,电脑普及了,想要什么,打开电脑,网上偷,还没有人发现。即使发现了,大不了扣扣分,只要不扣钱,随便。

大人们还好说,有自控能力,能够忍一忍,做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我们这些“小鬼儿”就不同了,忍不住啊。特别是电影《小兵张嘎》在我们这儿放映后,那张嘎子“西瓜西瓜,卖西瓜了,吃一口甜掉牙”的叫卖声,每次看了都觉得那红沙瓤的大西瓜,还有那在红沙瓤里嵌着的乌黑乌黑的西瓜籽儿,简直和我们村庄东面庙湖前面西瓜地里结出来的没有两样。咦,那个馋哪!要不是在夜里看电影,老打瞌睡,非流口水不行。

好吧,有办法了。向那孔乙己学习,人家读过书有学问吗,还会“之乎者也”。“滚西瓜不能算偷……滚个西瓜!……‘小鬼儿’们的事,能算偷么?”这不就找到了指导行动的理论基础了吗?有了理论根据,找到了行动指南,心里踏实多了,走,滚西瓜去!约上狗剩、根旺,三两个人正好,多了容易坏事儿。虽然“滚西瓜”不叫“偷西瓜”,但是,也得偷偷地行动,隐蔽地干活啊!人多目标大,肯定会被那瓜地里的聋老头发现,别说滚西瓜,瓜秧都不让你摸!

一点儿不错,你要不学学那小兵张嘎的智与勇,那西瓜可真不是好滚的。

2.宁要社会主义的草

生产队/小岗村/资本主义尾巴/大队支书/社员大会/憋死驴/纳鞋底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土地都是生产队集体的,每家每户没有地,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那个跑到边陲小渔村画圈儿的老人还在江西下放锻炼,还没有回到北京掌权,安徽凤阳小岗村发起的土地承包制还没有推行,所以地都是生产队的。

那个时候,全国上下正在轰轰烈烈地搞社会主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民不仅没有自留地,你喂头猪,养只鸡、都得小心翼翼。要是生产队长知道了,看你不顺眼,就要汇报到大队,派人割你的“资本主义尾巴”,锄掉你这资本主义的“苗”,要命吧?前面说过,我们很难吃上鸡蛋。你可能会说,多养些鸡不就有鸡蛋了。现在你知道了吧,你养,敢养就割你的尾巴,那尾巴被“割”的滋味好受吗?

当时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单位的三级所有制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村叫大队,村民组叫生产队,群众都叫公社社员,简称社员。生产队就队长一个人说了算。生产队长是我少年时期见到的第二大的官儿。第一大官儿是大队支书,全称叫“×××大队党支部书记”。

那会儿不像现在,IT发达,登陆Internet,或者打开电视机,总书记、总理,那可是全国最大的官儿,甚至美国总统、联合国主席,想见天天都能见得到,没有什么稀奇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到下雨天,大队里就开社员大会。有雨的时候,人们就在屋子里听会。所谓的屋子,就是大牛棚。不下雨,人们就在外面。支书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桌子上面放着一个茶缸子,茶缸子上面架着一个木盒子。后来才知道,那个木盒子里面是麦克风,也叫话筒,是用来传话的。在屋子的大门外面,两边架上两个像是铁皮做的大喇叭筒子,用红色和绿色的电线连起来,那支书讲的话,能够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开会的社员,男劳力仨仨俩俩围在一起喷云吐雾,有的时候两个人对弈,下“憋死驴”。

“憋死驴”又叫鳖棋,也有称作“别棋”的。棋盘,就是在地上画个“区”字形的图。“区”字右边两个锐角之间有一圆圈,称之为井。二人各于横边布二子,由一人从近竖边处先行子。每人一步,缺竖边的两点不得跳过,走至无路时跳“井”为输。

“憋死驴”,也算是一种民间棋艺吧。就在前年的时候,我去北京出差,经朋友安排参观钓鱼台国宾馆。在那曲径通幽、充满神秘气息的皇家花园里,我也曾发现用彩色的鹅卵石镶嵌在水泥地面上的鸟、蛇、狗、兔、羊、马等飞禽走兽,其间还有“憋死驴”棋盘,着实让我奇怪了好一阵子。

在一些古书里面,也有“憋死驴”的记述。《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三回:“金莲夜间暗约经济赏月饮酒,和春梅同下鳖棋儿。”《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五回:“狄希陈合寄姐坐在炕上看牌,下别棋耍子。”又七十七回:“如闷得慌了,合娘坐着说话儿消闲,或与小婶儿看牌,下别棋,挝子儿。”可见这“憋死驴”由来已久啦!

社员大会,妇女们也是三五个围坐在一起,时不时交头接耳,相互传递个眼神,悄悄地谈论一些听不清的内容。妇女坐的椅子旁边放着一个箩筐,里面花花绿绿的,针头线脑,一应俱全。她们坐在一起,多数是纳鞋底子,好像没有织毛衣的。那时候毛线稀罕啊!

一上午的时间,支书对着话筒吆喝来吆喝去,据说那叫讲话。有时候拿着一张大报纸读了一面又读另一面,把个报纸翻得哗啦哗啦响,谁知道讲的啥内容读的啥东西。我们这些小鬼儿们东望望西看看。猴屁股,哪能坐得住!要不是大人们看得严,害怕去玩水下“面疙瘩”了,早不知道跑到哪个沟岔子里摸鱼逮虾去了。

3.有个秘书真好

高中毕业生/讲话稿/洋油灯/绿军褂/军管会/钢笔/主席台/有个秘书真好

还是后来长大了,才听有人说起大队开会发生过一些很搞笑的事儿。

话说有一次大队开年终总结会,支书专门请个高中毕业生写了一篇讲话稿。能够给村支书写讲话稿,这个可是展示才华的难得的机会呀!那高中毕业生很是搜肠刮肚地极尽语文之能事,熬了几个通宵,紧赶慢赶,把毕业考试的工夫都用上了。终于在开会的前一天夜里,高中毕业生特意把家里的“洋油灯”拨得亮亮的,然后,用一支崭新的英雄钢笔,工工整整地把起草好的讲稿抄写在顶上印有“****×××党支部专用信笺”的纸上,又毕恭毕敬地双手呈送给村子里的第一大官儿×××支书。因为当时支书正在与村妇女主任说事儿,也没有多看,就顺便折叠一下装进上衣口袋里了。支书算是表扬性地说一句:“好、好、好,你看这字儿写得多漂亮,从来没有见谁能够写这么小的字儿!”这时,那高中毕业生才长出一口气,不能说是大功告成,总算是交差了。

那时候我们农村还没有用上电,晚上照明都用“洋油灯”,也有用“洋蜡”的,但是点“洋蜡”要比点“洋油灯”贵一些。所以,当时,流行过一段对未来社会有着美好憧憬的顺口溜:“社会主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犁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现在早都实现了。

要说高中毕业生当时是村子里学问最高的了,可能不亚于过去明清时期的秀才吧。因为,那时候大姑娘相亲,如果对象是高中毕业生,“三转一响”就可有可无了。可见那孔乙己之所以能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赊欠十九个酒钱,多吃几颗茴香豆,那是因为人家作为镇上唯一穿长衫的读书人,是秀才。有学问就有信誉、有信用。在一个村子里,支书能够把凤毛麟角的高中毕业生当成秘书一样使唤,也够牛气了。

十冬腊月,或年末岁初,大清早,人们都猫在屋子里烤火,家家户户的房屋都有气无力地向着空中吐着青烟,太阳带着一脸的雾气极不情愿地爬上光秃秃的树枝上。一年了,老少爷们儿没黑没白的苦干,都很辛苦,得好好总结总结。支书特意让老婆把那件绿军褂,从箱子底下给翻了出来套在棉袄外面。自打从公社军管会没花钱领回来,这件衣服一次都没舍得穿。那时候还不流行西装,所以也不像现在,非要在脖子上勒个像裹脚布似的花布条子,对,那叫领带。那绿军褂除了没有红领章(上边有两个兜,可以挂钢笔),跟军管会的人穿的一模一样。

听到大队的广播通知开会,大家才从那冒着青烟的屋子里探出头来,慢腾腾地向会场挪去。等社员到的差不多了,支书迈着矫健的步子踏上讲话台,现在都叫主席台。那时候也不像现在,主席台一坐就是一大排子人,有主持会议的,还有一些陪会的。这里就他支书一人,坐下后,先把那高中生写的讲话稿铺展在桌子上,用手掌来回按压着那讲话稿的折痕,又用食指轻轻弹两下话筒,再“喂、喂、喂”喊两声,试试喇叭响不响。好,会议便正式开始。第一次照着稿子讲话,这感觉形容起来就是——有个秘书真好啊!

可不是吗?你看看下面就是人家对秘书工作的总结,很有指导意义:

领导没来我先来,看看谁坐主席台;

领导没讲我先讲,试试话筒响不响;

领导说话我鼓掌,带动台下一片响;

领导吃饭我先尝,看看饭菜凉不凉;

领导喝酒我来挡,誓把生命献给党;

领导睡觉我站岗,跟谁睡觉我不讲。

这秘书当得多么称职,多叫人放心哪,所以有哪个当官儿的不希望多配两个这样的秘书呢!

4.真是太有才了

小蜜/念到此处等一等,下面一定有掌声/真是太有才了/三八式干部/光辉灿烂的一页/入伍

想想真是这个理儿。现在的领导都离不开秘书了,有的一个不够,组织上不配,没关系,就不给组织上添麻烦了。现在人才太多了,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悄悄地安排一个不就妥了。为了不招人耳目,避免影响,低调一点儿,配个小的。哦,终于找到“小蜜”的来历和出处了!

看那支书拿捏出领导的模样,神采飞扬、声高八度、口舌飞沫——

各位社员同志们:

羊岁去矣应记取亡羊教训,

猴年来兮当发扬金猴精神。

过去的一年,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思想指引下,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队全体社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农业、工业、教育、卫生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各条战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我们大队上下,和全国各地一样,到处呈现出一片莺歌燕舞,洋溢着一派大好丰收的新气象。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应该归功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思想,都应该归功于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念到此处等一等,下面一定有掌声)——

等支书把“念到此处等一等,下面一定有掌声”念完,果然,下面听会的社员们都鼓起掌来。一散会,支书便逢人就夸:“人家高中生就是高中生,有学问跟没学问就是不一样,他咋就知道这时候有掌声呢,真是太有才了!”

过去,秘书为领导写讲话稿也有不少的笑话。这里有一个发生在解放初期的事情。那时候,各地政府部门有不少人是“三八式”干部。

新中国建立之后,****干部一般都是论资排辈儿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中国成立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一般被称为老干部。老干部们再按革命阶段分期,第一批是建党干部,第二批是国共合作时期的大革命干部,第三批是“四一二事变”至“七七事变”的红军干部,第四批是抗日干部,有时也被称为“三八式”干部,第五批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解放干部。另外还有长征干部、南下干部、土改干部等各种称谓。

虽然“三八式”干部的称谓不是严格的规范化的政治术语,但是它又不时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资料文献和一些领导人的谈话中。在1956年的****八大上,******曾做了解释,“很多很有用的人才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培养起来的,这就是所谓‘三八式’干部”。1962年******还讲到,“有些同志已经是老革命了,‘三八式’的,或者别的什么式的,总之已经做了几十年的老党员……”

******在讲到****“八大”的选举问题时说:“现在我们党的高级干部有几个时期的,其中有很多优秀干部是所谓‘三八式’,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

在人们心目中,大凡“三八式”干部的文化水平是有限的。

一次,有一位领导在大会上照本宣科地念完秘书为他写的讲话稿中的一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昔日,我们艰苦奋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天,我们齐心协力,又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会后,就有一位“三八式”干部径直找到那位讲话的领导,颇为认真地理论起来。那位“三八式”干部振振有词地说,“我们老少爷们,男男女女,一年到头,起早摸黑,收麦子插秧,挖塘修渠,筑路栽树……一桩桩、一件件,有目共睹,你咋说才‘一页’呢?”这一“问”,把那个讲话的领导也给问住了。为了下台阶,便说:“就是啊,咋才‘一页’呢?赶快问问秘书是怎么写的,是不是笔下误!”哈哈,是不是有些搞笑啊!

那个秘书与咱这高中生当然不是一回事儿了。据说,有个大队干部有女初长成,与那高中生年龄般配,在那年秋季征兵的时候,那个大队干部从县国营酒厂买了两瓶香米贡酒,“晚黑儿里”提给了支书家,结果那高中生没有给支书当成秘书,后来被大队推荐,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临入伍离开村庄的那天,那高中生穿一身崭新的军装(听说到了部队再统一发帽徽和领章),胸前佩戴一朵过年写门对子用的红纸扎成的大红花,看着简直是换了个人一样,大人小孩有几百人来看热闹,大队里还组织人放了好几挂鞭炮,锣鼓喧天地一直欢送到县城里去。

5.不患寡而患不均

西瓜地/庙湖/灌渠/淮河渡槽/河工/肚儿圆/聋老头儿/寡汉条子/破四旧/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黉学大殿

当兵就当他的兵吧,等冬天一过,我们又开始琢磨滚西瓜的事儿了。

特别是种西瓜,可能是生产队的大事儿,队长很是动了一番脑筋。

首先是选西瓜地,可能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偷瓜,一般都是在村庄东边庙湖南面那块地。这地离庄子远,差不多是一块很大的斜三角地。北面狭长的庙湖,当时是我们村庄上最大的水面了,东西几百米长,南北最宽处有二三十米的距离。东南边是水稻田,西南面是一条用来灌溉庄稼的水渠。看看,三面屏障,自然就把那想偷瓜的人阻隔在瓜地外面了。

那灌渠也有来头,是从一百多公里外信阳的南湾湖一直修到我们这里来的,大家都叫它“南湾灌渠”。我在县里参加工作后,曾专门参观考察南湾灌渠横跨淮河的雄姿。我们应该叫它“淮河渡槽”,工程宏伟,简直就是一座“豫南红旗渠”。我们村里引过来的水,算是最末端了。那时候是根据需要直接浇地,不收费。现如今不同了,浇地用水都是要收费的。看来市场经济下真是没有“免费的午餐”啊!

当然,俺们也不会忘记,那时候村里引水浇地不收费,是因为修筑那南湾灌渠的时候大伙儿都出工了,并且没人要一分工钱。每年到了冬天,大队、公社的干部,领着每家每户的劳力,用架子车拉着粮食、柴火、锅灶,还打着红旗,浩浩荡荡的“河工”大军就开赴水利工地了。那时,劳力干活不要工钱,因为吃饭也不要钱,“社会主义”,要啥钱啊,大伙儿落个“肚儿圆”就很知足了!

既然种瓜,接下来生产队还得派个看瓜地的人。不用说了,还是那个聋老头儿了。这老头儿除了耳朵有些背(就是耳朵聋)外,其他没毛病,能说能行的,身体好,不生病。而且,还有一条,聋老头儿是“寡汉条子”。因为五六十岁了还是光棍一条,看起来是不可能再结婚生子、延续烟火了,应该是个“准绝户头”。他孑然一身,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一个夏天,只要西瓜不罢园,聋老头儿就整天价吃住在瓜地。哈哈,还真有誓与西瓜共存亡的架势。

也许你听到年龄大一些的人,经常感叹地怀念20世纪六七十年代,穷是穷了点儿,但民风朴实,互不设防,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穷,没关系,没有肉咱吃豆腐,只能平分就行了。没错,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总结了社会不稳定的诸多因素之后,孔子就警醒地对后人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那生产队长可能没有读过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名言,因为当时只准读红宝书,其他的都让“破四旧”给“破”了。

咋破的?我小,不太记事儿。听人家说,就是要“砸烂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你想想,孔子,还有他写的那些书,肯定有《论语》,因为很多人读不懂,所以都叫它“老古董”,并且都两千五六百年了,绝对“旧”,肯定要破。还听说,我们那“一半米饭一半馍”的家乡县城里,很多地方也热热闹闹地跟着大“破”了一阵子。有个相当于过去供才子秀才读书的图书馆,有记载,是明代洪武年间建造的,叫“黉学大殿”,也叫“文庙”,是历代尊孔儒师们“宣教化、育贤才、善民俗”的讲学之所,建筑风格特像北京故宫的城楼,其气势恢宏,要比那座幸存下来的用来“打更”的谯楼气派不知多少倍。既然如此,那就更不行了,正是“批林批孔”的对象,不客气,“破”你没商量!牌坊,管它是给哪个御史立的,反正不是什么好东西,这当官的若活着,肯定划归黑谱,更不客气,“破”!

6.人走茶凉

牌坊/御史/息国故里/分瓜

牌坊,是过去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功德牌坊,为某人铭功记德。第二类是贞节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像咱们前面说的那个生性刚烈的吴月娘,肯定属于立贞节牌坊的对象。听说云南楚雄黑井镇有一座节孝总坊,是清朝末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建造的,可能就是为表彰那贞节烈女吴月娘的,但是没有明说,只是猜测。第三类是科举成就牌坊,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第四类是地域标志牌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听上了年纪的人说,过去,县城排场最大的一座牌坊是为明代一个御史立的,那御史可能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官员吧,肯定是我们家乡几百年不出的最大的官了。当然,“人走茶凉”,他一个死了几百年的人,根本抵挡不住革命的滚滚洪流,结果被红卫兵给“破”了。

现在,那上百座牌坊全部被“破”掉三四十年后,偌大一个县城,再也难以找到一座名人和纪念名人的牌坊了。不过,那些名人都是历史上曾经的名人,立不立他的牌坊,他又看不见。再说了,就是花钱给他们立个牌坊,他也管不到现在,既不能为咱办事儿,也提拔不了谁!

听说,最近几年在县城里又悄悄地新建了两座牌坊,一座是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息县龙门巷”牌坊,一座是本世纪初在县城西边的进城口处修建的“息国故里”牌坊,两列柱石上镌刻有一副楹联:

仁和厚朴早显列国志,

稻稷丰盈今誉息县坡。

但是,由于失去了一种古朴的文化传承,这两座牌坊很难让人找到故国传统牌坊的文化底蕴和印痕。很多年来,每忆及此,心中不禁顿生感触,脑际间又浮现出孔老夫子那句话:“逝者如斯夫!”

好了,你就专心致志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吧!

听话,那生产队长没说的。他不仅自己听话,很负责任,选的那个看瓜的聋老头儿也很听话,也特别有责任心。当然,那时候有责任心的人多的是。虽然你不聋,但你不是“寡汉条子”。你想啊,都年轻力壮的,你一个人在瓜地里,万一哪天“晚黑儿里”,你想着老婆一个女人在家里,或者老婆按捺不住寂寞想你了,你想着应该没事儿,侥幸溜回去了,那一大片瓜地没有了人,一个个大西瓜,被人滚一个不就少一个吗?生产队长想来想去,还是派聋老头儿看瓜地靠谱,稳当一些。让其他人看,心里总是不踏实。

曾经有好几次,半下午我们刚刚从学校里放学,在村子里看见聋老头儿的身影,心里一阵激动,赶紧约几个“小鬼儿”趁聋老头儿离开瓜地的工夫,好滚下个把西瓜尝尝鲜。等我们甩掉脚上的鞋子,还没有跑到瓜地边上,就傻眼了。原来生产队长正领着一群年龄与聋老头儿差不多的劳力在西瓜地里下瓜,就是把熟透的西瓜摘下来。生产队长在,你谁个还能沾到边?

不过,这多少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先耐着性子,忍着口水吧,等一会儿生产队就要分瓜了。

7.落后要挨打,万事德为先

息夫人/桃花夫人/春秋时期/息国/息侯/蔡国/蔡侯/楚国/楚王/与虎谋皮/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三年不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落后要挨打/万事德为先

根据历史上建造牌坊的意图,在我那家乡息县坡,有人极力主张为那位历史名人——息夫人,修建一座牌坊。在这里,咱们先听听她的故事,然后一起来分析一下它应该给我们留下的一些启示。

息夫人,又名息妫,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夫人。她出生于陈国,就是现在的淮阳县的一个妫姓世家,后来嫁给了姬姓的息国侯做夫人。据说息夫人长得倾国倾城,容颜绝代,面若桃花,人们又称为“桃花夫人”。

话说间,春秋某年,息夫人从娘家回来,途中路过下嫁到蔡国的姐姐家门口,就顺便去探望姐姐。应该说这是伦理常情,很自然的事情。岂知,她此举却让息国与蔡国的灭亡提前了很多年。虽然它们作为乱世的小国,命中注定要被强大的邻居楚国所灭。

原来,蔡侯那小子是个好色之徒。设宴招待期间,蔡侯一见如花似玉的小姨子,心中暗自称奇:“长得这么漂亮,自己家的那位简直没法比呀!”于是,便情不自禁大献殷勤,进而调戏起来。息夫人何等人物,她对蔡侯一顿训斥,就打道回府并向自己老公息侯告了状。

自己亲爱的夫人受了侮辱,息侯这口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但是,苦于国小力薄,一时间也无能为力。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为报复蔡侯,息侯煞是心切,也颇费了一些心机。但是,苦于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纵使把头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也未觅到良策。

搜肠刮肚间,息侯终于想到了一个馊主意。你要是看看以后事情发展的结果,保准会叫你感觉这主意“馊”得不能再馊了,简直是馊得太没水平了!

原来,南面的楚国很强势,早就对它的邻居息国和蔡国虎视眈眈,欲纳与名下。但是,碍于国际舆论的影响,师出无名啊,一直没有行动。恰在此时,息侯自作聪明给楚国去了封信,大致说,你来讨伐蔡国吧,我将协助你。

俗话说,正瞌睡送来了枕头,真是求之不得。一看他们内讧,楚王假惺惺地说,我是想讨伐,可惜没有借口。息侯给他出主意:你就说要来讨伐我们息国,然后我跟蔡国求救,他自然来帮我,到时候你就可以如此这般地灭掉他了。

有个成语故事,叫做“与虎谋皮”。周朝时,有个人想得到一件狐皮袍子,就进城去店铺挑选。店里货色不少,可是价格昂贵。他垂头丧气地离开店铺,因为他拿不出这许多钱。忽然,他突发奇想,连忙出城直奔山林。他找到了狐狸,求狐狸送他一张狐皮。狐狸听后拔腿就逃,带着家眷藏进深山。这个呆子不死心,又去捉羊讨肉吃。羊立刻大呼小叫,领着羊群躲到山坳里去了。结果,这个呆子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成语“与虎谋皮”由“与狐谋皮”演化而来。比喻向坏人索取,枉费心机。息侯这次算是真正地扮演了一回“与虎谋皮”的傻子。

不几日,楚王正式出兵伐息,按照约定,息侯向蔡国求救。蔡侯虽然是个流氓,但也是个实在人,因为不知就里,果然就来帮忙,楚王顺便抓住了蔡侯。

春秋时期虽然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在战场上,他们都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还是比较人性化的。例如,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两国交战时获取的战利品,都要用来祭奠祖先。楚王正要命人把蔡侯煮了,供到祖庙里去,后来被一个手下的大臣劝住了。“大王要收复中原,如果把俘虏都煮了,那天下就都不敢归附你了”。楚王一听有道理,就决定把蔡侯放归蔡国。临别之前设宴款待。席间有一个歌女美丽多姿,也是出于偶然——一个对息夫人来说非常可怕的偶然。楚王基于男人的虚荣心,炫耀性地指着这个美女问蔡侯:“你看这美人如何?”蔡侯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蔡侯心想自己遭到这等奇耻大辱,还差点被人煮了,还不都是息侯害的。这不正是向那息侯报仇的好时机吗?哼,你这个息侯,跟我斗?我要让你加倍偿还。等着吧,看看咱俩谁斗过谁。

他知道楚王是好色之徒,不失时机地鼓起三寸不烂之舌,大大夸耀起息夫人的美貌来。说息夫人是面若桃花,倾国倾城,沉鱼落雁,人间绝色,等等,等等。直说得楚王色心大动,心想原来天下竟有这等美人!哪能有让一个小小的息侯据为己有的道理,自然应该归我楚王所有。

于是,送走蔡侯以后,楚王借机出游息国。大国之王驾临,息侯自然诚惶诚恐,热情款待。席间楚王装醉要让息夫人来敬酒。息侯知道不是好事,无奈只好答应。一会儿,幽香瑶佩,佳人徐徐而来,只见罗袖半掩,却掩不住人间绝色,楚王一时看呆了。

息夫人素来知礼,虽然给楚王敬酒,但是却不直接捧给楚王,而是转给宫女,让宫女倒给楚王。即使如此也晚了,楚王一见,哪有将她放过之理。很快便设计擒住息侯,派兵来宫中找息夫人。

知道了这个消息,息夫人哭道:“我就知道会是这样。”说着就要投井自尽。她说的是“我就知道会这样”,息夫人意思是,当见到楚王的那一刻,她已经知道自己逃不过命运的摆布,美貌给了她福气,同样带给她致命的灾难。

就在息夫人投井自杀的那一刻,她被赶来的人们劝住,“即使夫人不替自己着想,也要替息侯着想”。

息国终于被灭掉了,息侯被软禁起来,三年后郁郁而终。息夫人则成为楚王后宫里的宠妃,生了两个儿子。据说,她自从被掠入楚王后宫里生活了三年,一直是缄口不言。后人曾对息夫人“三年不言”的“不言”做出很多解释。有的人认为就是不说话,以“不言”作反抗。又有人反对说,孩子都生了两个,夫妻之间是不可能不说话的。还有的人说,不愿意提起往事,往事不堪回首。更有人认为,不论息夫人是不说话还是不爱说话,总表示一种不快乐的情绪。她无法反抗只能忍受,用那份可怜的“不言”维持着最后的尊严。

息夫人的国土,在她以后,曾以“牌坊”文化显称,息夫人作为历史名人,后人给她立不立牌坊,肉食者谋之,红门里断,非吾等小辈滋事!

古人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以为,从发生在息夫人身上的故事里所折射出的一些道理,却是值得我们去总结,去借鉴的。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息国、蔡国灭亡了,它们亡国的根源在哪里?落后要挨打。从故事本身来看,息国、蔡国的灭亡似乎是因为息夫人的天生丽质而“招惹”的。其实,即使没有“桃花夫人”的存在,“南面很强势的楚国,早就对它的邻居息国和蔡国虎视眈眈,欲纳与名下”因此,息国、蔡国的灭亡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只是息夫人的出现加快了这一事件的进程,或者说,息夫人成了这一事件发生的理由。究其原因,是因为“南面的楚国很强势”,息国、蔡国都很弱小。咱们前面说过,“自然界里,对于弱小的动物处处有陷阱”,大同小异,道理都是相通的。“落后就要挨打”,“经济是存在基础”,“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最终还是靠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

万事德为先。德,天地之大本也。只有德,能与天地媲美;只有德,才是悠悠万事之大。修德,是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修德,是“内圣外王”之基石。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力量。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息夫人诚然是息国、蔡国的灭亡,或者说是提前灭亡的诱因,但她不是唯一理由,更不是第一理由。常言道:朋友妻不可欺。从古至今,对于中国男人而言,戴绿帽子是归于奇耻大辱行列的,所谓杀父****之仇是也。息侯之所以想起“与虎谋皮”的馊主意,是因为他蒙受****的耻辱在先。试想一想,如果蔡侯是个真君子,是一个“内圣外王”的国君,心系伦理道德,对于倾国倾城的息夫人退避三舍,而不是心怀不轨。那么,息国、蔡国两国连襟,再加上他们的老岳丈陈国,团结一心,联纵抗敌,任凭那强势的楚国虎视眈眈,也休想撼动息夫人一根发梢,更不要说“纳与名下”了。

8.伤心岂独息夫人

刘长卿/王维/桃花夫人庙/红楼梦/杜牧/绿珠/石崇/西晋时期/此一时彼一时,风水轮流转/祸福无门,唯人所招

因为息夫人是女人,美人,一国夫人,更是因为她而发生的故事,一时间成了文人骚客追逐的由头。有关息夫人的诗词,在中华文学史上,屡有华章,引用吟唱者更是不胜枚举。

唐代著名五律诗人刘长卿有诗《过桃花夫人庙》:

寂寞应千岁,

桃花想一枝。

路人看古木,

江月向空祠。

云雨飞何处,

山川是旧时。

独怜春草色,

犹似忆佳期。

唐朝诗人王维诗《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

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

不共楚王言。

关于“桃花夫人庙”究竟在哪里的问题,据《大清一统志·汉阳府》载:“桃花夫人庙,在黄陂县。”河南有学者寻访息夫人足迹后,也认为黄陂中心城区北隅是息夫人殉生处。

清初诗人和评论家邓汉仪曾创作七绝诗句,悉赞息夫人。诗曰:

楚宫慵扫眉黛新,

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唯一死,

伤心岂独息夫人。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是当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曾为《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直接引用。这一回描写的是袭人再嫁蒋玉涵时,袭人那种求死难舍,欲罢不能的无可奈何的悲伤心理。

杜牧,也是唐朝诗人,他常常流连青楼,曾经写诗比较过息夫人这种行为,他写道:

细腰宫里露桃新,

脉脉无言度几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

杜牧诗的意思,是说息夫人最终还是选择苟活下来,比起跟她一样情形却选择跳楼自杀的绿珠差了好几个档次。

绿珠,是古代中国另外一位著名美女。要想知道绿珠的前前后后,还要从历史人物石崇说起。

石崇是西晋时期南皮人,南皮位于今河北省沧州市中南部。石崇初为修武令,后来,一直升官直到侍中。

绿珠,生在现在的广西博白县,传说她绝艳的姿容世所罕见。石崇为交趾采访使,用十斛珍珠得到了绿珠。

绿珠擅长吹笛和新歌,并且善解人意,妩媚动人,恍若天仙下凡,尤以曲意承欢,因而石崇在众多姬妾之中,唯独对绿珠别有宠爱。

话说石崇在朝廷里投靠的主子是贾谧,他为逢迎贾谧无所不用其极。贾谧出门,他站在路边,望车尘而拜,深为时人不齿。后来,贾谧因与贾后一起合谋陷害太子,为赵王司马伦所诛杀,石崇因为是贾谧同党被免官。当时赵王司马伦专权,石崇的外甥欧阳建与司马伦有仇。依附于赵王司马伦的孙秀暗慕绿珠。现在石崇失去了靠山,没有了后台,他便明目张胆地派人向石崇索取绿珠。

当时,石崇正在他的别馆“金谷园”登凉台,临清水,与群妾饮宴,吹弹歌舞,极尽奢华之乐。忽见孙秀差人来要索取美人,石崇将其婢妾数十人叫出,一字排开任其人挑选,这些婢妾个个儿散发着兰麝的香气,穿着绚丽的锦绣。石崇说:“随便选。”然而,孙秀的手下极其不悦地说:“这些婢妾个个都艳绝无双,但小人受命索取绿珠,不知道哪一个是?”石崇勃然大怒:“绿珠是我所爱,那是做不到的。”你瞧瞧,这石崇就是“石眼儿”。也许平时习惯了飞扬跋扈,他到这时候还执迷不悟,脾气还不小,愣是不服。好,那你就等着吧,今非昔比,不服不行!只听那使者恨恨地说:“君侯博古通今,还请三思!”其实使者是在暗示石崇应审时度势,不要吃这眼前亏。但是,那石崇却不识时务,坚持不给。

接下来,石崇自导自演的这场悲情大剧很快就要谢幕了。

此一时彼一时,风水轮流转。你以为你还是从前那个坐拥“金谷园”、呼玲唤梅的石崇吗?孙秀听使者回报后,根本不费吹灰之力,不几日便由赵王司马伦派兵诛杀了石崇。面对寒光闪闪屠刀,石崇绝望地对绿珠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绿珠流泪说:“愿效死于君前。”绿珠突然纵身坠楼而死,石崇想拉却来不及拉住。临死前他说:“这些人,还不都是为了贪我的钱财!”押他的人说:“你既知道人为财死,为什么不早点儿散些家财,做点儿好事,积点儿功德?”

古语说得好:“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石崇被杀,虽缘自绿珠,其实由来已久了。据载,当年石崇为荆州使,为贪钱财,沉杀客商。他性情暴戾,草菅人命,杀人无数。有一次,石崇竟在宴集间无故斩杀行酒美人,还以此炫耀。如此之人怎么会有善终?不过若不是绿珠,石崇可能不会死得那么快而已。

然而,那绿珠却因石崇的作恶多端而死于非命。与咱这息夫人的“伤心”,远非一个概念。

9.天下大势

大集体/机子手/臭老九/缴公粮/商鞅/秦孝公/变法/皇粮国税/剪刀差/新中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刚才说过了,我们的少年时期,是大集体,是人民公社的年代,一个生产队是一个生产单位,社员的衣食住行,都有集体管着,也就是生产队统一负责。比如说住,谁家的房子漏雨了,生产队长就会派几个懂得修房子的劳力,去给你拾掇拾掇,不用管饭,也不要你的工钱。

吃的粮食,大米、面粉,生产队统一按人口分给你稻谷和小麦。每家每户每半月十来天,再在需要吃的时候拉到生产队的打米房、打面房,那里有专门的“机子手”(也就是操作打米、打面机器的技术员,也应该叫师傅吧,遇到干旱灌溉的时候,那“机子手”还负责操作抽水机)。机子手负责给你的米、面打好,也是免费的,你自己再把米面和米糠、麦麸装在不同的袋子里拉回去。

那时候稻谷和小麦的产量都很低,差不多只有现在水稻一千四五百斤、小麦七八百斤的十分之一。因为知识分子、教书匠都打成了“臭老九”,要么扫厕所,要么下放到河南的潢川去放牛,要么下放到江西的新建去修理手扶拖拉机,还有谁个来研究科学种田啊!由于麦子和稻谷产量低,缴完公粮,分到各家各户的也就剩不了多少了。

“缴公粮”,那是必须的!缴公粮也是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至少在中国应该维持了两千三百多年吧。远的要从商鞅变法的那个年代说起,也可以说,商鞅是“缴公粮”的创始人。说他“制度创新”?我看还是把这个好词儿省下来给别人用吧。

商鞅是秦孝公时期典型的依法治国的积极推进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实施以增强国力为目的的变法,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处理耕田与打仗的关系,制定可供实施的政策法规。缴公粮就是其中的一个内容。

秦国的那个秦孝公野心大呀,一心为别人的国家着想。当时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特别是那些个小国,整天价东打打西打打,看着也着实让人心烦。秦孝公想着想着,哎,有了,干脆咱们合在一起吧,不是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吗?如果天下都是一家人了,就不会再打了吧。长痛不如短痛,不然这仗天天打,社会不得安定,人民不得安生,多叫人伤脑筋啊,还叫后人嘲笑说咱这是“战国”时期。

于是那个秦孝公便召见商鞅,叫他想想办法。好,有了,从今往后,除了到军队服役的,还有那修长城的,其他留在家里的老百姓都要好好种粮食,每年要按你耕种土地面积的比例向国家缴粮食,不然前方将士喝西北风啊?这样一来,就在历史上逐渐形成了农民“缴公粮”的规矩,就这样逐渐被称作皇粮国税。再到后来的汉代,以下各代沿用,就像孙大圣那头上的紧箍咒一样,世世代代罩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直到那毛先生把“蒋光头”打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皇粮国税的地位依然纹丝不动。

不光是缴公粮,还有一说,就是那个叫做什么“剪刀差”的东西,同样是让我们这些成千上万以亿计的农民备受“牵累”,给中国农民带来沉重负担的另一种形式。

“剪刀差”是个经济学概念,简单说,就是工业品被提高到脱离了本身的实际价值卖给农民,农民生产的粮食,还有其他农副产品又被先压低了本身的实际价值以后再卖出去,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低于实际价值的差价,被形象地称作“剪刀差”。当然这一切都是依靠国家强制性的手段运作来实现的。

据考,这剪刀差也是由来已久。共产党执政后,不论是从认识上还是从感情上讲,都难以接受通过剪刀差来剥夺农民进行工业化的做法。可是,要在一个经历多年战争的废墟上建立国家工业化,除了让农村和农民兄弟作出牺牲,确实也没有其他选择。所以,新中国建立五十多年,直到咱这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亲政后,便在2005年一举取消了皇粮国税,并且每亩地还有几十元的农业补贴给种粮农民。这一下,你看看把个全国的农民兄弟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10.何等相似的历史

细粮/青黄不接/红薯/度春荒/倭瓜/乏味/红薯窖/明朝那些事儿/三线建设

是啊,大米、白面少,要留着一家人慢慢地吃、细着吃,所以又叫“细粮”。如果不慢慢地细着吃,不到来年麦收接上新粮前就把大米、白面吃光了。所以,又把每年麦收前的春季叫做“青黄不接”的季节。

在那个年代,“细粮”不够,有“粗粮”啊,就是红薯。红薯几乎成了我们农村人救命的主粮。现在生活好了,红薯成了好东西。那时候,一提起红薯就头痛,一天三顿饭离不开红薯,吃的是红薯干,搅的是红薯面,烧的是红薯秧。红薯凉粉、红薯面馒头、红薯轱辘汤,千方百计地变着法儿吃,都是为了糊弄肚子。一个秋季到年关,过了年再到收麦子,有的人胃不好,一吃红薯胃都冒酸水,走路都放红薯屁。但是,没办法,青黄不接的时候,也只有它可以帮你度春荒,目的还是一个,填饱肚子。

还有一个东西,几乎是红薯的孪生姊妹——倭瓜(有的地方叫南瓜),也是当时养育我们这一代人的大功臣。只是倭瓜栽培种植的时间季节与红薯不同。倭瓜是喜温的短日照植物,耐旱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所以种倭瓜一般都在春季。据说,倭瓜还具有较高的食疗营养价值。日常生活中,无论蒸煮,清炖,还是烧卤、煎炸,做出来的倭瓜都风味香浓,营养丰富,我们把倭瓜既当主食又当菜。

“风味香浓,营养丰富”,我说着好听,吃起来就不是那个味儿了。那感觉就与那红薯是一样的,也是每个人都吃得“伤心带够的”,一提起来就会遭人厌。我现在才想起来,在生理学上是不是应该有个“味觉疲劳”的概念啊?就是说,人们总是吃一种食物,时间长了会使味觉产生疲劳,就出现“乏味”,厌食。这也是一道很好的研究课题,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与我联系,咱们可以好好交流交流,做一些有益的“文章”。

每逢秋天,收完稻子,缴完公粮,一家人就开始忙乎红薯的事儿了。把红薯收回来后,首先要安排它的储藏问题,因为那红薯和人一样,怕冻。一过冬,就冻得黑一块紫一块,吃起来特别的苦,喂猪猪不吃,喂鸡鸡不尝。

窖红薯是把红薯从地里刨出来,运到家里院子或者屋子里以后,把一部分大小相当、比较匀称,外表光滑、没有受伤破皮儿的先挑选出来,单放,晾晾水汽。然后,在自家柴禾垛的旁边选择一个隐秘的角度——主要是防止猪拱,向着柴禾垛的下面一两米的深度开始挖洞,这洞就是红薯窖。因为上面有柴禾垛,相当于给红薯窖盖上一床厚厚的被子,保暖,还可以防止猪拱。窖的大小,以储藏的红薯够来年春上一家人吃为准,有些家窖的红薯多了还可以拿到城里卖钱。

每年到挖红薯窖的时候,我总是会在心底里默念毛主席的那句语录:“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句话,在那城里的红院墙上到处都写着,字体挺大的,一个字儿有一人多高,要走很远才能把这些字儿念完。

近来读《明朝那些事儿》才知道,那朱元璋也是秉承“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历史往往是何等的相似啊!

60年代中期开始,中苏决裂后苏联在蒙古部署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对我国虎视眈眈。东南沿海的老蒋以为他反攻复国的时机到来,也蠢蠢欲动。******强调要突出备战问题。他讲了《明史》《朱升传》的历史故事:明朝建国以前,朱元璋召见一位叫朱升的知识分子,问他在当时形势下应当怎么办?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加强三线建设,在全国广泛部署群众性的挖掘防空洞和防空壕的革命工作,把国防工业大举西迁,布置在美蒋和苏修都够不着的大西南,并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向美国传话:如果美国把战争强加给中国,中国将奋起抵抗,战斗到底,不管来多少人,用什么武器,包括核武器在内,可以肯定地说,它进得来出不去,必将被消灭在中国。

作为中国人,你听听一定在长志气的同时,还有些亢奋。就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力增强的21世纪的今天,读读当年的这段历史,仍然有扬眉吐气的自豪感。

咱那红薯窖与那防空洞的道理差不多,只是用途不同。把红薯窖选在柴禾垛下,一来隐蔽,二来主要是保暖。经过几个月的储藏,一到开春的时候,把红薯窖扒开,只见那红薯流一身的“汗”,吃起来特别的甜。

红薯在那时候也算是主粮了。把那一大堆红薯窖一部分,剩下的可以打碎磨红薯粉,下粉条,还可以刨红薯片子,放在太阳地里晒成“红薯干儿”。“红薯干儿”的用处真不少,首先它比红薯好储存,不会坏,随吃随取。过年的时候,有些家里的大人还可以拉几袋子“红薯干儿”到县城的酒厂里,换几壶香米贡酒,正月里好招待来家拜年的客人。

11.万种之种

香米贡酒/女儿红/观音菩萨/万种之种/香稻丸/西游记/玉净瓶/净土

现在,那香米贡酒也算是家乡首屈一指的特产了,考察了半天也没有研究出来这酒厂是啥时候建的。据推测,可能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估计那个时候是个小作坊,用高粱、大米,还有红薯片子做原料酿出普通的白酒。就像那电影《红高粱》里,有一个人偷懒,趁天黑,别人不注意,把憋了半夜的尿撒进了正在发酵的酒池里。嘿,歪打正着,就酿出“女儿红”来了!不知道啥时候是谁,不知道拨动了哪一根神经,突发奇想,在那原料堆里加一把“香米贡酒”。结果,酿出来的酒,与以前的酒比起来,就是不一样了。这酒清澈透明、窖香浓郁、入口绵甜、醇香柔和、回味悠长,不仅香味独特,口感好,而且还能改善新陈代谢,健全人体毛细血管,增强人体抵抗力,功效神奇独特得真是要得。

相传,那香米是观音菩萨去天庭讲经,路过息国,见百姓流离失所,衣食堪忧,顿生慈悲之心,遂倾下青花瓷玉净瓶,播下“万种之种”于凡间,便生出了“香稻丸”。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玉净瓶是观音菩萨的法器,里面装有甘露水,法力无边,有起死回生的功效。观音曾用此瓶中水,救活人参果树,也曾用此瓶擒住过孙悟空。所以,观音菩萨用法力无边的玉净瓶施救的这方百姓,自然到现在还在享受着她的福荫。

说来也就神奇在这里,方圆千百里,息县,乃至中原大地,就只有距离我们村庄一二十里的邻邦乡,也只有四五十亩大小的田地里才能生长出这种香米。这香米色彩青白如珍珠,香气馥郁,富含大量维生素、蛋白质、硒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抗癌、滋阴、降火、生津、健脾、养胃等多种功效,素有“一块香稻香满坡,一把香米香满锅”之美誉,乃历代朝廷贡米也。

清晨,谁家要是在熬粥的锅里放进一小撮香米,那香气能飘大半个村庄,让很远的行人都能闻到那醉人的芳香。

“香稻丸”,是我那“一半米饭一半馍”的家乡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后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农民群众收入,县里乡里都想要扩大香米的种植范围和生产规模。一次一次地报项目,跑来科研资金,还请来不少的农业专家,甚至花了很大的工夫把赫赫有名的“杂交稻之父”袁隆平都请来了。结果,把那“香稻丸”种子育出来的秧苗移栽到邻近的水田里,不论你施什么肥料,喷什么药,到秋季收获的时候,结出来的“香稻丸”,肉眼看上去没有两样,但是,用它做饭,就不香了。多少年过来了,地还是那块地,“香稻丸”还是那些“香稻丸”,根本不为你的优惠政策和科学技术所动容,很多人拿它没办法!

不过这样也好,“香稻丸”也算是以它自身的“清高”换来了一片“净土”——绿色、环保。每逢耕种时节,当地农民只需要给它灌溉足够的水,施以适量的农家肥,并不断地锄草松土,既不需要花钱购买化肥,也不需要给它喷洒农药,省事儿又省钱。

12.香米贡酒

珍珠玉液酒/美国万国博览会/金奖/埋头苦干/抬头吆喝/非物质遗产/搂草打兔子/事半功倍

掺入“香稻丸”的佳酿,因为明清时一度作为地方进贡帝王朝廷的首选而名扬天下,身价不菲,清乾隆皇帝钦赐“珍珠玉液酒”称号。久而久之,就有了“香米贡酒”的称谓,一直被沿用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在有一年的美国万国博览会上,“香米贡酒”还获得了金奖。美国万国博览会,就是在美国举办的Expo,就相当于现在正在中国举办的上海世博会。香米贡酒也算了得,不仅是给家乡息县,也算为咱这大中国挣过一回面子。

用我的经济学观点看,那香米贡酒也应该好好地拿那万国博览会金奖炒作一通,创出一个品牌,闯出一片市场。不管怎么说,不应该叫那“金奖”——还是国际牌的,放那儿睡大觉啊。因为那“金奖”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可以无限开发的,你得把它像睡狮一样唤醒,拿出来为企业所用啊!

这一点,可能与我那家乡的人们善于“埋头苦干”,不善于“抬头吆喝”的特老实的性格有关吧。外界评价我那家乡人,嘴边上有句话:“人家息县人就是实在!”

要说都到了21世纪了,并且21世纪又过去了十年了,应该认清楚这个时代的形势,与时俱进哪!你不去看看,全国、全世界,到处都在挖窟窿找洞,申请这文化为非物质遗产,那古迹要纳入国家重点文物,吃的、穿的、用的、看的、听的、说的、唱的、死的、活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一不是保护的对象。这歌的原唱地,那传说的正宗地,这个人的出生地,那个人的墓葬地,凡是有点扯头的,有点由来的,与历史不管是名人还是名事儿沾点儿边儿的,都成了大家为各地邀名争宠的理由和机会,这种争夺,甚至到了硝烟四起,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境况,好一场文化“保卫战”啊!

我想,不能说是去凑热闹吧,咱实事求是地把那“万国博览会金奖”——这么长时间估计也应该有些文化价值了吧,拿出来亮一亮,让大家看一看,欣赏欣赏“金奖”的真身,证明咱这香米贡酒不是吹的,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总可以吧?至于它的商品广告效力有多少,咱又不是做广告,全当是“搂草打兔子”吧,原本就没有想叫它“事半功倍”。

13.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闹春荒/饿得慌/狗通人性/东西方/文化差别/洋人/租界

过去经常听人家说哪里哪里又“闹春荒”了。就是因为粮食不多,又不慢慢地吃、细着吃,到了来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细粮、粗粮都吃完了,过完年,一出正月,“春荒”就来了。

吃完了咋办?大长一个春季,两三个月,百十来天,总不能忍着吧,没听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吗?“饿得慌”咋办?走,拿只破碗、拉根棍,要饭去。“破碗”,叫人家看到你穷啊,好得到主人的怜悯和施舍啊。“拉根棍”,棍是自卫的武器,主要是用来对付狗的。

我记得我们村上的狗特别凶,并且往往是几只狗一起上,好像是要誓死保卫村庄不受侵犯,要把一切异己分子赶出去的阵势。

不是说狗通人性吗?这话一点儿不错。狗向来都是人类的亲密朋友。不光是在东方,在咱中国,在国外也一样。在西方,人与狗相处得更亲密、更和谐。比如欧美一些国家,见面你要问,“Do you have several persons in your home?”or“How many people in your home?”对方会回答:“Three.My husband,dear dog and me.”你看,人家西方人把养的小狗当成家庭里的成员介绍给朋友了。

也许是东西方本来就存在文化差别吧,因为文化的迥异,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或者误解。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就发生过类似的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矛盾,一时间惹得全中国的民众群情激奋,很是恼火地闹腾了大半个世纪,直到那一个个租界的“洋人”撤离中国的前夜,很多人还没有消气儿。

当时,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开辟了英国人专住的“租界”,英人自设夜总会、跑马场、公园,自娱自乐,与上海人井水不犯河水。他们规定“狗及脚踏车切勿入内”,“华人无西人同行,不得入内”。曾有一段时间,法租界当局在公园竖立标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后来我们把它联系起来,便是文化上的“剪刀差”,以东方文化理解,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侮辱,从民族立场上说,是不可容忍的。但是,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如果从人类文明史发展的角度,或者把这一问题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来理解,事情的结果就不是当初的情形了,也不会产生那么严重的********或者分歧。

不管怎么说,咱这狗对主人的忠诚是不容怀疑的。你来我们这儿要饭,看你那么可怜,要是给了你,那我们的主人不就少吃一点儿啊。再说了,如果不是你来要饭,主人剩的那点儿饭菜我们也可以打打牙祭啊。所以,对不起了,我使劲地叫,其实有一大半的成分是吓唬吓唬你。“汪汪!”还不明白,就是让你望望我,别小看我,别不把我当人。要是在英国,没准儿正在被一个金发碧眼的贵妇人抱着逛街呢。否则,咬你一口,我这牙可不光是长得白,也会见红的。

哪像现在,狗不护院,猫不捉鼠。怪谁呢?狗主人都爱好、喜欢美,整天把个狗摆弄得像个人。给狗脖子套个项圈,拉这儿溜溜,牵那儿转转;四季服装是全套的,吃的是三餐见荤,连骨头都给剔掉了。那猫也是整天迈着个模特步子,为了保持身材,减肥,吃的比模特还少,个子比老鼠还小,你让他去逮老鼠?这世道变了,谁怕谁呀!

当然,你要饭,穿的也尽量破,一来装穷,二来万一那狗上身了,腿被咬一口,流几滴血,几天就可以长好了,如果衣服撕破了,还不心疼死人哪。

14.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散养/吃咩咩儿香/抢食/洋油/阶级斗争/必须的/******/瞎指挥

那米糠、麦麸也金贵得很。虽然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但是你一家养几只鸡子下个蛋换把盐,炒菜下面条用,喂头猪上缴给公社,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总是必须的吧。养鸡子、喂猪,这就给我们这些“小鬼儿”找到事儿干了。

每逢春夏秋季节,我们就一边上学一边割草,也叫打猪草。用草喂猪?是的,猪不是牛,不是草食动物啊,别看那嫩绿清脆的野草水汪汪的,没有施过肥,也没有施过农药,野生的,很环保,应该是属于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可是,它就是不吃。咋办?好办,咱把草切碎,拌上米糠,或者麦麸,往猪槽里面一倒,大功告成。再看那猪,一哄而上,抢起来了,那才叫“吃咩咩儿香!”每年每家每户就是靠那些许的米糠、麦麸,加上田野里盛产的野草,硬是养出一头一头的大肥猪来。

那时候农村养猪还没有“集约化养殖”这个概念,都是一家一户地养,称作“散养”,少的养一两头,多的养三五头。养殖成本特低,没有什么专门的饲料,更没有饲料添加剂之类的投入。基本上就是米糠麦麸拌野草,刷锅水涮猪槽。但是,养猪有个诀窍,必须养两头以上。养两头以上就会槽头兴旺,猪不生病而且还长得快,这是经验。原因是,那猪“听到水响,爬起来就抢”,争相抢食。如果是一头,那猪就慢慢腾腾地挪向猪槽,肯定不会去“抢食”了。这也算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竞争吧。

咱们都知道,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科学学说,就是通常说的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自然的竞争。

听说我们那里养的猪都被公社外贸经营处统一卖到香港了,然后换回来布票、糖票、化肥票。谁家卖猪就发给谁,你就可以持票按牌价买洋油、洋线、洋火、洋碱,还有咱们前面提到的洋蜡等等。

这洋油,其实就是我们农村点灯用的煤油。那时候,我们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是用煤油灯照明。这洋线就是缝缝补补用的线,洋火就是火柴。那年代的生活日用品好像都带个“洋”字儿,为什么都冠以“洋”呢?由于我们国家技术落后,生产的煤油太少,大概早期都来自国外,是舶来品,因此,在乡下,人们都把从国外进口的东西称作“洋货”。

如果你还要问,为什么都要进口呢?答案是,你们都在忙着高举******思想的伟大旗帜,搞阶级斗争、进行“**********”,哪里有空搞生产啊?可是你又要生活,要活下去就得吃、穿、用。自己生产不出来,怎么办?没关系,活人还能被尿憋死!国外不是有货吗?美国远,运输不方便,小日本近,对,就近吧。看看缺口多少,进口回来,还省事儿。计划经济吗,就按计划分配,凭票供应。再不够,将就着过吧!

是的,谁叫咱生长在那短缺经济时代,那年月,不光是我们农村,包括全中国的人,买粮食要粮票,买衣服要布票,买肉要肉票,买肥皂要肥皂票。特别是城里的人,“粮本”“购货证”,那是“必须的”!

这倒还是好的,听说在我出生前,中国搞社会主义的“******”工作。“******”,犹如跳高运动员用力过猛抽筋儿了一样,一下子搞过头了,结果是不仅没有跃进,反而耽误了生产,粮食没有收成,还饿死许多人。

盈必毁,天之道也。大家回忆一下,当时有个词儿,叫“瞎指挥”。说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刮起的“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还有“瞎指挥风”。特别是“瞎指挥”,更是违反科学规律,给当时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灾难,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害。说到底,是当时的政策没有处理好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最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规律。教训深刻,前车之鉴啊!

15.最不能闻那煤油味儿

洋油/夏映志/中国美协会员/连环画/代销店

那时候,我们都把煤油灯叫做“洋油灯”,估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了。对于今天使用节能灯的孩子来说,洋油灯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一点印象——不要说用过,连见可能也没见过。在我们村子里,家家户户使用的洋油灯几乎都是自制的。先准备一个旧墨水瓶或药水瓶,把一截废旧的铁皮卷成空心管,把火纸或者棉絮搓成捻状插进,叫做灯芯。然后把瓶盖钻出一个小孔,把灯芯插进去,露出一点点头儿,往瓶子里灌上煤油。这样,一个既不花钱又实用的煤油灯就做成了。

煤油是一种易挥发液体,略具臭味。所以,那时候你几乎时时处处在家家户户都能闻到它的味道。多数人适应了它的气味,但也有极个别人不习惯它的臭味。我的忘年交朋友、为这篇文字作插图的美术家夏映志给我讲过一则他曾经在街头听到的两个老太太的对话。

夏映志,息县人,1942年出生,20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历任息县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主席兼《息县坡》报第一任总编辑等职务。现为中国美协会员、省宣传画学会理事、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理事、省民间美协研究会理事、信阳美协副主席。他创作的百余幅美术精品在全国发表、展出、出版发行。

夏映志讲的两个老太太的对话内容是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大力宣传实施火化的殡葬政策的话题。

一位老太太悄悄地对旁边的另一位老太太说:“你瞧瞧,咱们都这一把年纪了。听说以后人死了都要火化,烧成灰!”

另一位老太太疑问:“那好好的人身子咋能烧着呢?得多长时间才能烧成灰啊?”

“嗯!人家说了,烧之前先浇上‘洋油’(煤油),快得很,个把钟头(一小时左右)就……”

还没有等那位老太太说完,另一位老太太就急着抢过来说:“咦!我是最不能闻那‘洋油’味儿了……”

由于“洋油”和许多其他生活必需品一样,都是要凭票由“代销店”供应的。为了省油,就经常用针把小洋油灯的灯芯往下一压再压,在大人不做什么活时,甚至把火头压到只有黄豆粒大小,尽量少用一点油。否则,火头大了,就会供应不上,就会断油。没有油,自然点不了灯。这样,你就只好摸黑了!

“代销店”,是在那个商品匮乏、凭票购物的年代,由集体经营的联结城乡的唯一合法的商品流通渠道,也是乡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依托。因而,代销店在农村有着特殊的地位——家家户户日常生活的油盐酱醋,当然也包括煤油,都由它供应。

记得我们村子的代销店,与大队部隔壁。进入代销店,挡面的是一个开了缝的木制三斗桌作柜台。台面一侧依次摆放着几只玻璃方瓶,瓶子里装着的是最能吸引小孩们眼球的、穿着花花绿绿“外衣”的糖果和各式糕饼。台面另一侧摆放着算盘、秤和那些用来包裹货物的纸袋。

紧挨柜台排列的是一溜坛子,有装老酒的,也有装酱油和醋的。盐是用几个麻袋装着,放在最里面。柜台和那些罐罐坛坛形成了一堵半身高的“墙”,这“墙”就把我们拿着“票”、掂着瓶子的人与那代销员隔开了。

在代销店里,你能闻到一股特殊的味道,那是烟、酒、糖、醋、酱油、煤油等混合而成的气味。不过,那怪怪的、说不出的味道,倒是一种在其他地方没有的很好闻的味道。

16.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洋油灯/二百五/苏秦/齐王/勇士/灯下黑/人治

小时候,很多夜晚,我们都是在“洋油灯”下,陪伴着母亲做针线活度过的。“洋油灯”冒出的是黑烟,我们年龄小,又不懂得讲卫生。所以,只顾玩儿而不顾煤油熏鼻子,烧焦头发、燎煳眉毛是经常的事儿。到了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擤出的鼻涕,更是黑乎乎的。

那时候,人们都幻想着课本中所写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但是,那种美好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然而,如果有谁说将来点的灯是灯头朝下的,根本没有人会相信,没准儿还会招来嘲笑。因为当时,就是我们这些“小鬼儿”都知道:灯头朝下,油就流出来了,你说这样的话,不是“二百五”吗?

“二百五”,是人们对那些说话做事尽出洋相的人,或者做事不大清醒、不精细的人的称呼。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名叫苏秦,他曾身挂六国的相印,是几朝的元老,可是却不知为什么突然被人杀害了。

齐王得知苏秦被害后十分震怒,他下决心要捉拿凶手,为苏秦报仇,可是他的手下多方侦捕都没有什么结果,他十分焦急。有一天,他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计策:他吩咐左右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把它悬挂在城门上,然后在下面贴了一道悬赏榜。榜上写道:苏秦是一个内奸,杀了他是为我们齐国除了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除奸的壮士前来领赏。榜文一上墙,马上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是自己亲手所杀,请求赐赏。齐王接见了这四条汉子,笑着说道:“你们可不许冒充啊!”这四个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并异口同声地说:“请大王明察!”齐王点了点头,大声说道:“你们四位是真正的‘勇士’啊!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人分得多少呢?”四个人齐声回答道:“每人二百五。”齐王这时“啪”的一声,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后来,人们就把那些脑子缺根弦的糊涂虫称为“二百五”了。

过去点“洋油灯”的现象还有个说法,叫做“灯下黑”。就是用“洋油灯”照明时,由于被灯身自身遮挡,灯光照不到那里,在灯下产生阴暗区域。后来,“灯下黑”引申为人们对发生在身边很近的事物和事件反而不能察觉;或者负责打击非法行为的机关内部,本身易于存在非法行为;现在也多用来指越是危险的地方反而越安全。

之所以出现“灯下黑”现象,一是人容易忽视自己的身边;二是表现了最危险与最安全的对立统一,这是相对论;他也给我们提醒,注意一些不良分子的手段,往往是乘“空”而行的。不过,越是最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这不过是不法分子侥幸心理在作怪,也是他们冒险搏一搏的赌徒意志的体现。这些疯狂的赌徒心理也明白,遵纪守法、合法经营才安全,只不过挡不住巨额的利润的诱惑,便抱着侥幸心理,干起违法乱纪的勾当。而平常人都明白:伸手必被捉,早晚会露馅,纸里包不住火,雪地里埋不住僵尸也是规律。

“灯下黑”折射出“烛不明”现象。现实生活或者社会中,真正要治理“灯下黑”现象的出现、真正要治理“烛不明”现象,还要靠制度,而不是人治。

17.如是则庶人安政

完粮/金山/五保户/和谐社会/囫囵吞瓜

说着说着,天都快要黑了,生产队长开始在那瓜地里张罗着要分瓜了。我们就在瓜地头上等着分瓜。

那时候,生产队分东西,一般都是按人头、按工分儿分。你家里人头多、工分儿又多,每次不论分稻谷,还是分麦子,包括正在分的瓜,都是最多的。

有一年,可能是风调雨顺,稻谷收成特别好。完粮后(我们把缴公粮叫做“完粮”),趁天气好,生产队就张罗着全队的社员分稻子,把全生产队的人都集中在稻场里了。“稻场”,就是每年专门找一块平展、下水快的地方,在上面撒上一些稻壳,再用石磙反复碾压,大概一两千平方米左右大小,足够打稻、分粮食用了。

一开始,生产队集体的稻子,金黄色的稻谷堆在一起,还没有分,看上去真像一座金山一样。如果队长心情好,我们就会不断地在“金山”上摸爬滚打,嬉戏玩耍,把稻子撒得满天飞。没关系,再扫一扫,又归大堆了,浪费不了的。一直到分到各家各户,那金山才一点一点儿地变小。你再看看各家各户的稻谷堆,大小不一,那就是按人头、按工分儿一秤一秤秤出来的。记得每次分粮食,最小的那一份儿,就是一家只有一个人,没有劳力也没有工分,是的,因为她是我们生产队的五保户。

“五保户”是国家对社会上有特殊情况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社会主义社会吗,总不能叫鳏寡孤独的人不吃饭饿死吧、不穿衣冻死吧?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低保制度惠及城市乡村千家万户的贫困群众,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指导这一重大举措的理论根据就是****中央总书记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论述的执政党社会建设方略,提出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

中国古代先贤就提出过“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选贤良、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的思想,看起来,从古至今,关心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必不可少的举措啊!

我们队的五保户就一户一个人,是个四五十岁的妇女。她早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丈夫死后,也没有再嫁,不知道她这种情况算不算是“绝户头”。每次分给她的粮食就是口粮,分完后也不用她来取,她也拿不动,生产队长随便喊个人就给她送到家里去了。我们那儿的人都特纯朴,都愿意帮这个忙。

瓜分完了,天也黑了,口水忍的也差不多了,等把那大大小小的瓜抬回去,在大人的嘱咐下,象征性地洗一洗,就直接开吃了。简直就是囫囵吞瓜,恨不能一口吃进去,好好饱饱口福,解解馋。

看过《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蟠桃吧,与那情形真是差不多,啥味道,瓜味儿呗!这时候已经是身在屋里心在外,你听听庄子东边那哇哇叫的声音,那些“小鬼儿”早已经跑到“土井子”里去耍开了,得赶紧吃,别去晚了啊。

其实啊,要说吃瓜,真正吃出味道的时候,还是俺那群“小鬼儿”自己“滚”的西瓜甜,特有味道。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这个比喻放在此处不一定恰当,主要是想帮助你理解这种意思,将就一下吧。

18.眼里无尘,读书千卷

盅盹/蝉鸣声/南非球迷/呜呜祖拉/自卫反击战/木鱼/慧根/陈继儒/处世诗

在农村的生活中没有午休这一说,最多是打一会儿盹。尤其是我们这些“小鬼儿”们,一般吃过中午饭,离上学还有两个多小时,基本上都是在那“土井子”里面度过的。不会水的去“打腻”,会水的去“打扑腾”。

“小鬼儿”们总会有些鬼点子,刚刚打了一会儿扑腾,就有人说,西瓜地里可能没人,那聋老头儿爱在瓜棚里“中盹”,就是打盹。太好了,真是滚瓜的好时机啊。

夏天,中午的时候是一天最热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直晒得天空发白耀眼,地里的庄稼叶子都晒蔫了。庄子上的大树,茂盛的叶子里传出噪耳的蝉鸣声,真有些像2010年第十九届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南非球迷在场上吹的“呜呜祖拉”的声音,那蝉鸣声就是为火辣辣的太阳助威的。不错,就是这个意思,你看,越是太阳热,蝉鸣声就越高;蝉鸣声越高,太阳就一定会越热。

在噪音的蝉鸣声掩护下,我们出发了。瓜地不是在庙湖南面吗?我们先故意选择一条小道,朝着庙湖北面的方向走,差不多没人注意了再拐到瓜地正对的庙湖的岸边,原来这就叫“迂回包抄”的战术啊!看来我们还有些军事天赋,是不是有些“刘邓大军”的遗风啊。怪不得我们村那个给支书写讲话稿的高中生当兵后,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因战功突出,立了军功,提了干。

农村当兵的人有不少,但是真正开赴前线打过仗的人却没有几个。那个当兵的高中生因为打过仗,在有一次回来探亲的时候,村庄上的老老少少都争相去看一眼打过仗的解放军,特别是那用红绸子系住的军功章,也不知道被多少人抚摸过多少次。

“庙湖”,乍一听有些佛缘仙气的感觉。没错,这庙湖就是因一座庙宇而得名。那西瓜地的北边不是有一个湖吗,就是比一般的池塘要大得多的大池塘。很早的时候,湖的北岸是一个高高的土丘,像山坡一样,有一二十米高吧,上面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观音庙,整天俯瞰着那大片的庄稼地和清澈见底的水塘,以其观音菩萨的慈悲护佑着方圆数十里的父老乡亲。庙湖的名字一直延续至现在,可是,那庙宇却早已不见了踪影,善男信女也久违了那氤氲在空气里的袅袅香烟和触击心灵深处的木鱼声。我想,它很可能是与县城里的黉学大殿,还有那御史的牌坊一样,没有逃脱“破”的厄运吧。

你认真观察过寺庙里的木鱼吗?鱼的眼睛始终都是警醒地张着的。僧人敲击木鱼,就是提醒自己得像鱼一样时时警醒,同时也是为了用木鱼声去普度众生,唤醒世人的愚昧与痴迷,敲通世人的“慧根”,使之找到人生的真谛,从而令生命得到超脱。那简单不过的暮鼓晨钟一经他们敲弄,就能形成一种美妙无比的,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我想着大概是因为他们摆脱了乐理音符,而从无为之心自然流露出来的吧。明代大文豪、大学问家陈继儒、公眉先生有处世诗曰:

眼里无点灰尘,

方可读书千卷;

胸中没些渣滓,

才能处世一番。

的确,当你安坐于月下,沐浴在淡淡的馨香里,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所有的烦恼和忧伤皆被这种木鱼声声的氛围所净化。

19.倒座观音,广化众生

李林/博士/佛教协会/大埠口/观音堂/淮河绕后腰/共襄盛举

世事有巧合。就在我回忆家乡村子东边那座庙湖的时候,欣悉当代息县籍的全国著名佛学研究专家李林博士承信众所请,出任息县佛教协会会长一职,发愿重修息县“倒座观音堂”,信众闻此无不欢喜雀跃。

李林,1970年出生,息县人。1989年毕业于信阳高中,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0年起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承担课题撰述。现为清华大学科技园文化总监。兼职中国国家画院学术理论讲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首席讲师。近年来,李林先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深入传统文化传播,在国内思想界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息县“倒座观音堂”原来位于县城南街尽头,紧邻淮河渡口(当地人称“大埠口”),其初建年代已不可考。20世纪中叶,寺庙佛像荒废殆尽,遗址尚存,佛事活动勉强维持。

历史上,观音堂坐南朝北,正中石雕莲台之上,端坐观音塑像,主神观音菩萨也背南面北。有不少人对此费解:天下寺庙都是山门朝南,哪有倒座朝北之理?这就要从息县观音堂独特的风水格局说起。

民间有俗谚道:“前有冲、背无靠、楼阁与山齐、淮河围后腰”。这里说的“前有冲”,指的是观音堂的庙门正冲(正对着)南大街,南街大路正对观音堂的庙门。大殿背后即是猛然陡沉的埠口滩地,淮河稍微涨水即有淹没寺庙之虞,是为“背无靠”。上述两点道出了息县观音堂的风水格局之险,但是古人偏偏选此地建庙,当有深意:一者迎面护佑县城,二者镇住水患。

在旧社会,息县大埠口有“小汉口”之称,意思是漕运繁华之地。民间渡河南下者,出城关南门后,无不先到此敬香,而北上进城者,亦首先到此还愿。观音堂的钟楼是楼阁式建筑,在相当长的历史中,它是淮河岸上的最高建筑。民间相传其阁顶正好与遥遥相对的淮河南岸的濮公山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是为“楼阁与山齐”。而淮河从殿堂背后恰成弧形绕过,滚滚东流而去,是为“淮河绕后腰”。

上述可鉴,历史上息县观音堂的风水“险中有奇,奇中见胜”,一点不过。

还说观音堂为何倒座?

按照佛经意愿,菩萨是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为广化众生,经常需要示现各种形象,称作“普门示现”。观音堂殿堂门有楹联曰:

问观音为何倒坐,

因众生不肯回头。

这一联语意双关,既回答了为何倒坐的原因,又暗含佛经上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道理。

时至今日,息县观音堂在周围几个县市,特别是沿淮各地仍然享有盛誉。民间有歌唱它的谚语:

前有牌坊后有阁,

中间观音偏倒坐,

大水来了漫不过,

淮河灵验第一庙。

“大水漫不过观音堂”,至今是淮河流域的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奇观。考究淮河水患志,处在淮河从中游向下游过度关键位置的息县,因为观音堂的护佑,虽然屡遭水灾,但是大水从来没有漫进县城街道,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李林博士有《题息县倒坐观音堂》曰:

三界十方尽法身,

大千何处不观音?

此堂此像偏倒坐,

只为恁多南渡人!

李林博士在诗后又写到:“南渡人、难度人,辜负菩萨心!纵有千变法身,如今更何寻?”

现在,李林博士已经动员各种力量,组织八方资源共襄盛举,挽救息县观音堂这一佛教道场,进而振兴息县文脉,荫庇家乡后人。

参观完新址上的观音堂临时大殿,以及震撼心灵的上百尊佛像,看着已经露出地平面的观音堂大殿宏大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平面,我心里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家乡经济的振兴有目共睹,息县文化的辉煌指日可待!

20.三十六计,逃为上策

兵力/踩水/望风/黄鳝/隐士/化肥袋子/株式会社/长虱子

不着急,得稳着点儿。路上已经商量好了,算是分分工,部署一下“兵力”。不管几个人,只要会水的都过去,不会水的在原地看衣服——其实就是几条破裤衩。“贼借群胆”,开始行动了。有几个细节也得注意,下水后只准“踩水”,不能“打扑腾”。因为“打扑腾”声音太大,“踩水”没有声音。看看,咱们前面说的“踩水”在这里派上大用场了吧。看衣服的也要老老实实一直爬在那儿,不能乱动,也不要乱说话。当然,眼神要放活泛一点儿,这叫“望风”。万一有人发现,比如说生产队长,突发神经病转悠来了,得早发现早通信。

这望风也有学问,所谓学问就是经验积累。否则,就会犯“狼来了”的错误。不过,我们这些“小鬼儿”虽然年龄和那放羊娃差不多,但差别就在那放羊娃是山里的孩子,我们是在平原上长大的。看过电影《平原游击队》和《平原枪声》吧,对,那上面所讲述的智慧基本上和我们差不多。

你望风的时候,主要是会辨人。路上走的人很多,本庄子的人都是熟人。不管庄子多大,从东头到西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认识。不像现在城里人,住在一个大楼里,就是门对门,住了七八十来年,还不知道彼此姓甚名谁。在我们那地方,只有过路的生人不认识。当然,他们大都是与咱这瓜地没关系的,不管他。有极个别的,像上面说的生产队长,不仅与瓜地有关,他还要管这瓜地的事儿,对他是要特别提高警惕。

路人走路是急着赶路,一般都是行色匆匆,因为是出门在外,衣着打扮也光鲜一些。那本庄子的人,像队长就不一样了,头戴一顶旧草帽,上身常年就是那件白得有些发黄、乌不拉几的土布褂子,不系扣子——可能扣子早不知掉到哪儿了。下面是化肥袋子改缝的裤子,可能穿的时间不短,叫他老婆洗过几次了,已经缩水蹙到小腿上面了。肩上少不了还扛着一把铁锹或锄头,不是道具,就像那时候读书人流行在上衣左上边的口袋里挂一支钢笔的道理一样,是常用工具,方便使用。他扛着铁锹转悠,碰到哪儿的田埂子上有黄鳝打洞、稻田跑水,顺便挖两锹土堵住是常有的事儿。

黄鳝是我们淮河一带常见的鱼类,适应能力强,在沟渠及稻田中生存,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它身体呈圆筒形,适合穴居生活,对进出洞穴,减少摩擦十分有利,有点儿“隐士”气度吧。但是黄鳝没有特殊的攻击本领,也无强有力的防御武器,唯一的技能是“三十六计,逃为上策”。鳝鱼全身能分泌出非常油滑的黏液,不小心,它就能从你手中溜之大吉。它身上的黏液,主要功能是预防细菌、病菌侵染身体,减少疾病,阻止寄生动植物的纠缠,有利成长,还能“油头滑面”,有利于自己在泥泞中通行无阻。

鳝鱼有很重要的药理和保健作用。中医中药学认为,鳝鱼有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保健功能。鳝鱼中含有丰富的DHA和卵磷脂,它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根据美国试验研究资料,经常摄取卵磷脂,记忆力可以提高百分之二十。所以,食用鳝鱼肉有补脑健身的功效。鳝鱼含有一种叫“鳝鱼素”的特殊物质,能降低血糖和调节血糖的浓度,对糖尿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加之鳝鱼所含脂肪极少,因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鳝鱼含有的维生素A量高得惊人。维生素A可以促进皮膜的新陈代谢,特别是视觉的生化过程所必需,所以能够增进视力。有人说“鳝鱼是眼药”,就是这个道理。在农村,人们都知道吃鳝鱼对防治眼疾有好处。

我们农村也有称鳝鱼为“黄鳝”的。夏季是黄鳝生长活跃的季节,在田间路渠上常常看见它们的洞穴。因此,常常就有一些半截橛子手里提着个箩筐到处转悠。干吗?钓黄鳝啊。工具也很简单,用一根旧自行车条,把一头磨尖,用锤子砸个小钩就成了。黄鳝不是爱在夜间出穴觅食吗?好,一到夜晚,到处是拿个手电筒抓黄鳝的人。有的一直到后半夜还不收工,能逮上二三十斤。第二天天不亮,就有人将黄鳝送到城里卖钱了。那时候,抓黄鳝比干生产队里的活用心多了,不知道是啥原因。

要说那化肥袋子,一般都是用于装一种名叫尿素化肥的包装袋子,而且是日本进口货,仿佛上面还印有“株式会社”,以及其他我们写不好的符号。现在才知道,在日本,“株式”就是股份、股权的意思。会社就是公司、有限公司的意思。“株式会社”即日本的股份有限公司。这化肥袋子是一种化学合成纤维布,放现在说是不环保的,可是,在那时候可是好东西,可以用它做衣服穿。织布费工夫,卖猪换的布票又不够,再说,那有限的布票可以买平价的白洋布,可能又是进口货,主要是为妇女们做衣服啊。男的、半截橛子,还有我们这些“小鬼儿”们,用化肥袋子将就一下,等你长大说亲事儿了(就是订婚的时候),自然会有洋布做的新衣服穿。

那化肥袋子很有特点,柔软、轻盈,但容易蹙,就是洗几次就缩水,特别是热水洗,蹙得更快,所以一般就不洗。不洗也有不洗的烦恼。怎么了?时间长了不洗,会长虱子。那虱子吸血不咬人,感觉不到疼痛,但是奇痒难耐。有时候那虱子不分场合,大白天,遇到天气变暖,你正在学校里上课,它就在你身上乱爬,痒啊,难受,总想挠挠,一旦老师发现,非得挨批甚至挨骂。再后来,对于那些好动的学生,老师都会带有讥讽的口吻批评,“是不是身上又长虱子了!”都是那化肥袋子给惹的祸呀。

21.成为英雄,败为寇

生产队长/三十六计/成为英雄,败为寇/博弈

万一是生产队长扛着个铁锹,或许还叼个烟卷向这边方向来了,或者有哪个人是爱多管闲事的,你望风的也不要紧张。先有专人去把滚瓜前脱掉的衣服收拾好,爬进红麻地里。红麻高,好隐蔽。然后,赶快向那庙湖里面连续扔坷垃头子,到这里,望风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那坷垃头子扔进庙湖里面溅起的水花,好比前线战场上总攻时发射的信号弹,去滚瓜的只要看到不断有坷垃头子扔进水里,不管滚没滚到瓜,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跑!

我们虽然没有读过孙子的兵法《三十六计》,但是,大家都知道“走为上策”,天赋不浅吧。

如果你正在庙湖的水里,还没有上到瓜地里滚瓜,你也不用着急。你继续在庙湖里“打扑腾”,一点儿事儿没有。理由是,你是在这里“打扑腾”,又没有谁规定不准在这里“打扑腾”,大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仗义。你生产队长来了又能咋的,怕你不成!

如果你滚了瓜,正在庙湖里往回运,一看到庙湖里面有扔坷垃头子的紧急信号,赶快“扎猛子”,憋足气,能扎多远就扎多远,然后爬到岸上撒腿就跑,听到生产队长在后面吆喝你也千万不要回头。等跑到地方,和那“望风”的一会合,该穿衣服穿衣服,该上学去上你的学。尽管心里还惦记着那大西瓜,算了,全当是过年打兔子。“有它过,没它也过”,这样不就没有什么后悔的了吗?

但是,你要一回头,后果将不堪设想。一回头,生产队长就认出你了,好,扣罚你家里的工分儿没商量,“晚黑儿里”回家被大人痛打一顿也没商量,说不定夜饭也不让你吃,信不信?真是应验了那句古话“成为英雄,败为寇”啊!

当然,此类失败之惨状极为少见,偶有发生,绝大多数时候都没有问题。但是,吃一堑长一智,教训是要汲取的。

很多时候,这边平安无事,那边瓜就快滚下来了,望风的口水也忍到时候了。接下来,就该分享战果了,真有点儿像电影里演的小兵张嘎缴获一把手枪,小朋友争相欣赏战利品一样,心里那个快乐劲儿,真是比吃那大西瓜还甜哪!

“小鬼儿”做事儿也有规矩,至少有一定分寸吧。就说这滚瓜,一般就滚下一个西瓜,捎带着再摘下两个甜瓜,就是现在市场上卖的小香瓜。偌大个瓜地,丢个把瓜,那聋老头儿发现不了,如果你滚多了,那聋老头儿发现了,肯定要报告给生产队长。队长一加强瓜地的警戒力量,那不就断了滚瓜的路子了?再说了,咱滚一个就比人家多吃了,应该说是已经占很大便宜了,省得动静闹大了收拾不住,这里蕴含着风险与利益关系的道理。

风险与利益并存,是人人皆知的一个道理。如果祈求没有风险的利益,就等于天方夜谭。利益始终隐藏在风险之中,没有风险的利益是根本不存在的。零风险、利益大的好事人人都渴望,但是,这样的好事几乎不存在。风险越小,利益也就越小;风险越大,利益也就越大。当然,即使我们具有冒险的胆略,也不要盲目地去冒险,而是要根据相关的资讯进行全面的分析,衡量风险与利益的关系,确信利益大于风险,成功机会大于失败概率时才能行动。

风险与利益的博弈过程就是冒险,冒险的结果有两种:成,英雄;败,贼寇。

22.善恶到头终有报

天有不测风云/不知不为过/大家庭/“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大爱与感动

一个生产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别看那聋老头儿一倔一倔的,走路吭哧吭哧喘硬气儿(好像谁欠他什么)。特别是那瓜棚,就你们这些“小鬼儿”,平时想进去看看,瓜地边儿都不让你沾。所以,我们常常看着那尖尖的瓜棚顶子想象,那聋老头儿白儿里黑儿里都在里头,里面有床没有,能不能睡觉啊,是不是床下面放的都是大西瓜呀;夜晚,在这漫天野地里,他一个人不怕有鬼吗?

后来,终于有机会进去过一次,还是那聋老头儿老远地喊我们进去的。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们出来放牛,刚刚那蓝天上还堆起几朵白云,还有刺眼的太阳。没过一会儿,先是天气闷热难耐,连蚂蚱飞虫都忍不住在空中上下飞舞。接着便一阵风起,虽然不是飞沙走石,但头顶已是乌云密布;太阳也不知躲哪里去了,大地顿时有些黑暗。据经验判断,少不了一场暴风骤雨。我们以前经历过,打雷下雨这样的天气,在夏天是正常的事儿,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懂得大自然中的雷电知识,所以,也不会担心害怕雷击触电的危险,“不知不为过”嘛!

不过,那时候倒是没少听说下雨的时候雷电击死人的事情。因为夏天打雷,村上的人不懂气象科学道理,一代一代相传,都说,谁谁平时做亏心、丧良心的事太多了,天上的雷神都会一一把他记下来,终有一日要用雷电霹雳来结果他的性命。不错,咱这中国古人都相信:审判的时间一定会到来。我们那里民间流传的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立即全报。大家坚信,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正在犹豫是回去还是找棵大树遮遮雨、等雨下过去继续放牛的当口,我们就隐隐听到远处传来闷声闷气的呼喊声。仔细听听,是聋老头儿的声音,好像是在叫我们去瓜棚避雨。我们随便把牛拴在树上,撒开腿向瓜棚跑去。刚刚进棚,就有一道闪光,照得瓜棚里外一清二楚。接着一声炸雷,哗啦啦的雨水把大地的热浪扑了下去。借着雷电的闪光,我看见瓜棚里有几个比我们先到的大人。男的女的都有,看我们进来都不住地发出啧啧声,有的还似怪似怨地说我们:“是傻子吗,看着雨来了也不知道进来避避雨!”

听着这样暖心的话,我们真正感觉到这个生产队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后来我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在困难面前表现得那样心齐与无私。特别是2008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所表现的那种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克难攻坚、英勇抗灾的坚强意志,人们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在大灾大难面前,一切的矛盾、怨怼都化作了大爱与感动。

23.肚里长西瓜秧

天气预报/瓜棚/破篾子席/瞄水/熟透了/好心提醒

下雨(特别是在夏天),会带来不同的天气形势。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像什么卫星遥感、电脑模拟、大气分析。打开电视,随时都会看到播报天气的美丽小姐为你提供地球上各个地方的天气、海浪、台风预报。过去,别说电视,收音机就很少见。即使是广播,那也是“有限(线)”的,就是能听一次天气预报,也不一定准确,全凭经验。

这是雷阵雨,不会下太长。窝在瓜棚里的大人都张开眼睛望着电闪雷鸣的雨空。我们的眼睛一刻也闲不住,目光在不大的瓜棚里这边儿扫扫,那边儿瞄瞄。瓜棚中间靠一侧是用杨树木棍支起来的一个架子,上面一堆破秫杆簸,簸上面是一张四周没有沿子的破篾席。这可能就是那聋老头儿天天睡的床吧(睡上面肯定扎人)。棚壁上挂着一顶发黑的草帽和一把镰刀,地上散乱地放着筐子、篮子。

大雨逐渐停歇,但还有雨星飘洒,路上已有不少积水。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我们似懂非懂的事情,就只有这样等了。

只见聋老头儿操起一把铁锹,把那顶草帽盖在头上,一转身,便闪进了密密的细雨里(可能是去瞄瓜地的积水去了)。我们把疏浚积水叫瞄水。看到没有,这责任心表现出来了吧!

不大功夫,聋老头儿又闪回来了,没有拖回铁锹,而双手捧了个大西瓜!大人小孩的目光一下子都盯住那翠绿的花皮西瓜,眼里直放光。

聋老头儿嘴里嗡声瓮气,像是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是谁个放的牛,咋踩掉一个瓜,正好都在,尝尝熟了没有!”

只见他把那瓜放在破篾席的一端,从另一端的席下抽出一把一尺左右长的刀子,又用长满老茧的粗黑大手把瓜皮上的泥巴糙糙,再把长着西瓜藤的一块皮削掉,在刀面上擦擦,对着西瓜的腰部一刀砍下去,但刀刃还没有到底儿。这也是技术,因为只要刀刃切不到底儿,就挨不着席子,刀一直都是干净的。再用手一掰,随着刺啦一声,就两半儿了。嚯,大红沙瓤,还有那像墨玉一样的瓜子儿均匀地镶嵌在瓜瓤里面,大家异口同声,“熟透了,熟透了!”

接下来,聋老头儿便给大人小孩每个人先分一牙(象牙一样的小块)。也有自己主动去拿的,平时哪有这机会呀。你看看我们这几个小鬼儿的吃相,个个用双手捧着一大块西瓜盖在脸上,根本顾不上吐瓜子儿,恨不能把那瓜皮一起吞肚里,真是想囫囵吞瓜呀。得快点吃,不然你细细地品,一颗一颗地吐瓜子儿,等你吃完去拿第二块时候,早都进别人肚里了。你再去埋怨自己慢,晚了。也有大人好心“提醒”:“连瓜子儿都不吐,要是发芽了,肚里长出西瓜秧,把你的肚皮撑破了咋办!”当时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后来慢慢地淡忘了,也都没有人真正想着会不会长瓜秧撑破肚皮的事儿了。

24.三人行必有吾师

迷向/要做事,先做人/家破人亡两不知/从娃娃抓起/人之初,性本善

不过,即使若干年后,甚至到现在,我们还在惦记着,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一个问题,那牛咋正好不偏不倚踩着了那么一个大西瓜。平时人们放牛都是绕着瓜地走的,那牛,它不会独自一个人专门“迷向”跑进瓜地,踩下一个西瓜就离开吧?难道这真是巧合吗?

是的,有些道理并非深奥,但也并不是你有多高的学问就能理解。尤其是这做人的道理,肯定蕴藏着很深的智慧。你看人家那聋老头儿,是个一天学堂没有进过,斗大的字儿不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一个纯粹的文盲!但“三人行,必有吾师”,“要做事,先做人”,“要做官,先做人”,就是说我们做人的道理在先,做事、做官的道理在后。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道理也就在这里。也是后来长大了,我们才知道,那聋老头儿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在村子里却颇受大家的尊重,连队长都很信任他。看瓜地是他的活,收获的时候,稻场里堆满了麦子、稻谷,看稻场也少不了他。

你再看看现在社会上有多少当官儿的,在位的时候,颐指气使,把谁都不看在眼里,不给钱不办事儿,给了钱乱办事儿。然而,因为把持不住,太贪了,私欲太强了,结果那些烂事儿一暴露,后悔都来不及,等待他的准是铁窗牢狱,“家破人亡两不知”啊。这种人往往葬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政治生命、美好前程,还有自己的人身自由,这岂不是“做人”的失败?你说说,你这些当官儿的咋不知道醒醒?结果恰恰相反,这犯事儿的官员,简直就是“前赴后继”。

不是吗,刚刚看到腾讯新闻报道,河南南阳原市长助理刘建国贪污受贿5200万元被判无期。法院调查认定,刘建国在担任****南召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以招商引资为名大肆侵吞中原机械厂旧址国有土地使用权、房产权、财产权;伙同他人采取虚报冒领的手段,以报销出差费的名义骗取国有资产,价值共计人民币5000多万元,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他还利用职务便利,在干部调整、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时向有关人员打招呼等,收受他人贿赂人民币200万元及美金1.5万元。类似案例每年在全国很多,简直不胜枚举。

所以,我们时常会听到有人感叹:你要那么多钱干啥呢,够你花不就行了,你非要凭侥幸,冒风险,动不动几百万,上千万,你这不是贪大了吗?不错,“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可钱够你花了还有什么不能的?知足吧,你!

我以为,正常的生活还是要过平淡些好,只有在平淡的生活中才能享受更为持久的幸福。

很多事情,大同小异,道理是相通的。你看看我们这些“小鬼儿”,你去滚瓜,滚下一个尝尝就可以了,不行,你再捎带两个小甜瓜、地瓜,嘿,不显山不露水,那聋老头儿也发现不了。退一步说,就是发现了,最多吵你几句,告你一状,还能判你刑不成?过后,你很快就忘记了,你该咋快活还去咋快活。

记得在谈到学校教育的时候说过一句“从娃娃抓起”的话。没错,是应该从娃娃抓起,防微杜渐。即使是领导干部******教育工作,也更应该从娃娃抓起。你看我们家乡这些年成长起来的干部,虽然数量不多,有在省里的,有在北京的,也有在县市、村里的,还有没有发现因为贪占、腐败“落马”的。

“人之初,性本善”,共产党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娃娃抓起”筑牢反腐防腐长城,这是一个新课题啊!

同类推荐
  • 冰释前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字

    冰释前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字

    共和国故事主要讲述建国以后,我们国家六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方面加以阐述,《冰释前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字》主要讲述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字等相关情况。
  • 遇见最完美的自己

    遇见最完美的自己

    世界上没有穷人,只有懒人,如果你想成为富人,就要像富人一样去思考和行动。本书通过一些经典案例,为你揭开富人的秘密,让你了解富人的财富是怎样创造的。富人与穷人的差别何在?希望本书能成为一把钥匙,帮广大读者打开财富之门。
  • 抒情时代

    抒情时代

    灯红酒缘、光怪陆离,这个时代是如此陌生,周洁茹将光代的生活刻画得纤毫毕现,将一些现象展现得如些直接,直接到令你吃惊。这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世界吗?当然是!这就是当今的这个抒情时代!
  • 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鲍尔吉·原野幽默散文选

    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鲍尔吉·原野幽默散文选

    鲍尔吉·原野的发诸两端:急智与悲悯。习见的生活现象经他点拨,露出可笑的一面,并因此可爱。除部分代表作品,本书集合了作者2002年的新作,秉持醇正的幽默品质,令人开怀,又带一些忧伤。
  • 纳兰性德全集02词集

    纳兰性德全集02词集

    《纳兰性德全集》汇集了纳兰成德全部著述,囊括了其诗、词、赋、杂文、渌水亭杂识、书简和经解诸序及书后七部分,共分为四册,是第一套简体横版纳兰容若全集。内含史学大师张荫麟撰写的《纳兰成德传》,助你了解纳兰多情而短暂的一生;还有闵泽平老师的独家纳兰词赏析,带你走进纳兰容若的内心世界,轻松读懂纳兰词。他是人间惆怅客,匆匆三十载便一去永不回,但他留下的刹那光华足以照亮世间的污浊与阴暗,穿越时空,温暖你我。翻开此书,让我们在缕缕凄美与缱绻中邂逅最美的纳兰容若。
热门推荐
  • 药香佳人

    药香佳人

    民国时期,三个家族,三段情,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她本事周家破败后的大小姐,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顾家大少爷的近身女仆,为了替父亲寻找死因,为了求学,医校的生活她能否扛得住?一边是优雅冷峻的薛大帅之子,另一边是孩子气十足的顾家大少,还有痴心追求她的沈家公子,桃花运来临,她会选择谁?
  • 我家王妃超凶的

    我家王妃超凶的

    王爷,既然我们同是天涯被绿人,不如搭个伙,一起大干一场吧!
  • 只对你一人无度

    只对你一人无度

    「宠文宠文,纯宠,不让咱女主受一丁点委屈,写出咱心中的完美男主,不为爱卑微的女主。重生流,前世不爱,今生来还。不喜勿喷哦,这是对每个作者的基本尊重」前世,她与他自小持有婚约,她却被仇恨蒙蔽双眼,不但辜负他一片真情,还误以为是他害了至亲。今生,家族古玉使她看清身边人本质,苏瑾祎忏悔不以,意决这辈子好好对他,不辜负他。片段:‘宝贝,我昨日夜观天象,你红鸾星动了哦~”“你说什么呢,滚。”“嘿嘿,我猜啊,让你春心萌动的人是我啊....”“姬存希,你还要脸吗?”“我把脸给你,你亲吗?”“……”
  • 姑娘驾到

    姑娘驾到

    耿炎博,长运集团的总裁,没有哪个女孩子是不动心的,在他的世界,爱情是可有可无的,他搞不懂女人,也不想去浪费感情。为了逃避老妈的啰嗦和催促他找女朋友,耿夫人的到来让他选择了住酒店,也因此认识了白小蕊,这个特别又可爱的姑娘。耿炎博想到了如何应对老妈的办法,逼着白小蕊签下了一份协议,可是没有想到是时间久了两个人深陷在情感之中。
  • 做最真实的自己

    做最真实的自己

    忘记失神了多久,徘徊过多少橱窗。试图逃脱平凡的生活,却越陷越深。当所有的波澜起伏风平浪静,我用真实面对余生。心若浮尘,锦瑟无端。人的一生相聚亦难别亦难,并不是心心相映的两个人就一定会在一起,之间总是会有想不到的阻隔,让人欲罢不能。做最真实的自己,活得潇潇洒洒。
  • 娱乐逍遥王

    娱乐逍遥王

    因为一个梦,叶洛有了未来的记忆,从而改变了人生轨迹,在娱乐圈里扶摇直上。歌手,他是天王;演员,他是影帝;生活,他是王爷。一个美梦般的生活从一个噩梦开始。吊炸天啊!书友群:526903484,欢迎加入!
  • 冥枭传

    冥枭传

    千世归来,乱世枭雄。乱世修仙,夺天下,征九域,谁敢不服,杀无赦
  • 极天舒

    极天舒

    一个年轻人的背后,风云激荡,而他自己却不知道。当他走出帝都,天下豪杰并起,英雄辈出。凌云天地志,风云起我辈。
  • 我有故事你请我喝酒我跟你讲

    我有故事你请我喝酒我跟你讲

    我自己的真实故事不喜勿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