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5600000050

第50章 中医帝用康复方法(1)

(第一节)毫针疗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

(一)毫针的构造

毫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

针尖亦称针芒,是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针身亦称针体,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针柄是针根至针尾的部分;针尾亦称针顶,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二)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的。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2号(0.38-0.28mm),长短为1-3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

(三)毫针的检查

1.检查针尖主要检查针尖有无卷毛或钩曲现象。

2.检查针身主要检查针身有无弯曲或斑驳现象。

二、针刺法的练习

针刺法的练习,主要包括指力练习、手法练习和实体练习。

(一)指力练习

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约8cm、宽约5cm、厚2-3cm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示、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示、中指父替捻动针柄,并渐加一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

(二)手法练习

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取棉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为6-7cm的圆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可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做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勻,针身垂直。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达到动作协调、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手法熟练的程度。

(三)实体练习

通过纸垫、棉团练针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后,可以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针练习,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感觉、行针的手法等。自身练针时,要求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入顺利,提插、捻转自如,指力均勻,手法熟练。同时仔细体会指力与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以及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

三、针刺前的准备

(一)针具选择

选择针具时,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痩、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灵枢(官针》曰:“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二)体位选择

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临床常用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指患者身体平卧于床,头面、胸腹朝上的体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腧穴仰卧位。

2.侧卧位指患者身体一侧着床,头面、胸腹朝向一侧的体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住。

3.俯卧位指患者身体俯伏于床,头面、胸腹朝下的体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指患者身体正坐,背靠于椅,头后仰,面朝上的体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指患者身体正坐,两臂屈伏于案上,头前倾或伏于臂上,面部朝下的体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指患者身体正坐,两臂侧屈伏于案上,头侧伏于臂,面部朝向一侧的体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体位。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同一种体位针刺取穴。如因治疗要求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患者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三)消毒

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1.针具器械消毒目前国内外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倡使用一次性针具,对于普通针具、器械的消毒以高压蒸汽灭菌法较常用。

(1)高压蒸汽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一般在1—1.468/咖2的压力,115一123C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2)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15一20分钟后,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并用消毒巾或消毒纱布遮盖好。

(3)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法。根据国际ISO标准,提倡使用环氧乙烷气体消毒。一般多采用小型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条件为温度55—60°C,相对湿度60%一80%,浓度800m/L,时间6小时。

已消毒的毫针,应用时只能一针一穴,不能重复使用。

2.医者手指消毒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持针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如某些刺法需要触及针身时,必须用消毒干棉球作隔物,以确保针身无菌。

3.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4.治疗室内的消毒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四、进针法

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信其右。”《标幽赋》更进一步阐述其义:“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图13一10),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1.刺手的作用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2.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疼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右手拇、示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此外,还有用拇、示指夹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示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示、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13一11基本单手进针法

(二)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示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剌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剌人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剌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示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的位置,将针迅速剌人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剌人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适当配合押手行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针剌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示二指的中间剌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针剌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剌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三)针管进针法

即备好塑料、玻璃或金属制成的针管,针管长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针尖与针管下端平齐,置于应刺的腧穴上,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用右手示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即可使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手法。

五、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一)针刺的方向

是指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某一方向或部位,一般依经脉循行的方向、腧穴的部位特点和治疗的需要而定。

1.依循行定方向即根据针刺补泻的需要,为达到“迎随补泻”的目的,在针刺时结合经脉循行的方向,或顺经而刺,或逆经而刺。一般认为,当行补法时,针尖与经脉循行的方向一致;行泻法时,针尖与经脉循行的方向相反。

2.依腧穴定方向为保证针刺安全。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特点。某些部位必须朝向某一特定方向或部位。如针刺哑门穴时,针尖应朝向下领方向缓慢刺入;针刺廉泉穴时,针尖应朝向舌根方向缓慢刺入;针刺背部的某些腧穴,针尖要朝向脊柱等。

3.依病情方向即根据病情的治疗需要,为使针刺的感应到达病变所在的部位,针刺时针尖应朝向病所,以使“气至病所”。

(二)针刺的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又称横刺、沿皮刺。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腧穴等。

(三)针刺的深度

临床常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方面确定进针的深度。

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体质。形痩体弱者宜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六、行针与得气

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古今临床常用的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两种基本手法临床施术时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

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称为提插法(图13一18)。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不同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指力一定要均勻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一般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称为捻转法(图13一19)。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小。

(二)辅助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为了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几种。

1.循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其法是医者用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按揉或叩打。《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指出:“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勻,针下自然气至沉紧。”说明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是指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的方法。《针灸问对》曰:“如气不行,将针轻弹之,使气速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3.刮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或示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的方法。《针灸问对》有“摇以行气”的记载。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示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医学入门·杂病穴法》载:“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6.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三)得气

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彳了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判断。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环性肌肤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环性皮瘆带或红、白线等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针下空松、虚滑。正如窦汉卿《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这是对得气与否所作的最形象的描述。

同类推荐
  • 中草药实用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中草药实用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中药在古代称为“本草”,因为中药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最早系统记载中药知识的《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中国汉朝时期,收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明朝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收集中药达1829种。
  • 糖尿病调养宜忌

    糖尿病调养宜忌

    本书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营养、起居、运动、娱乐、自疗、就医等各个方面的宜忌以及康复宜忌等都做以细致的介绍。
  • 家庭常见病拉筋拍打使用手册

    家庭常见病拉筋拍打使用手册

    《家庭常见病拉筋拍打使用手册》主要介绍了拉筋拍打疗法的中医基础——经络、拉筋的基本手法、拍打的基本手法、原始痛点疗法,介绍如何应用拉筋拍打疗法治疗家庭常见的小症状、内科疾病、外科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儿科疾病,解决常见的美容问题。 本书图文并茂,拉筋拍打疗法简单且易于操作,适合广大群众在家庭养生保健中使用。
  • 现代抗衰老方略

    现代抗衰老方略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作者参考大量古今文献,运用中医学、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系统阐述了衰老机制与现代抗衰老的策略、方法。全书共两篇18章,包括现代衰老学概论,百岁老人的分布与长寿因素研究,衰老时器官功能及系统的增龄性改变,现代抗衰老机制与方法,现代抗衰老延寿药物及研究进展;糖生物工程与人类健康与长寿;医学模式与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慢性支气管炎、癌症等慢性疾病防治对策,老年人性保健与健康管理等。本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阐述简明,通俗易懂,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和亚健康者防衰抗老、延年益寿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 精选800外用验方

    精选800外用验方

    本书收集了历代及当代医家临床疗效显著的外用验方869首,治疗范围囊括了外科、内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皮肤科共8科102种疾病,涉及膏剂、散剂、丸剂、丹剂、洗剂、栓剂、酊剂、喷雾剂共8种剂型。
热门推荐
  • 朕的男神

    朕的男神

    只是因为在厕所外多偷窥了男神一眼,燕大毕业生宋天瑶就稀里糊涂地穿越到一个女尊男卑的玉月国于是乎,这个国家最优秀的男人开始齐齐登场,什么富家公子、军医美男、土匪帅哥、敌国男宠、神仙哥哥、王后欧巴、镇国男妃……宋天瑶:“人家真的是个纯情小女生啦”某寡夫:“呸!臭不要脸的玩意儿。关门,放狗!”哎,看来‘以天下美男为夫’的愿望终究是行不通啊,宋天瑶这笔感情债,还得慢慢还……男神不死,风流不止;极乐在哪里,三娘就在哪里……
  • 心束人

    心束人

    对不起,我失言了我不想再等了,就算是我回了头愿红尘再无你,终究是错过三十啊!我和他说过三十之后我就不能等他了,因为三十之后我青春过了,而我就给他的是我整个青春
  • 王俊凯之那年花开

    王俊凯之那年花开

    “王俊凯,你愿意陪我去看那片你为我种下花海吗”“我.......”“不愿意么?你还记得你当年对我说要好好保护我吗?你肯定不记得了吧......”“不,小溪我记得,对不起........”
  • 神豪大吃货

    神豪大吃货

    阿宾收到了美食神豪系统,只要吃美食就有钱!作为吃货的他准备大展拳脚时,看着所谓‘美食’陷入了沉思----榴莲、虫蛹、黑蜘蛛、臭豆腐、鲱鱼罐头----系统好像对美食有点误解啊!
  • 农女飞起

    农女飞起

    四周昏暗阴冷,唏唏嗦嗦的一只粗壮的手伸向
  • 古寺巡礼

    古寺巡礼

    流传百年的经典之作,夏目漱石门生、文人哲学家和辻哲郎跨越时间的文化史随笔,带你领略古寺之美。“檐头的朱色略有些发灰,古色古香,仿佛梦境般淡雅;墙壁的白色清澄透明,有着寂寥与沉默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能净化灵魂的艺术。”古寺的美,凝练着人心本真的感知。建筑、雕像、壁画、器物,不仅展示了日本人的生活、信仰、思维、审美、情趣……更描摹着东亚文化的历史,乃至人的命运。古寺的艺术,是为众生指示自我的力量,也是给予人心的、虔诚而热烈的感动。在古寺中漫步,将敏锐触觉与丰富想象结合起来,用人心本真的感知力去探寻其中广阔天地,并让沉淀的岁月成为美的诠释者与传递者——这才是“巡礼”的真正意义所在。
  • 迷儿建

    迷儿建

    我见青山多妩眉,青山建我亦如是。迷儿和建!
  • 晨星归来

    晨星归来

    世界停止转动便是灭世之日,吾名辰星诞生于星辰与世界同生。为生灵而生为生灵亡,本源之力尽归吾之所用今自化虚无方可保亿万生灵的存活。为保世道平衡留下核心去寻找机缘之人,去吧去吧我的力量………
  • 黑暗语者

    黑暗语者

    任何杀人事件都不是完美毫无缺点的,只是杀人者掩盖的太深,你还未发现。看似毫无破绽的杀人事件,其实线索或许就在身边。
  • 斗战星空

    斗战星空

    很是抱歉,这个故事没有写好。这是个宣扬自由和战斗的故事,希望我们大家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