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39200000007

第7章 南京安魂曲(3)

大河尽头

南洋华人的浪游文学

李永平(1947-),生于英属婆罗洲沙捞越邦古晋市,马来西亚华人。1967年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攻读比较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著有《婆罗洲之子》《吉陵春秋》《海东青》等。

他希望救赎她们,救赎的手段是那图腾般的、神秘的方块文字。

最近几年,很多港台作家纷纷在内地出书,但我始终觉得欠缺一块——马华文学。我们常常以为,马华文学不外乎一群远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作家尝试用中文写作,恐怕不是中州正韵。我们视之为边陲文学,却忽略了它庞大的创作潜能。

最近终于有一部很了不起的马华文学作品在内地出版了,就是李永平先生的《大河尽头》。李永平能不能叫马华作家呢?他生于婆罗洲沙捞越邦古晋市,原是英国殖民地,今属马来西亚。后来,他在中国台湾念书、教书、写作。他非常讨厌人家说他是马华作家。因为他出生时,马来西亚这个国家还不存在,后来马来西亚建国了,他却痛恨这个国家,认为完全是大英帝国的阴谋。马来西亚分为两大部分,东边是婆罗洲,西边是马来半岛,中间隔着一片大海。婆罗洲是世界第三大岛,现在分属三个国家:一大半属于印度尼西亚,一小半属于马来西亚,还有一小块是文莱王国。

南洋华人在华洋杂处的环境下成长,一般都没有很强的国家身份认同。李永平说,他原是英属殖民地的臣民,1963年马来西亚建国后,变成马来西亚人,1967年到台湾,在此落脚40年,台湾变成第二故乡。他觉得自己无法完全认同上述任何一个地方,有时宁愿说自己是广东人。南洋华人的乡籍认同往往比国家认同还要强烈。

不过,李永平很认同文化上、精神上的中国。当年到台湾之前,他原本打算先到大陆,但是正值“文革”,只好退而求其次去了台湾。到现在李永平也没有再回祖国大陆,他担心破坏了心目中的那个中国形象。他在台湾还到处搬家,几乎处于漂泊的浪子状态。所以,他写的是南洋华人的浪游文学。他说自己是一个没有母语的作家。少年时代,说普通话的风气还未盛行,周围人讲各种方言,广东话、客家话、闽南话、海南话,夹杂着英语和马来语。在那种混杂状态下,哪种语言是母语呢?李永平从小受的是英国殖民时期的英文教育,用华语写作并非命定。我们用母语写作无须选择,对他来讲确实是需要选择的。

当年李永平写出《吉陵春秋》的时候,整个台湾文坛为之震惊。怎么今天还有人能写出如此纯正典雅的中文?后来他的《海东青》虽然有些问题,但文字的运用还是极为复杂、精密,连文学评论大家都形容这是一部要查字典才能读的小说。《大河尽头》也是如此,恐怕也得准备字典。身为华语小说家,李永平的中文词汇量在港澳台的作家里恐怕是数一数二的。

我并不是说,一个小说家懂的生僻字多,写出来的就是好小说。我觉得今天有些中国作家写小说的时候,只把文字用作传达信息的工具,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所以常常用“用字是否精准”来衡量。但是应该还有另一种看待小说的方式,那就是将小说看成是一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体,小说本身的文字可以像诗一样给人以愉悦感。我们读诗的时候,并非要读到什么故事,而是在享受文字的冲击力。像《大河尽头》这样的小说,很多人觉得是语言的暴发户,其实是一种误会。我觉得李永平、张贵兴[9]等马华作家很独特的一点是他们将汉字带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境地。在华语文学几千年的历史上,不曾出现热带雨林的极致描写;那个华美富饶而又衰颓腐烂的神秘世界,而今被纳入中文版图,把中文的潜能再度发挥出来,令人震撼。

《大河尽头》上下卷合计四十多万字,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永的婆罗洲华人少年。15岁那年放暑假,父亲让他去房龙小姐的橡胶庄园做客。房龙小姐是父亲昔日的情人,38岁,风韵犹存。现属印尼管辖的那一部分婆罗洲过去是荷兰的殖民地,房龙小姐是荷兰人的后裔。她要带永在中国农历的鬼月去溯游一条河,河的源头是圣山峇都帝坂。这趟朝圣之旅是她送给这位小男孩的成人礼。他们跟着一个探险队出发,里面有白人绅士、淑女,有著名探险家,也有大英帝国的律师、联合国教科文基金会专员等。众人溯河而上,穿越雨林,一路上有许多奇遇。原住民、外来者,还有亡魂,混杂出没于莽莽苍岭间,演绎出一个波澜壮阔的诡异世界。

雨林景象出现在很多西方小说家的笔下,但是除了康拉德[10]等少数几位作家外,没有几人写得像《大河尽头》这么好。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现代启示录》,呈现出种种恐怖景象,比如白人疯掉了,士兵迷失后被砍头等。《大河尽头》也写到探险队进入雨林后,人数一直在减少,有的莫明其妙失踪了,有的死了,有的发疯了,有的忽然身中邪恶的雨林梅毒要回去医治,最后只剩下几个人。李永平写雨林,不仅写出了形状、颜色,连声音都写出来了。他写到树林深处猛兽在捕猎,猎物临死前发出无力的哀叹之声;写到露珠从八九层楼高的树顶慢慢往下坠,经过一整天才掉到地上“噼啪”散开的声音;写到细菌在腐烂的泥土中分解树叶时细细碎碎的声音。他不断寻找新鲜的汉字来描写被常人忽略的声音,用丰富的细节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人类感官无法探索到的神秘世界。

李永平在这部小说里用了一种非常古典的写实主义结构,同时又加入了大量魔幻色彩的情节,有时以回忆的形式出现,有时以睡梦的方式出现,有时直接就撞鬼了。比如有一个原住民小女孩,人称“小圣母”,她永远抱着一个芭比娃娃,虽然只有12岁,却怀了白人神父的孩子。神父告诉她,你怀的是小耶稣,耶稣会第二次降临人世。后来,小女孩投河自尽,鬼魂一路缠着少年永。她总在河的对岸招手说,永,你过来,我有话要对你说。

小说最奇特之处在于结尾。少年永和房龙小姐终于登上圣山之顶,看见无数无人驾驶的空船,也就是传说中的亡灵之船。在圣山上,丧失生育能力的房龙小姐要跟永完成最后一件任务。房龙小姐作为显赫的荷兰殖民者的最后一代,二战期间曾惨遭日军轮奸。她的子宫被捣烂、切掉,失去生育能力。少年永对她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感情,觉得她应该是纯洁的。房龙小姐对永说,我跟你走这一趟朝圣之旅,我要在圣山上把你重新生一遍。

这当然是一种神话学意象,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李永平自我净化的过程。李永平从早年起就不断书写各种女性形象,有时是母亲,有时是未受污染的纯真小女孩,但她们最终都会遭到凌辱。他仿佛是要写一些原始创伤的记忆,比如他离开原乡婆罗洲,再也回不去了;他很想认同中国文化,但中国也不像过去了。失根的创痛和对原乡的怀念以女性形象被表达出来,他希望救赎她们,救赎的手段是那图腾般的、神秘的方块文字。

(主讲梁文道)

巨流河

惆怅之书

齐邦媛(1924-),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1947年到台湾。曾任教于中兴大学、台湾大学,现为台湾大学荣誉教授。除著述外,还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并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被誉为“台湾文学推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决心,笼罩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和意志。

2009年,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出版后,引起一阵轰动。当年撤到台湾的国民党部队和随之而去的外省人被她称为“失败者”。有些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其中就有台湾学界泰斗齐邦媛教授。齐先生觉得,若将这些人叫作“失败者”,她父亲不会同意[11],恐怕几百万老兵都不会同意。

《巨流河》差不多同一时间出版,很多人喜欢它,觉得比《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写得好。龙应台从第三人称的视角出发,用一种含情脉脉的笔法,写得颇让人感动。齐邦媛写的是自传,写了一段将近90年的历史,从儿时的故乡东北,到抗战时辗转南下,最后渡海来台,虽是倾诉自己的经历,但情感非常克制,保持着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让人尊敬,在自传写作中难得一见。

齐邦媛写道,当年她跟随创办中山中学的父亲齐世英从北平一路南下,后来跑到四川乐山去上武汉大学。念武大时,她上过朱光潜先生的课。她写道:“朱老师上课相当准时,他站在小小的讲台前面,距我们第一排不过两尺。他进来之后,这一间石砌的配殿小室即不再是一间教室,而是我和蓝天之间的一座密室。无漆的木桌椅之外,只有一块小黑板,四壁空荡到了庄严的境界,像一些现代或后现代的studio。心灵回荡,似有乐音从四壁汇流而出,随着朱老师略带安徽腔的英国英文,引我们进入神奇世界。

“有一天,朱光潜讲授华兹华斯的《玛格丽特的悲苦》(The Affliction of Margaret)。这首诗写一妇女,因独子出外谋生,七年无音信。诗人隔着沼泽,每夜听见她呼唤儿子:’Where are thou,my beloved son...‘(你在哪儿,我亲爱的儿啊……)逢人便问有无遇见,揣想种种失踪情境。朱老师读到’the fowls of heaven have wings...Chains tie us down by land and sea‘(天上的鸟儿有翅膀……链紧我们的是大地和海洋),说中国古诗有相似的’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之句,此时竟然语带哽咽,稍微停顿又继续念下去。当他念完最后两行:’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n,they pity me,and not my grief.‘(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老师取下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

当时正值抗战,相对安全的大后方也天天遭受日军轰炸。那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最为悲惨的时代,无数人都经历了逃亡千里和妻离子散的痛苦,很多人在战乱中丧生。齐邦媛说,也许在那样的年代,表达感情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少年时,齐邦媛曾跟一位国军飞行员张大飞相爱。张大飞也是东北人,父亲因为抗日惨死在日本人手上,其后他便走上从军报国之路。齐邦媛当时还是个念书的小女孩,有很多浪漫的幻想,非常仰慕那个远在他方、开着战斗机升空的年轻男子。

同类推荐
  • 更多事物沉默:非诗108首

    更多事物沉默:非诗108首

    “以自由独立的灵魂驱动的字句,方能俯仰见美,力若强驽初发。”本书收录作者现代诗一百零八首,以充满语感和节奏感的质朴语言体现汉语言的神奇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在我所处的时代,文学的很多命题,都迫不得已需要返回原点来审视,人性亦然。
  • 佳辞妙对(中华美德)

    佳辞妙对(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五千年,内容博大而精深。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
  • 人间食粮(纪德文集)

    人间食粮(纪德文集)

    《人间食粮》是纪德游历北非和意大利之后,以抒情方式,糅合传统的短诗、颂歌、旋曲等形式写成的一连串富有诗意的断想。他以炽热的灵魂感应生命的花果,并将这赤诚之爱整个地化作颂歌、凝成诗语。此书可谓纪德本人最激越的精神独白,被奉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
  • 白雪季

    白雪季

    接近年跟前的腊月一直没有一个好日头,挂在冬日天空中的那轮白色的太阳懒懒地往旱塬村洒那些不太辉煌的光辉,尽管在接近有九的吉利日子的前两天老天爷洋洋洒洒地飘过一场大雪,但旱塬村地势高,四周又无遮拦,夜里一场黑风一刮就把土地上三分之二的雪刮走去充实塬下的沟沟坎坎了,塬上只留下一层薄薄的雪,白白地覆盖着麦地和村庄。可惜塬下的麦地不属于旱塬村,所有旱塬村的老人就觉得很吃亏,就像往年一样站在塬边,看着身边塬上没有被雪覆盖住的冬麦,看着前面塬下白纸样的田野,老人叹口气,就骂狗日的老天。
  • 筑巢记

    筑巢记

    《筑巢记》共收录作者20世纪80年代至今创作的散文随笔共计100篇,共分为“凡人小记”“山川风物”“苦乐年华”三辑,作品有对美好心灵的呤诵,有对风土人情的赞美,有对社会人生的感悟。除个别篇目外,大多在各种报刊公开发表过。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通天武录

    通天武录

    一梦千年,一代至尊重生回到家族灭门之前……八荒六合吾主沉浮,九天十地,谁与争锋……这一世,我凌锋可破苍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物欲横流的世界保持内心的干净

    物欲横流的世界保持内心的干净

    从前马车很慢,一生只爱一个人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伴左右你,刚好
  • 无道天殇

    无道天殇

    混沌无极,道法三千,奈何天生无道之体;天地武道,群雄并起,可笑天下与我为敌如果我为天意之人,为何上天百般阻挠天若拦我,毁天何妨;地欲阻我,灭地便是。天道无情,无道天殇.
  • 人道记

    人道记

    大道三千,皆归于天,人无其一。故,人无道!············风清离乃是天弃之人,每一生每一世的命都不不过二十载,且无法修行。他将崛起,但无法修行的身躯却注定他永远也无法崛起。这一切皆因人无道,只可借用天道!风清离是否能够掘起,我们,拭目以待?
  • 深海浅游

    深海浅游

    四兄弟结义打天下,却在即将迎来黎明的前夜割袍断义,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多年打拼的商业帝国危在旦夕,又是什么机遇让他们度过重重危机走向商业巅峰?商业从来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互联网作为商业的加速器,从来不能完全遮蔽商业的复杂性,走入商场,就必须扛枪战斗……
  • 步春

    步春

    我们有很多冲动,它们像初生的焰火,自点亮那刻起便兴奋地指向高空,却又总是被理智毁灭。
  • 鼠仙记

    鼠仙记

    穿越成老鼠怎么办?赵赢数数余粮,觉得至少还要添条腊肉才够过冬。用爪子拨开几片草叶,小心翼翼的钻出老鼠洞。……他有三个愿望。第一,无论如何都要找到那个敢偷他冬粮的鼠贼。第二,把腊肉的主人扔出一千多米远,不,至少两千米。第三,对不起,我要干掉师父。
  • 从我是特种兵开始阅读变强

    从我是特种兵开始阅读变强

    降临《我是特种兵》世界,绑定特种兵阅读辅助系统。从铁拳团开始,每日读书打卡。外军:他是最强的勇士,这世上没有他打不赢的战争,他就是东方战神——陆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