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4700000052

第52章 荒漠化的魔影(2)

聂伯山老人所在的中渠乡位于民勤县的湖区,近年来已经有30万亩土地因荒漠化而撂荒,每年有30万亩耕地直接遭受风沙危害,5个社的1000亩耕地已经全部被风沙掩埋。中渠乡原有1.5万人,现在只剩下了1万人,其余5000人都被迫逃往他乡。东湖镇2.1万人中,也有8000人沦为生态难民。西渠镇三附村4社原有28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了4户,紧近的5社,原有150人,现在只剩下了10人……生态恶化使湖区老百姓生活异常贫穷,有三分之一的农户生产生活没有保障,是典型的贫困户,有37个村口粮都难以自保。

中渠乡字云村党支部书记王立基说,湖区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个好地方,紧邻村边的青土湖,水面足有千多亩,有鱼有鸭,湖边的芦苇足有一人多高,一眼望不到边。他还说:“湖区水面完全消失只有20多年。”“我们小的时候,拿把铁锨随便在哪儿挖几下,准保能渗出水,若要挖井,也就两三米深。现在用机器打井,要打到300多米以下,才能见到点水影儿。”“村上70年代离沙漠有10多公里,现在沙漠已经爬到了地头,窜上了墙头,10年以后,我会不知道哪里是我的家!过去只是冬、春两季风多,现在月月都有沙尘暴,真不知道会刮到哪一天……”

而民勤荒漠化的发展,不仅会危及民勤人民的生存,还会危及整个河西走廊。民勤这小小的绿洲一旦消失,面积达5万多平方公里的腾格里沙漠和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便会胜利“会师”,形成一个总面积几乎相当于浙江省的大沙漠,不但会危及河西走廊,而且会危及华北平原,乃至欧亚大陆桥。

在民勤风沙最前沿的大号三社,老百姓中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举目远望一片沙,

大风一起不见家,

朝为庄园夕沙压,

流离失所奔天涯。

这个小村庄过去有96个人,由于土地沙化现在只剩下了三户人家……

在民勤考察期间,我也亲眼看到和亲自感受到了当地30万干部群众为了保护家园、保护绿洲,半个世纪以来和风沙、和荒漠化进行的抗争。

面对长久以来对大自然造成的伤害和破坏,人类终于表示忏悔了,希望重新恢复绿洲,唤回清泉。

但是,民勤目前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52万公顷(2280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4.5%,这种力量殊绝的抗争是极其悲壮、极其惨烈的。

半个世纪以来民勤人工造林已达27万公顷(400万亩),现保存面积还有7.7万公顷(115万余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形成了330公里的防护林带。

1973年,民勤县的林业工作者在县城西北部风沙前缘,建立了三角城林场。

三角城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东缘,距县城约55公里,始建于汉代,在当时水草丰美的潴野泽边。西汉时,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曾在河西走廊修筑了一道1000余里的长城,三角城便是这道汉长城的最西点。虽历经千余年的风沙侵蚀,但至今遗迹仍然依稀可辨。明代,由于河水充沛,水源充足,曾有“塞上奥区”之誉。清朝中叶以后,上游来水量逐渐减少,开始出现沙化;民国以来,巴丹吉林大沙漠更在西北风的作用下,穿过谷口,不断进攻绿洲腹地,三角城成为民勤西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为了抵御大沙漠的侵袭,民勤县建立了三角城林场,一方面营造防风固沙林,一方面对原有的天然林木进行保护。建场30年来,林场的职工们在沙漠的包围之中,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连片营造成功了以耐旱、耐沙、耐瘠薄的灌木梭梭为主的人工林10万亩,封育保护了天然沙生灌木红柳、白茨等13万亩,在民勤绿洲西线筑起了一道长25公里、宽1~5公里的绿色屏障,使沿线3乡(镇)48村的15万亩农田免受沙患。

为了加快民勤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省、地区和县都先后建立了一批治沙和造林的实验机构。早在20世纪50年代,民勤便实验成功了沙枣、梭梭、花棒、毛条等播种育苗技术,并逐渐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宜干旱沙区治沙造林的办法。

考察中我去到了勤锋植被管护站。这个管护站离县城14公里,周围有大片的戈壁和沙漠,既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入侵民勤绿洲的前哨阵地和“西大门”,又是播种育苗的实验基地。

20多年来,管护站在茫茫沙海中,已经成功地种植成功梭梭3万亩、白茨等沙生灌草植被15万亩。占地600亩的苗圃里,已经成功地培育出了柏树、杨树、云杉、松树等乔木,大枣等果树,梭梭、红柳、毛条等灌木,以及西瓜和葡萄等当季瓜果和反季瓜果。

7月,正是枣花开放季节,一进苗圃,便看到了一串串鹅黄色的枣花,扑鼻而来的也是浓浓的花香。在沙漠环绕中,能出现这样一片鸟语花香、蜂蝶飞舞的好地方,真是叫人心旷神怡。

顶着烈日,我们又去参观管护站在沙海里培育的防护林。这里的防护林和我在长江上游许多江河之滨看到的完全不同。不是或挺拔或婀娜的乔木,而都是矮矮的灌木丛。梭梭和红柳我在新疆的沙漠和戈壁上都常常看到过,而且我极喜欢那有着一串串胭脂色花穗,像霞光一样绚丽的红柳,但是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整齐、这么茂密、这么葱绿的梭梭,它们一行行、一排排茁壮地成长着,尽心尽力地阻挡着沙漠的前进。

管护站共有24个正式职工,其中9个是大学生,在大沙漠炽热的阳光晒烤下,他们的皮肤全都变得黝黑而缺乏水分。

站长王文明和甘肃农业大学毕业的陶海璇、高承兵等年轻人向我介绍了在沙漠里造林的艰辛。

这里的气温夏天是38℃~40℃,而冬天却要冷到零下23℃,最冷的时候会达到零下27℃。不但酷热严寒,而且十分干燥,去年1月到8月降水量仅仅39毫米,但风却刮个不停。特别春天,几乎每天有风,两三天便是一场沙尘暴。春天造一季林,“人几乎全被吹干了、烤焦了”,浑身要脱一层皮;冬天去水库上造林,又冷得透进了骨髓,浇水时还全靠敲开湖上的冰层……

在大沙漠里造林,常常遇到100多米高的沙丘。没有水,全靠拖拉机把水拉进去,自己再一桶一树地挑到树窝边、提到树窝边浇灌,许多人的鼻血也一滴一滴地流进了树窝里。“哪年造林皮肤不是脱了一层又一层?小伙子和大姑娘全都变成‘非洲人’……”

至于收入呢?管护站站长王文明年收入是6000至7000元,他是1989年毕业的大学生,别的师弟、师妹收入自然比他更少,而且从来没有节假日、没有奖金和加班费。提到工资,他们说:“自己能养活自己就行了……”说到辛苦,他们说:“自己学的就是这个专业!”只有说到谈对象,小伙子们才觉得委屈。他们的祖先多是明代的移民,有的是官宦之家,有的是将门之后,他们不但长得英俊魁梧,而且都学有专长,既踏实肯干,又作风正派,但姑娘一听他们是沙漠里搞造林的,便往往打了退堂鼓……民勤的青年人考上别的专业大学毕业后,便再也不会回到故乡,而学林业的基本上全部回来治沙造林,希望能保住民勤这片绿洲。但是,人们和社会为什么不能正确评价和对待这些可爱的年轻人?难道民勤真的不需要他们?

这些年轻人还告诉我,过去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民勤不敢承认这里已经生态恶化,也不敢承认这里已经是沙尘暴的策源地。前县长魏育琳20世纪80年代初曾三次上北京反映民勤水资源的严峻情况,要求对石羊河流域统一管理,但是省里某些人认为他丢了甘肃的面子,竟让他免职待业(后来去了政协)。承认生态恶化还是近几年的事。

只承认生态恶化也不能解决问题,许多专家到这里考察后都说,为民勤的生态担忧,为民勤的人感动,民勤人确实在治沙防沙方面探索出了许多办法,有了许多创造,而目前最大的困难却是投入太少,贫困这只魔爪抓住了民勤人的手脚,于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十分缓慢,充满了血泪和艰辛……

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国家对民勤增加了生态方面的投入,过去民勤每年植树4万多亩,2002年增加到9万多亩,2003年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民勤县林业局希望10年内能人工造林100万亩、退耕还林25万亩。

但是,相对于民勤严峻的生态现实来说,这些办法还远远不够。压沙、打井、植树、植草……似乎找到了办法,但是生命之源水呢?水从哪里来?早在1990年甘肃省便曾作出过要建立“石羊河管理机构”的决定,并明确指出“要保证民勤绿洲长期生存的最低限度需水量。力争在2000年以前使民勤来水量达到3亿立方米”。但10年过去了,不但机构没有建立起来,而且民勤的来水量一直在持续下降,最低时竟降到5000~8000立方米。

大地的乳汁已经被吸吮干净,即使种了树、种了草又怎能成活呢?

民勤县在治沙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建宋和林场的石述柱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我们的吉普车在滚烫的柏油马路上奔驰着,沙漠包围着的民勤,迎面刮来的风似乎也没有带来什么凉意,但是当我们驶进宋和林场的林荫道时,一下子便感到暑气全消了。

我确实没有想到,在干渴的民勤,在这风沙猖狂肆虐的地方,人们居然会造出这样一片浓重、美妙的森林。

林荫道两边是高大的杨树、沙枣、侧柏、樟子松……一层又一层,完全挡住了炎夏的骄阳,有的杨树直径已达三四十公分。林场的管理人员们正在浇水。

整齐的条田里,麦子已经泛出金黄,田野四周是高大的防护林,宛如一只只绿色的巨臂,挡住了风沙,拱护着丰收。

农家的院子里有了自己的果树,在村上的百亩果园中,梨、苹果、大枣等果实累累。

宋和林场在县城西南20公里处,三面环沙,西面是巴丹吉林沙漠,20世纪50年代,村西近10公里的风沙线上已经荒漠一片,植被全部枯死,水渠里也全部填满了沙土。当时的宋和村想浇一夜水,便要挑沟一个月,村民们的顺口溜是:“三个路口三趟沙,大风一起不见家。”粮食一亩地仅产120来斤,700来口子人跑掉了三分之一,远走新疆,流落内蒙。

带领宋和村人治沙造林的是石述柱。

66岁的石述柱身材高大,但却十分瘦削,似乎风沙和烈日让他只剩下了钢筋铁骨。黧黑的面膛上刻着凹陷的、刀劈斧砍般的皱纹,浓眉下双眼被风沙弄得布满了血丝,下巴上的一绺胡须已经变成了银白色,但当问及他的健康状况时,他却朗声回答道:

“腰也不疼,腿也不疼,身体好着哩!”

47年前,19岁的石述柱正是宋和村的共青团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支持下,他组建起了第一支青年治沙突击队,从此便开始了漫长的治沙历程。1963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治沙的决心更大,步伐也更加坚定了。

最初他们用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办法,立挡风墙,一片片地栽树、压沙,但是风沙一起,树倒了,挡风墙也没有了……

当时民勤县治沙站在省治沙研究所的领导下,想找一个村试点,实验如何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沙造林,但先后找了几个村,群众都反应冷淡,不愿配合。石述柱和宋和村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便主动来到治沙站,并且把技术人员们请到了村里。

在技术人员们的指导下,宋和村最初用粘土压沙,从单线压逐渐改良为方格压,以后又改为粘土加麦草制成的草障压沙,并且创造了独特的双眉式压沙法——宋和模式。这种压沙法民勤已经在全县推广,日、韩、以色列等国的专家都来考察过。

沙窝被压住后,在县林业局的支持下,宋和人又在沙窝周围种上了耐旱固土的沙枣和别的树。

随着人们从老远的地方把一筐一筐的粘土搬到沙丘上,把一捆又一捆的麦秸插进沙土中,把一株又一株的树苗种进泥土里,宋和村的沙终于越来越少,树却越来越多了。

经过4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宋和人在风沙最为严重的村西建起了一条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在被称为灌风口的杨红庄滩上营造出一个万亩林场,2400多亩林间耕地在林网的呵护下连年获得丰收,这种模式被宋和人称为“母亲抱娃娃,中间种庄稼”。2001年宋和村1700多人平均纯收入已达1800多元,许多人达到了小康水平。

村里的面貌改变了,逃跑出去的乡亲们又陆续回来了,但石述柱和宋和人却并没有停止治沙的脚步。每年春种后从3月底到4月上中旬半个月,仍然是宋和村“雷打不动”治沙种树的日子。石述柱说:“我活一天就要为治沙造林奋斗一天!”每一年,宋和村人都要向沙漠推进并治理沙地1000来亩,在用粘土和草障压沙后,还要种上梭梭和沙枣、白杨等植被。

站在村头的治沙纪念塔上,背后是绿色的田野和树木,前面却是黄龙一样的沙丘,在猎猎的风声中,沙丘上还扬起滚滚黄烟……

因此,宋和人明白,面对荒漠化的推进,他们任重而道远。

石述柱一再谦逊地说:“我只是个本色的农民,治沙是穷逼出来的。”同时,他还说出了一件使自己十分担心的事:“我们现在靠的是打井浇树,总有一天地下水会抽不出来,那时该怎么办?”

是的,民勤的地下水位已经严重下降,当地下水终于抽不出来时,民勤会出现什么样的景况?宋和人40多年的奋斗会不会付之东流呢?

走过长征中的“沼泽”和黄河“第一湾”

据专家们研究,撒哈拉沙漠的扩展是人口增长与过度放牧、过度耕种的恶果。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的攫取和气候的异常变化相作用,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迅速崩溃,再也无法复原,于是便酿成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在这次采访中我看到了在美丽的川西北大草原,地跨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并处于源头地区的川西北大草原,竟也出现了可怕的荒漠化景象。

由阿坝、若尔盖、红原三县组成的川西北大草原,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盛、牛羊肥壮,是阻止我国西北部沙丘南移的天然屏障。专家们曾经认为,这里是优良的湿地草原,是不可能沙化和荒漠化的地方。但和他们的预言相反,沙化和荒漠化在20世纪末出现了。

2001年8月,我到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著名的热尔大草原,历史上它曾经是川西北牧区最大也最美丽的草原。当我来到被称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花湖边时,夏牧场上的景象使我惊骇了。

广袤的草原上不是“分布”而是“拥挤地堆积”着数不清的帐篷和数不清的牦牛和羊只,远远望去,竟像绿色的草原上密密地聚集了一丛又一丛蚂蚁,它们在尽情践踏着、啃啮着草地。

仔细看去,草场上的青草只有一两寸高,而且许多地方在牲畜的啃啮下,已经露出了发白的草根和一片片黄色或红色的泥土。

我知道,在昼夜温差极大的高原上,失去了牧草对土壤的固结,草原会很快沙化。

我仿佛看到了热尔大草原在颤抖,听到了它在痛苦地呻吟。

同类推荐
  •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本书是四川省环保系统进行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后的成果汇编。全书就四川省污染源普查的经过和结论进行了详细的报告,包括总报告(国家发令、地方筹组、全面铺开、详细经过、主要结论,等等)、技术报告、各类污染源普查分报告(放射性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废气废水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工业危废医废,等等),全方位立体地如实反映了四川全省各地区各行业各类污染源的存在现状,对四川省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为以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污染治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有利于全省乃至于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开展。
  • 如何维修微波炉

    如何维修微波炉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微波炉使用与维修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微波炉的分类、微波炉的基本构造、微波炉故障诊断的方法等。
  • 淡水水库温室气体状态的评价与测量方法

    淡水水库温室气体状态的评价与测量方法

    淡水水库可基于多种目的调节流量,包括:供水、灌溉、防洪减灾、抗旱、航运和水电。陆地表面积转换形成水体,和相关水面气体流量测量已经表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排放可能和温室气体(GHG)交换的全球清单有关。研究表明寒冷和温和气候条件下的排放水平普遍较低,而较高的排放量似乎和持续缺氧的热带系统有关。然而,改进可用的信息和工具对于支持已有水库和新建水库的温室气体状态以及采取必要缓解措施的明智决策非常重要。
  • 遥远的使命——空间探测器

    遥远的使命——空间探测器

    本书简要介绍了各国研制的空间探测器及其它们的使命。科学家怎样倾听行星的心跳声?为什么太空里闪耀大马哈鱼的迷幻色彩?为什么黑洞能吸收一切,包括光芒。如果想知道更多,请欣赏《遥远的使命——空间探测器》。
热门推荐
  • 君已入心何谈勿扰

    君已入心何谈勿扰

    她是一只蛇妖却生性善良,单纯可爱的她一心想学好法术,吃喝玩乐游遍天下才是她想要追逐的,未曾想梦想还未开始飞翔,她就先卷入了一场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当一颗心支离破碎的散了,她还能选择什么,她的世界里还能剩下些什么?是那个温润如玉时而冷漠的师父,还是那个妖孽惑人爱捉弄她的师叔?
  • 邪魅王爷,萌宠无良妃

    邪魅王爷,萌宠无良妃

    这是颜颜写的第一本小说说,求大家支持!支持!颜颜会很爱很爱你们的哦!!!!
  • 星际复仇:谎言的真相

    星际复仇:谎言的真相

    一个叫星际强者的组织在10000年的时候,是远近闻名的星际组织,属于最强者的组织。音雪依在这种组织里是佼佼者,在一次比赛中,遭人陷害,被迫离开组织。复仇也是从这时开始,她要让他们付出代价,果不其然,半年后,她统治了许许多多的星球,她也是星际中最强的杀死女王,职业女强人,成了新一代的王者,他们就要付出代价了,半年了,呵呵~代价,要来了。【不一样的复仇小说,几千年后的世界,希望各位喜欢】
  • 巫城探秘

    巫城探秘

    一页藏在地底的秘信;一段悲伤的童话故事;一次意外的科考探索;……几个年轻人誓要解开上古盐都古城之谜!
  • 灭天帝尊

    灭天帝尊

    上三天,曾经的知己,以卑鄙无耻的手段为利器,摧毁了一切。下三天,他的灵魂占据了一具新的躯体,死而复生。他以一具废体重新再来,踏上了万里尸骸的坎途,遇敌杀敌,遇仇报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周啸天诗词选

    周啸天诗词选

    周啸天以旧体诗词“作浮世之新绘”,衔接古典传统又着眼于当代生活,渗透着人文关怀与批判精神。他的诗词取材丰富,风格多样,或豪情勃发,浩气横生,或幽郁发挥,趣味逸出,在选材、命意、境界等方面对旧体诗词表现当代经验做出了具有难度的探索。
  • 蝴蝶蝴蝶真美丽

    蝴蝶蝴蝶真美丽

    别人示爱用鲜花,莫棋这大男人硬是出怪招绘蝶示爱?!谁教婚姻出现瓶颈,老婆大人万般讨好,他偏无福消受,情趣内衣让他流鼻血,香氛蜡烛则让他狂打喷嚏,明明爱惨了老婆,他却狼狈投降,体虚气弱病了一晚~~只能对亲亲老婆大喊冤枉,其实蝶儿代表他的心啊……路露真的生气了!结婚多年,她可没受过这么大的挫折!木头老公正直又可靠,简直是新好男人代表,唯一缺点就是──不懂情趣,严重考验她的女性魅力。哼!这回拒绝求欢又夜不归营,她绝对要好好惩罚他,偏要离家出走,气气这个毫不懂浪漫的大男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霸噬鬼尸

    霸噬鬼尸

    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轩辕黄帝战蚩尤,涿鹿经今苦未休。偶梦天神授符诀,登坛致祭谨虔修。七星幻罗九宫格,打到地府不还休。邀请大家加我QQ:2027306816
  • 佛说须达经

    佛说须达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