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12600000002

第2章 杜甫和草堂(1)

一座草堂,几间茅房,坐落在乡野,掩隐在绿荫,堂前有花木,宅畔有流水,春燕在屋檐下筑巢,秋雁在屋顶上落脚。寒风吹过,屋上茅草飞扬,冰雪袭来,梁架摇摇欲摧。一座最普通的乡间草堂,为什么,风雨无法摧毁,冰雪难以掩埋?一千多年,荒而不废,塌而又起,金黄的茅草屋顶,如同一艘不沉的航船,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浮,在人心的海洋里远航。从古到今,亿万人络绎不绝来到这里,站在柴门边看草堂内外的景象,亲近宅院中的一草一木,倾听园林里的天籁回声。踏着曲折的小径,穿过幽静的竹林,徜徉在花树田垄之间,人们寻寻觅觅,追随着诗人的屐痕。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衍生出诗篇。这些诗篇,起于青萍之末,源于一个伟大灵魂,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

杜甫草堂,是成都的魂魄所在,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块举世无双的碧玉。无论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它总是莹光耀眼,安安静静地映照着人世,使无数驿动烦躁的心灵趋向优美,归于沉静。

杜甫草堂,是一个伟大诗人的清贫之家,却是他留给世界的珍贵礼物。它虽然简朴,却比帝王宫殿更幽深辉煌;它虽然清寒,却是温暖人心的精神故乡。到成都,怎能不来拜访这名扬天下的诗歌圣殿,怎能不来看一看一代诗圣曾经生活创作的所在?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人间的风霜和苦难。在成都草堂度过的岁月,是他生命中安稳宁静的时光。在这里他远离了战乱,避开了人世的喧嚣和倾轧,头顶上的茅草覆盖着一个温暖安宁的家,身边是田园流水,耳畔是天籁灵动,还有纯朴的邻居、有趣的访客,更有源源不断、汹涌而至的诗之灵感。杜甫在草堂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留下了二百四十余首不朽的诗篇。草堂岁月,是他一生中的创作黄金时期。杜甫的草堂诗篇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直到今天,还在被中国人吟诵。

现在的杜甫草堂,是一个林木蓊郁、竹荫蔽日、建筑成群的古代风格园林,规模之大,犹如国家公园。杜甫的茅屋,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在阔大的园林中,只占了小小的一角。现代人看到的茅屋,当然不可能是杜甫住过的草堂。世间没有一间草房能经受千百年风雨霜雪。杜甫草堂的原貌如何?杜甫生活过的田园什么样?杜甫在这里怎样生活?谁能准确描述?答案,其实是现成的,没有人能把这答案抹去。这答案,就藏在杜甫的诗篇中。杜甫到成都后写的诗篇,很具体地描绘了他的草堂生活,真实生动地剖露了他当时的心境。草堂,是他诗篇中的灵感之源泉,灵魂之依托。草堂虽小,却连接着天地万象,包孕着那个时代的悲欢哀乐。

为卜林塘幽

杜甫来成都之前,因战乱颠沛流离了很久。公元759年深秋,在同谷,杜甫度过了一生中最悲惨的时光。

很多年前,我曾在甘肃成县寻访杜甫的屐痕。成县,也就是古时同谷,躲避战乱的杜甫一家曾在那里度过最凄苦的两个月。在那里,杜甫忍饥受冻,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几个孩子在饥寒中死去。日子再悲苦,诗人却依然写诗。杜甫的《同谷七歌》,是一些痛彻心肺的呻吟,曾经使很多人读之泪下。《同谷七歌》的第一首,杜甫是为自己画像:“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暮日寒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第二首,他写给当时赖以活命的农具:“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在大雪覆盖的山野中挖黄独,却一无所得,空手而归,草屋中断炊熄火,只有痛苦的呻吟。那真是饥寒交迫的景象。杜甫的《同谷七歌》,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他当时的生态和心境,那种悲苦和凄凉,渗透着泪和血,字字震撼人心。

同谷也有一个杜甫草堂,那是荒山脚下的简陋茅舍,背后是峻峭的仙人崖,前面是急流汹涌的青泥河。杜甫当年住过的草房,当然早已无迹可寻,我看到的草堂,是现代人所建,不过位置大概不会错。住在这险山恶水侧畔,忍受着饥寒孤独,杜甫却仍不间断写诗。曾有人批评杜甫的《同谷七歌》,说他写得太凄苦,只是悲叹穷老作客,对前途没有一点希望的前瞻。杜甫到同谷那年四十八岁,正值壮年,未入老境,不该写得如此悲观。这样的批评,实在可笑。批评者如果设身处地想一下,假如你陷入这样的困境,贫病交加,饥寒相迫,子女夭折,而且不知明天会有什么更可怕的景象出现,你会写出什么样的诗呢?其实,在那个时代,男人四十八岁,也算步入老境了。

公元759年12月,杜甫从同谷辗转来到成都,一路历尽艰辛。当成都出现在地平线上时,诗人眼帘中的天地为之一新,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展开了全新的一页,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到成都后写的第一首诗《成都府》,表达的就是刚到成都时那种惊喜交加和对未来的憧憬: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曾城镇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成都那时被人称为南京,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富庶、繁华、安宁的都市,和那些穷乡僻壤以及战乱之地相比,这天府之国犹如人间仙境。从同谷的穷山恶川来到这里,杜甫厌倦了漂泊的人生,心生安家久居的念头。尽管远离故乡,远离京华,游子的思乡之情依然如故,但如果能在这里安定地生活,也是令人向往的事情。

初到成都,杜甫没有自己的家,一家人寓居郊外的草堂寺。杜甫的五律《酬高使君相赠》,记录了当时的景象: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这首诗是和时任彭州刺史高适的酬唱。高适寄诗给杜甫,杜甫写了这首诗回赠。诗中没有描绘古寺面貌,但写出了当时他的生活和心境。住在古寺中,吃住都倚靠别人,也可以听听僧人说法。最后两句,杜甫是自谦,也是自信。他自谦无法如扬雄那样研究高深的《易经》,但写诗作赋,自信还是可以和司马相如比一下的。

没有人知晓这草堂古寺是何等模样。据古人记载,这草堂寺在成都府西七里。既名草堂寺,应该是一座茅草盖顶的寺庙。杜甫在自己的草堂建成前,就住在这里。我想,也许是草堂寺的建筑,和住在草屋中的感觉,使杜甫感觉亲切舒适,才动了为自己建一座草堂的念头。

杜甫的心愿,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公元760年初春,有朋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选定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并出资让杜甫为自己建造一个住所,从此结束流浪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七律《卜居》,就是写选址建居所时杜甫的心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所谓“卜居”,就是选择住地。朋友为杜甫选的是一个好地方,傍水依林,环境优雅,蜻蜓飞舞,鸟雀鸣唱。放一叶扁舟在门前的江河,就可以顺水东去,万里远航,直达久别的故乡。

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杜甫怎么把自己的新家建造起来呢?

草堂初建成

浣花溪畔的一亩荒地,成了杜甫的宅园。草堂的设计者,应该是杜甫自己。有草堂古寺的样本,也有诗人一路见识的各种草屋,杜甫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住所。草堂,绝非豪宅,是最朴素的住房,柴门竹篱、泥墙木梁、茅草屋顶。杜甫喜欢的就是它的简朴、它和周围环境的亲近和谐。

建住宅,必须要花钱,花钱买材料,花钱雇人盖房,花钱添置各种生活用品。尽管杜甫为自己设计的是一个简朴的住所,但草堂不可能从天而降。杜甫两袖清风,囊中羞涩,哪里来钱?好在有朋友相助。究竟是谁资助了杜甫,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查询。杜甫的诗中,有一位慷慨解囊的亲戚,是他的表弟王十五。王十五在城里做官,他曾出城送钱给杜甫,帮助他建造草堂。这样的雪中送炭,杜甫感激于心,写诗表达了谢意: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

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

这首诗题为《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这位排行十五的王姓表弟来访,不仅给杜甫送来了银钱,也给他带来了亲情的温暖。当时资助杜甫的,一定不止这位王表弟,还有其他人。

宅园平整了,草堂盖得有点样子了,杜甫兴致勃勃,在新盖的房舍前后忙忙碌碌,指挥着前来帮忙的匠人和小工。这种为自己建一个家的忙碌气氛,使杜甫对未来的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

除了盖草堂,还要养花植树,美化环境。树苗哪里来?杜甫自有独特的方式。当时杜甫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他知道自己诗作的价值,一纸诗文,可以换来草堂需要的树苗。有诗为证: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这首题为《萧八明府堤处觅桃栽》的七绝,浅近直白,如同口语,意思很明确,是向人索要桃树苗,移栽在草堂周围。诗写给一位姓萧的明府,也就是当地的县令。这样的诗,也是杜甫的独创,尽管是索要树苗,却绝不是低三下四的乞讨,而是文人之间风雅而富有情趣的交往。以大诗人手书的诗篇,换一百棵桃树苗,以今日的眼光,那位萧八明府是占了大便宜。不过在当时,大概并非人人都愿意用一百棵桃树来换一张诗简。大诗人的诗篇和墨迹,在知音或者附庸风雅者的心目中,可能是无价之宝,而在不认识杜甫的人眼里,也许一钱不值。这位萧八明府,必定是杜甫的知音,杜甫也了解他,所以才会自信能以自己的诗换取桃树。而这样的诗,写得随意,不讲究格律,以诗代简,这也是杜甫的创造。

向人索要树苗的诗简,留存的杜诗中还有。杜甫还曾向韦班索要松树苗(《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这首要松树的诗,写得很艺术,诗中未见一个松字,却句句都是说松: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住在成都的诗人何邕是杜甫的好友,杜甫知道何邕的宅园中有桤树,就写诗向他索要(《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西边十亩阴。

杜甫喜欢桃树、松树和桤树,也喜欢竹子。他写诗向曾做过绵竹县令的韦续索取绵竹(《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草堂周围,种了桃树、松树、桤树和竹子,还要种别的花果。杜甫当时写了多少向人索要花树的诗,不得而知。为了所需果树,他还曾登门拜访,向人求索。杜甫的诗中,出现过一位徐卿,杜甫曾登门向他要果树移栽草堂(《诣徐卿觅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读杜甫的这些诗,能感受到他在初建草堂时的辛劳忙碌和兴致勃勃的精神状态。为了经营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家,这样的辛苦很值得。对一个漂泊流浪的诗人,要建一个像样的家,谈何容易。草房盖起来,只是一个空壳,为备齐家里的生活器具,杜甫也是煞费苦心。杜甫的草堂诗篇中,有一首七绝《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这也是向人索求的诗简,诗中所要,不是树苗,是瓷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大邑的瓷碗,被杜甫描绘得精致美妙,又轻又坚,扣如哀玉,白胜霜雪。当时四川的瓷器,是否如杜甫写的那么好,让人怀疑。杜甫为索要瓷碗,在诗中美化夸张,完全可能。除了瓷碗,杜甫一定还向人索要过其他器物。索要瓷碗的诗题中有“又”字,之前当然还向人要过别的。

诗人的草堂,尽管简朴,但杜甫一定会在其中营造艺术的气息。杜甫让人刷白了草堂的泥墙,白墙上可以写字作画。杜甫来成都落户的消息,在这里的文人墨客中四处流传,很多人为之兴奋,其中有的见过面,有的神交久远,有的慕名而来,想一睹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的风采。可以想象,这些来访者,一定想着帮助杜甫,为他营造家舍出一点力。其中有一位善画骏马的名画家,名叫韦偃,来到杜甫新落成的草堂后,在空荡荡的厅堂里转了一圈,手指东墙新粉刷的白壁,笑着对杜甫说:“我赠你两匹马,如何?”杜甫明白画家的意思,让家人拿出文房四宝,笑答道:“笔墨在此,任君驰骋。”韦偃挥洒笔墨,很快在白墙上画出两匹马来,一匹低头吃草,一匹昂首嘶鸣,两匹马栩栩如生,一静一动,静中见动,令人遐想它们奋蹄飞奔远走天涯的雄姿。韦偃在白壁上画完双马图,杜甫也写出了《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我想杜甫当年一定是将这首诗题写在了韦偃的画边上,画和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草堂中的美景。这样的壁画,如果能保存至今,将是让世界惊叹的瑰宝。墙上这两匹骏马,天天都在诗人的注视之下。杜甫在赞叹的同时,也许把它们看作了草堂的一部分,也就是家的一部分。人和画,活动的人和静止的马,交融互动,渐成一体。所以杜甫会生出“与人同生亦同死”的感叹。

营建草堂,花费了好几个月。杜甫到成都的第二年春末,终于全家搬进了新落成的草堂。草堂宅园不大,初建时才一亩,后来逐渐扩大。宅园里花树满庭,除了草堂,还有两个小亭:棕亭和草亭。被杜甫称为“花径”的小路,蜿蜒在花树丛中。阳光下,新建的草堂屋顶闪烁着金色的暖光,房舍四周,新栽的花树已经扎根存活,碧绿的嫩叶星星点点,点缀在枝头。燕子在树林和草堂间来回飞舞,空气中轻漾着它们欢快的鸣唱;池塘里,荷叶摇曳,小鱼在清波中穿梭。杜甫站在草堂门口,环顾四周,欣赏自己亲手营造的新家,想到从此就将安居乐业,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禁喜上眉梢。他以轻松欢悦的心情,写成七律《堂成》,庆贺新生的草堂: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杜甫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草堂优雅的景致,尤其最后两句,颇值得玩味。“旁人错比扬雄宅”,什么意思?扬雄也是四川人,老家就在离成都很近的郫县,成都也曾是他生活的地方。杜甫在这里建草堂定居,当时在成都一定传为美谈,而这个新建的草堂主人,堪比扬雄再世。对这样的类比,杜甫言称“懒惰无心作解嘲”,心里大概还是有一点得意的。这也是杜甫刚住进草堂时满心喜悦的自然流露吧。

江村事事幽

同类推荐
  • 去山阿者歌

    去山阿者歌

    它们有着很好的名字:罗山、窑山、莲花山、花路坡、麦垛山、红山梁、大郎顶、官亭山、黄草岭、庙儿岭、马断头山……这些山和人一样,都活着自己的瞬间和恒久,也在救赎自己。山的间隙有条河。
  • 我们把守护忘记了

    我们把守护忘记了

    这是一部纪实作品。作者生活在一个有患病父母的家庭,个人的事业已无暇顾及,生活的重心是如何照顾二老的生活的起居及看病养护。病中的父亲不通情理,无端的猜忌怀疑,夫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全家人的生活都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作者对自己几年来的亲身经历进行了追述,巨细无遗,尽情倾诉,展示了一种真切而又复杂的情感体验。
  • 睡月

    睡月

    《睡月(一本写给未来的诗)》汇聚诗人全部心血,作者以汪洋恣肆、绚丽无匹的想象力,岳中炼玉、渊薮识珠的洞察力,营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灵感世界。诗中的主角除人以外,还有神祇、星辰、河流、鸟兽、花木。
  •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

    在毛泽东的笔下和口中,古老的国学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它能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提供方针政策的指导,它能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贡献力量,更奇妙的是,它能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水乳交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呈现出大中华气派!对于国学典籍中的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甚至神话传说,毛泽东能信手拈来,随意驱驰。他能以古典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来说明一个革命道理,令听者拨云见日:他能从初见者的姓名中寻找到楚辞唐诗,让对办惊叹不已……
  • 震撼心灵的生命感悟(中华阅读文库)

    震撼心灵的生命感悟(中华阅读文库)

    《震撼心灵的生命感悟(中华阅读文库)》本书精选了最优美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和其中阐释的哲理,让青少年的心灵受到鼓舞和升华,让青少年更有信心和勇气地去梦想与憧憬,活得更有激情;让青少年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绝望时,从中汲取力量;让青少年在惶惑、烦恼、痛苦和失落时,从中获取慰藉;让青少年在面对一切感到木然时,心中涌起无限的亮色;让青少年在青春的冷淡与叛逆情绪中,被生活的真善美所感动……
热门推荐
  • 妃手遮天:指染浮华

    妃手遮天:指染浮华

    一朝穿越,她,竟穿越到了小胳膊小腿、没胸没屁股的搓衣板身上,开始嚎啕大哭!再次睁眼,某冷峻美男闯入视线:住嘴,哭什么哭~!某女气急,闪电般出腿朝着某男下体踢去,顿时,时间静止,乌鸦飞过。囧!失策失策,腿短没踢到!某男黑了脸:“来人,给本少拖出去,喂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任弼时与湖南

    任弼时与湖南

    全书记录了任弼时在46载春秋年华中,发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中屈原的上下求索精神、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学习现代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创造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辞重负奋力前行的骆驼精神,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为党和人民留下了取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本书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任弼时的坚强党性和革命精神,赞扬他是党和人民的骆驼。
  • 莫名花开半夏

    莫名花开半夏

    不就是一直盯着他看被发现,不就是被他嘲笑么,不就是对他一见钟情么,不就是……阳台养着的石榴花是她用来鄙视他这个假温柔的男孩。第一次见面被他温柔的气息所吸引,说白了就是看上他的美色了,可是后来的事情,假温柔和毒舌男…有有女生来找她,毒舌男讽刺她说她看上了人家…其实她很想告诉他,——是你想太多…
  • 醉游行

    醉游行

    醉里焉知,大梦游行,何不是真。一场仙途,一醉方休,何不是假。?浩瀚书海化作星空,而人有其思,容其想。?万千思绪遍知星空,而我有其书,容其心。?明亮如阳,璀璨如星。?我漫步这星空中,万千生命知晓吾的名字。?而我这书,说这你所思,其容一界,有这春夏秋冬,有这生老病死,有这万物变换,道尽这世百态。?我......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仰望星空不如这书无限大,目视骄阳不如这书无限燃!——咸鱼小生?我曾如一道长虹,轰鸣天地间冲入那星空,扩散四周八方,似乎有冲天气势而起。?在这漫漫繁星中找寻我这书的痕迹,哪怕是沉浸在岁月长河里扑街。?我曾闭目痛苦流泪放弃过,睁眼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比这星海还要璀璨!?见证了宇宙演变,大道推演,万物重开。?时间过去了无数载,群星仙修并起,有人仗剑破星,有人一击百万里星碎,有人在这星河间找寻自己的道路。?最后,却演化成虚无,浩瀚无比,直到我找到这漫天星辰里最璀璨的星,仿佛是这天地间的规则。《醉游行》
  • 猫大大的男神铲屎官

    猫大大的男神铲屎官

    半夜偷窥男神居然被猫砸,醒来之后发现自己怎么在男神的怀里,OMG!要流鼻血怎么办?什么?女人找上门?喵~本喵挠死你!什么?男神有暗恋对象?喵~是谁?出来跟本魔法师决一死战。
  • 总裁难逃:男人,乖乖听话!

    总裁难逃:男人,乖乖听话!

    男朋友被最要好的朋友抢走,如此狗血的桥段却真真实实发生了。他们是真心相爱还是另有谋划,面对曾经好朋友的刁钻讽刺,家庭的变故让她不得不去承受那些不该她承受的一切,在她本不情愿的情况下,一个契约却令她和一个有家室的男人纠缠不清,她该何去何从?离开,抑或是坦然面对,一步步走向成熟,在风风雨雨中终于找到命定之人。他们能安然牵手,还是只能从此相离白头?
  • 西游之从三国起始

    西游之从三国起始

    重生西游世界,带领三国武将,谋士,人族一起修仙,和三国武将,谋士一起征战三界。粉群:623605006。
  • 一生疲劳

    一生疲劳

    五六十年代的人是极其艰难的,那一切都是苦不堪言的。说到以前,也只能低下头叹息一声,摆摆手不愿提及。
  • 玉碎灵缘

    玉碎灵缘

    世界上有24块玉佩,其力量非常之大,但在世间留了八百年,就再也没出现。可如今第三十五代魔守人夜清不知为何有6块玉佩,并把玉佩送人。本女主冬城倾风[任性ing],本男主刘天严俊[自大ing]。
  • 仙之极道

    仙之极道

    无尽仙域,无边位面。上古时期万族林立。帝子圣体横空出世,镇压世界一切敌。一道道万古谜题展现在他眼前,一位位至尊的阻难,究竟是超脱成仙还是幻化成土,一切都在其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