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2700000003

第3章

一个秋雨袭来的下午,父亲从手术台上被抓走了。他手里的病人刚开了膛,切了一半的胃,血糊拉塌地躺着,临时换一个医生清创缝合,搞得手术室成了一口爬着蚂蚁的热锅。

我母亲声色俱厉地嘱咐我们:“谁也不许在外面提爸爸的事!有人问,就说他出差了。”她想了想,又补充声明:“他不会有问题的。前几年打派仗闹得那么凶,他都没有参加任何组织。他是逍遥派,凭本事吃饭。”

我们相信母亲的话,对父亲的处境并不担忧。

元旦前的一个中午,父亲突然提着简单的行李卷儿走进家门。他长发遮耳,胡子拉碴,面色灰白,眼窝深陷,完全就是一个在地洞里窝藏多年的囚犯的模样。

母亲一开始欣喜若狂,张罗着给他煮面条,打鸡蛋,蒸香肠,忙得颠颠的。过了一会儿,她忽然意识到什么,从炉子边直起腰:“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呢?我听说中学里有个老师,关进去两个月了,家里人还没有见到一面。”她盯住父亲的脸:“你不会是……”

父亲低着头,不敢看她的眼睛。

“你承认了?承认你加入组织了?你还交待了别人?”母亲逼问。

父亲嗫嚅着:“我受不了。”他更深地低下头去:“那不是人过的日子……”

母亲手里的面碗掉在地上,跌得粉碎,煮熟的面条在地上散成白花花的一堆。母亲愣了一会儿,用双手捂住脸,哭起来,肩膀一耸一耸,很伤心。

我那时候还无法体会母亲心里复杂的情绪,只觉得那一刻世界是黑黑的一片,我有一种灭顶的绝望,透不过气来的压抑。我一句话没说,转身出门。

那时候我没有逃学的概念,心里再难过,学总是要上的。我低着头往学校里走,一边走一边独自落泪。反正我是个孩子,没有人注意我在这世上有什么快乐或悲伤。

他那天刚好从学校出来,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个布兜,要办什么事去。迎面看见我,他跳下来,十分吃惊地问:“怎么回事啊?你哭什么啊?”

他这么一问,我哭得更厉害,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往下落,喉咙里一个劲地抽气,呛了水的小母鸡一样。

他笑起来,拍拍我的肩:“你看你啊,比林黛玉还要能哭啊!说给我听听,有什么非哭不可的事?”

那一刻,我实在很想对一个人说说我心里的伤痛。如果换了另外一个人过来关心我,我同样也会说。我完全忘记了母亲叮嘱我们的话。

他听完我说的一切,脸上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同情和难过。他是真的为我难过。一个“反革命集团成员”的女儿,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经受多少屈辱和磨难,他肯定比我更清楚。但是他没有对我说这些,只轻轻叹口气:“下午别去上学了,我替你请个假。眼睛哭成这个样,同学看见了多不好。”

他让我坐上他的自行车,送我回家。我当时眼睛肿得很厉害,鼻塞头晕,看什么都是模模糊糊。我就闭着眼睛在他车后坐着,任凭他走大街穿小巷带着我走。风呼呼地往我身上吹过来,两边耳朵和脸颊吹得生疼,但是额头上的一小片皮肤很温暖,因为那地方贴着他的后背,他替我把风遮住了。

他送我到家,没说别的,只告诉我母亲一句话:“孩子心里很难过。”

只这一句话,母亲便清楚他已经知道了一切。他走了之后,母亲对我说了另外的一句话,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母亲说:“要哭也不能到外面哭。”

我从此学会了把眼泪咽在肚子里。我比以前更加沉默,形单影只,倍感孤独。我一个人行走在校园里,目光严肃,双唇紧闭,骄傲而自卑。世上的一切离我很遥远,大字报小字报,学工学农,入团当干部,男生女生拉帮结伙你好他不好,统统跟我没关系,我无爱无恨,无喜无悲,无欲无求,像一个木头凿出来的小偶人。

直到有一天,他拉着我参加了学校文艺宣传队。

他拉我参加宣传队,理由是我的音色好,普通话讲得好,宣传队正在排演一个小歌剧,除我之外没有第二个合适人选。

其实是他一直关注着我,怕我情绪太低落,生命太灰暗,孤独成了习惯,成年之后会永远找不到幸福感。

很多年后回忆起那一段,他笑着对我说:“我一个教化学的老师,学校怎么就会挑我负责宣传队?我又怎么就答应了?我是喜欢嬉闹疯玩的人吗?”

他当然不是。然而人生就是这样,千变万化,充满不可知数,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早晨一觉醒来睁开眼,等待你的将会是什么。

那个小歌剧,有一个当年很时髦的名字:《铁树开花》。内容是歌颂解放军医疗队的。医疗队来到偏僻的小山村,为山民送医送药,发现村子里有一个家境贫寒的聋哑女孩。医疗队的队长决心用针灸方法让聋哑人说话。他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几番昏迷,最终修成正果。聋哑女孩说话了,千年铁树开花了。

我在剧中就是演那个聋哑女孩,渴望张口说话的山村少女。四十分钟的舞台时间,前面三十五分钟我只有动作和眼神,点头或摇头,万分激动的时候就做擦眼泪的动作。我在最后五分钟才被赋予了正常人的身体功能,字正腔圆地说话和歌唱。

学校的音乐老师当导演,他跟我谈剧情的时候说:“这五分钟是你的华彩时刻,你必须做到一张口声惊四座。”

我闭着嘴,目光严肃地听他讲解,心里其实很怀疑:聋哑人第一次开口说话,能够把大段台词说得清楚和流畅吗?

我在参加了排练之后才知道,我哥哥的好朋友袁小圆是剧作者。那一年,哥哥和袁小圆读高中二年级。

十六岁的男孩子,如果早熟,如果自恋,如果像我哥哥和袁小圆这样骄傲和优秀,毫无疑问他们会是校园里令人注目的一道风景。我至今忘不了他们肩并肩走在梧桐树下的样子。他们的个头一般高矮,穿一样的白衬衣、白球鞋、蓝裤子。我哥哥的皮肤更加白皙和细腻一些,唇红齿白,眉眼飞扬,像个处处受宠的幸运女孩。袁小圆的皮肤黝黑,却绝不粗糙或是粗陋,相反有一层细细的瓷一样的光泽,使他的面容显出贵族式的沉静和矜持。

我哥哥是理科成绩好。袁小圆更全面,理科文科同样都出色。高二年级的老师每次改试卷,先看袁小圆的,再看我哥哥的,如果有哪道题目他们两个都错了,那就不用往下看,肯定全班皆错。

彩排的那天,袁小圆被邀请过来看他的剧。他坐在台下第一排,故意做出漫不经心的放松,两只手撑着板凳的两端,肩膀扛起来,头侧过去,不停地小声跟我哥哥说话,时而用眼睛的余光往台上瞟一眼,好像演员的表演跟他完全没有关系似的。他那时候喜欢我们宣传队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演医疗队护士的那个。他表现出的这种漫不经心,应该是做给那个女孩子看的。

可是我误会了,我以为他不满意我。他对着我的哥哥评头论足,肯定是责备和嫌弃我。他们两个人从来都是对我不屑一顾的。我恨我的愚钝和呆板。我的眉眼像僵死的雕板画,我的举手投足慌乱而笨拙,甚至我穿的那件打了补丁的山村女孩子的衣服,它那么短小和紧绷,我在台上的时候不能不夹紧双肩,含着胸脯,以免一不小心露出我肚脐周围的一部份身体。

我告诉他说,我不能演了,我个子太高,那件戏服不适合我。

他盯住我的眼睛,温和地询问我,仅仅是这个理由吗?

我点头,偏过脸,不敢看他。一想到台下袁小圆不屑的神情和姿态,委屈的泪水就涌到眼眶里,随时都会夺眶而出。

他坐下来,耐心地跟我讲道理:“你认为贫苦的山村小姑娘有条件穿上很合身的衣服吗?戏服短小才符合剧情,因为她家里没钱给她做新衣服,那衣服是她几年之前就穿上了身的,也许是她的姐姐或者她的某个亲戚穿旧了送给她的。”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忽然想起什么:“我明白了,不是戏服的问题。你是不是对你的舞台形像没有自信?”

我站在窗口,看见冬天的阳光灰黄沉静,冬青树的叶子上落着厚厚的灰尘,像长途跋涉之后坐下来休息的疲倦旅人。有一只麻雀在蚕豆地里跳来跳去,翻找它喜爱的食物,也许是一条蚯蚓,也许只是一截草根。土地干燥得厉害,麻雀的嘴巴一甩,就有轻微的粉尘飘起来。我几乎可以嗅到泥土被太阳晒过之后芳香的气味。

他准确地猜中了我心里最致命的悲伤。在这之前,没有人用这样温暖和关切的口吻跟我说话。

正式演出的那天晚上,他亲自动手给我化妆。他仔细端详了我的脸庞,然后告诉我,我的面部轮廓很有可塑性。我跟宣传队那些漂亮的女孩子比起来,不够精致,不够明艳,正因为如此,我比她们更有被修正被改造的余地。

他把油彩均匀地抹在掌心,然后涂上我的脸。他的鼻尖离我很近,呼吸喷到了我的脸上,正好在额头的部位,额头感到气流的旋转和飘拂。他手上的油彩刚沾到我皮肤上的时候,是冰凉的,粘滞的,有一点化不开的晦涩。很快,油彩开始有了温度,变得滑腻和滋润,散发出令人恍惚的甜香。

我们的周围嘈杂而混乱。小乐队的成员吱吱呀呀地调弦弄琴,音调忽高忽低,让耳朵倍受折磨。有人在清点道具,大声询问一盏油灯的下落。那个被袁小圆喜欢的女孩子,勾好了眉眼,却发现腮红没有了,被不知道是谁拿去先用了,她就噘了嘴,在一旁生气。男生们早已经三下五除二地把自己收拾停当,聚在一起大声地说笑打闹,一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化妆箱,油彩盒滚落满地,引出女孩子们一片声地惊叫和责备。

他专注地伺弄我的脸,像庄稼把式全心全意伺弄地里的庄稼。灯光照着他眯缝的眼睛,我看见映在他眼中的斑澜色彩,那是我崭新的面孔,被他修正和改造过的面孔。我的额头和鼻梁是粉白色的,白得光润而纯净,没有丝毫凹陷、鼓凸和瑕疵。从颧骨开始,有一抹桃红慢慢地晕开,一丝丝地往周围皮肤渗透,像雨后天边的彩霞一样,逐渐淡至无痕。我的眉毛修长浓黑,眉型平直,末梢处微微地挑高,给我的面容平添了娇美和活泼。眼影是砖红色,妩媚中透出幽深,跟我过于严肃的目光恰好相衬,眼睛就变得楚楚动人,眼波转动时甚至还能够看出一种无言的忧伤,一种隐忍和期望。

他用手指轻轻托起我的下巴,看了又看,然后出一口长气。

我记得他指尖在我脸上滑过的时候,皮肤之间轻微摩擦的声音。

一九七七年的初秋,我们都听到了大学恢复招生的消息,开始复习迎考。

袁小圆和我插队在一个公社,两个村子靠得很近。我哥哥在工厂里请了病假,经常带着复习资料下乡,和袁小圆关着屋门做习题。公社里的知青们都说,袁小圆目标北大,我哥哥一心要进清华,他们两个最起码有九成半的胜算。

有一天我路过袁小圆的村子,看见他的屋门敞着,他和我哥哥蹲在地上做题,地上写了白花花的一片粉笔字。两个人脑袋挨着脑袋,眉头紧蹙,嘴巴里念念有词,好像在背诵公式,又好像在小声争执。

我有点好奇,想过去看看他们复习到什么地步了。我的影子遮住他们脚前那块地面的时候,他们同时吃惊地抬起头来。然后,我哥哥瞪着我,满脸都写着戒备、警惕、不欢迎。袁小圆做得更出格,他飞快地移动脚掌,用鞋底擦去了地上的一部份字迹。

我的脸蓦然胀红,一句话没说,转身逃离。

春节之前,录取通知书发到了每个人的手上。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第一志愿。我哥哥取在地区师专。袁小圆藏着他的通知书,不给任何一个人看到。他很快就走了,像是从人间悄悄蒸发了似的。据说他考到了四川山区的某个大学里,学机械还是什么。

我有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没有再见过他。我哥哥也从来不提他的名字,闹不清他们之间是否还有联系。

去年我到丽江旅游。

有三天时间,我和我的同伴们愉快地在那个小城里转悠。我们坐在小溪边的露天咖啡座里喝茶,从背背兜的纳西族女人手里买粑粑吃,买烧玉米吃,买炒蚕豆吃。石板铺地的街道干净得能够看清一丝一丝深色石纹,细格子的桌布和花边遮阳伞非常洋气,满眼的外国旅游者使古朴的小镇洋溢了异国风情。溪水就在我们身后的渠道里流淌,带着湍急的粼粼声,有雪水清凉甘甜的气味。晚上,沿溪边红红的灯笼依次亮起时,溪头便有人开始放荷花灯,粉色的灯盏摩肩擦踵地顺流而下,烛火一朵一朵小小的,幽幽的,像水中一长排亮晶晶的眼睛。清风徐来,纳西古乐的声音自天而降,杯中的普洱茶水变得澄澈透明,舌尖存余的茶香久久不散。

就在丽江古镇,木氏土司府前纤尘不染的广场附近,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袁小圆。

他先认出了我。他本来已经从我的旁边走了过去,忽然地又回头,试探地喊了一声我的名字。我愣住了。我先记起了他的面孔,然后脑子里才跳出他的名字。我说:“是你吗?”我不太能够接受这样仓促的奇遇。

他没有过多的变化。真的是没有。有些人的容貌好像是一生一世固定了的,十年之前是皮肤黝黑,眉眼弯弯,牙齿雪白,十年之后,三十年之后,依然如此。岁月从他们身边过去时,恶作剧地拐一个弯,把他们撇到一旁,于是他们的容颜和年龄就不能同步,出现了一种荒唐的停顿。

袁小圆穿着一件绛色的真丝夹克,下面是晃晃荡荡的涤沦西裤,元宝口的咖啡色皮鞋。这种颜色和面料的夹克十年之前曾经流行过,可见他现在对时尚缺乏了解。他笑着,露出雪白的牙齿,依然是动人心魂的。眉眼之间的傲气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谦恭,温和,真诚。初秋的阳光照在他头顶上,头发沉默地花白着,跟他依然年轻的面孔恰成配衬,看上去就有点别扭。

总之,我那天对他的第一眼印象,是他整个的人,从里到外,从衣着到精神,都有一点错位。

“好多年没有见面了。”他很感慨。

我说出确切的时间:“二十五年。”

他一下子有些惊讶:“是吗?”他接着又笑起来:“可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你。”

我说:“怎么会在丽江碰上?太有戏剧性了。”

他开始解释:“我们单位组织出来旅游……”

我们面对面地站了一会儿,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废话。然后,他行色匆匆地指着远处买东西的一群人:“那是我们单位的,我得过去了,他们会找我。”

我点头。我说:“我的同伴也要找我了。”

我们甚至没有说一声“再见”。我们没有询问各自的工作、婚姻、家庭,没有留下电话和地址,更没有合影照相。短暂的相遇像一场梦,有一种扑朔迷离的虚幻,非人间的不真实感。之后我不止一次回想那次偶遇,弄不清上天如此安排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们两个人的生命密码中注定有那样一次交叉吗?

那一年,我们的校园里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时间是在夏初的一个上午,大概是第二节课的中途,语文老师正口干舌燥地给我们讲解各类应用文的写法,忽然有救护车惊心动魄的尖叫声从校门外一路飞来。

同类推荐
  • 激情的一半是折腾

    激情的一半是折腾

    本书不是一本爱情小说,却写出了人生关于男女之爱的真谛,就如同是一把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打开自己的心门,去看看、去听听、去思考,但愿你们能从本书里感悟到——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真正的幸福。
  • 世界最具精悍性的微型小说(5)

    世界最具精悍性的微型小说(5)

    本书是《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系列之一,包括: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等。
  • 失踪表演

    失踪表演

    《失踪表演》首发于《收获》杂志2017年第3期,几乎是一部宣言性的先锋文学作品。作者认为“这是一次关于如何处理条件限制的痛苦而必要的写作。”故事发生在上海、一个叫“内国”的国家以及一个个以坐标xxx,xxx为代号的地点。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没有具体的名字,他们分别被称为“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甚至男主人公“有可能是中国人也有可能是欧洲人”。而故事真正的主角也有可能是“男主人公”在上海的亲密朋友红——一位从14岁就开始写小说的上海作家——也是棉棉的成名作《糖》中的主人公——红。这是一部描写恐惧的作品,它带出了一种新型“市中心人类”,他们“一律在拯救者和怪兽之间转换”。 这也是一部描写上海的夜晚的灵魂的作品——这个独特的灵魂奇迹般地与棉棉的文学(虚构)观互为映照。
  • 鹿眼

    鹿眼

    在小说主人公的童年时代,他与一个鹿眼女孩之间发生过一场奇异的感情,然而结局悲惨。稍长后他遇到同龄的姑娘,姑娘有一双鹿眼般纯真美丽的眼睛。再后来他成人后,在故园又遇到与他当年那般大小的孩子,男孩子女孩子,都长着那么美丽纯真的鹿眼。可是,孩子们之间发生了命案。一个最好的男孩莫名地肚子绞痛而死,另一个好男孩就此疯掉,他声称是自己和另一个孩子共同谋害了好朋友,起因是为一个鹿眼女孩……
  • 我在迈阿密

    我在迈阿密

    《我在迈阿密》讲述的是一位在读博士生的情感生活。这个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相当优越的“我”,却无所事事没有进取动力。他目光所及或兴致盎然的事物还是男女之事。比如一个名曰孙不言的人搬到宿舍后,讲述他与女朋友的故事是:我们每天做三次爱,早中晚各一次,有时候还不止。孙不言说他老婆相当敏感,碰一碰身体就软。他这样说的时候,一般都是我们已经上床了,有人会突然骂上一句:操!
热门推荐
  • 宁在地狱为王,不在天堂为奴

    宁在地狱为王,不在天堂为奴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圣经·旧约·创世纪》
  • 剑总

    剑总

    恩怨情仇,揭开武林的黑暗面。剑锋纵横,既然无法置身事外又该何去何从?
  • 腹黑侯爷:扮猪妻儿

    腹黑侯爷:扮猪妻儿

    她本是21世纪的冷傲大明星,谁知竟成了穿越剧里的女猪脚,没房没车连肚子都填不饱,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她竟莫名成为侯府千金,锦衣玉食、香闺美榻,连王府花美男都倾心以对,要娶她做妻。他是扮猪吃老虎的王府三少爷,外表云淡风轻,却早已运筹帷幄,她只是他登上世子位的踏脚石,却在不知不觉中,为她的“特殊”泥足深陷。神马玩意?这家伙谋了她的财、谋了她的色,如今还想谋了她的心?拍飞!她谢安月可不是那么好惹的!且看一代穿越女明星如何步步为营,以弱图强,逍遥快活,闯荡王府……
  • 假如你是男一号

    假如你是男一号

    你知道,我喜欢你你不知道,我喜欢你【双洁×马甲×理智宠×搞笑】一场意外使相隔十四年的两人相遇,小时候的他记忆力超强,遇到意外后,他竟然失忆了!她被舍友强拉着报了个不知道的什么班,阴差阳错偏偏来照顾失忆的他!一枚纯洁小可爱and陆大失忆师林逢吉and陆辰娱乐新头条!林逢吉站在领奖台上,面对记者的回答落落大方。“请问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陆辰”在为林逢吉颁奖的陆辰老脸一红,问题还在继续。“我们是什么样的爱情?”“我们是怼出来的爱情”
  • 蔚雪书院

    蔚雪书院

    两个彼端的人在同一个胡同不期而遇一所学校开始了感情的火花一本漫画成就了两人非凡的心花谢谢老天让我在那个夏天遇到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量子修行论

    量子修行论

    无法修行?我以量子掌控之名,修一切可修之道!阵师、将师、术师、魂师,精彩纷呈的世界,看江鸣如何以不一样的修行,闯荡这方世界。
  • 无敌哪有那么多道理

    无敌哪有那么多道理

    林慕凡失忆了,确切的说,好端端的一觉醒来,便失忆了……是的,没有车祸也没有发烧,当然,他不是要渡劫的老妖怪,老天爷也没用雷劈他!反正,失忆了,彻底的。接下来干嘛呢?找记忆呗。什么?小混混惹事?揍他!什么?小妖怪找茬?揍他!什么?伪君子造孽?揍他!什么?大混子犯浑?揍他!什么?大妖怪出世?揍他!……就这样,林慕凡发现这世界变了,自己也变了,变得无敌了。既然无敌,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这样。
  • 月光下的泪水

    月光下的泪水

    小说讲述海底的波光王子,在寻找自己伟大梦想的过程中,帮助了很多人,让人认识了卑微、渺小、丑恶、漂亮的静丹仙子,从一见到他的那一刻就深深地爱上了他。波光王子历尽千辛万苦以自己的勇敢、善良、热情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都来走进这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认识一下他吧!
  • 感恩情歌

    感恩情歌

    融融讲早年寻求的故事,有苦难有感恩,也由此懂得了开创新生活的生命甘苦。尤其是经历过生死离别的情感,成为融融情感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更激励她如此地热爱生命。如今,她最喜欢的一句话正是《飘》里面的女主人公郝。思嘉说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我心里的震颤是看到融融在中西丈化的沟壑面前用自己身心的巨大投入将生活的距离一步步缩短和填平,她笑着给我讲一个东方女人与西方男人发生在空调里的“战争”故事,讲到最后让我有泪流出,忽然地明白:西方的个性主叉与东方的和谐互助,如此对立又能如此统一,兼并共存不仅是融融面对的人生功课,也是我们每一个新移民在异国他乡时时需要面对的生活历练。一起来翻阅《感恩情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