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63000000010

第10章 反理学时期(5)

宋儒学术之误实始周子。……汉唐儒者原任传经,其视圣道固散寄于天下也。朱儒于训诂之外加以体认性天,遂直居传道。于是变旧章有八:

(1)《太极图》。

(2)伪传《河图》、《洛书》。

(3)静坐。

(4)教人以性为先。

(5)朱子凭虚臆造:“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之说。遍考三代教法皆无之。

(6)致良知。

(7)立道学名,但取注经讲性天者为道学。

(8)立书院,专以读书为事。

是年毛奇龄在杭州,恕谷与王复礼往拜之。在毛氏席上见着姚际恒。恕谷从毛氏问乐。

他在南方三年,至1699(四十一岁)始北回。

一、学制

习斋立肥乡漳南书院规模云:

正厅三间曰习讲堂。东第一斋“文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西第一斋“武备”,课诸子兵法,攻守,营阵,陆守诸战法,并射御技击等科。东第二斋,“经史”,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西第二斋,“艺能”,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门内直东曰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直西曰帖括,课八比举业。门外……东为更衣亭,西为步马射圃。……(《年谱》下,三一)恕谷学制,见《辨业》一。

二、理

王复礼曰,“颜先生言理气为一,理气亦似微分。”曰,五分也。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其流行,谓之道,以其有条理谓之理。非气外别有道理也。(《谱》二,三九)钱丙不讲学问,不讲持行,专以明理为言。年来加以狂怪。

三、格物

恕谷自言丁丑(1697)重如浙,戊寅(1698)至杭州,旅次晨兴,忽解“物即大学中之物,格即可如程、朱训为至,即学也。格物致知为学文,诚意以至平天下为约礼。”(《辨业》序,一)致,推致也。与《中庸》“致曲”之致同。格,《尔雅》曰至也。

《虞书》“格于上下,是也。”……《周书?君奭篇》“格于皇天”,“天寿平格”。蔡注训通。

又《孔丛子?谏格虎赋》,格义同搏。颜习斋谓格物之格如之,谓亲手习其事也。又《尔雅》格格举也,郭璞注曰,举持物也。又《尔雅》到字极字皆同格。盖到其域而通之,搏之,举之,以至于极,皆格义也。物,物有本末之物也,即明德亲民也,即意心家国天下也。

然而谓之物者,则以诚正修齐治平皆有其事,而学其事皆有其物。

《周礼》礼乐等皆谓之物,是也。格物者,谓大学中之物,如学礼学乐,类必举其事,造其极也。朱子曰,“谓实到地头,如南剑人往建宁,须到郡厅上,方是至。

若只到建阳境上,即不谓之至也。”致知在格物者,从来圣贤之道,行先以知,而知在于学。……语云,“一处不到一处黑;”,最切致知在格物之义。(《辨业》二,八)然不曰学而曰格,何也?学有浅有深,皆可谓学。格者,于所学之物,由浅及深,无所不到之谓也。

谓学外复有物者,非纤细则空虚也。谓学习外复有格物者,非泛滥则冥寂也。皆非圣学也。试思士人切用之物尚在学外,则古圣何为立学,学之外尚有士人格物之功,则古圣又何必立学?

戴震

一、戴东原的哲学

戴震生于雍正元年的十二月(1724年1月19日),那时清初的一班大师都死完了。但他们的影响都还存在。他虽然生在那多山的徽州,居然也能得着一种很高等的小学与经学的教育。

二十岁后,他从婺源的江永受学;江永“治经数十年,精于三礼及步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江永不但是一个大学者,并且是一位朱学的大家,曾做一部《近思录集注》。戴震的著作之中,有一部《经考》,共五卷,新近刻在《机斋丛书》里。

我们看这部书,可以知道戴氏对于程朱的书,对于清初一班大师的书,都曾做过很勤密的研究。在治学的方法一方面,他更是顾炎武、阎若璩的嫡派传人。他不但用那比较考证的方法来治古音,并且用那方法来治校勘,来讲故训。他的天才过人,所以他在这几方面都有很好的成绩。

我们看他的两部哲学书,——《孟子字义疏证》和《原善》——不能不疑心他曾受着颜李学派的影响。戴望作《颜氏学记》,曾说戴震的学说是根据于颜元而畅发其旨(《学记》一,页四)。我们至今不曾寻出戴学与颜李有渊源关系的证据。我个人推测起来,戴学与颜学的媒介似乎是程廷祚。程廷祚(1691~1767)二十岁后即得见颜李的书;二十四岁即上书给李塨,并著《闲道录》,时在康熙甲午(1714),自此以后,他就终身成了颜李的信徒,与常州的恽鹤生同为南方颜李学的宣传者。

程廷祚是徽州人,寄籍在江宁。戴震二十多岁时,他的父亲带他到江宁去请教一位同族而寄寓江宁的时文大家戴瀚。此事约在乾隆七八年(1742~1743)。后来乾隆二十年(1755)戴震入京之后,他曾屡次到扬州(1757、1758、1760),都有和程廷祚相见的机会。他中式举人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屡次在江宁乡试,也都可以见着程廷祚。

况且程廷祚的族侄孙程晋芳(也是徽州人,寄籍淮安)是戴震的朋友;戴氏也许可以从他那边得见程廷祚或颜李的著作。(程晋芳极推崇程廷祚,而不赞成颜李之学。他作《正学论》,力诋颜李,并驳戴震,人为程朱辨冤。所以他明知程廷祚得力于颜李,——有“与家绵庄先生书”可证,——而他作《绵庄先生墓志铭》,竟不提及颜李之学。)依段玉裁的记载,戴震的《原善》三篇作于癸未(1763)以前、甲戌(1754)以后的十年之间(《戴氏年谱》,页十六)。这十年正是戴氏往来扬州、江宁之间,常得见程廷祚的时期。

段氏又说乾隆三十一年(1766)曾听得戴震自说,“近日做得讲理学一书”,即是《孟子字义疏证》的初稿(《年谱》,页十七)。这正是程廷祚死的前一年。依这种种可能的机会看来,我们似乎很可以假设程廷祚是颜学与戴学之间的媒介了。

我们研究戴震的思想变迁的痕迹,似乎又可以假定他受颜李的影响大概在他三十二岁(1755)入京之后。这一年的秋天,他有《与方希原书》,说:

圣人之道在六经。汉儒得其制数,失其义理;宋儒得其义理,失其制数。譬有人焉,履泰山之巅,可以言山;有人焉,跨北海之涯,可以言水。二人者不相谋,天地间之钜观,目不全收,其可哉?抑言山也,言水也,时或不尽山之奥,水之奇。奥奇,山水所有也;不尽之,阙物情也。(《与方希原书》)他在这时候还承认宋儒“得其义理”,不过“不尽”罢了。同年他又有《与姚姬传书》,也说:

先儒之学,如汉郑氏,宋程子、张子、朱子、其为书至详博,然犹得失中判。其得者,取义远,资理闳。……其失者即目未睹渊泉所导,手未披枝肄所歧者也;而为说转易晓。学者浅涉而坚信之,用自满其量之能容受,不复求远者闳者。

故诵法康成、程、朱,不必无人,而皆失康成、程、朱于诵法中,则不志乎闻道之过也。诚有能志乎闻道,必去其两失,殚力于其两得。

这里他也只指出汉儒、宋儒“得失中判”。这都是他壮年的未定之见。文集中有《与某书》,虽不载年月,然书中大旨与《孟子字义疏证》定本的主张相同,其为晚年之作无疑。那书中的议论便与上文所引两书大不相同了。他说:

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必空所依傍。汉儒故训有师承,亦有时傅会。晋人傅会凿空益多。宋人时恃胸臆为断,故其袭取者多谬,而不谬者在其所弃。我辈读书原非与后儒竞立说,宜平心体会经文。有一字非其的解,则于所言之意必差,而道从此失。……宋巳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原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与某书》)这时候他的态度更显明了;汉儒的故训也不免“有时傅会”;至于宋儒的义理,原来是“恃胸臆为断”“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这时候他不但否认宋儒“得其义理”,竟老实说他们“大道失而行事乖”了。

我们看这几篇书,可以推知戴氏三十二岁入京之时,还不曾排斥宋儒的义理;可以推知他在那时候还不曾脱离江永的影响,还不曾接受颜李一派排斥程朱的学说。如果他的思想真与颜李有渊源的关系,那种关系的发生当在次年(1756)他到扬州以后。

戴震在清儒中最特异的地方,就在他认清了考据名物训诂不是最后的目的,只是一种“明道”的方法。他不甘心仅仅做个考据家;他要做个哲学家。在这一点上,他有很明白的宣言,他说:

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与是仲明书》)又说:

君子务在闻道也。今之博雅能文章,善考核者,皆未志乎闻道。徒株守先儒而信之笃,如南北朝人所讥“宁言周孔误,莫道郑服非”,亦未志乎闻道也。(《答郑丈用牧书》)他又说:

后之论汉儒者,辄曰:“故训之学云尔,未与于理精而义明。”则试诘以“求理义于古经之外乎?若犹存古经中也,则凿空者得乎?”呜呼,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是故凿空之弊有二:其一,缘词生训也;其一,守讹传谬也。

缘词生训者,所释之义非其本义;守讹传谬者,所据之经并非其本经。……二三好古之儒,知此学之不仅在故训,则以志乎闻道也,或庶几焉。(《古经解钩沉序》)戴氏这种见解,当时那班“襞绩补苴”的学者都不能了解,只有章学诚能指出:

凡戴君所学,深通训诂,先于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将以明道也。时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训诂名物有合时好,以为戴之绝诣在此。

及戴著《论性》《原善》诸篇,于天人理气,实有发先人所未发,时人则谓空说义理,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学者也。(《章氏遗书?朱陆篇书后》)章学诚常骂戴氏,但他实在是戴学的第一知己。戴氏认清了“此学不仅在故训”,这是他特异于清儒的第一要点。当时的人深信“汉儒去古未远”的话,极力崇奉汉儒;戴氏却深知宋儒的义理虽不可靠,而汉儒的故训也不可株守,所以学者“必空所依傍”,“平心体会经文”。

清代的经学大师往往误认回到汉儒便是止境了;戴震晚年不说“回到汉儒”了,却说“必空所依傍”“回到经文”。这“必空所依傍”五个字,是清儒的绝大多数人决不敢说的。

当时的学者王鸣盛曾评论惠栋和戴震两人道:“今之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洪榜:《东原先生行状引》)空所依傍,而唯求其是,这是戴学的第二异点。

戴氏既以“明道”,“闻道”为目的,我们应该先看看他所谓“道”是什么。他说“道”字,含有两种意义:一是天道,一是人道。天道即是天行,人道即是人的行为。他说:

道,犹行也。(《孟子字义疏证》,以下省称《疏证》,章十六)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谓道。在人物,则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气化之不可已,是谓道。(同书,三二)我们现在也依这个分别,无论他的天道论。戴震的天道论,是一种自然主义。他从《周易》的《系辞传》入手,而《系辞传》的宇宙论实在是一种唯物的,自然的宇宙论,故王弼可用老庄的哲学来讲《易》,而宋儒自周敦颐、邵雍从道士队里出来,也还可依附《周易》,做成一种儒道糅合的自然主义。戴氏说: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鸿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亦道之通称。

(原注:《诗?载驰》,“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毛传云:“行,道也。”《竹竿》,“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郑笺云:“行。道也。”)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有阴阳也。(《疏证》十六)他在《原善》里也有同样的主张:

道,言乎化之不已也。……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原善》上,章一)一阴一阳,善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同书上,三)《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气化之于品物,可以一言尽也:生生之谓欤?(同书上,四)他论天道的要旨只是“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为道而已。”(《疏证》十七)他只认阴阳五行的流行不已,生生不息,便是道。这是一种唯物论,与宋儒的理气二元论不相同。宋儒依据《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话,建立他们的二元论,如朱子说:

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

戴氏驳道:

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原注:如言“千载而上,千载而下”。《诗》“下武维周”,郑笺云,“下,犹后也”)。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

器言乎一成而不变,道言乎体物而不可遗。不徒阴阳非形而下;如五行水火木金土,有质可见,固形而下也,器也。其五行之气,人物咸禀受于此,则形而上者也。(《疏证》十七)他老实承认那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都是气。这种一元的唯物论,在中国思想史上,要算很大胆的了。他的宇宙观有三个要点:

(一)天道即是气化流行;

(二)气化生生不已;

(三)气化的流行与生生是有条理的,不是乱七八糟的。生生不已,故有品物的孳生;生生而条理,故有科学知识可言。

最奇特的是戴氏的宇宙观完全是动的,流行的,不已的。这一点和宋儒虽兼说动静,而实偏重静的宇宙观大不相同。

戴氏也兼说动静,他说:“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原善》上,一)但他说的“息”只是一种潜藏的动力:

生生之呈其条理,“显诸仁”也。惟条理是以生生,“藏诸用”也。显也者,化之生于是乎见。藏也者,化之息于是乎见。

生者至动而条理也。息者至静而用神也。卉木之株叶华实,可以观夫生。果实之白(即核中之仁),全其生之性,可以观夫息。

(《原善》上,四)

我们看他用果实中的“白”来形容“息”,可以知道他虽也说息说静,却究竟偏重生,偏重动的气化。他对于宋儒的二元的宇宙论,一面指出《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话本是指卦画的,宋儒误“两仪为阴阳,而求太极于阴阳之所由生”(看《疏证》中,三)。一面又指出宋儒所以不能抛弃二元论,只因为他们借径于佛老之学,受其蔽而不自觉。他说:

在老庄释氏,就一身分言之,有形体。有神识,而以神识为本。推而上之,以神为有天地之本,遂求诸无形无迹者为实有,而视有形有迹为幻。

在宋儒,以形气神识同为己之私,而理得于天。推而上之,于理气截之分明,以理当其无形无迹之实有,而视有形有迹为幻。

益就彼之言而转之,(原注:朱予辨释氏云,“儒者以理为不生不灭,释氏以神识为不生不灭。”)因视气曰空气,视心曰性之郛郭。是彼别形神为二本,而宅于空气宅于郛郭者为天地之神与人之神。

同类推荐
  • 我生有涯意无尽:梁漱溟人生的艺术

    我生有涯意无尽:梁漱溟人生的艺术

    这本书收录了梁濑溟先生对人生、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进行的深入探究与思考,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濑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书中的主题有人生的意义及态度、欲望与态度、人生观、道德观、儿童心理及青年修养问题、朋友与信用、择业、中国文化问题及构造问题、求学与不老、成功与失败以及谈佛、宗教等方面。该作品是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其一生精华作品的集萃。
  • 跟大师学知识:乱世狂儒自风流——辜鸿铭

    跟大师学知识:乱世狂儒自风流——辜鸿铭

    本书主要通过介绍辜鸿铭的人、文章、神、事等方面来告诉我们乱世狂儒的知识。
  • 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通俗浅易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范畴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阐释。写法推陈出新,开时代之风气,使哲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贴近普通民众。本书自出版以来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价值。
  •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个人都被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旋涡中,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自杀中。他们与时代毫无联系,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如流星般闪耀着短短的光芒迅疾地冲迸了他们的使命的暗夜。他们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几乎从不接触现实世界。某种超乎人性的东西作用于他们内心,这种力量超越了他们自身的力量。他们感觉到自己完全陷入了它的控制中:他们不是听命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变成了依附奴隶,成为一种更高之力——魔鬼之力下的中魔之人。
  • 《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全书讲的是领导成效总体和方方面面最优化的哲学,老子明确提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到底如何使领导成效实现最优化呢?这一问题“玄之又玄”,他自己解“极”。本书或明确或隐晦地揭示了他的答案,以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热门推荐
  • 我一淡定就升级

    我一淡定就升级

    劲爆!林家天骄林易被秦封一招打趴!灵魂受损,境界跌落。曾经天衍城年轻一代第一人瞬间成为废物。家族抛弃,无故晕倒街头,沦为笑柄。不过,世事多蹉跎,淡定的林易却迎来转折。原来修炼如此简单,只要保持淡定,我就能升级!
  • 抓鬼那些事儿

    抓鬼那些事儿

    我生于19XX,某月某日,天生阴瞳,必定跟阴间打交道。我走阳间路,吃阴间饭。抓过鬼,杀过妖,驱过邪,也不曾怕过僵神将臣。我却怕她……离开,虽然她天数已尽,我也与天作对!
  • 猫眼女生

    猫眼女生

    本书讲的是一个女孩在一次偶遇下认识易烊千玺和之后的故事
  • 帝国轮盘

    帝国轮盘

    诺顿帝国、起航联邦、先驱同盟,百年来,三者的关系被一种巧妙的平衡所制约,但是这个平衡在3300年,被帝国一位飞速崛起、雄才大略的皇子所打破,拜伦·罗斯、索伦斯、布兰切、维克托、李嘉乐,帝国将星璀璨齐聚一堂。而与此同时,联邦军手中也握有一张王牌,时任海岸舰队副参谋的蓝柯。暗潮涌动的无限星海之上,帝国海军如同钢铁洪流一般势不可挡,而本就自称是战略门外汉的蓝柯,如何才能以一人之力扭转战局,拯救已经分崩离析的整个起航联邦。房贷和奶粉钱让人压力山大,不得已放弃自由时光,坐在这里勤恳码子,房贷15年,孩子没上幼儿园,所以,大家放心。
  • 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与集聚问题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与集聚问题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基于自有的“海外人才大数据平台”的动态数据,有机结合大规模信息采集、非参与式观察、海外问卷调查、远程访谈等调查方法,将学理剖析、比较研究、文献分析、GIS空间分析、分布式数据挖掘等融为一体,形成了对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的立体式研究架构和整体性认识。
  • 蛮不讲理喜欢你

    蛮不讲理喜欢你

    “哎,大长腿,等等我啊!”“你怎么走那么慢啊?”“……明明就是你走太快了嘛”——“笨蛋,不知道踮脚尖嘛?”“那,那你怎么不弯腰…唔”……【练笔之作,日常小甜,请多多指教】
  • 丽式成长

    丽式成长

    04的小花儿成长的如何了?嗯哼?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长生大武道

    长生大武道

    沈元穿越到武道世界,获得《长生诀》。坐忘凡尘,太上忘情。红尘炼心,长生为人。这是一个武者寻求武道长生的故事。
  • 复仇我是认真的

    复仇我是认真的

    林耽阳十五年来,设想过许多种与陈思的相遇,却不曾想,才刚在客栈落脚,陈思不请自来。陈思,先皇钦定顾命大臣陈从独女,容貌冠绝长安,无奈被太医断定不能生育,无人敢登门求亲。林耽阳,徽州富商林府幺子,唤作六郎,十二岁目暏双亲被陈从设局陷害,先后赴死,至此家道中落,他从此将复仇陈从当做毕生大业,誓让陈思也领教自己父亲是如何“始乱终弃”,如何“家破人亡”。却不曾想,林耽阳以为自己是布局及下棋之人,到最后,还是让自己,陈思,女儿,还有忠实的部下,都沦为了皇帝的棋子。
  • 法则神话

    法则神话

    菌尘蝼蚁,鸡豚狗彘,万千生灵,皆有生有灭,这是生命轨迹的终点,抑或是生命轮回的源头?生命能否永生?灵魂是否长存?天道茫茫,仙途何在,寻梦之人,能否道之大乘,拨开云天见日月?还是迷途知返,浪子回头金不换?天堑地壑,十万山川,深渊汪洋,能否只步抵他方?相望难遇,时空难越,何以堪?星辰运转,苍穹宙宇,姿态万物,何须亘古不变?【本书QQ群:71153534验证输入: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