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63000000002

第2章 理学时期(1)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宗茂叔,道州营道人。曾做南安军司理参军,知郴州桂阳县,改知南昌县;后判合州,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熙宁初,转虞部郎中,广东转运判官,提点本路刑狱。以后,乞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名之濂溪。他官南安时,二程之父珦摄守事,因与为友,使二子受学焉。他的著作有《通书》四十章,《太极图说》一篇。张伯行辑有《周濂溪集》。(《正谊堂》本)黄庭坚作《濂溪词》,序曰:

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短于取名而惠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一、变化与自然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二、诚

诚字从《中庸》出来,但周氏用此字颇含深义,似有“实际”“实在”之义。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通书》一)这明是说一个绝对的,纯粹至善的“本体”,即所谓“实在”。

又说:

诚则无事矣。……诚无为。……寂然不动者,诚也。

这虽夹有人生观的意义,但仍含有本体论的意义居多。

三、主静

他的宇宙观虽承认变化与演化,但他以无极为起点,以寂然不动的诚为本体,以诚为无事无为,故他的人生观自然偏于主静。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以主静为“立人极”,而静又同于无欲,故他又说: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

四、思

《通书》九云:“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但他很不彻底:“无思,本也。思通,用也。”

邵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范阳人,幼时徙共城,晚徙河南。李之才(挺之)摄共城令,授以先天象数之学。(程颢作《墓志》说:“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他初做学问很刻苦,后来游历四方,“走吴,适楚,寓齐鲁,客梁晋。久之而归。”程颢说:先生少时自雄其材,慷慨有大志。既学,力慕高远,谓先王之事为必可致。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观于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然后颓然其顺,浩然其归。一个“自雄其才,慷慨有大志”的人,到了后来,竟成了一个纯粹的道士,“颓然其顺,浩然其归”!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退居洛阳时,为邵雍买园宅。他病畏寒暑,常以春秋时行游。每乘小车出,一人挽之,任意所适。士大夫识其车音,争相迎候。故他的诗云:

春暖未苦热,秋凉未甚寒。小车随意出,所到即成欢。(《小车吟》)又云:

每度过东街,东街怨暮来。只知闲说话,那觉太开怀。我有千般乐,人无一点猜。半醺欢喜酒,未晚未成回。(《每度过东街》)程颢说他在洛几三十年;……讲学于家,未尝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先生德气粹然,望之可知其贤。然不事表暴,不设防畛;正而不谅,通而不汙,清明坦夷,洞澈中外。这里写邵雍真是一个理想的道士。程颢弟兄虽和他极要好,但都不满意于他的象数之学。程颢作邵雍的墓志,有一大段说:

昔七十子学于仲尼,其传可见者惟曾子所以告子思,而子思所以授孟子者耳。其余门人各以其材之所宜者为学;虽同尊圣人,所因而入者门户则众矣。况后此千余岁,师道不立,学者莫知其从来。

独先生之学为有传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今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见矣。而先生一不杂,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众矣。然而名其学者,岂所谓门户之众,各有所因而入者欤?这明是说,邵雍之学远过于穆李,然而还自命为穆李之学。此一大段中程颢明明表示不满意于穆李,而对于邵雍之自名“其学”,也表示惋惜之意。此文向来人多不深究,今试引二程的话来作证:

明道云,尧夫欲传数学于某兄弟。某兄弟那得工夫?要学须是二十年工夫。尧夫初学于李挺之,师礼甚严。虽在野店,饭必襕,坐必拜。欲学尧夫,亦必如此。

伊川的话更明显:

晁以道闻先生之数于伊川,答云,某与尧夫同里巷居三十余年,世间事无所不问,惟未尝一字及数。

总之,邵雍一生得力于道家的自然主义,而又传得当日道士的先天象数之学。

当日的洛阳学派之中,司马光于这两方面都玩过;程氏弟兄却只赏识他的自然主义,而不受他的象数之学。象数的方面,到南渡后朱震、朱熹表章出来,方才重新兴起,成为宋学的一部分。

他临死时,程颐问,“从此永诀,更有见告否?”先生举两手示之。程颐曰:“何谓也?”曰:“面前路径须令宽。路窄则自无着身处,况能使人行耶?”这也是道家的精神。

他的书有:《皇极经世》六十二卷,《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本)邵雍中年时还有许多野心,故他的诗有:霜天皎月虽千里,不抵伤时一寸心。男子雄图存用舍,不开眉笑待何时。事观今古兴亡后,道在君臣进退间。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

他有《题四皓庙》四首,其一二云:强秦失御血横流,天下求君君不有。正是英雄角逐时,未知鹿入何人手。灞上真人既已翔,四人相顾都无语。徐云天命自有归,不若追踪巢与许。

这竟是说,皇帝做不成,只好做隐士了。他的自然主义以“变化”为中心,程颢所谓“观于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他的诗常提到这个观念。

为今日之山,是昔日之原。为今日之原,是昔日之川。山川尚如此,人事宜信然。幸免红尘中,随风浪着鞭。(《川上怀旧》三,三六)

一、变化的观念

邵雍的哲学

为今日之山,是昔日之原,为今日之原,是昔日之川。山川尚如此,人事宜信然。……(《川上怀旧》)天道有消长,地道有险夷,人道有兴废,物道有盛衰。……奈何人当之,许多喜与悲?(《四道》)天意无佗只自然,自然之外更无天。(《天意》)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观物内》)

二、观物的观念

邵雍的哲学最奇特的一点是他的“观物”论。观物是人类的特别功能,人所以异于他物在此。他说:

人之所以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在这里,人与物还不能有大区别,故说:“人亦物也,圣亦人也。”

然而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人之至者,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世观万世者焉;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焉。但人的功能之中,“观物”为最特异。(上引四排句,除第二排外,皆观物的作用也。)怎么叫做“观物”呢?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

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

理是什么呢?理者,物之理也。

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

以理观物只是以物观物。这是绝对的客观。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不我物则能物物。在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物理之学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强通。强通则有我。有我则失理而入于术矣。

以上所说,颇有很重要的价值。千余年来的物理的知识的发达都在道家的手里。他们采药炼丹,推星筭历,居处生活又和天然界最接近,故道家颇给中国加添了不少的物理的知识。

邵雍的思想颇可算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哲学,叫人用物理去寻求物理,不要夹杂主观的我见。有不可通的,也不要强通。这都是很重要的主张。

但邵雍的哲学有两个大缺点:(1)是不能自守他“强通则有我,有我则失理而入于术”的训戒;(2)是太偏重观物的“观”字,养成一种“旁观者”的人生观。

一、邵雍作《皇极经世》,想要用“数”来解释宇宙和历史。本来数学是物理学的母亲,这条路是不错的。但邵雍的数学并不高明,只会得一点象数之学,又不肯守“不可强通”的训戒,只图整齐的好看,不顾强通的可笑。他自己也说:

天下之数出于理,违乎理则入于术。世人以数而入术,故失于理也。他的数学正犯“以数而人术”之病。当时人所记他的数学的神话,姑且不论。即如他的数学系统:

太阳日暑目皇元129600

太阴月寒耳帝会10800

少阳星昼鼻王运360

少阴辰夜口霸世30

少刚石雷气易岁

少柔土露味书目

太刚火风色诗日

太柔水雨声春秋时

单就这个基本系统,已矛盾百出,很可笑了。我们没有工夫去驳他的大系统,对于此事有兴趣的可看《宋元学案》九至十,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五。我们单引《观物外篇》的一小段:

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支。是以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于指掌矣。可不贵之哉?

这是什么论理?怪不得康节先生是算命摆摊的护法神了!二、邵雍的观物,太重“观”字,把人看作世界上的一种旁观者,世界是个戏台,人只是一个看戏的。这种态度,在他的诗里说的最明白。《击壤集》里题作“观物吟”的诗共有几十首,都是这种态度。我且抄一首:居暗观明,居静观动,居简观繁,居轻观重。所居者寡,所观者众。匪居匪观,众寡何用。

他有《偶得吟》云:

人间事有难区处,人间事有难安堵。有一丈夫不知名,静中只见闲挥尘。

他的全部诗集只是这个“静中只见闲挥尘”的态度。他真能自己寻快乐:吾常好乐乐,所乐无害义。乐天四时好,乐地百物备;乐人有美行,乐己能乐事。此数乐之外,更乐微微醉。

这真是所谓盲目的乐观主义了。他自言

生身有五乐:①生中国,②为男子,③为士人,④见太平,⑤闻道义。

居洛有五喜:①多善人,②多好事,③多美物,④多佳景,⑤多大体。

所以他歌唱道:

欢喜又欢喜。喜欢更喜欢。吉士为我友,好景为我观,美酒为我饮,美食为我餐,此身生、长、老,尽在太平间。

这种盲目的乐观,含有命定主义:立身须有真男子,临事无为浅丈夫。料得人生皆素定,定多计较岂何如?

含有无为主义:

风林无静柯,风池无静波。林池既不静,禽鱼当如何?“治不变俗,教不易民”,甘龙之说,或亦可循。“常人习俗,学者溺闻”,商鞅之说,异乎所云。

他对于新法的不满意,于此可见。新法是实行干涉的主义,洛阳派的哲人是要自由的,要放任的。他有诗说:

自从新法行,尝苦樽无酒。每有宾朋至,昼日闲相守。必欲丐于人,交亲自无有。必欲典衣买,焉能得长久?这虽是“怨而不怒”的讽刺诗,但很可以看出新法所以失败一个大原因了:那就是中国的士大夫阶级不愿受干涉的政治。邵雍的思想,梁任公先生一流人大概要说他是“受用”的哲学,我们却只能称他为废物的哲学。他有《自述》诗道:春暖秋凉人半醉,安车尘尾闲从事。虽无大德及生灵,且与太平装景致。

一个“慷慨有大志”的人,下场只落得“且与太平装景致”!可怜!

程颢

程颢(1032~1085),有他的兄弟做的《行状》(《二程文集》十一),说他的事迹最详。中有云:

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论他为学云: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开万代未明之惑。秦汉以下,未有臻斯理也。

又述他的话道: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异知,今之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因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言为无不周遍,实则外于伦理,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此。

又说:

先生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病世之学者舍近而趋远,处下而窥高,所以轻自大而卒无得也。

程颢有《陈治法十事》,中说:

圣人创法皆本诸人情,极乎物理。虽二帝三王不无随时因革,踵事增损之制,然至乎为治之大原,牧民之要道,则前圣后圣岂不同条而共贯哉?……惟其天理之不可易,人所赖以生,非有古今之异,圣人之所必为。……(以下历举“非有古今之异”的事,凡十项。)这班哲学家的问题正是要寻出那“为治之大原,牧民之要道,天理之不可易,人之所赖以生,非有古今之异,圣人之所必为”。

一、天理

谢良佐曾述程颢的话道:“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即是天道: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天理具备,元无歉少,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二句是《荀子·天论》中语)这是“理学”的基本观念。宋明学者常说,“释氏言心,吾儒言理”。心是主观的,理是客观的。这确是一个大区别。但儒与道家又怎么区别呢?其实没有区别了。他们也不讳这种渊源了。

理学或道学至二程而始成立。故程颐常说:“自予兄弟倡明道学。”他们是对于那纯粹主观的禅学作一种反动的抗议,他们要向那客观的宇宙里寻求那有客观的存在的天理。

理只是天下只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

天地之间。有者只是有。譬之人之知识闻见,经历数十年,一日念之,了然胸中。这一个道理,在那里放着来?

这就是所谓“客观的存在”。天理只是普遍的理性。

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人则能推,物则气昏推不得,不可道他物不与有也。

人只为自私,将自家躯壳上头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释氏以不知此,去他身上起意思,奈何那身不得,故却厌恶,要得去尽根尘,为心源不定,故要得如枯木死灰。然没有此理,要有此理,除是死也。这里可注意的是说人与物生时便分得此理,分得那一个“理”。这就是说,理在天地之间,又在人性中。人受“命”于天。天理具备,元无歉少。程颢说天理,有最奇特的一点,就是他的“有对论”。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斯理也,推之其远乎!人只要知此耳。

自然之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

从这种“有对论”上生出的结论如下: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非本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事有善有恶,皆天理也。天理中物须有美恶。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彻底的自然主义的论调。有意志有目的的天,不能解释“何以有恶”的问题。自然主义的天,认恶为天理,为“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然后可以解释世间何以有恶。

二、二元的性论

“万物莫不有对”是二元论。故程颢论性也主张二元论:

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自然也。

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也。

同类推荐
  • 战国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下)

    战国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下)

    本书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本书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 中华智慧精典

    中华智慧精典

    智慧是处理世事的绝妙法宝,是游刃人生的无上妙方。智者因明察生命而快乐。智慧是经历一时一事逐渐炼成的。中间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历程。崇尚智慧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历史上的著名智慧人物姜子牙、诸葛亮、刘基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古代的有识之士有鉴于此,也编纂了一些汇集古今用智范例的所谓智书,以为当世之用,经世明鉴。这些智书保罗广泛,大到治国用兵之术,小到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构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海洋。有鉴于此,编者选择有代表性的古代智书,编成此书,以为启迪智慧心灵的有效作料。
  •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在当代英美哲学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哈维、卡利尼科斯、施韦卡特、马尔库塞、伊格尔顿、弗洛姆、柯亨、威廉斯、罗默、吉登斯、福斯特、詹姆逊等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提出了比较系统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伦理思想维度在当代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极大拓展。他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著述中吸取伦理思想智慧,对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进行伦理审视和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合道德性和西方人在垄断资本主义下的道德生活状况,并就如何消解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合道德性以及如何改善当代西方人的道德生活状况建言立论,从而使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当代英美哲学园地里占据了重要地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 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

    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梁漱溟称作者是“多年相识的晚辈朋友”,在本书初版时亲自审定书稿并作序介绍。这是唯一一部经梁先生亲自审定的关于自己的传记作品。作者在特殊年代里记录整理了梁漱溟在当时的各次发言以及受批判斗争的情况,在文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记录了梁漱溟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和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独家披露了包括1953年梁漱溟与毛泽东之争、“文革”中拒绝“批林批孔”等重大历史内容在内的1949年以后梁漱溟先生39年人生轨迹,为海内外梁漱溟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
热门推荐
  • 异界陌神录

    异界陌神录

    因一场意外事故身亡的伍陌,转生到了一个可以修行的异世界,带着极度不甘和变强的心,以及一个无敌的复制能力,一步一步踏上了一条封神之路。什么宗门剑技,什么宗派剑法,都给我复制过来!所有的一切都是浮云!
  • 他用暖光编织幻阳

    他用暖光编织幻阳

    夏千阳第一次见到那个女孩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那个孩子就站在那片紫色的薰衣草花田中,头抬得很高,失神地望着天空,徒留下落寞的背影。彼时,残阳如血,云霞娇艳,风掠过她的发,她的裙摆浅浅的打着卷儿。风声簌簌,紫浪浅浅。倒是有几分梦幻之感。夏千阳觉得女孩身上流淌出一股悲伤,丝丝缕缕,萦萦缠绕在他心上,一种很讨厌的感觉。于是他向她打招呼想摆脱那种不适。可当女孩那含着泪却又充斥着悲伤茫然的面庞撞进他的眼眸时,他莫名的心痛了。夏千阳不曾信过一见钟情,可那个女孩让他心动了。他听见她轻轻地吐出一个字,幻。真是个悲伤的名字。
  • 汉之乱世英雄

    汉之乱世英雄

    恩恩怨怨似难辨,是是非非终须平,凄凄婉婉抒忠义,轰轰烈烈展豪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间难表忠魂义,且看乱世英雄曲。
  • 绝色花魁戏阎罗:柔情似雪
  • 重生农家冲喜娘子

    重生农家冲喜娘子

    “snow”品牌创始人,风靡服装设计圈的萧雪花,因一场坠机事故,重生到了一个面黄肌瘦,懦弱的农妇身上,还刚好替原主进了洞房。神呀!上辈子造了什么孽,来到这个陌生的异世。简陋的茅草房,断腿的丈夫,恶毒的婆婆,姑嫂。极品亲戚,一个个的当自己好欺负,好歹本姑娘来自21世纪,那些个碍眼的都滚一边去,别耽误本小姐创业致富,看在便宜相公颜好的份上,先帮忙把腿给治好吧。这围绕在自家男人身边得朵朵白莲花是怎么回事?“陆子成,本小姐现在就休了你,让你的那些小白莲们都滚远点。”萧雪花气呼呼的道。“娘子,当心点,别动了胎气。”某男小心翼翼的搂抱着娇妻。舔着脸说道:“谁管她什么白莲花,黑莲花的,这辈子我只要你这朵小雪花。”
  • 青遥传

    青遥传

    神州大陆正道兴魔道隐几百年前一个叫玄灵司的一统正道分别对东南西北四方妖国宣战。在正道门派中,有个青遥派,虽然不是第一门派,但是也却是天下第四的大派。而在青遥派里,却有个奇葩的别院名为青遥别院。院中一共有七个弟子,对应北斗七星,而他们的命运也想北斗一样曲折,交织在一起,爱和恨,生和别。
  • 我手上的白月光

    我手上的白月光

    当一无是处的王美丽遇上一手遮天的杨庆频,原本想走上正道的她,硬生生的被带弯。
  • 我的羊皮卷枕边书

    我的羊皮卷枕边书

    年青人不应是一个爱的能力缺失的群体。他们知道爱的本质,也享受爱的温暖,既是给爱的主角,又是受爱的主角……年青的朋友们,别放下手中的这本非羊皮做的《羊皮卷》,这是属于你们的《羊皮卷》。不要认为冯雪钰编著的《我的羊皮卷枕边书》这本书离你的生活太远,你需要的生活不是“三点一线”,你的生活需要多姿多彩。况且,当你脱离学校和家长的庇护后,你该怎样独自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所以,年青的朋友们,每当夜阑人静,每当一切都收拾停当,窝在床头,拾起一册,随手而翻,你会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获得非常丰厚的精神食粮。相信《我的羊皮卷枕边书》会让你豁然开朗;让你相信成功就在你身边。
  • 夫人又想甩了我

    夫人又想甩了我

    “如果不是因为……,我们早就分手了!”“可我们还在一起!”终于有一天,某女长出一口气,"你终于不是我男朋友了!"“是啊,我成了你老公!”在某个你不知道的时间,我对你的爱已深入骨髓。
  • 灵噬山河

    灵噬山河

    天才少年,自龙轩而出。历尽磨难,面对大千世界!手持岳刃,和敌人谈笑风生。手握灵火,与神秘组织争高比低。东玄院内,勇争第一。练灵大赛,力挫群雄!天才之道,注定不凡。成神之路,谁主沉浮?欢迎加入《唐明》书友群,群号码:49516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