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14700000024

第24章 杨绍明:聚焦伟人(2)

老太太说完后继续坐着,而邓的后面却跟着一大批人马,直奔万年寺去了。老太太就觉得这个人不是一般人,就跟着大队人马到了万年寺,“游人”们带着小孩子在喊“邓爷爷好”。老太太知道了是邓小平后,赶紧走近了要给这位大人物磕头,几乎就快要半跪了,旁边中央警卫局的孙勇马上就扶住了老太太。邓小平见状用他那浓浓的四川话说了句“又不是要拜菩萨”。这句话意味深长,尤其是经历了“文革”中的造神运动之后。下跪的时候我也拍了,但是这张底片找不到了。只一天,当天晚上我也归队了,他们也走了。

照片右边的高个子是警卫,邓背后露出半个头的是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后面是301医院的护士。整个画面非常自然,绝无摆布痕迹。这幅照片在1978年1980年的全国优秀新闻摄影比赛中获了银奖。

在四川广安的邓小平陈列馆里挂着这幅照片,旁边就是照片中邓穿过的那件白衬衫。澳门的马万祺的儿子马有恒最喜欢这张照片。1984年,邓80大寿时,马有恒要去见邓,给他祝寿。跟我说要送给邓这幅照片看,要我给他放大成24寸,还要请邓签名。我说那好啊,也给我签一份啊。就这样,我放了两张照片,邓也签了两张,一幅在马有恒那里,一幅在我这里。我拍了那么多邓小平照片,只有这张是邓签过名的。

这也是“文革”后杨绍明第一次给邓小平拍照,也是他连续(“文革”前就拍过)拍摄邓小平12年的开篇之作。

说说《邓小平在北戴河》这幅照片。

在深圳市的深南大道上,高高地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是邓小平语录,一侧是邓小平的巨幅画像。这是国内较早树立邓小平像的城市。多年来,深圳市的市民们每年在节假日时就来到这里,献花拍照,缅怀这位伟人给深圳带来的发展机会。在许多关于邓小平的画册和报刊中,都不难见到这幅照片,它的使用率是如此之高,实在难以统计。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幅照片的作者就是杨绍明。

我是1989年8月22日邓的生日时在北戴河拍的。这两幅使用率极高的照片都是1989年拍的,而这一年也是中国社会的多事之秋。夏天,中国领导人喜欢到北戴河避暑,我们家也去。有一天,我到了第五浴场,更衣室外有栏杆,下面就是海。这是个特殊的地方:“文革”前我曾经在这里给毛主席照过相。那次下雨后有彩虹,很漂亮。我就跟主席说要给他照相,主席说好啊,听你指挥。我就把主席请到这个地方,我那时年轻,自己很紧张,说出来却是“毛伯伯,请您轻松点啊”。结果主席说,我很轻松啊。就在他啊的时候我拍了下来。这张照片后来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用了一个中心夹页,但可惜我现在找不到这张照片了。现在要在这个地方给邓小平拍照,我心里就很开心。那时正好是邓的85大寿,我已经拍过他好几次过生日了。这次说好先照相,后游泳。他有个特点,过生日时特别好说话,子女或工作人员们有什么要求一般都能答应,照个相啦,题个字啦什么的。这次我说您穿得好点吧。他向来对服装不太讲究,而且自从建国以后就没穿过西装,无论多么大的场合,都是中山装。邓楠说:老爷子自在点,把两个指头放在栏杆上……他一放,大家就说真好看。在一家人的导演下,老爷子露出了笑容,我也就拍下了这一瞬间,而且只有一张。从画面上看,他的两个手指在栏杆上,衣服上的叠印很清晰。

说来也巧,另一幅经典照片也是在1989年拍摄的。这就是邓小平的这幅头像。一道轮廓光勾勒出他的脸形,刚刚理过的头发很整齐,暖暖的色调像一幅油画肖像,把邓小平的和善、沧桑和睿智都表现了出来。各种媒体包括许多邮品中都可以看到这幅照片的影子。中央电视台在《百年小平》的电视文献片头上用的就是这幅照片,旁边是邓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一些邮票上,如澳门回归小型张,也是用的这张照片。

那是1989年11月。这一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六四事件,苏联的戈尔巴乔夫访华,邓小平选定江泽民为接班人……也是这一年,朝鲜领袖金日成秘密访华。中方接待规格之高为近年来少有: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亲赴北京站迎接,邓小平甚至到车厢里迎接。这两个老朋友、铁杆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的闪光灯也在频频地发亮。

第二天,俩人会谈,没有其他领导人参加,一个小时后休息。钓鱼台18号楼是“总统楼”,光线好极了,他们可能是谈得开心了,金日成到另一边休息,邓小平在靠近窗户的走廊上和别人在说话,表情特好,正是11点左右,我就快速用长镜头拍了下来,只此一张!

这张照片当年发在《中国摄影》上,后来用得就多了。着名的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组委会要出一本40周年纪念专辑,就用了这张作品,而且是惟一的中国作品。后来还做成了绢绣,一共就两份,一份在宋庆龄基金会保留,另一份在我这儿。拍这样的照片并非易事。按常规就拍会谈的,握手的,但这些往往大家都能拍到。而人物情绪高潮往往在一些不太正式的场合里出现,这时你要没准备就不行。我后来养成的习惯是,只要这个事件没结束,我就不收机器。有一次,邓小平见戈尔巴乔夫时,本来结束了,我也像大家一样开始收机器,突然有人猛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回头一看是我认识的一个警卫,他说:“你看又握手了!”我没有完全收拾好相机,还有一台在手上,跑过去就闪了一张,结果很成功,取名《第二次握手》,暗喻中苏关系的恢复。因为熟悉,我的“摄影耳目”挺多,他们经常帮助我。

邓小平同志逝世,我们感到非常悲痛,但我们那时远在海南,没能参加邓的追悼会。但那幅遗像是我拍的,当时我也不知道,后来看到媒体上登出后我才知道,是从我拍的一张新闻照片里剪裁出来的。据说印了几千万张,虽然那不是一张理想的肖像。

邓小平是伟人,也是普通人。虽然有了外孙,他也希望有个孙子,在他两儿三女中,邓朴方在“文革”中致残,1985年二儿子邓质方正好在美国生了个儿子。这下老爷子高兴了,在杨绍明拍摄的许多精彩照片里常有这个孙子“小弟”的影子,仅《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这组四张照片里就有小弟(大名是卓棣)的两张,足见老人家的关爱程度。

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这样好的照片只得了三等奖呢?原来这里还有政治。“荷赛”一直和中国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那一届得一等奖的照片是罗马教皇的,在西方他有着不可替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二等奖是英国铁娘子撒切尔生活的照片,那年的评委主席是英国人。这组照片送去评选时是198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时间不长,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态度还没有完全改变,这个时候,邓小平代表的中国已经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逐渐上升,西方社会不得不接受这个崛起的巨人。邓的照片在国际顶级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至于得几等奖,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杨绍明1942年生于延安,12岁时,父亲教他学习照相,在中南海里长大的他就从此以摄影的方式与伟人们开始对话。

我一开始学照相就是拍人物,先拍我父母,然后就拍中南海里的其他领导人。当时中南海有个摄影科,都是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的记者。像侯波,我一有空就向他们请教。高中以后有些照片就拍得不错了,和摄影科的人一起拍,拍完了,他们一看,哎,这张不错啊,给我们“留资”吧,就拿去了。后来新华社来北京四中招摄影记者。我很想报名,但父亲说,你现在还小,文化基础还没打好。你看李讷(毛泽东女儿)就上了北大历史系,你也要考进去。一定要到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摄影将来再学也不晚。我也就听了父母的话,1961年考入北大历史系。我在高中时,就已经留下了领导人的很多生动瞬间,读大学时,可以算得上“准新华社摄影记者”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初邓小平回中央工作后,因为和我父亲都是四川老乡,就经常串门,一起吃川菜,看电影什么的。我趁机拍了不少他的照片,有时候他们家合影,也叫我过去拍。到1966年“文革”开始,我已经在中南海拍了12年。“文革”刚开始,我父亲就被打倒了。江青、康生带领“文革小组”到北大动员学生起来造反。康生挑拨说:中央刚刚打倒了“彭罗陆杨”反党集团,杨尚昆就是你们同学杨绍明的爸爸。我就站在台下,康生一说这句话,我顿时就被学生围起来了……1968年,我作为可教育好的子女被送到张家口4627部队农场种稻子,整整干了两年。因为身心受到极严重的摧残,1975年,我妈妈李伯钊偏瘫。中央专案组在请示周总理后,同意让我回到父母身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父亲恢复工作,我也得到平反,到新华社广东分社做摄影记者,终于圆了自己的梦。

杨绍明后来进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组任副组长。这个职务有利于他深入对邓的研究,室领导很支持他的工作,因为照片是研究一个人物的重要资料。后来他拿出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中国摄影界的工作,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连续三届)、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长、当代摄影学会主席。他还是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会长助理、中华慈善总会名誉副会长等,现任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

多年来他活跃在国内国际上各种摄影活动中,搞大型摄影活动,获奖、办展、讲座、出书、搞“民间外交”,为中国摄影走向世界、世界摄影走进中国牵线搭桥,殚精竭虑,无私奉献。1989年邓小平同志专门为杨绍明题的字“无私奉献”,如今还挂在他家的墙上。

同类推荐
  • 这山那水

    这山那水

    生活的歌者杨春光诗者,心之言,志之声也。一首好诗,往往饱蘸深情厚意,创造丰富意象,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向读者传递着一种积极、健康、向上、奋进的精神内涵,读来酣畅淋漓,催人奋进。
  • 一寸光阴不可轻(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一寸光阴不可轻(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榜样,无论我们培养和树立了多少精神榜样,一代大师季羡林先生始终不应该被忘记,不应随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对于当下的孩子而言,一代大师季羡林先生是谁?有着怎样令人钦佩、值得学习的事迹?透过本书,季老一生跃然笔下,孩子们能清晰看到他的人生成长轨迹、奋斗经历、一生成就。
  • 忧伤的情欲

    忧伤的情欲

    本书是周国平先生剖析两性心理的理性+诗性的经典作品。分别从人与社会、生活感悟、情感体验、心灵境界等方面,生动而深刻地阐述了当今社会、现实人生中成功与智慧、生活与情感、心理与社会等方面的内涵与关联。他的语言体现着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
  • 开山大师兄

    开山大师兄

    本书聚焦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以访谈对话的形式,细致再现了这些学者当年博士阶段求学与训练的情况、博士论文研究与个人学术研究生涯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时代和家国变迁之间的互动等内容。书中访谈的莫砺锋、俞可平、钱乘旦、李伯重、庄孔韶等十位学者,如今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国内各自所在领域的顶级学者。通过这样的访谈口述记录,读者足以管窥中国文科学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重建与复兴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代学人的学术之路与思想精华,值得参考。
  • 徐志摩文集(第二册)

    徐志摩文集(第二册)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青年诗人徐志摩那电光火石般短促的一生,那充满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方面对他生活创作影响最为深远。其一是他学养深厚,学贯中西。其二是与两位才女——林徽音和陆小曼的感情经历。《徐志摩文集》是他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收藏本。从书中体会徐志摩在爱情的浮沉中所经历的种种心境,回味早逝青年诗人的传奇一生。
热门推荐
  • 作者战争

    作者战争

    作者创造出的人物,开始以英雄身份参战,英雄实力取决于小说热度!
  • 超级提取

    超级提取

    陈枫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某天大提取系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什么是大提取系统?就是可以提取一切!提取知识!提取功夫!提取异能!而陈枫发现,自己不仅仅可以提取现实人物的能力。张无忌!令狐冲!乔峰!美国队长!钢铁侠!蜘蛛侠!……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从此,陈枫的人生开始变得光辉灿烂起来,牛逼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我必须得高调啊,不让你们羡慕我,崇拜我,对我欲罢不能,我又怎么牛逼呢?”——陈枫QQ群:63482040,欢迎大家入群!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朱砂志

    朱砂志

    江湖中的女人们绝不肯承认朱砂漂亮,女人啊,哈哈,她们说比如她的眉毛就比起江南的女孩子稍浓重了些。当然见过朱砂的男人可不这么想。你又见过几个女人真心称赞过别人漂亮,除非她很自信她称赞的人比她丑得多。朱砂并不在意这个,她现在想的是如何脱离父母的羽翼庇护,用自己的眼睛看看这个世界,当她卷入这个义气、神秘、诡异、险恶的江湖,她会收获多少欢笑、泪水和荡气回肠呢?
  • 情深姐妹

    情深姐妹

    奇怪神秘的爸爸,还有一切熟悉的人,全部都做出了奇怪的事,带领着双胞胎姐妹走向最终的真相。最后,有魔力的双胞胎姐妹将何去何从?
  • 嫁给野蛮契丹王

    嫁给野蛮契丹王

    穿越成公主?可却是一个穿到荒山野岭,还要嫁到契丹的倒霉公主。天啊,一想到契丹那些生吃肉食,像恶狼扑羊的凶残男人,她身体立马抖了起来!果然,这契丹王高大粗犷,野蛮无理,新婚夜吓的她尖叫连连!神呐,快来救救她!
  • 中华成语故事全集——文化艺术的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全集——文化艺术的故事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面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结可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本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杀出天际

    杀出天际

    世界末日仅存的幸存者狼狈渡日。相互猜忌,争斗和妥协成为生存游戏的内容。是孤军奋战还是抱团取暖!抉择在自己的手中。原始的野性可以战胜一切人类自以为信的哲学。活着!每个人都需要活着!等待时间的救赎!
  • 逃爱萌妻

    逃爱萌妻

    居高临下的男人让她压迫感爆棚,她紧张的浑身僵硬。绑架她的男人有着一张端正英俊的脸,眼神却冷冽异常。“因为这是你欠我的!”苏沐琪完全没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英俊的男人为什么会对她这么怨恨,他们明明是第一次见面啊。“你以为可以逃开我的报复么?辛晓琪!”可是,辛晓琪又是谁?怎么自己竟然成了别人的替罪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一论语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一论语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