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45400000030

第30章 值得纪念的一个事件

近期发生的围绕着文学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想的一系列讨论,其中包括了被称为“二王之争”即涉及以王彬彬和王蒙为中心议题的思想文化论争,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已成为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最值得纪念的一个事件。之所以说是“最值得纪念的”,是由于这一次范围广泛的讨论,以它不具备任何权力加入或干预的色彩,以它纯粹的民间自发性而成为至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实践中的绝无仅有。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人都会珍惜这样一种民主性的萌芽。这表明文学正在以自行其是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思考和愿望、不满和焦虑。文学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只听命于自己而不必听命于他人。也许人们会为这次讨论的随意性、“无章法”、缺乏规范而深感遗憾。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但问题仅仅在于,这一切对于中国缺乏经验的人们是那么陌生,不论年轻的还是年长的,他们未曾经历的一切已经使他们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行事。在他们的经验中,居高临下或出言不逊乃是一种“常态”。

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平等使他们一旦行事便是“不平等”;从来没有受到尊重的言论行为一旦自由言论,亦不知如何尊重他人。于是我们看到的当前发生的这一场论争便是这样的场面:有时缺乏礼貌甚而恶语相向,有时缺乏学理而以偏概全,总之,表现为某种素养或仪表的缺憾。也许,人们还为讨论涉及问题的驳杂和紊乱而头疼,这当然也应归咎于讨论的“无组织”。而这种“无组织”状态正是中国文学曾有而未能实现的梦想,因而一经出现,虽窘态毕露却也不失“奇迹”。当前的中国正是这样,它的一切问题和弊端,都是由于它的这种初始性。但重要的是,那种基于文学之外的需要而随意役使文学的“统一号令”已经消失。而且,更为令人鼓舞的还在于,即使重复那种驱遣的意图而人们几乎可以做到“忽略”它的存在。最近十余年的事实证明了这点,曾经多次发生过重新指令文学的意愿或行动,往往以未能奏效或未能持久而告终。

当然,如同80年代伴随着文学解放而孳生的负面效应曾经损害文学创作的健康那样,当前文艺论争中的欠缺冷静甚至粗暴,以及非学理倾向也损害了论争的声誉。但不论有多少弊端,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所展现的无拘束状态,依然是当今文学最动人的景观。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以对于文化专制主义的清算为发端,自70年代末以至整个80年代充盈着一种批判和创造的激情。这时期的文学的确展开了“五四”以来的新生面。由此上溯至本世纪20年代,中国新文学不论经历了何种曲折,发生了何等蜕变,但孕育新文学种子的那注血脉始终不曾断流--不论人们把这概括为“启蒙”或是“救亡”或是其它什么--总凝聚着文学对于社会和公众的关注和承诺。由于近百年国运多艰,中国作家的这种使命意识便融入了浓重的忧患,还造成了新文学传统的悲凉和感伤的基色。这还仅就新文学传统而言,至于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其中蕴含历代文人的对于社稷生民的咨嗟兴叹,更有无可比拟的动人的丰富。这种回顾与对比加深了人们对90年代以远文学的异变的印象:作家精神贫乏症的流行引起人们普遍的忧虑。

尤为令人不安的是,愈来愈多的作家对此视若无睹或安之若素。文学在更多的场合变成了委琐、庸常、甚而无聊的文字堆积,以及可以无限延续的绕口令或“侃大山”。当前文学由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而获得公认的成就,但文学挣脱羁绊之后的放纵,使平面化和无深度倾向得以无节制蔓延。这种事实同样引起了范围广泛的关切。这正是上述那些自发的和非组织的论争产生的大背景。这种论争的引发基于如下的考虑:当文学拥有相当自由的时候,文学同时也拥有了重大缺失的遗憾。面对文学这种水分充足的“疯长”,人们不免生出如下的质疑:在漫无边际的“欲望”之中,是否少了些责任;在即目可见的“俗世”里,是否少了些纯粹;在无处不有的“轻松”中,是否少了些凝重;……总之,当文学不再承诺什么的时候,它最后一抹理想光晕的消失是否正常?文学拥有了一切,而独独拒绝意义和深度,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在这些提问的背后,的确表现出某种焦虑。在价值和观念变得多元的时代,人们几乎对一切都表现出宽容,而独独排拒对于文学来说可能意味着生命的东西,这对文学说来乃是严重的缺失。所以提问的背后表明的只是对受到疏忽的价值观一种自然而然的关切--而这种价值观在中国文人写作中有着屈原以远的历史--一种关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理应受到尊重,它与“话语霸权”的重建或指涉无关。

文学的事情虽涉及宽泛,但对文学规律性的体认,置身其中的人最清楚。所以,从根本看,文学的“自负其责”乃是正常的秩序。在以往,局外人对文学指令过多,甚而越俎代庖,这造成了对文学的危害已为人所共识。因此,当前的这种秩序有点紊乱或欹侧的现象,正是获得初步自由的文学行使自身权力的一种有缺陷的姿态。人们因此将格外珍惜这种看来不免幼稚、粗糙,有时还有点情绪化的初始状态。

同类推荐
  • 别处生活

    别处生活

    本书是记者晏礼中积累数年的采访集,他视角独特,面向的不是名人,而是一个一个不为常人视角所及的平民,包括隐士,快递员,卖唱者,乡村医生,矿工,艾滋病管理者,话剧演员,狱警,退伍军人,巡道工,等等。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二十幅肖像,就是二十个人生。而二十个故事干净利落,最终成了一个故事。他用干净的语言,朴实真诚的叙事态度,自由游离的立场,不多的议论和情绪流露,复原出现实的微缩景观,展示给我们凡人的琐事陈录。拼合起来,就是当今中国的相貌。
  • 周啸天诗词选

    周啸天诗词选

    周啸天以旧体诗词“作浮世之新绘”,衔接古典传统又着眼于当代生活,渗透着人文关怀与批判精神。他的诗词取材丰富,风格多样,或豪情勃发,浩气横生,或幽郁发挥,趣味逸出,在选材、命意、境界等方面对旧体诗词表现当代经验做出了具有难度的探索。
  • 梦里的信

    梦里的信

    倪匡绝版经典散文集《梦里的信》时间过得快,一星期两篇的散文,一下子又积聚了百余篇,取了一百零六篇,三度结集出单行本,第一本是《不寄的信》,第二本是《心中的信》,第三本,就叫它《梦里的信》吧。这样,如果一直写下去的话,会有多少本呢?谁知道!
  • 陈应松文集:中国瓷器

    陈应松文集:中国瓷器

    陈应松的写作常被人称为是“底层写作”或是“生态文学”,不少作品深刻而真实地描写了苦难的生活以及苦难的人群。由于“神农架系列”小说,他在神农架林区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神农架十大人物”之一。他回忆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说,自己原本是出身文盲家庭的孩子,一个封闭环境中的不通汽车的针眼小镇人,“一个高中时才看到《唐诗三百首》的学生,不是天才”。今年以来,他自愿要求到家乡挂职,深入生活,进行广泛的乡村调查,尤其想唤醒自己童年和少年的记忆。“我怀念不成器的青春时代。虽然现在是露臀装的时代(包括文学的露臀装),可我还是要为青春喝彩,为糊里糊涂的青春欢呼。”
  • 台阶

    台阶

    《台阶》为李森祥作品集,收录《台阶》《小学老师》《烟村四五家》《筑巢之歌》等十余篇小说、散文。其中,《台阶》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这些作品主要着眼农村生活,作者以精炼而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普通人形象,再现了中国农民的生存智慧与最本真的情感。
热门推荐
  • 我家王妃太招人

    我家王妃太招人

    我睁开眼,清风明月是你,花草树木是你,翰海山河也是你,于是,我闭上眼,梦里星辰都是你。
  • 大城秘事

    大城秘事

    身无绝技,被奉上宾为哪般?钢铁直男,娘化危机又为何?一个科技与异能并存的未来世界,邀你共同关注!
  • 烛照我心

    烛照我心

    几封遗忘的信,牵出一段懵懂的往事;一个叫雨的女孩的深夜来电,又将把过去的故事带往何处?秋风萧瑟,他们挥手向自己的青春作别;寒夜漫漫,陈默也赶赴那场未完之约。当飞扬的雪花化作点点的烛光,一切宛若静止,从此以后,青春向左,唯我向右……
  • 希伦往事

    希伦往事

    他叫腓力,他是希伦世界边陲小国马其顿的王子。当他到希伦世界去游学时,他的国,破了;他的家,亡了。于是他回到了他那已经残破的国家,然后,他重建了这个山地王国并把这个边缘之地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国,扩张成了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疆域亿万里的大帝国。这儿向你讲述腓力王这传奇的一生。(根据希腊古典时代马其顿王腓力和他儿子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故事改编,如有雷同,请勿细究!)
  • 末日修真最强系统

    末日修真最强系统

    灵气复苏,末日降临,全球百分之七十的人类变成丧尸。普通动物进化成传说中的妖魔鬼怪。
  • 网游风云传奇

    网游风云传奇

    O(∩_∩)O~无XXDASDKSAUDKX
  • S市蹊跷的火灾

    S市蹊跷的火灾

    远处的天际传来隐隐雷声,林老师正在讲解一道数学题,
  • tfboys之那些年的事

    tfboys之那些年的事

    这本为美艳的处女作,写得不好多多见谅。希望大家能够告诉我这部小说缺点、优点。谢谢
  • 后事

    后事

    写一个老人的死,家境贫困,造成两兄弟的争执,给人们以启示的是,必须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才能脱贫。
  • 我有一本财富书

    我有一本财富书

    分手了,运气来了,天降财运,挡也挡不住。孤儿罗伟毅,得了一本财富书,开始了发财之路。后来越来越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