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42300000020

第20章 附录(3)

马祖听说自己的学生大梅和尚在山中隐居,不知他如今修行的境界怎么样了,就派人去试探他:“和尚在马祖那里学到了些什么,就来山里隐居修道?”

“马老师对我说心就是佛,我有所领会,就来这里沉思其中的道理。”大梅回顾了自己当年去马祖禅师那里参访的经历。马祖派去的僧人对大梅说:“马祖确实说过心就是佛,不过他最近改变观点啦,认为最根本的东西既不是心也不是佛。”

大梅对来人的说法不以为然:“马祖他老人家骗起人来没完没了,管他说什么不是心不是佛,我认定了心就是佛。”来人把情况回去告诉了马祖禅师,马祖对大梅的回答赞赏有加:“梅子成熟啦。”

不管即心是佛,还是非心非佛,都不过是教学上的手段而已,最后还要靠自己体会到语言文字背后的真理。马祖派人去试探大梅和尚,就是要看他到底是执着于文字还是超越了语言。大梅的回答清楚地表明,他依靠的是自己的内心体悟,已经不再迷惑于老师的考验。

至于“灭”与“道”二谛,是出世间法,又叫无漏因果。“灭谛”指断灭产生世间诸苦的一切原因。“灭”者,灭有为还于无为,也就是涅盘,亦即靠修行而达于最终的寂静;“道谛”是指脱离“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超入无苦有常无我清净地的理论说教和修行方法。“道”有“能通”的意思。简而言之,它包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所谓“三十七道品”。人有造罪的业因,所以一定会招来苦果,自作自受。罪业只能自己为自己消灭,这是灭谛;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此为“道谛”。道谛为正道修习法门。这个法门又可以简单地说成“知苦、断集、修道、证灭”。无智亦无得,“智”作“般若”解。亦即智慧、能知的妙智。

鱼篮观音图

为能求的心;“得”为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佛果有四种,一缘觉、二声闻、三菩萨、四佛。二乘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上求法于诸佛,下普化众生,自己修行得利益,又以利益泽润他人。所以能如此,都因为以智慧为第一,有智慧,也便能够彻上彻下,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众生,使除惑生慧。在凡夫看来,入了菩萨阶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得;但在菩萨本人看来,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其实,什么也没有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寂寥而已。因为真心本来空寂,在般若真体当中,一念圆融,本来没有修习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证得。所以不见有知的大智,也就没有所证的果德,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已经不是真空。知而无知,才是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所以归结为“无智亦无得”。换言之,人人皆有本觉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别,也就复了本性和真心,就能返观自性本空,除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智慧之障。障碍一除,本心显露,一切世间的空性、真如性了了分明。

“菩提萨埵”,全称为“菩提萨埵摩诃萨”,意为“大菩萨”,梵文应为Mahabodhisattva。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便得度脱生死的菩萨。《大智度论》说,此种人心能为大事,指心能度大众,智能悟大理,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难舍,能忍难忍;经三大阿僧祗劫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这是区别于二乘菩萨的。

“依般若波罗蜜多”的“依”,作“依靠”讲;大菩萨是能依之人,般若波罗蜜是所依之法,其解脱智慧从所依持的修行法门中生出。“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颠倒”,不平顺,不安定;“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

“涅盘”,无余涅盘与有余涅盘相对而言。先释涅盘,涅盘为音译,梵文名Nirvana。通常译为“灭度”、“寂灭”、“解脱”,也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寂灭者,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也。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所译灭即为正翻。僧肇之《涅盘无名论》曰:“泥曰泥洹、涅盘,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盘音,正也。……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流四度。”涅盘又分为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两种。有余涅盘生死惑业已尽,但有漏身所依之苦果尚存;相对之无余涅盘,谓更灭依身之苦果而无所余也。

《大智度论》说:“涅盘是第一法无上法,是有两种:一有余涅盘;二无余涅盘。爱等诸烦断,是有余涅盘;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盘。就大乘而论,变易生死的因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有余涅盘;变易生死的果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无余涅盘。”

究竟涅盘是大灭度,大,谓其法身清净圆满,普遍显现于一切方所。由其无处不存,所以为“大法身”。“灭”是解脱,摆脱世间一切事物的妨碍,心中没有欲念,故谓之“灭”“度”,也即是“般若”,为六度之一,即照破众生长夜痴暗的智慧光明。菩萨依照般若法门修行,观照真实,最终达到入空、法空、空空,三障尽除。人空则境空,境因心有,境依人而立,人尚不得,何来依人的境?勉强地说,无人之境本来寂寥,荡然无存,仍然是空;从法空一面说,观境自然不见境,境不妨碍妙智,观心也不见心,惑不碍心,心境两空,于是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滞碍,也就不致生出惊恐,没有死的怖畏,既已断尽恶因缘,心便常定不乱,远离七颠八倒,昏烦扰乱和幻妄,得解脱,得通达,证常乐我净,得究竟涅盘。因果之法若何?

因果之法,以同类相应为定律,故善因结善果,恶因界恶果。

事过境迁

神赞和尚原来在福州大中寺学习,后来外出参访的时候遇见百丈禅师而开悟,随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寺院。他的老师问:“你出去这段时间,取得什么成就没有?”神赞说:“没有”,还是照着以前的样子服侍师父,作些杂役。

有一次老师洗澡,神赞给他搓背的时候说:“大好的一座佛殿,可惜其中的佛像不够神圣。”见到老师回头看他,神赞又说:“虽然佛像不神圣,可是却能够放光!”

又有一天老师正在看佛经,有一只蜜蜂一个劲儿地向纸窗上撞,试图从那里飞出去。神赞看到这一幕,禁不住又提醒道:“世界这么广阔,这只蜜蜂偏偏不肯出去,非得往纸上钻,这样哪会找到出路呀。”他的老师放下手中佛经问到:“你外出参学期间到底遇到了什么高人,为什么你访学前后的见解差别如此之大?”神赞只好承认:“承蒙百丈和尚指点有所领悟,现在我回来是要报答老师您的恩情。”

神赞看到老师为书籍文字所困,不好意思直接点明,只好借助蜜蜂的匿境来指出老师的不足。文字语言都是一时一地的工具,事过境迁再执着于文字,就如同那只迷惑的蜜蜂一样总是碰壁啦。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此处含有“十方三世”的意思。这一佛教用语,大致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一切时间和空间,这也就是佛教所看待的时空宇宙。十方,谓东南西北四方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方,再加上上方和下方,一共十方。“三世”的“世”者,有“迁流”之义,“有为”之义。用于因果轮回,它也指个体一生的存在时间。即: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现世、现生、中际),未来(来世、来生、后际)的总称。《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沙门瞿昙恒说三世。云何为三?所谓过去、现在、将来。”又说:“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己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即佛陀,意为“觉者”或“妙觉”,这是出世的圣人的极果。“觉”有三种意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按佛教的说法,凡夫所缺的是全部三种意义:而三乘菩萨所缺的是后两项,只有佛才能做到三项具足。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sambodhi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只有佛才能够有的能力,“正觉”,就是佛智,或称作“一切种智”,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无上”,指其至高无上,无人可凌其上;“正”者,不偏不邪之义;十法界同为一体。谓之“等”,不同于凡夫外道的见解,称“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圆极佛果,自在菩提。菩萨虽了然心性平等,自利利他,但尚未圆证究极之果,其上尚“正等正觉”有待努力;二乘超凡入圣,明心见性,但不能明了一切众生心性平等,故犹只能自利,而不能觉他,只是“正觉”而已;外道心外取法,修诸多苦行,却不明心性为何物,所以是“邪见”;凡夫众生,虽有本觉真心,但妄念未除,故称“不觉”。只有佛陀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始觉与本觉合而为一,能转生死为涅盘,化烦恼为菩提。总之,诸佛也是依赖般若法才得到菩提智果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一段极赞般若功能。“故知”二字,总结前面说的般若功用,引起后面所说的般若利益。就是说:因般若波罗蜜多能够了脱生死苦恼,驱除烦恼魔障,所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咒,也叫“总持”,梵文为Dharani,音译为“陀罗尼”。意思是“有力量的语言”,“能成就除恶生善的事实”。

受因果法的教育者有何利益?

知有因,则受苦者不怨尤,知有果,为善者劝,为恶者戒。

暂时的化名

当神会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就有幸见到了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慧能。神会年轻气盛,见面就追问慧能:“和尚您见到佛性了吗?”慧能没有直接回答,反而用禅杖打了他三下:“我打你,你疼还是不疼?”神会非常机灵:“我的身体疼。但是内心并不感到痛。”

慧能答道:“很好,我跟你一样,心中领悟到佛性,但是并没有见到什么是佛性。”

神会豁然领悟,然后辞别慧能云游四方。

神会晚年作了著名禅宗诗篇《证道歌》,流传之广,修习禅宗者无人不知。

诗中说到,“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一般人们都把无明和佛性、肉身和法身对立起来,神会认为,就最终的观点来看,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法身不过是空无一物的智慧,而“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五阴指构成人身体和思想的五种痛苦源头,而三毒指贪婪、愚蠢和愤怒三种根本的烦恼。这些无明烦恼本质上都像水上的泡沫一样,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智慧烦恼都是暂时的化名,最终的境界到底如何?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佛教认为,不断地念咒,就会受到这语言的熏习,便是一种熏修,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化。这里说佛陀以慈悲心说显密法,以法味熏习一切众生,愿他们如同佛一样也得正觉,在潜移默化中超凡入圣。另一方面,又因甚深般若的道理难以显明说尽,唯有密证一途,所以称作“咒”。咒,已经有“神”的意义。“大明咒”,谓其能破长夜痴暗,照彻一切皆空,无所遮蔽,如同日光照世,“无上咒”,指世间出世间无有一处超过此法门,若依此法门修行,便能证得“无上”的佛果;“无等等咒”,说没有一法能与般若相等,般若法是佛的修行心要,是圣中之圣,依此修行是无等等的途径。修般若法,能破色法心法,无牵无挂,不但明心见性,并可以径此证佛果,尽除一切众生所受的苦厄灾难。所以说,般若法门“真实不虚”。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为梵文咒语。本经前面,从“观自在菩萨”始,至“真实不虚”为显说般若;此段咒语则为密说般若。佛法本来分为显密两种,显明者,佛经借世俗文字语言传达道理,示现于人,导人修持而得利益。秘密法则含有咒语这样的方法,佛法的本质在至极之处是不可说的,佛只是为了众生利益才不得不说法,那神妙不可说的秘密只有借咒语来教授了。秘密法门之一的陀罗尼,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汉译,但念诵仍是有效力的。

按以往的说法,《心经》中全部要义,完全包括在这四句咒语中。念诵这四句咒,其效力等同于诵读此经。

依法藏大师所说,此四句分别可以释如下:“揭谛”者,此处为“去”或“度”之意,这也就是深般若的本有功能,度众生于彼岸;重复“揭谛”二字,无非是自度度他的意思;“波罗”意为“彼岸”;“波罗揭谛”者,“度到所欲之彼岸”的意思;至于“僧揭谛”的“僧”,意为“总”或“普”,因而“波罗僧揭谛”的意思便是“普度自我及他人都到彼岸”;“菩提”为“觉”;“娑婆诃”即“速疾”也,意谓依此心咒,速疾得成大觉。只要默诵此密咒,就在不觉不知的状态下超凡入圣,所以才说,此咒即般若,而般若即是咒。

《心经》一卷,说尽了《大品般若》六百卷的义理。佛教化众生,随机引导,由凡夫至佛界,修行的法门因人而异。若众生有迷于色法远甚于心法的,佛为之说五蕴合色而开心法门;若有迷于心法而远甚于色法的,则说六入十二处合心而开法门;若有众生迷于色法与心法二者不能自拔的,则为之说十八界的虚妄义;若众生有不迷于色法及心法的,又为之宣说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假,因假而得中道的含义。

以此三智观待诸法,可以了然,声闻四谛法、菩萨六度法、大乘菩萨的究竟解脱、佛的菩提大觉,都是真空所摄。一切法空,一切圣解脱法空。因为一切法原本不生不灭,也就不需要解脱,无需转染成净。世间与涅盘,生死与烦恼、佛与众生平等一如,了无差别。得此三智,强以了直空妙有,得中道之旨,这也就是摩诃般若。至此,也就显出了众生本有心性和灵光,其所照显,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正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甚深般若的亲证境界,也就是全部般若经类的义趣所在。

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金入一个‘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中每一字又含无量经卷,是重重无尽。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说、不可说。普愿有情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南无阿弥陀佛’。先师又说:‘这旬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

回向

圣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者令生起,令巳发起不衰退,辗转增上恒滋长。

二:《心经》书画鉴赏

南宋水月观音(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普陀观音,十二世纪(阿姆斯特丹瑞吉克斯博物馆)

同类推荐
  • 左手厚黑,右手孔孟

    左手厚黑,右手孔孟

    孔孟是人之本,厚黑是世之论,后黑与孔孟兼修,可得大自在。右手厚黑:中国人最易成功最易出彩的潜规则和人生手腕。右手孔孟:世界上最实用最成效的显学与文化心术。天下第一奇人李宗吾与天下第一圣人孔子相遇,于是天下第一奇学厚黑学与天下第一圣学儒学互碰出惊世骇俗的光芒,几千年来困扰中国人的文化心歧、人生困局、命运难题就迎刃而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小菜一碟,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想人人能够得以实现。一切不过是——左手厚黑,右手孟,如此而已,不亦快哉。
  • 处世交友恰到好处

    处世交友恰到好处

    儒家文化的宗旨是“中庸之为道”。“恰到好处”与“中庸”又不是一种意思。“中庸”只是“恰到好处”的处世方法之一,如果在不该“中庸”的时候也“中庸”,对不该回避的问题也取“中庸”态度,就不恰当了,就不是恰到好处了!这么说,大概您已明白这部书的精神。恰到好处,就是此一时,非彼一时,惯于捕捉变化之机,以达到目的。
  • 工薪族理财必上的十六堂课

    工薪族理财必上的十六堂课

    本书根据不同的理财阶段,通过简明通俗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示例,介绍了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理财之启蒙篇,主要介绍了工薪族为什么要理财,以及理财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理财之初级篇,介绍了一些简单的理财知识。第三部分:理财之低级篇,告诉工薪族开源与节流的重要性。第四部分:理财之中级篇,介绍了几种存钱的技巧、银行卡的一些使用常识与技巧。第五部分:理财之高级篇,从理财的几个投资类型方面讲理财。第六部分:理财之终极篇,介绍投资房产的一些知识、购车知识,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
  • 走在成长的阶梯上:一个故事影响你的一生

    走在成长的阶梯上:一个故事影响你的一生

    本书编入了中外几百个小故事,从积极进取、感恩世界、培养习惯等方面作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抛砖引玉,以精简准确的心灵点灯作为提示和点拨,帮助您早日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让你的成长岁月中变得五彩斑斓。
  • 心宽是一种智慧,舍得是一种境界

    心宽是一种智慧,舍得是一种境界

    这本《心宽是一种智慧舍得是一种境界》由王贵水编著,告诉我们:心宽,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智慧;舍得,是一种人生成功的境界。只有做到心宽,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得失自若;才能在平淡人生中,享受快乐和幸福。只有看透得失,才能左右逢源,有所收获;才能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心宽是一种智慧舍得是一种境界》适合大众阅读。
热门推荐
  • 万年一朝夕

    万年一朝夕

    女主夏诺伊是神秘家族幸运逃脱的继承者,家族在夏诺伊出生后的一个星期发生了巨大变故,管家带着诺伊侥幸逃脱,从此隐居,多年后,诺伊长大成人,在偶然间得知同学唐煜和自己是同一类人,唐煜是敌是友,不得而知…
  • 四界天尊

    四界天尊

    人间,灵界,妖界,魔界,尔等四界皆不容我。我到底错在哪里?我不过天生地养,万世轮回的一介小小生灵,我错在哪里?既然天地不容,既然四界不安那我,便踏破这轮回将尔等,尽皆踩于脚下。
  • 穿书之我成了恶毒女配

    穿书之我成了恶毒女配

    赵笙笙看着离的那么近的陆庭烨,心里想着,哇哦,这个男人怎么可以长的那么帅,还自带高贵典雅气质,啊啊啊啊啊,要疯了。“你最好安分一点,熬到婚礼过后,这样我们都解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巡诸州渐次空灵戍

    巡诸州渐次空灵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上掉下个女王来

    天上掉下个女王来

    “先有次元后有天,本王更在次元前!余生,我跟你说,今天这声女王你是叫定了。”余生以为听错了,满脸不可置信,这,这个女人疯了吧?PS:故事属于日常都市类,稍甜,轻松,搞笑。PS1:又名《我家住进位女王》,《童芸攻略》,《女王养成记》,《欺负小盆友日常》,《造孽啊,这日子真没法再过下去了》,《女王宅男对对碰》。
  • 傲娇甜妻要离婚

    傲娇甜妻要离婚

    临危受难,被迫结婚江舒雅一逃三年回来第一件事情便是找他离婚她一直以为自己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却不知,灯火阑珊处,那人等候许久,步步为营情景一:“你约我见面,无非是想问我两件事,一离婚,二什么时候离婚。”霍云深看她。江舒雅木讷地点点头。“我只有一个意见。”“什么?”霍云深薄唇吐出两个字,“妄想。”
  • 我竟穿越回宋朝

    我竟穿越回宋朝

    一代二十一世纪当铺小屌丝,意外穿越回宋朝,获得神力,什么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啊,什么吟诗作赋舞刀弄棒啊,什么行医救人带兵打仗啊,无所不能,皇帝心腹,群臣巴结,美人环绕,成就一代伟人
  • 作者是沙雕315

    作者是沙雕315

    问沙雕为何物,直教人三观崩坏,直教自闭难忘洗脑哭,此乃沙雕也。
  • 一个不一样的衰神

    一个不一样的衰神

    告诉你,这是你逼我的,我笑给你看……张小顺,一个平凡的名字,却经历了不平凡的一生,他英俊神武,放浪不羁,叱咤风云,笑看人生……万花丛中过,沾得一身香……好吧,以上纯属扯淡。无法过普通人生活的他,被迫幼年离家,远离父母亲人,一个字形容足矣,可怜啊!吃苦受累外加遭罪,还得伺候人!学艺多年却依然无法回家,还险些酿成大祸。只好换个环境找找灵感……可哪曾想,地方换完了,居然还是伺候人,这次居然是伺候……ps:新人新书,不喜勿喷,本书非爽文,虽然是慢热型,但慢的会很有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