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64800000006

第6章 打破人的内在枷锁(5)

在这个侦查案例中,罪犯张某由于有以上种种“表现”,竟得以消遥法外达两年之久。这显然与办案人员过分相信和依赖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不开。如果他们一开始就能警觉地鉴别一下:自己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在这个案件中究竟有多大参考、借鉴的价值?是否会对案件的侦破起一种妨碍、束缚的作用?那么,案犯张某恐怕早就被“揪”出来了。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乏的可能就是经验。是经验构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幼儿长到成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亲身经历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事件,它们都进入我们的头脑而构成了丰富的经验。

在一般情况下,经验是我们处理日常问题的好帮手;只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经验,那么在应付这一方面的问题就能得心应手。特别是一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非要有丰富的经验不可。老司机比新手司机能更好地应付各种路况;老会计比新手会计能更熟练地处理复杂的账目。正因为如此,在各类招聘广告上,经常要特别注明“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之类的话。

经验是宝贵的,可也不能倚此为万应灵丹,走那儿用那儿。更不能用经验来设置一道阻止后进,妨害新生的枷锁。如果那样的话,经验之罪可谓大矣深矣!

中国古代的晏子曾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二者结出的果实相似,但味道就差远了;那是由于“水土”不同的原因。西方也有一句含义相似的谚语:“这个人的美味,是那个人的毒药”。

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人类经验的有效运用范围,实际上是十分狭窄的。

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从数量上说总是有限的,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总是无穷多的。这样,当他面临自己所从没遇到过的事物或者问题的时候,他常常会手足无措,如果单凭已有的经验推断,其结果大多是错误的。

有一道简单的“动脑筋”题目:某位举重运动员有个弟弟,但是这位弟弟却根本没有哥哥。请问是怎么回事?

心理学家曾经拿这道同样的题目,测试了100名高中学生和100名幼儿园的小朋友。结果出乎意料,高中学生答题的思维时间和答错率都超过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对此的解释只能是,举重运动员“最常见的”是男性,高中生有这种“经验”,而幼儿们没有这种“经验”,因而不受它的束缚。

这也可以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结果吧!

初生的牛犊没有见过老虎,也不知道老虎的厉害;就是说,它对老虎没有任何经验。当牛犊看到老虎的时候,只把老虎看做一个普通的“侵略者”,于是便本能地弓腰低头用角去撞;也许老虎会被这种意想不到的抵抗弄得不知所措,落荒而逃。

如果换了老牛,则情况就不同了。老牛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深知老虎的厉害,深知牛是斗不过老虎的;于是在遇到老虎后,便吓得骨酥腿软,乖乖地成为老虎的美餐。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经验在大多数人那里都是一种框框,是一种指导我们“只能怎样怎样”、“绝不应怎样怎样”的行动手册。正是因为如此,青年人的“经验少”并不是一种缺点,而是一种优点,是“敢闯敢干”的代名词。

那么,如何摆脱“经验定势”这根绳索呢?

首先要加强学习,不能思想懒惰,浅尝辄止。认识上的贫乏和思想上的懒惰是导致惯性思维的根源。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浑浑噩噩的做法,最容易让不科学的惯性思维乘虚而入。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鉴别力,不断从书本上、从实践中学习,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增强辨别能力,树立是非观念,提升思想境界,学会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让思维不断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在实践中升华和完善。

其次要勇于创新,常于自省,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防止被不科学的惯性思维占领头脑,就要勇于创新,经常思考和盘点自己的所做所为,权衡利弊,评判得失,使自己的思想在经常性的自我批评、自我修复中得以新生。

第三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有的做法和经验在这个单位有效,到那个单位就不一定管用;有些新做法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破除了不科学的老做法,但随着形势发展变化,面对新的问题就不一定是科学的了;有的老做法可能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但在新的形势下经过改进和完善,又可能解决一些难以解决的新问题。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有益的经验固然是十分必要的,但一定不能生吞活剥、坐别人的车跑自己的路。务必要静下心来,深入调查研究,扎扎实实地把握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环境条件,坚决彻底地摈弃那些不科学的习惯做法,踏踏实实地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枷锁12、尽信书本——不如无书

战国时期,赵国有位名将叫赵奢,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能够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也对答不上来。

后来,秦国进攻赵国,两军在长平对阵数年。赵王因听信流言,撤回廉颇,任用赵括为大将。结果,秦军偷袭赵营,截断粮道;赵军40万人马被围歼,赵括也被乱箭射死。

成语“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位赵括。如此看来,白纸黑字的兵书,与刀光剑影的战场并不是同一回事;任凭你“读书破万卷”,不见得“做事若有神”。

很多人都以为,一个人的书本知识增多了,特别是上了大学,成了硕士、博士,那么他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创新能力,自然就会相应地同步提高,自然就会很强。实际情况并不见得一定是这样。且不说书本知识本身并非都是真理,并非全都可靠,即使所学习的都是反映着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知识,也还得看学习的人是否能正确、有效地加以应用。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知识可算相当丰富了,单是回香豆的回字,他就知道有四种不同的写法,可他不是连最起码的谋生能力都没有吗?

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越多,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有利,这是主要方面。这一面,大家都注意到了。特别是在学校里,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常常会向学生反复强调这一面。

二者关系的对立的一面表现在,知识增多创新能力不一定就会相应提高,二者并不是必然同步发展,更不具有量的正比例关系。因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开拓,如果只是局限在已有知识的范围之内推演知识,那是难以创新的。这二者关系的对立的一面,注意到的人似乎还不多。

二者的对立的一面还表现在,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已有的某些知识会显得陈旧过时,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错误,会干扰和模糊人们探索新事物、新规律的眼界与视线。因而在一定条件下,知识还有可能成为创新的一种不利因素、一种障碍。注意到这一点的人恐怕就更少了。

书本不同于现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够把握这个道理的人并不多见;人们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

请想一想,甲乙两地相距10公里,我从甲地到乙地,是乘汽车快呢,还是骑自行车快?

有些读者肯定会觉得,这个问题不算是“问题”;汽车的速度远远超过自行车,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这个“常识”也有不灵验的时候。在有些情况下,骑自行车要比坐班车花的时间少,比如交通阻塞的时候,班车总是在长龙一样的车流中爬行。

所以,“汽车速度比自行车速度快”,这只是理想状态的知识,是排除了具体条件之后所得出来的结论。但是我们无法在理想状态下乘汽车或者骑自行车,我们总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乘车或骑车;那么,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中,究竟是汽车速度快还是自行车速度快,则是一个很难说的问题。这就是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

现在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实际上说得并不确切。确切地说,知识的运用才是力量。满脑子都是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一直藏在我的脑子里,从来都没有把它运用出来,我们的知识有什么作用?会产生什么力量?如果获得了一些知识,哪怕是很少的可怜的一些知识,但把这些知识正确地运用到社会当中,这种知识才会产生出力量,才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影响。

国外医学界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青年人,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遇到一位心跳骤停的病人;为了恢复病人的心跳,那位青年人用水果刀切开病人腹部,拗断两根肋骨,直接用手握住心脏挤按,终于把病人救活了。

医学权威们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一致认为,幸好那位青年人不是医生,否则他不可能把病人救活。因为任何一位受过正规训练的医生,都决不会想到用水果刀给病人开刀——医生首先担心的是,水果刀消毒没有?感染了怎么办?医生也不会用手直接拗断病人的肋骨。但是,那位青年人的办法是当时隋况下,抢救这种病人最好的办法。

任何书本只是一种意见,任何一种意见也都并非绝对真理。或许有的本就是错的。即使曾经正确过,随着时代改变与人类客观环境的变迁,许多也已不再适用了。所以“旧说”不可拘泥。至于“新说”那就更要当心了。当今谁愿出钱都可出书。出于某种功利目的,一些未经实践检验或未经严密论证的、甚至将外国的旧货当时鲜搬过来的所谓“新说”,也纷纷跟着“抢闸出笼”。一时新旧杂陈,珠目相混。读者千万别为那些貌似新奇的标榜所迷惑才好。

所以,我们不应该成为书的奴隶,不能淹没在书本知识的海洋里而浮不上来;否则,还不如别读书的好。用孟轲老夫子的话来说,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肯定见过不少的“饱学之士”,他们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但是,他们不能动手,不会处世,想不出点子,解决不了问题;除了书上讲的,他们一无所知。

一般情况下,所受的正规教育越多,一个人的专业知识也就越丰富;但是,从创意思维的角度来说,他的思维受到束缚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阻止“唯知识定势”的形成,人们通常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辩证思维方法,像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的无知”,以双方辩论为手段,从对立面揭示知识的相对性以及知识与现实的差距。

世人常骂沉迷于书中世界的人为“呆子”,大约是说这类人看世界太过理想不解世情之故。“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么海市蜃楼的东西,也只有呆子才信。

真正看书的人不相信这些。同样,他们也不全信一切文字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文字这东西本身没什么贞操观念。看书的时候,不可不打醒了十二万份精神,否则,就有被骗的危险。所以有志者十年磨一剑,取名“批判”,从此有了看书的良伴。

然而世间又有绝世高手,能读有字之书,更能读无字之书。闭门即是深山,读书处处净土。大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洞彻先机,趋利避祸,世人谓之神仙;小可不为世事表象所迷,深明大义,宠辱不惊,知人任士,鲜有失误,世人谓之人杰。但要修练到这个地步,还要有相当的天赋,普通人只能望尘莫及,兴望洋之谈尔。

对很多人来说,读书不过是生活的调剂品,心灵的清洁剂,我们也不一定非要达到绝世高手的境界。但目前书界乱象从生之际,看书时在心上悬挂一把名叫“批判”的尚方宝剑,邪魔见而退避,走火入魔的危险也会相应减少很多。

枷锁13、权威崇拜——权威都只是某一方面的权威

在这个权威多如牛毛的时代,权威多的可谓是倾国之车也拉不完,累死所有田间劳作的牛也驮不尽的。放眼望去,什么文学权威、医学权威、文化权威、商业权威、权利权威等等,可谓花样繁多、数不胜数。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只要脑壳没进水的人稍微动一下脑筋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非常荒唐而又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领域,任务一个系统,都会有自己的权威。即便没有,也要生拉硬拽、重墨浓彩地涂抹出一个或几个权威来,使其粉墨登场,被奉为神明,接受众人的吹捧和朝拜。

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尊崇之情,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尊崇常常演变为神化和迷信。无数人在“权威”的强制下受着他们肆无忌惮的强制,以一种令人不解的屈辱去迎合他们的“权威”要求。

国人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一旦发现与权威相违背的观点或理论,便想当然地认为其必错无疑,并大张伐挞。这就是捆绑国人思维的一根绳索——权威崇拜。

权威是什么?是金钱、是技术、是经验、还是人民赋予的权力。

金钱——且不论其来源,只看它能左右人的行为,但却不能支配人的思维。

技术——且不论其是真理,还是贻笑后世天大错误;它能使得今天的人们变成机器附庸,却还能被突破。

经验——在经验贬值的现代,一本书就是作者几十年的,互联网上成千上万人的经验集合难道不敌一个“专家”。

人民赋予的权力——那更是无稽之谈,权力的基础本就是权威。

看来权威只是人自己不断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锁。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按照专家的意见办事,总能得到预想中的成功;如果不慎违反了专家的意见,总要招致或大或小的失败。如此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了以专家的是非为是非,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专家不可能出错”;于是,在大家的思维模式当中,专家就形成了权威,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思维屏障。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这种现象,当两人发生争论的时候,如果一方能引证某位专家的话为自己辩护,那么另一方就只有拱手认输的份儿了。再看看我们的理论文章,哪篇文章如果没有大段引用权威的语录,作者和编者都感到心里不踏实,“拿不准”;只有拉出一个权威来帮腔,大家才能都松一口气。

不论是来自教育还是来自专家,归根结底,权威崇拜根源于个人的有限性。个人知识上的有限,使我们崇奉博学者为权威;个人力量上的有限,使我们崇奉强力者为权威。我们试图通过权威的力量,把自身的有限性上升为无限性。

每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从思维领域来看,权威崇拜有益处有害处。权威崇拜在日常思维中具有积极意义,它为我们节省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不必再从头研究几何学,只需学一学欧几里德的理论就行了;我们不必等几百年后看资本主义是怎样灭亡的,只需读一读马克思的著作就行了;我们不必亲自去“看云识天气”,只需听一听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就行了……所有这些都是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从创意思维的角度来说,权威崇拜显然是要不得的。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人们往往很难突破旧权威的束缚,有意无意地沿着权威的思路向前走,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

同类推荐
  • 富人有什么

    富人有什么

    富人有什么?富人有的不仅是财富,更多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财富给富人带来光环,让他们在常人的眼中显得那么高大、那么幸运。富人为什么会富?富人凭什么富?富人有什么?富人拥有的东西你一样可以拥有,你同样也可以成为富人。
  • 自我的力量

    自我的力量

    本书内容包括:羡慕他人,不如发奋做好自己;苛责他人,不如反省修正自己;乞求他人施舍,不如创造自己的财富;步他人后尘,不如开辟自己的路等。
  • 最新读懂人生全集

    最新读懂人生全集

    人生如一条河流,奔腾向前,永不停歇;人生是一首诗,写满了悲欢离合,却挥不走哀愁忧伤;人生像一滩清水,偶尔的几粒石子,也能激起层层波动;人生是一张白纸,需要的是自我奋斗,为之增添色彩。人生是一条漫长而又短暂的路,当你遥望将来,依然是前途无量,当你回首过去,你会骤然发现时间的仓促。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于有多长,而在于有多精彩。所以,人活着就应该好好对待有限的生命和生活,学会美化它,欣赏它,让有限的生活更大量限度地充满阳光和欢乐。
  • 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夜莺演唱会

    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夜莺演唱会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儿童教育格言

    儿童教育格言

    名人名言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精辟妙语!名人名言,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简练的语言于一身。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谆谆教导。儿童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本书针对儿童的道德情感方面,以名人的警句,教儿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热门推荐
  • 抢个帅哥当老公

    抢个帅哥当老公

    TMD好帅呀!某一女流氓色色地盯着,刚挟持过来的帅哥人质,情不自禁惊叹了起来。哈哈,色女就是色女,此女突然色心又起竟把人质给强吻。奈何她对帅哥一见钟情,帅哥却把她当神经病,毫不犹豫,一个拳头,蹦!明知对方已有女神,某女却还是要死缠烂打。何况还有只“狐狸精”对他垂涎已久,不行不行,决不能把到手老公然给别人,誓要捍卫到底!等等,不是还有个备胎嘛?怎么办,另外一个也好优秀,呵呵,二选一呀?本以为泡到个好老公,就可以开开心心当少奶奶,谁知天意弄人,她的囧日子才刚刚开始……
  • 御书征道

    御书征道

    我本是个无欲无求的书生,为何要我历经这万千苦恨。既如此,那便御我窍中之书,征万途之道,破纷扰红尘,立天下之尊。只道是:行路难,行路难,多苦路,家何还?归平淡,归平淡,欲可为,心所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农家商女无敌

    农家商女无敌

    某商业女精英喝了一杯咖啡竟然穿越了?一穿越见到的竟然就是父母的尸体!还没缓过来被家里的宝藏亲戚敲响了门,拉去祭拜河神?我竟然是个灾星吗?某男子骑马奔来,问:“你拉我去干嘛?”答:“我饿了。”本只想在古代发一笔横财,没想到自己的身份竟然如此离奇,从此凤凰于飞,锦绣凰途。
  • 被召唤使

    被召唤使

    平凡学渣穿越异界,成为魔法大陆史上最弱召唤兽!召唤与封印、刀剑与魔法、蒸汽与齿轮、列王与诸神。风云变幻,暗流涌动。命运的历练。从最渣,变最强。“你到底是人?还是召唤兽?”“都不是。请叫我,被召唤使。”
  • 天才要被气跑了

    天才要被气跑了

    【第三基地科幻系列】芸芸众生的世界,没几个人想过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威胁生存的事。如果、假设、哪怕万一发生了,并且是绝对的威胁,谁来守护想要继续活下去的人们?于是,他们出现了。
  • 西陵圣主

    西陵圣主

    他原本在西陵山脉食草木,饮山泉,采山花,觅灵果, 终日与虎妖为伴。为了寻找生身父母,为了帮巫族灵女找到族人,他所向披靡,为梦而战!
  • 一目光锥

    一目光锥

    第一篇是以平铺直叙描述往事的独白,已在路上的方式一站一站的勾勒画面,像轻音乐,并无曲调歌词,淡淡的响着,淡淡的说着。你若年轻便能燃烧,你若老成直接沸腾。第二篇开始新的故事了,金成牛想要带着兄弟们过好日子,但是发现好人难当,要是不用管钳子抡的肥猫掉下一颗槽牙?草!就没人知道我们是怎么回事!冯乡长升官后怎么跟他打拼进市里?乔团长的军旅生涯如何?艰辛的社会之路需不需要胡一刀帮他趟条血路?
  • 异世丹仙

    异世丹仙

    欠下百万巨款,一个车祸,偶然穿越到异世界!得逆天奇遇,获上古神器。生来经脉断尽!备受欺负!能否崛起,独占一方,成为丹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