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85500000031

第31章 刑事审判制度的变革(6)

由清末刑诉草案修改而成的民国《刑事诉讼条例》,第70条用列举的方法巩固了这一制度:“讯问被告不得用强暴、胁迫、利诱、诈欺及其他不正之方法”,明确要求“犯罪事实应依证据认定之”(第305条),而且对口供问题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范:

首先,被告人的口供可以作为证据,但须合法取得。条例第303条规定:“被告之自白非出于强暴、胁迫、利诱、诈欺及其他不正之方法,且与事实相符者,得为证据”;其次,口供应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

“被告虽经自白,仍应调查必要之证据,以察其是否与事实相符”(第303条);大理院则进一步强调:“现行法例取证据主义,必证据充分,而后可以定罪科刑。不能仅据告诉人之供词为定案”;再次,被告人的口供并不是判决的主要基础。考虑到迷信并求取口供的旧习难改,为了避免刑讯逼供的死灰复燃,大理院特地强调:“犯罪人自白,虽作为证据之一种,然众证俱确,可不待犯罪人自白而为判决”。

条例第304条规定,“讯问被告后审判长应查证据”。其后附大理院的“判例”与“解释例”为:“查诉讼成例,系采用心证主义。取舍证据,一任审判官之判断。”并结合一个案例,对自由心证原则作了详尽的解释与说明。条例的第306条则成为体现自由心证原则地典型条款:“证据由法院自由判断之。”其后的“判例”为:“查诉讼通例,审判衙门审判案件,认定事实,应依证据。而证据之证明力,由审判官自由心证判断之。”在此基础上,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北京政府下令暂准援用的《县知事审理诉讼暂行章程》第18条却言词稍嫌暧昧:“讯问方法由县知事或承审员相机为之,但不得非法凌辱。”

口供主义本与刑讯紧密相联。为此,刑讯的废存,自然成为我国法史中一个古老的话题。近世旧论重提,则始发于1901年五、六月间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的“江楚变法三折”。三折中的第二折,主在整顿中法。其提出的十二条建议中,有一条为“恤刑狱”。此条含九项内容,其中两条为“省刑责”、“重众证”。二人对传统的案件审理方式严厉批驳道:“敲扑呼号,血肉横飞,最为伤和害理,有悖民牧之义。地方官相沿已久,漠不动心。夫民虽犯法,当存矜哀。供情未定,有罪与否尚不可知,理宜详慎”。由此,他们提出,以后除盗案命案证据已确而不肯供认者准其刑吓外,其余“凡初次讯供时及牵连人证,断不准轻加刑责”;而对于笞杖等罪,可由地方官体察情形,酌量改为羁禁,或数日,或数旬,但均不得凌虐。鉴于西人“众证既确,即无须本犯之供”的问案方式,他们建议此后问案应分别情形,除死罪仍必须有人犯之输服供词外,其余军流以下罪名,如果本犯狡赖不招,拖延限远,则据众证定罪。如此,“省刑责则廉耻可培养,重众证则无辜少拖毙”,其结果是可以仰裨圣朝尚德缓刑之治,同时,“驱民入教”之患亦可渐除。修订法律馆奉清廷之命核议刘、张之请,光绪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沈家本、伍廷芳上《议覆江督等会奏恤刑狱折》,赞同有保留的废除刑讯,对刘、张建议,采纳诸多。受此影响,近代刑事诉讼法律对诉讼证明问题的规定才有了较大改观。

自由心证制度排斥了“口供”的王者之位,可谓一大进步。但通观清末民初的相关刑诉规定,虽然拒绝刑讯的否定性条款日渐丰富,但指导检事、推事的正面规矩却无处可寻。在长达几千年的集权统治传统下,中国的政府及民众对控制犯罪、保持稳定有着极强的认同与追求。西汉时期的《沈命法》甚至规定:“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处死。”在这种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压力下,在传统理念及现实物用尽皆匮乏的情况下,在清末政局动荡、民初盗匪四起的社会环境下,靠“众证定案”而不倚重口供,谈何容易!为此,时人对废除刑讯逼供而采纳自由心证原则,颇不以为然,认为:“外国警察及检事,制度完备,各尽其职,能查种种证据,无庸拷问。中国警察检事,均甚幼稚,故刑讯不可废”。此种议论虽有借口之嫌,却也并非毫无根据。但沈家本等人在制定《大清刑事诉讼律》之时,即对此论调予以了明确批驳,认为“断案不必尽据口供已见唐律,所谓‘赃状露显,理不可疑,虽不承引,即据状断者’是也。案情应以众证为凭,当可十得八九。苟舍众证而取口供,殊未可尽信。

今各国无不采众证主义,亦以其合于法理与实益也。或谓现在中国警察尚未完备,若舍口供主义不易侦知实情。殊不知警察未备,理应从速改良警察,安可永守此不备之制度以保流弊无穷之旧法,况口供之未可信乎?”争论颇为激烈,立法也意在除弊,但实际上,清末民初时期的诉讼实践中,口供就从未被真正拉下“王位”,废除刑讯的理论与立法在实践中一再被置于尴尬的境地。御使刘彭年的非难自不待言,上海会审公堂蹈用积习、沿用严刑,更是公然蔑视新法之举。因此,法令已定,能否落实,实为一大问题。据当时资料,不唯上海,即使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构的大理院,仍存有刑讯逼供之举。于此可见,这种传统的求证方法,实非一纸法令所能轻易禁止。但涤垢纳新之举毕竟已然开始,“众证”重于“口供”的新型证据制度终得劈荆上路。

传统的诉讼证明模式之所以可以接受自由心证,这除了诸多方面的原因之外,重要的还应在于法律体系本身。人类文明在法律体系上的成就,并不将国度视为互相借鉴、吸收的障碍。当其“合理内核”与另一体系相协调,并为另一体系体用发展所需要时,它就可能会被另一体系所接受。在奉行刻求真是的目的、适用虚衷折要制度的中国传统模式中,曾经辅之以众证定罪的诉讼证明制度。众证定罪只适用于法律有特殊性的案件,大多数案件要以当事人的陈述即口供作为判断的重要依据,这种体用格局无疑会影响刻求真是的质量。而西方近代出现的自由心证制度,在诉讼认识论的诸多方面刚好与传统模式的众证定罪暗合,因而可以借鉴过来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这正是清末民初诉讼证明接受自由心证引入的内在原因。

自由心证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较之中国古代“罪从供定”的自由裁量制度有着进步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资产阶级的诉讼学者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认为只有自由心证才能保证案件的客观真实。实际上,就诉讼客体来讲,自由心证的认识同中国传统模式一样,仍然没有超出“盖然性”的局限。随着诉讼文明的发展,西方自由心证原则成立初期的“内心确信”这一侧重于主观方面的证据评价标准也同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论上的批评和反省,并导致了在诉讼实践中确立客观标准的不断努力。

四、由审理的纠问式到控辩式

翻开人类刑事诉讼史,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个国家的刑事诉讼都开始于弹劾式,后发展为纠问式,接着是近世以来的控辩式(或曰混合式)。法国大革命以后,旧的纠问式诉讼形式与改变了的政治和社会情况不相协调,于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学家对其进行了猛烈抨击,随后,法国等大陆国家逐渐废除了纠问式诉讼,改行英国的弹劾式诉讼,而且原封不动。但照搬照抄中不免矫枉过正、不合国情。于是,稍后,又对固有的纠问式诉讼与外来的弹劾式诉讼加以折中、调和。1808年的法国刑事诉讼法典,标志着控辩式诉讼结构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司法史上的新纪元。清末民初的刑事诉讼法律修订,即以此最新之诉讼类型为借鉴。

适应于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中国古代诉讼实行纠问式诉讼。

当时的诉讼,没有专门的公诉机关(御史监察组织行使纠弹职权,但还不能视为国家公诉机关),案件审判中亦未实行“不告不理”,审判机关有权主动追究罪犯,不但有权审判,而且兼施侦查与起诉职能。

与审判机关的超强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诉讼参与人的极弱。诉讼中,不但被告人没有辩护人的帮助,是受追查、拷讯的对象,处于基本无权的地位,即使“告诉人、证人都要受到拷打”。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初三,沈家本上奏《进呈诉讼律拟请先行试办折》,继之,又上奏初步编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

该草案规定,在法官的主持下,刑事案件的审理由原被告双方当庭对质、互为辩诘:

“承审官应准被告或所延律师得向原告当堂对诘”(第54条);

“原告供述后承审官即据所控情节向被告诘问”(第55条);

“如被告坚不承认被控之罪,承审官即分别令原告各证人供证实情,饬书记照供记录”(第57条);

“被告或所延律师均准向原告各证人对诘”(第58条);

“被告或所延律师对诘原告各证人后,原告或所延律师亦可覆问原告各证人”(第59条);

“原被告各证人均已供证后承审官即令被告申辩”(第60条);

“被告申辩后如被告亦有证人,准该证人代为供证”(第62条);

“原告或所延律师亦准向被告证人对诘。对诘之后,被告或所延律师亦可覆问被告各证人”(第64条);

“原告被告及两造证人均各供证后,准被告或所延律师向承审官申论曲直,原告或所延律师亦可当堂覆辩”(第68条);

“凡遇重大案件,于原告及各证人供证后,被告及各证人未供之前,应准被告或所延律师,当堂评论原告所控之是非,并将如何覆辩之处,先行略述”(第69条)。

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草案确立了代被告人辩护的律师制度,当事人在律师的帮助下,审理过程的重点在于双方的质疑、论辩与抗衡,而不再是高坐堂上的主审法官的“穷追猛打”。法庭审理阶段,口头和公开的审理方式取代了书面和秘密的审理方式。因此,从总体特征来看,已经带有控辩式诉讼的某些特征。不过,由于尚未引进检察制度,诉讼中没有代表国家的原告——检察官,在对罪犯进行追诉、审理时,法院拥有逮捕、侦查以致积极取证等权力。为此,与控辩式诉讼相比较,其纠问式色彩仍然相当明显。

由于各地新式审判机构建置在即,有关刑事案件的办案程序规定急为需要。为此,在沈家本等人的努力与推动下,宣统元年七月初十(1909年8月25日),《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经修订后颁行,成为全国各地新式审判制度建构的准据。虽然章程已引进检察制度和代诉制度,但其《公判》一节中,具体规定法庭审理方式的法条,仅有“凡审判方法,由审判官相机为之,不加限制”(第33条)一条非常笼统而宽泛的规定,《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中双方当事人的剑拔弩张、唇枪舌剑,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910年2月7日),《法院编制法》颁行。其第七章《法庭之开闭及秩序》对法庭审理程序作出了纲要性规定。但通观全章,对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证人、鉴定人以及翻译人等违反法庭规定、妨害法庭秩序的行为,有着极为严格详备的处罚规定;对其审理中的权利规定却难觅踪迹。

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11年1月24日),沈家本、俞廉三将《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进呈,采用各国通例,以补中法之未备。其中,奏折将“诉讼用告劾程式”的建议与说明放在了八种改进措施之首位:

查诉讼程式有纠问、告劾之别。纠问式者,以审判官为诉讼主体,凡案件不必待人告诉,即由审判官亲自诉追,亲自审判,所谓不告亦理是也。告劾式者,以当事人为诉讼主体,凡诉追由当事人行之,所谓不告不理是也。在昔各国多用纠问式,今则概用告劾式,使审判官超然屹立于原告、被告之外,权衡两至,以听其成,最为得情法之平。

由于《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已经明确确立检察制度,沈家本所言“告劾式”诉讼,实为控辩式诉讼。但审视草案的具体内容,应该说作为原告的检察官诉权明显优于被告人;同时,本应居中“消极”裁判的法官,积极干预庭审的力度也非常之大。例如,草案规定:“言词辩论以前条检察官之陈述为开始期”(第332条);“当事人请求传讯证人或实施检证鉴定及其他调查证据,审判衙门应以决定裁判之”(第335条)。与《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相比,双方尖锐诘问、激烈对抗的“火药味”明显减少,控、审一体纠问被告的传统色彩依然相当明显;但相对于《法院编制法》及《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其对被告人的庭审权利规定仍然有所增加。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近代第一部颁布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条例》于《审判》一节中,对庭审中的事实调查程序有着较多的规定,同时,对于原被告双方的对抗与辩论程序,也作出了一定原则性规范:

“调查证据完毕后,应命依左列次序,就事实及法律辩论之:检察官,被告,辩护人。”(第323条)

“辩论后审判长得命再行辩论,但被告有最后之辩论权。”(第324条)

“审判长于宣告辩论终结前,应询问被告有无陈述。”(第325条)

“辩论终结后,遇有必要情形,法院得命再开辩论。”(第326条)

除《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外,较之清末各类颁行或未颁行的刑事诉讼法律规定,北洋政府的《刑事诉讼条例》对于当事人双方的辩诘权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第326条“辩论终结后,遇有必要情形,法院得命再开辩论”的规定,更加充分显示出立法者欲更多地借助当事人本身的辩论而发现案件真实的强烈意图。

纵观清末民初时期刑事案件审理方式的由“纠”而“辩”的转变历程,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传统庭审制度的渐次衰败。但新旧制度的嬗变往往是“剪不断,理还乱”。控辩式诉讼模式要求在控、辩双方的充分对抗中,主持和参与庭审的法官始终保持中立,“让争诉双方保持平衡而不要介入争论”。而纵观清末民初的案件审理,法官的“指挥”却远胜于两造的“争论”,透过控审初步分立、加强原被告对抗的新颜,控审一体、注重合作的纠问旧貌,一直清晰可见。

宣统元年颁布实施的《法院编制法》,对审、检机构进行了合属办公的设置,“地方及高等审判各分厅、大理分院,分别配置地方及高等检察分厅、总检察分厅”(第85条)。审检两厅同衙办公,其彼此制约的效果尚且不论,世人对其名实难符的怀疑却会“油然而生”。不惟此,《检察厅》一章中还规定,“初级检察官如有不得已之事故,初级审判厅监督推事得因请求派该厅推事临时代理。其不设监督推事者,由该管地方审判厅厅丞或厅长行之;地方及高等检察官、总检察厅检察官如有不得已之事故,各审判衙门长官得因请求派各该推事临时代理;地方以下各检察厅,并用该厅候补检察官代理”(第103条)提起控诉的原告与中立裁决的审判官员本应相当疏远,但审、检两家却表现得如此体恤、合作,分工与制约又怎能尽如人意?与检方直接对立的被告,又怎能相信这种可以代理检方的推事?虽然条文末尾有“本条之代理,以紧急事宜为限”的条件约束,但在政府部门通力合作打击犯罪的传统观念与制度流行甚久的情况下,这样的约束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况且,不论是清末还是民初,也只是在大、中城市的审判机关中才设有一定数量的检察官员。在众多的基层审判机关,则并无检察官之设置。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国情下,“紧急事宜”

同类推荐
  • 行政事业收费纠纷法律顾问

    行政事业收费纠纷法律顾问

    该书内容涉及行政事业收费基本问题、农民负担收费、公安收费、外交收费、人民银行收费、人事收费、卫生收费、民政收费等四十四方面。
  •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法律的出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走上依法保护的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我国文化领域,继文物保护法之后又一项重要法律,在文化法制建设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婚姻家庭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第二版)

    婚姻家庭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第二版)

    不身经百战,怎能百战不殆?无法亲身经历百战,可以通过研究百案来模拟身经百战。本书通过解剖100个婚姻家庭纠纷案件,让您迅速“身经百战”,成为精通婚姻家庭纠纷处理的法律专家。本书选取了真实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例进行分析,在总结某类案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对该领域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点评,既注重现有法律依据的分析,也注重法理推演,力求实践性和理论性相得益彰,以解决一线实战律师遇到的具体实务问题为目标,方便法律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婚姻家庭纠纷实务中的法律风险点,为婚姻家庭纠纷法律工作提供帮助,也为审判实务提供参考。
  • 带着法律去旅行

    带着法律去旅行

    出门在外,难免会遇到各种纠纷,本书从读者角度出发,告诉游客在不同的环节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即学即用,既有风险预防知识又有纠纷处理技巧,一书在手,旅行无忧。
  • 诉讼法的理念与运作

    诉讼法的理念与运作

    法学是追求正义的学科,而程序是保障公正的前提。本书从法讼理念的角度,以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我国诉讼法实践,对诉讼法的理念与运作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反映了诉讼法学术界讨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司法改革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是一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专著。
热门推荐
  • 花墨砂

    花墨砂

    本文不会弃坑!人生中,有些人相遇,纵使皆相忘,此生无怨悔,!世上的人,都喜欢阅读是因为有些书荡气回肠,万古不更变!有些书动人心悬、,黄泉莫相悔!有些书甜到骨血,-_-||致死不相忘*
  • 我的超能力女儿们

    我的超能力女儿们

    不是奶爸文!不是奶爸文!不是奶爸文!本书名正确读法:我的超能力,女儿们。想要拯救世界却毁灭了世界的陈奇,回到了十年前灵气刚刚复苏的时候。陈奇面对全世界:“只要你们叫我一声爸爸,我就能得到你们的超能力,然后在十年之后拯救世界。”
  • 守护神起

    守护神起

    公务员考试屡次落榜穷得饭都吃不上的青年,被一个小丫头片子忽悠进了一家破败的保安公司,做起了月入一千块钱的看门小保安,一次雷电,将他劈得七荤八素,但从此他走上了一条逆袭之路,而守护也成为了他心中永不磨灭的执念……
  • 韶颜笔录:九生九世九情劫

    韶颜笔录:九生九世九情劫

    他们本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却触犯天道,被罚轮回九生九世都会爱上对方,却无法在一起,还要亲眼看对方死去。八世轮回,最后一次机会,他们能否逆天改命,保护自己所心爱之人呢。
  • 傲娇学霸在隔壁

    傲娇学霸在隔壁

    别人说肖漠对谁都是冰冷淡漠,除了风笙。肖漠和风笙是青梅竹马,但对风笙来说这个竹马除了气她还是气她。
  • 未卜此生

    未卜此生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成功家训经典故事全集

    成功家训经典故事全集

    本书所收集的经典故事,是从浩如烟海的成功学书籍和杂志中提炼出来的,以简单质朴的方式把富含深刻内涵的做人道理呈现给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吸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和真谛。这些家训不仅是生活实践经验之谈,更极富哲理性。这些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定可以给孩子们留下永不泯灭的榜样。我们自古就有“3岁看8岁,8岁定终生”的说法,“8岁定终生”似乎绝对了些,但理解为从孩子抓起应该是不为过的。教孩子做人,家长有责任,学校有责任,社会有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育人的摇篮。
  • 高峰原妙禅师语录

    高峰原妙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FBOYS之专属童话

    TFBOYS之专属童话

    他是舞台上耀眼夺目,像黑夜里璀璨的星光却又独自占领了整个夜幕的一道光亮。他是似乎永远都面带微笑,笑容灿烂得足以感染人心同时又温暖明媚的一束阳光。他是默不作声的把整个世界尽收眼底,敛尽光华,从不主动聚焦闪耀的一抹暗芒。……系统君,你直接点王俊凯、王源和易烊千玺的名字就好了,文艺那么久,不就是想说小三只吗?还有……游戏里那或暗黑或腹黑或鬼畜的设定是谁弄的?你说出来,我保证不让四叶草打死你!!
  • 成熟力

    成熟力

    一个人走向成熟是困难的,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甚至历尽沧桑却并不能确保一个人的心理成熟。本书告诉你成熟的意义,怎样让自我变得成熟等内容,具体包括:认识自我就是一种成熟、成熟的人能主宰自己的心灵、成熟的人懂得放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