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18400000024

第24章 晶莹的泪珠(6)

从1980年夏天初识于我的灞桥,街道边的一顿午餐,成为我们二十多年深刻的记忆。这期间,我和刘恒大约有两三次相遇,每当见面握手,便说到街头的那顿午餐,一碗牛肉或羊肉泡馍。以我推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也随着作家腰包的不断填充,大餐小餐中餐西餐乃至豪华宴会,他和我都经历过了。在他,起码我没听见对某一顿大餐的感受;在我,即使吃过什么稀罕饭菜,稀罕过后也就不稀罕了。灞桥街头的这一顿羊肉泡馍,之所以让两个人经久不忘,我想在于这情景发生的年代——1980年夏天——中国新的发展契机初露端倪时的一个标志性的年份,第一家私营饭馆在古镇灞桥张扬出来时的特有景观;另一因由在于这碗牛羊肉泡馍,标记着那个年月的我的消费水平,自参加工作十八年第一次涨薪,拿到45元月薪了,大约发表了十多篇小说,累计有一千多元的稿酬了,可以请本地和外埠的朋友吃一餐泡馍了;还有一点在于,蹲或站在街道上吃泡馍的这两个人,后来都成了有点名气的作家,一个在北京,一个还在关中。这似乎才是造成记忆不泯的关键,作家微妙的生活感受;此前此后我陪过老朋友新相识包括乡村亲邻等都吃过,过后统统忘记了;唯有作家不会忘记,我记着,刘恒也记着。

这回在北京饭店和刘恒握手,他开口便说起这顿牛羊肉泡馍午餐。笑罢,我突然想到,这顿街边的午餐已成为一种情结,也成为一种警示,在我千万别弄出摆显“贵族”的嗲来,当下这种发“贵族”的嗲气小成气候。那样一来,刘恒可能再不说1980年夏天古镇灞桥的午餐,也不屑于和我握手了。

何谓良师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最后一年的初夏,关中平原正勃发着一年四季里最迷人的景致,复苏的中国文学界亦如这自然界的景致一样撩拨着新老作家们的创造欲望。那时候,我去刚刚恢复不久的陕西作家协会参加一个什么会议,认识了吕震岳先生,直到今年春天我去他的灵堂前点燃一炷紫香,无论如何都抑止不住涌流的泪水了。

那次会议即将结束时,吕震岳来到我住的房子。“你是陈忠实吧?”问过我的名字又自报家门,“我是吕震岳,陕报文艺部的。”我便让座倒水,尤其是对一位年长于我的头发已显得稀疏的老编辑,因为头次见面,愈是礼仪敬重。他坐下后没有寒暄和客套,直接谈明来意,约我给陕报文艺版写篇小说:“你以前的几篇小说我看过,很不错,有柳青味儿。”我便应诺下来。他又叮嘱说:“一版顶多只能装下七千字,你不要超过这个数就行。”说罢就告辞了,干脆利索。

我那时候的心态刚刚调整过来。三年前的1976年春天,刚刚恢复的《人民文学》约我到北京参加一个写作笔会,我写了一篇适应当时反“走资派”的小说在该刊物上发表了,引起较多反响。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和在一切领域里的拨乱反正,我在社会政治领域里的巨大欢欣与在写作上的失挫,形成剧烈的心理冲突,直到一九七八年的冬天,仍然陷入在真实的又不想被人原谅的羞愧之中。记得我当时正在灞河河堤的会战工程中领工,我和指挥部的同志住在河岸边土崖下的一座孤零零的瓦房里,生着大火炉睡着麦秸铺。正是在被春汛严逼压迫着的紧张的施工过程中,我先后读到了两篇记忆犹新的短篇小说,先是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陕西青年作家莫伸的《窗口》,后是被后来公论作为新时期文艺复兴潮声的刘心武的《班主任》。莫伸比我年轻许多而刘心武和我同龄,然而都是崭露头角的文学新人,都是从刚刚解冻的文坛土壤里蹿出来的惹人眼目的新苗。我读着这些优美的小说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失挫,更深地陷入羞愧之中,便把全部激情都转移到我所指挥着的河堤工程上。

直到这个工程完工的1978年秋天,我便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郊区文化馆在小寨,有两处办公用房,一处在小寨俱乐部的小楼里,住着大多数文化干部和文化领导;另一处是“文革”前的老文化馆所在地,全部是平房,已破落残损,有三四位干部挑着好点的房子住着,院中荒草尽兴地繁衍着。我便选了东南角一间空房,把一卷铺盖卸下来,掉下来的半张顶棚的苇箔经民工重新搭吊上去,残留在墙上的黑墨标语被我用报纸糊住了……我便坐下来读书。窗外是农民的菜地,生长着日渐膨大的白菜,白菜地的畦梁上插长着绿头萝卜,也是日渐粗壮着。我从早读到晚,或借或买,图书馆里获得解禁的小说和刚刚翻译出版的国外的即使获过诺贝尔奖对我们却陌生的大家名作,一概抱来阅读。目的只有一点,用真正的文学来驱逐来荡涤我的艺术感受中的非文学因素。“四人帮”可笑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因为太离谱姑且不论,十七年里极左的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思想,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属于文学自己的因素,是强加以至强奸文学的非文学因素。对于非文学因素的荡除和真正的纯文学因素的萌生,对写作者来说,用行政命令是不行的,只有用阅读真正的文学作品来荡除,假李逵只能靠真李逵来逼其消遁。

我的自我审视和自我选择在我的感受里是正确的。阅读使我进入了真正的五彩缤纷的小说世界,非文学的因素基本被廓清了,我才觉得我正临门属于真实的文学的殿堂。信心也恢复了,羞愧的心理得到了调整,创作的欲望便冲动起来。直至今天,我依然难忘1978年的那个自虐式的阅读和反省的冬天,每每经过翠花路看见历史博物馆的漂亮建筑群,我便想到我曾居住过的那间房子和窗外的菜地,但现在都荡然无影了。1979年春节过后,我在那间小房子里重新开始写作小说了。正是在我刚刚涌起新的创作激情时,我遇见了吕震岳,他向我约稿。

我十分珍惜吕震岳的约稿,同样是那个羞愧心理的继续。那篇反“走资派”小说所产生的对我的看法,仍然是我的神经最敏感的因素,因而对那些依然还约我稿的编辑,更多的是一种被信赖被理解的感遇之恩了。由是,便想着应该尽力写好一篇小说送上,不致使这位初次见面的长兄失望。然而正在构思中的一篇小说篇幅较大,原计划给《人民文学》的,不怕长,便想着写完这个短篇之后,接着为陕报老吕再写,七千字是一个不能突破的限制。这时候,接到吕震岳一封信,信皮和信纸上的字,都是用毛笔写的,字很大,虽称不得作为装饰和卖钱的书法,却绝对可以称作功夫老道的文人的毛笔字。内容是问询稿子写得怎样了,一月过去了怎么没有见寄稿给他。我读罢便改变主意,把即将动笔要写的原想给《人民文学》的这个短篇给老吕,关键是怎样把原构思的较大的篇幅压缩到七千字以内。如果就结构而言,这个短篇是我的短篇小说中最费过思量的一篇,及至语言,容不得一句虚词冗言,甚至一边写着一边码着纸页计算着字数。写完时,正好七千字,我松了一口气,且不说内容和表现力,字数首先合乎老吕的要求了。这就是《信任》。

稿子写成心里又有点不踏实,主要是内容。这篇小说写一位挨整受冤的农村基层干部,以博大的胸襟和真诚的态度对待过去整他的“冤家仇人”,矛盾甚至很尖锐。写成后我又有点踌躇,当时正是伤痕文学如苦水怒潮般汹涌,控诉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社会生活中亦是平反冤假错案刚刚激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应的普遍性情绪,围绕着“四清”运动的矛盾,农村社会的新矛盾和社会心理也很尖锐和复杂。这篇小说以这样的人物出现,会不会引起误解?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带着稿子去找老朋友张月赓,让他给看看,以较为客观的眼光给我把握一下。

张月赓还住在西安晚报社的两层简易居室里,一大间屋子没有隔间,既是卧室也是书房又兼着会客用。部队作家丁树荣已先在座,见面自然都很高兴。我说了事由,便拿出刚刚写完的稿子,二人连续着读了,对我申明的担心以为是多余。丁树荣很热情,说他和老吕很熟悉,正好还要去找老吕,可以替我捎带上稿子。我就把稿子交给丁树荣,夹没夹一纸给老吕的短笺已经忘记了。我第二天就下乡参加夏收劳动去了。

从把稿件交给丁树荣那天起,恰好一周时间,《信任》便在《陕西日报》的文艺版面上刊出了,时间是1979年6月3日,这是我自有投稿生涯以来发表得最快的一篇作品。我听到了我周围的熟识的行政干部的议论,尚不敢完全轻信,以为可能有更多的鼓励的因素,又过了大约不足半月,我刚刚从乡下参加夏收劳动归来,又接到吕震岳一封信,意思说作品发表后引起普遍反响,已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让我到报社去看看那些读者来信的评说。

我心里便有点按捺不住,骑上自行车绕大雁塔那条路奔东大街的陕报去了。似乎是一种潜意识,我尤其看重读者的反应,想听听文学圈以外的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读者的评说,直到今天依然是这种心理。这应该是我第二次和吕震岳见面,老吕对我似乎已经是老早的熟人一样随意了。记得我见他第一面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说话的高嗓子大调门。这回在他的编辑桌旁,不仅依然着这种说话,笑声同样是高腔大声,用畅快、爽朗这些词来形容似乎总不到位。他的情绪很兴奋,完全是一种编发了一篇引起普遍反响的稿子的由衷的快慰。他一边给我述说着丁树荣怎样捎稿给他,他读后的感觉和抓紧处理稿子以促使其尽快见报;一边用右手频频做着手势。我是深深地被感染被感动了的。一个职业编辑,一位长我起码十岁的老兄,毫不掩饰他的兴奋之情,像年轻人一样手舞足蹈着高声叙说着哈哈大笑着,给我一种赤诚热心而不无天真的强烈印象,他随之把一摞读者来信取出来交给我,感慨地说,看看,刚发表十来天,来了多少信说这个作品。

我一封一封读着那些从全省各地发往报社的信,禁不住眼热欲泪。不完全因为他们对我的一篇小说说了怎样的好话,更多的是我太需要他们对我的“信任”了。因为那篇写反“走资派”的小说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企图以新的创作来挽回,挽回那些可能弃我而去的读者,重新建立我和读者的真诚的信赖。那一封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向我证明了最基本的这一点,正是我最心虚着企望充实的一点。然而其中有一封信,以不屑的口气评说《信任》,更以不屑的口气讥讽着我,说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写过适应时风的小说,现在又倒过来写什么《信任》,等等。我以为他说的是基本客观的事实,他肯定读过我过去写的几篇以阶级斗争为主调的短篇小说。不屑的讥讽的口吻不是批评的关键,亦可促使我更进一步作人生和文学的反省。这些信后来由老吕选发了三篇,在《作者·读者·编者》专栏里,我也看到了。有趣的是,十五六年后,我躲在渭南一家招待所里写几篇应急的短文,有天晚上宾馆(招待所)经理来和我聊天,说那三篇被选发的读者来信中,有一篇是他写的。他写那篇读后感式的信的时候,正在渭南地区所辖属的一个县的水利局工作,接近基层农村,强烈地感觉到,因为几十年阶级斗争扩大化给许多无辜的群众和优秀的基层干部造成的伤害,在实施平反冤假错案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对立,甚至出现简单的个人之间的报复行为。他对这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对待同类矛盾的襟怀十分感动,以为是化解阶级斗争造成的人为矛盾的有远见的途径,忍不住便写了那封信。其实,他平素只是喜欢读书看报,并不搞写作,后来几经工作调动,现在已是这家宾馆的经理了……听来真是令人感慨系之。

至今依然记忆犹新的是,由丁树荣把稿子捎给老吕之后,我就到西安北郊的一个生产队参加夏收劳动去了。按当时干部下乡的习惯,自行车后架上捆绑着被褥卷儿,车头上的网袋里装着洗漱用具。大约十天或半月的下乡期满回到郊区文化馆里,《信任》已经发表多日,我在紧如救火的夏收劳动中尚不得知。回到馆里之后才看到发表《信任》的版面,“信任”两字是某个书法家的手书,有两幅描绘小说情节的素描画作为插图,十分简洁又十分气魄,看着看着就觉得眼热。这是我第一次在《陕西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作品,但不是处女作,此前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小说、散文在杂志和报纸副刊上发表,按说不应该有太多太强的新鲜感。我不由自主的“眼热”,来自当时的心态和更远时空的习作道路上的艰难。当时的心态已如本文开头所叙的反省和调整,这篇小说的发表无疑给我以最真实的也是最迫切需要的自信。更深层的感慨发自十八年前给《陕西日报》的一次投稿。

1961年,正是后来被习惯称作“三年困难时期”最困难的那一年,我正在读高中二年级,无法化解的饥饿折磨着几乎所有人,尤其是正处于生理生长最活跃的中学生。市教育局为保护处于这个不幸年代的学生,采取了非常措施,取消晚自习,自然也就取消一切作业,实行“劳逸结合”来对付饥饿,老师只需完成课堂授课而不再批改作业,学生只需接受老师的讲授而不再去做任何科目的作业题,消耗热量的体育课干脆废除不上了。我突然发现空闲的时候太多了,空闲得令人反而不习惯起来,自然就把课余的时间和精力全都用到阅读和写作这个爱好上头来。我和我的同样爱着文学的朋友常志文,找到了一个既省钱又能读到新书的办法。每天晚饭后,我俩悄悄溜出学校后门,抄田间近路步行到距学校约十余华里的纺织城商场,直奔书店。靠在装满各种书籍的书架立柱上,抽出昨天正在读着的那本书继续读下去,直到大约九点或九点半钟商场统一关门,我再最后看一眼正在阅读着的页码,合上书装进书架然后离开书店。那时候没有“微笑服务”,更没有礼宾小姐站在门口躬身欢语“欢迎光临”的礼仪,却不拒绝如我一类无钱买书的人连续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我和我的朋友便从来时的小路再走回灞河岸边的这所由孙蔚如先生创办的中学,我俩关于阅读心得的交流一直继续到校门口才收住。上床睡觉之前,先喝一大碗盐水哄自己入眠,因为饥饿早已搅得肠胃疯狂起来。在往来二十余华里的疾步运动中,本来就没有吃饱的晚饭早已被消化光光了。这样的课余活动的运动量和对热量的损耗,可能远远超出了做作业和一周只有两节的体育课。

同类推荐
  • 云游——徐志摩作品精选

    云游——徐志摩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中国禁毒大案要案经典案例(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禁毒大案要案经典案例(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汇编了《中国禁毒报》公开发表的公安部督办以及各省禁毒部门的重大禁毒缉毒案件,这些案件充分展示了禁毒干警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毒贩斗智斗勇的曲折惊险。
  • 闲来拾得满袖香

    闲来拾得满袖香

    这本书以亲情、师生情为主,父母和老师是成长中女孩们的阳光,他们给迷茫的孩子们引路,给阴天的迷茫者带来阳光。但孩子与父母的“战争”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歇,代沟、渴求、理解、期望值等等都可以成为矛盾点。我欠你幸福,必由我弥补,我相信唯有情深方可永恒。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去苍老,我就有足够的时间学会珍惜。
  • 水浒密码:解密一百单八将

    水浒密码:解密一百单八将

    以现代的眼光看,梁山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型的集团公司,梁山集团的发展壮大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竞争、不断大鱼吃小鱼的过程。梁山集团先后经历了三任领导,第一任领导王伦、第二任领导晁盖都失败了,王伦的失败在于他根本不是做老总的料,在激烈的黑道竞争中被淘汰完全在情理之中......本书深入剖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全新的角度对一百单八将做出新的阐述,令人对水浒好汉的印象焕然一新。
  • 走向辉煌——新时期民族市州报发展谋略初探(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走向辉煌——新时期民族市州报发展谋略初探(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致力探寻我国少数民族市州报业发展创新之道,既是对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市州报业发展的一次专门研究,也是对我国报业改革发展方向的一次全面探讨。全书紧扣“发展”二字,实事求是做文章,全面而系统,论证严密,案例丰富,鞭辟入里,观点振耳发聩,力透纸背,细读之下,无论是从选题内容、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水平来看,不仅是首部研究民族市州报发展的专门著作,也是湘西地区民族报业发展研究的奠基之作,填补了湘西地方新闻研究的空白。
热门推荐
  • 定格天后

    定格天后

    本文总得来说就是16岁的天后养成日记。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请看完下文。本文非平行世界,作者架空整个世界,里面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土人情,历史,民俗甚至信仰。本文花了很多时间在描写这个世界上,主角们随着地点风俗等不同而搬运现实歌曲。其过程中几乎没有打人脸,也没人打脸的情况。总之就是平淡。完全可以当成旅游一个和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来看。大家不喜勿点。
  • 王爷你好丑

    王爷你好丑

    慕容国的易王,年幼时被人绑架还毁了容貌,时常带着面具示人。性子冷,身材好,声音好听。夙小七偏就爱了毁容的易王,夙小七就是打不死的小强,不死就继续追。
  • 斗罗之封神之路

    斗罗之封神之路

    少年唐银遇灾身亡,魂穿斗罗大陆,成唐昊次子,得创世神传承。此后助唐三、帮七怪、灭教皇、封神王。镇压帝国,兵发武魂殿。蔑视大陆,笑傲神界!
  • 斗罗大陆之再生神王

    斗罗大陆之再生神王

    一代穷高中生,在看斗罗大陆电视时,喊的正起劲!时天上一道雷壁下电视直接爆炸,穿越到斗罗大陆伴随的还有一个系统:“绑定成功,恭喜您成为宿主穿越到斗罗大陆。”唐凡一脸槽:“什么鬼。。。。。。”
  • 彩色琉璃

    彩色琉璃

    一个女孩,因为她的天仙容貌,受人欺凌。不过在危急关头,两个男人挺身而出,而她,会选择谁呢?
  • 本杰明·巴顿奇事(菲茨杰拉德中短篇小说选)

    本杰明·巴顿奇事(菲茨杰拉德中短篇小说选)

    菲茨杰拉德塑造了一群在战后追求梦想而又梦想破灭的青年男女形象,其作品是诗人的敏感和戏剧家的想象力的结晶,是其艺术才能发挥至炉火纯青地步的产物。菲茨杰拉德的魅力来自于他清晰的叙述,优雅的文风,多姿多彩、点铁成金的遗词造句,这种风格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 快穿之小恶魔很黏人

    快穿之小恶魔很黏人

    #“否否,你又要抛弃我了吗?”#,小恶魔委屈巴巴。这什么情况???为什么我这么像个抛家弃子的罪人!!!“大哥,你认错人了吧。”沐否内心如万马奔腾。这个小恶魔怎么甩也甩也甩不掉,沐否表示他很黏人。#“否否,你真好看,我可以亲你吗?”#小恶魔嘟起软软的嘴唇,萌萌的,真让人不忍心拒绝。“怎么又是你这个小恶魔!!!”沐否扶额,她真的受够了,每次都撩的她小心脏仆通仆通的。沐否是一名穿梭各千小世界执行任务的佛系少女,负责四处收集男女主角的真心泪,谁成想,一个小恶魔总能撩的沐否受不了......
  • 人间失格·斜阳(译文经典)

    人间失格·斜阳(译文经典)

    《斜阳》(1947)是日本战后文坛非常重要的作品,曾创下战后文学作品畅销的记录,“斜阳族”一词作为没落贵族的代名词而广为人知。作品表现了战后贵族后裔的社会地位日益衰微,荣华不再的窘境,也可以说是太宰奉献给没落贵族的挽歌。《人间失格》(1948)是太宰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写于自杀之前,即他的绝笔之作。也是太宰文学“最深刻的到达点”(奥野健男)。刻画了一个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饱尝世态炎凉,沉缅于酒色,最后毁灭了自己。
  • 芯片计划之重启

    芯片计划之重启

    初代——芯片计划,以莫珣父母的死亡结束。同时也开启了,X集团更为疯狂的二代——芯片计划。名为——“重启”,莫珣作为一个拥有初代芯片的宿主,在追寻真相的同时。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力量,未来的路他会选择?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 神秘老公太凶狠

    神秘老公太凶狠

    原以为是求婚日,却看到相恋多年的男友和妹妹在一起。第一次被妹妹推下楼,却不幸怀孕!第二次被妹妹推下楼,孩子流产了。从此她不但成为了他的必需品,还成为了他私人享有“物”。“苏家的人害你流产,你也愿意原谅他们?”男人似乎觉得好笑,眼底全是嘲讽的笑意,“你就这么善良,一点也不恨他们?”“放过苏家。”苏梓薇用力瞪着眼睛,让自己看起来更有气势一点。他一步步的像她靠近。她一步步后退,天知道她心里有多么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