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44300000033

第33章 参请机缘(2)

有人问:“我家的金鱼最近好像不太喜欢吃饭,怎么办?”这叫佛法吗?换个饲料不就好了。虽然他家金鱼不吃饭也属佛法,但这种问法却不是在问佛法。这种情况就是学佛的境界未到,不知佛法的真实义为何,所以净问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善根还不够。

“听吾偈曰”,惠能大师接着简单说了几句偈。说偈,就是要你把它记起来。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即心就是慧,即佛就是定,这个定义与一般定义恰好相反。有人说:“即心名定,即佛名慧。”但此处讲法不同。“心能现一切万法”,故曰“慧”,但无慧而心能现一切万法,便属世间法、因缘法。这里“即心名慧”,所现的乃是智慧,也就是“唯智所现”,智慧的意思,是一真法界、性起法界,不是缘起法界、谈因缘法的部分,所以说“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即心即佛,佛是觉悟,而觉悟应该是“慧”,为什么这里讲“定”呢?“因定发慧”,故佛慧乃从定中来;“定慧等持”,定慧两个都要修,不能偏废;“意中清净”,此“意”指心念,心念要能够清净。你把它倒过来说:“心念清净,定慧等持,即心名慧,即佛乃定。”这样定义或许比较顺。接着看下一句。

【智慧金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要悟这个法门,是由修学中来的;你必须定慧双修,在起妙用时,本来就无生无灭,你必须要能悟此法门。这个“用”是妙用。把它倒过来讲,在文法认知上你可能会比较容易了解:“双修是正,用本无生,悟此法门,由汝习性。”因为前面谈定慧等持,故云“双修是正”。

2.“知道”与了解不一样

【原文】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释讲】

“僧”在中国皆指佛教的出家人,在印度则只要修行人舍俗出家,不管现何相,都叫和尚,故以他们的眼光来看中国,就有道教和尚了。你若看到印度资料或书籍里提到比丘、僧等,不要以为一定指佛教的出家人,其中也包括了锡克教、印度教、耆那教;若谈到中国,可能也涵盖道教在内,甚至西方那些不讨老婆的神职人员,他们也认为都是出家人。所以,假如要发心供养出家人,就要注意不能起分别心,这些外道出家人也要一并供养,否则心量就太狭隘了。既然要学就学完整一点,两边都要学。

有个和尚(当然这里是指佛教的出家人)名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这个“初”是早期,不能讲第一次。他早期读《楞伽经》读了一千多遍,但仍无法体会“三身四智”。“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我们也都清楚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虽然现代工具书、辞典很多,一查就知道,然而知道是一回事,却是体会不出来。

【活学活用】

为何说“知道”跟“了解”不一样呢?我们举个例子,你慢慢去体会。你翻开看,好像都懂,可是要你再跟别人讲解,你会:“哎哟!这要怎么说呢?”即便你如数家珍地照背一遍,还是会觉得怎么讲似乎都不完整,那种“知道”就是抄来的,不是真的“了解”。这时若有人反问你为什么或如何,你就答不出来了。听师父讲、查辞典或看其他书籍资料,那都是“知道”,只是从你的脑筋飘过去,没有经过你的心,所以不能成为你的。所谓“了解”,必须自己体会。除非像六祖这般根器敏锐,那么一讲,马上即能反射出来;我们一般人通常是吸收进去,还要经过好久一段时间细熬慢炖,才能把那味道炖出来。此端视个人根器,不同的根器,这地方所得的答案就不一样。

当时资讯不发达,智通法师虽然读了很多遍经文,仍旧找不到答案,所以他来礼拜惠能大师,请他解释“三身四智”的意义。

这里有一点值得大家学习。智通法师识字,诵《楞伽经》一千多遍,他来向不识字的惠能请教。他跟法达不同,法达诵经三千部,慢心甚高。现在一般人常有这种毛病,自认为很懂,自诩是某号人物,难以屈躬请教。不仅佛法,日常生活中也常有此病。那个使自己不愿向真理屈服的部分,就是自我、我执,而我执便是使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根本。一个学佛人、修行人就是要破除这个我执。所以,看到先贤智通法师,能如此这般礼师,求解其意,我们都要学习。不只修学佛法要如此,日常生活中也一样。智通所示现的,就是告诉我们这些。

智通请法,就如同我们请法,惠能大师告诉他,也等于是告诉我们。惠能大师成就实在非凡,他的定义与佛经原始定义的文字完全不同。“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他第一个讲法身。我们在供养佛时常念“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惠能没有读书啊!法身就是清净法身,是你的本性、佛性。“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圆满报身,是你的智慧,我们念《供养偈》也会念到“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千百亿化身,是你所行的,念《供养偈》时也会念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就华严的定义言,是“体、相、用”,就此处之定义言,乃“性、智、行”。“体、相、用”是讲文殊、普贤,“性、智、行”还是讲文殊、普贤。所谓大行普贤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你看,二者定义完全没有殊异。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假如离开本性来谈“法化报”三身,那就“有身无智”,有三身而无智慧了,四智也就谈不下去了。倘若悟得“法报化”三身乃无有自性,那么就是四智菩提。此即刚才提的,“成所作智”是前五识转变过来的,“妙观察智”是分别意识转变过来的,“平等性智”是由第七末那识转变过来的,“大圆镜智”是由阿赖耶识转变过来的,这叫转八识成四智。这四智菩提,我们简单提一下就好。接着惠能以偈告诉智通何谓“三身四智”。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这地方各位留意一下,前面刚讲“若悟三身无有自性”,这里又说“自性具三身”,文字上有无矛盾?各位,“自性”二字在佛经里,很多地方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单单这个“性”字,就有好几重意义,有时通“相”,与“性相”同义,有时和“性相”是对立的;有时是品性的“性”,是本质、本体的意思,有时则是“性相”之意。你看,这里才隔一行,两个意思就不同了。

为何前面讲“三身无有自性”,这里又讲“自性具三身”?这假如用理论来解释,就太广、太繁复了。我们可以这么说,从三身的立场来说,无有自性;若从一个人的本性来讲,则具备法化报三身。换言之,因为从不同的立场来看,所以不一样。例如,从国家的立场来看人民,不同于从人民的立场看国家。由人民的立场来看国家,是有一个国家存在,但由国家的立场来看人民,并没有国家。国家是很抽象的,你怎么定义“国家”呢?总之,由此立场来看为“有”,从那个立场来看却是“无”。这部分假如要透过语言表达,可能很容易产生误解,因此必须很谨慎。我们这样讲过去,有没有讲错也不知道,但你明白了那个理论的大概后,要写下来,就要很仔细地思维。

惠能大师这地方并没有讲错,不是前后矛盾,而是从两个立场来看。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发明”意指起作用,现在话叫“发生”,它发挥作用就变成三身、变成四智。此四智“不离见闻缘”,“见闻”二字就包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身触境的那种感觉,五根全部包括在里面,通常简称“眼见色,耳闻声”,其实是包括了前面五识。从自性的立场来看,自性具有法报化三身;法报化三身起作用,展开成为四智;这个四智离不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缘;这点若能体会,很快就能直接证得佛境界。

【智慧金言】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现在我提醒你,你要注意,要懂得听,相信而不迷信,就永远不会迷惑。修行不要向外到处乱求,成天说菩提,自己都不觉悟,那没有用。这只是一个警告性的话,前面那句最重要。

3.有足够的善根,开悟就快了

【原文】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释讲】

智通再问:“四智的意义,能否再讲一遍呢?”惠能就说:“既然知道了三身,就应该知道四智了,还需要问吗?”这实在很麻烦,讲一句就真的只懂一句,我们是不是都有这种情况?你必须自己真正去感受,感受所得乃整体。假如不是感受而是记忆,就会变成人家教一个,你记一个,教两个,你记两个,这样无法举一反三。人家举个例子,你即能够通达所有,这才是有智慧之人。由此可见,智通法师是很憨厚的人,脑筋不是很灵光,已经告诉他三身展开成四智,他却接着又问四智如何。

惠能大师反问他,为什么还要再问呢?“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刚才是“有身无智”,现在你不讲三身只谈四智,是“有智无身”;既然三身四智是一体的,把四智弄清楚了,若不懂三身为何,那还是没有智慧。

惠能大师接着再讲:“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你看,他老人家没读书,却能记得那么清楚,换成我们,不知能否背得起来?当然智通法师可能就像先前法达禅师一样,先把《楞伽经》念一遍给他听,而他老人家才听过一遍,就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这段文辞如此优美,很不简单,我想大概是法海自己写的。“五八六七果因转”这句我们常提到,是中国人发明的,不知道印度人看了会怎么想。这一句的意思是,五、八识在“果地”转,六、七识在“因地”转。这部分待会儿再详细说明,现在只就文字上简单谈一下。

“大圆镜智性清净”,大圆镜智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的。阿赖耶识有如记忆体里所储存的资料,你把它转过来以后,性清净。要如何将记忆体所储存的资料通通清掉呢?各位会不会清?这么一转,是转什么呢?就是把意识形态通通抛弃掉。我们有好多意识形态放不下,会执著、会黏着,所以不清净。不清净就不能称为大圆镜智,只能叫阿赖耶识。

“平等性智心无病”,平等性智是第七末那识转的。通常“心意识”三字,心是指第六意识,“意”是指第七末那识,“识”是指第八的阿赖耶识,但这地方属另外一个定义系统。他说“平等性智”为第七末那识转的,第七末那识就是执著,也就是捕捉和输送——刚才提到阿赖耶识像记忆体的资料储存,怎么储存呢?靠末那识输入。要输入,就必须捕捉。捕捉住,然后输入,这叫末那识的作用,假如这个输入系统发生问题,是不是有病啊?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是第六意识转过来的,第六意识的主要作用是分别(第七是执著,执著就是捕捉和输送)。我听到、看到、闻到、感觉到……都是分别,分别以后,才经过第七意识输送到记忆体储存。所谓妙观察智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没有功用了,所以“见非功”。见,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识性的作用。眼见色、耳闻声,通通是识性,所以“见”包括了眼见色的见,耳闻声的闻……六个部分通通涵盖进去了。现在不分别后,就通通不起作用了,所以说“非功”,没有功用。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同大圆镜智。成所作智从哪里来呢?就是将眼、耳、鼻、舌、身接触色、声、香、味、触所产生的五识,转成“成所作智”。换言之,前五识是对外面境界所接触的,接触以后第六意识开始起分别作用,然后经过第七意识输送,进入阿赖耶识储存起来。所以一个人聪明与否,就看这部分。第六意识分别很迟钝的话,常常问老师:“什么?”老师说“神马”在天上飞,你还问:“什么?”迟钝啊!有的人是会分别,但不会存进去,很容易忘记,现在他听了马上会,可是回家又忘光了,有没有这种情况?那大概是“输送”产生障碍。很多同学读书很认真,晚上背得半死,隔天早上却全忘光了,这就是输送、末那识出了问题,他一直背不起来。有的则是阿赖耶识出问题,那属于记忆的部分。

【活学活用】

世间法是教人记忆和反应,记得多、反应快便属聪明人。佛法教育不是如此,佛法教育是让人觉悟的,无所谓记不记得起来,只要觉悟到人生的无常,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义、价值,感受到生命的火花与光辉就够了,记那么多垃圾干什么?那些东西,记再多都没有用,反而是一种负担,对社会人来讲,顶多被夸赞很聪明而已,但这都与佛法教育无关。由此可见,单从“八识”来看,它与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本质完全无关,但从“四智”来看,那就触及生命本质了,跟世间记忆那一大堆东西完全无关。修行,就在于将“八识转成四智”。怎么转呢?先把第六分别意识转成妙观察智,再把末那识的执著转成平等性智,因为执著才会不平等。例如有些人早餐喜欢吃稀饭,有的喜欢喝豆浆,一有“喜欢”就不平等了,于是会产生执著。

修行人就从“因地”先转,即六、七识因地转,五、八识要到“成就”以后才能转,所以一个修行人虽然有证有悟,然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他可能还有贪著,要注意喔!禅宗史上有位很有名的道悟禅师,他叫天王道悟。这禅师口才很好,有大成就,讲经很精彩,当时节度使怕这样会影响大众,便找个借口判他刑,将他丢入长江里,结果江里浮起一朵大莲花把他托上来,把那官儿吓坏了,赶紧礼拜他为师。他神通广大吧!这时的道悟禅师尚未开悟,但修行功夫已然非常了不得。世间人最喜这一套,之后,其弟子信众极多,人人都称赞他了不起。

可是后来他开悟后就生病了,不断呻吟:“哇!好苦好痛啊……”他的弟子说:“师父啊!拜托!你以前没开悟,信众好多,我们好光彩。现在开悟了,反而一天到晚哀哀叫!”道悟禅师就打钟集合弟子,那侍者不晓事,还说:“师父!待会儿升座不要再叫痛了,否则人家不来拜拜,我们会没饭吃。”他升座后还是痛得叫出声,侍者便道:“师父!不要叫啦!”道悟禅师借此机会,问:“我很痛很苦,你们知道吗?”下面的人当然不敢说知道或不知道,“我问你们,很痛当中有一个不痛,知道吗?”下面更不敢说了,“都不知道,那我白教了”。两腿一盘,他入灭了。这功夫才大嘛,对不对?生死自在,要走就走,我们两腿一盘,看你去得了去不了?明天早上下座,大概两条腿都僵硬了。

禅门公案里面说,这个道悟只是转了六、七识,没有转五、八识。为什么?他的分别意识转成妙观察智,他的执著转成平等性智,已经不分别不执著了,这是不是很大的成就?但这样子,尚未到达最高的大彻大悟。最高的大彻大悟,要能连同前五识和第八识同时转过来。

那么,转六、七识是什么状况?转五、八识又是什么状况呢?前面曾简单说过一套标准,有些人修学会到达忘我之境,譬如音乐家唱歌,到达只有歌而无歌者,舞者跳到只有舞,而没有舞者,这时便是忘我之境了。假如真是修行人,或者把它当成修行的一种,那就叫转六、七识,入三昧门了,但这尚未达解脱门,五、八识还未能转。

同类推荐
  • 先做朋友后做生意(大全集)

    先做朋友后做生意(大全集)

    中国生意人的成事秘诀,如果说人际关系是成功的普遍法则,那么在中国这一点尤为重要。中国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中国人讲人情、重关系的习性,办事要讲关系,成功要靠人脉。没有人脉就会处处碰壁,在社会上站不稳吃不开。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帮助你轻松获得成功。所以,先做朋友,后做生意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 担当

    担当

    面对难题,你是一推了事还是迎难而上?出现问题,你是逃避责任还是勇于担当?敢担当的人有机会,会担当的人有地位。“担当”是一个人、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品质与素质。有无担当精神,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林少波的《担当》从敢于担当、甘于担当、乐于担当、勤于担当、严于担当、善于担当和精于担当七章层层分析,思路严谨,结构清晰,可以说是目前市场上首部全面深入研究“当当”这个话题的作品,《担当》非常适合企事业单位员工和政府机关干部团购阅读和作为自我培训的教材。
  • 逆商:如何在逆境中打造成功人生

    逆商:如何在逆境中打造成功人生

    什么是逆商?逆商也就是逆境商,简而言之,它是指人们在面对逆境或失败时的反应能力,是一种不败于任何逆境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学者、白宫知名商业顾问保罗·斯托兹教授在《逆境智商》一书中首次提出“逆商”概念,并迅速在欧美普及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逆商测试,上百家著名公司新增了固定的逆商培训项目。如今,逆商已经成为高级白领职场竞争的重要法宝。
  • 三十六计:说话的智慧与办事的技巧

    三十六计:说话的智慧与办事的技巧

    说话与办事是我们人生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深谙说话与办事之道。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说话与办事的能力。说话与办事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习的,说话有说话的智慧,办事有办事的技巧,只要掌握了说话的智慧与办事的技巧,无论是说起话来,还是办起事业,都能拿捏准确、游刃有余。
  • 有一种本事叫口才

    有一种本事叫口才

    现代社会需要机敏灵活、能言善辩的人,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因人而异地与别人交流,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乃至一生。但口才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训练。本书博采众长,以交际口才、处世口才、领导口才、职场口才、商场口才、恋爱口才、演讲口才、辩论口才八部分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详尽地介绍了口才的知识和经典案例,相信读者都能从中有所收益。
热门推荐
  • 三世惊情

    三世惊情

    高中女生宁若紫天生具有“一语成谶”的能力,为了避免牵连他人,她甘愿当一个开不了口的哑巴。不知何时起,她不断招致恶灵索命,在曾经是道士的化学老师的帮助下,她追寻前世,意图解开恶鬼缠身之谜。谁知那段邪恶残忍的恐怖之源,竟在比前世更远的远方。而在她抗争命运的过程中,刻骨铭心的爱人化身为冷血的恶魔,意在夺取她那颗比任何人都要强壮的心!不知从何时起,她屡遭恶鬼袭击,为了找出问题之症结,她开始追溯前世,却发现每一世的恋人竟都是夺命凶手!而这一世,看穿真相的她能否躲过命运的劫难?
  • 在神话中逆袭

    在神话中逆袭

    方源穿越到一个类似中国古代神话的世界。在这里,方源展开了大逆袭行动,哎,方源,这位白素贞姑娘跟你什么关系啊!那是我老婆!呦!你牛!这位小倩姑娘呢?那也是我老婆!还是你老婆,那这位小狐仙姑娘呢?那是我小老婆!怎么!你连萝莉都不放过啊!……
  • 我瘦了

    我瘦了

    分个手而已,竟然还爆瘦了,我的肉啊去了哪里
  • 豪门盛宠:甜心别走

    豪门盛宠:甜心别走

    “盛时,我要买衣服”“盛时,我要吃那个”“盛时,我要睡觉”......“好啊,那我就陪你睡觉”.....过后“盛时,我!要!你!立!刻!滚!蛋!”“老婆,你要什么我都答应你,但唯独你让我现在大半夜的在外面,就是不可以,这是我的房间,我的床,你不能赶我走的。”“好,这是你的房间,你的床,我走还不行吗?”盛时还没说话,凌甜甜就已经跑到隔壁去了,还把门给反锁了.....
  • 梅花颜:小野妖的情缘劫

    梅花颜:小野妖的情缘劫

    她是拥有着倾城绝貌的梅花颜者,一次意外中毒落水之后,身体结构完全改变,由人类变为了妖类。她一笑侵人心,二笑略人命,三笑要人皮。遇到了三个拥有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男人,深陷、纠缠、逃离。有些爱越想抽离,却越清晰。而最痛的距离是,你不在身边,却在我心里。
  • 飞升在妖界

    飞升在妖界

    小人物阿三渡劫倒霉地飞升到了妖界,在同鲶鱼妖战斗后获得了两个半膘子神器——铛铛剑和铛铛盾,他想在妖界好好地生活,却碰到了万年不遇的妖魔之战。在战争中与各种明暗势较量,波折重重,磨难纷纷,生命和爱情屡受考验,但是阿三凭借坚定信念战胜重重艰险屡克强敌。
  • 那女人

    那女人

    高干子弟石鑫磊追求大学初恋吴心若,经历艰难的追求,终得女神芳心。
  • 甜甜的恋爱请码住

    甜甜的恋爱请码住

    各种类型甜甜的恋爱,在线发狗粮,让你吃到撑
  • 星空下有你

    星空下有你

    就那样,他们误打误撞相识了,命运的年轮将他们划分在了一起。不知什么时候,一颗种子,在这两位少年,少女心中悄然萌生。似乎就像幸运绳编制的网子,网住了种种奇迹,都说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如平平淡淡的守护,这两位少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花落人剑寞

    花落人剑寞

    冰冷阴暗的深渊下,他仿佛一只孤独的萤火虫,只能用可怜的微光来填补那颗孤独的心,殊不知自己的心早已在不觉之中被她深深填满。只可惜,一切都已经晚了……命运的轮盘中,他们能否挽留最后一次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