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71400000027

第27章 海外书情(4)

主席听了,竟然哈哈大笑起来,他边笑边讲着他那句讲过不止一次的话:“不破不立嘛!”

听到这里,小孟又反驳说:“于连到处钻营,一心往上爬,简直不择手段,不像个男子汉,不像个堂堂正正的人。”

主席听了,收起了笑容,也严肃起来。但看得出,这是他在探讨问题时所常出现的一种神情:“照你的看法,男子汉、堂堂正正的人,就不应该往上爬,而应该往下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关键是不是爬,爬,那是动物的一种动作。狗爬,猴子爬。人嘛,可以走,可以跑,但有时也要手脚并用地爬一下。比如上山,也叫爬山。但人只能偶然爬一下,不能一生总在爬。偶然爬一下,人们还承认你是人。如果一生都在爬,为了个人的名誉、地位爬个不停。人们就要怀疑你是不是人哕。”

“当然,对于连,还要分析一下,他眼前没有路,都是崖。他要的东西又都在崖上头,看得见而够不着。他不能走,不能跑,所以只好爬,拼命爬,直到从崖上摔下来,粉身碎骨。”

说到这里,主席停了一下,突然向小孟提了个问题:“如果于连是个有钱有势的人,而夫人是个穷人家的奴女,结果将会怎样?”

小孟没有想到主席会向她提问题,尤其没想到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她怔了好一会儿,才回答说:“那就好办了,于连就娶这个奴女呗。”

主席说:“换个位置,好办多了,有钱有势就可以得到一切。关键是德瑞那夫人没有实实在在的钱势。于连虽然失败了,但他的雄心勃勃,是值得赞扬的。说到底,还是阶级的压迫,阶级的较量。”

这最后一句,既像是慨叹,又像是在总结。看来,主席是惯于用他那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包容一切,解释一切的。

这是他的深刻,还是他的局限呢?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他的习惯,一生如此,愈到晚年,愈见鲜明罢了。

最后一个国庆节

一九七五年十月一日。这一天告诉人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度过了二十六个春秋。

这天,静坐在一旁的护士小孟听到毛泽东一句非常清晰的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小孟说的,尽管这话依旧带有很浓的湖南口音,可小孟依然听得非常真切:“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的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了。”小孟听了,不假思索地冲着毛泽东说:“怎么会呢?您别胡想了。”

毛泽东缓缓地反问一句:“怎么不会呢?怎么叫胡想呢?哪有不死的人呢?

毛泽东岂能例外,死神面前,一律平等,万寿无疆,天大的唯心主义。”

看到毛泽东是笑着说的,小孟也没有什么顾忌,接着他的话也说开了:“主席,今天是国庆节,是个大喜的日子,应该高兴才对,您别提那些死不死的事了。”

听了小孟的话,毛泽东不但没有嗔怪,而是依然平静地说:“孟夫子啊,我看是你怕死噢,说说都怕,至少是个小小的唯心主义者。”

毛泽东停了一会儿,突然话锋一转,又谈起来:“你们这个年龄,可真是让人羡慕得很,恐怕你到我这个年龄,也会有同感。”

毛泽东又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在刺激中过来的,受刺激也未必不是好事嘛。”

最后的生日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这天,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个生日。

这天,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来了。她们平时很少来看望父亲,但每次过生日,那是一定要来的。

这天,以前的护士长吴旭君、护士俞雅菊和李玲师的到来给毛泽东带来了喜悦,他那早就有些木然的脸上,一下子添了笑容,有了些生气。毛泽东今天没有长久地躺在床上,他自己提出去大厅里坐坐。他由小张、小孟搀扶着来到大厅里,坐在沙发上。小孟说:“今天是您的生日,按我们家乡的习惯,孩子要给老人磕头。”

主席听了高兴地说:“你的意思是要给我磕头,我可不敢当,我承受不起噢!”小孟听了,很随便地说:“您都不敢当,还有谁敢当,我先给您磕。”说着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就跪在了主席面前,郑重其事地磕了三个头。主席也不时向前起身表示回敬。见小孟磕了头,吴旭君、李玲师、张玉凤也都先后去磕头。

看来,毛泽东这时是很高兴了。他说:“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母亲常常带着我去庙里烧香拜菩萨。那时,我比你们现在小多了,我很信神。一边给菩萨磕头,一边嘴里边念叨着要菩萨保佑。你们今天给我磕头,我不是成了神啦,你们也让我保佑吧!”

“我们当然心里也想着让您保佑啦,只不过没说出声来。”张玉凤抢着说。

“现在不是我保佑你们,而是你们保佑我噢!”

听了主席的话,几个女孩都笑起来,还是张玉凤来得快:“咱们都互相保佑吧。”

这天晚上,主席请这几个女孩在他这里吃饭。五个姑娘陪主席吃饭,有说有笑,吃得很开心。

“主席,您知道吗,今天有一个菜还是江青同志送来的呢。”小孟看主席情绪不错,就说了这样一句。

毛泽东听了这话,毫无反应,仿佛没有听见一样。

“我提议,咱们都举杯祝愿主席长命百岁。”吴旭君站起来举着杯说。

几个姑娘一一跟主席碰杯。

“谢谢你们,祝长命百岁比祝万寿无疆好,但能长命百岁也就不错了,有几个能百岁呢。”主席高兴地说。当姑娘们跟他碰杯的时候,他把头微微一点,并不把杯子举起来,只是用手把酒杯向前推一推,示意一下罢了。此时的毛泽东,已不能够稳稳地举起个小小的酒杯了,因为他的手抖得厉害。其实,医生曾判断他手抖的原因,是肾虚的表现,曾用补药,输液给他治疗过,有几次,还颇为见效。但毛泽东并不十分相信这些,他还是坚持着“医生的话只能信一半”,一贯反对吃补药,因此,没治几次,也就中断了。

夜幕低垂,毛泽东的卧室里,弥漫着温馨,华丽的荷花型壁灯泛着柔和的光,几个姑娘陪主席吃完了生日晚餐,休息片刻主席又躺在了床上。

晚上十时正,征得主席的同意之后,警卫员为毛主席放起了礼花。这礼花是湖南家乡人们送来的礼物,他们几乎年年如此,送长寿面,送礼花。

陨石带来的预感

又是一个黄昏。也许是毛泽东感到了疲劳,他在床上转了个身,顺手把书放在了一旁。

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问道:“报上都有些什么新闻啊?读一段听听。不过,我可不要听什么大批判的成果,要听新闻。”

说来也巧,当时小孟也正在看一段新闻。

她便读了起来,“新华社长春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一日电,最近,在我国东北吉林地区降落了一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陨石雨……

读着读着,小孟突然发现主席坐了起来,这可是从来没见过的事。

小孟感到有些奇怪,忙放下手里的报纸,准备去问主席有什么事,但主席又是用手势制止了她,并说:“读下去,我在听。”

小孟又接着读起来。

小孟读完这段消息之后,又开始读另一段新闻,主席马上说:“小孟,就读到这里吧,不用再往下读了。”

毛泽东边说,边穿上了拖鞋,小孟上前搀扶,他慢慢地向窗前走去。

看来,毛泽东被一种情绪笼罩着,他的脸上现出一种思虑,一种不安,一种激动。

毛泽东在屋里走了几步,他让小孟把窗帘打开。这又是很少有过的要求。毛泽东站在窗边,望着那夕阳渐落的天际,望了很久很久,望得那样出神。

小孟见主席转过身来,便问道:“主席,天上怎么会一下子落下那么多的石头呢?也怪了,还没伤人。”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回答小孟的提问,“这种事情,历史上可屡见不鲜噢。史有明载的就不少,野史上就更多了。”他又问小孟,“这方面的记载你见过没有?你们家里的人有什么说法?”小孟摇摇头,她也只能摇摇头,因为她对此确实了解得太少。

“这方面的记载我没有看见过,小时候,听我妈讲过,在我们家乡的一个村边上,一天夜里,突然掉下了一块大石头,有磨盘那么大。后来,这块石头,又被风刮走了。咳,都是瞎说,我才不信呢。”

“噢,你妈妈讲过这样的事,你还不相信?”

“我是不相信,您能相信?”

“我相信噢,中国有一派学说,叫做天人感应。说的是人间有什么大变动,大自然就会有所表示,给人们预报一下,吉有吉兆,凶有凶兆。”

毛泽东说到这里,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与众不同,死都死得要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噢。”毛泽东说这些话的时候,带着少有感慨,少有的激动。

毛泽东似乎压抑了自己的激动,转换了个平静的语调:“不过,要是谁死都掉石头,地球恐怕早就沉得转不动了……”

毛泽东又在屋里走了几步,然后坐在沙发上,他问小孟:“我说的这些,你信不信呢?”

小孟看了主席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还是不信,那全是迷信,是古人瞎编的。”

小孟说完之后,似乎又觉得没有把握,她也很想听听主席的看法。

于是,她又好奇地反问:“大人物要死的时候,天上会掉下大石头,您真信吗?”

毛泽东没有马上回答,他沉思了一会儿,才说:“古人为什么要编造这些呢?”

像是回答,又像是提问。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毛泽东听到陨石雨消息的这一天下午,他不止一次地站到窗前,望着渐渐昏暗下来的天空,每次时间都很长很长。仿佛那神秘昏暗的天空上,有谁书写了只有他才读得懂的文字。

毛泽东叫她傻丫头

在小孟陪伴主席的日子里,在她与主席多年的交往中,她也知道主席还有几个常来常往的客人,小徐便是其中的一个。

当年,毛泽东曾亲切地叫她“傻丫头”。

“傻丫头”小徐实际上是个聪明灵秀的姑娘,她出生在江南一个秀丽的水乡。

她凭天生一副好嗓子,顺利地考入了一个军队文工团。来到文工团之后,她积极要求进步,不仅业务上是尖子,政治上也走在同龄人的前面,在“文革”前就人了党。

当时文工团里的上上下下,都知道小徐是通天人物,都知道她与毛泽东常来常往,不知什么时候,中南海里就会派车把她接走。

小徐由于与毛泽东频繁接触,因此在毛泽东面前也就越来越随便,越来越不拘束了。小徐每次见主席总是说得很多,毛主席看到她那副爽快的样子,看到她那种毫无顾忌的神态,非常喜欢,因此,常常称她是“傻丫头”。这当然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呢称。

有一次,小徐对毛主席说:“最近我们去您的家乡韶山参观,您原来住过的房间里还摆着您用过的牙膏牙刷,您回家时看到了吗?”毛泽东听了之后,笑着对小徐说“那些东西,根本不是我用的,我小时候,哪里用什么牙膏,牙粉都用不上呢。吹牛罢了。”

“啊,您说这是假的,那您为什么不写封信回去,说这是吹牛?”

“牛,该吹还得吹嘛。无关紧要。”

“那您的意思是可以弄虚作假?”

“有些假是必要的。比如,你能对敌人说真话?真与假总是在转化之中,不要看得那么绝对。人们为了把我的旧居搞得真实些,当然要放些生活用品,但放哪些用品都来问我,来找我要,不可能。为了真,还需以假代替。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呀?”

“傻丫头,我这种真假看法,是不是把你弄糊涂了?”

“那可不,您总是独出心裁。”

一九七一年“九一三”事件前夕,毛泽东已经预感到一场风暴的来临,他对林彪一伙的阴谋早有察觉。但他依旧不动声色,他决定去南方视察,并通知让小徐一块去。那天晚上,小徐接到中央办公厅的电话,让她到中南海来。她见到毛主席,主席说:“你这个群众领袖愿不愿意同我到南方走一趟?”

小徐跟随毛主席视察了大江南北,途中他们也谈了许多。当时,小徐并不知林彪的情况,毛主席对她说:“现在是淘尽湖中水,捞条大鲨鱼;风雨飘摇,山崩地裂……”

“主席,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很大很大,您怎么却这样说呢?”

“胜利成果越大,乱子也会越大,形势对你很不利噢。你这个群众领袖哪里知道,好戏还在后头呢。我这次出来,就是要吹吹风,下点毛毛雨。”

一路上,毛泽东与小徐谈笑风生,小徐对“风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可以说是毫无察觉。

天安门事件后在毛泽东的卧室里

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天安门广场的事件在中南海里引起了怎样的反响?

一九七六年四月六日下午,天安门事件已过去了两天,小孟按照规定,在离主席卧室很近的房间里休息了四个小时之后,来接小张的班。当小孟正向毛泽东的卧室走来的时候,听见卧室里面人声嘈杂,一向是静静的卧室,今天怎么这般热闹?这是小孟进来工作之后极少碰见的情景。

此时,毛泽东的卧室里,除了江青之外,还有毛远新、王洪文、姚文元、张春桥。王洪文、张春桥坐在主席床左边的软椅上,姚文元坐在床前面稍稍远一些的一张沙发上,毛远新和江青分别坐在离主席床只有一尺多距离的椅子上,主席正半躺半坐靠在他那张带有木床头的大床上,头靠在立起的一个大枕头上。

江青一反过去在主席面前温文尔雅的姿态,简直有些手舞足蹈了。小孟在主席身边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江青来过几次,但小孟还从来没见江青今天这个样子,没见过江青这么兴奋,这么无拘无束。更使小孟吃惊和迷惑不解的是,她更没有见过主席允许江青在他面前这般模样。

江青不仅坐着说,还不时站起来,用手比画着。她在向主席汇报着天安门广场事件的经过。她的述说,绘声绘色:“那帮反革命暴徒,真没想到工人民兵来得这么迅速。民兵们早已埋伏在中山公园、文化宫、二十八中,一声号令,天安门广场灯火通明,十万工人民兵一齐出动,一下子把他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多数人缚手就擒,有的顽固分子还想反抗,工人民兵的棍子就把他们的嚣张气焰压下去了。他们一个个跪在地上求饶,真是大快人心……”

江青竭力把这场人民大众自发的抗暴斗争,描绘成一个有预谋、有组织的行动,一个反革命事件,一切可以借用的例子,都被她夸大到耸人听闻的地步。

江青的一切汇报都在企图说明:走资派还在走,走资派正在疯狂反扑。

毛远新一九七五年秋到北京后,成了政治局和毛主席之间的联络员,经常往来于主席和政治局之间。他在同毛泽东的频繁接触交谈中,得知主席的观点与态度.也取得了毛泽东的信任。

天安门事件这几天,可真忙坏了毛远新,他不断地向毛泽东汇报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几天来,向天安门广场纪念碑送花圈的,每天达几万人,有时多达二十万人次,他们有的还致悼词,贴小字报、标语、传单、诗词。内容表面是悼念总理,实际上是搞分裂,有的直接攻击毛主席,语言极为恶毒。”

“他们用死人压活人。”

“广场上的反革命暴徒正在闹事,他们肯定有后台,他们有一个地下的‘裴多菲俱乐部’……”

天安门事件的前前后后,毛远新几乎每天都来见毛泽东,他汇报了不少情况,但也隐瞒了不少事实。

此时,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没有更多的插话。只是在听江青、毛远新的汇报时,多多少少地添油加醋罢了。

毛泽东不仅在听,而且还发问:“广场的这些情况你们亲眼看到了吗?”

“我和春桥、文元他们在人民大会堂的东大厅看现场录像,看得一清二楚,这次科学家新搞的录像设备,相当方便。主席如果想看的话,可以把录像放给您看看。”江青抢先回答着主席的发问。

“我没有那么大的兴趣看这个,算了!”毛泽东摆摆手说。

江青看出主席有些被激怒了。

在他发动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他绝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么多难以应付的局面。

天安门的骚乱,毕竟使他感到心烦。

同类推荐
  •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本书收录了《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与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中国城市正进入品牌价值时代》、《五大趋势预示中国城市新价值》、《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等文章。
  • [当代]学习理论流派发展与教育论著选读

    [当代]学习理论流派发展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

    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

    本书为教育学者陶继新与著名教育改革校长李升勇的对话录,书中既有李升勇校长对改革过程的叙述,也有他高屋建瓴地理论升华,更有陶继新画龙点睛的评论,可以说本书是关于学校改革特别是大语文教育的一部“写真集”,适合学校管理者、教育学者阅读。
  • 2049,相信中国

    2049,相信中国

    中国是唯一的无神论世俗大国,唯一的文明持续五千年不间断的大国,唯一的数次和平崛起的大国,唯一的在殖民浪潮中未被同化的大国,唯一的财富和科技持续拥有二千年中心地位之一的大国,唯一的还在使用象形文字的大国……一个唯一是巧合,许多唯一就是特质。本书带领读者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向读者展示秦汉唐宋的辉煌,雅片战争的屈辱,新时代的雄心。通过对比,用事实和理论向世人论证,2049年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富足、和平和文明超越的大国。随着中国的雄起,世界将走向三极化。
  •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全书共八章。内容包括:憧憬与求索、凯歌行进中胜利与曲折、改革与剧变、改革与辉煌、继承与创新、让历史告诉未来等。
热门推荐
  • 那一年盛夏的相识别离

    那一年盛夏的相识别离

    女孩夏荨雨的故事,那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那是00后的时代,我所讲述的,会成为这一代人的回忆
  • 重生之我变成了熊猫

    重生之我变成了熊猫

    一代仙帝无敌与诸天万界,闲得无聊作死封印神念下凡,转世不小心转了畜生道。。。你以为成二师兄了?不可能,我成了一只牢底坐穿兽,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大家好,我叫胖达九极,是一只来自京城动物园的大熊猫,我有我的弟弟胖达太易,我的姐姐胖达太素,我的爸爸胖达混沌,我的妈妈胖达阴阳,每天都要见到无数迷恋本胖达的小哥哥小姐姐。但本胖达怎么可能一直待在动物园呢?每一个胖达都有这一颗成为阿宝的心,行侠仗义。这是我逃离动物园的第七天,毫无意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神只想吃喝玩乐

    大神只想吃喝玩乐

    某阅读网站写手大神穿书里了,还不幸的是穿进自己写的太监文里了,更不幸的是她穿成了被她磨刀霍霍炮灰掉的原文女主,面对一朝回到解放前的境遇,大神表示她今生不想奋斗她只想吃喝玩乐混吃等死。小哥哥别修炼了,大神我带你吃喝玩乐中铺红尘,滚滚红尘需要你拯救!
  • 魔兽世界之泰坦之王

    魔兽世界之泰坦之王

    看一个遗孤如何找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如何成为泰坦之王
  • 狐狸哥哥的偷心小白兔

    狐狸哥哥的偷心小白兔

    一次冤家路窄的交通事故让本无交集的小白兔遇到商业老狐狸。不料老狐狸也有轻敌的时候,愣是被小白兔反咬一口还死死叼住不放,最后发展成一对小冤家的爱恨情仇故事。看起来单纯无辜的小白兔却有着难以启齿的爱情史,看起来精明狡猾的老狐狸也有纯情的时候,cp感十足哦!
  • 你在转角回眸余光里

    你在转角回眸余光里

    “遇见她以后,天空突然特别的蓝,星星特别的亮,风会唱歌,海会说话,就连喝到嘴里的白开水,都是甜的。”
  • 末世道卫

    末世道卫

    末世病毒爆发,封神之战再起。众神转生,逐鹿中原。洪荒异兽VS变异妖兽。上古妖族VS基因战士。诡异魔兵VS玄奥道法。灵宝异宠VS鬼畜科技。旷世决战千万雄魂灰飞烟灭。看今世,纯情胖子,好色矮子,嗜血妖僧,暴力药师,万彩妖族,暴走僵尸,带你上天入地,挖坟盗墓,狂战天下,横刀立马,唯我独尊,只因千万年前,寒潭静水旁青丝长发,绝壁风谷舞剑飞雪,细细雨声中那句我爱你!诛尽众神又如何!寒芒归刃戏诸侯,独饮空谈话几何。千帆过尽云沧海,一世沽名戏自身。
  • 穿越之幸福农家女

    穿越之幸福农家女

    李夕穿越了,穿越了要怎么办?当然要像小说里女主那样,上能带领全家致富,下能恶斗极品亲戚。等等,亲人们,你们这是要闹哪般呢?老爹:“极品亲戚,当然我来斗。”大哥、二哥:“全家致富,当然是我们来弄。”李夕:“那我干什么呀?”老娘:“找个好婆家嫁了。”
  • 杀破道

    杀破道

    老君封神一战,洒三千道种在人间。一颗种子在人间破土而出,于是上清大陆风起云涌,这颗破土的种子能否平安的长大,开花,结果?数万年来有上千颗种子发芽,却没有一颗能够长大。。。。。。。。。。。。夜一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年,他如同白纸一般来到了这纷扰的世界。他从来没有崇高的理想,他只是希望好好的活着,如果再能够修炼,那就是最美好的了。他努力的活着,却一不小心活得如此精彩。就让我们和夜一一起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