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989200000043

第43章 关于经济社会形势分析(3)

就农村来说,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将7亿多亩耕地分给了无地或少地的雇农、贫农和中农,使他们成为土地的主人,成为耕者有其田的小农。农民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政治积极性空前高涨,使农业生产平均以5%~6%的速度向前发展。1954年,遇上特大涝灾,长江大堤决口,但当年全国粮食仍然增产。自1953年起,开始在全国推行农业合作化的试点,原定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全国的合作化,准备通过互助组到初级生产合作社,最终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开始的试验是成功的,但是到1955年,党内发生了争论,批判了所谓党内“右倾”思想,批判小脚女人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结果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在全国实现高级合作化。大部分农民一步登天,没有经过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到1956年下半年,就都成了高级合作社的社员。如此,一场涉及5亿多农民,从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到集体所有,农业生产过程由个体劳动分散经营到集体劳动集中经营,遍及全国的生产关系变革,靠着共产党、毛泽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和政权力量,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当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有些地方在这种转变过程中,集体生产和分配等问题没有组织好,1957年,出现了部分群众要拉牛退社的问题。这本来也在情理之中,应采取逐步调整、完善的方针和方法加以解决。但是,却采取了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大批判等手段,把农民的意见打了回去。到1958年下半年,又在大跃进和新的总路线的口号下,在全国掀起了人民公社运动,仅用3~4个月的时间,便把全国60多万个合作社合并成5万多个人民公社,实行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工农兵学商、农林牧副渔为一体的人民公社制度。在公社内部,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体制,没收自留地,关闭集贸市场,不仅否定了私有制,也否定了按劳分配,乃至在全国实行公共食堂,建立起了货真价实的吃大锅饭制度。农民只剩下一只碗,一双筷子。

这种“左”的做法,理所当然地遭到农民的反对,但农民这时已经一无所有,他们的惟一表现就是消极怠工。一方面,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在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的口号下流入城市;另一方面,留在农村中的是出工不出力。1958年本来是个大丰年,但丰产没有丰收,很多庄稼烂在地里。各地却都报丰收,刮起了浮夸风。到了年底,政府不仅没有收购到应有的粮食,而且猪肉、白菜也收购不上来,出现了供应紧张。当然,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于1958年冬和1959年春开了两次“郑州会议”,重申了人民公社仍然是集体所有制,重申了按劳分配原则,提出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方针,反对浮夸风,反对说假话。1959年上半年,对农村工作做了调整、整顿,本来是想纠正1958年过头的做法,7月的“庐山会议”本来也是准备反“左”的,后来由于彭德怀等提意见,转为反“右倾”。以后,全国规模的反“右”,使“左”的东西继续兴风作浪。结果1959年出现粮棉大减产。1960年形势更加恶化。几年的折腾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粮棉产量降到了1952年的水平,有些地方甚至退到了1949年以前的水平。1959年、1960年,全国出现了非正常死亡,许多地方到了人无粮、马无草、村无树的地步。农村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1%以下,农村的元气大伤,中国的元气大伤。

真正发现问题已到了1960年的秋天,于是不得不急刹车开始反五风、整社。吃饭买粮开始普遍实行粮票制。以后又清退进城的农民,下放了约2000万职工回农村。从此,实行城市、农村分隔管理的户口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农转非,每县每年农转非的指标仅为1.5‰。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开始稳固化。1962年又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3~1965年农村的生产、生活逐渐恢复。可是1966年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一下子折腾了10年,把经济搞到了崩溃的边缘。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却搞两个凡是,按既定方针办,又耽误了两年。

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问题,可是经过20年的折腾,不仅现代化的目标没能实现,而且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差别显着了。

1960年,我们和日本的经济总量是一样的,1956年我们有了解放牌汽车,他们还没有,1958年我们有了半导体,他们也还没有。50年代的香港和新加坡不如上海,60年代韩国也不如中国到60年代台湾同大陆也差不多,可到80年代初,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回顾这段历史,是要说明我们今天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

20年的折腾留下了三个东西。一是庞大的人口。50年代只有6亿人,1978年已达9.6亿人,每年增加1500多万人。随之而来的是有一个庞大的失业人群,农村和城市都不能充分就业。

二是基本上按前苏联模式建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毛泽东在1956年就发现并不理想,有问题,所以写了《论十大关系》。想改,可是到底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动。三是城乡分割而且固化了的二元社会。工人、干部搞第二、三产业,持有非农业户口,住在城市里。农民搞农业,住在乡下,是农村户口。一个国家两个社会,这是中国特有的。这三大遗产现在都成了巨大的包袱。所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个关键问题,改计划经济体制,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改与之相适应的有关机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东西。16年过去了,我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现在来总结城市的改革,第二、三产业的改革,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虽然有了进展,但基本上是打外围战,还没有找到改革的最佳方案。

大中型企业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活力,到1994年仍有处于亏损状态,很多企业效益不好,而有的已名存实亡,资不抵债,但因社会要养其中的就业人员,仍不能实行破产。中共“十四大”已经明确了要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但这毕竟是一个长期过程,尚需时日。

相对来讲,农村改革要比城市改革效果好得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实行了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使用权、经营自主权、职业自由选择权,自身劳力的支配权。由此调动了8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79~1984年,农业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农民收入以15.1%的速度增加,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改变了原来需要进口的局面,且1984年可以出口粮棉。但1985年以后,农业出现了徘徊,农业生产增长缓慢,农民收入的增加也缓慢了。

我认为,出现这种徘徊并不是因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本身有了什么问题,不是农民积极性降低,也不是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落后,更不是自然灾害,而是城市第二、三产业改革没有跟上来的缘故。

1984年粮棉大丰收后,有关方面作了错误的估计,以为粮棉过关了,有人甚至说3年不种棉花也够用。从1985年起实行粮棉限购,粮食改统购为合同订购,农民要凭计划交售粮食,多一斤也不收购,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85年计划收棉花万担,可是1984年就已生产12516万担,于是很多收购部门压级压价压称,刁难农民。1985~1986年,对棉花收购的优惠政策全取消了,对棉农连砍五刀,结果出现了大减产,两年共减5500万担。

按一般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现代化过程中,农村的问题是要靠城市带动来解决的。工业发展了,城市发展了,反哺农业,反哺农村,把农村的劳动力吸收进去,现代农业生产资料下乡,把农业武装起来,使农业现代化;由国家出资,把农村的道路、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使农村现代化;国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使农民普遍富裕起来。可是,我国城市第二、三产业改革滞后的原因,一是第二、三产业自顾不暇不仅不能吸纳农村劳动力,连自己的劳动力都不能全部利用至今城镇还有数百万失业人口;二是企业效益普遍不好,不仅不能支援农业,连城里职工的生活水平也是靠农产品的低价格才得以维持的;三是因为第二、三产业效益不好,上交税收不多,国家的财政收入常常入不敷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与所需尚有较大缺口,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国家无力管好,还要靠农民自己去解决。

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在这样一个特定的二元结构条件下,才有一个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这本身就是有中国特色的问题。

广大农民不能等城市改革改好了,第二、三产业改革改好了,让城市来支援,也不能等国家来帮助,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于是就有了自创造包产到户以后的一系列伟大创造。这是农民取得土地使用权之后,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要求发展,要求继续改变面貌,改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而做出的富有创新性的努力。

农民作为一个阶级,本来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是要求解放、要求获得土地的阶级,他们在工业化、现代化社会中将逐步分化,逐步减少,最后剩下的一部分,也要转变为现代化农业的经营者。从经济上、产业上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虽然不变,但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少。随着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少,只占10%左右。所以,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农民阶级将两极分化,一小部分成为资本家,而绝大部分将要沦落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恩格斯说“我们预见到小农必然要消亡。”20世纪7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认为,在法国社会中,原来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的农民已经消亡了,绝大部分进城转化为工人而留在农业上的也成为农业经营者了。这便是农民阶级的命运。

对此,中国农民是早有觉悟的,所以当我们在50年代实行工业化时,广大农民背起行李就涌向东北,涌向大西北,从事工业建设。像王进喜等一批后来成为工业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着名人物者,都是那时从农村中出来的。但是,这个进程到50年代末就被打断了,农民没有了进城转业的机会,被死死地卡在了农村。

这几乎成为一代农民的遗憾。

一个材料上讲,80年代中期,安徽来安县有位60岁的农民死了,他的4个儿子替他办了一场很隆重的葬礼,墓前去了很多人,除火化了纸扎的冰箱、彩电、轿车之外,还火花了两样东西:一是公安局的户口准迁证,二是工厂的工作证。儿子是最了解父亲心愿的,这位农民生前最盼望得到的两样东西(工人、城市户口),都未能如愿以偿,只好死后到阴间去兑现了。这位农民的心愿,代表了中国农民的意向,我认为这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但是,我们工业化、现代化的曲折道路,阻挠了农民心愿的实现,他们要求改变自己历史地位的希望破灭了。

农村改革后,农业生产发展,农民不等城市改革,不等第二、三产业改革,自己集资,自己办工厂,自己学技术,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创造了乡镇企业这个好形式,从职业上首先实现了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到1993年,全国已有各类乡镇企业2300万家(其中村办、乡办的152万家);有1.1亿乡镇企业职工,几乎同城市职工的总数相等;总产值2.9万亿元,已经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所交税额占国家税收净增部分的50%;职工收入占全国农民纯收入净增部分的60%;出口商品占出口商品收购总量的45%。

在经济上,乡镇企业已经成了国民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支柱。

从社会学的观念看,办了乡镇企业,整个农村社会的面貌就变了,变得生气勃勃,繁荣兴旺。其中,变化最大的:一是人变了;二是劳动方式变了,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按工业、商业生产的程序工作和劳动了;三是生活方式变了;四是思想观念变了,涌现了一大批企业家、供销人员和能工巧匠。乡镇企业改造了农民,乡镇企业把农民领进了现代社会的门槛。所以,1985年争论农村第二步改革是什么时,我在《经济日报》

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中心,就是兴办、发展乡镇企业,这是农村包产到户之后要实现新的发展的关键。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凡是办了乡镇企业,而且办得比较好的地区,不仅经济发展了,劳动力有了出路,收入增加了,办社会事业有钱了,而且农村服务体系也有了物质基础,有了补农业的钱,为此农业生产也就可以稳步提高了。所以说,乡镇企业是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个伟大创造,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第二步。

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第三步,就是要搞好小城镇建设。从经济上说,乡镇企业的发展,本身要求聚集,要求第三产业为之提供服务,这个载体便是小城镇。工业本身是有聚集效应的,它不能像农业那样分散在广阔的天地里,要求相对集中,这样可以节省资金,减少成本,如集中供电、供水、供热等。分散了,效益就不高了。所以,这几年兴起的工业小区,就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职工(农民工),为了要过真正的工人生活、城市生活,也要求进城镇居住。他们认为居住在城镇有许多好处:一是上下班方便;二是业余生活可以丰富多彩三是子女能上城镇的中小学。这样,农民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实现全面的农转非。这一步实现了,农民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了。

做到了这些,农村是不是就实现了现代化?还不是。因为农村的现代化有待于城市的现代化,有待于全国的现代化。为此需要与城市改革及第二、三产业的改革相协调,也就是说目前的状况必须改变。单有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城市还是吃大锅饭,效益不好,用不了多少年,农村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就会像前几年农业受阻一样,遇到来自城市的压力,形成徘徊或停滞的局面。所以,城市的改革及第二、三产业的改革有所突破,城市大中型企业真正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快速发展,出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实现区域现代化,就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第四步。

同类推荐
  • 政党与民主新论

    政党与民主新论

    书稿对政党、民主的本质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民主观,尤其是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政党与民主的新变化进行了具体论述,分别对现代政党本质及其类型,政党政治与民主政治,西方民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民主,竞争性政党与西方民主制度,世界政党政治的新变化与西方多党民主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具体阐释。
  • 外国政要答记者问

    外国政要答记者问

    本书收录的内容,或摘自《参考资料》、《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或摘自公开出版的相关图书,或摘自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网站,或根据电视访谈文字记录稿整理而成。其中对个别文字做了订正。由于本书中选录的外国政要都是广大读者所熟知的,因此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除了个别的人物、地名之外,书中未作专门的注释或说明。
  • 中国国力报告(2013-2014)

    中国国力报告(2013-2014)

    本书设有宏观大势、国家治理、区域发展、产业经济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透过“克强指数”看中国经济、从白皮书看中国司法改革的未来改革路线图、中国区域经济体发展报告等。
  • 与官员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与官员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战略问题,战术解决。战略是务虚,战术是务实。战略是踱方步,战术是踏实地。中国一首古诗中说:“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赋先擒王。”这里不但讲了战略思维,而且讲了战术要领。战略思维是关于战略全局的指导思想,是制定战略方针原则的理论依据。战略思维的质量反映概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在向广度与深度延伸过程中需要娴熟的战术清扫前进中的障碍。
  • 群众与权力

    群众与权力

    本书探讨了群众与群体的动态关系,以及群众如何、为什么服从统治者的权力。20世纪的人类历史充斥着集体迫害、群体狂热、世界大战等毁灭性灾难,促使卡内蒂思考群众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指令”和“蛰刺”是卡内蒂解释群众与权力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卡内蒂认为,权力的本质是“指令”对人的伤害(即“蛰刺”)。追溯指令最原始的形式,是动物遇到死亡威胁时的逃亡,因此“每一道命令都隐含着残忍可怕的死刑判决”。
热门推荐
  • 十二层天

    十二层天

    开天辟地的时候造就了十二层天,造了十二层海,我们就像大雁,张开翅膀,我们就像老鹰,把脚缩在翅膀下,飞上十二层天,腾上十二层雾,去看那一层一层的天,去望望了一层一层的雾。我们飞上第一层天,雾罩变成白云一朵朵,雾罩变成星云一片片。飞上第三层天,天上的鸭挤成堆,天上的天鹅拢成群。飞上第五层天,来到天地的大门,左边的门扇雕着凤,右边的门扇雕着龙。飞上第七层天,七姊妹正在织绫罗。飞到第十层天,见到了老雷公。飞到第十一层天,碰见天狗吃月亮。飞上第十二层天,太阳比火烫,不能走近太阳,不能靠拢太阳……还要准备麻鞋十二双,要准备花鞋十二双,下水去看看,下海去望望……
  • 暴力武修

    暴力武修

    卑微少年被神器穿越器灵抓到,不修炼就得死!不想少年不悲反喜……神级武技、功法、神器、美女、统统都是我的!成神又算什么,大道在前,我独一人行去!
  • 公主她穿回来了

    公主她穿回来了

    权倾朝野的衡阳长公主,死于三十二岁。结果没到阴曹地府,反倒是回到了年芳十六貌美如花的年龄。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后,哥哥是太子,弟弟是瑞王,外家是世族。背景强大也回来后才知道为什么她后半生会过的如此辛苦,被人借了寿,又被人借了运。从十六岁到三十二岁,她练就了一身戾气,更眦睚必报绝非善类,回去后只想把人千刀万剐以泄心头这恨。唯一的温柔就是希望看着自己那年生下的孩子长大成人。却不知命早已注定,该是天定良缘。ps:苏爽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斗破巅峰

    斗破巅峰

    斗气也好,内家真气也好,繁衍到巅峰之后,能否破开苍穹,超越人体的极限?
  • 冤家女保镖

    冤家女保镖

    寂静的夏夜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的尖叫声,一句‘我中奖了’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徐发财一夜之间摇身成为暴发户,改名徐骏皓..由于身价显赫,徐骏皓一再担心自己的人生安全,在开了服装公司之后,便通过中介公司聘请了一批专业的女保镖,其队长为隋筱楠,第一次见到隋筱楠,徐骏皓便被她那冷艳的外貌所震惊到,相处下去,须不知是料想不到,彼此暧昧多多...为了成为上流社会的人,徐骏皓和表弟廖苗闹出了一幕幕的‘爆笑’...在隋筱楠合约期满之期,徐骏皓却发现...
  • 仙卷初学记

    仙卷初学记

    《仙卷初学记》讲述的是大唐年间广陵宝肆主人因意外而获得一串出自上清境外三十四天之上,连神仙都希翼拥有的宓青色奇宝,由此而幻化出多少奇遇与故事。
  • 将军府大小姐重活第二世指南

    将军府大小姐重活第二世指南

    将军府大小姐凌晚晚,都城嚣张跋扈第一人,到15岁时,在集市纵马摔在地上,磕破了头摔晕过去才知道自己活了两辈子?!上辈子被奸人陷害,为讨青梅竹马元祁的欢心,附庸风雅,不擅舞,还非要跑到城楼上表演什么天女散花,意外坠楼摔死?!这辈子她表示“老子绝对不要爱情!这辈子要活出精彩!”本小姐打死也不想喜欢元祁了,自己青梅竹马看着自己坠楼死了,竟然连给收尸这样的事都不肯来!直到那日,他又出现在自己面前,凌晚晚的“不恋爱”信念崩塌了。……【刁蛮重生大小姐vs儒雅重生大学士】1v1HE双向暗恋~“年少倾心凌晚晚,此生,只要凌晚晚!”……“凌晚晚!我们成亲吧!”“……不要,你……你养不起我的,我迟早会败光你家产。”“凌晚晚,我元家有良田千亩,名下房产商铺数不胜数,养你还是够用的。”“……”
  • 医学与生命

    医学与生命

    医生,所谓“付生死之托”之人物,其救死扶伤的对象——“病人”是活生生的有着七情六欲的社会中的人。在某种程度上,相较于“医学关怀”,“病人”甚至更需要“人文关怀”。基于身上神圣的责任,医生的本质应该是“圣者”,既要懂“技”(医术),更要懂“道”(医道),医学精神的核心,应是追慕苍生大医的风范,彪炳医学人文的本质。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医学教育中,在一般医生的认识中,重“技”不重“道”仍较普遍地存在着,这也是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之一。因此,现阶段,我们的医生更需要补上的是“医学人文”之课!
  • 星河无垠

    星河无垠

    宇宙无限、星河无垠,无边无际难以揣摩,但比宇宙星河更难以琢揣摩的却是高等级生物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