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87300000018

第18章 态度的形成和转变(1)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不管是固执也好,随和也好,在漫长的一生中不太容易改变。但是,人们又是如何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呢?改变态度。人们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大脑评估、行为方式和认知偏差,从而更加顺利地适应环境,保持内在的认知协调。

积极或消极——行动前的态度评估

张小甲做起事情来欢呼雀跃,从着手准备到现场实施都能够顺风顺水地完成,最后受到他人的称赞和嘉奖;范小乙做起事情来磨磨蹭蹭,整天抱怨这、埋怨那,一点小小的失败就自暴自弃,最后用了一样的时间、动用了同样的资源却无功而返。谁能够说这两个人是智力有差距,人品有悬殊吗?又或者他们个人能力差距很大,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这些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差距。真正的差距来自他们做事之前的态度。一切的成败也都取决于他们的态度。

无论是工作态度还是生活态度,态度与行动之间都有着很微妙的关系。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临时事件,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用一种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还是采用消极抵抗的方法随便应付、敷衍了事。内隐的心理差异会直接造成行为的差异,自然最后收获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拿破仑曾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态度会影响人们行动前的心理预期,而心理预期则会直接决定行为结果的好坏。一个消极的人在困难面前看到的是麻烦,是不可能实现,是退缩;积极的人则看到机会,看到挑战,看到希望,看到自己在困难中拿出更好的成绩。就像是两个做生意的人,一个消极怠工最后赔掉了本钱,一个主动出击争取客户赚到了一倍的利润,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双倍距离的差距。

在一个荷塘边,住着一个青蛙家族。有一天,家族里年轻的青蛙组织了一场攀爬比赛,终点设在了一座非常高的铁塔顶端。青蛙家族中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踊跃地报名参加。在场地的周围,还有一大群亲戚朋友为它们加油助威。

比赛一开始,围观的青蛙中就有一个声音开始唏嘘感叹:“塔顶那么高而我们这么矮小,怎么可能爬上去呢?”另外一个声音附和道:“那怎么可能呢?完全不可能!这个比赛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听到了周围人的谈话,落在后面的几只小青蛙就泄气了,灰溜溜地躲在路边的草丛里,看着前方还在奋力前进的兄弟们。

“这太难了,根本没有谁能爬得上去!”“对呀,对呀,我们肯定办不到的。”行动中的几只青蛙也开始这样讨论起来。一边讨论着,一边慢下来脚步,最后它们干脆趴在原地,任凭后面还在奋力拼搏的青蛙从它们身上飞跃过去。

越来越多的青蛙觉得塔顶难爬,开始丧失了攀爬的勇气,纷纷退出了比赛。除了其中一只个头小小的从未吱过声的青蛙。它从比赛开始就一直向着塔尖爬去,身边的伙伴先后放弃前进也没有影响它的决心。最后,它成为爬上塔顶的唯一一只青蛙。

胜利的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欢呼雀跃,为自己用坚持赢得的胜利感到骄傲。这时,一位年轻的青蛙跑过来向它讨教成功的秘诀,年轻的冠军平静地说道:“我出门前,爷爷曾经对我说,这个比赛很简单的,只要一直向前就好了。我只是听从爷爷的话,一直向前,一直向前,很快就走到终点了。”

从这只年轻单纯的青蛙身上,我们看到了行动前的态度对行动结果的重要作用。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对内心的态度也要有一个提前的评估。积极的人会看到更多的优势和方法,消极的人却只会看到缺憾和困难。当你评价出“我现在充满了失望和不安”,那么不如放手不做。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当态度变得积极了,可以找到方法,找到信心将事情做好时,再行动不迟。

不道德的大脑——双重标准

在一个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中,被试A在主试的要求下,不停地重复着安装线轴、取下线轴、将木栓旋转90度的动作。虽然被试A感到烦躁无聊,可是他不知实验主试的用意,无奈之下只得重复地做着。

一个小时过去后,主试轻松地坐在椅子上抽起烟来,让被试A觉得需要他参与的实验已经过去。可惜,被试A猜错了。之前的一个小时只是准备阶段,因为主试想要观察事先的作业会对被试A接下来的表现有何影响。真正的实验才刚刚开始。

实验的主试谎称,所有的被试已经被分成了两组。其中一组事先被告知“这是一个有趣的实验”,另外一组未被告知,并且告诉被试A说:“你恰好就是在未被告知的一组。”实验者安抚过被试A烦躁的心情之后,询问被试A是否愿意替代临时缺席的实验助理,对接下来的被试谎称“这个实验非常有趣”(这也是谎言,原本就没有实验助理)。如果被试A同意的话,他将得到1美元的报酬。主试征得了被试A的同意后,又用同样的理由寻求另外几名被试的意见,他们纷纷欣然同意。因为,实验主试许诺他们,参与接下来的实验每个人将会得到20美元的奖金(在20世纪50年代,20美金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简单地撒一个谎,就可以得到20美元,很多人都选择了撒谎。但是那个只能拿到1美元的被试A竟然也欣然同意了主试的要求,这正是主试想要探寻的关键问题。实验完成后,每个参与实验的被试都要写下自己的实验感受。统计表明,在实验报告中,只拿到1美元的被试A会比拿到20美元的其他被试更加觉得这个实验有趣。

实验结束后,主试总结了所有被试的实验报告,得出了一个结论:当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信念与行为不一致时,他们会选择偷偷地调整自己的内在观念,以消解心中的认知失调。这种“暗暗地调整”则让我们看到了大脑在处理问题时的双重标准。

当被试在第一个小时里反复地重复一个动作,同时在心中向这个无聊的实验大吐脏话时,他们时刻都在期待实验能够快点结束,希望自己尽早逃离实验的环境,摆脱毫无用处的机械重复。可是,当他面对主试的诱惑时,却全然放弃了心中的烦躁和愤怒,甚至为了微薄的报酬愿意帮助主试一同“欺骗”下一位被试。这种对自己态度和他人态度不一样的情况,就是大脑进行“不道德”行为的双重标准。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被试A的认识失衡,因为他在实验结束的报告中填写“这个实验很有趣”,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解脱方式,也是为了逃避内心的道德谴责而做出的一种无奈之举。

这种双重标准的决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喜欢用自己的经验来告诫孩子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听我的安排准没错。”以此让孩子接受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可是,父母有时候却会对唠叨自己的长辈说:“你们少管我的事了。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人格早就独立了,遇到困难我会自己解决,不需要你们的帮助了。”以此宣誓自己独立的生活。

当然,无论是爷爷对爸爸的唠叨,还是爸爸对儿子的管教,都是出于关心和爱。但是,处在这种双重标准之下的父母,有时候难免也会被自己的孩子质问:“爷爷奶奶的话你都不听,为什么要我听你的话呢?”

所有人都在希望别人能够遵守规则,自己却频频越界;希望别人守法,自己却置法律于无形;希望别人能够宽容有爱,自己却斤斤计较;希望别人见义勇为,自己却袖手旁观。就像中国的一句老话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自己说好话,对别人说歹话。内外不一的评价标准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复杂,也让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变得棘手。太多人总是对自己过于放纵,对他人过于严苛,走到哪里都带着一种双重标准生活。

然而,双重标准的困境并非没有办法解决。富有智慧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自己都无法接受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一原则是消除双重标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它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效,在国家、民族的交往中也同样有效。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能够更多地将心比心,将自己放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仅人际关系中的摩擦会减少,国际外交上的摩擦也会减少。

偏见从何而来——认知偏差

在一档非常火爆的相亲节目上,单身女生表达自己态度的方式就是亮灯或者灭灯,而她们做出选择的诱因往往就在于男嘉宾出场后的第一印象。有一次,一位个子矮小、皮肤黝黑的男嘉宾走上台后,由于过分紧张导致说话语无伦次,举止奇怪,结果尚未进行自我介绍,已经有女生将自己面前的灯灭掉。在主持人的询问下,有的女生觉得男嘉宾整体看起来没有气质,看着很窝囊;有的女生会觉得他胆小,心理素质差;还有的女生竟然说男嘉宾长得很猥琐。总之一句话,各位女生对男嘉宾的第一印象太差,以至于刚刚见面,就有近十位女生选择了放弃。

随着了解的深入,大家对这位男嘉宾又产生了相反的态度。这位男嘉宾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目前正在本校攻读博士学位。在上课之余,他和两个同学一起开办了一个建筑设计工作室,目前公司刚刚起步,正在做一个国家级的项目。听到这里,刚刚灭灯的女生纷纷觉得后悔,剩下的女生则开始表现得非常活跃。有人觉得男嘉宾黝黑的皮肤显得很健康;有人说不善言辞的人一定有内秀;有人则直接对男嘉宾表达了爱慕,还信誓旦旦地说可以和他一起创业。

然而,当节目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男嘉宾说出了最后的真相之后,更多的女嘉宾再次选择了灭灯。他说:“我原本在北京买了房子和车子,可是为了把公司做起来,我抵押了房子,卖掉了车子,将所有的积蓄都投到了工作室上,如今我住在20平方米的合租公寓中,正在做公司最大的一个设计项目。”

节目的最后,虽然有两位女生选择相信他。然而,男嘉宾哪个都没有选,他说:“梦想让我感觉活得很实在。我打算回到我的出租公寓,实现了我的梦想之后再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女嘉宾态度的几度转变,也在男嘉宾循序渐进的叙述中更全面地了解了这个人。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人物内心的认知活动对外在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当男嘉宾紧张兮兮地站在台上时,众女生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分别给出了负面的评价,并且放弃了选择的机会。当进一步了解男嘉宾的学识背景之后,尚未放弃的女生又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从观望转变成主动出击。可以说,女生们态度、言语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她们对男嘉宾的认知不断变化的过程。

认知偏差会在特定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有人会把对方的沉默当作内向,而不去考虑那可能是他拒绝的一种方式;有的人将女孩的回眸一笑当成了以身相许,而不去考证那可能只是随意的一个表情。说“他人即地狱”的人高估了环境中的危险;说“老子是天下第一”的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认知偏差导致的。

学识广泛或者有一定生活积累的人会轻易地辨识出生活中的认知偏差,但是如何解释它,就连心理学家也觉得棘手。经济学家认为,大脑通常采用简单的程序应对复杂的环境,因此出现差错在所难免;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认知偏差是为了保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为了保持自尊和良好的自我感觉。

不过,进化心理学家却认为,认知偏差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习得的一种认知方式。当人们需要以“试误”的方式认识世界时,如果不犯这种错误,就会犯那种错误,人们自然就会选择犯代价低一点的错误。比如,一个人采到了一个蘑菇,在不知道蘑菇是否有毒的前提下,将它认知为有毒比无毒更安全。如果认为蘑菇有毒,扔掉它至多让自己饿一顿;如果认为蘑菇无毒的话,而万一恰巧蘑菇是有毒的,则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这个角度考虑,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认知偏差不过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尊重来自距离——保持个人空间

一位驴友独自驾车出行,当他将车开到内蒙古境内时,被路边一处美丽的风景吸引住了。那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弥漫着满眼的绿色,远远的草场间有几只牛羊若隐若现;蓝蓝的天空中飘荡着几朵白云;一只黑色的苍鹰在高空中盘旋,时而俯冲地面,时而振翅高飞。

他被这难得一见的景色震撼了,心想:“这不就是诗中所说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色吗?”心中异常激动的他停下车来,迅速地拿出照相机拍下了眼前的画面。为了近距离地体验一下,他从公路走到了草原深处,想要一探究竟。走近一看,真相却让他大跌眼镜。原来,天空中翱翔的苍鹰不过是一只被风吹起的塑料袋。因为风向的变化,它便随着时而低飞,时而高翔。他不住地感叹着:“不该走近,不该走近啊!在相机中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不是很好吗?”

同类推荐
  • 情绪免疫

    情绪免疫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可言,每个人都会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而如果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书从职场上常见的诸多问题入手,全面分析职场问题与职场潜规则,并结合实际案例,告诉读者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该怎样调整自己的策略、如何应对。当你有足够多的方法与经验去应付工作中的混乱与复杂时,也就有足够的心力去应对生活中的变化与难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日渐强大,从而建立稳定的内心秩序,做一个内在掌控情绪与内心、外在把握工作与生活的强大个体。
  • 极简人际关系心理学

    极简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纠正人性弱点和培养人性优点的学科,认识到人性的优缺点后,我们就可以在心理上占据上风,就可以随时把握对方的心理活动,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无论是扩展人际关系还是维护人际关系,心理活动均参与其中。它既包括自我的心理活动也包括对方的心理活动,任何时候都不要情绪化,别让不良情绪主宰自己,然后做对事说对话。这样的话,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变得轻松自然了。
  • 生活心理操控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

    生活心理操控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

    心理操控术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自己心理的支配。不同的心理会促使人们采取不同的活动,即使在相似或者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人们的心理不同,所选择的行动也会有所不同。
  • 刻意回避: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刻意回避: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为什么你会忘记跟朋友的约会?为什么你看着某人却叫出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为什么你在换乘的时候又坐回了始发地?为什么你站在办公室门口却掏出了家里的钥匙?为什么你会把文章的标题读错?看似不经意的失误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在本书中,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常见的失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将无意识的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之中,揭开了遗忘、错误、迷信等日常现象的奥秘。书中列举了200多个案例,有一部分是弗洛伊德的亲身经历,还有一部分则来自他的朋友和学生。阅读本书,让你在心理学大师的分析和讲述中读懂他人的内心世界,也更加了解真正的自己。
  • 生活中要学点催眠术

    生活中要学点催眠术

    本书以轻松易懂的文笔,叙述了什么是催眠,催眠的基础知识入门,成功催眠的方法,生活中有哪些便于实践的催眠术以及如何实现自我催眠等常识性知识,这本书既能作为入门读物使用,也很适合有一定催眠知识的人进行深入学习。
热门推荐
  • 地下城之魔道门徒

    地下城之魔道门徒

    【非游戏玩家也可以阅读】【注意】本书一切以DNF大陆史为蓝本,与游戏出入甚少。绮里沙意外穿越阿拉德大陆,借尸还魂到一个女婴身体里。跟随使徒泪目赫尔德学习伟大的召唤魔法,同时依靠现代科技与魔法的融合创造了史上第一个魔道学。这年头,以萝莉之名、色字当头,行坑蒙拐骗之实才是王道!瞧,她的哥布林赫德尔都装备巴雷特了,你们大枪要怎么混啊?
  • 紫凤记

    紫凤记

    她,前世摊上了一个古怪爷爷,传授给她一手好医术,又将她当作实验体,丢在冰冷的实验室里,最终爆体而亡。再度睁开双眸,发现自己穿越成了一个废材。”废材?“她冷笑道,”让你们看看真正的天才!“······绝世容颜,魔武双修,血洗皇城,一统人界。看她,报旧仇,契神兽,炼丹药,召幻兽,震四方,威八方,闯九天。他,魔界至尊的男人——邪帝。传言高傲,嗜血,无情,却不知他腹黑,狡诈。”你就是这样对待徒弟的?“某女黑着脸望着压在自己身上,越发得寸进尺的”师父“。压在上面的某男说:”徒弟,这是你专属的。“······身份之谜环环相扣,是否能携手最后?
  • 至尊精神

    至尊精神

    异世大陆万族并立,妖魔凶残,本以为人类是大陆的主人,不曾想人类处在食物链最低端,妖魔以人类为食。董亮异世重生,在空间夹缝内得到一个发光体,能够不断吞噬精神力,使董亮明悟修炼本质。从道器空间出来,眼见人族惨状,董亮凭一套北幂星诀吸尽妖魔,杀伐果断,争霸大陆......
  • 红莲女佛

    红莲女佛

    身着僧衣披袈裟,虽是佛门中弟子却是佛魔一瞬间,渡魔渡妖不渡仙成魔成佛不成仙,除去佛来便是魔身是佛来心是魔,业火红莲化成人度妖成仙魔成佛,红莲业火洗因果说我修佛应斩魔,我却将佛骗入魔红莲业火一出手,天下修士尽成狗“诶,说你呢,身后那只妖怪,悟尘我是修佛的,能灭你那种,不要再追我嘞。”“我去,前面那只魔不是早成佛了么?”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写啥,我也不懂怎么回事,也没敢问自己,写着写着就这样了,欢迎大家留言@我,给我留下你们的建议,希望你们能喜(*??╰╯`?)?
  • 多雨季节雨漫漫

    多雨季节雨漫漫

    在这个多雨的季节里,木子经历了很多,她从一个稚嫩,天真的小女孩,逐渐变得成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101次拒婚总裁的十九岁新娘

    101次拒婚总裁的十九岁新娘

    在他身边十年,她顺从又叛逆,她看着他身边来来去去无数的情人如过江之卿,心中又委屈又难受,只恨不得离得他远远的,可最终还是舍不得,只能用叛逆来表达,这一切,她不知道只是因为爱……而他是庞大帝国的总裁,给她的宠爱无与伦比,可对她的心思说不出道不明,又纠结与从小到大的感情,最后只能压抑自己,然而越压抑越要爆发……“我不要做你的女儿,让我做你的情人……”她委屈的抱着他大哭,他心疼又不忍,心中犹如火烧……对她的感情何去何从,是听之任之,还是划开一条父女的永远的沟渠……终于等她到了十八岁,她和他都明白他们之间,永远不可能再划开界限,除非生离死别。
  • 晚钟之鸦

    晚钟之鸦

    黑夜、屠戮、疯狂、血液!黎明、战争、混乱、尸骨……黑塔、晚钟、铁手、超能。一切的黑暗,一切的疯狂,即将到来。战争的号角早已吹起,只有晚钟,幽幽如故。
  • 追梦天涯夕辉著

    追梦天涯夕辉著

    本小说是描写陈锡美向亚澳美欧四大洲以传播国粹(书画艺术)为主线的西游记,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畅想曲。语言生动平实,故事新颖离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塑造了陈锡美、张爱美和陈念华等一群典型人物的光辉形象,其品德之崇高,行为之侠义。它是一部旗帜鲜明,主题突出,洋溢着爱国情怀的教科书,释放的全是正能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发人深省,受益匪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