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8500000024

第24章 离娄章句上(2)

为什么“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因为自作孽,都是自己昧着良心干的。他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是明明知道错了还要昧着良心干。这种人除非他自己痛切改过,不然将永远堕落下去,不可挽救。至于“天作孽”,是客观环境造成的灾难,只是指现实上的贫贱、事业上的成败等,与丧失良心属于不同层次。只要良心正,能坦然接受现实的失败,凭着自己的勤奋仍可以改变现实。所以,现实的困境,不足以构成对人心的致命打击。对自己来说最致命的是,自己毁灭了自己的良心。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掉了自己的百姓;所谓失掉了自己的百姓,是失掉了百姓的心。得天下的有办法:得到自己的百姓就能得天下;得到自己的百姓有办法:就是要得到百姓的心,就可获得百姓的支持;得到百姓的心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百姓对仁人仁政的归附,正好像水向下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渊驱赶鱼的,是吃鱼的水獭;为树丛驱赶鸟的,是吃鸟的鹞鹰;为商汤王和周武王驱赶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当今天下的国君如果有好仁的人,那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百姓赶来了。即使你不想统一天下,也是办不到的。但是,当今想统一天下的国君,就像得了七年的疾病必须要用干了三年的艾蒿才能医治。这样的艾蒿,如果平日不积蓄,一辈子也找不到。如果不想行仁政,就会一辈子担忧受辱,以至陷入死亡的绝境。《诗经》说:‘那怎么能好呢?不过是相率落水淹死罢了。’也正是这个意思。”

解读

在本章,孟子提出桀、纣之失天下在于失民心,因此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怎样得民心?孟子认为必须“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就是要施行仁政。仁政乃人心所向,人们奔向仁政,如“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不可阻挡,这从桀、纣之所以灭亡、汤王和武王所以兴起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孟子指出,今天想施行仁政统一天下,并不是简单地一想就能办到,需要下苦功,就像“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样,需要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才可以。可是当前各国诸侯都急功近利,谁又有心情去积累,即一点一滴地去做好事行仁政呢?而不行仁政,他们只能是灭亡的命运。《诗经》说得很干脆:“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原文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跟他谈论有价值的话;自己放弃自己理想、事业的人,跟他不能干什么有价值的事。说话就诋毁礼义,就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己不能以仁为心,按义行事,就叫做自己放弃自己。仁,是人可以安居的住宅;义,是人应该走的正当的道路。把可以安居的住宅空放着,舍弃应走的正当的道路而不走,真是可悲啊!”

解读

一个普通人,感觉生活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自己有理想有奔头,尽管他们的思想境界不同。因为人的良心(仁)在主导着自己,有是非观念,为人处事都走正路。仁者的境界当然最高:“仁,人之安宅也。”孟子的这种思想,源自对孔子思想的深入领悟。孔子说:“仁者爱人。”(《颜渊》第二十二章)一个仁者,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孔子在向子贡解释什么是“仁”时说,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第八十章)。所以,“仁者安仁”(《里仁》第二章),“仁者不忧”(《子罕》第二十九章)。

自暴自弃的人,漠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而弃之不顾,放着人生美好的大路而弃之不走,结果使自己陷入空虚、孤苦、矛盾、嗟怨之境,这是十分可悲的。对这样的人,跟他说什么话都是没有意义的,跟他一起从事任何事业也都不会成功。人生之所以会陷入如此可悲的境地,根本原因是自己内心无主,良心失去作用。

原文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译文

孟子说:“道就在近旁,却往远处去找;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去想。只要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解读

我们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有些人认为人事这么复杂,建立和谐社会很难。实际上,只要我们把人际关系理顺,社会就会和谐。怎样理顺人际关系?要从根本处入手,那就是“人人亲其亲,长其长”,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是最有效的方法。试想社会上的人都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有老有少,天下能不太平吗?道不是远离我们,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

孟子说:“职位卑下而得不到上级信任的,是不能把百姓治理好的。想得到上级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想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侍奉父母得不到父母的欢心,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欢心有办法,问问自己,侍奉父母不是诚心诚意,就不会使父母欢心。使自己诚心诚意有办法,如果不懂得什么是善,就不会诚心诚意。因此,诚,是天的根本法则,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法则。拿出至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的,是从未有过的;不诚,是不可能感动别人的。”

解读

本章是对上一章的深入发挥。

孟子从如何能“获于上”这一士人关注的问题开始,推及信于友;由信于友,推及悦于亲;由悦于亲,推及诚其身;最后由诚其身,推及明乎善——环环紧扣,由外而内,说明一个人想在社会上得到上上下下的信任,要在明乎善之后,能“诚其意”。人必须知善恶,以诚待人,由父母而朋友,由朋友而上级领导,这是人生的正路。

由这一章可以看出,孟子所学,正是儒家由孔子而曾子、由曾子而子思的理论系统。孟子虽然没有直接受教于孔子的传人,但他没有受当时流行的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而能私淑儒家学说,忠实于儒家学说,确实表现出超人的智慧。而他所著的《孟子》一书,对孔子的心性论、修养论以及政治文化理论,都做了杰出的发挥,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他被后人尊为“亚圣”。

原文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译文

孟子说:“伯夷躲避纣王,住在北海的海边,听说周文王起来行仁政,就高兴地说:‘何不到西伯那里去呢!我听说他是善于奉养老年人的。’姜太公躲避纣王,住在东海的海边,听说周文王起来,就高兴地说:‘何不到西伯那里去呢?我听说他是善于奉养老年人的。’两位老人,是天下最有声望的老人,都归于西伯,这等于天下的父辈都归于西伯了。天下的父辈都归于西伯,他们的儿子还能到哪里去呢?如果诸侯中间有施行文王那样仁政的,七年之内,就可以向天下发布政令了。”

解读

本章孟子讲述了周文王行仁政如何感动了躲避纣王的伯夷和姜太公,而使他们前来投奔。二人投奔文王不是想做官,而是为了养老。他们不是普通的老人,无论从年龄,从品德,从学问,都堪称天下之父。一般的善政,不会感动他们,文王的仁政,正是他们所向往的,所以都来投奔了。伯夷和姜太公——天下之父都来投奔文王养老,那么天下的老人,自然都要投奔文王了。这样,天下的年轻人还能到哪里去呢?也自然来投奔文王。周文王就是这样获得天下人之心的。正如第九章所强调的:得人心者得天下。

最后,孟子又提出本篇第七章说过的话:“小国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原文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译文

孟子说:“冉求做季康子的总管,不仅不能改变季康子的德行,而且在收取田赋上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的罪行好了。’由此看来,国君不行仁政,你还帮助他使他富起来,都是孔子所唾弃的;何况替那些不仁的国君去拼死作战的人呢?君主的野心是攻城掠地,为了争夺土地作战,一定是杀人遍野;为了攻下城池作战,一定是杀人满城!这就是所谓的带领土地去吃人肉,把他们处死,也补偿不了他们的罪过。所以,好战的入,应该受最重的刑罚;从事合纵连横的人,应该受次一等刑罚;为了增加赋税,使百姓开垦荒地,叫他们负责耕种的人,应该受再次一等的刑罚。”

解读

孟子开头引用了孔子批评冉求的话,作为他评断当时风云人物的价值标准。他对孔子这番话的体会是:“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他认为,勇猛善战的大将、合纵横的谋士与富国强兵的政客等,都应该对时代的动乱与百姓的灾难负责。

他认为,善战者(如孙膑、吴起等)应服上刑,因为“一将成名万骨枯”,他们是罪不容诛的;连诸侯者(如苏秦、张仪),应该服第二等刑罚;“辟草莱,任土地”,为统治者搞富国强兵的(如法家李悝、商鞅以及冉求),应该服第三等刑罚。

以上三种人是军事、外交与财经的专家,正是外王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为什么孟子却这样抨击他们,认为他们罪不容诛呢?为什么不能从正面肯定他们的价值?因为孟子认为,知识与才干用在仁义王道上,才能呈现出正面的意义,如果用在功利霸道上,那将起负面的作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而所谓的功臣,对百姓而言都是罪人。孟子学说的人民性,本章表现得十分清楚。

原文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度哉?”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眼睛的瞳人更好的了。因为眼睛的瞳人,不能掩藏一个人的丑恶。居心正,眼睛的瞳人就明亮;居心不正,眼睛的瞳人就昏暗。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观察他的眼睛的瞳人,这个人居心的善恶,怎能隐藏得了呢?”

解读

人与外界接触,其善恶邪正,就真实地表现在眼睛的瞳人里,怎样掩藏也掩藏不住。所以,听一个人说话(也是心之所发),再现察他眼睛的瞳人,那么这个人是善是恶、是邪是正就十分清楚了。

平时我们常常感到知人难,常常被一些人的伪装所迷惑。今后不妨用孟子的办法去观察人。瞳人会说话,瞳人说的都是真心话。不过,你能听懂瞳人说的话也并不容易。

原文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译文

孟子说:“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侮辱、掠夺别人的国君,生怕人们不顺从自己,那如何能做到恭敬和节俭呢?恭敬和节俭这样好的品德,难道是可以光凭让人爱听的语声和爱看的笑脸做得出来的吗?”

解读

恭俭是人的优秀品质,恭俭之人,不会干出侮辱别人、掠夺别人的勾当。国君的本质是把人不当人看(谈不到恭),千方百计地掠夺人民(谈不到俭)。所以,孟子告诉我们,要认清统治者的本质,不要轻信他们的话,不要为他们的笑脸所迷惑。

原文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译文

淳于髡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法要求的吗?”

孟子说:“是礼法要求的。”

淳于髡说:“假如嫂子被水淹了,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子被水淹了而不去拉她,那简直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是礼法要求的,嫂子被水淹了,用手去拉她是变通的办法。”

淳于髡说:“现在天下的人都在被水淹了,您不去救援,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的人都被水淹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子被水淹了,要用手去拉。你是想让我用手去拉被淹的天下人吗?”

解读

孟子主张救天下必须使统治者施行仁政。孟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而淳于髡认为孟子的主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他是一位实用主义者。面对孟子,以善辩著称的淳于髡,并没有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他先设了一个圈套,叫孟子承认:封建礼法是男女授受不亲,但嫂子被溺的时候,可以用手去拉,礼法是可以变通的。孟子承认了“礼法可以变通”。这时,淳于髡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当今天下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你还讲什么“先王之道”,讲什么“仁义”,为什么不用变通的办法去救人?这个问题的确让人难以回答。

孟子胸有成竹地说:“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他问淳于髡:“你想让我用手去拉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天下人吗?”言外之意:这怎么可能呢?很显然,“天下溺”和“嫂溺”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天下溺”是普遍的、根本的(政治)问题,“嫂溺”是个别的、具体的问题。个别问题可用个别办法解决,天下问题怎能用个别办法去解决呢?天下问题必须从根本上着手解决,即让统治者施行仁政,以仁义救天下。

实际上,变通的办法容易见成效,例如一个地方闹饥荒,可以发些救济粮解决,但最终往往还是有利于统治阶级。

原文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译文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

同类推荐
  • 杰出青少年的9大能力

    杰出青少年的9大能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力量上的积蓄,那么他一旦遭到失败,往往就没有振作再起的可能。有很多青年男女由于没有积蓄相当的能力,储蓄相当的体力、智力及处理事务的能力,以致不能应付目前的事务,更不用说应付非常时期的种种困难了,而终至在生命路途中遭到失败。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大好机会的降临,而一个人能否抓住机会、能否成功,全看他积蓄的力量是否充足。人的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能够贮藏着可供一生应用的充足力量。力量贮藏得愈多,愈能应付外来的事变。
  • 女人明白要趁早之米字路口问答

    女人明白要趁早之米字路口问答

    很多人不但实现了十年前的梦想,还实现了毕生的终极梦想。真的,只有死的时候,才有资格说你的梦想是否破灭了。热血要浇灌在最理性的种子上,才能开花结果。钱通常帮助我们构建了梦想,是缔造梦想的重要工具,但一定不是梦想本身。运气应该是天赋和努力条件俱足时候才会得到的馅饼。人们一直在试图为福祸和功名利禄找答案,其实答案的大部分始终在自己身上。做一回人的意义,就是在随机而有限的生命里,在那些无能为力中,做过最大化的抗争吧。熬过冬天,熬过所有的草木都发芽,熬到情绪平复,熬过隐忍的每一天,直到再一次看见希望的光。
  • 求人办事技巧大全

    求人办事技巧大全

    人活着就不可能无事,大事、小事、喜事、愁事、烦心事……这些”事事非非”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而想解决一些难办的事,你还必须学会求助于人。那么,如何求人办事呢?
  • 博弈论的诡计

    博弈论的诡计

    《博弈论的诡计》通过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剖析来讲述那些能够带你走出迷津的博弈论的“诡计”,告诉读者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适应并利用世界上的种种规则、怎样在这个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人格和世界观,并因此改变对社会和生活的看法,使读者以理性的视角和思路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事业和人生的大博弈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 小故事大智慧全集

    小故事大智慧全集

    一个简单的故事,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无论是声名名显赫的成功学家,还是普通的教师家长,在讲述人生哲是时都喜欢运用一些经典的小故事,来辅证自己的观点。对于读者而言,与阅读那些枯燥单调的理论相比,一些蕴涵哲理的小故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本书是感悟经典故事中的人生智慧珍藏版。
热门推荐
  • 倒贴王爷你走开

    倒贴王爷你走开

    从小被惯着长大的一国公主与阎罗王爷的爱情之路是否顺利?面对满腹坏水的情敌她能否妥善应对?未来路长,让我们一同见证傲娇王爷和他的娇公主的成长吧。(故事内容纯属虚构,切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玥灵

    玥灵

    灼热地太阳恶狠狠地俯视着大地,仿佛要把一切吞噬。这是一个忙碌的早晨,路上人们行事匆匆,只顾着自己的事情,谁也不去在意路边的风景。
  • 我的女友来自冥界

    我的女友来自冥界

    遇到萝莉一只,名柒柒冥柒柒,开始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金戈铁马的搞笑故事,亲们就当真的听好了。***********************************2016,面包有的,激#情有的,美女……咳咳,也是有的!
  • 网游之血刃

    网游之血刃

    手持血刃,他是令人闻风丧胆的修罗王;卸去繁华,他是令人痴情的开朗少年。一把血刃,屠浮世间喧嚣。劈开了世态的炎凉。唯独斩不断的,是那热血与传奇。手持血刃,挡住千军万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保护身后红颜!这是传奇,更是热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修真求仙传》

    《修真求仙传》

    一个入了江湖门派的普通山村穷小子,却在阴差阳错的踏入了修仙之路。资质平庸的他,该如何在修仙界上立足?他又能否到达真仙界,从而笑傲三界之中?
  • 寻道之子凡传

    寻道之子凡传

    天下如棋经纬繁星列棋盘刀山火海生棋子何人博弈手执棋子,把握棋盘轮回如棋,局局新相似之花,还是你和我?
  • 天书收妖录

    天书收妖录

    一个来自21世纪的人,穿越到古代完国的道观之中刻苦修炼,直到灵气复苏各种妖精怪层出不穷下山而去,而他不知道他背负着拯救世界的命运。一本书让他走向了不归路还是新的开始?上古神话,妖魔鬼怪,奇珍异兽,还是仙法宝器这里都有……
  • 念卿惊华

    念卿惊华

    苏念卿一朝被车撞,竟胎穿回了前世!爹爹疼来娘亲爱,爷爷夸来奶奶赞,弟妹虽小也能干,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种种田,经经商,骂白莲,怼绿茶,村中泼妇来找事,好,你泼我更泼。只是上山救下男人竟是当朝权倾朝野的定政王,看她如何玩转天下。
  • 亡灵叹息

    亡灵叹息

    人类,精灵,矮人,兽族,海族,亡灵,龙族的魔兽次世代战争全面开启,而一个亡灵却一步步主宰了这场史诗级战争,最终登上了玄光大陆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