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6100000006

第6章 谍海纵横,谁领风骚?

普京的间谍生涯

普京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别人从他那里套不出什么话来,而他总是设法让别人说话,而且总要千方百计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看上去友好坦诚,吸引着别人也对他以诚相待,但这一切实际上都在他牢牢的控制之下……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是克格勃成员,而且他为此而感到自豪。这虽然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普京在克格勃工作期间的详情却鲜为人知。

1970年普京进入列宁格勒大学法律学校学习,该法律学校是克格勃、普通警察和政府官员的一个主要培训基地。毕业后,普京加入克格勃对外情报局,在克格勃第一局(对外侦察局)负责德语方面国家(西德、东德、奥地利、瑞士)的情报侦察工作,并在列宁格勒对外国人进行了几年情报跟踪。此后,普京被召回到莫斯科,参加精英外国情报员的培训讲座。由于成绩优异,1984年普京被上司选中,派驻东德的德累斯顿,直到1990年东西德合并为止。

普京赴德累斯顿上任时32岁,少校军衔。有关普京在德累斯顿所从事的具体任务一直是个秘密,但是据德国特别委员会的专家透露和有关历史文件表明,普京的主要任务是在当地招募和派遣合适的特工,窃取前苏联急需的西方技术。同时,普京还积极发展和招募来到东德的西方技术人员,他们都是从诸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和美国IBM等特大公司来的,掌握着该领域的尖端技术。此外,普京还对西方的军事电子产品和告密者提供的有关北约的军事情报极感兴趣。特别委员会在调查中传讯了当年和普京共事过,或私人关系密切的多名前东德秘密警察机构"斯塔西"军官。委员会还从"斯塔西"的档案中找到许多和普京有关的资料和照片。

普京在前东德工作时还曾发起过一个代号为"阳光"的行动,主要是在前东德各地建网并招募成员。德国当局疑心他们中至今还有人在活动。为此,1999年底德国情报机关已传讯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若干嫌疑人,试图搞清他们同"阳光"的关系,还提交了一份10页的报告,内容是普京在德累斯顿活动情况,并已将它送至柏林进一步审查。

前东德情报部"斯塔西"官员克劳斯·朱克霍尔德1985年至1990年期间和在德累斯顿工作的普京有过多次秘密接触。1990年1月,他被普京招募加入克格勃,然而11个月后他又投入刚刚统一仅几周的德国的怀抱。

朱克霍尔德回忆说,自己是在1985年秋天第一次和普京见面的。"那时每个星期四上午,我和其他一些'斯塔西'官员们都要在办公机关后的运动场上活动活动。一般都是踢足球。有一天普京的前任把他介绍给我们。"足球赛结束后,两国的情报官员们用德语和俄语简单聊了几句。他们同意今后将在正式场合会面,普京也接受了朱克霍尔德的邀请,答应几星期后在他的陪同下到德累斯顿周围转一转。

"后来普京开着一辆灰色的拉达轿车如期赴约。我还记得他当时带着一顶大皮帽。我和妻子同他一起开车出了城,在外面呆了一整天。那是我们第一次自由自在地交谈。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讲了好几个有关警察的笑话。我们还谈了历史、文学和哲学。他非常推崇德国文化以及德国人的纪律观念。"

在以后的几年里朱克霍尔德与普京又多次会面,会面地点大多数是在德累斯顿普京的公寓里。朱克霍尔德说普京曾几次问过他有关"斯塔西"工作方面的问题。而且他对"斯塔西"对外情报部在德累斯顿的负责人威尔纳·诺曼德的情况尤其感兴趣。朱克霍尔德渐渐被拉下了水。尽管他知道任何与克格勃的非官方往来都在被严格禁止之列,但他还是越来越动摇,觉得自己不该为"斯塔西"工作。

"普京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别人从他那里套不出什么话来,而他总是设法让别人说话,而且总要千方百计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看上去友好坦诚,吸引着别人也对他以诚相待,但这一切实际上都在他牢牢的控制之下。他饮食有度,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在一起喝酒,他总要确保自己比其他人至少少喝三杯。"

普京后来从朱克霍尔德手里拿到一份"斯塔西"档案,他把这份档案转送到了莫斯科,希望以此来让克格勃总部确认他正式招募朱克霍尔德。1990年1月16日,他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那天,普京造访了这个德国人的家,接受了朱克霍尔德效忠克格勃的宣誓书。

重新为祖国效力的朱克霍尔德不仅向有关部门详细介绍了普京的情况,而且说出4个曾为克格勃充当了多年间谍的前东德警察的名字。这4个人1993年被逮捕,德国反间谍部门还顺藤摸瓜,一举破获了一个由15人组成的遍及德累斯顿、莱比锡和柏林东部的前苏联间谍网。这些间谍中级别最高的是德累斯顿刑事警察局的一名检察官,他的代号叫"朔尔希",是由普京单独栽培的一个间谍。普京利用"朔尔希"来发掘政界和商界的情报来源。有些人在送出情报的时候还以为这些情报最终会交给前东德警方,而做梦也没有想到其实它们都落到克格勃手中。"朔尔希"还为克格勃提供有关亲纳粹组织和黑社会的情报。这位检察官被认为是普京手下最得力的间谍。直到1993年4月被捕的时候,他仍在为克格勃工作。不过此时的普京早已离开德国,退出克格勃,当上圣彼得堡市的副市长。

普京似乎从来也没有怀疑过朱克霍尔德的忠诚。他也低估了朱克霍尔德对"朔尔希"的了解程度,尽管他知道这两个人是好朋友。但朱克霍尔德说:"要不是我叛逃到西方给他(指普京)带来难堪的话,他真可算是一个出色的间谍。"

谍海精英勒鲁瓦

勒鲁瓦在谍报活动中大显身手,他们顺利地窃取了苏联图式喷气发动机的图纸,成功地破坏了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购买军火的活动,有效地阻止了几内亚等法属殖民地非殖民化的进程……

法国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第七处处长勒鲁瓦,是西方谍报界公认的一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间谍大师。内部统计数字指出,法国90%的谍报战果归功于勒鲁瓦领导的第七处。

勒鲁瓦是法国布列塔尼人,他生性倔强。他的特工生涯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当时,勒鲁瓦还很年轻,觉得战争来临并非是件坏事,投身其中,也许还能获得欢乐。至于饥寒交迫、亡国丧权,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能磨炼人的意志吗?

德军占领布列塔尼不久,勒鲁瓦被任命为当地伪政府粮食管理局的稽查官。他的职责是"督促检查,确保装载粮食的车队顺利驶抵德国"。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利用公开身份作掩护,破坏德寇劫运粮食的布置。

后来,勒鲁瓦接替他的顶头上司,一跃而成为地区粮食局的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所有的检查员和职工。这样,他就可以利用这一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整个布列塔尼乃至周围地区建立一个真正的抵抗运动组织。在他的一生中,最初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他日后从事特工活动很有裨益。法国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的中坚力量第七处,就是按照他在布列塔尼组织的地下活动网的模式建立起来的。

勒鲁瓦领导的地下活动遍及布列塔尼的每一个角落。刺探情报,监视德寇的军事部署,拍摄军用机场港口设施和铁路干线的照片,组织和协助自由法兰西战士乘坐渔船前往英国,总之什么都干。

法国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的建立一开始就陷入政府派别的斗争。筹备处军人和文职人员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分歧,他们为争夺领导权而发生着激烈的冲突。不管怎样,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终于成立,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侦察来自国外的威胁,收集外国情报。勒鲁瓦在这新组建的机构里担任组织处副处长的职务。

1951年元旦,新局长皮埃尔·布尔西科即将上任,他准备在宽敞的局长办公室里召见各处的处长和副处长。突然,他看到站在第二排的勒鲁瓦,于是停下脚步,用手指着勒鲁瓦大声说:"噢,想起来了,我们在克拉马斯顿频耐琴街的别墅里见过面!"

勒鲁瓦点了点头,意思是说他没记错。勒鲁瓦也认出了他。那是在一次抵抗运动各特工组织负责人会议上。布尔西科始终站在会议主持人的身边,很引人注目。

布尔西科拨开第一排军官,急急忙忙地走到勒鲁瓦身边。他张开双臂拥抱勒鲁瓦,并情不自禁地用"你"来称呼他。而实际上,在地下斗争结束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他对勒鲁瓦说:"见到你真高兴!你在这里干什么工作?以后把你的情况告诉我吧,反正我们有的是见面机会。"

这一不同寻常的重逢场面使那些军官们万分惊愕,从来还没有见到过一个局长如此热情地拥抱一名30来岁的下级工作人员。从那天起,勒鲁瓦开始走运了。

在新局长布尔西科的支持下,使用现代技术和秘密手段获取对方机密文件的第七处成立,勒鲁瓦任处长。

勒鲁瓦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他先从布列塔尼开始,用了两年的时间建立起一个遍及全法国的秘密情报网。他的技师们曾发明过一种叫"窥探器"的新式工具,用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到锁内簧片和卡糟刻下的痕迹、制造钥匙。这是一种空心管,上面插满了钢针,使用时可以朝各个方向推动,看起来仿佛是一个奇形怪状的插满毛衣针的小毛线团。使用时先将空心管插进锁孔,慢慢地转动,然后将卡住锁内两个横杆的四个簧片的部位逐个弄清楚。

开始,窥探器在锁孔里转动时没有声音,碰到簧片时,勉强可以听到一种金属的响声。借助于一种非常灵敏的听诊器,这种响声可以非常清楚地辨别出来。听到这种响声时,说明已过簧片的位置,所以还要像专家那样巧妙地将窥探器慢慢往回转。重新找到发出响声的地方,直到准确地找到簧片的位置为止。这时便将窥探器停在簧片的位置上,把窥探器上牙签粗细的一根钢针往里推,很准确地卡在簧片上,用螺丝固定好。然后,再转动空心管寻找另外的三个簧片,每找到一个簧片的位置,就用同样的方法固定下来。等四根钢丝针都在簧片上固定好以后,只要转动空心管就行了——锁内横头被打开,保险柜门就开了。这样,空心管子就成了一把钥匙,而且是一把很好的钥匙。

因为最后还可以用它锁住保险柜而不会留下任何机械造成的痕迹。更妙的是,回到锁工房后,就可以根据窥探器上钢针的位置配制一把真正的钥匙,以后再开这个保险柜就不用摸索了。他们给这些使用窥探器的人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做管子工。

没过多久,他们的实验室就用这种方法配制了外国使馆和外国机构的钥匙50多把。他们有了可以打开苏联、波兰和捷克三家航空公司保险柜的钥匙。

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做起来很难。它需要灵活、老练和沉着。撬保险柜同拆封信件、跟踪术及其它技术一样,都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只有老手才能干得了。他们的活动范围是在所谓的边界地区,即外国人投宿、商谈、生活、居住或过境的地方。大使馆就是他们在边界地区经常注意的目标,他们总想潜入大使馆,窃取里面的信件、电码和秘密。在边界地区里,也有巴黎和外省那些豪华的宾馆饭店,外国贵宾、政治家、科学家、工业家和工会工作者都在那里下榻。当然还有一些人,在他们的手提箱和公文包里,或者在他们自己身上,就有法国政府感兴趣的秘密。后来,他们的边界地区还扩大到国际民用航空线和国外民航机场。他们的足迹遍及巴黎、柏林、莫斯科乃至整个欧洲。

一次,在西柏林出差期间,勒鲁瓦了解到在东德的各个政府部门、机关、军营、警察局等单位,由于缺少人们俗称的"手纸",民主德国的部长、将军、军官、高级要员就拿正式报告和文件的副本当手纸。副本纸轻薄适度、略带光泽,用过之后即被水冲进便池坑内。因此,勒鲁瓦交给手下人的任务,就是要确定粪便最终排往何处,然后,派特工小组在那里捞取这成千上万张污纸团,把它们装进一个特制的小口袋,再按照严格的规定时间,通过一套当时不为人知的运输方式运往西方。

那时,勒鲁瓦对雷尔和杜布瓦两人在战后不久共同设计的一种滑翔机即HD式飞机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飞机机翼高大,装有两台发动机。它能够以极慢的速度飞行,飞行中几乎没有声音,可以在一块几百米长的跑道上着陆。勒鲁瓦搞到两架HD式飞机,决定把它们派往铁幕的那边去大显身手。毫无疑问,这种飞机成功地为他们取回了装满手纸的宝贝口袋,没有出任何故障。那些手纸经过洗净,字迹完全可以辨认,从而使他们得以复制出民主德国的重要文献。当时,任何其它盟国的谍报组织都无法打入极其封闭的东德政府机关,而勒鲁瓦不用进入警备森严的单位就可以"开发"这一意想不到的"宝库",确实令他的西方同行惊叹不已。

勒鲁瓦在谍报活动中继续大显身手。他和他领导的第七处顺利地窃取了苏联图式喷气发动机的图纸,成功地破坏了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购买军火的活动,有效地阻止了几内亚等法属殖民地非殖民化的进程……总之,勒鲁瓦和第七处在法国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中已处于显赫的位置上,其势力越来越大,触须伸得越来越长了。

与此同时,法国和美国的关系已出现裂痕。戴高乐指责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同美国的谍报机构走得太近。他认为法美情报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应该到此结束。在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内部,勒鲁瓦被怀疑为亲美分子,由于他的出色表现,许多人已把他视为眼中钉。

1965年10月29日中午,摩洛哥反对派领袖、人民力量全国联盟书记处书记本·巴尔卡在巴黎圣日尔曼林荫大道上被秘密绑架,在这个世界上神秘地消失了。他的死至今一直是个谜。

本·巴尔卡在他领导的反政府运动失败以后被迫流亡国外,长期住在巴黎,从事国际政治活动。本·巴尔卡在法国受到戴高乐政府的保护,但他一到巴黎,就成了法国谍报机关的工作对象。

勒鲁瓦的一位手下涉嫌与这起绑架有牵连。当勒鲁瓦和阿迈尔正紧张地准备法兰克福的计划时,这位自命不凡、野心勃勃的家伙曾闪烁其词地向勒鲁瓦透露过一点消息。为此,勒鲁瓦曾用书面报告向他的上司反应过两次,但这批官僚们竟未引起丝毫重视。

这起绑架事件震撼法国朝野,受到舆论的猛烈抨击,造成很坏的国际影响,使法国政府陷入十分难堪的境地。法国政府准备大开杀戳,严惩造事者,勒鲁瓦首当其冲地成了替罪羊。他们开始对勒鲁瓦进行严密的监视,但考虑到他在第七处中的威望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一些非常的行动,最后把他投进了拉桑泰监狱,严格地监禁起来。

他们不是指控他犯了罪、参与了绑架本·巴尔卡的活动,而是指控他虽然掌握了情报却没有及时向有关当局报告。他们声称,如果不是这样,这起事件本来是可以阻止的。

对此,勒鲁瓦据理反驳。但司法机关却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不让他的律师对他上交的两份报告取证,也不让第七处的人出庭。

勒鲁瓦在拉桑泰监狱被囚禁了117天,经过一系列马拉松式的审理之后,最后被陪审团宣判无罪释放。就在勒鲁瓦受审的同时,他所经营的第七处也被彻底瓦解,他要求重返法国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工作是不可能的了。"这是一次事故,更是一次阴谋。不仅我被搞掉,而且我所经营的第七处也被瓦解,或许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勒鲁瓦气愤地说。毫无疑问,勒鲁瓦成了这场灾难的牺牲品。

在勒鲁瓦被宣布无罪释放两天后,他买了一张去地中海海滨城市科达尔祖尔的飞机票,他手下的一位工作人员把自己在那里的一幢别墅让给了他。他决定远离总部。远离巴黎,忘掉一切,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风流女谍赫尔加

赫尔加心花怒放,她的****之火又一次燃烧起来,一双渴望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这位上司。当两双炽热的眼睛相遇时,赫尔加再也按捺不住狂跳的心……

赫尔加虽然不是非常漂亮,但也不泛女性的摩登。1966年3月的一个傍晚,她邂逅了一位中年男子,他的名字叫彼得。不久以后,赫尔加就很少在白杨树大街自己的寓所过夜,而经常去彼得的住地幽会了。他们如胶似漆,疯狂地走向了爱情的雀巢。彼得不久就向赫尔加正式提出了结婚的要求,赫尔加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赫尔加的父亲请了一位私人密探对这个求婚者进行侦察,结果使她们一家惊恐万状:原来未来的女婿用的竟是假名!赫尔加要求彼得作出解释,彼得才向她透露"真情":他是英国情报处的间谍。然后逼迫赫尔加立即作出抉择:要么彼此分手;要么就成为一个英国间谍夫人,并协助他的工作。

赫尔加不舍得丢掉这位美男子丈夫。在一份东柏林伪造工厂制作的、印有英国徽章标记的表格上,赫尔加签上了她的名字。就这样,东德国家安全部在波恩又多了一名间谍,赫尔加在登记卡片上用的是假名——诺娃。

婚后的赫尔加以诺娃的身份开始了她的间谍生涯。她开始从彼得那里学习获取情况的种种手段,也开始了她风流的间谍历史。刚入谍界,诺娃并不以为自己有多大作用,也不知道她已成为东德的特工间谍,她以为自己从此加入了英国情报处。

无论出于何种考虑,东德安全部在波恩的上司都要求彼得再投诱饵,牢牢地把这位新的成员巩固起来。按照上司的旨意,彼得·克劳斯串通另一个东方间谍设置了一个新的骗局。彼得告诉诺娃:"我们的上司已从伦敦抵达这里,他想同你会面,并向你表示祝贺。"诺娃半信半疑,在法兰克福国家旅馆的一套豪华的客厅里,诺娃见到了一位50多岁的绅士。他以上司的身份用德语对诺娃说:"伦敦方面对你非常满意。"他赠给诺娃一支英产金笔和其它许多名贵化妆品。

面对这位气度不凡的绅士彬彬有礼的款待和过分热情的招呼,赫尔加心花怒放,她的****之火又一次燃烧起来,一双渴望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这位上司。当两双炽热的眼睛相遇时,赫尔加再也按捺不住狂跳的心。当晚,他们就住进了"美洲豹"大饭店。兴奋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从此以后,赫尔加尽力满足上司提出的种种要求,向他提供价值越来越高的实质性情报。

1968年春天,诺娃的工作进行了调整,她又一次来到华沙,任西德商务代表处主任海因里希·博克斯博士的秘书。赫尔加百般卖弄风情,一有机会就挑逗这位60岁高龄的博克斯博士。博克斯博士尽管年岁已高,气力不足,且笃信基督教义,仍然难以抵制来自赫尔加这位女秘书的性诱惑。他也忘记了自己高贵的社会地位,在女秘书的"无限魅力与温柔"下跌倒在床上。

彼得在华沙租了一个小套间,他每月来两次。在这个小套间里,他有时连续工作几小时,拍照复制诺娃从商务处窃取来的大量文件。诺娃工作效率极高。她同博克斯博士这种亲近的暧昧关系使她免去了所有检查。由于她的出色工作,东柏林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始终对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乃至整个西德战略了如指掌。

1970年9月,诺娃回到波恩,在外交部担任了一个不太重要的职位。在这期间,彼得又在别的地方建立了新的情报网。他使用克罗斯·韦勒的假名,并以画家的身份在多特德安顿下来。他决定暂时停止同诺娃的联系,以便等待时机、缩小目标。在这段时间里,赫尔加以诺娃的假名继续活动。由于职务的原因,她只能获得一些价值低的情报。赫尔加便经常去博克斯博士的住所,在那里同博克斯博士一起娱乐。赫尔加这时仅30多岁,风韵十足,正是风流的大好时机。

每当夜色降临,她便走进五光十色的咖啡酒吧。1971年2月,赫尔加穿着时髦的服装,来到法兰克福国家旅馆的休息厅,等待她的是一位40开外、气度不凡的绅士。这位绅士就是彼得投向赫尔加的猎物,他要赫尔加打动这位绅士,因为从他的身上可以得到重要的军事情报。赫尔加走向绅士,彬彬有礼地问道:"先生,您看起来好像不是德国人,是英国人,是吗?"就这样,两个人热烈地攀谈起来,不久,他们便你来我往。赫尔加试图用自己的魅力把他拉下水。一日,赫尔加走进高级美容店,经过仔细地化妆,穿着一套艳丽呢绒上衣,来到了绅士的小别墅。她百般献媚,试图让绅士落入她的情网。当她提出有关绅士好友的军事工作时,这位绅士突然感到惊讶,立即穿上衣服。间谍习惯性的警惕告诉赫尔加,此人非一般绅士人物,她匆匆逃离,并再也没有出现在绅士的面前。此后,赫尔加更加谨慎行事了。两年多以后,机会又一次降临,这位年青的女谍这时已当上了西德驻巴黎大使的秘书。彼得认为时机已到,开始频繁地约赫尔加去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会面,在拉布什里餐厅共进晚餐,在拉丁区的旅馆过夜。

赫尔加的校友,后来的同事格达·奥斯丹丽德也充当了东德国家安全部的间谍。在巴黎阿力昂斯法语学校期间,由于她苗条的身材和美丽的眼睛,引来无数青年人的痴迷。后来,格达热恋上一位在阿力昂斯法语学校结识的德国同胞。事实上,这位自称是某汽车配件销售办事处总代表的男人也是东德国家安全部的间谍,名叫施勒特尔,专门引诱女秘书上钩。不久,他们结了婚。从1965年到1973年,格达先后担任西德驻华盛顿大使馆和波恩外交部的秘书。她盗窃了3500多份机密文件,全部由她丈夫拍摄成微缩胶卷。这个女间谍因此获得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人阶级女英雄"金质勋章。

但是,间谍夫妻并不比其他夫妇更经得起坎坷的磨难。施勒特尔夫妇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格达心里开始猜疑起来,她再也不能忍受目前的生活。1973年的一天,她动摇了。她前往警察局自首,供认了自己的一切罪行,施勒特尔却逃之夭夭。

由于赫尔加、格达等众多"女秘书"间谍的出色工作,西柏林的大量情报迅速传向东德,这引起反间谍人员的疑心。反间谍人员靠来自计算机的名单顺藤摸瓜,首先对怀疑者进行监视,必要时再审查清理。首当其冲的是罗热夫妇,在经过一个月的严密监视后,罗热夫妇感到情况不妙,于是准备外逃。在他们准备乘飞机前往柏林时,警察拘禁了他们。侦察人员在罗热夫妇的寓所里搜查到了总理府关于筹备召开下届世界最高级经济会议的秘密报告副本,而这份材料只可能来自一位叫达格玛的女秘书的办公室。1977年5月4日,警察逮捕了达格玛。这位美丽的女郎由于热衷于爱情而堕落为间谍,初审被判处3年徒刑,后又受到加刑,改判为4年零3个月。联邦德国国内警戒局依靠"纳迪斯"计算机,成功地逮捕了达格玛、卢策夫妇等15名间谍。这台计算机被联邦德国国内警戒局的工作人员骄傲地称为"纳迪斯局长"。

"纳迪斯局长"的本领,使许多间谍走投无路。随着一对对间谍夫妇和间谍的落网,西德反间谍机构开始全面反击。1976年3月6日,赫尔加和彼得在多特蒙德进行了最后一次会晤。

这一天,彼得精神紧张,他怀疑赫尔加已被人盯上。他们来到多特蒙德,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夜晚。彼得一扫往日的疯狂,显得忧心忡忡。赫尔加从彼得神态中多少感觉出了点什么,她一再追问,彼得总是转移话题。3个多月以来,这位年青妇女已被波恩反间谍机构监视,由于间谍的缕缕落网与变节,赫尔加也被告发,并处在"纳迪斯"的监视之中。彼得极力想摆脱这种烦恼,想让自己与赫尔加的这一夜过得更好、更充实一些,但是,职业性的反应和心理的恐惧使他难以入睡。他辗转反侧,内心的矛盾与对赫尔加的爱相互交织。他既担心自己会很快落入法网,又对自己长期利用赫尔加为东德国家安全部提供情报感到内心不安,因为至今赫尔加还以为她在替英国人卖命。思考再三,这位间谍老手还是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并施展间谍行业的惯术、丢卒保车,舍人为己。第二天,彼得乘火车逃往东柏林。一抵达目的地,他就给赫尔加打电话,告诉她说:"我出了点事,请你不要担忧。"赫尔加听到电话,神情立刻紧张起来。她明白,彼得的电话在告诉她,她的上司已经暴露,并且逃遁,留她只身一人。赫尔加也试图逃离西德,但是无法与上司取得联系。要在一夜之间改变生活的环境和命运,她似乎还缺少勇气。

5月5日清晨,赫尔加刚刚吃过早点,便听到一阵阵急促的叩门声。听着叩门声,她心跳加快,她希望是彼得,又害怕不是,在思路混乱、步履慌张中她打开了大门,迎面来的不是她渴望的彼得,而是全副武装的警察。

虽然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但赫尔加还是有些茫然无措。走进警察局,赫尔加遵循从前得到的指令,矢口否认自己所做过的一切。然而,面对自己叛变的种种证据,她显得狼狈不堪、语无伦次,她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叛国?直到最后一刻,诺娃还以为她在替英国情报处效劳。她悲愤,为自己被捉弄感到耻辱,为彼得一直欺骗自己的感情和人生羞愤不已。她不曾想到,10年来,她一直被蒙在鼓里,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霎时间,"叛国、英国间谍、东德间谍……"等词语在她脑海中闪现出来。

1977年11月2日,迪塞尔多夫法庭作出判决,赫尔加将在监狱中度过5年的漫长岁月。至此,赫尔加的风流女谍生涯宣告结束。

双重间谍斯狄巴尔

斯狄尔巴是个捷克间谍,但他瞒着捷克秘密警察,成了克格勃在法国的特别间谍。他加入了法国军队,迅速得到周围人的喜爱,连军官也对这个"爱国"的士兵偏爱有加。

斯狄尔巴1938年出生于北波希米亚的利比利克镇。十岁那年,被送进布拉格一间由苏联控制的学校读书,接受多国语言的教育,包括德语、俄语、法语和捷克语。

1952年夏天,他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去接受特别训练。以后三年,他在由捷克秘密警察严密守卫的特殊学校受训。斯狄尔巴是学校最优秀的十名学生之一,经常受到校方的夸奖。

1956年1月,最后考试通过了,斯狄尔巴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被分派到捷克秘密警察布拉格总部工作。从此,他就开始了捷克间谍和苏联间谍的活动,同时为两国谍报机关工作。

斯狄尔巴在布拉格受到上司的信任,被派到谍报机关的档案中心工作,然后转过多个部门,包括运输部、通讯部、密码部,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干过,为的是要他熟悉各种谍报工作。由于他比其他人的法语说得流利,后来被派到对外谍报局的法国处工作。捷克秘密警察头子非常器重斯狄尔巴,把他委任为副指挥官,参与所有指导在法国进行谍报活动的工作。

1956年夏天,捷克秘密警察局决定将斯狄尔巴派往法国活动,为此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他们物色了一个法国人,作为特别教师,专门训练斯狄尔巴法语,使他的法语说得与法国人毫无区别。

1957年,斯狄尔巴一切准备就绪,捷克谍报机关采用了另一种方法使他安全进入法国,而不采用克格勃那样弄一份真的法国护照,让他到法国驻布拉格的领事馆去。斯狄尔巴向法国领事交出一份法国名字的假身份证明书,要求取得法国的合法公民权返回法国。他还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爱国者。法国领事随即着手例行的调查。布拉格秘密警察做好应付准备,所以处处都对斯狄尔巴有利。1958年,斯狄尔巴这个假法国人,就通过法国领事馆,合法"返回"法国。

斯狄尔巴是个捷克间谍,但他瞒着捷克秘密警察,成了克格勃在法国的特别间谍。他加入了法国军队,迅速得到周围人的喜爱,连军官也对这个"爱国"的士兵偏爱有加。

他的长官发现他精通德语、俄语和捷克语,不久后就将他调到西德法管区的法国占领军总部去,在监听部工作,以充分发挥他精通多国语言的优势。在这项新工作中,他表现得更加优秀,很快就同各种级别的法军人员混熟,窃取到重要情报,又利用在监听部工作的方便,及时向布拉格和莫斯科递送情报。这一切做得天衣无缝。

他服役期满后,以一个优良的鉴定离开军队,再加上他同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军官和文职官员交往密切,获得保送,成为法国反间谍机关的职员。

直到1962年,这个双重间谍一直潜伏在法国反间谍机关里进行秘密活动。他在工作方面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深得上级领导赞赏,便派他深入到机要部门中去。他有规律地将刺探到的情报送交克格勃。由于他在反间谍机关中工作,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知道反间谍机关采取什么行动来打击苏联间谍,也知道法国间谍在苏联的活动。这种情报既使法国的情报人员遭到打击,又保护了克格勃间谍,对法国的情报和反间谍活动极具威胁。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反间谍机关的负责人发现了一种秘密电波,于是开始暗中追查,终于在斯狄尔巴的寓所搜出了证据——强力的短波发报机、高速电讯转变器、捷克和俄国的密码、密写的隐形墨水,以及其他间谍器材。这些东西都非常细心地藏在公寓中不易发觉的地方。法国反间谍机关花了四年时间才将这个间谍捕获。

法国反间谍机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但竟让一个假法国人骗得晕头转向,由此可见克格勃间谍确实胆大包天且手段高超。

震惊世界的大间谍汉森

汉森本人就是反间谍专家,抓贼的人去做贼,自然精于此道。为此,他精心准备了一袋生活垃圾,将一个内存绝密文件的计算机软盘藏在了袋中的一本废旧汽车说明书里,并做了精心伪装和防水处理……

汉森出生于芝加哥,在弗吉尼亚州一个中产阶级的郊区定居,家中有6名子女,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奢侈。其住宅是一栋高低结构的砖木房子,带车库,价值30万美元。他还拥有一辆福特轿车和郊游用的一辆小货车,车道上设有小型篮球场。联邦调查局的同事认为汉森是个固执、平庸、不善交际的人,背后叫他"落伍者",因为他总是穿着深色而不入流的西装。在大家看来,汉森沉默寡言,一心顾家,是个好丈夫和好父亲。汉森的妻子贝娜黛特在当地的天主教学校业余教授宗教课。一家人定时参加街区的活动。他的邻居认为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有人抱怨他任由家里的狗到处乱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得知他被捕的消息时,其街坊邻居和同事无不惊讶道"弄错了吧"。

汉森1966年在盖尔斯堡的诺克斯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后在西北大学攻读牙科专业直到1968年。1971年他获该校会计硕士学位,1973年成为注册会计师。1971年至1972年之间在芝加哥一家公司任初级会计师。当时他加入了该市警察局的一个反贪特别小组,担任调查员,监视警官。1976年1月加入联邦调查局,开始在印地安那州供职,后接受任务往返于纽约和华盛顿总部两地之间。由于精通俄语,他在联调局中很吃香,很快连升数级,专门负责间谍及反间谍行动。1985年,他被派往联邦调查局纽约分局,两年后升任苏联部门副主任。由于职务关系,能够接触有关美国对苏联进行谍报工作的全盘资料。他的老上司大卫梅尔说:"汉森能够接触所有的资料、方法、技术、目标;联邦调查局反情报部门中仅有少数人必须知道所有的事情,汉森就是其中之一。"他还能够接触几乎所有的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及其他情报机构的反情报文件。1995年2月~2001年1月,汉森为联邦调查局驻国务院外交使团办公室的高级代表,负责反间谍的工作。曾在国务院二楼设有办公室,负责代表联邦调查局监视外国外交人员在美国的活动,并与国务院进行协调。国务院给予他不受检查的特权,允许他接触有关外国使节官员活动及身份的机密资料,直至自由进出国务院总部保安禁区。据说,汉森"能翻美国的家底"。上个月联邦调查局总部对他进行调动,以便监视他的日常活动。

汉森双重间谍生涯的第一宗交易是这样开始的。

1985年10月1日,他主动把一封信放在苏联驻美大使馆情报人员的住宅前的信箱里。这封铅字信中,一名署名"B"的人提出在短时间内向苏"提供美国情报机构的最高机密档案,所有档案皆为原件,要求报酬为10万美元"。信中声明,为安全起见,绝对不暴露身分,只用代号"B"或"贝克"等化名与苏方官员联络。由于汉森精明过人,不仅美方十多年来无法得知其身份,就连俄罗斯在逮捕他之前还不知道其真实姓名和在联邦调查局的职务和级别。在交易活动中,为避免露出蛛丝马迹,他拒绝与俄方人员作任何面对面接触。

汉森有一套极其高明的"接头会面"方式。他要求苏联官员需要情报时,只需在《华盛顿时报》刊登一则修车广告,内容为"道奇汽车1971年出厂,外交家系列,需作引擎维修。有兴趣者请于下周一、三或五下午电话联络。"双方在联络时还须说出暗语,汉森在电话中自称是"拉蒙",而对方则要说:"对不起,车主不在,请你留下电话号码。"汉森自编的一套密码系统别出心裁:在通信中,把所有年、月、日及时间数前加上6。例如,4月15日会写成10月21日,下午2时变成2时。

双方进行交易的地点通常是在华盛顿郊区的森林里。汉森拟定了一套看似简单的办法:

"我给你的暗号是:在路标的侧面直贴白色胶带,表示我已经准备好可以取的包裹。"

"你给我的暗号是:横贴白色胶带,表示东西已经放好。"

"我再给你的暗号是:直贴白色胶带,表示东西已经收到了。"

汉森认为"容易的方式反而比较保险"。有一次交换情报后,俄方抱怨所取的的磁盘是空白的。汉森回答:"只有使用正确的密码才能够读出磁盘的内容,使用第40模式。"

汉森认为,他平生最能开怀畅谈的事情便是给俄方"主人"和"密友"写信。其中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他对自己工作的不满,便这样写道:"你必须了解,我没有可以帮忙解决困难的伙伴。对我来说,通信中断是最艰难而且最有压力的事情。"信中还道出他缘何"叛国投敌",那就是对高妙的间谍技巧的狂热追求,对美国政府尤其是联邦调查局的鄙视,还有对俄罗斯情报单位"忠贞不二"的决心等等。

汉森十分崇拜一位著名的双重间谍,喜欢双重间谍的"神圣职业",时刻想成为一名"神通广大"的双重间谍。实际上,汉森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他与苏联合作六个月后,曾向俄方表明自己做间谍不仅仅是为了钱。他在信中写道:"太多钱反而麻烦,花不了,储蓄也不合算。"信中还说,他十分仰慕著名的英俄双重间谍菲尔比:"我14岁看了菲尔比的回录后,便下决心走这条路。"

俄方"老板"写给汉森的回信也是情深意重。他们曾在汉森升职后致祝贺信,还写短诗鼓励他好好把握人生机遇。还多次强调,"你的安全高于一切"。汉森常在信中嘲讽美国,同时提醒俄方不要轻敌。"美国是个十足的身材魁梧的弱智儿,不成熟又易受人操纵。不过千万不要被其外表所欺骗。它可能突然间变得足智多谋"。苏联解体后俄方曾长时间没与汉森联络,为此,汉森写信给俄罗斯当局说:"我愿意牺牲性命来帮助你们。"但你们"却把我浪费了"。另一封信说:"我马上就送去一盒子文件。它们当然都是美国知识界最敏感和高度机密的东西。……为此,我觉得你们起码得付10万美元。"

2000年深秋,一本神秘的卷宗被带回了华盛顿。厚厚的卷宗内,记录的是一个代号为B的美国人向前苏联的克格勃和俄罗斯的对外情报局出卖情报的详细情况。一石激起千层浪。但翻遍卷宗,却没有"鼹鼠"的真实姓名,如采取拉网式搜寻,仅联邦调查局的在编人员就超过28000人,查证工作之浩繁无异于大海捞针。

恰在此时,俄罗斯对外情报局派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的秘谢尔盖特列季亚克夫和夫人伊丽娜暗中改换门庭,投靠了美国。此人向美国和盘托出了他所知晓的情况,并将十几封"B"写给俄国人的亲笔信交给了联邦调查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B"竟然是联邦调查局的反间谍专家——罗伯特·菲利普·汉森。

联邦调查局的特工发现,2000年12月12日,汉森4次驾车通过弗吉尼亚州维也那市某公园一交通指示牌,此处系俄罗斯间谍的接头信号点。至此,联邦调查局高层才确信汉森就是代号"B"的俄罗斯"鼹鼠"。

很快,联邦特工迅速出击,秘密搜查了汉森的汽车和家,发现了瑞士银行的存折、一只步枪、便携式电脑、两封密信……

2001年2月18日,汉森与以往并无不同,他甚至有些兴奋,因为他今天又要与俄国人交换情报。冒险,总会给喜欢它的人带来刺激和满足。十几年来,他与俄国人进行过几十次情报交接,从未出过问题。

今天汉森把交接情报的地点选在他家附近的狐石公园里的一座行人木桥下。汉森本人就是反间谍专家,抓贼的人去做贼,自然精于此道。为此,他精心准备了一袋生活垃圾,将一个内存绝密文件的计算机软盘藏在了袋中的一本废旧汽车说明书里,并做了精心伪装和防水处理……而这一次汉森却未能逃脱,成了瓮中之"鼠"。

汉森想到自己终究有暴露身份、大祸临头的那一天,他给俄方上司的信中还说:"美国法律做了一些修改,我给你们提供的帮助是可以被判死刑的。所以,我确实承担一些风险。"同时,他还向苏俄方面表示,太多现金只会为他带来麻烦,因此提议以钻石作交易:"或许有一天,我的孩子们能用得上。"还要求俄方提供逃走计划,"因为没任何东西是永恒的"。汉森熟知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是他不幸被自己言中。

在检察部门长达113页的起诉书中,汉森被指控窃取国家6000多页文件和26个载有敏感情报资料的磁盘,并分20多次交给苏联和俄罗斯,获取140万美元的现金和一些钻石。

汉森已承认十多年来曾向苏俄泄露了无数名同僚的身份、联调局针对俄罗斯的反间谍技巧以及大量机密资料。他还涉嫌曾向俄方供出至少三名替美国办事的美俄双重间谍,导致他们先后被俄方拘捕,其中两人被处死。还将许多美国尖端电子侦察技术,如精密电子窃听及长距离情报信号收发等资料交给俄罗斯。

从汉森落网一案不难预测,今后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间谍大战恐怕会愈演愈烈。

英国情报第一女谍

斯蒂拉在军情五处飞黄腾达,固然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但她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她和丈夫愈来愈疏远,最后走上离婚之途。两个女儿则仿佛被抛弃似的,长年生活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

年过花甲的斯蒂拉在英国曾经是魅力四射的响当当的名人,她是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出任情报机关首长的女性。

斯蒂拉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和利物浦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训练成一位档案管理员。管理档案需要心细而有条理,这对她日后从事情报工作有相当大的助益。1963年,斯蒂拉嫁给一位外交官里明顿,并随他前往印度工作。外交官风光十足,但外交官夫人往往无事可做。在印度期间,斯蒂拉闲得发慌,因而主动要求在英国大使馆兼差,替军情五处派驻当地的一位官员处理各种杂事。斯蒂拉在管理档案时积累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她工作细腻而有条不紊,所以颇得上司赏识。1969年她返回英国,便在上司的引荐下顺利加入了军情五处。

斯蒂拉进入军情五处后,先后在几个部门工作,且升迁迅速,当年英国爆发煤矿工人罢工风潮,她安排特工进入工会卧底,对后来平息这起罢工风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还曾负责对付前苏联克格勃、东欧各国以及爱尔兰共和军对英国的渗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斯蒂拉之前担任军情五处处长的帕特里克·沃克爵士认为斯蒂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情报天才,所以在他即将退休时,极力支持由她继任,这成了她升任军情五处处长的关键因素。

斯蒂拉被任命为军情五处处长之后,英国舆论大哗。因为一是女间谍本来就少,斯蒂拉却成了第一位统辖军情五处的女性。再者,过去情报官员总把自己搞得神神秘秘,外人根本不清楚他们长得什么模样,而斯蒂拉却公开在报纸上曝光自己的玉照。斯蒂拉接掌军情五处大权之后,采取远比过去更透明、开放的政策。她认为,让英国人更多地了解军情五处究竟从事哪些工作,以及拥有哪些权限,其实并没有坏处。她还破天荒地接受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的采访,甚至就情报工作举行公开演讲,出版介绍军情五处的小手册,军情五处这个一向神秘的机构逐渐赢得了英国人的好感。相形之下,其他情报机构就神秘多了。

斯蒂拉的开明作风,当然对其他单位形成不小的压力,英国情报首脑们对她颇有微辞。此外,斯蒂拉在担任处长期间,和军情六处、苏格兰场(英国警方)激烈竞逐,成功争取到与北爱尔兰共和军作战的主导权。这件事颇令这两个单位颜面丢尽,无奈斯蒂拉在对付北爱共和军的工作表现上确实出色,他们也只能在一旁咬牙切齿。

对斯蒂拉来说,在军情五处能平步青云,最后执掌大权,固然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但她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工作繁忙使她和丈夫愈来愈疏远,最后走上离婚之途。两个女儿则仿佛被抛弃似的,长年生活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

斯蒂拉对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承认自己是一位称职的情报处长,但不是一位称职的妻子和母亲。因此在卸任后,她觉得既然无法挽回已经离去的丈夫,就应该多对女儿们做出一些精神补偿。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女儿解释她抛家舍业、献身情报事业究竟是为了什么。于是,她决定写一本回忆录,题为"献给两个女儿"。军情五处第一位女处长写回忆录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出版商蜂拥而至,争相叫价。其中一名出版商愿意出价100万英镑来买斯蒂拉的故事。

但斯蒂拉一再表示,她决不是为了钱才写回忆录,她只是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两个女儿:"妈妈是为了国家,不能照料你们有很不得已的苦衷。"严格讲起来,斯蒂拉的回忆录没什么机密可言,其中叙述的事情几乎都成了陈谷子、烂芝麻,即使全部抖出来也不见得会引起多大波澜。整部回忆录的重点是在讲她投身情报工作的心路历程,用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她写的是她为什么从事这些工作,而不是她做了哪些工作。

不过,斯蒂拉回忆录中有些章节谈到英国国内面临的一些威胁、俄罗斯在英国的间谍活动以及英国各情报机构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事实。这些内容,哪怕只是轻描淡写,也足以令英国的情报首脑们头皮发麻。

既然如此,为何不把这些敏感的内容删掉?其实问题不在于此,英国情报首脑们真正担心的是,斯蒂拉的回忆录一旦出版,将在英国情报界创下一个很不好的先例,今后每个情报员如果都像她这样,退休后就写回忆录卖钱,那这些情报机构以后还玩什么?情报还有啥搞头?因此,英国情报界立即召开紧急情报首脑会议,商讨对策。在会上,过去与斯蒂拉有过节的军情六局官员们甚至扬言不惜"破门而入",也要将斯蒂拉逮捕法办。有的官员反对这样做,担心效果适得其反。于是只好放弃了动粗的念头,另寻打击斯蒂拉的途径。反对斯蒂拉出版回忆录最坚决的就是军情六处,该处已和一些街头小报取得联系,准备把当年搜集到的斯蒂拉"黑材料"交给他们发布。

然而,"黑材料"尚未发布,斯蒂拉的书稿却突然失窃。

一天,英国发行量最大的通俗小报《太阳报》收到了一份338页长的匿名手稿,并认为这就是斯蒂拉的书稿。当时《太阳报》把手稿交给了首相府。

政府安全部门的首脑立即对斯蒂拉的手稿进行认真检查,看其是否能以任何形式出版。现任军情五处和六处的处长再次表明态度:坚决反对出版。在这种情况下,连斯蒂拉本人对自传能否出版也怀疑起来。2000年年底,英国军情五处、军情六处以及政府通讯局三个部门的领导人在劝阻无效,而且英国舆论逐渐站到斯蒂拉一边的时候,终于决定听之任之。英国内阁也因此决定授权出版斯蒂拉回忆录。随书一起发行的将有一份内阁大臣声明,表明不支持《惊奇一生》出版的态度,意在阻止将来类似回忆录的出版。

“背叛术教授”布伦特

他每周都要向"监视员"分配任务,然后忠实地向克格勃报告,使得克格勃成员可以安然无恙地行动。布伦特做得如此肆无忌惮,以至于克格勃不得不提醒他不要"做得太过分",以免引起怀疑。

他曾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特别研究生,并在学院任教;他曾为军情五局效力并受到重用;他曾担任考陶尔德艺术学院的院长和英国王室的艺术鉴赏顾问,并一度受封为爵士。然而,他真正的身份是背叛者。

他就是绰号为"背叛术教授"的苏联间谍安东尼·布伦特。

1964年4月,军情五局终于查实了布伦特对国家犯下的一系列罪行,这些罪行暴露了英国战时安全工作上的严重问题,因此政府竭力进行掩盖,不让外界知道。在《泰晤士报》和电台采访布伦特之前,政府让他以《政府官员保密法》为依据,拒绝回答向苏联提供国家秘密的情况。但实际上这些情况早已不再是什么秘密。

安东尼·布伦特,1908年出生于伦敦一个牧师家庭,18岁时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930年,他被克格勃招募,成为苏联间谍。

被招募后,布伦特受命在大学里为克格勃物色人才。他总是对招募对象强调这项工作的隐蔽性和危险性,这对于年轻人是刺激的。布伦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他离开剑桥之前,成功地招募了一批学生,其中几位成为日后重要的间谍。

1939年战争爆发时,布伦特担任了考陶尔德艺术学院的副院长,他申请参加战时军事情报培训班,并被录取。不过很快又被辞退了,理由是他与共产主义者有所牵连。但是,这些记录被布伦特在军情五局的某个"朋友"销毁了。1940年,通过一个朋友的推荐,布伦特又进入军情五局工作,成为英国最机密的安全部门的一名官员。

布伦特在军情五局最初的工作是在秘书处协助当时的局长戴维·皮特里爵士工作。许多重要的文件被送到他面前,他当然不会忘记把文件的内容报告给联系人,如果方便的话,甚至把文件带出办公室让他们拍照。

布伦特提供的第一份文件,就断送了一位苏联高级官员。此人在当时苏联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的办公室工作,给军情五局当了7年的内线,向西方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布伦特把他提供的一份情报的副本交给了联系人,这位高级官员从此消失。

后来,布伦特又曾主管军情五局的"监视员"——负责监视敌方间谍的特工人员。他每周都要向"监视员"分配任务,然后忠实地向克格勃报告,使得克格勃成员可以安然无恙地行动。布伦特做得如此肆无忌惮,以至于克格勃不得不提醒他不要"做得太过分",以免引起怀疑。然而,布伦特从未被人怀疑过。有时,他和同事在办公室处理文件,碰到一份很重要的文件,同事们就会开玩笑地说:"很可惜,我们不能把它给俄国人。"布伦特一言不发,暗自好笑,因为往往过几个小时之后,他就会把它提供给苏联。

就这样,他蒙蔽了所有的同事。在军情五局的5年,他只说过一句不得体的话。那是1945年离开军情五局时,他对同事T·A·罗伯逊上校说,"向俄国人提供军情五局每个官员的姓名,使我获得了极大的快乐。"罗伯逊向有关人员报告了这句话,但奇怪的是,或者说幸运的是,没有引起重视。

事实上,布伦特最危险的活动,就是定期向克格勃报告军情五局的人事情况(行话把这叫做"战斗序列"),以及这些人都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活动。军情三局内其他苏联间谍的活动暂且不论,仅布伦特一人,就使整个军情五局一度全部在克格勃的掌握中。

布伦特向克格勃提供的情报,并不仅限于英国。他也处理通信情报,因此能接触到大量他国的情报。这些材料甚至包括一些国家外交官的名字、这些人性格上的弱点或是经历中的可疑之处,克格勃可以利用这些对他们进行招募。后来,其中有些人确实被克格勃招募了。

既然布伦特这样有价值,克格勃为什么会让他离开军情五局,回到情报价值微乎其微的艺术领域,担任了王室的艺术鉴赏顾问呢?也许克格勃认为,安插一名与王室关系密切的间谍会有其他地方无法取代的情报价值。布伦特离开军情五局后,不再有接触机密的机会,但他仍与许多同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常常聚在他豪华的公寓里,谈论局里的趣闻逸事,飞短流长。

直到1951年,一个名叫吉伯斯的军情五局特工叛逃,他是布伦特的老搭档,军情五局才对布伦特起了疑心。虽然他已经离开了军情五局,他们还是决定审问他。

从1951年开始到1964年,布伦特断断续续地接受了多次审问,共计几百个小时。他游刃有余地编造各种各样的谎言,审问进展甚微。

其中还有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小插曲。作为调查吉伯斯失踪事件的措施之一,军情五局要搜查他的住处。布伦特有钥匙,他帮军情五局打开房门,并主动提出帮助他们搜查。虽然他是怀疑对象,他们还是接受了他的好意。军情五局花了好几天查阅信件,一无所获。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惟一一封泄露内情的信,就在布伦特搜查的书架上,布伦特趁人不注意,随手塞进了自己的口袋。

就这样,布伦特一直逍遥到1964年,直到一个名叫迈克尔·斯特雷特的人向军情五局告发了他。斯特雷特也是剑桥毕业生,也曾一度被克格勃招募。他的告发极其有力,并表示,如果需要,他愿意出庭作证。这是军情五局掌握的关于布伦特间谍活动的第一个真正证据。

军情五局的头头们研究了几个星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如果布伦特仍然否定一切,他们还是无法对他起诉。最后,承办布伦特案的阿瑟·马丁认为,惟一能诱使布伦特供出克格勃在英国活动情况的办法,就是对他免于起诉。军情五局的决策者们权衡利弊,决定对布伦特免予起诉,但是他要保证不公开案情,以免对军情五局不利。

国家安全机构和叛变者布伦特开始讨价还价,斗智斗勇。整个过程长达200多个小时,拖了8年,几乎像一出荒诞喜剧,其精采之处,不亚于电影剧本。比如某天晚上,在轻松的谈话中途,审讯人员突然发起攻势,气冲冲地说:"你知不知道由于你所做的一切,多少人遭到杀害或受尽折磨!现在你要老老实实交代你还有哪些同伙。"布伦特一时似乎失去常态,脸涨得通红,接着他发现审讯人员并没有掌握什么新情况,于是微微一笑,冷静地说:"没有。"更叫人啼笑皆非的是,后来告发布伦特的斯特雷特同意与布伦特对质。两人见面后,气氛却出奇地亲切,他们相谈甚欢,对质则毫无成果。布伦特甚至半开玩笑地说,他对斯特雷特的告发一点也不生气,因为他一直担心这一天的到来,而这一天真的到来时,对他反而是一种解脱。

到了1972年,对布伦特的审讯越来越没有进展,每一个参与者都深深地厌倦了。最后,军情五局作出决定:除非发现有力的新证据,否则就结束对布伦特的审讯工作。

此后,布伦特到某个宁静小镇上安度晚年去了。军情五局整理了审问他的录音并作了摘要。这份详细的文件当然没有公开发表,仅供某些军情五局和内政部的工作人员作内部参考资料用。然而,人们相信,其中一定还涉及到某些重要人物,他们不仅仍然活着,而且名声和荣誉完整无损。

间谍“女沙皇”

安琪娜是一个非常聪明、精力充沛、美貌动人而且举止迷人的女人。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十五岁,一副娇嫩可人的美人胚子。

意大利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引以为骄傲的著名跳伞家安琪娜·里纳尔狄竟然是克格勃的女间谍。1967年3月,意大利反间谍机构破获了一起最大的间谍案,证实了这件事。

意大利举国一片哗然。

安琪娜·里纳尔狄在意大利以至整个欧洲,都是个风头十足的人物。而且谁也想不到像她这样一个出名的人物竟是个阴险异常的克格勃女间谍负责人。

安琪娜是一个非常聪明、精力充沛、美貌动人而且举止迷人的女人。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十五岁,一副娇嫩可人的美人胚子。

克格勃的领导相信她一定能胜任这一工作。1954年,克格勃决定派这个38岁的女特务到意大利负责欧洲间谍网。

安琪娜到了意大利后,在她的领导下,整个特务机器运转起来了。

她手头有莫斯科交给她的一份名单。这批人都是克格勃经过长期考察研究,认为适合于招募收罗作为特务的人选。

她最重要的特务之一就是她的丈夫,意大利著名跳伞运动家乔吉奥·里纳尔狄。

她结识他时就已参加跳伞俱乐部,成为正式会员,会员证亦"证实"了她的"年龄。"

他根本不知道他那位漂亮娇美的妻子其实比他年纪大15岁,他还以为她比他年轻一两岁呢。

乔吉奥作为一名跳伞家,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意大利其他空军基地请作跳伞技术指导员,因此可以接近军事重地。

他利用跳伞的机会,以高超的现代化摄影技术,包括微型摄影机,拍摄了在示范表演跳伞时经过的所有秘密基地的照片。

他一有机会同"知名人士"谈话时,就利用隐藏起来的、电线如同头发丝一样细的录音机,将对方讲的每句话都录下来。

乔吉奥还是个拍快相的能手,凡是他有机会经手的重要计划、文件和蓝图,他都拍成微型胶卷。

安琪娜的外号叫"女沙皇",这是她手下所有的间谍对她的"尊称"。

"女沙皇"确实无愧于她的这个称号,她将所有获得的情报,通过特别的方法送返莫斯科。她不只有她丈夫供给的情报,她的情报网遍及欧洲各地及非洲地区。

她递送情报的方法五花八门,除了派专人递送外,还使用隐形墨水写信,用高频率电讯密码拍发,微粒胶卷贴在邮票后面,或安装在最无法引人注意的容器中传送。

"秘密信箱"也是传递情报的重要手法之一。安琪娜选择"秘密信箱"的地点也出人意料。她的收信地点不仅有土伦动物园、意大利王冢附近、瑞士幽静的风景点,而且有都市最热闹的中心。

这些地点隐蔽得那样完美,竟没有人发现过它们,甚至专门去检查也不容易被识穿,在土伦的华伦亭公园中那座"中世纪村",竟是她传送情报的一个地点。谁会想到她这样的主意呢?

1956年,克格勃为了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情报,决定将乔吉奥召到苏联去接受间谍训练,但乔吉奥是不能正式到苏联去的,这样做容易引起军方和反间谍机关的注意。为此,克格勃作了精心的安排:乔吉奥先到法国去旅行,然后由巴黎用假护照秘密飞往莫斯科。而在他本身的护照上根本看不出他到过苏联。

乔吉奥在莫斯科经过短期训练后,又潜回巴黎,仍以自己的护照飞回意大利。这秘密的行程,始终没有引起法国或意大利的怀疑。

过了不久,乔吉奥由于同一个苏联军官会面而开始引起意大利保安人员的注意。不过安琪娜立即接到潜伏在意大利保安机关的内线通知,知道出现了危险。

为了不使乔吉奥暴露,安琪娜命令乔吉奥不再同那位苏联军官见面,并且停止同一切可能引起怀疑的人物见面。这样一来,尽管意大利保安人员对他监视了数月,始终没有挖出他活动的真相,于是就撤消了对他的监视。

他们暂时认为乔吉奥同那位苏联军官的见面只是偶然的交往,认为这其中没有什么阴谋,因为乔吉奥是个著名的跳伞专家,很多盟国的军官也慕名同这位意大利最高级的跳伞家交往。

在以后的几年中,安琪娜、她的丈夫以及其他手下的间谍,都没有引起怀疑。重要的战略性秘密情报一直源源不断地送往克格勃总部,苏联当局也因此掌握了许多美国及其盟国的重要情况。

1963年,乔吉奥作为掩护谍报活动地点而开设的一间古董店出现了经济上的困难,但他仍然有很多钱。他的钱是哪里来的?于是,反间谍机关再一次对乔吉奥产生了怀疑。

反间谍机关再次对他进行严密监视,不过这次跟上次不同,知道的人不多,而且十分隐秘,所以连内线也无法得知,因此就没有通知安琪娜。

虽然这次监视仍然毫无结果,但反间谍机关决定不管怎样,要继续对乔吉奥实施监视。他们相信,总有一天狐狸会露出尾巴。

果然,他们的调查有了收获,派往巴黎查核他过往行踪的探员发现了乔吉奥秘密飞往莫斯科的神秘活动。但他们不急于去起诉他,因为还没有抓到实证。他们要放长线钓大鱼,甚至故意使他相信这次神秘行踪未受过注意。

这种故意的放纵,使乔吉奥信以为真,自动送上证据来了。

他又作了经巴黎往莫斯科的几次"旅行",这次意大利反间谍人员跟准了他,对他是一个苏联间谍已经是确信无疑了。

经过长期的等候,1967年3月中旬,克格勃间谍终于现出了原形。

那是因为当时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拉娜得到柯西金批准到印度去探亲。虽然她的儿女都留在莫斯科作人质,没想到她却跑到美国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脱离了苏联。

安琪娜接到克格勃总部发来的一份紧急电报,要她设法探清这个"危险的叛徒"的行踪,将她绑架回国。

接到这个重大命令,"女沙皇"立即出动所有人马,准备绑架斯大林女儿。

这次不只她丈夫出动,她自己也出动了,连另一重要间谍——充当她司机的阿尔曼多·吉拉特也出动了。

斯大林的女儿在飞往瑞士之前在罗马逗留了几天,安琪娜设法跟踪她的一切活动。但当他们准备行动时,斯维特拉娜已飞往瑞士首府伯尔尼。安琪娜当机立断,立即组织力量赶到伯尔尼去进行绑架。

然而这个时候,已不只是乔吉奥一个人受到监视,因为最近的频繁活动,已使安琪娜和阿尔曼多都一起被监视了。

阿尔曼多奉"女沙皇"之命,先赶到瑞士去,就在他驾车要越过瑞士边境的时候,鱼网收拢了。

被捕后,发现他还带有几卷微型胶卷,拍摄了美国在西班牙的军事基地的秘密,这令意大利反间谍机构大为震惊。

下一步就是在土伦逮捕"女沙皇"和乔吉奥了。在这次搜捕中,反间谍机关想不到竟意外地搜获了一部极端强力的短波收发报机,还有密码本,很多拍摄了在意大利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基地和美国在欧洲其他地区的基地的微型胶卷。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很特别的谍报器材。

"女沙皇"并不束手就擒,她先是对侵犯她私人住宅的警探提出抗议,声称要将他们告上法庭。在搜出间谍活动器材时,她不作声了,但仍不供认任何罪行。她的丈夫乔吉奥就没有她那么强硬,经不起警方刑讯,供出了几个克格勃间谍收取情报的"秘密信箱"。

反间谍机关立即派人监视了这些"信箱"。四天后,他们的耐心等待终于有了收获。

1967年3月20日夜里,一辆苏联大使馆的黑色轿车,由驻罗马苏联使馆武官尤里·巴甫伦科驾驶,载着他的妻子娜塔莉亚,停在罗马市郊的布拉西安斯路的一个秘密收藏点附近。

正当巴甫伦科从"信箱"取出一卷微型胶卷时,保安人员冲了过来。巴甫伦科叫声不妙,立即钻进他的汽车去,开车欲逃。然而已经晚了,两辆警车已一前一后堵住了去路。

巴甫伦科被当场捕获,但由于他有外交豁免权,因此意大利官方未能奈何他,只能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将他驱逐出境。两天以后,巴甫伦科和娜塔莉亚带着他们的儿子,坐上一架捷克航空公司的客机离开罗马,飞回莫斯科。

而"女沙皇"安琪娜,还有她的"皇夫"乔吉奥、司机阿尔曼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都被意大利官方控以间谍罪,判处无期徒刑,只能在监狱度过后半生了。

级别最高的间谍

由于特洛菲莫夫"出色的表现",他获得了克格勃总部为其颁发的"红旗勋章"!就连克格勃的高级军官一生中能获得此种殊荣的也是屈指可数。

2000年6月14日,美国联邦调查局成功诱捕了一名向前苏联克格勃出卖情报长达25年的美国陆军上校情报官,从而惊曝美军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外国间谍案。这名美军上校为克格勃充当间谍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对美国军方的情报能力造成致命的打击,也使美国陆军的形象蒙羞受辱。

6月14日,美国国防部军情局反间谍部门向有关媒体紧急通报了陆军前上校特洛菲莫夫落网的经过: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防情报局反间谍处在探清特洛菲莫夫上校的间谍真面目后,立即制定了一套天衣无缝的诱捕方案。联邦调查局的一名特工扮成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的一名间谍负责人,用过去的暗号与特洛菲莫夫上校接上了头。"俄罗斯间谍"骗特洛菲莫夫说,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现在决定对过去曾为克格勃情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有功人员进行一定的补偿,还清一些欠给他们的情报经费。疑心颇重的特洛菲莫夫反复盘问了联邦调查局特工许多问题,在得到满意

同类推荐
  • 黑与白总在一刹那

    黑与白总在一刹那

    有时间就写一个小短篇,这个是一个短篇合集,灵感来源于生活,我并不能保证整个短篇合集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我每天能更新多少,一切都看生活给予我的灵感,第一篇小短文灵感来源于前两天的万圣节,我走在路上正在发信息的时候,被一个鬼屋外面发传单的四个人吓着了。
  • 手信·葵

    手信·葵

    颜葵和颜荷是一对姐妹,二人性格迥异。姐姐颜葵的性格奔放,颜荷则清淡。一次偶然的机会,颜荷的导师、法医病理学专家邬尚仁巧遇颜葵,对其展开热烈的追求,而与颜葵青梅竹马长大的安小山,也爱恋着她。颜葵会选择具有强烈控制欲、事业有成的邬尚仁还是初出社会却愿意给颜葵一切的安小山呢?而妹妹颜荷,自小暗恋安小山,在她尚未明白这是不是爱的时候,却出现了师兄左左。一边是单相思,一边是素食爱情,执拗的颜荷又会如何取舍呢?故事在对爱情的寻找中开始展开,在用身体、用经历的探寻过程中,颜葵发现自己爱上了安小山,邬尚仁得知后,占有的欲望走向极端,他决定采取Q这种无色无味的麻醉剂慢性控制颜葵,在最后一次与颜葵交谈后,颜葵心脏病突发而死。在颜荷找寻邬尚仁的作案证据时,他却又非意外出了车祸。这接连的死亡,究竟是谁在主导?
  • 心跳鬼话

    心跳鬼话

    这世上有光明也有黑暗,有正亦有邪,有黑才有白,看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这是一部关于这世界我们所不知道的一面的故事。这世上的一切,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几个看似无关的人的同一异遇又有着怎样的关联?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次偶然的邂逅,生死未卜的师傅,却又需要怎样的奇法才能使绝境得解?死去十年之人的血,横死五十六人的房间,诡怪的物品又该怎样九死一生的去取?永远不变的就是都在变,最难寻找的答案也许就是根本没有答案。。。砰然心跳的鬼话,就在——心跳鬼话。。。
  • 九州诡录

    九州诡录

    一个老道士腐烂的尸体,一个少年无色的左眼,在死人堆中长大,未曾离开过血。
  • 盗蛊者

    盗蛊者

    我的眼中不是古墓中的旷世奇宝,而是在棺材、墓地穿梭中的蛊虫!
热门推荐
  • 暗殇深渊

    暗殇深渊

    无大纲,随缘写我本在深渊,我不懂爱或许会就是不愿重蹈覆辙我爱你我会在心里告诉你
  • 未有岁月可回头

    未有岁月可回头

    如果你经常后悔,说明你不满现状。如果你感觉糟糕,可能你会更糟糕。一段失败的婚姻,和送上门来的初恋,你会选哪个?没有岁月可以重来,但你可以过上不希望重来的人生,就现在。
  • 永恒的誓言

    永恒的誓言

    爱的誓言究竟是什么?苦苦寻找为什么还是找不到?直到我遇上了你,爱不需要太多的豪言壮语,只需你的陪伴。直到我对你说出了几个字“爱你的誓言,今生今世永不变。”
  • 你比空头还难追

    你比空头还难追

    本以为是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的浪漫故事。可是。。。柏雪不是公主,顶多是个灰姑娘。王梓也没有白马,是混世魔王。
  • 沧海横空

    沧海横空

    我是姬玉阳,父亲是大周王朝十二虎臣之一,所以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并且我还是大周陛下亲封的辅国大将军,然而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要有我自己的追求......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爷爷奶奶的“孙子兵法”

    爷爷奶奶的“孙子兵法”

    俗话说,家有一老,赛似一宝。对于教育孩子,老人有别人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老年人把自己的孩子养育成人,有丰富的育儿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能为年轻父母带孩子提供不少经验参考。
  • 我家弟弟你不敢惹

    我家弟弟你不敢惹

    主持人:今天我们荣幸请到了小冬少爷,鼓掌!安小冬:那我多的也不扯,就直奔主题吧,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不敢惹我。主持人:小冬少爷请继续。安小冬:虽然我本身什么都不太会,但是我有神秘的姐姐。主持人:怎么神秘?安小冬:问的好,其实我自己都还不太了解我的姐姐,所以她们才很神秘!主持人:她们?安小冬:没错,就是她们,我一共有三个姐姐!
  • 多情的季节

    多情的季节

    曾经,你是否有这样一个习惯,为了一个男人(女人)会二十四小时开机,你会在凌晨时分收到他(她)的短信,或者忍不住发短信给他(她),你们会在所有的人都已经熟睡的时候还一条条短信诉说着思念,感受着彼此牵挂的温暖?曾经,你是否喜欢被人守候,深深夜里,像有人为你燃着一盏灯,留着一扇门当作寂寞的出口,并时刻都存着一份随时随地的守候和期盼?曾经,你是不是坚信,一个男人(女人)真的爱你,他(她)的手机会为你24小时开机,而这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 美女总裁的贴身战龙

    美女总裁的贴身战龙

    一代妖孽神龙天劫重生,重生在一个落魄的特种兵身上,此后身边发生了天差地远的变化,为了兄弟,不惜两肋插刀,为了亲人,不惜血溅天地,他是龙,一条翱翔在都市的不灭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