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瓦·坎普拉德,1926年3月30日出生在瑞典南部的埃耳姆哈耳特。5岁那年,就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商业之旅。有一天,坎普拉德的一个小伙伴想要让他陪着去买火柴,伙伴一直在抱怨,去商店的路途很远,还说宁愿用自己的零花钱搭上一些,即使贵点,也不要走这么远的路去买火柴。坎普拉德记得自己家里有多余的火柴,就和小伙伴说自己可以和他做这笔买卖,下午他们就成交了——坎普拉德赚到了他生平的“第一桶金”,尽管这“一桶金”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对于坎普拉德的一生来说却是意义重大。后来,他的生意范围不断扩大,他卖过圣诞卡,还骑着自行车到处兜售自己抓来的鱼。11岁那年,他做成了一笔大买卖,他卖掉了一批花种,把赚来的钱买了赛车和打字机,那以后,他简直是迷上了销售这个行当。他曾用父亲给的钱和银行汇票去进货,卖掉500支巴黎钢笔。上高中时,他床底下放了一个纸箱,里面塞满了他的“货物”:皮带、皮夹子、手表、钢笔……随着时间的推移,坎普拉德的生意越做越大,以至于无法再徒步沿街叫卖。他开始了第一次转型:用邮购的方式替代了沿街叫卖,并独创用笔记本做成邮购目录的方式来推销商品——而这就是现在的宜家每年都要发行数亿册目录册的前身。17岁时,坎普拉德要到哥德堡上学了。但在临走之前,他突发奇想地想开一家公司,但当时瑞典的法律规定,开办公司者必须年满18周岁,否则必须有人提供担保。于是,坎普拉德不顾家人让他等段时间的劝告,毅然骑着自行车赶到了他叔叔的家里。在他叔叔的帮助下,他向郡议会递交了申请。便在这次申请中,他第一次用了“IKEA”(即现在的宜家)的字样,而这几个字的含义仅仅是他的名字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Kamprad)与他所成长的农场艾尔姆塔里德(Elmtaryd)和村庄阿根纳瑞德(Agunnaryd)的缩写。谁又能想到在经过几十年以后,这几个字的价值就达到了70亿美元之巨呢?应该说,坎普拉德创办宜家正好遇到了历史的最好时期。当时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战争中处于中立位置的瑞典免遭了战火的洗劫,但它也同样面临着百废待兴的使命。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坎普拉德敏锐地看到了家具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于是在1953年,坎普拉德决定放弃所有的其他业务,专门从事低价位家具的经营,宜家家居时代由此开始。
为了对付国内各类家具展对宜家产品的封杀,坎普拉德寻找到一家被废弃的旧厂房,并把它改造成第一个宜家仓库兼展厅,从此第一间“宜家专卖店”正式诞生。他还另辟蹊径,开创了融制造商和零售商于一体的经营方式。此举大大降低了家居产品的价格,深受消费者欢迎,宜家生意日益红火。1963年,坎普拉德在挪威奥斯陆开了第一个瑞典以外的分店。坎普拉德认为:“真正的宜家精神,是由我们的热忱,我们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我们的成本意识,我们承担责任和乐于助人的愿望,我们的敬业精神,以及我们简洁的行为所构成的。”宜家的经营理念是极为务实的“大众家居”思想,创建了所谓的“平民风格”。他把公司的发展目标确立为“为大众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这后来形成宜家经营哲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宜家的商品目录册,据说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的、发行量最大的免费印刷刊物,足见宜家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决心。到2004年春天为止,宜家已经在全球五大洲的37个国家和地区开了192家大型连锁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居用品商。为了更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坎普拉德决定让顾客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由顾客自己动手、自己运输和自己组装来换取产品的低价格。因循这种思路,宜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宜家商场,家居用品应有尽有,它把各种商品组合成不同风格的样板间,淋漓尽致地展现每种商品的现场效果,激发人们的灵感和购买欲。而它的服务人员,决不会追在顾客屁股后面做烦人的推销。在宜家,一切贴近顾客,一切鼓励顾客自己去体验。宜家走上了可拆装家具之路,并对宜家的每个产品都有严格的标准流程。这最终的结果,都是为了实践坎普拉德瓦的理念,为了最大限度地用低廉的价格出售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