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10500000026

第26章 真、善、美、感恩、谦和、信义(1)

自爱是真心坚守,

博爱为怀慈济世。

小爱无止均载誉,

大爱无形却有魂。

在前几个章节中,我们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一同探讨了如何远离、规避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如何以更好地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等问题。在这一章里,大家将会收获“如何做”的具体建议,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做些什么、怎样去做,用实际行动充实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变得快乐、幸福。

众所周知,人生在世,必须做事,才会过得充实、活的踏实。终日碌碌无为、好吃懒做,只会将自己变得没有思想、形同走肉。那么如何劳作、如何生活方能无愧我心、感受喜乐呢?在此,我建议各位做到并做好“真、善、美、感恩、谦和、信义”九个字。现分别解释如下:

一、真——正视自我、心系社会——方为至真

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感受着来自家人、朋友真实的情感;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写满了真实的经历,遇到过各种各样真实存在的人与事。谁也不愿在历经风雨后见到彩虹时,被人告知你所感受到的都是不曾发生的虚幻;谁也不愿在为他人真心付出后,被对方误解你的所作所为别有用心、不是真的。大自然、生活中,只要时间滑过、只要岁月流淌,记录下的唯有真实,也只会是真实!

或许你会说:历史所记载的人与事难道都是真实发生的吗?难道就没有被杜撰出的吗?的确,历史有时也会出错,古籍也会记录虚伪。但!真实就是真实,它或许会被湮没在滚滚红尘中、它或许会被曲解在历史传记里,但最终它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的挖掘重现于世,绽放出让世人惊叹的旋律。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各国政府、各界人士仍旧孜孜不倦的挖掘历史、还原真相。只因为了解真相既是人类的权力,也是我们的本能!

了解真相,就需要我们学会真实,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有资格、有能力去了解世界的真相,去探究生活的真谛。一个人想要在生活中做到真实,首先就要真实的面对自我、审视自我。每个人都会有梦想、有希望,但每个人也都有其优缺点,希望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己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很多人在现实中逃避自我、否认这种真实存在的差距,是因为他们将自己设定的太高、太过美好,而脆弱的内心又使其无法承受这种落差,所以开始选择逃避、选择欺骗,开始变得自卑、自负、自我麻痹。时间久了,还很容易患上不同的心理疾病。试想一个连真实自我都不能、或者说不愿接受的生命又怎能快乐而充实的生活,又怎能对他人坦诚相待呢?

现代社会,人们总是抱怨大家都变得不再信任,彼此也很难获得真实的交流。每天醒来,你都会期待着自己能开心、快乐的面对这个世界,但又总害怕别人不能坦诚相待自己,所以不经意间就会用试探、聪颖来包裹自己,以使自己所受的伤害降到最低。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试想一下,你、我、他,我们每个人的智商都相差无几,你的所作所为即使再专业、再世故,只要不是发自内心的坦诚相待,就不可能得到他人真心的认可。而当每个人都不愿再坦诚相待,并逐渐适应这种“不真实”的存在,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逐渐形成并愈演愈烈,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发现曾经的坦诚离我们远去,往日的真实也不再重现。我们生活在伪善之中,即使鄙夷,但又不得不去适应,就像染上赌瘾的赌徒一般欲罢不能!但就算“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也需要改变,改变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或许一点的改善不能够立竿见影,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做好自己、做好真实的自我,这个社会就会随之改善,因为天下乃人人之天下。道理就是如此简单,关键看你能否开始!

有时为了一时的权宜,我们不得不选择妥协、屈从,但只希望在你的内心中能够明辨是非,千万不要在无数次的“指鹿为马”后,习惯于伪善、虚荣带给你的利益,而真的无法分辨是非对错、真假黑白!

古之圣贤教导我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告诉我们既要懂得适应环境、学会逢源,又要有一颗明辨是非之心。一个人如果当真失去一颗明辨是非之心,我想他活的即使再物质丰盈,也不过就是一副行尸走肉罢了!而当你能用一颗真实的心去看自我、去看他人、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真的会发现,世界其实远非我们想象的那般污浊与混乱。最关键是要从自身做起,从内心改变。其中一个“真”字恰恰是我们能否崭新开始的关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迈出第一步,就迈出了人生新的起点,只要坚定的走下去,你换来的将是无穷尽的收获。朋友,就让我们正视自我、心系社会,开始人生新的起点!

二、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方为大善

上节谈到做人、做事要“真”,换句话说就是“问心无愧”。那么在做到至真之后,我们又当如何行事为人呢?

“善”——就是这个字,从人之初伊始就开始伴随我们,从上古圣贤的教诲中就始终存在。可以说一个“善”字伴随了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大自然遵从的法则是“弱肉强食”,但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形成就是因为人的善良在起作用:从动物世界走向原始社会人们学会了劳动协作,从原始社会走向部族人们学会了彼此照顾,特别是照顾部落里的老幼病残,而这恰恰就是“善”的最初体现。即使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类之间产生了阶级与压迫,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危难关头,如旱涝天灾、战事连绵,仍会有好心的人布施劳苦大众——我们不能因为邪恶的存在就去抹杀善良的永恒!古语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里的恻隐之心就是“善”念的集中体现,尘世上大奸大恶之徒毕竟为少数。

笔者认为,人本身是善恶通体之物,全善而无恶乃神明者也。人生在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避恶扬善、或者说除恶行善的过程。佛语讲:善恶一念间,可见即使我们努力行善、邪恶也有可能在不经意间闪过你的脑海。因此我们必须先明确什么是善。前文提到的恻隐之心为善、布施百姓帮助他人为善,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走过的挫折告诫于人亦为善,乃至你每天祈祷家人、朋友平安快乐,拥有“希望世界愈发美好”此类善念也都为善。善包括思想、包括行动、包括言行合一。简而言之,善就是在你的世界里包含着他人,在你的思想里关怀着世界,在你的行动中又奉献着爱心,以言行实践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善”念。最重要的是不会为“恶”念(很好理解,与善相对之理念)所左右,同时能真正做到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明确了“善”为何物,你或许会问,我为什么要行善?这个问题很好!很多时候,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就像对瑰宝中医一般,只告诉你其然,而不告知其所以然,甚至断章取义,曲解原意,从而使传统文化被蒙上了“无用论”的阴影。明白为什么要行善,首先就要尊重人性,让每个人在行善中感到快乐,得到尊重!中国人常讲“行善积德”,这是行善的集中体现,而这个“德”字则代表了德行、修养、人们的仰望、美好的未来等诸多内容。但无论如何解读,行善带给人的都应是一种积极向上、美好健康的感受,是人们需要得到的或物质、或精神的一种享受,这也是社会价值、社会风潮之所向!试想当你在无私的帮助别人后,得到了社会、他人的认可与赞许,你自然会将这份愉悦珍藏心底,并不断地激励自我去行善积德;但如果在你帮助他人后得到的是抱怨、诬陷,你又会怎样?显然你会反抗、你会无奈、你会谨小慎微。当今社会,之所以人与人之间彼此芥蒂而疏于善行、善念,这与整个社会制度对善行善念的奖惩不公、鼓励不力是息息相关的。人之所以行善的道理很简单:其一就是人内在的本性中“善”的一面所决定;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社会思想道德体系所决定的惩恶扬善之风气!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里充斥着“舍小我保大我”、“舍己为人”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质好吗?非常好!但为什么接受起来总伴随着些许的不情愿或疑问。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些美德的教育上,我们没有尊重人性或者人权。如果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我们能多一些引导而少一点强制、多一些鼓励而少一些灌输,我想在教育上、特别是一些传统美德的教育上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对“善”的引导上,我们不要过多地强迫孩子行善念、做善事,而要在一次次的善行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快乐与美好。这样无论成人还是孩童都能在行善中收获美好、收获德行,从而在整个社会中,将“善”的种子传播、使其扎根、生长、成熟,并结出累累硕果以促使社会进步!

明确了行善的目的,我们更要懂得如何行善,千万不要只有善念而无善举。或许你曾想象过“等我有了钱,就要办一所希望小学,去援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也曾计划过“我要走遍大江南北,一路上去援助那些住在偏远山区的老人”。但是我想问:到头来你的想法都实现了吗?还是被沉重的生活压迫到没有成就理想的勇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行善其实很简单——当你没有能力的时候,只需要管好自己,不作恶、不变节;当你拥有能力的时候,希望你还记得自己曾经“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梦想。你不需要走遍大江南北,只需要在周末抽出时间走进我们周边的贫困山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你不需要挣到足够的钱,只需把你工资中的100元节省下来寄往已经建立起来的希望小学……这一切都是善举,甚至在工作中没有目的地去帮助同事,在生活中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一个邻居,这些点滴小事中流淌的都是你善良的血液。

案例9-1:善良症候群

曾经接待过诸多这样的患者:他们拥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心,但就是看不惯当下的社会风气,经常性地抱怨社会,甚至仇视社会。总是用大是大非、黑白纯粹去评价周围的人群及现象;总是希望回到曾经的美好年代:改革开放以前、远离嚣尘的军营、杳无人烟的草原等等。可以看出尽管社会上的确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等诸多乱相,但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当下社会的走向确实产生了脱节。

其中一位患者向我讲述:某次他在逛超市,前面一个小伙子的手机掉到地上并未发现。他好心好意的捡起来递给小伙子,并嘱咐他做事情要小心、莫分心。可是换来的确是小青年的不悦与指责,说他是不是拿了其手机看到不好才还给他。一时间把他气得五雷轰顶,跟小青年争吵起来,以至于大打出手,最后惊动了110。我们说,小青年确实素质低下,竟然不识好人心。但是作为这名中年人,其火气也确实太大,明明是在做好事,却因为自己的一时失控,给自身引来麻烦——当他需要别人证明的时候却没有人站出来,最终是在超市的摄像设备说明下才解释清楚。

我们在为其感叹之时,更应该悟到这样一份道理:

案例分析:

在帮助他人时,一定做到“不要回报”,这份回报哪怕小到只是一个微笑。或许因为时间、或许因为理解,并非每一名受帮助者都会及时给你做出希望的反馈,甚至有时会做出让人纠结的行为——就像上例中的青年人。倘若你心怀希望,很可能就会心生失望,这样就失去了我们行善事、助他人的本意——不求对方回报、只求我心快乐。当你能做到“只享受帮助他人过程中的喜悦,不问结果如何”这样一份洒脱之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境真的完全不同了,你对“善”字的理解已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美——美于行而驻于心——方为至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千古名言伴随着一朝又一朝的人们去找寻美丽。但你又是否知道“美丽”到底代表什么?羞花闭月之容、沉鱼落雁之貌,婀娜多姿的名伶、雄壮伟岸的英雄……这些都可以化身“美丽”的代名词,但又不能完全体现“美”的真实含义。笔者在此抛出一个观点“美于行而驻于心——方为至美”。不知读者们作何理解。

此处之“美”,是在你完全理解“真”与“善”含义的基础上,所思所行的第三步,也是你完善人生价值的重要一步。此处之“美”,是指一个人在做人、做事中所体现的高雅情操、高尚道德与高风亮节,而这一份美丽又必须源自内心、赋予行动,内外兼修、缺一不可。这份美丽不同于外表的妖娆,但又包含气质的外露;有别于权柄的诱惑,但又为人所敬仰。她给你带来的是身心的愉悦、是精神与言行的统一。要知道:只有懂得美、向往美、珍惜美、散播美的人,其生活才会多姿多彩、其生命才会美轮美奂,其价值才会得到精彩的体现。

既然我们了解了“美”对彼此都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美、实现美呢?

简而言之四个字——修身养性。

“修身”在此是指我们必须注重自身外在的形象,这既是对自我的认可,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或许你没有俊朗的外表,或许你没有婀娜的身姿,但你仍然需要懂得修饰自身、打理体貌的重要。因为良好的外在形象,是与人沟通和交往的第一课。试想两个陌生人彼此并无了解,那么看到对方的第一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邋里邋遢的人一定不会给人以良好印象,而衣着整齐、干净者总会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修身同样有度,切不可认为衣着光鲜、装饰华丽就是修身的极致,很多人身穿名牌、体佩名饰,却因为一味的堆叠而显得庸俗不堪,这就是不懂修身之美的结果。懂得美的人可以将普通的服饰穿出高雅甚至惊艳,而不懂美的人却有可能将单独穿着都很美的服饰,搭配得刺人眼球。这就反映了一个审美观的问题:在社会范围内,在同一种文化影响下,大众的审美取向是基本一致的。例如人们公认的一句话“红配绿赛狗屁”,就反映出大众对穿着打扮的一种认同感。但倘若一个皮肤白皙、面容美丽的青年女子身着暗绿鲜红或者暗红鲜绿,并且配饰自然的旗袍出现在众人面前,相信会得到全场的一致好评,所以说搭配之美也是审美的一种自然体现。同时,美丽也不仅包括外在形象、穿着打扮,更包括一个人的气质流露、谈吐表达以及修养体现等重要内容,而这些亦属于“修身”的更高层次,并与接下来谈到的“养性”息息相关。

“养性”相对于修身而言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修身的内在基础,可以说一个人不懂得内在的养性,其外在的修身一定不会有太好的表现,或者说如果养性得道,其修身会晋升到更高的层次。养性是内在美的一种修炼,而这种修炼会不间断的体现在外在美上面。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养性,其修身或许可以在穿着、打扮上通过专业的审美训练做到完美,但是在气质举止、言谈修养上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最简单而又集中的反映就是眼神、微笑这些面部微表情,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之美。

案例9-2:大款的文化梦

同类推荐
  • 写字楼生存法则

    写字楼生存法则

    在人造丛林的写字楼中,分布着形态万千的贸易公司、企业集团和各种组织机构……这里是各种人才荟萃之地,也是名、权、利互相交织并激烈竞争的地方。这里,人际关系最复杂,也最有挥洒的空间。在此处,人这种超级动“物”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殚精竭虑地去“竞”争。在这里与树木丛林一样,奉行的是竞争主义,存在的是森严的等级,表演的是弱者被强者控制的人生戏剧。但与树木丛林中的野生动物群毕竟有所不同,人是一种高级动物,是最擅长于学习、模仿、变化的智慧动物。人会适应、利用、改善周围的人与物,因而各种位置、角色关系会随之发生转移。于是也就有了了解、学习、适应、利用写字楼丛林各式各样的人物和法则的必要。
  • 做个说话有心眼办事有心计的女人

    做个说话有心眼办事有心计的女人

    本书本着简单实用的原则,结合女性实际情况,用通俗流畅的语言,从爱情、生活、家庭、职场等多个方面为女性揭示了造就幸福人生的全部秘密。只要女性朋友遵循书中简单有效的原则,认真领悟并不断实践,就一定可以成为会说话会做事的女人,从而处处逢源,魅力四射,大受欢迎!
  • 在心灵牧场上放逐

    在心灵牧场上放逐

    《在心灵牧场上放逐》从认真品读生活开始,让读者给自己定位,接受自己,规划好生活,拥有自信和快乐。从而遵循开心快乐的生活法则,保持乐观的心态,拥有一份淡然的心绪。再从享受孤独到仰望幸福,从生活的不等式到善用友情的力量,在放慢生活脚步的同时,回归生活的本真。让读者感受无处不在的幸福,并将挫折化为前行的动力。学会释放、有效减负,做快乐的主人,珍惜生活,在拾起和放下之间,享受已经拥有的一切。
  • 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成长的目标

    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成长的目标

    和人打交道时,你应该在认识论上安于一个事实,这就是说,人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意图和目标,尽管物理学的对象没有。无论是神的投射,还是人自身的投射,我们传统的科学都很明智地把意图的投射排除在物理宇宙的研究之外。
  • 好口才你学得会:任何时候都用得着的说话技巧

    好口才你学得会:任何时候都用得着的说话技巧

    曾经感叹网络时代的人际疏离?曾经因为不恰当的对话与人发生误会?曾经因为未经思考轻易发言而闯祸?只要懂得新时代的沟通方式,同样可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亘古不变的人际沟通关键法则+贴近生活的人际沟通实际案例,《好口才你学得会:任何时候都用得着的说话技巧》这本经典,将为你我克服各种说话难题!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建文帝传

    建文帝传

    建文帝朱允炆初登大位,励精图治,宽刑法,与民修养,大明王朝逐渐恢复,可这时候燕王作乱,率兵直扑京师,皇宫内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本书讲述了建文帝离开皇宫后的爱恨情仇与颠沛流离。
  • 过往过错

    过往过错

    年少的她,认识了混社会的富二代,她最讨厌的就是这种男生,却不料慢慢的喜欢上了他,当她正准备想要表达心意时,他不见了,四处打听之后,才得知,他已经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他的模样,听了他的话,本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她,如今连二本斗上不了。几年后,两人重新相遇,他不认识她了。等到他想起之后,她已经回不来了……
  • 能量石的召唤

    能量石的召唤

    仙都的运行离不开能量石,机缘的出现使得一只狗与一只羊进化成英俊少年,为了获得能量石找遍灵犀帝国,一部机缘巧合舍生忘死的奋斗史。(凭兴趣爱好写下来,走过路过的收藏、点个赞呗:()
  • 一片叶子的心声

    一片叶子的心声

    叶子不是人,叶子就是一片长在森林里普普通通的叶子。TA的心声可多,不然写这本书干嘛
  • 半夏花开溺心海

    半夏花开溺心海

    无数次的分分合合,终于让俩人意识到,原来你我已经不知不觉间习惯了对方。终于,男女主不闹了。可以好好讲故事了。知道大家有可能不喜欢这个作品,所以,作者大大想说——不喜小喷……谢谢……
  • 英雄联盟之巅峰十年

    英雄联盟之巅峰十年

    19岁天才打野少年杜宗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已经持续了三年的主播工作,选择进入大学校园读书。然而,当国人在世界赛上首夺冠军后,一股lol的风潮瞬间席卷了整个校园。这时候,再也无法按耐自己体内洪荒之力的杜宗霖,选择为梦想再拼一次!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凤霸天下:血泪异瞳二小姐

    凤霸天下:血泪异瞳二小姐

    想和作者交流的请去:欣欣小屋220545691她是现代杀手,代号z,她有着天使的外表,内心却有魔鬼般的黑暗她是东方家的二小姐一个傻子,过街人人喊打当她穿越到她身上时看她如何大显神威——丹药很稀少?她可是丹药给她宠物当零食吃的、元素师灭绝了?睁大你的眼看看,姐一群元素师,灭你全家,打得你,连你妈都认不出来。空间师很缺少?姐随便就弄个神师。。。。。。看她如何称霸九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不容易,站在九天之上谁知只不过摔了一跤,就又重返现代,又正好碰上了末世!幸好那个老头给了她五个愿望,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 肖恩:缉毒特工

    肖恩:缉毒特工

    肖恩对自己父亲的死,一直放不下。通过自己的查访,找来匆匆危险,经过反复的斗争,最后,逐一解决,父亲的死因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