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14800000029

第29章 教育(1)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之开先河的应当是《易经》。它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提出了“教学为先”的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从事“施教”,被尊奉为至圣先师,成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学校

中国很早就有了学校,而且历代学校的名称不一。

大约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我国已经逐岁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据古籍记载: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虞舜时代的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名叫“上库”“下库”。

奴隶制社会的夏朝(约为公元前2050年—前1600年)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据古籍记载和殷墟甲骨文考证,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已有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学校的名字分别为:“学”、“右学”、“左学”、“序”。但学校教育的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

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叫“辟雍”,亦作“璧雍”等。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均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辟雍最尊,故统称之。根据古籍记载和铭器金文参证,到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己集虞、夏、商三代之大成,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学校大致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系统,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到汉代(公元206年—220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这个词正是来自于稷下学宫。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达到顶峰。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实行“不治而论”。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公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进步。

齐国为促进稷下学宫的发展,制定了切实具体的保护措施。拿出了大量物力财力,大兴土木,广建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孟子出行“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根据学者的学问、资历、成就、贡献等,授予其不同的称号和荣誉,包括博士、学士、上大夫、列大夫等。淳于髡即被授予“博士”称号。荀况曾“三为祭酒”,弟子满门,当为大师级学者。

齐国统治者开放的学术政策,加上文人学士在社会变革时觉醒的主体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标新立异的理论勇气,促成了稷下学宫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整个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稷下学宫既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还广收门徒进行教育工作,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官办高校。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其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朝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好作品,称为“投卷”。若直接向礼部投献的,称为“公卷”,向达官贵人们投献的,称为“行卷”。投献的作品有诗,有文,也有表现史才、诗笔、议论的小说。投卷的办法使一些确有才能的人得以显露头角。据《唐摭言·公荐》记载,牛僧孺以《说乐》得到韩愈、皇甫湜的赏识,杜牧因《阿房宫赋》受到吴武陵的推荐。但是,欺世盗名,弄虚作假者,也不乏其人。中唐以后,投卷多而且滥,弊端百出,一些主考官不得不规定投卷的数量,投卷完全流于形式。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明朝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叫乡闱,每三年一次。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晋武帝时,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为国子学,不久,废国子学,立太学,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

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称国子监。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人数少,且平日听课者寥寥。自设太学和其它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

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并归学部。

书院

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起于唐,盛于宋。传统书院主要以讲学研修、藏书出版、接待访学等为重要功能。历史上,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四大书院曾盛名天下。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脚,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时期,山长(即院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

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至今已越千载, 培育了大批楚才,其中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岳麓书院不愧为“千年学府”。

★白鹿洞书院

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

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公元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八股文

八股文是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时文、制义、制艺、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始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同类推荐
  • 新编中华文化知识全知道

    新编中华文化知识全知道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一代—代去传承。然而,社会日新月异,现代人忙得不可开交,不知不觉中已经离传统文化甚远了。许多人都有过因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而尴尬的经历,多少人想狂补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品位,然而,面对那些汗牛充栋、枯燥乏味的古代典籍时,却又不知如何下手。把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精华收入一本书中,可以使读者兴致勃勃且最大限度地获取历经时空变换却仍可鉴古知今的中国古代文化,尽可能地提高读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此乃本书的编辑宗旨所在。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中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中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老北京的历史与朝代

    老北京的历史与朝代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 幼学琼林全鉴(典藏诵读版)

    幼学琼林全鉴(典藏诵读版)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封建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热门推荐
  • 云醒记

    云醒记

    一个约定,让他悠闲了三年,考试作业什么统统与他无关。一个回忆,让他热血重新燃起,踏上复仇之路。他终究是王者!
  • 星耀主神

    星耀主神

    “你们看到星空中最亮的那一颗星星了吗?”“那,就是我!”“我叫江流儿,也叫,星耀主神!”
  • 半笙

    半笙

    他(半笙)是力量无穷的人神之子,却为了仇人堕魔屠神。她是暗恋半笙的小师妹,却因另一人疯癫成痴。她是凡人方韵宁,却要为前世的虐恋付出代价,赴黄泉。他们都是半笙最重要的人,最后却只能看着彩虹下的他们逐一老去,亦或油尽灯枯。“笑话!玄冰都有化作暖流之日,我堂堂石头岂能就此罢休?”“你这小姑娘!外貌玲珑惹人怜,竟不知这口中还有一番乾坤!”“这位……姑娘,好高啊!”“阿笙,你是故乡,我不再流浪。”“我早已为你倾倒,你我不必再战!”“半生哥哥,回…空灵谷~”
  • 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本书载疑难病46种,临床验案48例,家传秘方200余首,运用痰瘀同治对内、外、妇科疑难病证进行详尽的论述,突出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等常见疑难病痰瘀同治特点,从痰瘀同病着手,侧重辨治方法,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全面阐述。本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准确,方药合理,并附以真实可靠,疗效显著的家传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秘方。
  • 从直播间走到奥斯卡

    从直播间走到奥斯卡

    一觉醒来,苏亦成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一个平行世界,成为了一个被怀疑开挂的游戏主播。不仅多了一个系统,还多了一个【主线任务】:成为这个世界最耀眼的明星!自此,他的生活变成了游戏,一个个支线任务不断涌现,完成任务会获得经验,用来“升级”。渐渐的,他从二线小主播变成了网络红人,从国内明星变成了亚洲巨星,从国际巨星变成了世界名人!多年后,当观众水友再次涌入他的直播间,发现苏亦成所在的已经不是简陋的出租屋,而是耀眼的颁奖舞台!
  • 口袋妖怪之晨曦终点

    口袋妖怪之晨曦终点

    这是真实的口袋世界纯净但不和平我们携手晨曦的镜头才是终点
  • 厉狂澜

    厉狂澜

    她是南疆大山走出的妖女他是一心复仇的鹿家弃子机缘巧合下相遇,搅弄红尘苦海远古龙神,南疆秘术,神秘黑衣人……一路前行,披荆斩棘,拨开重重迷雾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魂战尊

    天魂战尊

    少年姬瑞锋幼时亲人皆遭不幸,其修为止步不前,备受嘲讽,但其不屈不挠,机缘巧合下得到逆天功法混沌天元诀,走上逆天改命之路!
  • 错爱时光之恋上小巫女

    错爱时光之恋上小巫女

    17岁,他怒气凛然地对躺在他床上的女孩儿说:“陆林夕,你知不知羞?”那时,16岁的她就摇晃着脑袋瓜子,笑得淘气明媚熠熠生辉,杏仁大眼流光溢彩地看向他,“子琛,我别人的不睡,就睡你的!”19岁,他扼着她的手,同样是嚣张跋扈的冷峻容颜,强烈抑制的冷漠嗓音咬牙切齿地从薄唇间溢出,“陆林夕,为什么死的人不是你。”25岁,他在上帝神父的面前眉目清淡地对一旁的她说“我愿意”时她只是淡笑地望着他,明媚依旧却不再只为他顾盼生姿。仍旧是躺在那张大床上,被他深吻过后的她说:“陆子琛,我已经学会不再白日做梦了,怎么,你越活越回去了吗?”有些话遗落在时光的最初,有些话是要走到时光的尽头才能被拾回,一旦错过,连月老也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