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87400000007

第7章 族宗寻迹

父亲几乎从不给我们讲他家里面的事。他离开家乡时只有十五岁,对家里的事情和族中的掌故,可能本就知之不多。只有我的祖母,有时给我们讲一些家乡的故事。

我只知道,我的祖父叫邓绍昌,字文明,一般人只知他叫邓文明。我的亲祖母姓淡,名字不详。在我们家的祖先里,有一个曾入选翰林院,人称邓翰林。可能这个翰林就是我们这个邓氏家族中祖祖辈辈最著名、最光彩的人物了。

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有的说邓氏家族从前是广东的客家人,还有的说,邓小平根本就不姓邓,而是姓阚,名叫阚泽高。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

邓小平姓邓,这其实是毫无疑问的。说他姓阚,完全是一个误会,这是一个留法勤工俭学的老先生,名叫李璜,他在回忆录中说,邓小平不叫邓小平,而叫阚泽高。他的这一席话,曾经误了不少的文章。有一个时期,竟然许多人真的当成这么一回事了。有一回,我开玩笑地对父亲说:“知道吗?有人把你的祖宗都改了!”

父亲从小到大,名是改了几回,但姓却真的从未改过。

我们家,不是邓氏的嫡传,乃系旁支,所以我们家的人都不知道邓家还有家谱。在封建社会里,正统的观念是绝对的。一个家族中,只有嫡传子孙,才能堂堂正正地记入家谱上面。也就是长子、长孙、长重孙、长重重孙的家庭,才可以记载在簿。我们邓氏的家谱,就保存在邓家老祖宗的这家嫡孙的手中。

这个家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编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人撰的。据家谱的《凡例》中说,这个家谱是起自明朝,以前则弗能考也。它说,撰写家谱时,考证了各位列祖的墓志碑铭,因而“俱无异词,确而有据”。家谱后面还真的把老祖宗们的墓志碑铭一一抄录在案,可能是为了证明它的准确真实吧!

《邓氏家谱》,从明时始,记至民国初年。

上面写明: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

这就是说,我们邓家的老祖先是江西吉安庐陵人,在明太祖年间作了个叫兵部员外郎的武官,被派到四川的广安履任,从此开始了我们四川广安邓氏的纪元。而这个邓氏明代以前在江西的情况,因为只有这位鹤轩老先辈一人知晓,可能又未曾告诉后人,因此便失传无考了。我这么揣摸,可能在江西的那些更古老的祖先当中,定是没有什么可歌可泣、可以传颂后世的人物和事迹。如果是孔孟之后,当然不会忘记论宗数典的。

一个家族的家谱,都是由宗亲子孙编撰的,自然要多写点光荣历史了。再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谁知道这个家谱的真伪。于是,我就去找了一套广安县的县志,以资验证。

在《广安州新志》的册二卷十一中的“氏族志”中有这么一节:

“望溪乡姚平邓氏。

“邓氏旧志,其先本江西庐陵人。明洪武中有鹤轩者以荐举南京兵部员外入川,遂籍广安州北姚平家焉。其祖墓均在姚平,有宗祠。”

《邓氏家谱》与《广安州新志》中关于广安邓氏来源的说法是一致的,看来似乎可以信之确凿了。不过,当我翻到《广安州新志》卷首的“历代撰志人姓名”时,我发现,清朝乾隆广安志,是在乾隆三十四(1769年)年由“廷尉邓时敏重辑”。这个邓时敏,就是我在本章开头时提到的那个邓家名人邓翰林。既是邓家子孙参与了县志的修辑,就难免有对其祖先多加誉美之嫌。况且,邓氏家谱,大有可能也有这位邓翰林的墨迹呢。所以,如果以后有人发现了什么关于广安邓氏起源的新说新证,那也不足为怪。

目前,在没有其他佐证的情况下,我想,我们就暂且以家谱和县志作为依据,追寻一下我们这个广安的邓氏家族,在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的步履踪迹。

兵部员外郎,是一个小小的官名,大概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科级干部吧。不过古代的官阶,远不如现在这么多,因此,其职权可能又比科长略大一点。据《辞海》注释,员外郎这一官名原指设于正额以外之郎官,即现在的“编外干部”。隋开皇时,于尚书省各司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沿置,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明清各部仍沿此制,以郎中、员外郎、主事为司官的三级,得以递升。兵部乃古代高级军事官署。三国时期曾设五兵尚书(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隋唐以后综合设立兵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以后历代沿用,至清末方改为陆军部和海军部。自唐宋以后,尚书省各部下属设司为次一级官署。刚才说过,员外郎为司之次官。所以这个官位,虽不算“芝麻官”,却也并不显赫。我对于古代官制的知识实在寡少,因此邓鹤轩这个兵部员外郎如何荐举南京兵部员外郎,又如何入川,的确不得而知了。以后哪位有识之士如有兴趣,加以补注,便真正地感激不尽了。

《邓氏家谱》中,以邓鹤轩为一世祖,明代一共计有九代。编撰家谱的人,自然对自己的祖先要大肆赞美、歌功颂德一番了,所以家谱中所列进士及第的,就有好几位,这里面恐怕有真有假,真少而假多者也。据广安县志记载,只有两位进士,一位是八世祖邓士廉,一位是他的兄弟邓士昌。

下面,我将根据家谱和县志所载记述一下邓氏几位祖先的旧闻轶事。这些掌故的准确与否都无从考证,也没什么要紧的关系,大家可以权当传说和故事来听听。

明代的二世祖,即邓鹤轩之子,名叫邓显,字梅庄。据说此人以文行魁蜀,蜀献王闻其贤,屡聘之仕,皆不应。他的事迹曾载于明代广安郡志。此乃邓氏之一大贤人也。

明代的第八世祖,名叫邓士廉,字人麟,明朝崇祯进士。其人慷慨负气,经史子集过目不忘。曾任广东海阳令和吏部侍郎。明末随桂王入滇缅,官为吏部尚书晋大学士。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秋,为缅人所诱,与其他四十一位大臣同时殉难。乾隆四十七(1782年)年赐谥节愍。此乃邓氏一大烈士也。

邓士廉有一叔伯兄弟,名叫士昌,字龙门。明朝万历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之职,后升任浙江处州府知府。其地地瘠民疲,于是尽力抚绥,修堰灌田,民受其利。遂被荐擢为湖广按察司副使,永州道兼摄衡州道。后为人所忌,劾归家乡。此乃邓氏一大贤臣也。

以上是邓氏家族明代的一些先人轶事。原来只知邓家清有翰林,乃不知明亦有忠臣烈士呢!

自清代起至今,邓氏家庭又繁衍了十代有余。乾隆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而这时远在西南一隅的小小邓氏家族也处于兴盛时期,竟然光宗耀祖地出了一个翰林。好像是盛极必衰,风光一时的邓家至此以后竟然逐渐地衰败了下来,书香墨迹不但渐渐无人继承,就连耕田地亩也渐渐失去。据亲戚们讲,到了最后,就连那个最为神圣的翰林的家——翰林院,也穷得卖给他姓了。可见家道中落如此。

前面讲过,邓氏明代八世祖邓士廉曾任过广东的海阳令,后来在滇缅殉国。他有一个儿子,叫邓昉。是邓氏明代最后一代,也就是第九个世祖。邓昉于明末携带妻子和两个儿子同赴粤东其父之任上。这一家人行至广东高耀县(家谱上如此记载——作者注)三义河的时候,遇到海贼劫夺,举家溺水而死。所幸的是,在海贼之中居然有人发了善心,将邓昉的两个儿子不杀,抛置岸上。邓昉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邓嗣祖,时年七岁。一个叫邓绍祖,年方四岁。

邓嗣祖,字绳其,乃邓氏清代的一世祖。嗣祖七岁时随父赴粤,在高耀县三义河遇难不死。其时父母俱丧,仆婢尽亡,钱物全无。嗣祖携弟绍祖沿路乞食,流落到一个伍家村。伍家村有个伍员外。伍员外询问了这落难的兄弟二人的来历,大概很喜欢他们,于是大发恻隐之心,把这兄弟二人留下,供其食用,还于书舍教其文学。等嗣祖长大以后,伍员外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不久,嗣祖在广东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邓琳。邓嗣祖在广东的时候,因遇考,得遇一个其祖父邓士廉的故人之子李仙根。这个李仙根当时恰为督学使者。这时李才告诉嗣祖其祖父邓士廉殉难之事,并谕令嗣祖回籍。想嗣祖此时一定大悲大恸了一番,然后带领妻儿及弟弟绍祖于康熙十年(1671年)回到四川。嗣祖、绍祖流落在粤二十八年,终于返回故乡,承继家业。据称,嗣祖为人存心仁厚,为乡里称颂,可能与他少时的艰苦际遇不无关系吧。这一段故事,可能是邓氏家族中最动人的一页篇章了。

邓嗣祖一共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在广东生的邓琳,一个是回籍后在四川广安生的邓琰。邓琳生有六子,邓琰生有四子,从此广安邓氏遂分为两大房。邓琳一支为长六房,邓琰一支为二四房。从他们的孙子辈起,开始立下字辈,即是: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我爷爷这辈是绍字辈,父亲这辈是先字辈,而我们这辈,我认为是最难听的型字辈。

还是先说老祖宗吧。

邓琳,字石山,三岁随父从粤东归回四川。据县志上说,他髫龄即能为古文辞,长大后穷研经史,尤喜谈经济。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中江训导。训导乃是一种学官,府、州、县学都设训导。中江是清朝四川中部的一个县,因此邓琳的这个训导是县级的。民国时期,各高等学校的训导是专门掌管学生的思想品德的,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政治思想工作者。而清代的训导,则没有这种功能,只是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学生)。可能因为邓琳学识不浅,又为人教育者,所以教导有方。其长子简临、三子亮执同榜甲子举人,第六个儿子时敏中了进士,还作了个翰林。

邓琰,字映华。家谱说他业儒未成,大概就是说学无上进,只好务农了吧。邓琰为人轻财好义,故能够承继祖产。他对邓琳的儿子视若己出,见侄子邓时敏好学,就送给他价值三百挑谷的田地(约合六十亩地)以作膏火(旧时学生学习所用的津贴费用)。其人长寿,享年八十一岁。邓琰虽然学业无成,但看样子却持家有方。他一送给侄子就是六十亩田,证明他当时拥有的田亩至少几倍于此。这种家业,虽不如北方的豪门巨富,但在当地,可能也不算太小吧。我们邓家能够出个翰林,他的的确确是个有功之人。

邓翰林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现在终于该轮到他了。

邓翰林,名时敏,字逊斋,号梦岩。据县志所载,时敏性格温恭谦退,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及第,遂进入翰林院,授以编修。

翰林,为古代的一种官名。唐朝的时候,翰林学士职掌撰拟机要文书。明清则以翰林院为“储才”之地,在科举考试中选拔一些人入院为翰林官。清代翰林院为大学士执掌,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官。

时敏入翰林院后,虽只是区区一个编修,但对于当时的广安邓氏来说,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宗耀祖的大事。时敏在翰林院后升为侍讲,历任江南宣谕化导使、翰林院侍讲学士、通政司副使,最后于乾隆十年(1745年)升任大理寺正卿。

大理寺乃我国古代中央审判机关,职掌审核刑狱案件,其主官称卿。大理寺大概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邓时敏所任的正卿,大概可以称为最高法院的院长吧!

邓时敏的父亲邓琳病故后,时敏奏请圣上,批准他回乡奉母。时敏回广安后,重修了广安州的州志。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时敏再次入朝,官复原职。县志称,时敏任大理寺卿时,审理案件时常常苦心平反,有所得必争,争不得必奏。刚果持正,不稍迁就,同列皆畏敬之。时敏后来因年事已高,乞准告老还乡,诰受通奉大夫,六十六岁时在家乡去世。时敏有子无孙,因此现今世界上,已没有了他的后裔。

如果真如县志所言,那么这个邓翰林、邓大理寺卿,还真是一位有识有品,有学问有政绩的人呢。他的这一辈人,也的确是邓氏家族明清两朝五百年中最辉煌的一页篇章了。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份事业,要想上进,取得成就真是谈何容易,不知要费多少的心血,花多大的力气,用多少的时间。而成功之后要想衰落,则可能势如破竹,弹指可见。

事业成就,要靠天时,要靠地利,更要靠人和,还是人的因素第一。邓家的老祖先曾为官,曾为儒,曾有业,曾有田,真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一步步竟往下坡路上走去。地卖了,人也穷了。念书不成,做买卖也不成。

家道不济,时运也不济。这么大个中国,曾经多么威风,多么强盛!可到了后来,洋人也来了,还拿着火药长枪,连西太后老佛爷也给赶出了京城。于是开始了赔款,中国人打输了仗要赔款,打赢了仗也要赔款。这白花花的银子,和着中国人的血汗和眼泪,就这么让洋人一船一船地运走了。钱也赔了,地也割了,洋人不但没走,反而更加猖獗了。

洋人欺压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欺压中国人。官大的欺负官小的,富的欺负穷的,有钱的欺负没钱的。到了我爷爷这一辈,国家是疆土沦丧、战乱不断。人民是衣食无着、困顿不堪。这人祸合着天灾,真是把好好一个国家糟踏得不成样子了。四万万中国人中,恐怕足有三万万两千万人处于饥饿贫困的境地。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就给中国留下了这么一个丧权辱国、民不聊生、千疮百孔、贫困落后的烂摊子。

也许老天爷真是不置你于死地不让你而后生吧!国也罢,家也罢,人也罢,大概也只有在大颓大败之后方能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之后方能变革复兴。

同类推荐
  • 丁道尔的故事

    丁道尔的故事

    威廉·丁道尔是16世纪英国翻译家,他的工作给暮气沉沉的中世纪生活敲响了丧钟,也正因如此,他遭到了旧势力的疯狂迫害,英勇献身。本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他本人貌不惊人,过着平淡的生活,但他在逆境之下坚持理想,献身于人民思想解放的事业,毫不妥协,宁死不屈。在危险重重的流亡之中,他从一地逃到另一地,其间始终不忘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笔耕不辍,树立了一道不朽的丰碑。
  • 我认识的杜润生

    我认识的杜润生

    本书收录了资深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先生的同事与学生对杜老工作生活往事回忆的文章,真实再现了杜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与方式方法,对后人是一种激励与启发。书内还有媒体采访杜老的稿件,使读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为“三农”奉献一生的杜润生。
  • 亡友鲁迅印象记

    亡友鲁迅印象记

    本书收入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的两本重要集子:《亡友鲁迅印象记》和《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 共和国大使

    共和国大使

    本书聚焦新中国外交事业,将镜头对准王稼祥、耿飚、柴泽民、熊向晖、冀朝铸、李道豫、吴建民、周文重、沙祖康、查培新、赵进军等十一位极具代表性、影响力、传奇色彩的中国外交官,讲述一个又一个荡气回肠的外交故事。内容贯穿新中国60年波澜壮阔的外交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间外交等领域,还介绍了外交官们不同于常人的家庭生活,是新中国外交历史的一部珍贵档案。
  •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洛阳城中已然危机四伏,刘秀将如何死里逃生?初入河北,刘秀随身仅有二十余人马,他将如何应对前方莫测的凶险,最终将河北据为己有,成为他日后称霸天下的第一桶金?
热门推荐
  • 衰神和他的作死小娇妻

    衰神和他的作死小娇妻

    一个从出生就衰神附体,一个天生爱冒险,双剑合璧天下无敌!
  • 丸子幻想日记

    丸子幻想日记

    一些繁杂的小事,可幻想可真实,大家不要对号入座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唐宋明月

    唐宋明月

    他是一名医科大学的学生,穿越到了这个南北对立的时代,南宋与北唐。这是一个被女神嫌弃的书生逆袭的故事。他是读书人,却修不得文,入不得道。这个世界道修、文修、妖修鼎立,为何依然是凡人统治世界?没有灵石,没有法宝,也没有漫天的飞剑。有的是读书人为了人族大义而战,有的是道者长生路的求索,有的是南北分裂和统一的角逐。看一个失却重要记忆的医科学生解开世界之秘,找回失却的记忆。
  • 心悸的声音

    心悸的声音

    暂时没有暂时没有暂时没有暂时没有暂时没有
  • 庶女狂妃

    庶女狂妃

    堂堂黑色帝国的第一把手‘影’穿越到有爹没娘的庶女苏浅身上。嫡母叫她勾引渣男为嫡姐铺路?呵,那她便勾结嫡姐敌对派,让她们知道什么人该惹,什么人不该惹。且看她如何揭穿心机嫡母、蛇蝎嫡姐的伪善面孔。可……某王爷倾身向前,吻了吻她的唇。苏浅推开他,“王爷,我们只是合作关系,请自重!”“本王觉得我们可以进一步合作……”某王爷再次欺身向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茅山术之三人行

    茅山术之三人行

    三个高中生,一次烦恼的旅行,他们意外地学会了茅山术,本着少年的好奇心,开始了他们的诡异旅行!
  • 中国金融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金融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金融改革,内容包括银行管理体制改革、证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和企业改革、金融监管和金融立法、金融市场开放等。
  • 穿成祁少心头好

    穿成祁少心头好

    纨绔少女时千楚在生日当天被人一刀穿心,醒来后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还见到了在原来世界梦寐以求的梦中情人,成为了他手底下最跋扈最粘人的病人。时千楚在死缠烂打成为祁风沉女朋友的过程中,每日都三省吾身:今天认真追祁少了吗?今天仔细黏祁少了吗?今天用功撩祁少了吗?直到有一天,祁风沉忍无可忍,拎着时小兔的耳朵说:“你,给我搬我家去!”时千楚奸计得逞:同居都开始了,没羞没臊的日子还会远么?我宣布,祁风沉这片鱼塘,被我承包了!撒娇欢萌甜系废柴小仙女and外表冷淡禁欲实际心软宠溺男神
  • 帝少心尖宠:夜少耍无赖!

    帝少心尖宠:夜少耍无赖!

    “不是说了不准接近陌生男人吗?”某男黑着脸问。“他是我的学长.”“那他呢?”某男说。“他是影帝,我前辈!”“他呢?”他只是我小时候救的一个男孩。”“不行!小白脸,还想跟我抢老婆!”某男非常霸道地把某女圈在怀中。某女欲哭无泪,渣男背叛,她居然傻乎乎地拉着一个醋缸子去结婚,遭报应了吧!然而,突然有一天,一个小奶包横空出世……“哪来的给我滚哪去!”某男黑着脸说道。“哼!听你的是猪!”小奶包不服气的做了个鬼脸。“就你这小身板,跟我抢老婆!”某男脸更黑了。“那也总比你好!看着父子俩的互怼,某女黑了脸:“滚!今晚你们谁也别想上我床!”某女狠狠关上了门。某父子俩相视得出一个结论……看来今晚又要爬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