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43700000007

第7章 从脑的发育到感觉器官的发育

◆发育中的运动

人与人的交流,不仅仅依靠语言。无论是否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人都是利用五官感知外部刺激,将信息传送给大脑,理解该刺激,从而进行判断。通过整理和保存这些信息,就相互的意思达成一致,则可以建立起下一次对话。这种利用五官感觉感受、理解、判断外部刺激的能力叫作“认知能力”。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构成的五感是切入口,通过这些刺激,将外部事物和现象变为有意义的东西,五感则成为“知觉”。为了完成发育,首先需要“自己与环境互动”。

曾经有人说过,“大脑地图是在与身体的关联中构成的”。通过自己的身体以及环境,同时还通过熟悉和开发身体的使用方法,大脑会“有组织地”完成自我。这种使用身体的方式叫作“运动”。家长曾经对我们说“让孩子们多运动”。这里所说的运动指的是跑,或者踢足球、打棒球等,指的是为了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运动。但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运动”一词有时指的是“活动身体”。比如婴儿会将脸转向有声音的方向,用眼睛追逐活动的东西,这些行为都是通过运动认知和感知视觉、听觉的一种行为。没有高度的身体功能,就没有高度的大脑功能。

我们使用的仅仅是大脑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大脑的其余部分则是为了使人们在将来碰到意想不到的环境时,能够顺利地应对而保存的“余量”。同时,人们还认为,控制充分利用大脑能力的功能不是大脑,而是身体。人们会感知通过知觉获得的信息,通过与身体运动的相互关系,提高认知能力。

婴儿的运动大致分为两种,这两种运动将影响婴儿的发育,保证这两种运动的顺利过渡是婴幼儿保育中的重要课题。婴儿特有的运动中,有一种叫“原始反射”的运动。这种反射在新生儿和哺乳期婴儿中很常见,是一种对外部刺激无意识地参与的“不随意运动”。当你触摸婴儿的手时,他会握住你的手。这是婴儿无意识的可爱的行为,实际上他不是想回握你的手,而是被称作“把握反射”的一种无意识的运动。还有,当我们抱起婴儿时,他会像要走路一样把脚伸向前方。这被称作“原始步行”的能力,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运动。在胎儿时期,随着脑干和脊髓的发育,开始出现原始反射,随着大脑功能的发育,在出生后不久就会消失。按照本人意愿活动手脚的随意运动代替了这种原始反射。从原始反射过渡到随意运动,婴儿的经验起着中介作用。比如无意识地握住的玩具,通过反复握住和松开,婴儿就可以逐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抓玩具。孩子拿着蜡笔随意反复画圆圈和线条,如此反复之后,就可以逐渐按照自己的意愿画出线来。这期间,经历和经验都十分重要,同时,“自发性运动”也十分重要。

◆与生俱来的三种学习能力

日本婴儿学学会会长、同志社大学婴儿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小西行郎教授曾经说过,“婴儿生下来就具备‘数学’‘语言’‘音乐’这三种学习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出生后5个月左右,可以学会3以下的加法、减法。可以区分音调的不同。心跳本身就是节奏,婴儿当然也懂得节奏”。因此,我们也许应该否认婴儿处于一种什么都不懂的皆无状态的传统说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考察一下这种与生俱来的、优秀的学习能力。

◆对数的认知

有关哺乳期婴儿的发育和心理研究的成果及理论有许多,而当我们看到眼前的孩子时,还是经常会不由得疑惑:真的是这样吗?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区的差别、脑科学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结果证明,研究室或者书本上的理论会脱离现实,而我们眼里看到的孩子们的行为却是真实的状况。

法国认知心理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推翻了让·皮亚杰已成为人类发育心理学定论的、“数的认知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理论。他因《数感》而获得琼·罗斯坦德奖。

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通过对出生几天后一直到10~12个月月龄以及对各个月龄的婴儿的实验,认为婴儿出生1年之内是大脑最可塑的时期,婴儿毎天都在吸收大量的新鲜知识,同时也是数字认知的发育时期。

《数感》一书中,对婴儿生来就具备的、卓越的数感列举了饶有趣的事例,证明婴儿并非完全没有数感,而是在出生后不久就具备了相当于动物对数字理解的数的知识。只不过婴儿对数的认知能力与大人相比有所不同。让·皮亚杰认为,根据构成主义的理论,“0岁婴儿均处在感觉运动的阶段,他们依靠五感来探索自己周围的环境,通过运动行为学会控制自己。通过这些过程,孩子会发现明确的规则”。他还认为,婴儿对于数的认知,“与周围世界的其他抽象表象一样,是在与感觉运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成的”。

1980年实施的实验结果证明,即使是出生后仅仅几天的新生儿也可以识别2或者3的数。婴儿不仅能够识别看得见的数,也能识别敲鼓的次数,将声音与眼前物体的数目进行一一对应。在20世纪90年代,对0岁婴儿的计算能力进行了研究。1992年,英国的学术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婴儿期的加减法》。这篇论文根据婴儿对屏幕后面物体数量增减变化的反应,证明了婴儿能够理解加减法。

然而,婴儿即使会1、2和3的计算,可是仍然不能正确进行超过4的计算。在使用2个或3个物体的实验中,无论使用什么,婴儿都能明确地区分这些数。可是对于3和4却只能偶尔计算成功。研究结果表明,1岁以下的婴儿似乎还不能明确区分4个和5个,或者4个和6个。但是,对超过4的数,即使不十分准确,也可能会有连续的印象。

◆婴儿能够理解的数

婴儿使用五感在各种场合认识数。婴儿可以对声音数字和眼前物体的数进行一一对应,即婴儿看到三个物体和听到三个声音,在脑中的反应是相同的。

婴儿对数字的才能是一种天赋,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让小孩子去参加数学课。尽管作为商业行为都在宣传,说给婴儿看比较难的计算公式以及文字等可以提高婴儿的智力,然而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如前所述,婴儿即使可能会1、2和3的计算,却不能正确识别超过4以上的数,因为这个时期婴儿的能力仅仅限于最初级的算数。

数感

与触觉和味觉等五感一样,人生来就具备数感。美国数学家丹齐克(Tobias Dantzig)说,“虽然尚未找到合适的词汇,而我认为,人即使在尚未发育的阶段就具备被称作‘数感’的能力,由于具备这个能力,即使人没有直接看到,当从某一个小的集合体中拿走或者放入什么东西时,则会立即感觉到其中的变化”。

在《数感》一书中,记述了最近的研究成果:“婴儿生来就具备将物体进行个体区分,从小的集合体中抽出个体数目的能力,动物也具备这种‘数感’,这种能力与语言相独立,有着很长的进化历史”,“孩子对数的推定、比较、计算以及单纯的加减法,都是在没有明示下自然出现的”。2011年,我在德国考察保育设施时,在森林幼儿园看到了指导数字教学的场面。我当时就感到,他们是在正确理解了婴儿大脑发育阶段的基础上对婴儿进行数的指导。

◆数数

有人说,孩子可以对算数进行再发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在学习数数之前,会在玩的过程中,使用语言或手指,自己发现数数的方法。如果是这样,数数则是人类大脑中与生俱有的能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罗谢尔·纽曼和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兰迪·嘉里斯特是这方面研究的权威。他们主张,“孩子被赋予了不经过学习就会数数的天赋,比如每种东西只数一遍,数字语言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即使不教给他们,他们也知道最后的数字是一个集合体中所有数字的总和等”。“数数的知识是与生俱有的,在学习数字语言之前就有了数数的知识,这些指导着他们的学习”。

日本的唱数训练“洗澡间的算数”就是模仿学习最好的例子,是一种机械性的行为。只是“1,2,3,4,5……”这样不停顿地读。最初,孩子只是跟着大人“鹦鹉学舌”,按照单词读法唱诵,通过跟着大人数数,开始学会数数。有的孩子出生后就会数数,而有些孩子则需要教授才会数数。对数的认知能力应该是介于天生和学习两者之间。

各种实验的结果表明,在4岁左右,孩子已经掌握了学习数数的基础。在日本,单纯地认为“数”的早期教育是错误的,却忽视了幼儿如何学习数,如何在各个发育阶段为孩子准备什么样的模仿对象,准备什么样的环境。

不考虑计算本身是否恰当就得出结果、自动暗算、掌握计算的技巧,这些只能形成大脑的自动反应,却不能将这些与理解数联系起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类似闪存卡一样的条件反射是否妥当。

◆获得语言能力

我们来考察一下婴儿生来俱有的第二个能力——“语言”。

人类脱离其他灵长类动物完成了特殊的进化,是因为有了获得语言的契机。

人类获得语言后,大大提高了交流能力。我认为,人类之所以迅速完成了进化,可能正是由于有了在集体生活中的交流。因为获得了语言,带来了身体的进化,而身体的进化又使人类具备了交流能力。东京大学冈谷一夫教授在他的著作《为什么会诞生语言》一书中,使用大量漫画插图,以轻松的风格对这样晦涩的内容做了讲解。

在这本书中,列举了动物的叫声和人类语言的4点区别。第一个区别是“可以学习发声”。人类可以马上模仿其他人的声音学习发声。第二个区别是“声音(单词)与意思相对应”。失去了听力、视力、语言的海伦·亚当斯·凯勒的传记电影“创造奇迹的人”中,当海伦·亚当斯·凯勒第一次悟出从井里流出的“水”与这一词汇的对应时,电影达到了高潮。而动物的叫声中却没有特定的意思。第三个区别是“有文法”。可以按照文法,排列单词,组成文章。第四个区别是“可以在社会关系中区别使用”。通过这些区别,我们知道了人与人的交流是在社会中形成、在社会中成熟的。

那么,为什么只有人类才具备这四个条件呢?

◆哭也是语言

婴儿用声音向别人传递某种信息时,只有哭这一种方式。而对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大人而言,经常搞不清楚婴儿的这种表达方式,不知道孩子在要求什么。只有母亲逐渐会从婴儿的哭声中知道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

婴儿会用你甚至想捂住耳朵、所有人都回头看的高分贝大声哭。婴儿大声哭是为了让母亲知道自己所在位置吗?不是。因为婴儿的哭声,除了母亲能够听到以外,也能让可能袭击他的敌人听到,这在太古时期可能非常危险。为什么人类的婴儿会大声哭呢?也许是从那时起,婴儿已经生活在可以安心哭的空间和环境中了。

因为人类开始采取共食这种形态的集体生活后,遭外界袭击的危险减少。在这样的环境中,婴儿以各种声音大哭。《语言是如何诞生的?》一书中写道,婴儿哭不仅仅是因为自己遇到了困难,“婴儿是为了用哭声来操纵家长”。冈谷一夫教授提出了一种假说,认为婴儿大声哭是因为他知道这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可以随时得到家长的照顾,对他的生存有利,想要控制家长。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列举了以下现象进行了说明:如果你不去理睬正在哭的婴儿,婴儿的哭声就会发生变化。即使是出生后2个月的婴儿,他的哭声也会回到出生后第一天那种单调的状态。因为无论他怎么哭,家长都不理他,他再哭也没有意义,只能是自己累,所以他的哭声就会变得单调,回到刚刚出生时的状态。人们认为,这些倒退会影响孩子后来的发育。

◆说话的条件

婴儿出生后大声哭,是婴儿从羊水中降临到空气中,让肺开始呼吸的一种深呼吸。之后,为了强化肺的功能,会反复地哭。婴儿用哭声进行交流,控制家长,以完成自己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生来就是一种能动性的生物。如同其他动物生下来就能自立、可以站起来、自己活下去那样,人类则是用不同形式在做同样的事情。

婴儿为了向家长传递诉求,会变换哭声。为了发出各种哭声,必须自由地控制呼吸。人类能够讲话的条件之一就是可以“学习发声”。学习发声就是模仿耳朵听到的声音,转化为发声的一种行为。能够学会发声的不仅仅是人类。比如鹦鹉或者九官鸟等也可以模仿人的语言发声,还有海豚、海狮等鲸类动物也会类似的模仿。在灵长类动物中只有人类会学习发声。这是为什么呢?

冈谷一夫教授认为,可以学习发声的动物中,具有可以“屏住呼吸”这一共同点。人类为什么需要屏住呼吸,又为什么能够屏住呼吸呢?那是因为婴儿为了利于自己的生存,需要改变哭声。为了改变哭声则必须控制呼吸,也必须学会屏住呼吸。这样就逐渐具备了学习发声这一功能,继而为日后获得“语言”能力打下基础。

学会说话单凭发声是不够的。因为语言不仅仅是声音,还需要人类交流的一些其他的特殊要素。

◆语言与定义一致

假设在算术测验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一幅画中,电线上停着许多小鸟,请问,其中有几只‘斑鸫’?”如果回答不出来是因为不会数数吗?如果会数数,却不知道斑鸫是什么鸟,不知道斑鸫这个词的意思,也就无法数出来有多少只。这就需要提问的人和回答的人都知道斑鸫这个词指的是什么,双方对这一词汇的定义达成一致。

用语言进行交流,有说的人,有听的人,双方之间需要对语言的定义达成一致。因为只有对语言的定义达成一致才能够数出多少只斑鸫。人类使用语言促进了大脑的发达。

人类是“会说话的动物”,并不是说人类只是单纯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意愿。人类的语言在构建共同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了解了人类进化的过程,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即因为怕孩子哭,觉得孩子可怜,就在孩子还没有哭出来之前就去满足他的欲求;以及为了防止婴儿哭,就为婴儿准备好非常舒适而不需要哭的环境;这些都会使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扭曲。

◆听觉发育从什么时候开始

听觉器官是在胎儿4个月左右时形成的。从这时起,胎儿就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在所有外界的声音中,当然听到最多的就是传到肚子中的妈妈的声音。因此,刚刚出生的婴儿也基本能够区分出妈妈的声音。这时胎儿或婴儿听到的不是语言,而是声音。因为语言是在与生活体验结合的过程中获得的,婴儿还不能理解语言的意思。为了理解语言,则需要将语言按照声音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音节,胎儿可能是将声音按照音调的高低、强弱等作为一种旋律来捕捉语言的。从获得语言的意义上来说,这就是获得语言的最初阶段。

于是,音乐成为一种需要。

◆节奏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婴儿与生俱有的第三种学习能力——音乐。

婴儿从3个月左右开始,就会确认自己听到的声音,发出像说话一样的声音。有时候也会和着身边人的声音自己发出声音回应。还会将面孔朝向发出声音的方向,出现探索声源的行为。5个月的时候,就能识别经常听到的声音。到了6个月,如果你对他说话,他就会有意识地转向你。7个月的时候,你和他说话时,他盯着你的嘴形的时间就会增多。8个月的时候,就会对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做出敏感的反应。到了9、10个月的时候,则开始模仿大人的语言。这就是听力的发育,如果这些声音是音乐,他也会做出反应。

婴儿对音乐做出的反应,并不是对耳朵听到的声音做出反应,而是对音乐的节奏或者音调做出反应。人们曾经认为,婴儿是从接近1岁时开始,对音乐和歌声做出摇手等反应的。而最近人们发现,出生后不久的婴儿在听到歌声或者音乐时,就会表现出高兴的神色。那是婴儿对音乐的节奏或者音调做出的反应。当大人像唱歌一样地对他说话时,婴儿会出现不同的表情。我的孩子在1岁以前,坐着的时候会和着音乐高兴地扭动腰身。日本雅马哈音乐振兴会音乐研究所二藤宏美曾在《有关哺乳期婴儿理解旋律的研究》的论文中写道,“婴儿在出生后1年里,会逐渐接受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文化中的一员”。

◆婴儿与旋律

协调音与不协调音

形成音程的两个音同时响起时,根据其声音是否协调,是否好听,有几种分类。根据声音是否协调可以分为协调音和不协调音。协调音为纯正音,可以构成协奏。而不协调音为不纯正音,会打乱协奏。

婴儿出生后具备的只有兴奋这一种情绪感觉,在哺乳期会分化成为“舒服”和“不舒服”的感觉。可是婴儿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舒服”,又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不舒服”呢?比如肚子饿了、热了、困了、尿布湿了等,婴儿哭的时候多数是感觉到了不舒服。那么,婴儿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舒服”呢?让他感觉这种“舒服”,需要刺激五感,这是影响他今后生活的一种体验。婴儿感觉到“舒服”时大概有他喜欢的、好吃的东西的味道、手感、视觉、香味,还有使他心情舒畅的声音,等等。那么,婴儿又是如何对音乐,而不是对声音做出反应的呢?

声音组合中,有协调音与不协调音,已经确认,4个月的婴儿可以感觉到协调音与不协调音的区别。协调音令人感觉舒服,不协调音会令人感觉不舒服,婴儿初期在听到声音时,就会敏感地感觉到舒服或者不舒服。这种好恶感即使成年以后也没有太大变化。5个月以上的婴儿,会对有明显变化的歌曲表现出特别的偏好。婴儿会把面孔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而这些声音非常复杂,混杂着各种声音。人会在各种声音中倾听特定对象的讲话,享受音乐,感觉到人或者汽车的接近等,对声音进行选择,只获取必要的信息。即使不做特别的努力,也可以区分出各种声音。以我们看来,这是非常自然的,但这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事实上,这样复杂的信息处理似乎在婴儿时期就开始了。比如家长给孩子唱歌这一行为,会根据婴儿的成长而变化。但有一点很明显,家长只是给婴儿唱歌,婴儿很喜欢。此外,婴儿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节奏,表现出比成年人更敏锐的辨别能力。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预想,婴儿对于音乐以及歌曲中所包含的各种“感情”有着感知能力,可以在享受音乐和歌曲的同时培育自己的表现能力。

在保育园里,保育人员应该如何创造让婴儿接触音乐和歌曲的环境呢?

◆接触音乐

担任1岁班级的一位男保育员,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唱着歌。当他看到孩子们听着似乎并不快乐时,就故意将最后的音节唱跑调了,这时孩子们却高兴起来,这是因为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正确音调的一种反应。当时,在一旁的一位女保育员提醒男保育员说,“你应该用正确的音调来唱!”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回顾自己上小学时,还不懂得音调,好像只知道高音是女生的声音,低音是男生的声音。如今的孩子平时接触音乐的机会比较多,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音调。

“音乐”到底是什么?在日本婴儿学会的圆桌会议上,我们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在保育园里,我们要求保育员给婴儿唱歌时要“充满活力”,以“正确的音调”唱给孩子们。我基本没有看到过像讲故事一样“给孩子们唱歌”、将歌曲的本质传递给孩子们的情况。有人提议,在保育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眼前的每个孩子体会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与安静的环境相比,婴儿对唱摇篮曲,或者玩的歌曲等音乐表现出了偏好。在人类之外的动物中,如果经过训练,有的动物也会识别音乐的刺激性。然而,与音乐相比,动物更偏好安静。人类的婴儿或者幼儿喜好音乐是与生俱来的素质,而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是什么呢?与管弦乐或者吹奏乐等大规模演奏相比,婴儿对身边的音乐更感到亲切。

许多家长给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像讲故事一样地唱歌,一边看着婴儿的反应,一边改变歌的速度或者节奏和旋律。这样“对婴儿唱歌”的形式在众多文化中都得到了认同。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把给孩子唱歌改为孩子可以一起跟着唱的形式。伴随着孩子的发育,婴幼儿越来越喜欢家长给自己唱歌或者跟着父母一起唱歌。

◆音乐表现

孩子们喜欢父亲或母亲给自己唱歌,因此,婴儿在保育园里也喜欢听非常自然的音调,比如他们喜欢敲打和触摸身边的东西发出的自然的声音。我们保育园里,当男保育员弹吉他唱歌,敲着吉他盒子打节奏时,孩子们就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更喜欢像讲故事一样的音乐,而不是死板地随着钢琴伴奏唱歌。

那么,听音乐的能力以及自己创作音乐、自己唱歌、自己演奏的能力是如何发育的呢?

日本有一本叫《婴儿学习能力展示Vol。2》的杂志,上面曾经刊载了一组专辑。理化研究所脑科学综合研究中心语言发育研究小组的山根直人对婴儿的音乐表现能力是这样评价的:“婴儿具备多种多样的、极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婴儿的喃语中包括了对听到的音乐做出反应的‘音乐性喃语’。喃语又逐渐分化为歌和语言。在歌唱表现方面,个人差别很大,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特征成长,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

保育员有时会指导孩子用正确的音调唱歌,然而,所谓正确的音调是大人的基准。孩子会以自己的声音为基准,而不以大人认为正确的音调和规则唱歌。这时,如果大人以大人的基准告诉孩子你的音调不对,会使孩子不再喜欢音乐。

山根直人提出,“音乐对于婴儿及幼儿来说就是他身边的环境,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游戏,是自我表现的手段。因此,为了使婴儿及幼儿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帮助孩子亲近音乐,就不应该从老师和保育员的角度出发,而应该理解婴儿及幼儿真实的表达方法,接受他们的表现形式”。

◆保育中的音乐环境

在婴幼儿保育中,“音乐”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在“婴儿与音乐”专辑中,日本埼玉大学教育系志村洋子教授指出,最近,为了丰富新生儿及哺乳期婴儿的情操,许多家长都考虑在孩子出生后就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为了“益于婴儿大脑的发育”,给孩子听CD,许多家庭都给孩子准备了DVD。为了满足家长们的这种需求,保育园及幼儿园在保育中采用了冠以脑科学名义的音乐教育以及乐器演奏这样的技能训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然而,从音乐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也看到和听到了一些令人吃惊的现象。志村洋子教授对于在保育中应有的音乐教育是这样考虑的,即“音乐具有振奋精神、使生活充满活力的一种非凡的力量。要意识到在日常保育中如何奠定一个接受音乐所具备的力量的基础,对于生活在当代的婴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准备好可以让婴儿享受音乐、培养乐趣的环境。创造一个能够让孩子们自由地听到音乐或者声音、在不想听的时候可以不听的环境”。

音乐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环境,需要保障孩子们享受音乐、与音乐互动的环境。

◆音乐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让孩子快乐地体验音乐,保育员应该做些什么呢?在“婴儿与音乐”专辑中,有两个相关线索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日本甲南女子大学人类科学系综合儿童学科坂井康子教授关注的是“自己编的歌”。婴儿以及幼儿可以在自己的语言中加上即兴的调子用嘴哼出来的歌,这就是“自己编的歌”。以前,孩子都是听着家长唱的摇篮曲以及兄弟姐妹唱的儿歌长大的。在这些歌中有着“将语言变成歌”的法则,婴儿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这些“自己编的歌”。最近专门为孩子们编的歌曲比比皆是,反而使孩子们忘掉用自己的语言编歌的乐趣。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自己编的歌”的意义。

在快乐的歌唱之中,孩子可以去体会声音的大小、声调的高低,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坂井康子教授说,“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唱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婴儿以各种发声方法做出丰富多彩的表达。刚出生的婴儿的音域是有限的,声音的大小也是有限的。但是,婴儿的声音却有着丰富的表情。静冈大学志民一成准教授对保育员是如何看待婴儿唱歌表示忧虑。

“看到幼儿园里孩子们唱歌的情景,孩子们充满活力地唱歌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姿态,保育员对孩子们说,‘你们唱得真好’,‘声音真响亮’,以鼓励孩子唱歌。孩子们唱歌有各种方式,人们主张不应该要求孩子像儿童合唱团团员一样发声唱歌,应该限定在唱儿歌的音域唱。”

孩子大声唱歌,你会感到孩子非常快乐,充满活力,好像情绪得到了释放。但是,孩子们真是这样吗?志民一成准教授认为,婴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和着母亲声音的高度发声。如果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了这个能力,那么婴儿本能地就具备自己想要很好地、快乐地唱歌的欲求。但是,这种所谓的很好地、快乐地唱歌,绝不是音调准确、声音好,而是要有表现音乐的声音的宽度。

在保育中不仅要求孩子们“充满活力、大声地唱歌”,还要了解孩子们从中能够增长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从感性的角度预测孩子们在生活和玩耍中如何提高表现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

同类推荐
  • 实用同步育儿百科

    实用同步育儿百科

    本书根据不同阶段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提供了各方面知识。内容囊括了婴幼儿0~3岁的养育护理、喂养需求及方法、日常护理、疾病护理、早期教育等。
  • 名臣名儒家训

    名臣名儒家训

    本书选取中国历史上70多位著名政治家和62位著名学者有关家规、家范、家诫等家训篇章,做了严谨准确的编著,分为标点、注释、翻译、评析几个环节,有利于读者在了解历史人物,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古汉语知识、历史知识的同时,在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家训中取得教育子女的真经。
  • 养出好女儿

    养出好女儿

    本书给家长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建议,让父母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采取最得体的方法,帮助女儿校正成长的方向,树立足够的自信,发挥独特的潜质,以便将来轻松愉快地在社会大舞台上,去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 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

    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

    普天下的父母最无私的时候就是爱孩子的时候。全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但是当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是否思考过:这些究竟是孩子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宠爱和溺爱仅有一线之隔,除了物质,我们还有其他方法爱孩子吗?“圈养”还是“放养”,究竟哪一种教育方式更加完善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孩子的爱,如何给,给多少,都是应该细致讨论的问题。本书向父母说说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错误的爱,该怎样去爱孩子,该怎样让孩子去爱别人。我们都知道,能够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从来都不是什么技术性的工作技巧和生存技能,只有好的性格才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才是好的命运的基石。
  • 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

    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是家长特别关心的。本书曾在北京中小学生家长学校网连续刊载,点击率高,可读性强,提供了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科学知识和有效方法,帮助家长解读家庭教育,感悟丰富人生,从容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孩子的学习问题,并供家庭教育研究者参考。本书共5章,均有“亲子活动”和“温馨提示”,在孩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型家庭建立、孩子应考复习诸方面有独到思考,方法新颖实用,读来亲切流畅。
热门推荐
  • 星际崛起

    星际崛起

    星际时代的到来,世界会变的如何?科技与古武的结合,人类的潜力喷发似的发展,宗门流派的兴起,隐世家族的出世,我们的主角林枫究竟能卷起怎样的风云呢?
  • 你想成神吗

    你想成神吗

    科技到达巅峰,人类探索到曾经被隐藏的秘密。人类发现神话不在是神话修炼不在是传说人类重现神话时代的修炼功法实行全民修真
  • 战服天下

    战服天下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忽然间,时空错乱,出现了时空漩涡,雷电交加,在哪漩涡中出现了六道门,每道门都浮现着奇怪的图像,六道门形成了一个类似八卦图的图案。六道门全在漩涡中消失,然后一切都平静了。这是一个异世界的作品,是主人公争霸的过程。新手上路,如写不好多多体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萌兽,乖乖洞房

    萌兽,乖乖洞房

    京城有三怕。一怕惹到强盗土匪。二怕得罪皇亲贵族。三怕……丞相小女儿,林宝儿!!据说,此女脸上带着大疤痕,其丑无比。据说,此女命中带衰,谁碰到,谁倒霉。终于,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皇上圣旨下落,将丞相大千金赐婚给太子爷,家里怕她晦气,提前将她赶了出门。美名曰:历练。
  • 灵魂之舞:止战之殇

    灵魂之舞:止战之殇

    邪嶙: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决斗?雪舞:理由有很多,你长的很丑、我看你不顺眼、我喜欢你女人、我需要钱、我心情不好,甚至是——我就喜欢!邪嶙:国与国之间为什么会打仗?战争的根源何在?雪舞:请赐教。邪嶙:这是一部玄幻中带点科幻,科幻中带点魔幻,魔幻中带点现实,现实中带点言情的史诗级宏伟巨制小说——注定封神,必须封神!聪明的读者看了三万字便爱不释手,更聪明的读者看了第一章就为之疯狂!经典台词:神父,我有罪,我这一生罪孽深重!所有的悲伤由我来抚平,所有的杀戮由我来终止!我们渴望长久和平,我们渴望终结战争,却在为战争做准备!雪舞:你的嘴炮打得真好。邪嶙:承让承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啼笑姻缘帝王家

    啼笑姻缘帝王家

    柳下惠小王爷,遭遇老父王仗剑逼婚,鸡飞狗跳。娶了个女汉子,总被小王妃拳脚相加,苦不堪言。什么?你这丫头心里还另有他人?我英俊潇洒皇室贵胄,哪能任由你胡来?来来来,丑丫头!你我斗智斗勇,大战三百回合!本人暂停所有文连载,专注离线写作。若有事找我、联系我,请新浪微博@邢墨鸢,或私信也行。也或者Q我:二五四三三七八二七七。
  • 上吉

    上吉

    粉丝群:237408156敲门砖:任一人物谢三姑娘上一世活得不顺如意,重活一世,一体双魂,她却失了上一世的记忆。这一世,记忆能不能够找回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爱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在身边!降魔伏妖,匡扶正道,只为了守护爱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小剧场:听说谢三姑娘素有才情,不知可真?某人不敢看她,只低下头问了句。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夫君,你说呢?谢云锦眨着眼睛,细细打量着某人。不敢说,不敢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