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8700000046

第46章 文明的苦魂(1)

就像总能在绿洲的尽头遇到狼息在荒野浪迹,或在安逸的港湾之外见到孤帆于风涛中出没,在人类迈向富庶和繁荣的整齐方阵一侧,也总有零余者在踯躅在徘徊。他们并不随着万众一声的欢呼而雀跃,也不因预言中流着奶与蜜彼岸而陶醉。他们疑虑、惆怅、苦思、焦虑,似乎难以在纵情欢乐的红尘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感觉,苦涩与忧心忡忡才是他们的天职。

不能不承认,有的人就是天生敏感或者脆弱。在走出本土封闭的疆域后,文化的冲突和对抗人来说都是普遍的遭遇。当冲突和对抗发生的一刹那,谁的内心都会失去平衡。初次出国的人,常得“文化休克症”,原因就在这里。一般情况下,逐渐适应以后,症状就会消失。但就是这么一些人,总在临界或边缘的地段左顾右盼,进退两难。还有就是在文化转型时期,趋新与守旧、向前与向后,也是让他们颇费思量的事,常常弄得魂销骨瘦,茕茕孑立。

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里斯说:“应当以痛苦为骄傲——每一次痛苦就使我们想起我们的高等地位。”但其实问题并不在地位的高或下,而是在心灵的感应力是否特别纤细,特别多愁善感?于是在异质文化融会交织的巨流之中,出现了一群不知归属、也无所适从的人,他们的灵魂因两种文化的撑持而撕裂成两半。比诺瓦里斯早了二百年的一位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则说过,人永远只会为他失去的东西而痛苦:“谁会由于自己只有一张嘴而觉得自己不幸呢?谁又会由于自己只有一只眼睛而不觉得自己不幸呢?”如此说来,难道各族文明像大家庭一样的和睦相处,曾经是人类拥有过的东西?

1.孤守梦中的红楼:两栖作家张爱玲

1955年秋天,张爱玲(1920—1995)乘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离开香港,远赴美国,从此开始了她在太平洋彼岸长达40年的生活,并于1960年7月加入美国籍,成为美国的正式公民。张爱玲由此成了一个两栖作家——在大多数人眼里,她仍然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那个冰雪聪明、玲珑剔透的走红小说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她已是个移民作家,甚至可以算美国作家了。

在美国的40年,是张爱玲将自己的根,一点点从祖国拔出,移到一块不无陌生的土地上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走向封闭的过程。到最后的十几年,她基本上过着隐居的生活。一个中秋之夜,她一个人静静地在自己的家中长眠了。和那个快乐地喊着:“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的洋场才女相比,和那个曾经大红大紫、名噪一时的文坛新秀相比,她真正是像自己所说的“淡出”了。

张爱玲在美国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对照记》里,这样描绘人的一生的经历:

悠长的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

然后崎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见尽头,满目荒凉……

然后时间加速,越来越快,繁弦急管转入急管不弦,凄景凋年倒已经遥遥在望,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

在张爱玲身上,奇特地凝聚了新旧之际的中国一切文化上的矛盾。她既唯美又世俗,既时髦又怀旧,既超脱又功利,既逃避战争又无可逃避,既眷恋故国又没有祖国,既喜爱热闹又自我闭锁荒凉中的挥别。

张爱玲出身于典型的旧式的世家贵族。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清流人物,因敢于议论朝政而名重一时,官至检察院左副都御史(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副总检察长),后来在中法战争期间协办福建海防,兵败遭查处,被释后任李鸿章幕僚。祖母李菊藕就是李鸿章的女儿。父亲是官宦之子,母亲也系出名门。出生在这样的门第里,张爱玲很早接受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混杂着新旧两种文化成分。很小时她便每天早上由佣人抱到母亲的床上,“跟着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诗”,开始识字。但她的母亲也喜欢看小说,张爱玲清晰地记得母亲坐在马桶上读《小说月报》上连载的老舍的小说《二马》,“一面笑,一面读出来,我靠在门框上笑”。而她的父亲又是深受旧学熏陶的人,“一辈子绕室吟哦,背诵如流,滔滔不绝一气到底,末了拖长腔一唱三叹地作结,沉默着走了没一两丈远,又开始背另一篇。听不出是古文还是奏折,但是似乎没有重复的。”可见旧式的学养根底相当深。但她父亲也喜欢读小报,家里总是这里那里到处乱摊着当时颇为时新的“新闻纸”,使张爱玲也养成了读小报的习惯。十岁以前,家里还为姐弟俩请了私塾先生,一天到晚摇晃着身子背诵古文,学作古诗,虽然苦,但却为她奠定了古典文学方面的良好素养。她的“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便是在一种浓郁的新旧兼备的文学气氛里度过的。古文、旧小说、小报上的鸳鸯蝴蝶派通俗文学,也有一点新文艺作品,填满了张爱玲的视界,也奠定了她的文学趣味。

在张爱玲的成长期,新文化的因素渐渐地强化了,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的。她的母亲是受“五四”影响很深的一代新女性,几度留洋,在思想、情趣、生活方式诸方面都完全洋化了。正是母亲冲破父亲的阻力,使张爱玲走出了家门,到新式学堂里受教育;也是母亲,培养她学英文,学弹钢琴,为她营造了一个绚烂夺目的西洋化世界,深深地影响了张爱玲以后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在她回忆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散文《私语》中,她称母亲和姑姑同住的家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一切,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

但同样在成长期,张爱玲因为遭遇家庭变故:父母离婚,后母虐待,父亲软禁……新和旧两种文化分别以更大张力作用在她身上。一边,母亲的生活方式变得格外鲜明,成了彼时张爱玲对于未来的全部理想。她计划“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有一个时期我想画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这一时间她竟然把一直钟爱的“章回小说”也打人“看不起”之列,可见洋派的生活是如何像一个瑰丽的梦一样主宰着她。一边,父亲的家,却变得“那里我什么都看不起,鸦片,教我弟弟做《汉高祖论》的老先生,章回小说,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一时尽尝人世沧桑,反而在她年少的心灵里激起了对以往的好时光的留恋。她回忆说:“满目荒凉,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很大的满足……”在被外界视为自传性质的《对照记》里,有关祖父母婚姻及家世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占去了极不合比例的篇幅。即使她始终只能从相关的史籍、小说中寻觅到她的祖先生活过的片断,她对于这一段辉煌的过去始终有割不尽的血缘。《对照记》里深情地说:

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双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躲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我爱他们。

张爱玲沐浴在对西化生活的憧憬中,目睹了其父及家族亲戚中同类遗少们的生活的腐朽、颓废,她对于那种破败的传统充满了鄙夷,然而却又恋恋不舍。因为如果传统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那记忆给予张爱玲的正是抚慰,成长期孤独心境的抚慰。而与那一段记忆气味相近的传统文学,也给她带来了某种亲切。

以后,张爱玲一直是纠结于这种矛盾心境当中。半封建半殖民的文化本来就是古旧的和西洋的东西的掺和,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会有所体验,只不过张爱玲过分敏感、过分缠绵,终其一生都在此矛盾中沉浮而已。

在以后相当长时间里,由于母亲的作用,张爱玲更多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中学阶段她进的是圣玛丽女校,接受西式的教育。1939年考取伦敦大学,因二战爆发改入学文学专业。在港大的三年,她专心攻英文,未使用中文,以至于1942年因香港沦陷中断学业后回到上海,报考圣约翰大学竟然中国文不及格而不能人学。1943年,张爱玲刚走上写作之路时,也表现出她对西方文化的更多认同。在她最初为一家英文期刊《20世纪》写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述中国人生活与思想的文章中,张爱玲采取了一种异在的视野,更像一个外国观察家,“从日常生活的幽微处张见了现代中国人身上蠢动着的那个传统中国人的形象”。谈京戏,是为了“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看看中国的一切;谈中国人的时装,仍不忘此中反映的中国人的心理和趣味。在这些文章中,张爱玲以略带揶揄的口吻侃侃而谈,在表面轻松活泼的文字之下,实际对传统中国人的形象提出了不少批判,显现了她的慧黯和俏皮。《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一文由京戏生发开去,对中国人公式化的感情生活颇有微词:“把我们实际生活里复杂的情绪排人公式里,许多细节不能不被剔去,然而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感情简单化以后,比较更为坚强、确定,添上了几千年的经验的分量。个人与环境感到和谐,是最愉快的一件事,而所谓环境,一大部分倒是群众的习惯。”并丝毫不隐瞒对中国人之不尊重个人及个人隐私的不满:“中国人在哪里也躲不了旁观者。就因为缺少私生活,中国人的个性里有一点粗俗。‘事无不可对人言’,说不得的便是为非作歹。中国人老是诧异,外国人喜欢守那么些不必要的秘密。”在《更衣记》中,张爱玲更是巧妙地以一个时期繁复的时装设计批评了中国有闲阶级的无聊:“……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态,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唯有世上最清闲的国家里的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而在细数了中国时装发展变迁的历史之后,她同样不忘告诉我们:“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人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创造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在《中国人的宗教》一文中,张爱玲以犀利的眼光看出宗教在中国实际上毫无市场,因为中国人真正信仰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对生命的来龙去脉毫不感兴趣”,他们有把握,“人类一代代下去,也并不走到哪里去”。西方哲学家苦苦思索的关于人类存在的命题在中国人那里从来就不成其为问题,“中国人集中注意力在他们眼面前热闹明白的、红灯照里的人生小小的一部。在这范围内,中国的宗教是有效的;在那之外,只有不确定的、无所不在的悲哀。”

在这些轻捷的文字和灵动的思想上,张爱玲显现出传统文化的批判者的身姿。这倒并不完全为着投合外国人办的《20世纪》的口味,而是出自她对西洋文化较长时期的熏习和憧憬,所以才能拉开距离,做冷眼旁观之谈;同时又得益于她本人因家族背景对旧文化的熟悉和洞见,因而才能高屋建瓴,一语中的。但她的文化立场并不是永远如此清楚的,所以也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如此超脱。相反,她厌弃中有留恋,向往中有犹豫。这种新与旧之间的模棱两可,这种飘移不定的无着落感,才是张爱玲的问题。

在1943年到1945年短短三年间在沦陷区文坛迅速走红的张爱玲,通过以《传奇》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和以《流言》为代表的散文创作,分别展现出女作家两个截然不同的侧影。

“一种衰落中的文化构成了《传奇》世界总背景。”《传奇》说的就是上海和香港一群为时代所抛弃、也抛弃时代的人,一味封闭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之中,盲目挣扎,遭遇尴尬、痛苦的故事。张爱玲为我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太太、小姐、少爷,她对于他们及以他们为表征的衰落中的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暧昧的。她一方面毫不容情地写出了这一群人在新旧文化冲突中因困守旧有传统而遭遇的尴尬、无奈和悲哀,同时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却总有一种难言的同情。换句话说,也就是对于即将沉没与衰落的旧文化的一种恋恋不舍。她看到了它无可挽回的衰败,可又不忍心看到这种结局。这当然与她的家世有关,与自己熟悉的生活告别,总是难的,即便是一种不好的生活,那也是贴心的记忆。就像她本人说的,“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这比瞭要更明晰、亲切”。由此,《传奇》虽以极其传统的方式写成,昭示出的却是极其现代的意蕴。它“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其中自始至终关注的是人性的挖掘,注重从中国古老生活方式的琐碎细致的描绘中揭示出人性的变迁与发展。她笔下的人物尽管“不是英雄”,“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博览2

    中国文化博览2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找寻着未来的方向。作为大自然中的一个个体,为了求得生存,人类更是与自然界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斗争。而工具的产生为人类开启了一扇通往科技文明的大门。栖息于神州大地的炎黄子孙是人类最早的远古居民之一,其中已知最古老的属现在云南省境内的元谋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在那个时候,他们已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我国发现最早的工具就是他们使用的刮削石器。这一时期也就是史学界所称之的“旧石器时代”。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本书分上篇和下篇两大部分。上篇为民族文化理论篇。该篇由7章23节构成。该篇主要从理论视角论述了中国民族理论是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发展、完善的;同时也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是怎样产生、发展、演进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建立、发展是本篇的核心部分。下篇为民族文化现象篇。由8章28节构成。该篇从民族文化现象角度阐述了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民族节庆、传统体育、传统医学等文化现象。本篇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是灿烂多彩的,历史悠久的。
  • 听三毛讲远行

    听三毛讲远行

    好想跟着三毛远行,一同去金色海洋吹风,聆听音乐王国的天籁之音,伴着大西洋的七颗钻石感受清风拂面的恬然情怀。
  • 茶之书

    茶之书

    自冈仓天心的英文著作TheBookofTea(《茶之书》)1906年在美国出版,立刻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进入了美国的教科书,至今已有十几种语言译本,百年畅销不衰。冈仓天心以"茶道"为切入口,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地剖陈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通过茶道的产生、流传、仪式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来解释东方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为西方人理解东方文化及艺术之美打开了一道迷人的回廊,由此也被欧美人士誉为是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输出文化观念的代表作。影响世界110年最富有诗意的世界茶典,以优美文辞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一百年来用英语介绍东方思想的最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之一。
热门推荐
  • 一问三界

    一问三界

    混沌初开,上古之尊苍穹大尊开辟三大世界。仙界:主修仙道,成仙之路,是为打破五行轮回,渡劫成仙。魔界:主修魔道,成魔之路,是为窥视魔祖之境,渡劫成魔。神界:主修神道,成神之路,是为领悟神之心性,渡劫成神。八方镜像,破开红尘。渡入轮回,突破无上之境。三界三道之路,三界无数修士在其中寻机缘,修炼至巅峰。而天纵者,是为成就了三界一段段的佳话。
  • 不正经的修仙之路

    不正经的修仙之路

    一觉醒来穿越到了异世界,但眼前的情况好像不太对,怎么刚穿越就死了?不过没有关系,我好在还能继续重生。等等,这情况不太对吧?怎么又是他?李晓尘,在异界每次重生都会被同一个人杀死。直到在几百次之后,竟然好巧不巧的成为了他的徒弟。
  • 丫头好甜:恶魔少爷的专属萌物

    丫头好甜:恶魔少爷的专属萌物

    “唔……你居然吻我。”贝幽幽害羞地说“你害羞什么,又不是第一次了。”某恶魔若无其事地喊道。“权少秉,你变态。”“这也叫变态,我让你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变态。”于是某恶魔就把她抱在了床上,然后……
  • 潘神的宝藏

    潘神的宝藏

    阿尔卡丹大陆的雷顿王国背负着一个可怕的诅咒,每隔一百年,当五月的第一天来临,就会有一位公主被恶龙抢走当新娘。第八百年,厄运即将落到“阿尔卡丹最娇艳的玫瑰”玫兰妮公主的身上……
  • 太古战神记

    太古战神记

    本是平凡武者的秦天却拥有一颗充满热血的心,家族之弃,退婚之辱,他定要一一回报。他要开启一番热血征歌,成为世间的主宰。苍生之下,是为平凡,苍生之上,是为主宰。
  • 宝贝衣依

    宝贝衣依

    答应我吧,别让我成为懦夫,只在成功之时感知到你的恩典,而让我在失败之时发觉你双手的握力。泰戈尔一个爹不亲,娘不爱的私生女,在命运的百般揉搓下,不屈不挠。始终坚信外婆的训诫“天道酬勤”。女主衣依忍辱负重。在坎坷的人生路上,无所畏惧、披荆斩棘,最终以强大的意志力突出重围,颠覆命运……
  • 末日重生之进化开端

    末日重生之进化开端

    末日到来、天地色变、满目疮特、大地如血自私的活着并不难,难的是不违背良心的活着。末世的血与火,不能磨灭他心中的一团热血。21世纪。我们需要正能量书友群254127425欢迎大家进入,指点交流
  • 那年我们都爱笑

    那年我们都爱笑

    那年,那天,我们毕业了。许多往事也尘封在心底。我从来都不后悔我爱过,也痛过。恍惚之间好像你又回来了,那个会害羞的你。冷漠的你。生气的你。仅此此文献给曾经在青葱岁月中奋力爱过的人,努力拼搏的人,辛勤教导的老师。愿,我能唤起你的回忆呢。
  • 逗比婴雄

    逗比婴雄

    有他们的地方就有案件!毫不起眼的逗比警察,跟随着美女警官,痛苦并快乐着走进侦查探案的循环。一次与匪徒搏斗,他无意中获取的异能,是否能让他走上英雄之路不用再受美貌与智慧的碾压?
  • 无良夫君:拐了宝宝要改嫁

    无良夫君:拐了宝宝要改嫁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最难解的毒是什么吗?无敌春药,好吧,风如歌遇到了,怎么办?昏昏沉沉,双眼朦胧,失身和失命哪个更重要?当然是失命啦。月黑风高,女鬼下凡。“啊……”一声惊叫,某风流男子失身。不想这一夜,肚子里竟然有了颗小苗子,什么叫无良老爹?老婆孩子强给的不要,继续花丛过。好吧,某老娘带着小苗子找她的男宠花园去也,各路帅哥等我来,买一送一,稳赚不赔。无良老爹跪求:“亲亲娘子,让我看看咱家的小馒头吧。”风如歌双眼妩媚的一笑,“宝儿,喊声。”“大萝卜”无良老爹跪见丈母娘:“娘啊,我一定孝顺你,和亲娘一样,让歌儿嫁给我吧。”丈母娘双眼微眯,嘿嘿的一笑。“嘭”房门给关上了。“那是我宝贝姑娘和孙子,谁也别想抢。”五角一心,异世大陆。天边,云起。不管上天入地,她皆要闯一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