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74300000028

第28章 義充市井——《泉南兩義士》卷内涵探微

提要:明、清代相關文物的主要著作《鐵網珊瑚》、《式古堂書畫彙考》,皆見載題爲《泉南兩義士》的詩文卷宗。其核心内容,乃是介紹和頌揚從事海外貿易的商賈陳寶生、孫天富合作經營、情同手足、義可斷金的行迹。作品所提供與傳統不一的這一新型形象,不能不令人感受到當時社會風尚的轉變,不能不令人感受到在“世道寖微”的同時“義、理”思想的推廣。當然,從篇幅中有故意“拔高”嫌疑的字裏行間,不難感受到這些作者的理想色彩和异乎尋常的情感。而彦廉亦寶生自杭州外港澉浦移居蘇州外港太倉,可以看出張士誠占據浙西後這二個中心城市的地位轉换。鑒於陳氏父籍嘉興,母籍泉州,早先回遷海鹽,又建宅於崑山,將之直接冠以“泉州舶商”的身份,似乎顯得不够縝密。

明、清代相關文物的主要著作《鐵網珊瑚》、《式古堂書畫彙考》,皆見載題爲《泉南兩義士》的詩文卷宗全部。其目録,據倪濤《六藝之一録》卷三七四,共十一人、十一篇:王彝《泉州兩義士傳》,高啓《泉南兩義士歌》,張紳、林常《泉州兩義士序》各一,袁華、倪瓚《泉南兩義士詩》各一,謝徽《泉南兩義士傳識》,阮維則《泉南兩義士行》,陸仁《泉南兩義士賦》,張適《泉南兩義士贊,並序》,張昱《泉州二義士述》。文字的來源,係趙琦美於同時人文徵明處從原收藏卷宗中摘鈔所得。《鐵網珊瑚》卷一〇云:“右陳氏《節義集》、《春草堂》、《泉州兩義士》共三卷,諸公手迹俱存,惜埋没里中,人罕知之。嘗於名公集中,見題陳彦廉所藏,不知彦廉爲何人也?一日,於沈氏(周)睹三卷焉,則知彦廉好義人,能表母之節於縉紳文字間,其名將不朽矣。沈氏觀後一載,復於文徵明停雲館閲而録之。”文徵明收藏有陳彦廉所曾收藏的卷宗,也有其本人的題跋可以證實。《甫田集》卷二一《跋林藻深慰帖》:“陳彦廉名寶生,泉州富商,元末,居太倉,家有春草堂,所蓄書畫極富。袁[華]、張[適]二人嘗主其家,此跋又爲陳氏題者,則此帖經三氏收藏無疑。後歸吳江史明古,而吾師匏庵(吳寬)先生得之,故某數獲觀焉。”

王彝《泉州兩義士傳》,也見於《王常宗集》卷續補遺,云:“孫天富、陳寳生者,皆泉州人也。天富爲人外沈毅而含弘,寳生性更明秀,然皆勇於爲義。初,寳生幼孤,天富與之約爲兄弟,乃共出貨泉,謀爲賈海外。天富曰:爾母一子,惟爾,吾不忍爾遠爾母,涉海往异域,吾其代子行哉。寳生曰:吾母即若母也,吾即遠吾母,惟君以爲母,吾行又何憂焉?於是,兩人相讓,乃更相去留,或稍相輔以往。至十年,百貨既集,猶不稽其子本,兩人亦彼此不私有一錢。其所涉异國,自高句驪外,若闍婆、羅斛與凡東西諸夷,去中國亡慮數十萬里。其人父子、君臣、男女、衣裳、飲食、居止、嗜好之物,各有其俗,與中國殊。方是時,中國無事,干戈包武庫中,禮樂之化焕如也。諸國之來王者,且帆蔽海上而未已,中國之至彼者,如東西家然。然以商賈往,不過與之交利而競貨。兩人者,雖亦務商賈,异國人見此兩人者,爲人有特异也,自王化被海外且及百年,中國之人至彼如此兩人者,亦不多也。此兩人者乃身往其地,而親其人,使其人皆見而信之,有切於所傳聞者。兩人异姓也,長爲兄、少爲弟,如同氣然。异國人曰:彼兄若弟,非同胞者,吾同胞,宜何如?寳生至言其母事則泣,天富亦母事寳生母,每慷慨爲諸國人言其事,輒欷歔乃已。”

其他關於“兩義士”行迹的介紹,大同小异。《鐵網珊瑚》卷一〇林常《泉州兩義士序》:“泉南孫氏惟善,陳氏彦廉,亦皆以義相處,共出貨爲賈,航海外國。孫以陳有母在,不忍遠去,代其行,至貨集贏美,利百倍,一髮不自私,亦無錙銖計較於方寸間,義聲感動蠻夷异域,稱服其義。往來萬里,華裔間皆談泉南兩義士。”分别又見於《大全集》卷一〇、《可傳集》的高啓《泉南兩義士歌》,袁華《泉州兩義士詩》則作韻文云:“泉南兩士陳與孫,少小相約爲弟昆。合疏成戚契誼重,异木纏結如同根。升堂握手出肺腑,交拜二母開罍樽。具舟期賈海外域,欲度夷僰窮崑崙。滄溟東望浸天爛,颶風怒攪波濤渾。天吳恍惚出怖客,掀舞鮫鰐飛鵬鵾。孫言陳宗惟子在,遠涉巨險吾宜奔。汝親頭白倚門切,慎勿輕去違晨昏。相讓不得乃更往,挂席遥指扶桑暾。望山行覓島中國,卉服通譯侏言。尋烟暮投薜荔屋,趁墟晝集桄榔村。逾年還家喜得寶,木難火齊並瑶琨。探囊用取兩不較,屑屑彼我誰復論?急難相援誓終始,歲時燕慶烹羔豚。”“山川清淑氣鬱紆,維孫陳君生絶殊,孩提嬉戲共里閭,翻若丹穴雙鳳雛。下覽德輝瑞唐虞,乂若汗血天馬駒。奮迅豈與駑駘俱?南游百粤北燕都。偲偲切切相友於,志堅金石矢弗渝。管鮑陳雷張范如,寧兢錐刀較錙銖?”

根據時人的刻意渲染,“兩義士”之异姓而親密無間的行爲,曾經博得海内外人的共同贊美和欽羡。《鐵網珊瑚》卷一〇張適《泉州兩義士贊,並序》:“今觀寶生與同郡孫天富初約爲兄弟,共賈海外國,二子恐皆離其親爲憂也,乃更相留。十餘年,百貨既集,並不私有一泉,其事親從兄之際,曲盡其道,周窮恤匱之事,咸適其宜,較之叔世之士,不多有也?非特士大夫稱其爲義,至若遐荒遠陬之夷,文身雕題之俗,咸稱之,無异辭焉。”《王常宗集》卷續補遺《泉州兩義士傳》:“异國人曰:我與彼,皆人也。人誰無父母、夫婦、子孫者?兩人客萬里裔夷,必服中國禮俗,言必稱二帝、三王、周公、孔子,又能道今國家聖德神功、文章禮樂,與凡天下之人材,异國於是益信吾中國聖王之道,海内外可共行也。异國有號此兩人者,譯之者曰泉州兩義士也。中國之賢士大夫聞之,亦皆以爲然云。”暨,《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二九謝徽《泉南兩義士傳識》:“余聞之,名者,實之賓也,名弗稱其實,君子所不道也。於此,有人焉,薄財利、崇信義,不專士之名,而有士之實。則夫遐陬海壤、文身雕題之俗,稱之曰義士者,宜也。賢士大夫喜談而樂道之,亦宜也。夫既有關於風化之厚,傳其可無作乎?”

陳寳生,字彦廉。如果依照籍貫從父的慣例,其應是嘉興路海鹽州人而不是泉州路人。當其五歲的時候,其父思恭出海溺死,賴其母莊氏含辛茹苦、養育成人。《鐵網珊瑚》卷九王彝《陳節婦傳》:“莊氏,海鹽陳思恭妻也,泉州人。順帝初,莊年二十四,思恭以商來,因贅爲婿。一年,生子寳生,既四月,思恭去商海上,久而無聞,人往往曰:死矣。莊乃盡屏其容飾,若有所自誓者,莊旁無内外親,然能自養其父母,及死且葬,無所於依,鄰媪諷以更嫁,莊曰:甚哉!媪之不祥也。媪以爲吾夫果死與?誰見之者?果死,吾猶有吾兒焉。吾育吾兒,吾夫猶不死也。媪去,不復敢言。莊嘗閉户以織,忽聞有叩之者,驚問焉,曰:我也。若思恭,然啓户,果爲思恭,思恭乃漂自某國而還。至是,去已五年矣。其年,思恭又浮海去,遽以溺死聞。時寳生甫五歲,莊居喪,務紡績爲家業,既而遣寳生就外傅,人聞莊賢而有容,且讀書,有欲娶之者,托思恭鄉友介女婦以爲言。莊泣謂女婦曰:吾夫前數年,人以爲死矣,時吾兒才出襁褓,吾尚有望於吾兒,况今又漸長,吾所以不死者,庶幾其有成爾。女婦曰:生與死、成與否,顧可必哉?莊又泣曰:即不幸而吾兒死,吾且與之俱死,幸而不死或,不才,吾亦惟老且死,期不負我初心,過此,不敢知也。”

陳寶生生活的年代,乃在元、明之際。《鐵網珊瑚》卷九《陳氏春草堂記》:“陳思恭妻莊,年廿四,嫁逾年而生子,子生四月,而思恭賈海外,音問不得聞者四載,衆謂思恭已死,莊悉屏去華飾,織袵爲養育計。或諷之更嫁,輒慟哭連日夜,行路悲焉。亡何,父母俱殁,莊無所依矣,尤能撫其子,使學不廢。一日,思恭得間歸,感莊之義,爲好日篤。明年,思恭復航海去,竟溺死。恭中莊居喪,人不能堪,日課女紅爲食,且使子就外傅。今生三十有四載矣,績學好義,以貲張大其族,大人先生,樂與之游。”“壬子歲十月既望,齊郡張紳記。”壬子岁,洪武五年,上溯三十四年,則其生於後至元五年。如以二十歲弱冠成年,乃在至正十八年前後。其居宅所在,曾經移徙海鹽,又喬遷崑山。《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二九張昱《陳母節義詞》:“兒名寳生既長年,知父之死常泫然。母告汝父之海鹽,有子盡典祭祀田。汝往贖田還祭祀,妾身無愧歸黄泉。寳聽母言即長往,未知海鹽先采訪。果得前兄名寳一,泣訴二天成俯仰。歸復母命母大喜,恨不相與携手至。轉頭滄海作桑田,奉母還鄉談笑耳。兒亦一來拜母莊,母子三人涕泪霶。浮雲行天失變化,鳴鳥集樹休翱翔。寳也奉母孝益謹,母子更相爲性命。”

陳寶生移徙在海鹽州亦海鹽縣的時候,姚桐寿《樂郊私語》提到:“州詩人陳彦廉,好作怪體,兼善繪事。其母莊,本閩人。父思恭,商於閩,溺死海中,莊誓不嫁,携彦廉歸本州撫育,遂成名士。彦廉有才名,交往多一時高流,最與黄公望子久親暱。彦廉居硤石東山,終身不至海上,以父溺海故也。子久歲一詣之,至則必到海上觀濤,每拉彦廉同往,不得已,偕至城郭。黄乞與同看,陳涕泣曰:陽侯,吾父仇也,恨不能如精衛,以木石塞此,何忍以怒眼相見?子久亦爲之動容,不看而返,因爲作《仇海賦》,以紀其事。”不過,這並不能否定陳寶生與孫天富合夥經營海外貿易的事實。而其從事時間,更“積十餘年”。《鐵網珊瑚》卷一〇阮維則《泉南義士行》、張昱《泉州二義士述》:“温陵向南通海舶,販寶諸番共爲客。經年越險入風濤,往返那復計身勞?兩人一心金可斷,萬里雖遥何足算?”“觀其初約爲兄弟,謀出貨財,賈海外國,時俱以母在,相讓涉險,蓋亦恐其危身以累及其親,是亦可悲也。及後更相去留,歷諸番國,積十餘年,共財不私,感動番國人,凡見之不以名,必呼爲義士,是更可尚也。”“且孫、陳二士,十餘年間,歷外國、涉巨險,而身安母健,非有陰隲在天,則報施善人,其能若是之厚也夫?”

《鐵網珊瑚》卷一〇張紳《泉州兩義士序》:“余行海上,孫君(天富)止余其舍。座上經生碩士,連日夕談説,不少厭。君長七尺餘,慷慨負氣節。家僮力役百人,君不急其事,獨聽余論議,一食不捨去。陳君(寶生)好蓄古書史圖籍,能一一辨問其義理隱微。常抱卷若帙數十抵余,燭屢見跋,尤亹亹無窮。二君皆有母,欲歸省,造大艘如長陵,謂余言:將伺風海上,南抵泉、廣,且游闍婆、高句驪諸國,訪异人采藥仙人所居,歸以爲母夫人壽。又豈止好義如傳所云?余方老,且數奔走齊、魯、燕、趙,肌肉消於馬上,欲從二君浮舟求邴、管者休焉,二君捨我哉?”不久,二人將母携來,把家安置在婁江沿岸的崑山州亦崑山縣。袁華《耕學齋詩集》卷七《歲寒圖,爲孫惟善、陳彦廉賦》:“朅來婁江住斯須,城南新僦宅一區。前槐後柳蔭屋廬,草蔬同飯步同趨。慨彼末俗肆覬覦,附勢逐利情愉愉。刎頸之交漢耳餘,反面仇敵良可吁。以柳易播忠誠孚,高風千載敦薄汙。歲寒松柏知後枯,好事繪寫開新圖。我作歌詩匪從諛,願子善保慎厥初。”這裏的“城”,蓋指“新治”之“太倉”。《鐵網珊瑚》卷一〇張昱《泉州二義士述》:“今俱以老母在堂,迎侍東吳太倉,左右就養,菽水之歡,如一姓焉。是以人士之樂善者,莫不升堂拜其二母,願從其二子游。”

爲“兩義士”作詩、文的士人,經常緣鄙薄世間“同氣鬩争、骨肉相殘”的現象,而非常欣賞其“交雖异姓,義同兄弟”的情狀。《鐵網珊瑚》卷一〇張適《泉南兩義士贊,並序》論道:“嘗讀孟軻氏之言曰:義,人路也。又曰:義之實,從兄是也。則是義乃人所舉足而不可離者,何世之人捨其路而弗由,滔滔者衆耶?其於所親,嘗有物我,不肯屈下,安知所謂從兄之道乎?”“孟軻氏所謂人路二子,不惟行之於其近,而且無遠而不到。异姓而親,過於同胞,其於義之實,有不可勝用也。傳曰: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又以見二子平居事親,其有不順乎哉?皆君子之可尚、薄夫之可敦也。”“猗與二士,异姓而親。隱居行義,冠乎群倫。望之玉潤,即之春温。允矣君子,薄俗可敦。”又見於《清閟閣全集》卷四之倪瓚《泉州兩義士行》吟云:“泉州兩義士,异姓乃同心。同心而同居,利矣能斷金。不見横海虹,夢見海畔路。夢隨春雪舞,迴風思逐奔湍向東注。婁江之水,沄沄其波。方舟容與,遄歸以歌。落葉不息,飄揚無踪。大風雲飛,嗟彼斷蓬!人生乖離,式與此同。翩翩者鴻,飛鳴相隨。睠彼憸人,我心實悲。兄弟戕賊,室家瘡痍。背義競利,曾弗之思。兩士相讓以義,其誰似之?”

有人歌頌朋友間“不可折、不可磨”的“金石交”。陸仁《泉南兩義士賦》亦見於《元詩選》三集卷一五《乾乾居士集》之《金石交,爲孫、陳二義士賦》:“金石交,金不可折,石不可磨。泉南二子,重義如山河,金石雖堅無以過。泉南之山若礪而嗟峨,泉南之水若帶而委蛇。念昔髫鬐,約爲兄弟,信誓旦旦,生死靡有它。義士各有母,二母相好,母視其子,子視其母,恩義弗少差。歲時共酒食,更相爲壽樂且和。一出一或處或同,凌風之舸萬里行鰐波。南賈真蠟與闍婆,東極三韓及耽羅。歸來分金弗私有,况彼義讓情尤多。嗚呼!一斗粟,一尺布,淮南至今民尚哦。嗚呼!時之人,兄弟相虐,朋友爲仇,奈爾何!金石之交古來有,二子之義義甚都。可以敦薄俗、激貪夫,鶺鴒爲爾咏,伐木爲爾歌。泉南移家來此婁之阿,比鄰相接,輔車相依,二母髮已皤。石可泐,金可磨,人心天理,無時無猗嗟。二子之義,可以爲世模。豈無好事繪縑素,寫作孫陳交際圖?”作爲對照,自有可厭的“輕薄兒”。《鐵網珊瑚》卷一〇阮維則《泉南義士行》:“他人重利不重義,翻手風波起平地。衆中結交非不好,中心如面寧可保?君家兄弟非一姓,肝膽相傾向明鏡。可憐世上輕薄兒,縱爲骨肉亦生疑。”

這不能不使人懷念當年的鮑叔牙和管仲。《鐵網珊瑚》卷一〇林常《泉州兩義士序》:“昔管夷吾少與鮑叔牙游,以義相尚。嘗爲賈分財利,多自與,鮑不以管爲貪,知其貧也;嘗三戰三走,鮑不以管爲怯,知其有母也。管仲嘗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鮑知其賢,薦於齊桓,用爲相,遂霸諸侯、服夷狄。春秋既傳其事,照耀簡册,而後世以管、鮑爲美談,至今傳諸人口,不泯泯也。”“雖然,人之大倫,朋友居一,不患人之不能交,惟患其交而不能久,久而此心不移者爲難。君子慎終如始,此全交之道也。”而管仲之“服夷狄”,與“兩義士”之得到“諸蕃”稱贊,又有相似之處。《大全集》卷一〇《泉南兩義士歌》:“義風久已動殊俗,椎結相見知欽尊。我聞同氣有争利,鬩墻往往隳家門。及看結交喜歲晩,盟槃未撤渝情恩。管鮑居貧乃共濟,餘耳得勢終相吞。如茲二子古亦少,簡牘可使他年存。作詩爲繼王子傳,薄俗視此應堪敦。”《鐵網珊瑚》卷一〇王彝《泉州兩義士傳》:“余讀周書《王會篇》,夷之國衆矣,而皆納貢周邦。孔子,周人也,欲居九夷,然未往也。今孫、陳氏以商賈往,且猶義動乎彼,豈其讀古聖王書、慕義而行之耶?不然,何其居夷而能若是也?古語云:放之東海而準;余於孫、陳氏見之矣。”

話説回來,在職業的劃分上,“兩義士”畢竟屬於四民中的商。因此,兩者間存在的“義”,就顯得格外的珍貴。《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二九謝徽《泉南兩義士傳識》:“昔者先王之世,人有恒業,士、農、工、賈列之四民。農以資稼穡,工以利器用,而賈以通懋遷,惟士也,若無所職於其間,蓋其服勤乎詩書,周旋乎禮樂,出入乎仁義而被服乎忠信者,殆農、工、賈之不類,然亦不能不與之而俱化也。自先王之教不行,農失業於稼穡,工失業於器用,而賈失業於懋遷,夫士也,於詩書禮樂之化、仁義忠信之澤,亘百世而不可易者,亦相率而喪其所守。噫!四民失其業,可勝嘆哉!今觀孫、陳氏二子之事,有不能不爲之慨然者矣。夫二人者,皆以賈爲業,然皆能以古道自處,不屑屑於貨利而惟義是圖。至使遐陬海壤、文身雕題之俗,樂聞其風,皆以義士稱之;賢士大夫與之游者,亦皆喜談而樂道之,抑何以致多如是耶?豈非去古既遠,先王之教幾絶,有能篤古道於寂寥千載之餘,君子予之,唯恐其或後歟?故夫四民各專其業者,分之常也。昔也,士之業,農、工、賈能爲之;今也,農、工、賈或未失其業,而士之業,乃並與其心而失之。農、工、賈失其業,不害其爲農、工、賈,士而失其所守,其不爲農、工、賈之所鄙也幾希。”

“兩義士”都是“人物”的愛好者,特别是陳寶生,其所築春草堂,又因多有墨寶的收藏,成爲文士樂意駐足留神的處所。張丑《清河書畫舫》卷四上:“嘉興王廷槐藏張長史《春草帖》,亦在嚴分宜家,變幻神奇,無忝草聖之目。右卷白麻真迹,嘗入宣和秘府,宋、元人題名並跋甚多。元季,藏吾鄉陳彦廉家。彦廉構春草堂,人多詩之,而雲林子(倪瓚)爲之圖。成化間,復歸曾伯祖維慶府君處安,裏築蘭香、春草二堂,亦紀實也。”《耕學齋詩集》卷八題《倪雲林所寄陳彦廉春草軒圖》:“彼美陳徵士,幽居愜素心。字臨張旭帖,詩咏孟郊吟。彦廉所藏張旭帖,老圃秋花瘦,閑庭春草深。寫圖並琢句,持寄自雲林。”《清閟閣遺稿》卷六《春草堂》:“是日,袁君子英(華)同集軒中。[壬子(洪武五年)正月五日也]春草軒中隱几坐,中有袁髯閑似我。欲浮清海狎群鷗,擬向鴟夷借輕舸。二月水暖河豚肥,子苦留我我懷歸。半鐺雪浪薰香茗,掃榻蕭條共掩扉。麝煤繭紙高梁筆,寶繪珍題品神逸。洗滌古玉龍眠池,臨榻奇踪净名室。紅蠡捲碧春歸酣,擯榔蔞葉嚼香甘。夜闌更鼓湘妃瑟,笙磬同音咏雅南。别君此去何草草!山爲迴旋海爲倒。令威白鶴會重來,世人胡爲易衰老?”

“彦廉所藏張旭帖”,也就是所称的“張長史《春草帖》”。《清閟閣遺稿》卷一一《題唐張長史春草帖》:“右張長史(旭)[草書]《春草帖》,鋒穎纎悉,可尋其源,而麻紙、松煤古意溢目,真足爲唐人法書之冠。晋迹不可復見,得見此迹,其亦希世之珍乎!颜平原(真卿),書家之集大成者,猶言杜書、韓文、張法,亦出於此也。因與袁君子英(華)獲觀陳彦廉氏,賞嘆竟日。壬子人日題。”張適《甘白先生集》卷文四《題張長史草書春草帖》:“昔人評張長史草書,雖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今觀陳彦廉氏所藏春草帖,信然。彦廉嘗作堂,奉其母節婦莊甚孝,顔其堂曰春草。適得此帖於他方,與名堂之義相符,豈因孝感而致然歟?抑物各有所遇而偶然歟?他日,有子若孫,因是帖也而思,與堂符名,則油然而興夫孝思,自不能不以此帖爲寶藏也。”都穆《寓意編》:“《張長史帖》云:春草青青千里餘,邊城落日見離居。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雲間一紙書。白麻紙真迹,嘗入宋秘府,宋、元人題名並跋甚多。[元季,藏於吾郷陳彦廉家;彦廉嘗爲構春草堂,人多詩之。今歸嘉興王廷槐長史,余同縣人。余平生閲唐人墨迹凡十數卷,長史書所見,惟嘉陵帖及此而已。宛陵,余竊疑其非真;若此帖者,當爲唐人法書第一,信奇寶也。]”

除外,於陳寶生家所見,尚有元道士張雨的真迹。《王常宗集》卷續補遺《跋張貞居自書帖》:“張雨生東南,以工書善詩爲道流,一時學士大夫,若趙文敏(孟頫)、虞文靖(集)、黄文獻(溍)諸公,多與之游,乃不得入傳,或者疑之。然[丘]處機、八思馬之徒,在其太祖、世祖時,大抵皆以功業顯。故釋、老氏有傅,蓋不徒以其法而然者,則夫雨之可傳,正不在此。余嘗執筆從史官,得預是議。今觀雨自書雜詩於温陵陳寳生家,詞翰之妙如是,自當與趙、虞諸公詩集並傳也。洪武壬子秋八月,稽岳王彝識。”《續書畫題跋記》卷八張羽、姚廣孝《跋張貞居雜詩册》:“張貞居(張雨)平生慕米南宫之爲人,常爲著《中岳外史傳》。故其論議襟度,往往類之,獨其詩句字畫,清新流麗,不蹈南宫狂怪怒張之習。蓋非獨其學問使然,亦由貞居寄迹方外,不爲聲利所累,而又居東南形勝之邦,獲見故都文獻之懿,優游林壑,以養其真氣,故其發於詞翰者如此。今去貞居二十餘年耳,使人望而企之,若古仙人,可勝嘆哉!友人陳彦廉氏得其翰墨二帙,皆平生得意作也。余家與貞居世契,展咏之餘,益增感舊之思云。”“張貞居詞翰俱清逸,飄飄然如驂白鸞游霞鄉,自非有仙風道骨者不能到。唐之羽流中,杜光庭輩,詎足専美於前哉?彦廉宜寶之。”

以上張雨真迹,正是陳寶生好友士人袁華所贈送。《續書畫題跋記》卷八張昱、釋無爲《跋張貞居雜詩册》:“右磵阿雜詩墨迹五十五首,乃張貞居詞翰最得意者,亦自慎重,不輕示人,觀其小序可見。雖然,非子英(袁華)之知貞居,不能久藏至。今非彦廉之好古博雅,亦不能得子英之割贈所愛,以交誼之篤而歸諸春草堂,可謂得其所矣。”“子英袁先生與貞居友善,書此以贈,又於卷末書曰:勿示不知我者。子英以彦廉博雅,故出而與之。卷後題曰:彦廉惟與余同志,故割愛與之。雖然,貞居非至交則不出,袁先生非知己亦不與。彦廉既得,每爲珍玩晨夕。余初學書,即知有句曲外史爲浙之擅名者,雖急於采其規格,而世甚鮮有及。間獲觀數帖,率皆真迹。其於運腕指用紙墨之妙,誠超於衆,能而成家者也。以之才氣,則並於蘇、米詞或有過之者。故一時名重朝野,得片紙如寶珠璧,豈偶然哉?”《鳧藻集》卷四《跋張外史自書雜詩》:“貞居始學書於趙文敏,後得茅山碑,其體遂變,故字畫清遒,有唐人風格。詩則出於蘇、黄,而雜以己語,其意欲自爲一家也。近代浮屠之名能詩與書者雖衆,然亦不能兩美,况道流之久乏人哉!此其自書雜詩也,古律行草,各臻其妙,宜子英之慎與,而彦廉之喜得矣。”

在中古時代中國士人的觀念中,商賈决非社會的良善之輩,有元也不例外。唯利是圖,缺乏恩信,是商賈普遍的形象。方回《桐江續集》卷一四《留杭近三年,得去賦,不可不出城》:“巧僞以爲生,語無一可信。婦女狐媚繁,商賈狙詐競。”陳高《不繫舟漁集》卷三《商婦吟》:“嫁夫嫁商賈,重利不重恩。三年南海去,寄信無回言。”這樣的群體,自然勿遑與之談論“君子之行”、“聖人之學”。貢師泰《玩齋集》卷一〇《韓妙静墓誌銘》:“夫人(韓妙静)正色曰:商賈趨利以求富,君子學道以立身。君能潔己治人,貧庸何傷?郎中(朱居仁)感其言,所至行益力、名益著。”楊維楨《東維子集》卷四《修齊堂記》:“余視閶關之居,皆貨財之亭,而其人皆(立)[五]方商賈之人也。日出而蚤營,日入而未息。所與言者,皆錐刀之末,乾没之計也。與之語身修,則曰衣被文綉耳;與之語家齊,則曰峻宇雕墻耳;烏知吾聖賢大學之道哉?”然而,《泉州兩義士傳》卷宗卻爲讀者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商賈形象。這不能不令人感受到當時社會風尚的轉變,不能不令人不感受到在“世道寖微”的同時義、理思想的推廣。這應了許衡數十年前的預想,《魯齋遺書》卷一三《國學事迹》:“士君子多以務農爲生,商賈雖爲逐末,亦有可爲者。果處之不失義理,或以姑濟一時,亦無不可。”

從《泉州兩義士傳》卷宗中有故意“拔高”嫌疑的字裏行間,不難感受到這些作者的理想色彩和异乎尋常的情感。《王常宗集》卷續補遺《泉州兩義士傳》:“余讀周書《王會》篇,夷之國衆矣,而皆納貢周邦。孔子,周人也,欲居九夷,然未往也。今孫、陳氏以商賈往,且猶乎彼,豈其讀聖王書慕義而行之不然,何其居夷而能是也?古語曰:放之東海而準;余於孫、陳見之矣。”《鐵網珊瑚》卷一〇林常《泉州兩義士序》:“余每怪世之人,不以義處,而以利趨,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同居之際,暫相願慕,同飲食笑語,暫相追逐,拜父母、托妻子,傾心腹、露肝膽,指天地鬼神,爲誓生死而骨肉者,疑若可信。及至勢窮,則好絶利盡,則交疏,一有毫髮利害,則付之茫然,略不相顧,甚乃反相賊害者有焉。其愧於孫、陳氏者,多矣。”就中也包含其與陳寶生本人的友誼,實際上,顯然有人接受過饋贈,如袁華。《耕學齋詩集》卷七《謝陳彦廉惠綿》:“我耕且學居岩阿,兩鬢刁騷奈老何!短布單衣才掩骭,飯牛扣角病身多。楚夷撫巡江上屯,三軍皆如挾纊温。古來壯士樹名節,感慨能忘一飯恩?”也就是説,從某種意義上説,卷宗的成作,乃是這位收藏者成功結交士人的成果。

值得注意,陳寶生家庭的所在地,前後有三:泉州、海鹽、崑山。後二者,嚴格地説,分别是同爲外貿港口的澉浦和太倉。而海鹽,還是後世陳氏子孫的繁衍地之一。張寧《方洲集》卷一五《秦溪陳氏宗譜序》:“先世居澉浦城,嘗爲梯航商涉外域。洪武初,禁海,文德公徙居茶溪金粟里,遂家焉。久而不衰,流派繁衍,自文德子仲真,皆隱迹弗仕。至仲真,生四子:長士杰,以高壽得官服;次仲和,號松庵,析爲東西派;次邑庠弟子員士華,次士信,皆蚤世。”所謂的“文德公”,應該是“二義士”之一陳寶生亦彦廉的子侄輩。而本人,可以斷定,在經歷了遷謫鳳陽後的洪武九年仍然健在。《續書畫題跋記》卷八《題張貞居雜詩册》:“洪武丙辰秋九月,彦廉自鳳陽還。十有九日,夜宿春草軒,復出此册。同觀、題者,自鐡崖先生以下,凡十五人,存者惟八人耳。撫卷不勝黯然。汝昜袁華識。”至於其自杭州外港澉浦移居蘇州外港太倉,可以看出張士誠占據浙西後這二個中心城市的地位轉换。即如李祁《雲陽集》卷七《横塘舊隱記》所云:“蓋嘗觀夫世之商賈貨利者,遠去鄉邑,行數十郡縣,而得善地焉,以爲可以遂其販鬻之私,可以濟其貽後之計。於是,遂捨其舊而圖其新者,此商賈之常情也。”

最後,此前與本課題相關的成果,有必要提到的是陳高華先生的《元代泉州舶商》一文。事實上,除了不曾提到《泉州兩義士傳》卷宗外,幾乎引用了所有文集和筆記的相關資料。對於多數結論,筆者非常同意,如:“元末農民戰争爆發以後,泉州爲色目義兵所占據,連年内哄,戰亂不息,海外貿易也必然遭到破壞。王彝作傳時,孫、陳二人已移居太倉。太倉是元代新興的一座海港城市,當時在張士誠控制之下。張氏割據一方,優待地主,所控制的地區相對來説比較安定。有些苦於戰亂的泉州舶商遷往太倉,以求保護,這是自然的事。”“陳寶生得到黄公望的《天池圖》,曾求高啓賦詩其上。可見二人之間關係相當密切。”然而,其中仍然有所遺憾,即以“泉州舶商”冠於陳寶生之前,似乎顯得不够縝密。至於“黄公望的《天池圖》”,《鳬藻集》卷四《題天池圖小引》:“吳華山,有天池石壁。老子《枕中記》云:其地可度難,蓋古靈壤也。元泰定間,大痴黄先生游而愛之,爲圖四三本,而池之名益著,此爲其弟子李可道所畫,尤得意者也。温陵陳彦廉得之,求余賦詩其上。或云:此廬山天池景也。余未有以辨,然舊見别本張貞居(張雨)題之首句云:嘗讀《枕中記》,則亦以爲華山池矣。前輩言貞居與大痴數同游於此,則其言信可徵,初不必捨此而取彼也。”

同类推荐
  • 倾不往昔何以见

    倾不往昔何以见

    女高材生赵融离奇死亡,孤魂大闹阴间要找管事的讨个说法,却不料阎王不光包庇纵容还把她发配到了东汉末年降生。郭女王,一个在电视剧里被编剧后妈的人,她未曾害过谁,只想守护住那些重要的,却发现,冥冥之中,她才是那双推动历史的手,等到她想到其中缘由,历史依旧在那个轨迹上转动,就像她注定是郭照容,也注定是赵融一样。穿越千年,她要与他重新相识……过了这一世,两人又将何去?
  • 小兵闯三国

    小兵闯三国

    现代无名大学生穿越到三国!怀揣争霸系统逐鹿中原,破黄巾灭西凉,三国群雄不过尔尔!战吕布收荆襄,脚踏苍龙誓要问鼎轻重……
  • 元首之路

    元首之路

    这是一个英雄与枭雄并存的大时代,一个穿越者来到民国,他是当英雄?或是成为枭雄?冯乐:“我来了,你们统统都要被踩在脚下!”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无论是英雄亦或是枭雄,首先,他只是这个大时代的一个小人物。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之路!
  • 自由家园

    自由家园

    其出身不高,瘦弱的外表却难掩其宏图之志,少年便追随兄弟征战四方,建立赫赫战功。之后,开府建衙,训练强军,及至青年,更是以劣势兵力战胜名将尔朱荣。本应名满天下,却遭人诬陷,成为弑君之人,曾经的兄弟在其面前被杀,自己更是流落草原。这样一位真正的战神究竟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 奸雄大唐

    奸雄大唐

    公元875年,陈浚成为一名曹州响马贼。王仙芝、黄巢等聚众反唐,天下震动!天子,即将失去天命,兵强马壮者皆可为之。不过,势单力孤的陈浚,先要想尽办法活下去。。。。
热门推荐
  • 史上第一无道昏君

    史上第一无道昏君

    天启七年八月十日。这本来是一个凄惨的夜晚。此时帝国皇帝朱由校病入膏肓。此时东林君子们正在磨刀霍霍,预备众正盈朝。此时在小冰川的影响下,帝国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此时信王王府里,即将是帝国皇帝继承人的朱由检.....开始了他昏庸无道的帝王生涯。
  • 举头三尺的神明之人生道路

    举头三尺的神明之人生道路

    一个原本生活安稳平凡的年轻人,被坎坷的生活,推向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 舞法天女之猛男诞生记

    舞法天女之猛男诞生记

    一位初中的小男孩在一天突然遇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舞法天女中的天女
  • 南街长辞

    南街长辞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道影子,每个人的影子里都藏着无数个秘密,每个人的秘密都是经过了岁月沉淀泛黄了的旧故事。且听他们讲完每一个故事,且许他们一个不变的诺言,且还他们应有的一个未来。
  • 财迷娇妻要逆天

    财迷娇妻要逆天

    不知从何时起,几界流传了一段话:无魂之人生三世,世世只存年二十。若得无魂之人心,与天共存六界尊。一次异世重生,她以为只是自己好运,才会莫名其妙死了之后,再次拥有生命。却不知道,她的死和重生,都是命数……不可避免的命数!自重生开始,帝九就磨难不断。(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带着商城去修仙

    带着商城去修仙

    穿越到一个璀璨非凡的修仙大世界,附身为一个被天才未婚妻无视的皇子,不过附带一个系统商城,只要有足够的灵魂,就可以在里面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功法,斗技,缩小灯,凤凰,恶魔果实,木遁血继,诛仙四剑等等……修仙?不存在的。跟随我,你们将得到一片天宇,大千世界只是其中的点缀!
  • 以武为尊:废材女王爷的逆袭

    以武为尊:废材女王爷的逆袭

    我,就是悲催到跌倒都能穿越的最强超能力特工兼智商2000的天才兼情商为-20000的爱情白痴兼狂吃不胖的十足大吃货。前世异性缘为0,今世异性缘爆满。先是其他王爷先后上门提亲,再是皇上几次请进宫,然后附身的神霸气强吻......
  • 待我踏出成魔路

    待我踏出成魔路

    权高位重者,视他人为蝼蚁自私自利者,视他人为猪猡心善助人者,往往异死他乡何为佛,何又为魔佛中亦有真妖魔,魔中亦有真佛陀伪佛不渡我,真魔要害我,我便杀尽天下伪佛陀,灭绝世间真妖魔